1. 一道歷史題
1806年的10月27日,以征服者的身份進入勃蘭登堡門的,是法蘭西帝國的皇帝拿破崙 •波拿巴。
拿破崙率領強大的法國軍隊颶風般地席捲了歐洲,輕而易舉地征服了這片位於歐洲中 部的土地。
和平女神被當作戰利品從勃蘭登堡門上拆下,運回了法國。
屈辱再一次降臨,它喚醒了深藏在德意志人心靈中的沉痛記憶。
在過去的幾百年間,這塊被稱為歐洲走廊的土地,一直就是整個歐洲的戰場。德意志 人經常成為環伺在周圍的歐洲列強的僱傭軍,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殘殺。
1648年,在進行了爭奪霸權的「三十年戰爭」之後,歐洲各國簽署了《威斯特伐利亞 和約》,最終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這一年,這片土地分裂為314個大大 小小的邦國,雖然它們還共同擁有「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這樣一個名稱,但邦國各自為 政,中央權力幾乎不存在。
當拿破崙的軍隊在1806年悍然入侵時,這個所謂的帝國根本無力抵擋,帝國中兩個最 大的邦國:普魯士和奧地利遭遇慘敗,普魯士還被迫割讓了一半的國土,支付1.5億法郎戰 爭賠款。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轟然解體。
當這片土地上連一個名義上的國家都不復存在時,人們想起了德意志詩人席勒的一聲 感嘆:「德意志?它在哪裡?我找不到那塊地方。」 席勒的朋友歌德則乾脆地說道,沒有 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 問,答案是,這里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提出這個問題,答案是,這里是普魯士。德 意志在哪裡?這個歷史性的問題,拷問著每一顆德意志的心靈。
德意志的詩人們用詩句探尋民族的未來;德意志的音樂家們用音符抒發抗爭的激情; 德意志的哲學家們,用理念激發至高無上的國家崇拜。
采訪: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現代史 教授 奧古斯特•溫克勒
德國19世紀歷史的主要題目就是統一和自由,那時,德國還不是像法國和英國那樣統 一的民族國家。19世紀德意志統一的運動始終在追求建立一個民族國家和立憲國家。
1814年,拿破崙被歐洲各國組成的反法同盟擊敗,在英國和俄國主導下,由38個邦國 組成的「德意志邦聯」成立了,但各邦依然擁有著獨立的主權。因為,歐洲列強們始終不 願意看到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在歐洲的中部崛起。
戰敗後的法國交還了和平女神,但是,回到了勃蘭登堡門的和平女神面對的依然是一 個分裂的德意志。
歷史之所以耐人尋味,也許就在於它的復雜和微妙。征服者拿破崙雖然加重了這片土 地的屈辱,但是拿破崙卻成為德意志統一的推動者。他用武力掃盪了這片土地上存在了幾 百年的封建秩序,並在所到之處廣泛傳播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自由和平等的原則。
德意志人在法國大革命思想的引導下,開始尋求建立一個統一與自由的國家。
羅伊特林根是德國南部一座美麗安靜的小城,兩百多年來,小城一直享受著弗里德里 希•李斯特帶來的榮耀。在德國實現統一的過程中,李斯特被認為是最活躍和最具影響力 的人物。
采訪:德國羅伊特林根大學 教授 奧伊根•文德勒
李斯特認為德國只有實現政治上的統一才能夠與英國和法國相抗衡。這種統一不能靠 革命來實現,而應該通過和平的方法來實現,而且李斯特非常清楚,這種統一不是一蹴而 就的,應該通過漸進的方式來實現,也就是說,他認為應該先實現德國經濟上的聯盟。
在人們還習慣於用戰爭來解決國家問題的19世紀,李斯特的想法顯然有些超前。從經 濟統一走向政治統一,這既是一個經濟學家的獨到眼光,更是一個大膽的設想。提出這個 設想的現實原因是:德意志的經濟發展受阻於分裂。
在漢堡的關稅博物館中,陳列著當年德意志各邦國使用的一些貨幣。最多的時候,這 片土地上使用的貨幣種類達到過6000種。
除了混亂的貨幣,邦國之間還設立了重重關卡,收取繁重的關稅,從柏林到瑞士,現 在不過幾個小時的車程,但在19世紀初,卻要經過10個邦國,辦10次手續,換10次貨幣, 交10次關稅,沿途繳納的關稅,甚至超過了所運貨物的價值。
采訪:德國羅伊特林根大學 教授 奧伊根•文德勒
這些關稅一方面嚴重的阻礙了內部貿易,另外一方面也阻礙著德國經濟的發展和德國 產品的競爭力。正是出於這一原因,李斯特認為如果當時落後的德國要發展,要達到當時 發達工業國家的水平,就必須消除這些內部關稅,為德國經濟的發展和提高國際競爭力創 造可能。
李斯特呼籲各邦國建立全德關稅同盟,為此,他四處游說。但是很多小邦國都將他驅 逐出境,德意志邦聯的第二大邦國奧地利,稱他為「最危險的煽動者」。因為,各個邦國 都不想取消關稅這一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李斯特身體虛弱,在很長的時間里,他沒有固定的職業和收入,也沒有一個正式的助 手。但這一切都沒有阻止他的腳步。十多年的時間,李斯特幾乎跑遍了所有邦國,最終, 德意志邦聯中最大的邦國普魯士接受了李斯特的建議。
經濟融合彷彿堅冰下的細流,緩緩匯聚。破冰的一天不可阻擋地到來了。
1834年1月1日零點,在德意志18個邦國的邊界上,滿載著貨物的四輪馬車,像潮水一 般洶涌而過,幾百年來第一次,無須在邊界停下來交納過境稅。德意志關稅同盟建立了。 它的主導者是普魯士。
采訪:原中國駐德國大使 梅兆榮
建立關稅同盟是生產力發展要求,它使商品、資本、勞動力得以自由流通,從而有利 於統一的民族市場的建成。從長遠來看,它也是為德國的統一創造了前提。普魯士接受了 李斯特的建議,成了建立關稅同盟的主導者,實際上也就成了未來的德國統一的領導者, 歷史證明了這一點。
關稅同盟建立了,李斯特依然貧困。1846年,在兒子病故的打擊下,貧病交加的李斯 特選擇用自殺的方式,離開了他寄託著無限憧憬的德意志。李斯特帶著遺憾離開,歷史卻 沒有給德意志留下遺憾。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呼之欲出。
各個邦國已經陸續加入關稅同盟,以普魯士為中心的鐵路網逐漸成為連通這片土地的 強勁有力的動脈。到19世紀中期,關稅同盟地區工業總產量已是歐洲第三,僅次於英國和 法國。德意志經濟統一的目標已經實現,政治統一的道路上也曙光初現。
1848年,在李斯特去世兩年後,德意志的多個邦國爆發了推翻君主專制,建立君主立 憲制的革命,革命在短時間內幾乎全部取得成功。從政治上解決德意志的統一,是這場以 資產階級為主體的革命運動的首要任務。於是,各邦國派出代表,在法蘭克福組成了全德 意志議會,試圖通過協商的方式,建立一個像美利堅合眾國一樣統一而自由的聯邦國家。
但是,當議會還在無休止地辯論和爭吵時,舊政權迅速集結反擊,德意志各邦很快恢 復了各自的君主專制,全德意志議會的議員們紛紛被各邦國招回。
采訪:原中國駐德國大使 梅兆榮
1848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失敗,造成了兩個嚴重的後果:第一個後果就是德國的統 一沒有能夠實現;第二個後果,專制制度依然保留著,所以說,德國失去了通過和平、民 主的方式來實現德國統一的機會。
通過議會民主實現和平統一的方式失敗了,德意志統一的道路將如何繼續?誰將承擔 起這個歷史的重任?
德國北部城市漢堡,坐落著奧托•馮•俾斯麥紀念館。
紀念館內,一幅珍貴的油畫已經懸掛了120多年,它記載了一個國家歷史性的時刻,也 記載了一個人的歷史性時刻。
采訪:德國漢堡俾斯麥紀念館 館長 安德莉婭•霍普
這幅畫是德皇送給俾斯麥的生日禮物,這幅畫所展現的場景,是1871年1月18日,在巴 黎凡爾賽宮鏡廳所舉行的德國皇帝登基儀式。皇帝希望能夠在這幅畫中突出他的個人形象 ,所以畫師就給俾斯麥畫上了白色的制服。
身著白色軍服的俾斯麥不僅僅是油畫中的第一主角,在德國統一的歷史中,他的演出 更是有聲有色,以至於成為後發國家的首相們紛紛效仿的榜樣。
被稱為「東方俾斯麥」的大清帝國重臣李鴻章,曾經跋涉萬里前來德國拜訪他;日本 明治維新時期的第一任內務卿大久保利通也曾自比為「東洋俾斯麥」。
受到如此推崇的俾斯麥,究竟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主導了德意志的統一。
1862年9月30日,剛剛被任命為普魯士首相的俾斯麥走進議會,發表了一段強硬的講演 ,他說:「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以及多數人的決議所能解決,而是不可避免地將 通過一場嚴重斗爭,一場只有通過鐵與血才能解決的斗爭來達到目的」,從此俾斯麥被世 人稱為「鐵血宰相」。
采訪:德國俾斯麥基金會 主席 米夏埃爾•埃肯漢斯
當時,俾斯麥在他的講話里強調:我們只有這樣做才能夠實現統一,就是通過增強軍 隊的力量這一政策,利用軍隊的幫助而不是簡單地通過議會當中的多數表決。
利用軍隊的幫助,是普魯士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歷史上,普魯士就曾因軍隊數量眾 多而被稱為「和平時期的兵營」。俾斯麥認為,像1848年那樣的議會民主方式無法實現國 家統一。在他的主導下,普魯士採取了近乎獨裁的統治方式。議會多次被解散,國王成為 普魯士軍隊的最高統帥。但是,鐵血宰相俾斯麥並不魯莽,他清醒地知道,一個新生的德 國必將對原有的大國形成沖擊。歐洲政治地圖正如一個棋局,俾斯麥要將列強當成一個個 棋子,小心翼翼地反復掂量,在夾縫中尋找機會。
采訪:國際歷史學會 會長 於爾根•科卡
俾斯麥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具有眼光,他不是游戲者,不是賭徒,而是一個有知識 的人,有歷史感的人。
在要求力量平衡的歐洲各國中,俾斯麥進行了一場場淋漓盡致的外交表演。他通過各 種方式保證英國的袖手旁觀;他支持俄國鎮壓波蘭起義,以換取俄國的沉默;他口頭同意 把盧森堡、比利時等土地並入法國,以換取法國的中立。
在俾斯麥看來,歷史從來沒有什麼不變的原則,沒有任何國家不可以結盟,也沒有任 何國家不會成為本國的敵人。
采訪:德國俾斯麥基金會 主席 米夏埃爾•埃肯漢斯
俾斯麥始終把普魯士視作一個強大的國家,另外,他也一直在努力試探,這點非常重 要,把政治理解為「可操作的藝術」。在此基礎之上去獲知歐洲其他大國會如何看待德國 的統一。
在外交上用足了政治智慧之後,俾斯麥終於可以實踐他的鐵血誓言了。
1866年,普魯士的槍口對准了奧地利,僅僅兩年前他們還共同打敗了北方強敵丹麥。 對於這場戰爭,俾斯麥並沒有必勝的把握,他帶著毒葯走向戰場。最終,普魯士取得巨大 勝利,奧地利從此脫離德意志邦聯。俾斯麥拍著桌子大叫,我把他們全都打敗了,全部!
四年後,普法戰爭爆發。德軍長驅直入,直抵巴黎郊外,法國皇帝兵敗被俘。德國統 一的最後一個障礙被掃除。
1871年1月18日,法國巴黎炮聲隆隆,20公里外的凡爾賽宮鏡廳卻一片庄嚴肅穆。在這 些為炫耀法國君主的風采而設置的鏡子里,出現了眾多普魯士人的身影。
這一天,德意志帝國在法國的王宮里宣告了自己的誕生。這一年,距離拿破崙進入勃 蘭登堡門整整65年。
一個嶄新的、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出現了。經過近七十年的艱苦追求,德意志人建 立起來的是怎樣的一個國家?這個歐洲列強始終不願意看到的國家將會給歐洲帶來什麼?
采訪:中國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教授 李工真
德國姍姍來遲,結果剛一亮相就令全世界大吃一驚。因為它在人口總量、國民生產總 值、鋼鐵產量、煤產量以及鐵路線里程等等方面,都遠遠超過了法國,在歐洲僅次於稱霸 了一個世紀之久的英國。德意志從瀕臨亡國的絕境發展成一個令人矚目的強國,採取了種 種的措施,這些措施當中,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就是它高度地重視對國民素質的培養, 並以此作為它國家振興的基礎。戰勝法國並俘虜法國皇帝的元帥毛奇就曾經說過:「普魯 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決定了。」
才特爾鎮位於德國最北部,臨近丹麥。180年前,這里是普魯士王國最偏遠最落後的鄉 村。
今天的才特爾小學依然是小鎮孩子們讀書的地方,同時,它也是全德國最完整地保留 了普魯士時期原貌的小學博物館。
這是一張1820年講授自然課時所使用的掛圖,當時的孩子們已經了解到,距離他們上 萬公里之遙的中國長城是什麼樣子。
孩子們也可以了解到在五大洲居住的不同人種和不同的生活環境;在小學實驗室里, 他們可以接觸到最新的自然科學知識。這張課程表記錄了當時給小學生們開設的課程:世 界地理、自然、算術以及德語、書法、宗教和體操。
學生們上學幾乎是免費的,主要是以實物的形式來支付,不上學卻要受到處罰,學校 里還保存著當年的罰款登記簿。
采訪:德國才特爾小學博物館 原館長 安特•桑德爾
我們這里看到的是1845年6月份登記的才特爾鎮學校,學生上個月缺課登記情況,比如 第16號學生,名字叫做弗里德里希.旺肯,這個學生在5月份裡面缺了13天的課,為此他父 親要付39個銀幣的罰款。
在普魯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必須的義務,而國家則必須為它的公民提 供受教育的機會。免費教育從19世紀中期就已開始,德意志統一前夕,適齡兒童入學率已 經達到97.5%。
采訪: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 副教授 艾里希•福克斯
年輕一代從一開始就要學會不僅僅只為自己活著,而是為整個民族。
早在拿破崙的軍隊入侵的時候,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他說: 「這個國家必須以精神的力量來彌補軀體的損失。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我從未 聽過一個國家辦教育辦窮了,辦亡國了。」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時,普魯士建立起教學與 科研並重的現代大學。
當普魯士還在向拿破崙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時,柏林洪堡大學誕生了。國王拿出了最 後一點家底,並把豪華的王子宮捐獻出來作為大學校舍。與此同時,他還接受了大學提出 的一個要求,那就是:國家必須對教學和科研活動給予物質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學 術活動。
同時擁有國家的保障和充分的自由,成就了德意志的科學家。在柏林洪堡大學主樓的 長廊里,掛著許多黑白照片,他們都是在各個領域里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本校教授,其中的 29位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諾貝爾獎得主。
采訪:德國柏林洪堡大學 教授 呂德格•馮•布魯赫
這些德國大學的科學家,都把自己視作「德意志科學家」。這一概念的意義,正如著 名作曲家瓦格納所說:科學家出於自我意志,獻身於科學研究工作,參與這一工作,把自 己所有的個人利益都置之度外。這一獻身精神是德國崛起為世界大國的非常關鍵的一個原 因。
采訪:國際歷史學會 會長 於爾根•科卡
在德國,教育、哲學和科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歐洲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出現在德國 ,成為許多其他歐洲國家的榜樣,例如由洪堡創立的柏林大學。德國的現代化過程中,教 育、科學、大學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同於美國、英國和法國的現代化進程。
德國的工業化進程落後於英國,但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走上了現代化道路。全民教育 為德國培養了高素質的國民,大學給德國帶來了創造和發明,智力成為這個國家最重要的 資源。憑借這一資源,19世紀的德國引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 前沿。
電氣時代的一批重要發明在德國誕生。從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發明創 造方面,德國取得的成果達到202項,超過英法兩國的總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 國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國之一。
在1871年統一後的四十多年時間里,德國經濟出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德國的煤炭和鋼 鐵產量躍居歐洲第一;化工產品總產量躍居世界首位;到1910年,德國的工業總量超越了 所有歐洲國家。
在科學和教育的基石之上,俾斯麥找到了後發國家趕超先進國家的發展模式:把國家 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力量,由國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導經濟運行的方向,用國家的力 量建立起全世界最早的社會福利制度。這些舉措,在某種程度上,克服了英國開創的自由 市場經濟的弊端,由此給一些後發國家在發展道路上,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當世人以驚羨的眼光審視急速崛起的德意志時,往往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支撐起所 有這一切的,是德國統一後相對和平的發展環境。創造這一和平環境的,正是帝國的領航 員俾斯麥。他為這個曾經被歐洲列強不斷遏制的國家,爭取了寶貴的發展機遇。
采訪:德國俾斯麥基金會 主席 米夏埃爾•埃肯漢斯
俾斯麥不同於其他同時代的政治家。雖然他當時同意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但是卻不 同意把軍隊用來擴張國家的領土。也就是說,雖然俾斯麥希望德國成為一個位於歐洲中部 的強國,但是它應該負責保證整個歐洲的和平,避免出現拿破崙時代的動盪,結果只是毀 滅了各個國家,毒化了各國之間的關系。
但是,這位力主保持歐洲各國平衡的領航員漸漸老了。
作於1890年的這幅漫畫,表現的是俾斯麥被迫辭職,威廉二世皇帝全面執掌德意志帝 國的一幕。漫畫記錄的正是德國國家戰略的轉折點。
此刻,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德意志,一個始終令歐洲大國擔心的德意志,已經開始散發 出令人不安的氣息,擔心正在成為現實。
采訪:中國德國研究會 會長 顧俊禮
威廉二世上台執政之後,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俾斯麥的對內、對外政策。因為,德 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當中,德國的容克地主和壟斷資產階級,相互滲透、融為一體, 當時的德國不可能,或者說,不存在走向民主、議會道路的可能。還有一個局面呢,就是 當時德國的工業發展、經濟發展很快,它先進的工業和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普魯士的軍國 主義非常緊密地結合起來,所以,這兩個東西的緊密結合,就使得當時的德意志帝國,很 快發展成為一個十分具有侵略性的帝國。所以,德皇威廉二世當時非常囂張地叫嚷,所謂 上帝就是安排我們來支配和統治所有的民族的。
年輕的皇帝威廉二世即位後所發的第一個聖諭就是《致我的軍隊》,他宣稱:「我和 軍隊是一體,我們天生互相幫助,不管上帝的意志是要給我們和平還是風暴,我們都將站 在一起」, 普魯士傳統中固有的、在德國統一過程中被強化的軍國主義,被威廉二世再次 召了回來。德國開始了爭霸世界的征程。
1913年,當德國全面超越英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時,德意志戰車 啟動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成為人類歷 史上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在今天柏林市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保留著一座被戰火轟炸得遍體鱗傷的老教堂。
教堂前方矗立著一座鋼鐵雕塑,雕塑名為柏林。分裂與統一,德國歷史中一再上演的 劇情,無聲地凝固在這座靜默的雕塑中。
二戰之後,德國被一分為二。歷史彷彿回到了起點,那個沉重的命題再次擺在德國人 面前:德意志,它在哪裡?德國人必須再次做出回答。
由德國發起的兩次世界大戰,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最黑暗、最慘痛的一頁,無數生 命和家園在戰火的劫難中消亡,這是全世界都不會遺忘也不能遺忘的歷史。而如何對待自 己不堪回首的過去,是這個曾經失去理性的民族必須面對的一次考驗。二戰中被殺害的60 0萬猶太民族的冤魂在等待,受到傷害的歐洲和世界在等待。
1970年的一個蕭瑟冬日,剛剛上任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來到了波蘭華沙猶太人紀 念碑前,二戰中,波蘭有250萬猶太人在集中營里飽經痛苦、絕望的折磨,最終無助地死去 。在冰涼的風中,勃蘭特一步步走到死難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視下,這位二戰中反 納粹的英勇鬥士,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震驚不已的動作:他跪倒在地。
一位記者寫道:「不必這樣做的他,替所有必須跪而沒有跪的人跪下了。」
采訪:國際歷史學會 會長 於爾根•科卡
德國人誠懇地接受了自己歷史上沉重的一面。他們討論但是沒有激烈爭論,沒有否定 自己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推卸自己應該對猶太人大屠殺所負的責任,沒有否認自 己經受了12年的納粹獨裁統治。誠懇地回憶自己的錯誤,幫助德國人大大地減輕了民族復 興的困難。
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意志。二戰後,聯邦德國開始陸續向遭受德國法西 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遺屬支付巨額賠款,教育部門則將法西斯暴行列為歷史教科書的中心 內容,強調「關鍵的任務是教育下一代」,要「將防止歷史悲劇重演的職責視為己任」。
勇於承擔歷史責任的德國回到了歐洲的懷抱,也回到了世界舞台。
1990年10月3日,勃蘭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見證了國家命運,分裂了41年的德國 再次統一。這一天,被確定為德國的國慶日。
德國再次統一了,憑借的不再是鐵與血,而與120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的環境中,德 國人再次創造了經濟奇跡。經過一代人的努力,這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重創的國家,發展 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而作為歐盟的重要成員國,它也找到了通 過振興歐洲來壯大自己的強國之路。德意志,它在哪裡?也許,近兩個世紀執著的尋找已 經有了答案。在這一漫長的尋找中,所經歷的大悲大喜,不僅已成為德意志民族的集體記 憶,而且也為已經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大國,書寫了一段不可忘記的歷史
2. 介紹一下1896李鴻章訪德 李鴻章和俾斯麥會談
德國史學界對李鴻章當年訪問德國,以往著墨不多,現在俾斯麥基金會從俾斯麥私人檔案庫里找到了一些鮮為人知的資料。
俾斯麥紀念館位於俾斯麥家鄉福里德里斯魯庄園,它坐落在離漢堡20多公里的一個小城奧姆勒。那裡皆是漂亮的花園住宅,在林立的綠樹之中幽靜無比,怪不得俾斯麥退休後拒絕留在柏林,而願意返鄉安享晚年。100多年以前,德意志帝國政府就已在庄園附近,為首相專門鋪設了一條直通柏林的私用鐵道,李鴻章就是坐著火車來拜會俾斯麥的。該鐵道直抵首相私邸,現在的紀念館就是由過去的火車站改建的。紀念館里展示了一些中國文物,如李鴻章給俾斯麥的親筆信、俾斯麥和李鴻章的合影、當時報紙上的報道文章,以及李、俾兩人的談話記錄。
李鴻章要求拜會俾斯麥,使德皇頗為不快
李鴻章到德國訪問,是應漢堡商會主動邀請,目的是想和中國多做生意。出乎預料的是,李鴻章要求拜會俾斯麥,這使德皇頗為不快,但又無可奈何,而俾斯麥則高興異常。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據說,這是李鴻章1896年6月訪歐時寫的一首詩,好像他當時有很多難言之隱。
1896年6月3日,李鴻章在莫斯科與俄外長羅巴諾夫簽訂《中俄密約》,允許俄國軍艦駛入中國各個口岸,並允許俄國在黑龍江、吉林修建鐵路。6月中旬,李鴻章到德國購買軍火,並且訪問俾斯麥,想學習強國之道。他在親筆信中寫道:「仰慕畢王(指俾斯麥)聲名三十餘年,今游歐洲,謁晤於非得里路(即福里德里斯魯)府第,慰幸莫名。」
當時俾斯麥和德皇威廉二世因德國擴張殖民地事,意見相左,已經被罷官閑置在家幾年了,養草種花,不問國事。李鴻章游歐來德又在給俾斯麥的手信中寫道:
「畢士麻(指俾斯麥)相王閣下久挹,大名鎮越海國,每恨東西睽隔,會晤無由。何期垂暮之年,忽有絕域之使,遂於並世,得接偉人,實為天假奇緣,自謂此行不負。弟於六月十三號,稅駕柏林,現在覲燕禮成,擬於本月二十三號前赴漢倍克(指漢堡)海口游觀,計二十五號返轡,順道敬詣園居,稍伸積年景仰之誠。李鴻章提名。」
據德國史料記載,李鴻章到德國訪問,是漢堡商會主動邀請的,目的是想和中國多做生意。出乎預料的是,李鴻章要求拜會俾斯麥,這使德皇頗為不快,但又無可奈何,而俾斯麥則高興異常。
這是一篇通過1896年6月25 日「李俾會見」親睹者口述綜合出來的資料,文章名為《李鴻章在福里德里斯魯》。
在序言中,簡單介紹了李鴻章的生平。他是中國滿清政府的政要,和俾斯麥年齡相仿,1862年為江蘇總督(Gouvener,實為巡撫),1870年為Tschili Vize koenig(這是德國翻譯官鬧的大笑話,不懂「直隸」的意思,就來個Tschili,把「總督」譯成副國王Vize koenig)。
序言里還說:「他長期主持外交政策,是中國現代化的先驅者。1896年,他代表中國皇帝赴莫斯科參加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接著訪問歐洲。他在訪問德意志帝國期間,特別提出要求,希望訪問俾斯麥。」
俾斯麥以最高禮遇迎接李鴻章
俾斯麥在私邸大門口以最高禮遇迎接。他穿著威廉一世皇帝贈送給他的軍禮服,佩上軍刀,制服上掛著黑鷹星章和鐵十字勛章。
兩人長時間坐在會客廳內藉助翻譯對話、互敬。
「副國王」李鴻章和他的隨從1點49分抵達。俾斯麥在私邸大門口以最高禮遇迎接。他穿著威廉一世皇帝贈送給他的軍禮服,佩上軍刀,制服上掛著黑鷹星章和鐵十字勛章。
一開始,兩人長時間坐在會客廳內藉助翻譯對話。李鴻章誇獎俾斯麥,大意是說:早就聽說您的大名和偉大功績,今天能見到您,看到您的眼神,更覺您的偉大。
俾斯麥也回敬說:也很高興能招待一個建立偉大功勛的總督。李鴻章謙虛地表示:不能與閣下相比,您的貢獻有世界意義。
到吃飯的時候,俾斯麥不讓李鴻章隨從攙扶李,而是親自扶著李的手臂走到飯廳。俾斯麥挺起胸脯,兩眼炯炯有神,顯得驕傲和自信。
李鴻章說:30年前普魯士戰勝奧地利,就仰望俾斯麥大名,緣慳一面,如今總算如願以償。俾斯麥設法擺掉這種恭維,就換個話題說:「我已不如前,我已經老了。」
李鴻章立即關心地問俾斯麥的健康,什麼地方不舒服?平日做些什麼?俾斯麥笑著回答說:「什麼都不做,不願再找氣受。我目前一身輕,只是一個村夫,喜歡到森林和四野去散步,不再問政。」
「副國王」轉而與俾斯麥的兒子赫伯特•俾斯麥談話,問他在外交部當四年國務秘書的感受。俾斯麥替兒子回答說:「他最喜歡過問政治,與我不同的是,他不愛做農活。」
「副國王」說:「在中國一般都是子承父業。」俾斯麥回答說:「在我們這里一般也如此。但是人不能違抗自然。」
推心置腹談中國變革
俾斯麥說:反朝廷是不行的;兵不在多,哪怕只有5萬人,但要精。問題不在於把軍隊分散在全國各地,而在於你是否能把這個部隊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如地調動他們,使他們很快地從一地到另一地。
3. 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1、以「自強」為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建成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其中規模最大的近代軍工企業是在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
2、以「求富」為旗號,興辦輪船、鐵路、電報、采礦、紡織等各種新式民用工業。如在上海創辦的最大的民用企業是「輪船招商局」。同時推動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3、創辦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就是中國最早的官辦新式學校。
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
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跡,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衛國有利的一面。
洋務運動失敗原因
包括傳統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計劃、主事者識見不足、守舊人士的反對、官僚政風的敗壞等。
洋務運動性質探究
洋務運動為一場由失敗的封建大地主統治階級領導的自救運動。美國漢學家芮瑪麗這樣評價這一階段的「自強」運動:「不但一個王朝,而且一個文明看來已經崩潰了,但由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一些傑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們終於死裡求生,再延續了六十年。」
4. 為什麼有黑色星期五這么一說
西方人很是忌諱「13」,同時也忌諱「星期五」,要是「13日」這一天正好趕上「星期五」,則被認為更不吉利,稱之為「黑色星期五」。現在「黑色星期五」的含義好像不僅僅指13日與星期五重合的日子,很多人把「最倒霉的日子」稱之為「黑色星期五」,不管這一天是不是13日,也不管這一天是不是星期五。
黑色星期五源於西方人的說法。有很多的西方人忌諱「13」原因是,只要到每月的13日這一天,12個巫婆都要舉行狂歡夜會,第13個魔鬼撒旦就會在夜會高潮時出現,給人們帶來災難。因此,西方人不僅忌諱「13」日,也忌諱有「13」數字。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許多樓房都沒有第13層。
很多西方人也忌諱「星期五」。聖經說,上帝創造了第一個男人亞當後,從他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又造了一個女人夏娃。有人說,亞當和夏娃吃禁果在星期五,他倆死的日子也是星期五,亞當和夏娃的兒子該隱也是在「黑色星期五」殺死了他的弟弟亞伯。在西方人看來,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在這天,有些人會因為恐懼而下不了床,還有些人會拒絕乘飛機,買房子,甚至購買勝券在握的股票。而如果星期五與13號重合,那就是特大倒霉日了。因為在這一天人們不會像往常一樣乘飛機或做生意,商業損失可達8到9億美元。估計在美國這種恐懼折磨著幾千萬人民。
數字13和星期五都代表著壞運氣,兩個不幸的個體最後結合成超級不幸的一天。所以,不管哪個月的十三日又恰逢星期五就叫「黑色星期五」。
《恐懼和樂趣》的作者德塞是一名民間傳說史學家,他說對於黑色星期五的恐懼在遠古就根深蒂固了。星期五和數字13都代表著壞運氣,兩個不幸的個體最後結合成超級不幸的一天。
德塞把對13的恐懼追溯到一個有關12位神在他們的天堂瓦爾哈拉殿堂進行宴會的挪威神話。沒被邀請的洛基是宴會上的第13位客人,他到達那兒之後,便讓黑暗之神Hoder用帶有槲寄生尖端的箭射擊快樂喜悅之神Balder。Balder死了,整個地球都陷入了黑暗和哀傷之中。從那一刻起,數字13便成了不祥之兆。
美國費城曾經有一幫富人組建了名為「黑色星期五」的俱樂部,他們只在「黑色星期五」這一天會面,以鍛煉自己對抗恐懼的決心和意志力。每次會面,他們先在一起享用豐盛的晚餐,然後開始做各種瘋狂的、正常人認為是罪惡的舉動,把大鏡子砸的粉碎,把鹽撒得到處都是,在房間里打起傘,放出黑顏色的貓等等。有研究反常現象的獨立專家說,人類對於某些特殊的日子有恐懼感。他們認為日歷能夠反映出時間的流動和宇宙中無形力量的強度周期。每個文明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都會制定出自己的歷法。多少世紀以來,人類的歷史總是發出這樣的告誡,在無形宇宙力量的強烈程度達到最高點時,人們要尤其保持謹慎。
黑色星期五源於西方的宗教信仰與迷信:耶穌基督死在星期五,而13是不吉利的數字。兩者的結合令人相信當天會發生不幸的事情。
1970年4月11日13點13分13秒,執行第三次登月任務的阿波羅13號飛船在佛羅里達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就在預計進入月球軌道的4月13號,飛船發生了爆炸,不僅使登月任務被放棄,還差點賠上3名宇航員的性命。一些人指出幾乎是災難性的阿波羅13登月失事證明數字13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
在聖經中也涉及到不吉利數字13,背叛耶穌的傳道者猶大是最後晚餐的第13個客人。同時,在古羅馬,傳說中聚集了12組巫婆,而第13個被認為是惡魔。
至於星期五,它是知名的基督徒耶穌被迫害的日子。有些聖經學者認為伊芙誘惑亞當和夏娃食禁果也是在星期五。或許最重大的一種信仰,是認為該隱在13號的星期五殺害了亞伯。
1307年10月13日,那是一個星期五(這就是黑色星期五的由來之一),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菲利普四世向法國各地的事務官發出密函,要求他們在同一時間打開,密函上的內容正是逮捕各地的聖殿騎士團成員。菲利普的突然襲擊獲得了圓滿成功,法國幾乎所有的聖殿騎士團成員都被逮捕,僅在巴黎就有138名騎士團成員被捕,聖殿騎士團的高層包括大團長雅克·德·莫萊(Jacques de Molay)無一倖免。菲利普四世給聖殿騎士團編排的罪名是「異端」,這真是很有意思,聖殿騎士團確實也不是什麼善男信女,你可以說他們貪婪,說他們殘暴,但要說異端就未免有點離奇了,從騎士團成立開始,它一直就是教皇座下最忠誠的力量,教皇前後共賜予他們上百條特權。不過菲利普四世需要的不是符合邏輯的觀點,他只需要將騎士團打入萬劫不復之境。法國的宗教裁判所立即就開始對騎士團成員進行審訊。在宗教裁判所的「有效工作」下,聖殿騎士們開始招供,其中包括大團長雅克·德·莫萊。裁判所還讓他給所有的騎士團成員發布一道命令,解決他們保密的義務。在莫萊的這道命令之後,騎士團成員向裁判所給出了千奇百怪的供詞,有的承認他們入會時要向十字架吐口水,有的說他們搞巫術,有的說他們崇拜異教的偶像,至於這個異教偶像是什麼樣子,各人又有各人的說法,另外還有騎士團成員之間搞同性戀——這個也許是唯一可信的罪名。據記載,僅巴黎一地就有36名騎士團成員在審訊過程中死亡,我們可以想像這些供詞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獲得的。
在西方,13號正逢星期五,被稱為「黑色星期五」。
傳說,猶太教(Judaism)以星期五日落到星期六日落為休息日,稱為安息日(Sabbath)。
英國從前常常在星期五處死罪犯、因此星期五有時也叫「絞刑日」。
正因為有上述傳說,西方人就很是忌諱「13」,同時也忌諱「星期五」,要是「13日」這一天正好趕上「星期五」,則被認為更不吉利,稱之為「黑色星期五」。
很多人把「最倒霉的日子」稱之為「黑色星期五」,不管這一天是不是13日,也不管這一天是不是星期五。
分析家認為,問題不在這兩個日子有什麼魔法,而是忌諱這兩個數字的人心理在作怪。以為「13日」再加上「星期五」就是是最「險惡」的日子。
不僅普通人,名人也懼怕「13日」和「星期五」。每當這時,歌德總是睡大覺;拿破崙絕不用兵,俾斯麥不簽署任何條約,即使是不觸動任何人根本利益的文件他也不願簽字。
其實,並非所有「13」都是不祥之兆。有的歐洲人就很喜歡13歐洲神秘的占卜術中有許多13,比如說,有13眼天泉、13座天門。有人認為13不僅不晦氣,而且會給人帶來運氣。第一位飛越大西洋的駕駛員林德伯格前12次都以失敗告終,卻在第13次飛越時獲得成功……
長期以來,人們為克服迷信(superstition),崇尚科學做了許多工作。例如,1791年,英國一家造船廠准備造一條大船。廠家特意選擇13號開工,這一天正是星期五,而且這條船的名字也叫「星期五」。大船第一次下水航行的日子還是星期五。
5. 基本養老保險的籌資模式是什麼誰負責繳納保險費
籌資模式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負責繳納保險費的由用人單位和個人繳費以及政府補貼等組成。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十一條規定,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由用人單位和個人繳費以及政府補貼等組成。
具體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職工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人工資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個人賬戶。
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分別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
(5)俾斯麥私募基金擴展閱讀:
其他國家養老保險的制度模式:
1、傳統型:傳統型養老保險制度又稱為與僱傭相關性模式(employment-related programs)或自保公助模式,最早為德俾斯麥政府於1889年頒布養老保險法所創設,後被美國、日本等國家所採納。個人領取養老金的工資替代率,然後再以支出來確定總繳費率。
2、國家統籌型之福利型養老保險:福利國家所在地普遍採取,最早為英國創設,如今適用該類型的國家還包括瑞典、挪威、澳大利亞、加拿大等。
3、國家統籌型之蘇聯模式:是前蘇聯所創設的,其理論基礎為列寧的國家保險理論,後為東歐各國、蒙古、朝鮮以及中國改革以前所在地採用。
4、強制儲蓄型之新加坡模式:新加坡模式是一種公積金模式。主要特點是強調自我保障,建立個人公積金賬戶,由勞動者於在職期間與其僱主共同繳納養老保險費,勞動者在退休後完全從個人賬戶領取養老金,國家不再以任何形式支付養老金。
5、強制儲蓄型之智利模式:強調自我保障,也採取了個人賬戶的模式,但與新加坡模式不同的是,個人賬戶的管理完全實行私有化,即將個人賬戶交由自負盈虧的私營養老保險公司規定了最大化回報率,同時實行養老金最低保險制度。
6. 社會保障主要包括
社會保障(social security)是指以國家或政府為主體的社會保險或保障機制,一般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優撫和社會福利等內容。其本質是追求公平,目的是滿足公民基本生活水平的需要。 社會保險需以相關法律為依據,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對公民在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以及由於各種原因而導致生活困難時給予物質幫助。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工業化的產物,以19世紀80年代德國俾斯麥政府頒布並實施的一系列社會保險法令為標志。
一般來說,社會保障由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組成。其中,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全球的社會保障模式,大致可分為國家福利、國家保險、社會共濟和積累儲蓄四種,分別以英國、前蘇聯、德國、新加坡為代表。中國在建的社會保障制度,屬於社會共濟模式,即由國家、單位(企業)、個人三方共同為社會保障計劃融資,而且這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的改革趨勢。個人責任的強化已經成為全球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共識。社會保障是現代工業文明的產物,是經濟發展的「推進器」,是維護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機制」,是維護社會安全的「穩定器」。社會保障是現代國家一項基本的社會經濟制度,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7. 如何正確評價李鴻章
李鴻章抄
建立淮軍,與曾、左襲滅太平天國。與左滅捻軍。
洋務運動,建江南製造總局(由曾國藩規劃,曾、左、張、李都擔任過督辦,李時間最長)。製造槍械炮船成本高、產量低且質量極差。造一艘船的錢可以買質量更好的兩艘。但江南製造總局翻譯介紹西方的書籍質量勝於同時代其他譯著。
甲午戰爭,陸戰用葉志超(貪生怕死,其後平壤之戰戰敗逃安州為朝鮮所不齒,安州地勢極佳,棄守安州,又棄定州,逃回國內)。海戰用丁汝昌(劉步蟾認為其缺乏海軍經驗,故不服其管理。最後彈盡糧絕,自殺殉國)。兩人都屬於李的淮軍派系。
外交條約,不平等條約不應該完全由李鴻章來負責任,但是不平等條約也絕不會使李鴻章加分。李鴻章的外交能力應該是一個存在的東西,百分制來說有個8分吧,目前被吹的實在太過了。
其他:李鴻章死後家中約有4000萬白銀,257萬畝田;為對付左宗棠,李鴻章曾經令友濂拖欠胡雪岩錢款,導致胡雪岩最終破產;中法戰爭從頭至尾,李鴻章皆負有一定責任;俾斯麥瞧不上李鴻章。
8. 企業員工要參加社會保險的意義
只能說是對自己以後的保障,防範於未然
9. 羅德柴爾斯家族主要成員和發展歷史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沃德斯登庄園
羅斯柴爾德家族發跡於19世紀初,其創始人是梅耶·羅斯柴爾德(Mayer Amschel Bauer)。他和他的5個兒子(即「羅氏五虎」)先後在法蘭克福、倫敦、巴黎、維也納、那不勒斯等歐洲著名城市開設銀行,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王國。在19世紀的歐洲,羅斯柴爾德幾乎成了金錢和財富的代名詞。據估計,1850年左右,羅斯柴爾德家族總共積累了相當於60億美元的財富。鼎盛時期,歐洲大部分國家的政府幾乎都曾向他們家族貸款,到20世紀末時,世界的主要黃金市場也是由他們家族所控制,其家族資產至少超過了50萬億美元。可以說,這個家族建立的金融帝國影響了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
興起的時代背景
第一桶金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創始人梅耶·羅斯柴爾德,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智商,在父親的悉心調教下,系統地學習了關於金錢和借貸的商業知識。當父親去世後,年僅13歲的梅耶在親戚的鼓勵下,來到漢諾威的歐本海默家族銀行當銀行學徒。
當時,收藏古錢幣是歐洲各國的王公貴族們的普遍雅好。因此,梅耶親自編輯《古錢手冊》,並附上詳細的解說,然後郵寄給各地的王公貴族們,希望自己的店能夠成為皇家指定店,以期獲得豐富的利潤。
雖然大部分的信件都石沉大海,但梅耶梅爾的投寄行動依然沒有停止。最終,黑森公爵同意了他的要求。公爵是當時歐洲的巨富之一,擁有2億美元的身家,他所做的生意是販賣軍隊。梅耶以近乎贈送的價格向黑森公爵賣出了他收藏的珍貴古代徽章和錢幣。同時,他還極力幫助公爵收集古幣,並經常為公爵介紹一些顧客,不遺餘力地幫他賺錢,使其獲得了數倍的利潤。
日後,這種把金錢、心血和精力徹底投注於某特定人物的做法,便成為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種基本戰略。如若遇到了諸如貴族、領主、大金融家等具有巨大潛在利益的人物,他們會甘願做出巨大的犧牲與之打交道,為之提供情報,獻上熱忱的服務,等雙方建立起深厚的關系後,再從這類強
羅氏五虎
權者身上獲得更大的利益。
就拿梅耶·羅斯柴爾德的第一個服務的對像黑森公爵來說,因為當時英國需要大量的軍隊去控制北美的殖民地,公爵最大的顧客就是英國。當黑森公爵為逃避拿破崙的攻擊,離開法蘭克福前往丹麥的時候,留下300萬英鎊交給梅耶保存。這筆錢本來是英國政府支付給黑森部隊的錢,卻被黑森私自截流了並轉給了梅耶。也正是這300萬現金,為梅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權力和財富,成為梅耶通往他的金融帝國的第一桶金。
當梅椰得到了黑森公爵的這筆巨款了以後,便把五個兒子分別派駐到歐洲的五個心臟地區。老大阿姆斯洛鎮守法蘭克福總部,老二所羅門到維也那開辟新戰場,老三內森被派往英國主持大局,老四卡爾奔赴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根據地並作為兄弟之間的信使往來穿梭,老五傑姆斯執掌巴黎業務。[1]
主宰倫敦金融
1804年,羅斯柴爾德家族三兒子內森受父親指派,隻身來到英國倫敦,開始時做一些棉布生意,他也是該家族中向國外發展的第一人。當時歐洲正
內森·羅斯柴爾德的畫像
值拿破崙戰爭,一些德國貴族流亡到了英國,其中包括法蘭克福的威廉伯爵。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威廉伯爵委託內森購買了大批英國的債券,內森便借機自己也做起了債券和股票生意。他憑借自己的精明和才幹,不久便發了財,成為倫敦金融證券界的巨頭。後來,他又不失時機向英國政府提供巨額軍費,與倫敦軍政要人建立了密切的聯系。
到1815年,內森已成為倫敦首屈一指的銀行巨頭,正與其他兄弟一起密切地注視著歐洲戰況。早在戰前,羅斯柴爾德家族就非常具有遠見地建立了自己的戰略情報收集和快遞系統。他們構建起數量龐大的秘密代理人網路,這些類似戰略情報間諜的人被稱為「孩子們」。這些人被派駐歐洲所有的首都、各大城市、重要的交易中心和商業中心,各種商業、政治和其他情報在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維也納和那不勒斯之間往來穿梭。這個情報系統的效率、速度和准確度都達到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遠遠超過了任何官方信息網路的速度,其他商業競爭對手更是難以望其項背。這一切使得羅斯柴爾德銀行在幾乎所有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明顯的優勢。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近郊展開的滑鐵盧戰役,不僅是拿破崙和威靈頓兩支大軍之間的生死決斗,也是成千上萬投資者的巨大賭博。倫敦股票交易市場的空氣緊張到了極點,贏家將獲得空前的財富,輸家將損失慘重,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著滑鐵盧戰役的最終結果。如果英國敗了,英國公債的價格將跌進深淵;如果英國勝了,英國公債將沖上雲霄。
正當兩支狹路相逢的大軍進行著殊死戰斗時,羅斯柴爾德的間諜們也在緊張地從兩軍內部收集著盡可能准確的各種戰況進展的情報。更多的間諜們隨時負責把最新戰況轉送到離戰場最近的羅斯柴爾德情報中轉站。到傍晚時分,拿破崙的敗局已定,一個名叫羅斯伍茲的羅斯柴爾德快信傳遞員親眼目睹了戰況,他立刻騎快馬奔向布魯塞爾,然後轉往奧斯坦德港。深夜時分,羅斯伍茲跳上了一艘具有特別通行證的羅斯柴爾德快船,在付了2000法郎的費用之後,他終於找到了一個水手,連夜幫他渡過了風急浪高的英吉利海峽。6月19日清晨,當他到達英國福克斯頓的岸邊時,內森·羅斯柴爾德親自等候在那裡,他快速打開信封,瀏覽了戰報標題,然後策馬直奔倫敦的股票交易所。
內森先暗示家族的交易員,拋售英國公債,誤導交易所的其他投資者以為是英國將軍威靈頓戰敗,跟風大量拋售幾個小時的狂拋,英國公債的票面價值僅剩下5%。而此時,內森又立刻示意交易員買進市場上能見到的每一張英國公債。
由於拿破崙戰敗的消息公布於眾,比內森獲得情報時整整晚了一天,從而使得內森於這一天之內,便在公債投機上狂賺了20倍的金錢,一舉成為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甚至超過了拿破崙和威靈頓在幾十年戰爭中所得到的財富的總和。
在當時,英國政府的財政支出是靠發行公債來籌集的,換句話說,英國政府因為沒有貨幣發行權而必須向私人銀行借錢花,而且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所有本息都是以金幣結算。英國的公債就是未來政府稅收的憑證,英國人民有向政府繳納各種稅賦的義務。自滑鐵侖戰役後,內森手裡攥著具有壓倒性優勢數量的英國公債,實際上操控了公債的價格,左右了整個英國的貨幣供應量,由此,英國的經濟命脈被羅斯柴爾德家族緊緊地捏在了手中。而由於內森控制了英格蘭銀行,主導了英國日後的公債發行,這就使得全民變相向羅斯柴爾德家族銀行納稅。 內森在英國的成功,鼓勵了老羅斯柴爾德。為了方便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金融和貿易往來,他又在1811年把最小的兒子傑姆斯派到法國。[1]
征服法蘭西
傑姆斯在拿破崙執政時期,主要來往於倫敦和巴黎之間,建立家族運輸網路來走私英國貨。在幫助威靈頓運送黃金和英國
傑姆斯·羅斯柴爾德的畫像
國債收購戰之後,傑姆斯在法國名聲大噪。他建立了羅斯柴爾德巴黎銀行,並暗地裡資助西班牙革命。
從1818年的10月開始,羅斯柴爾德家族開始以其雄厚的財力做後盾,在歐洲各大城市悄悄吃進法國債券,法國債券漸漸升值。然後,從11月5日開始,突然在歐洲各地同時放量拋售法國債券,造成了市場的極大恐慌。
當眼看著自己的債券價格像自由落體一般滑向深淵,路易十八覺得自己的王冠也隨之而去了。此時,宮廷里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代理人向國王進言,試圖讓富甲天下的羅斯柴爾德銀行挽救局面。原本瞧不起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路易十八,此時再也不講皇家的身份地位,馬上召見了傑姆斯兄弟。而後者也不負他的期望,一出手就制止住了債券的崩潰,成了法國上下矚目的中心。
在法國軍事戰敗之後,傑姆斯兄弟從經濟危機中拯救了法國,他們的銀行也成了人們競相求貸的地方。至此,羅斯柴爾德家族完全控制了法國金融。[1]
問鼎奧地利
當拿破崙戰爭結束後,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歐洲已成為名噪一時的望族,挾征服英法之銳氣,底氣足了不少。盡管這樣,他
所羅門·羅斯柴爾德的畫像
們也不敢造次去直接和哈布斯堡的人談生意,而是找到了一塊墊腳石,他就是名震19世紀歐洲政壇的梅特涅。
在打敗拿破崙之後的歐洲,由奧地利外長梅特涅牽頭建立的維也納體維系了19 世紀歐洲最長的和平時期。他在奧地利日漸衰落而強敵環俟的不利態勢下,把制衡的精髓發揮到了極致。1818 年的亞琛會議是討論拿破崙戰爭之後歐洲未來的一次重要會議,來自英、俄、奧、普、法等國代表決定了法國的戰爭賠款和同盟國撤軍等問題。
所羅門是梅耶的次子,在幾個兄弟中具有過人的外交才能,他說話用辭考究,巧於恭維。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羅門常年穿梭於歐洲各大城市之間,擔任家族各個銀行之間的協調角色,進而被弟兄們公推到維也納開拓歐洲心臟地區的銀行業務。
所羅門和他的弟弟卡爾都參加了亞琛會議。正是在這次會議上,經梅特涅的左右手金斯引薦,所羅門結識了梅特涅,並很快地與梅特涅成為無話不談的密友。
在所羅門的大力資助之下,梅特涅開始擴張奧地利的影響力,四處派出軍隊去問題多發地區「保衛和平」。這使得原本國力日衰的奧地利陷入了更深的債務泥潭,從而更加依賴所羅門的銀箱。
1814年到1848年的歐洲被稱為「梅特涅」的時代,而實際上控制著梅特涅的是背後的羅斯柴爾德銀行。
1822 年,梅特涅、金斯、所羅門、傑姆斯和卡爾三兄弟代表家族,參加了重要的維羅訥會議,會後得到了利益豐厚的項目——資助第一條中歐鐵路。奧地利人越來越感受到羅斯柴爾德的影響力,人們開始說「奧地利有一個費迪南(Ferdinand) 皇帝和一個所羅門國王。」
1843 年,所羅門收購了Vítkovice聯合礦業公司和奧地利-匈牙利冶煉公司,這兩家公司都名列當時世界10家最大的重工業公司。到1848年,所羅門和其家族已成為奧地利金融和經濟的主宰者。[1]
把持德意財政
自從拿破崙從德國撤軍之後,德國由過去 300 多個鬆散的封建小國合並成 30 多個較大的國家,並成立了德意志邦聯。留守法蘭克福的老大阿姆斯洛被任命為德意志的首屆財政部長,1822 年被奧地利皇帝加封為男爵。法蘭克福的羅斯柴爾德銀行成為德國金融的中心。
老四卡爾是家族的主要信使,往來歐洲各地傳遞信息和協助其他兄弟。在幫助五弟在法國1818年國債戰役取得輝煌勝利之後,被執掌家門的三哥內森派往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銀行。卡爾在義大利發揮了超出其他兄弟預期的水平,不僅資助了梅特涅派往義大利鎮壓革命的軍隊,同時以出色的政治手腕迫使義大利當地政府承擔了佔領軍的費用。他還幫朋友麥迪其策劃並奪回了那不勒斯財政大臣的要職。卡爾逐漸地成為義大利宮廷的財政支柱,影響力遍及義大利半島。他還與梵蒂岡教廷建立了商業往來,當教皇格里高利十六世見到他時,破例伸出手讓卡爾親吻,而不是慣常地伸出腳來。[1]
家族的衰落
迫於戰爭和國內混亂而嚴重依賴於國債發行的英國,把自己的金融主導權拱手送給通過製造流通虛假有價證券而積蓄巨量財富的羅斯柴爾德家族。與此同時,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和梅隆家族也相繼崛起,和羅斯柴爾德家族不同的是,他們把大部分財富轉移到新生國家美國,選擇在那個新大陸的國家繼續發展。 [10]
羅斯柴爾德家族不僅在歐洲金融界佔取了絕對主導地位,還通過扶植摩根財團發展壯大來牽制影響美國,並且力圖全面控制美國。當時的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和梅隆家族沒有實力對抗過分強大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於是採用了妥協的方法。當時,花旗、摩根、美國第一、第二國民銀行都處於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間接控制下。但是,由於過分抽調資金控制新大陸,導致了羅斯柴爾德家族在舊大陸的控制力急速下降。
1865年,羅斯柴爾德家族認為美國經濟不會大幅度發展,於是把它在美國的分行都撤銷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致命失誤,也直接導致了摩根家族的興起。
俾斯麥首相抓住了這個天賜良機,通過普法戰爭賠款組建了德意志銀行,並且通過工業化和一系列眼花繚亂的並購,迅速組建了新的容克財團:德意志4大銀行團。歐洲崛起了新的金融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摩根家族和梅隆家族抓住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影響力由於戰爭而下降的機會,在美國發起了反攻,力圖擺脫受到控制的命運。這個企圖在一戰結束的時候似乎是成功了,美國擺脫了長期債務。但是隨著戰後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反攻,美國4大家族發現自己的力量還是無法對抗羅斯柴爾德家族。容克財團在大戰中損失慘重,德意志4大銀行組成的德意志財團也屈服於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意志。羅斯柴爾德家族達到了自己的第二次頂峰,也是最高峰:控制全球金融命脈。 [10]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羅斯柴爾德家族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大量家族成員被殺害,資產被侵吞,超過2/3的旗下金融機構完全不存在了。位於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的許多資產被戰火摧毀了(其中位於法國的辦公室甚至於二戰結束後更是被國有化了),意味著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歐洲大陸的家族勢力基本被消滅了。[10]
美國財團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反過來吞並羅斯柴爾德家族在美國和澳洲,加拿大的近乎全部資產,建立了花旗財團,摩根財團,美洲三大財團的現代格局。容克財團在戰爭中也失去了絕大多數成員,成功的轉化成新的寡頭勢力,並且利用瑞士5大銀行轉移戰爭中掠奪的財富逃過了2戰失敗的損失,在戰後成為歐洲第一大金融寡頭財團。
自此,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歐洲大陸和北美澳洲的全部金融機構和資產全軍復沒,僅依賴在英國和瑞士倖存的少量金融機構艱難恢復,並在戰後逐步恢復元氣。
冷戰期間,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東歐的許多資產又被蘇聯接管了。 [10]
與此同時,羅斯柴爾德堅持家族產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背離現代管理的理念,從而阻礙了它的發展。從1960年代開始,歐美的大銀行紛紛上市,籌集了大量資金,羅斯柴爾德則還是用自有資金發展,速度緩慢,逐漸落伍了。[1]
在大眾傳媒時代,人們的目光或許只會關注到類似「肯尼迪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或者「摩根家族」這些聲明顯赫的名字上。而二十世紀二戰前的美國,曾經有一句經典的話形容當時美國的情況「民主黨是屬於摩根家族的,而共和黨是屬於洛克菲勒家族的……」,其實在這句話後面還應該跟一句「而洛克菲勒和摩根,都曾經是屬於羅斯柴爾德的!」
家族的現狀
進入現代後,羅斯柴爾德銀行集團的業務主要是並購重組——幫助大企業收購兼並其他的企業或者對其資產結構進行重組。羅斯柴爾德的並購重組業務主要在歐洲,在2006年世界並購排行榜上可以排到第13位。
羅斯柴爾德在亞洲有一個辦公室——香港,名為「荷蘭銀行-羅斯柴爾德」,亞洲的業務處於荷蘭銀行的控股之下,因為發言權不大,某些人事權,都是由荷蘭銀行主管的。
雖然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產業規模已經很小,羅斯柴爾德銀行集團一年的營業額不到100億美元,利潤不到30億美元,估計其資本總額不會超過300億美元,不到歐美大銀行的一個零頭。然而大多數人認為,作為老牌金融巨頭,即便羅斯柴爾德銀行已經衰落,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產業已經遍布眾多行業,其影響力依然不可小視。
羅斯柴爾德家族現在依然存在,也許他不像貨幣戰爭說的那樣強大,但依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一些歐美學者也對他進行過研究,不過在80年代,很多關於他的著作都奇怪的消失了,他的真實情況仍然充滿謎團。[4]
[編輯本段]家族發展大事記
萊昂內爾當選英國下議院議員場景
◆ 1769年 梅耶·羅斯柴爾德成為宮廷正式代理人
◆ 1798年 內森·邁爾·羅斯柴爾德離開法蘭克福前往英國
◆ 1806年 黑森公爵在逃離拿破崙時,將300萬英鎊交給梅耶保存
◆ 1815年 最早獲得拿破崙戰敗消息,成為英國政府的債權人
◆ 1822年 奧地利皇帝授予羅斯柴爾德四兄弟男爵封號
◆ 1835年 羅斯柴爾德獲得了在西班牙阿爾馬登水銀供應的權利
◆ 1845年 傑姆斯·羅斯柴爾德中標法國第一個主要的鐵路線的合同
◆ 1847年 萊昂內爾·羅斯柴爾德當選英國下議院議員
◆ 1872年 英吉利海峽隧道的第一個項目開始
◆ 1873年 羅斯柴爾德成為力拓股東
◆ 1875年 內森·羅斯柴爾德父子提高了英國政府的資助下,獲得了在蘇伊士運河的主要利益
家族參與俄國石油開採的場景
◆ 1886年 羅斯柴爾德Frères開始發展在俄國石油領域的巨大利益
◆ 1919年 第一次黃金定價在內森·羅斯柴爾德父子的辦公
◆ 1926年 內森·羅斯柴爾德父子重組在倫敦主要地下鐵路公司的股本
◆ 1938年 納粹入侵奧地利,羅斯柴爾德在維也納的銀行關閉
◆ 1953年 羅斯柴爾德在加拿大發展金融
◆ 1962年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礦產開採在創立了Imétal後創造了新繁榮
◆ 1963年 LCF愛德蒙·羅斯柴爾德誕生
◆ 1965年 內森·羅斯柴爾德父子公司在倫敦和巴黎銀行搬進了新的辦事處
◆ 1966年 傑姆斯·羅斯柴爾德資助的以色列議會大廈建成
◆ 1981年 法國政府國有化了羅斯柴爾德銀行
◆ 1985年 羅斯柴爾德對英國天然氣公司私有化
◆ 1989年 羅斯柴爾德銀行返回法蘭克福
◆ 2000年 羅斯柴爾德開發3G牌照拍賣[3]
[編輯本段]家族中的代表性成員
◆ 梅耶·羅斯柴爾德(1744.2.23-1812.9.19),原名是:邁爾·阿姆謝爾·羅特席爾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後將姓改為羅斯柴爾德,它在德語中意為紅色盾牌。
羅斯柴爾德家族四代家譜
◆ 阿姆謝爾·羅斯柴爾德(Amschel Mayer von Rothschild)
(1773.6.12-1855.12.6)
◆ 所羅門·羅斯柴爾德 (Salomon Mayer von Rothschild)
(1774.9.9-1855.7.28)
◆ 內森·羅斯柴爾德 (Nathan Mayer Rothschild)
(1777.9.16-1836.7.18)
◆ 卡爾·羅斯柴爾德(Carl Mayer von Rothschild)
(1788.4.24-1855.3.10)
◆ 傑姆斯·羅斯柴爾德 (James Mayer de Rothschild)
(1792-1868)[5]
◆ 戴維德·羅斯柴爾德
◆ 埃里·羅斯柴爾德
◆ 雅各布·羅斯柴爾德
◆ 阿道夫·羅斯柴爾德
◆ 蓋伊·羅斯柴爾德 (1909-2007.6.12)
[編輯本段]家族堅守猶太傳統
盡管羅斯柴爾德家族擁有巨大的財富,並躋身歐美上流社會,但他們始終堅持著猶太人的傳統、維護猶太人利益看得比做生意和賺錢更重要。
萊昂內爾·內森·羅斯柴爾德的畫像
羅斯柴爾德家族大多數人堅持族內通婚,這個家族下屬的公司企業都按猶太教安息日的規矩,在星期六估算,不做任何生意。1820年,內森宣布不同任何一個拒絕給猶太人公民權的德國城市做生意。1850年,當卡爾借錢給羅馬教皇時,向梵蒂岡提出要求拆除羅馬的猶太隔都。19世紀倫敦的羅斯柴爾德銀行宣布不向俄國沙皇貸款,因為沙皇政府迫害和虐待俄國猶太人。
萊昂內爾在1858年成為英國下議院議員。他不願以基督教徒的方式,而要求猶太教方式用手按《希伯來聖經》,頭上戴猶太帽子舉行宣誓。上議院的貴族開始表示反對,但後來同意了,這在以基督教為國教的英國實在是不同尋常的,是長期受歧視的猶太人的一個勝利。27年後,萊昂內爾的兒子內森尼爾成為英國第一位猶裔貴族和上議院議員,他同樣也是用他父親的猶太方式宣誓的。
羅斯柴爾德家庭還積極參加猶太人的各種活動,向猶太社團捐助了多筆慈善金。這個家族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也有不解之緣。它在法國的成員愛德蒙男爵(1845~ 1934年)20世紀初向巴勒斯坦的早期猶太移民提供了約600萬美元的資金,幫助移民們購買土地和生產設備,定居生存。倫敦的沃爾特(1868~1937年)曾任英國猶太復國主義主席。正是他,與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魏茲曼一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國積極活動,終於使英國政府以外交大臣貝爾福致沃爾特·羅斯柴爾德勛爵一封信的形式,發表了著名的《貝爾福宣言》,最後導致了以色列國的建立。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猶太家世及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聯系,自然而然成為歷次反猶主義的沖擊對象。在納粹統治德國的時代,羅斯柴爾德家族德國支脈的許多成員遇難。此外,種種基於反猶主義的以紅盾家族為故事主角的陰謀論也大行其道,滿足了一部分人對這個家族隱秘的財富和行為的想像。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故事還被搬上了銀幕和舞台。1934年好萊塢電影《羅斯柴爾德之家》由George Arliss和Loretta Young主演,以梅耶的生平為故事的主線。這部電影的若乾片段上了納粹的反猶宣傳《外部的猶太人》(Derewige Jude)。百老匯音樂劇《羅斯柴爾德家族》(The Rothschilds),還獲得過1971年TonyAward的提名。
總之,羅斯柴爾德家庭是一個典型的猶太家族周圍。利奧波德·萊昂內爾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概可以反映和代表這個家族所有成員的思想:「我有兩大榮譽:第一,我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員;第二,我是一個猶太人」。[1]
[編輯本段]家族與中國的關系
2007年7月,國際媒體廣泛報道,繼黑石之後,旗下資產高達數千億美元的中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中投」)可能以參股的形式加入必和必拓(BHP)。然而沒有多少人知道,必和必拓的股權同樣和羅斯柴爾德家族存在千絲萬縷的關聯。
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鐵礦石製造商、第三大銅生產商和第二大煤炭出口商,必和必拓旗下的澳大利亞奧林匹克大壩,其鈾儲量佔到世界的40%。2005年末,公司市值已高達883億美元。眾所周知,對全球資源類產品的儲備公司進行有計劃的收購,是迅速擁有資源市場話語權的最好辦法。中國針對那些能夠控制全球資源儲備和銷售的國際資源巨鱷的股權進行收購,比單純地購買資源要有效、合算得多。
以往一到每年春天,必和必拓就會讓中國的鋼鐵生產企業緊張一次,鐵礦石談判的心理陰影難以消弭。但現在,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給了他們希望。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羅斯柴爾德與中國這個新興經濟體,必將通過某些紐帶發生越來越緊密的關系。在中國與羅斯柴爾德這個百年財富家族直接對陣的商戰談判中,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而在2008年05月26日,LCF Rothschild集團的法國愛德蒙得-羅斯柴爾德銀行,以旗下中國私募股權咨詢公司的名義參拍中海基金股本,其唯一競爭對手為一家不願透露名稱的中方企業。 據介紹,拍賣現場氣氛十分緊張,Rothschild與這家中方企業展開了貼身肉搏,你來我往的競價達100多回合。最終,Rothschild報出1.5億元的價格,超出起拍底價3240萬元,這才讓頑強的中國對手放棄競拍。 在拍得此部分股權後,Rothschild將成為中海基金第三大股東,持有中海基金15.385%股權。目前,中海基金現有股東還包括:中海信託有限責任公司控股46.923%;國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持股37.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