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資私募 > 聰明投資者指數基金

聰明投資者指數基金

發布時間:2021-03-11 12:45:36

『壹』 剛工作一年,想學習下理財,聽說買基金最好,但苦於不懂這方面的東東,哪位大仙有基金入門知識教材

准備拿手機看?還是電腦看?
建議你還是買實體書吧 理財書說 沒有付出就沒有錢如口袋。。還是花點小錢
卓越買本 理財的書 再買本 基金的教材

『貳』 怎麼挑到一直成功、高勝率的基金

我們先來看一個古老的得克薩斯笑話:

老師問比利鮑伯:「如果你有12隻綿羊,而其中一隻跳出了籬笆,那麼你還有幾只綿羊?」

比利鮑伯回答:「一隻也沒有了。」

「唉,」老師說,「你顯然還不會減法。」

「或許如此,」鮑伯回答說,「但是,我的確了解我的綿羊。」

對於每個想投資基金的投資者來說,了解基金很重要!現在都流行說「炒股不如買基金」,我們本期就專門來說說基金,看看巴菲特和他的老師格雷厄姆告訴你如何選擇基金。

說到基金,純粹是美國的一項發明,1924年,一個叫愛德華萊弗勒的鋁制炊具推銷員將基金引入了美國市場。基金非常便宜,非常方便,種類繁多,由專業人士打理,把大約5400萬美國家庭甚至全球更多家庭都引入了投資大潮中。

與此同時,基金也出現諸多問題,比如:業績低於市場平均水平,且隨機波動過大。因此,聰明的投資者必須審慎地選擇基金。接下來,我們將通過一些常見問題來了解基金。

(一)追求「業績」的基金,是好基金嗎?

投資者在挑選基金時,可以適當地比較基金過去某一時期(至少5年)的業績,只要這些數據並沒有代表整個市場本身就是大幅向上的趨勢。因為這種趨勢下的大漲,只能說明:基金經理正在從事過度投機,並且暫時獲得了過高的收益。

如果一味追求基金的「業績」,想自己的收益高於市場平均水平(或指數),他們可能暫時獲得成功,並獲得知名度和基金規模的擴大。但與此同時,目標的取得也必然會伴隨風險的大規模上升。

尤其是一些新人基金經理,他們甚至缺乏完整的牛熊經歷,他們把「好的投資」定義為購買如下股票:隨後幾個月,該股票的市場價格就能大幅上升,然後大量資金流入,導致企業股價完全脫離其資產和利潤的真實情況。實際上這些基金經理只是在天真的希望這些企業未來會取得成就,並想巧妙地利用公眾消息不靈通和貪婪時產生的投機熱情。

投資基金的經理在尋求更好的業績時,必然會涉及到一些特殊風險。華爾街的經歷表明,管理穩妥的大基金幾年內至多能獲得稍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結果,但如果不加以穩妥管理,就會產生這樣一種狀況:暫時獲得驚人的虛幻利潤,隨後必然遭遇災難性的損失。有些基金的業績曾在10年甚至更長時間里持續超出市場平均水平,但這多是一些特殊案例,比如停止接納新的投資者,盡管會降低所賺取的管理費,但會使得基金持有人的回報最大化。

關於這一點,很多中國基民比較熟悉的案例就是某全倉押注次新股的基金了,2016年,靠短期的業績狂拉,把基金份額在一年內從0.92億份做到了16.84億份,增幅17倍,而且這里98%是散戶投資人。而當年及下一年,該基金的跌幅均超過了20%。

(二)「暢銷的基金」值得買嗎?

多數投資者會以「繼續上漲」作為假設,直接購買上漲最快的基金(暢銷基金)。因為心理學家已經證明,人類與生俱來有一種傾向,即根據短期內的一系列結果對長期趨勢做出預測。就像我們喜歡的餐館一直能提供優質的飯菜,聰明的孩子總能得到好的分數,如果某隻基金勝過了市場,直覺就會告訴我們:它將繼續有優異的表現。

但實際上,運氣有時更重要。趕上了市場風口,這個基金經理可能看上去很棒,但熱門的東西很快會受冷落,基金經理的「智商」輕易就能縮水大半。比如我們看看歷史上發生過的事:

這是美國1999年最熱門的10家基金,也是有史以來收益率最高的基金,但隨後3年的大跌,不僅把之前的巨大增值都抹殺了,連本金都只剩下30-70%,最慘的是只剩下本金的8%。

所以全部憑過往業績買基金,對投資者是最愚蠢的做法。我們必須了解以下幾點:

1,一般的基金,不可能通過承擔研究和交易成本來挑選好的股票;

2,基金的費用越高,其回報越低;

3,基金申購贖回的越頻繁,其賺錢的機會越小;

4,高度不穩定的基金(比平均水平上升和下降幅度更大的),有可能長期處於不穩定狀態;

5,過去回報很高的基金,今後不可能長時間成為贏家。

也要補充的是,盡管基金過往業績並不能很好地反映未來的回報,但你可以利用它的一些因素考察,增加你挑選優秀基金的機會;還有,基金即使不能從市場中勝出,但它也有很大價值,即它至少能提供一種廉價的資產組合分散化方法,使得你不必自己花時間去挑選股票。

在中國的基金市場,同樣存在所謂的「冠軍魔咒」,通常當年拿冠軍的,下一年業績都不會太好。如2015年股混基業績第一的易方達新興成長基金,以171.78%的超高收益傲視群雄,在2016年卻以-39.86%的虧損在同類排名倒數第四,因為其投資方向集中在計算機、傳媒、電子等行業的中小盤股票16年非常慘,該基金17年改投有色、能源,情況才稍微好些。由於市場風格轉換,那些領跑的基金都是重倉在當年的牛股上面,等到下一年度市場風格轉換之時,他們騰挪不易,只能眼瞅著基金跟隨股票下跌。甚至像踩雷樂視這種,拋都沒人接。

(三)為什麼許多業績優秀的基金,不能保持下去?

1)基金經理跳槽。當一位股票挑選高手似乎有點點石成金的技巧時,每個人都想得到他,包括競爭對手;可能他自己會去「單飛」創業,成立自己的基金公司。如果你只是看到這只基金的歷史好業績,但基金經理早就換人了,那就要小心了。

2)資產的過度膨脹。業績好了規模必然大增,這時基金經理面臨幾個選擇:一是保存好這些現金以備不時之需,但如果股市走升,這會損害基金的業績;二是新增資金去加倉現有重倉的股票,但現在這些股票其實都是嚴重高估;三是購買更多新股,但這需要花時間去研究,還要更多時間去持續關注這些新公司。四是,規模過大,基金只能被迫去持有較大市值公司、或者分散投資於更多的優秀小公司,否則會超過監管要求的持股限制。

3)高超技巧的不復存在。有些基金公司會先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孵化」一些基金,比如購買一些小盤股、新股等迅速獲取收益,然後通過公布自己的回報去吸引大量的公眾投資者。而一旦成千上萬資金加入後,這些免費孵化基金的回報幾乎不值一提。

4)費用上升。規模過大,還可能導致交易費用、管理費用的上升。

5)羊群行為。一旦基金獲得成功,基金規模擴大,管理費收入可觀,這時基金經理就會習慣於安於現狀,變得膽小、模仿他人。一些規模龐大的基金,就像一群飽餐之後的綿羊一樣-----懶散地邁著古板的步伐、發出咩咩咩的叫聲,幾乎每一種基金也都擁有貴州茅台、美的集團、格力電器等網紅的消費股,而且幾乎以相同的比率持有這些股票。但歷史將證明,這是難以持久的。

(四)那麼,保持成功、高勝率的基金有什麼共同潛質呢?

1)它們的基金經理本身是一些最大的股東,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內購」。如果基金經理大幅持有自己的基金,就能解決基金經理與基金投資人之間的沖突了,這樣基金經理就會像管理自己的資金那樣去管理該基金。

2)它們費用低廉。高費用未必有高回報,而且回報下降並不會帶來費用的下調。所以格雷厄姆一直推薦指數基金。

3)它們敢於與眾不同。當彼得林奇經營富達麥哲倫基金時,他購買的都是一些廉價資產,而不管其他基金經理持有什麼資產。比如1982年先是大筆持有長期國債,然後他持有最多的是克萊斯勒的資產,當時很多人預計這家汽車製造商就要破產了。到了1986年,林奇又大筆購買一些外國公司本田、沃爾沃、挪威鋁業等等。

4)它們不接納新的投資者。它們拒絕接納新的投資者,而只容許已有投資者加倉購買。這樣沒有把基金公司的個人利益凌駕於客戶利益之上。(不會盲目擴充規模,損害現有投資人的利益)

5)它們不做廣告宣傳。最佳的基金經理,通常是那些似乎不想賺你錢的人。

至於怎麼選基金?賣出基金的合適時機是什麼?巴菲特和他的老師都「傾力推薦」的基金是啥?我們下期進一步分享,大家也可以關注「好買商學院」微信號,關注更多經典書籍讀書筆記。

新的一年,我們的專欄從9個擴展到30個,總的音頻集數將達到500期,尤其是我們將帶來一大波經典財經名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漫步華爾街》、《怎樣選擇成長股》、《非理性繁榮》、《鄰家的百萬富翁》的讀書筆記,並融入我們的解析。趕快加入我們的讀書隊伍吧~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理財熱點,學習更多接地氣的投資理財課程,想參與我們的直播、並與我們的講師互動,一定要關注「好買商學院」微信公眾號(howbuyIE),並留言與我們的講師進行交流~~

『叄』 「聰明基金「Smart beta策略能賺大錢嗎

自2000年以後,股票已經經歷了兩輪大熊市,而現在又開始有走軟跡象。養老基金,保險公司以及捐獻基金尋找新的回報來源就沒什麼奇怪的了。「smart-beta」正是最新的基金管理業的術語。
「Alpha」是選擇單個標的資產超越大盤的技能。
「beta」則是資產組合相對於整體市場(如以某個指數基金為代表)的相對收益。
傳統的「市值加權」法,是投資者按市值等比例購買股票或者債券的方法,
而「smart beta」則是嘗試在跟蹤某一大類資產的同時,調整成份證券權重,以獲取增強性收益的投資方法。

[Smart Beta]
眾所周知,beta在CAPM模型中衡量了相對於持有整個市場所帶來的風險溢價(risk premium)的大小。整個市場通常用市場投資組合(market portfolio)或市場指數基金(market index fund)來表示。市場指數通常都是市值加權(market capitalization weighted)。如果把市場指數換成按非市值加權的指數或投資組合,其得到的beta即為smart beta,又被稱為alternative beta或exotic beta。理由是因為這些新指數的權重是由某些量化演算法得出的,看上去比最普通簡單的市值加權要更「聰明」些。

現在比較流行的演算法有:
等權重加權(Equal Weight, EW):

等風險加權(Risk Parity),可以看作是調節波動率後的等權重

等風險貢獻加權(Equal Risk Contribution ,ERC),可以看作是考慮了資產回報率之間協方差後的risk parity

最小方差加權(Minimum Variance, MV

最大多樣化加權(Maximum Diversification,MD

如下圖所示,從左至右,這些加權法需要的參數逐漸增加。ERC,MV,和MD都屬於「robust risk parity」因為它們把協方差考慮在內。最經典的均值-方差優化法(mean-variance optimization)需要知道預期回報,方差與協方差,因為此優化法同時使風險最小化,預期回報最大化,不過,這里涉及到因子對准問題(Factor Alignment Problem, FAP),下文中會提到。smart beta策略只考慮波動率與協方差,所以,我們把它們看作只關注風險(risk-based)而不關注預期回報(return-based)的策略。

[隨機折現因子,SDF]
事實上,CAPM模型是資產定價模型(asset pricing model)的一個比較有名的特例,因為廣義的隨機折現因子(stochastic discount factor,SDF)在CAPM中被狹義的市場投資組合所代表了。

按資產定價模型的定義:p = E(mx),任何資產的價格就是折現後所得回報的期望,其中x是資產在未來的回報,m就是隨機折現因子SDF。利用協方差的定義,我們得到

所以,任何資產的價格等於用無風險率折現後所得回報的期望再加上一個風險溢價(risk premium),而這個溢價是SDF與未來回報的協方差。

按照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John Cochrane的說法,投資者的狀態有『好』和『壞』之分(good vs. bad times)。『壞』的狀態一般指個人財富降低,導致其發生的原因可以是由於個人負債過高,或收入降低等等造成的。而SDF是定義這個狀態『壞』時的指標,狀態越『壞』,指標越高。由於大部分資產在狀態『好』時,回報很高,所以這個協方差通常為負。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資產的回報與個人狀態好壞無關,即與SDF無關(風險中性狀態,risk-neutral),那它的價格只能由無風險率決定(協方差為零)。

把上式寫成預期回報率(expected return)的形式,會更直觀些

進一步推導得到預期資產回報率的「beta表達式」

換句話說,人們只有承擔系統性風險(systemic risk,與SDF相關)才能取得收益。如果承擔非系統性風險(idiosyncratic risk),則無任何益處。

由此可見,SDF作用很重要,但是它只存在於理論中。人們千方百計地在真實世界裡尋找替代品,即所謂的風險因子(risk factor)。所以,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人們承擔的(系統性)風險越大(尤其在狀態『壞』時),作為補償的因子風險溢價(factor risk premium)也越大(尤其在狀態『好』時)。高風險的資產必須有足夠高的預期回報率,即足夠低的價格,才能吸引人們來購買並持有它。

[多因子模型]
由於我們在CAPM中假設SDF只與市場投資組合回報有關,所以市場投資組合是CAPM中唯一的因子。在此基礎上,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假設SDF與多個因子線性相關

由此得到多因子模型。因子不同,對投資者狀態『壞』時的定義也不同,由此承擔的風險敞口以及獲得的溢價也會不同。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是多因子模型中的經典代表。諾獎得主Gene Fama和Dartmouth大學教授Ken French通過對大量股票中某些共同特徵進行篩選,從而得到有別於大盤因子的兩個新因子:規模與價值(HML,SMB)用以組成三因子模型。這個模型恰好能很好地解釋股票的預期回報。後來,該模型又加上了動量因子(momentum),遂成四因子模型。從結構上講,這與Stephen Ross提出的套利定價理論(arbitrage pricing theory)相似。唯一不同的是,APT直接從統計的層面入手,假設資產回報率可以由一系列因子表示。

[基於因子的資產配置策略]
前面啰里啰唆說了這么多,我只想強調因子的重要性。需要指出的是,上文中提到的廣義資產定價模型與風險因子不只局限於股票市場,而是適合任何資產和資本市場。可以這么說,風險因子才是資產之間聯動的根本原因,資產配置實際上是因子的配置。

我們可以把各種資產比作各種食物,把各種因子比作各種營養,比如維生素。理論上來說,我們既可以通過攝取不同食物來獲得不同維生素,也可以通過直接服用維生素來獲得所需營養。比如,為了治療腳氣,人們即可以多吃穀物,獼猴桃,藍莓等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也可以直接服用維生素B1葯片。

如同某一食物含有多種營養一樣,買入並持有某一個資產可能會帶來不同的因子風險敞口(factor risk exposure)。比如,在美國NASDAQ上市的網路,它的股票價格即包含了科技板塊的風險,也包含了中小版塊的風險,另外,由於公司的總部在中國,它還包含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風險。當然,還可能包括一些其他未知風險。這也是多因子模型中資產表現評估(performance assessment)的精髓。

同樣道理,如果我們只想要某單一風險,如同維生素B1葯片,我們就要巧妙選取資產來達到此目的。在上文提到的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中,Fama和French為我們很好地展示了如何對大量股票進行篩選,把具有共性的多支股票組合在一起,構造出所需要的因子(factor mimicking portfolio)。人們根據不同的風險偏好選擇不同因子,以獲得不同的因子風險敞口從而賺取不同的因子風險溢價,比如,動量因子,基本面指數。

至於如何發現新的有用的風險因子,則不在本帖討論范圍內。不過,下圖展示了資產配置策略的發展過程與新風險因子的發現密不可分。這些新因子現在已被大眾廣泛應用於投資中了

70年代,人們開始將投資組合用於主動投資管理中(active management)。

80年代,市場指數基金的流行使人們更加便捷且廉價地投資整個市場,因為CAPM模型讓他們意識到只有承擔系統性風險(systemic risk)才能取得收益,其風險及收益的大小由beta來衡量。而那些市場超額回報則由alpha來衡量。

90年代,人們不再局限於市場這個單一因子,APT和Barra多因子模型擴大了人們選擇因子的范圍,其中包括國家地域因子,行業因子,宏觀因子等。

2000年之後,人們對因子的認識又擴展到了新領域:風格因子與策略因子。比如,Fama-French三因子及Carhart四因子模型中的規模,價值,和動量因子。新的因子又比如carry,低波動率,流動性(liquidity),基本面因子,以及本帖介紹的smart beta策略等。更重要的是,人們意識到之前他們認為的alpha,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傳統的beta。那些業內人士把這些beta包裝成alpha在推銷(sell beta as alpha,見下文「另類投資」部分)。

隨著ETF的流行,人們能夠越來越方便地接觸到不同因子並直接應用於投資中,尤其是應用於被動投資中。與對沖基金,共同基金,期貨等相比,ETF的優點是更透明,成本更低,進入市場的門檻更低。一些較受歡迎的因子ETF或smart beta ETF包括:RSP(標准普爾500等權ETF),SPLV(標准普爾500低波動率ETF),FNDB(Schwab美國基本面指數ETF)等等。

[全天候式投資組合(All-weather Portfolio)]
上文中提到了宏觀因子(macro factors),就不得不提一下與之有關的資產配置策略:全天候式投資組合(All-weather Portfolio)。此策略是美國知名對沖基金Bridgewater的負責人Ray Dalio長期研究的成果,其核心觀點是將宏觀因子,經濟情景(economic scenario),和上文中提到的等風險權重(risk parity)結合在一起。

宏觀因子與資產回報之間的相關性很低,尤其是在短期,但使用經濟情景可以在長線投資中彌補這個不足。另外,由於一般投資者不喜歡借錢來投資(leverage aversion),這造成了投資組合中股票等高風險資產的權重高於理論中的最優值。使用等風險權重可以糾正這一偏差。

這里,宏觀因子主要考察的是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並由此定義四種經濟情景:
(1)經濟增長上升,通脹上升
(2)經濟增長上升,通脹下降
(3)經濟增長下降,通脹上升
(4)經濟增長下降和通脹下降。
然後,從歷史數據中找出資產價格的變化與這些經濟情景的關系,從而確定可投資的資產以及相應的權重,使得投資組合在每個經濟情景中分配到的風險相等(如下圖所示)。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該投資組合能夠經受住各種宏觀風險的沖擊,「全天候式」的名稱由此而來

不過,全天候式投資組合在2013年遇到了些小麻煩。在標准普爾500指數增長30%的情況下,Ray Dalio旗下的全天候式投資組合基金的回報率為-3.9%。於是,全天候式投資這個概念也遭受了質疑 。但我認為資產配置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幫助保護投資者的財富,防範風險。所以其分散風險的優勢要在長線投資中才能顯現出來,人們不應該太在意短期的失利,下文中會提到。

[耶魯模式 Yale Model]
耶魯大學捐贈基金(Yale Endowment)由於其在同行中長期傲人的投資表現,已經被視為是資產配置行業的一個榜樣,簡稱耶魯模式(Yale Model)或常春藤投資組合(Ivy Portfolio)。耶魯模式之所以能取得不錯的收益,主要得益於其在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中的高配置,包括各種私募基金,對沖基金,風險資本(venture capital),房地產等。近年來,其占整個投資組合的比重高達60%。耶魯基金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投資當時頗具神秘色彩的私募基金和對沖基金了。這些基金的特點是乏人問津,投資准入門檻高,因此其收益可以說是來源於價值因子和低流動性因子。

雖然,這些因子給耶魯基金帶來了可觀的回報,但在08金融危機中,由於人們的恐慌性拋售,低流動性資產重創了該基金。從理論上來講,這符合上文中提到的因子投資的特性,即人們承擔的(系統性)風險越大(尤其在狀態『壞』時),作為補償的因子風險溢價(factor risk premium)也越大(尤其在狀態『好』時)。

然而08金融危機過後,在標准普爾500屢創新高的情況下,耶魯基金的資產始終沒有超過08年的最高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耶魯基金的成功模式開始被不少養老金機構和規模較小的大學捐贈基金效仿,導致了在另類投資中的風險溢價大幅減少。耶魯基金在其年報中也承認了這一點。但它近年來仍能在投資表現上對同行保持微弱的優勢,其成功的關鍵在於它能夠找到最優秀的基金經理來管理投資,這在其年報中也提到了。可惜的是,這些最優秀的基金經理中的大部分都已不接受新的資金。因此,這個成功的關鍵只適用於耶魯自己而無法被他人復制。

由此可見,耶魯基金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可能繼續領跑這個行業,但它作為一種已被大眾所熟悉的投資模式不可能在短期內重塑輝煌。

[另類投資不另類]
隨著耶魯基金的成功,那些往日不為人知的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也掀開了它們神秘的面紗。以其中的對沖基金為例,其高回報及低相關性吸引了人們來研究它。

研究結果顯示對沖基金的回報能提供的alpha非常有限,而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各種beta,我有一個帖子專門討論了這個現象。除去少數明星基金,大部分對沖基金能取得回報的一個重要原因並不是因為它們能提供下行風險的對沖(protection on downside risk),恰恰相反,而是因為它們在市場下行的時候回報足夠糟糕,也就是說它們對尾部風險(tail risk)的敞口很大。這與我們之前的認知不太一樣,但符合因子投資的特徵。

大家可能都知道股神巴菲特與另類投資公司Protege Partners之間的十年賭約吧。巴菲特在2008年初跟對方打賭說「an index fund will beat a fund of hedge funds over ten years」。那到目前為止(2014年)結果怎樣呢?有「好事」者把兩者做了一個比較,發現巴菲特建議的投資暫時領先(見下圖)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如果我們把指數基金降低杠桿並收取費用,我們竟然得到了與對沖基金同樣的收益!(見下圖)

另一方面,如果想要得到私募基金的回報,我們只有增加杠桿並收取費用即可。由此可見,另類投資行業經常把已知的beta當成alpha來推銷。然而,隨著因子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另類投資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另類投資已變得不再另類。

[重新審視Smart Beta]
在了解了因子與資產之間的關系後,我們現在再來重新審視一下Smart Beta策略,看看它們是不是有特別之處呢?回答是否定的。

研究顯示這些Smart Beta策略其實都是某些因子的組合。比如,等權重加權法偏向於規模因子。這個很容易理解,因為這種加權法使小盤股獲得與大盤股同樣的權重。又比如,最小方差加權法偏向於低beta因子與低波動率因子。然而,等風險加權法與等風險貢獻加權法更偏向於低beta因子和規模因子。

如下圖所示,Smart Beta策略與上文中提到的其他因子策略同屬一個均值-方差框架內,但正如上文中提到的,Smart Beta策略的著重點是風險,而其他因子策略的著重點是預期回報(risk-based vs. return-based)。不過,最後的效果是相似的,都具有某些因子偏向(factor tilt)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與Smart Beta正好反向操作的策略竟然也能賺錢。究其原因,原來這些反向策略仍就偏向規模與價值因子。即使是隨機投資組合(random portfolio,即著名的「猩猩擲飛鏢選股法」,在《漫步華爾街》一書中屢次被提及)也有類似的因子偏向(factor tilt,下圖所示)。由此可見,Smart Beta策略能跑贏大盤就不足為奇了,因為它們承擔了一定的因子風險。

既然談到了均值-方差優化框架,這里就順便提一下因子對準的問題(Factor Alignment Problem)。此問題的出現是因為在均值-方差優化法中的預期回報,風險與優化問題的約束條件(optimization constraints)三者所側重的因子有時不盡相同(misalignment)。比如,在預測預期回報中使用的因子可能在風險模型中沒有被使用到。當我們運用優化演算法時,更惡化了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可能低估了那部分因子的風險,從而在使預期回報最大化的過程中,高估了與風險模型無關的那部分因子的預期回報。慶幸的是,Smart Beta策略和其他因子策略都只側重均值-方差優化法中的一部分,從而避免了此問題。

雖然Smart Beta策略只是普通的因子配置,但它如此受歡迎有它的道理。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下列幾個:
(1)美聯儲的QE大幅降低了固定收益類資產的回報,使得投資者不得不尋找其他投資門道來增加收益。
(2)08金融危機中的恐慌和之後美聯儲的QE都影響了市場對各種資產的真實定價功能,資產與資產間原有的聯系減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部分資產都隨著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起舞。「risk-on/off」模式使得傳統的資產分散化投資(diversification)失靈了。
(3)投資者們仍然對08金融危機時財富大幅縮水記憶猶新,所以比起資產的預期回報,他們更注重風險的控制,更偏愛能控制風險的策略。
(4)08金融危機後,投資者希望在投資中減少人為操縱的因素,更偏愛透明度高,原理簡單的投資產品。
(5)依照某些演算法或規則產生的投資策略(rule-based strategy)可以大大降低由於人們行為上的偏差(behaviour bias)而造成的損失。
(6)傳統的對沖基金和共同基金的高費用一直受人詬病。
因此,這些主題明確,成本更低,且看上去能控制風險的Smart Beta策略在經過精心包裝後迅速受到了大眾的追捧。目前掌握著金融市場大部分資金的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s),比如養老基金,大學捐贈基金,資產管理公司,保險公司等都在往這個方向發展,這股趨勢對人們投資理念的影響深遠。

[市場與因子風險溢價]
雖然因子投資有種種優點,但是,我們沒有任何理論可以保證某一個因子策略可以始終跑贏市場。
事實上,我們經常看到的是這樣的情形:某一個策略或資產在某一段時間內的表現持續地領先整個市場,通過媒體的報道和業界專業人士的包裝,普通投資者們立刻對它們趨之若鶩。於是,這些策略中對應的資產價格井噴式地被抬高,預期回報大幅降低,直到泡沫破裂,重新回歸長期均線為止。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90年代的增長型股票策略,08金融危機前的新興市場策略,危機後的黃金,低波動率策略,高股息策略等等。

投資者持有資產時因為包含了風險因子才會得到風險溢價,用以補償他們所承擔的某一種系統性風險,我們知道風險溢價是隨時間變動的(time varying),我們不知道何時能夠得到補償。這也是為什麼股神巴菲特不斷鼓勵人們不要在意一時的得失也不要隨意改變投資風格,而要做長線投資。只有這樣獲得溢價補償才是大概率事件。巴菲特本人就用他大半生的經歷來證明這個理念的正確性。如果我們用多個因子構造出一個投資組合,我們就可以利用它們之間穩定的低關聯性等優點進行分散化投資,以避免上述單因子策略出現的損失。美國著名對沖基金AQR就巧妙地利用了因子的這些優點構造投資組合並取得了持久且不錯的收益。

市場是個零合游戲(zero-sum game),任何異於市場的投資,必定有一個與之對應的反向投資,而它們在長期都將回歸到市場這個動態的均衡點上(equilibrium)。任何想跑贏市場的投資策略(包括因子策略,擇時策略等)只適用於一部分人,因為這需要另一部分人反向操作來支持他們。如果市場內的大部分人都採用同一種策略,那新的市場均衡點就形成了,投資策略也就失去了意義。這也是為什麼包括對沖基金在內的另類投資在被大眾熟悉後就失去了往日的光環。

有人擔心如果市場上大量的資金流向指數基金和被動投資策略,主動投資的交易減少會導致市場失去發現資產真實價值的功能。我倒不這么認為,因為從本帖的分析中我們了解了,只有長期持有整個市場投資組合才是真正的被動投資。除此之外的其它異於市場權重加權的策略或指數都是主動投資,因為它們都具有某些因子的偏向。為了保持這些因子敞口,人們要定期地主動地進行再平衡調整(rebalance,即始終持有對某個因子偏向最強的資產,拋棄偏向最弱的資產)。只不過,主動投資的控制權不在投資者而在指數或ETF管理公司那裡。無論如何,主動投資仍是市場中的大多數。

另一方面,傳統意義上的主動投資(包括共同基金,對沖基金)從長遠看並不會消失。盡管主動投資的表現不盡如意,收費也較高。如下圖所示,以代表對沖基金整體水平的指數HFRX已經連續十年跑輸僅由股票和債券組成的簡單投資組合了

但是投資者們寄希望於將來能夠選到更優秀的基金經理來跑贏被動投資,而且主動投資的參與者越少,能跑贏的概率越大,因此,投資者們仍然堅守著自己的主動投資倉位盡管有一些下降。投資者的這個看似愚蠢的決定其實是經過理性思考後做出的。

這就是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之間此消彼長的辯證關系,假設在極端情況下,資產的價格反映了所有信息,那麼人們就沒有動力去主動尋找新的信息。大家都被動接受信息的結果是整個市場沒有信息。那麼,這時候主動尋找新信息就可以佔得先機。此關系可以看作是對有效市場假說(EMH)的一個註解。所以,完全有效的市場是不穩定的均衡點,永遠不可能達到。市場始終處在半informative 半uninformative的狀態,兩者的人數多少取決於信息的成本和市場本身的結構。比如,在像中國這樣不成熟市場中,由於種種原因使得獲得信息的成本較高,從而使主動投資者更可能取得較高的回報。不過,隨著市場的不斷完善,獲得信息的成本降低,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會加入到被動投資的陣營中。

[結語]
總而言之,風險因子才是資產之間聯動的根本原因,它描述了資產間某些共同特徵。資產配置的實質是因子的配置。大規模的資產配置投資很難不涉及到某些因子敞口,而且,因子投資的特性會不斷激勵人們挖掘新的因子。隨著資產定價理論的不斷發展,我們不知道的beta會越來越少。

『肆』 聰明的投資者經典語錄

市場就像一隻鍾擺,永遠在短命的樂觀(使股票過於昂貴)和不合理的悲觀(使股票過於廉價)之間擺動。聰明的投資者則是現實主義者,他們向樂觀主義者賣出股票,並從悲觀主義者手中買進股票。
——本傑明·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
歷史告訴我們的唯一無可爭議的真理,就是未來總會出乎我們的意料,永遠是這樣。
——本傑明·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
市場只有一種東西從來不會陷入熊市,那就是愚蠢的想法。
——本傑明·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
如果總是做顯而易見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賺不到錢。
——本傑明·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
長遠看,指數基金將勝過大多數基金,雖然它比較令人乏味。
——本傑明·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
股票市場並非一個能精確衡量價值的「稱重計」,相反它是一個「投票機」,不計其數的人所做出的決定是一種理性和感性的摻雜物,有很多時候這些抉擇和理性的價值評判相去甚遠。投資的秘訣就是在價格遠遠低於內在價值時投資,並且相信市場趨勢會回升。
——本傑明·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
所謂智商是指對企業的分析能力,學習了分析知識,
根據公司的數據使用衡量指標來判斷公司業績的好
壞,而不是這些股票每天的價格,從而做出好的決
策。市場短期是一台投票機,而長期來看則是一台
稱重機。
《聰明的投資者》

『伍』 普通投資者應該在什麼時候買入基金,是最合適的

基金的買入時機最好採用定投的方式,下面介紹一下基金的入門操作指南。

基金分為很多的種類

大類別上分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小類別上分為:貨幣基金、債券基金、股票基金、指數基金等等不同品類的基金。

私募基金可以理解為是一群大佬把錢聚在一起投資,而公募基金就是我們這些小散戶委託給專業的基金經理,幫我們投資。

『陸』 上證50,上證180,上證領先和大智慧88指數這些指數應該如何運用

我推薦指數基金 ETF180 嘉實滬深300指數基金

上證180 滬深300

因為你是打算長期持有,所以我認為選擇指數基金是對的

目前,中國股市比較紅火,但也有很多人在這樣的背景下依然會虧錢,只因為選股選得不對

指數基金是以 指數為標的的,對於業余投資者而言,是個很好的選擇,指數漲,它就漲,指數跌,它就跌

由於指數基金選擇證券交易所百多隻甚至幾百隻股票建倉,有效規避了選股不當帶來的風險

這是我個人的一點理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不買指數基金是你的錯。說這話的,是有「股神」之稱的巴菲特。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2004年度報告中寫道:「成本低廉的指數基金也許是過去35年最能幫投資者賺錢的工具,但是大多數投資者卻經歷著從高峰到谷底的心理路程,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既省力又省錢的指數基金,其投資業績要麼非常普通,要麼非常糟糕。」美國第二大基金公司先鋒公司主席鮑格爾研究發現,1978年至1999年間,共同基金管理人中,有79%的業績比不上指數。在國外,許多投資者都把指數基金作為「養老」的投資品種。

目前內地已有13隻指數基金,接下來還會有更多指數基金問世。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選擇,以此實現養老目標呢?

其實當你購買了1萬份某指數基金用於長期投資,當你年老之時,最想看到的無非是兩點:一是這只基金的凈值增長率在指數基金中應是前五或者前十;二是你仍然持有1萬份該基金甚至更多,而沒有被迫贖回部分份額。

要滿足第一點要求,你選擇的指數基金所跟蹤指數必須表現優秀。目前內地歷史較長的指數有深證100、道中88、上證180、中標300以及新華A200指數;新生代指數有滬深300、上證50和巨潮100。以2005年以來股市的3個上漲階段表現看,深證100和滬深300表現最為強勁,其次是中標300、巨潮100和MSCI中國A股。

要滿足第二點要求,這只基金必須保持良好的分紅紀錄。只有這樣,它才能為你提供良好的現金流,讓你不必因一時財務困難而被迫贖回份額。同時通過在市場高位兌現盈利進行分紅,指數基金可有效減少熊市階段所遭受的損失;落袋為安後,你也可保持良好心態,笑對熊市,不會因忍受不了熊市所遭受的損失而提前賣掉基金。目前13隻指數基金中,除了3隻今年新成立的基金外,都有分紅紀錄,融通巨潮100、融通深證100、銀華-道瓊斯88的單位基金則分列前3位

『柒』 求推薦投資公募基金進階的書籍。書名、作者

1.解讀基金

供參考。

『捌』 最偉大的投資人、股神——巴菲特是誰

>
年8月30月,美國首都華盛頓。一個叫做沃倫·巴菲特的小男孩兒迎來了他的12歲生日。那天,他收到一封貓頭鷹帶來的邀請信:一所名為霍格伍茨的魔法學校認為他具備修習魔法的能力,因而歡迎他去那裡學習。於是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魔法師)把他送回全家人的故鄉——內布拉斯加的奧馬哈。在那裡,巴菲特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當他18歲從霍格伍茨畢業,又在賓夕法尼亞、哥倫比亞、紐約等地游歷歸來,25歲的他已經成為了一名擁有魔法石的偉大魔法師……雖然自從2000年網路大潮退去之時起,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已經從最低價每股40800美元上漲到70000美元的價位之上,但2001財年該公司出現收入負增長,這還是巴菲特接手以來的頭一次。應該注意到,73歲的他也正在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相應的投資策略調整——這實在值得關注。

事實上,被稱為「奧馬哈的聖者」的巴菲特在投資方面的成就無疑相當於一位點石成金的白袍大法師——自從1942年11歲的巴菲特第一次購買股票以來,他以驚人的速度積累了財富:13歲時巴菲特靠送報賺取了自己的頭一個1000美元;22歲大學畢業時靠投資獲得個人第一個一萬美元;25歲他在自家卧室成立合夥企業時,個人資產已超過10萬美元;1961年巴菲特31歲時,他的身家超過百萬;4年後1965年巴菲特通過合夥企業取得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經營權時,他也正式成為千萬富翁;1981年他進入了億萬富翁俱樂部;1988年則突破10億資產;到了1997年,他則為自己的身價添上了第10個「0」,這年他67歲。據預計,到2009年,巴菲特80歲的時候將可能成為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千億富翁之一,如果他能讓旗下公司保持其歷史平均的22%的年收入增長速度。

雖然其財產膨脹速度不及微軟的比爾·蓋茨(BillGates)、沃爾瑪的山姆·沃頓等少數超級實業家,但他卻是所有明星投資人中積累財富最多、最快也是最穩健的,作為唯一能在《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進入前十位的明星投資人,他顯然打敗了喬治·索羅斯、彼特·林奇等同樣富有盛名的同行。

他的法力源於何處?一塊由本傑明·格雷厄姆於上世紀中期創立的名為「價值投資理論」的魔法石——魔法石,通常被稱為「賢者之石」,在近代煉金術中是煉金術士們追求的寶物,象徵著知識的人格化、從無知愚昧(賤金屬)到睿智理性(貴金屬)的上升、通過神秘的轉化而走向純潔的人。

主流投資界的異端所有的金融從業者的工作目標只有一個:戰勝指數。無論自身所操盤的基金所得幾何,甚至虧損,但只要能夠戰勝當年股市指數,則該人士就是成功的。

自從1965年由巴菲特控股以來,除了幾個個別年份,如網路股最為風光但巴菲特對之熟視無睹的1999年。伯克希爾·哈撒韋一直遠遠超越了S&P500的成績:這36年S&PS00的平均年收入增長為11.0%,而伯克希爾·哈撤韋的同比數據為22.6%,即便是去年出現6.2%的負增長,仍比S&PS00的11.9%的成績要好。如果在1965年投入一萬美元於該公司,至2001財年結束你能收獲5100萬,但如果投在S&P500上,只能回報47萬元。

但巴菲特是華爾街的一個異端:這不僅因為他不像其他金融大亨一樣每日忙碌於華爾街(他至今仍居住在奧馬哈),更因為他所採用的投資策略及原則與傳統或者說主流投資界大相徑庭。這兩點導致後人在記錄巴菲特的工作方式時,永遠不會選擇電影《華爾街》里的場景:慌亂的人們左手拿著一隻電話,右肩和臉頰夾住另一隻電話,右手則用鉛筆在白紙上寫寫劃劃,眼前的彭博機閃爍著綠色熒光,旁邊不斷傳來「做多」、「做空」和證券代碼以及罵人的聲音……通常意義上的現代金融理論,是從1929年美國股災導致的全國性大蕭條時開始的,大量沮喪的失業經紀人不知所措,又長期找不到工作,這讓他們有了足夠的空閑得以退回學術研究機構進行理論思索。

年,哈利·馬可維茨發表了一篇「開創了現代金融」的論文:《證券選擇》。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是風險與回報的不可分性,即沒有一個投資者能夠在承擔低於平均程度的風險的同時獲得高於平均水平的回報。但他認為如果買一些具備不同風險趨向的股票,則能將風險降低。而且,協同變化性越小的投資組合,其回報與風險的比值越大。

年之後,比爾·夏普對馬可維茨的工作進行了改進,提出應更多關注個股股價的波動性:波動性越大,則風險越大。個股的風險是一種無法通過多元化投資化解的風險,但正如馬可維茨所指出的,存在一些風險是能夠被多元化投資化解的,這就被稱為「非相關性風險」。1964年夏普又提出了固定資產定價模型(簡稱CAPM),以此來更為簡便地計算非相關性風險最小的投資組合。

與馬可維茨和夏普的理論共同作為現代證券投資理論基礎的,還有尤金尼·法碼的有效市場理論。他認為股市的參與者是絕對理性的,他們能夠對每個新信息做出迅速而正確的判斷,並由此改變股價的變化,在這樣一個充分有效的市場上,未來的股價是不可能預測的,所以除了運氣因素,沒有人能夠擊敗大勢。

但巴菲特的老師,哥倫比亞大學的本傑明·格雷厄姆於1947年前後提出的價值投資理論與上述幾個理論是完全沖突的。市場既不是充分有效的,股價的波動與回報的關系也是有限的。在他看來,投資這一行為不是由選擇投資組合的低風險性、持有的時間長這樣的特點決定的,而應是「根據詳盡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滿意回報有保證的操作」,就是說,選定了一傢具備良好潛質的企業,並在「相對低」的價位上,然後若干年內通過企業分紅實現收益,而不是在股價的漲跌瞬間判定選股正確與否。

作為格雷厄姆的最成功的門生,巴菲特充分執行了價值投資理論的原則。他常在說明自己選股的原則時進行這樣一句說明:「我從不試圖通過股票賺錢。我購買股票是在假設他們次日關閉股市,或在五年之內不再重新開放股市的基礎上。」既然如此,市場本身的變化就不再重要,市場反應是否足夠有效也不重要,股價波動導致的風險存在與否也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企業經營的能力。「從短期來看,(市場是)一家投票計算器。但從長期看,它是一架稱重器。」

正是因此,一向理性的巴菲特說過一句似乎狂妄的話:「我對風險因素的理念毫不在乎,所謂的風險因素就是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麼。」

尋求內在價值「股價正在上升」,這句經常出現在專業人士口邊的話曾被《顧客的遊艇在哪兒》一書的作者小弗雷德·施維德認真地批評過:分析家們憑什麼判斷下一秒股票仍將上漲呢?事實上,每日進行K線圖分析的人們的確無法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就像只知道三圍數字無法還原一個女人的形貌。

格雷厄姆對此有一句精妙的評論:「(外界評論)一家企業的狀況,只有一半是事實,而另一半卻是人們的觀點。」通常,影響股價變化的往往是人們的觀點扯遠一點,這正是近年日漸興盛的「混沌投資理論」,即人們的心理狀態決定股市的變化這一理論的精到之處。也正是因此,不斷觀看陰線、陽線,研究踏浪理論的人們往往忽視了企業本身(雖然的確有一些著名投資人在盲人摸象的情況下因把握住市場的心理趨勢而取得超人的成就,如索羅斯)。

在《聰明的投資人》的最後一章中,格雷厄姆道出了有關投資的最為重要的幾個字眼:「安全邊界」。巴菲特認為,這些思想觀點,從現在起幾百年之後,將仍然會被認作是合理投資的奠基石。總結為一句話:就是找出最傑出的公司,以適當的價格購買,並長期持有它。而在賺錢之前,確定的「安全邊界」應該是「不賠錢」。

很顯然,判定一家公司是否值得買,除了基本層面的問題,還需要對購買價格有一個清晰的判定,這兩者間的差值是未來公司升值的基礎,被稱為「內在價值」。事實上,符合以上標準的企業既不太多也不太少,也沒有永遠符合這一標準的。在1973年,伯克希爾·哈撒韋用1100萬元買下《華盛頓郵報》11%的股權,但之後再沒有增資擴股,對此,巴菲特的解釋是再沒有一個更好的低價位可以進入。盡管如此,其在《華盛頓郵報》的所有者權益已經價值10億美元。

他每年做大約5至10起收購,但並不像多數慣於收購的企業一樣在收購後派自己的管理層,或者改變其公司原有工作流程,並宣稱如何在新公司與舊體系各公司間取得合力,而是像一個大收藏家般把收購的企業隨意擱置在一邊。他也把收購對象集中於保險公司、電力供貨商、制衣、有線電視、建材、商務飛機服務商等幾大領域,這些都是無論在怎樣的市場環境中業績波動都不會太大的行業。除此之外,他還在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吉列、富國銀行、迪斯尼等幾家超級企業投入巨額資金,這就是被稱為集中投資(FOCUS Investment)的方式。巴菲特做比喻說,這就像芝加哥公牛隊在喬丹身上付出最多一樣。

就像喬丹在球場具有主宰能力一樣,巴菲特喜歡那些在一定領域內占統治地位的企業。他也曾開玩笑說想想每晚有25億男人的胡須在生長,他們必須使用刀片,這足以讓他睡個好覺。

伯克希爾·哈撒韋另一個著名的傳統是,收購一家企業後會留出其中10%的股權給經理人,讓他們繼續經營。一則充分帶有巴菲特色彩的故事是1983年收購內布拉斯加傢具市場,該企業由羅斯·布朗金夫人用500美元創立,在這位沒上過中學的老人的苦心經營下,1983年內布拉斯加傢具市場銷售額已經達到10億美元。

盡管如此,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觀察人士認為,巴菲特真正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的企業家氣質,他用收購堆砌起來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則是一個保險企業及大量與日常生活休戚相關的物品各佔一半份額的帝國。

很少過問收購企業的具體經營,並不意味著他對經營的外行。有經理人告訴記者,巴菲特的敏銳是驚人的,他可以把旗下任何一家子公司年報表中的數字記下來,如果你讓他在財務報表中發現任何令他不滿的數據,下次你就要小心了。

守望者隨著安然、世界通訊及其他造假賬公司的沒落,巴菲特的價值再次凸現:標准普爾分析員布雷弗曼稱,巴菲特帶頭改善企業的退休金管理及會計賬目系統,只要有巴菲特參與,有關公司便能建立良好的管治制度。

對於巴菲特「去腐生肌」的能力,一件事情可以做充分的說明:1991年所羅門兄弟公司交易商保羅·莫澤爾進行32億美元財政證券的非法交易被《華爾街日報》頭版頭條揭露,事先知道此事但未做出任何處理的公司CEO約翰·古夫倫德被迫離職,而公司股東之一的巴菲特不得不臨危授命。面對信用危機,巴菲特沒有撕毀證據,而是把它們全部交給調查者,並重新建立了嚴格的報告制度。由於他的勇敢承擔和苦心斡旋,所羅門兄弟公司雖然在這次丑聞中損失不小,但並未像預期一樣破產,而是在兩年內恢復了繁榮。

就像挽救所羅門兄弟一樣,這一次人們期待巴菲特挽救所有公司。而他本人也正嘗試在他持有大量股權的公司發揮影響力,強化有關公司的管理。例如,可口可樂去年便曾兩度帶領其他大企業改變會計賬目手法。可口可樂於7月份帶頭把發給雇員的認股權以開支形式人賬,隨後又率先放棄發表季度盈利預測,以免令管理層受到要把業績符合預測的過大壓力,而兩大行動都被視為巴菲特的勝仗。

現在,美國監管當局也希望推動企業成立獨立的核算委員會,以確保公司管理層不會向會計師施加過分的壓力,而巴菲特也成為協助當局推行此政策的有力武器。

對於期權制度,巴菲特早就發表過反潮流的聲音:「除非情況非比尋常,否則,所有者廉價賣出自己的部分企業結果總不會太好——無論這種出售是對內還是對外。結論顯而易見:股票期權應該以企業的真正價值出售。」

而對於假賬,4年前巴菲特就提出了3個問題希望各會計公司回答:

「一、如果會計師能夠獨立對公司財務體系的會計審計負責,那麼得出的數字是否會有所不同?如果不同,會計師應該解釋管理層和他個人的不同意見。

二、如果會計師是投資者,他認為目前對公司的報道能否幫助他對公司實質的財務狀況深人理解三、如果會計師把自己假設為公司CEO而進行會計和審計工作,公司的會計和審計過程還會是現在這樣嗎?區別在哪裡?為什麼?」

財年的成績對於巴菲特而言絕對是沉悶的。雖然「9.11」事件導致其保險業務損失就達20億美元,但或許這也並非一個偶然事件:自從1998年以220億美元天價買下全世界第三大的再保公司通用再保險,累計損失已經超過30億美元,一直是伯克希爾·哈撤韋的財務黑洞。

公司二把手查理·芒格也在去年警告說,未來公司將可能不再能夠為股東持續帶來兩位數的投資回報,這一數字很可能會將降至6%到7%。

香港資金管理公司South Ocean Partners的投資人理查德·麥康奈爾在給客戶的一份時事通訊中表示巴菲特投資的行業太傳統,需要依靠其高超的選股能力。這些公司沒有科技前景,並將很快失去其年事漸高的管理者和董事長,而且沒有接替者。此外,地域性過強也是一大局限。這些都可能讓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前景並不美妙。

難道格雷厄姆的魔法石失靈了嗎哈格斯特朗認為,經歷過這幾年接連不斷的教訓,現在的市場的確更有效了,因此像以前一樣單純的尋找好企業然後耐心等待回報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一年前,他就意識到「現在已經沒有顯著的商業機會」,所以他開始關注股價嚴重縮水的大企業,特別是那些因投資者過度緊張而股價跌得過分的企業。但這並不意味著作為巴菲特忠實信徒的他背棄了價值投資理論,雖然不再耐心尋找「最好的」,哈格斯特朗開始在適當的價位接收一些他認為具備升值潛力的企業,比如正在信用危機中掙扎的泰科,他在13元的價位上大量購買股票,現在該股已經長到16元,比起當初6.98元的最低點長了近10元。

巴菲特也在做出相應的調整。為了保持規模達到930億美元的公司穩步增長,現在他已經開始尋找50億到200億左右大小的收購對象,而不是幾年前的1000萬大小的企業。他亦表示准備將目標擴展到全球。

年最切近的機會可能是收購通用電氣旗下的再保險企業(一種為保險公司進行保險以分散風險的企業)雇員再保險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收入有一大半以上來自於保險公司的運營,而非進行股市操作或者持續的並購。如果成功,伯克希爾·哈撒韋將在保險業也正處於幾十年來最低谷的時期被打造為全球最大的再保險商。此前再保險業務佔全公司總收入的1/4左右。

通用電氣自1984年買下雇員再保險公司後,後者一直是前者的重要現金支柱,但「9.11」給美國所有保險公司以巨大沖擊,雇員再保險公司2002年全年損失預計在3.5億美元到4億美元之間,對於景況不佳的通用電氣而言,這一虧損甚至可能影響到公司整體的信用評級,也將更深遠的影響到公司現金流情況,因此,伊梅爾特決意將之出售。

對於伯克希爾·哈撒韋,這一收購意義重大。有分析師表示,由於「9·11」事件,再保保費大幅上漲,平均漲幅超過60%,如今再保產業變得相當重要,而一旦從前五大一舉躍居成為第一大,巴菲特將擁有更強大的價格主導能力。

這也意味著極大的風險,畢竟同時解決兩家巨型再保險公司的困難並不容易。為了扭轉頹勢,2002年巴菲特率領旗下眾多保險公司主動出擊:在提高收費的同時,他進入了其他同行望而卻步的諸多領域,包括世界盃取消保險、南海石油基地、芝加哥西爾斯大廈財產保險,以及反恐怖主義保險。成功的冒進讓公司在2002年成績不菲:前三季度S&P500虧損22%,但伯克希爾·哈撒韋盈利30億美元。

而且,巴菲特闖入了兩個他從未進入過的領域:能源業和電信業。其代表作分別是中美能源和Level3。而對於曾表示搞不懂的高科技行業,這次巴菲特的進入更給人以突兀之感。對此不願過多評論的他表示,他看重該公司創始人沃爾特·斯科特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沃爾特有一種把事情由復雜變簡單的能力。」

或許應該這樣說:市場改變了,一個堅定的價值投資理論者應該在新的市場環境中尋找新的規則和機會,但基礎的原則不應放棄。「你不是因為別人不同意你的意見就是對的或是錯的。你是對的,僅僅因為你的事實是對的,你的推理是對的」,格雷厄姆的教誨對巴菲特影響深遠,「如果總是做顯而易見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賺不到錢」。

『玖』 求推薦幾本關於基金入門,基金定投的書籍。謝謝大家。

1、《百姓理財900問》

全球化經濟時代,每個人都應該積極參與,逐篇介紹存款,債券,通過設問調查和深入交談,對他們的投資戰略進行了深層取材,百生財富。

『拾』 什麼是指數型基金,這種基金可以投資嗎

強斯是一名普通的園丁,平日最大的愛好就是打理室外的花園,與外界接觸甚少。在一次外出中,強斯一不小心被一輛疾馳而過的豪華汽車撞到,車主是一位知名的企業家,也是美國總統的顧問。強斯被送到了企業家中接受醫療救護,一段時間後,總統造訪了這位企業家。總統並不知曉強斯的身份,以為他是企業家邀請的座上賓,便向他征詢對形勢的建議。強斯對經濟顯然一竅不通,然而靈感讓他想起了自己管理的花園,他低頭看著地毯緊張地說道:「在花園里,草木生長順應季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更迭,在花園里從未變過。只要它們的根基未受損傷,庄園里的一切將順利生長。」總統對強斯的回答非常滿意,並說到:「我必須承認,這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聽過的最令人振奮和樂觀的想法,自然界與社會系統有諸多共通之處,我們坦然接受自然規律和四季更迭,卻對經濟和市場的周期波動無比抗拒和煩惱,這實在太過愚蠢了。」

市場的周期,就如同強斯花園的四季一般,當下可能只是處於寒冬的片刻,你無法預測明天的天氣究竟如何。然而,當你對經濟發展的根基持有信心,並學會聰明地去配置自己的資產,在投資花園中合理施肥,那麼放眼未來,冬天來了,春天也一定會如期而至。

就具體的投資策略而言,股票指數型基金並不存在一勞永逸的長期投資策略,我們認為投資者應該結合不同行業和板塊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投資策略。

對於長期發展態勢比較平穩,需求受周期性沖擊影響較小的行業,如消費、醫葯等行業,投資者可以考慮在低點一次性買入,並長期堅持持有。這種策略對投資者擇時能力要求較高,更適合風險承受能力強、資金實力比較雄厚的投資者。

對於短期漲幅較大且波動大的行業指數,但長期發展趨勢向好的行業與板塊,我們建議投資者可以才採用定投或者分批買入的策略來進行投資。在市場走低的時候,加倉買入以有效攤薄成本,等待走高後及時止盈。這種策略不必過多考慮擇時問題,更適合風險承受能力低但有持續現金流的投資者。

指數基金是長期投資者值得關注的產品,其具有不少突出的優點。一方面,只要市場或者某個行業、板塊的基本面向好,長期跟蹤某類指數類產品一般能獲得顯著的收益。另一方面,與主動基金相比,指數基金還具有低費率的優點。從指數基金的類型來看,股票基金的收益要強於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投資者可根據指數特點和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投資策略。

閱讀全文

與聰明投資者指數基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貨幣收藏理財上下班時間 瀏覽:442
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公司 瀏覽:520
公司分紅股票會漲嗎 瀏覽: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規模品種 瀏覽:950
跨地經營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瀏覽:343
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671
開間金融公司 瀏覽:482
基金從業資格科目一的章節 瀏覽:207
貨幣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瀏覽:590
投資幾個基金合適 瀏覽:909
東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地址 瀏覽:273
亞洲指數基金 瀏覽:80
金融公司貸款倒閉了怎麼辦 瀏覽:349
金融服務人員存在的問題 瀏覽:303
怎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 瀏覽:123
今天雞蛋期貨交易價格 瀏覽:751
汕頭本地證券 瀏覽:263
利市派股票代碼 瀏覽:104
科創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瀏覽:737
2016年指數型基金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