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現澳大利亞華人首富是誰他是干什麼的
施正榮,1963年出生於江蘇省揚中市,1988年公派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深造,師從國際太陽能電池研究權威馬丁.格林教授,從事多晶硅薄膜太陽電池研究,並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博士學位,在世界上第一個研究攻克了「如何將硅薄膜生長在玻璃上」的難題,成為太陽能光伏領域一流的科學家。
1995年施正榮博士在澳大利亞參與籌建太平洋太陽能研究中心,任執行技術董事和研究員,並擔任澳大利亞太平洋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主持了第二代多晶硅太陽能薄膜電池的研究與開發,在國際雜志和專業會議上發表文章150餘篇,個人持有十餘項太陽能電池技術發明專利。施正榮博士目前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太陽能學會會員,材料研究學會員,同時還是電力和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員。
施正榮2001年回國創辦了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現任公司董事長兼CEO,擔任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常務副會長,被評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中青年科學家。尚德公司專業從事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和單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和光伏系統的研究開發、製造和銷售。2005年上半年尚德海外公司向高盛、英聯、龍科、法國Natexis、西班牙普凱等國際著名投資基金共私募了8000萬美元的資金,完成了對尚德所有國內股東的股權收購,使尚德成為一個海外公司百分之百控股的外資企業。2006年公司生產能力達到270兆瓦,產量達160兆瓦,實現銷售收入超50億元,在世界同行業排名前三強。
2005年10月在上海召開的國際光伏科學與工程大會上,施正榮因其對中國和世界光伏產業做出的巨大貢獻而榮獲世界光伏科學與工程大會特別獎。2005年12月15日,尚德公司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融資4億美元,成為中國第一家登陸國際主流資本市場的高科技民營企業。目前,尚德是全球光伏行業上市公司中市值最高的企業。2006年5月25日,施正榮在美國亞洲協會南加州分會上榮獲年度最佳企業家獎。2006年8月8日,施正榮被紐約證券交易所聘任為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成為30位紐交所國際顧問中唯一的中國大陸顧問。2007年1月20日,施正榮因其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自主的科技創新力,對發展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影響力和推動力和作出的傑出貢獻,榮膺2006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在《福布斯》雜志2006年「全球富豪榜」上,現居中國、國籍為澳大利亞的「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施正榮以22億美元排名第350位,也即成為澳大利亞華商首富。
② agk理財的騙局
定義:拆分盤可以理解為只漲不跌的理財股票;是根據新會員的進單量來推動價格的上漲速度和拆分速度。拆分就是股票數量的增加,漲價就是價格越來越高。這里的理財股跟股市上的股票是兩個概念,股市中股票是雙向,有漲有跌,拆分盤是單向,只漲不跌。
因為是限量發行,永不增發,而市場是無限大。隨著新會員的報單買入股票和體制中內循環的自我消耗,買者永遠比賣者多,就形成單邊上揚,只漲不跌,此為市場供需學原理。
原理:假如某公司全球原始發行1000份財富,而你購買了其中1份,當1000份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時,那麼將這1000份財富拆分為2000份,那麼你持有的1份就變成2份,你的財富增長翻倍。
拓展資料:
[A Golden Key]公司2014成立於新加坡;創始人CEO陳偉傑,新加坡華人,祖籍福建永春。2007年畢業於澳洲墨爾本大學金融系碩士學位;在市場金融、互聯網公司工作。
2009-2010年,幫助半導體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2012年,組建團隊研發AGK平台。2013年6月向新加坡政府提交申請材料,獲得一家公司一億美金擔保。
2014年2月獲臨時牌照、4月開始運行市場,8月獲正式牌照。公司正規注冊,遵守國際互聯網公約。AGK目前提供給全球的一個游戲理財交易平台,玩家可以把理財產品金鑰匙當作股票,通過買賣來獲利
公司宗旨是扶持(平民)百姓,讓每一個願意相信的人用金鑰匙打開財富之門,用小的資金,通過時間沉澱,復利倍增,實現財務自由之路。理財的前提是閑錢,公司定會創造世界金融界新奇跡,力爭打造世界百強企業。
簡單介紹拆分盤行業歷史:
鼻祖SMI公司於2007年5月28日在塞席爾群島注冊成立,以互聯網為依託,經過4年時間的潛心研發,創造了一個面向全球開放的游戲網站,游戲內容不僅涵括了倍增,復利等經濟知識,更有獨創的「三出三進」方程式作為精髓。
所有參與的開發商都可以在輕松游戲的過程中逐漸的學會如何復利和倍增,從而改善生活,同時也學會了如何做人和理事。公司創辦至今近10年,於2012年12月12日更新系統並升級為Finnciti(芬希體),經過時間的沉澱,公司證明了自己與投資、固定反利、資本運動作之類公司的根本差別。
公司計劃在美國或新加坡上市,公司運行近10年,倍增8000多倍,打破了傳統行業的2/8定律,在Finnciti沒有輸家只有贏家
③ 華人國際集團(香港)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華人國際集團(香港)有限公司為華人國際集團的旗艦,是一家建基香港的企業集團。華人國際集團以產業戰略開發為主導,集群上游優質資源,整合大中華及海外高端市場,著眼於跨區域、跨行業的一體化運作,業務涵蓋實業發展、房地產開發、國際貿易、教育培訓、文體交流、高科技·三農專案及華人基金、以及策略性投資等諸多領域。
④ 香港華商集團基金會有限公司:有這公司嗎
有香港華商慈善基金會。
香港華商會為香港注冊之非牟利機構,其性質是民間團體。其成立的宗旨是促進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及教育之交流合作。
香港華商會的會務蒸蒸日上,擴大組織,以務為實,以促進社會群體利益,致力於工商業之團結互助,以謀本港之經濟發展及社會繁榮的目的。由是聲譽日隆,亞洲各地之商務機構都會與商會聯絡,而商會委員也經常派出委員、組織、考察團往各地考察工商業,締盟商機予各委員。
為加深對中國內陸信息溝通和認識,香港華商會在北京市西城區車公庄大街6號北京市委黨校2樓365室設立香港華商會中國區代表處。方便各委員交流信息、協助、協調等。
香港華商會現有商務及個人委員及中兄弟姊妹委員仟余位(家)會員普及各地區域各行業,如:紡織業、成衣業、電子業,塑膠業、玩具業、 電器業、五金業、旅遊業、建築業、金融業、保險業、運輸業、珠寶業、食品業、飲食業、鍾表業;
化工業、皮具業、裝修業、木業、藤業、醫療業、水產業、三牲業、洗染業、手工藝業、文化業、百貨業、房地產業、娛樂業、老人院業、礦業、專業人士包括,醫生、中醫師、測量師、會計師、及律師等。
香港華商會對於推動社會公益亦不為餘力,每年八月十五捐贈月餅及本港各區老人或老人機構,母親節在社區會堂舉辦粵曲演出,並經常協同各團體機構合作舉辦關愛溫暖活動,贈派:飯盒、飲品、及各類食品等。還有,與慈善社區協辦各類型的青少年活動。
為了更進一步能夠服飾廣大有需要的市民,香港華商會在2014年獲得社會福利署發給義工牌照,並獲得公司注冊處發出:香港華商慈善基金會慈善牌照。
(4)華人國際投資基金擴展閱讀:
香港華商會的願景:
1、促進技術合作,推動產業升級。
2、推動各類交流活動,增進貿易合作。
3、企劃拓展各類創新產業與項目,開創投資發展機會。
4、開拓人力資源,增進人才交流。
5、搜集提供各類型經貿訊息,促進信息交流。
6、謀求相關成員機構與會員之福利,維護其合法權益。
7、宏掦兩岸四地和國際華人地區的民間中華文化。
8、增進兩岸四地和國際交流合作事宜。
9、積極參與教育慈善活動,協助落後華人地區民間生產進展。
10、香港華商會不參與任何政治或與政治性有關之活動。
參考資料來源:香港華商會-香港華商會簡介
⑤ 通過什麼渠道查詢歐洲茶葉的基金流向
2014年11月中旬,財政部下達本年度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50億元,共支持項目800個;11月25日,第三屆中國文化產業資本大會在上海召開,「文化金融」成為關鍵詞;12月初,貴州民營文化產業協會成立,宣布將推出文化產業發展基金……一時間,文化產業領域資金涌動。
自2009年初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成立以來,到2013年底,已有超過100家文化產業基金成立,總規模達1408億元。
從資本構成來看,文化產業基金主要有國資和民營兩類。目前最大的一隻基金是200億元的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由財政部出資,中銀國際管理。該基金首批募資60億元,是文化產業基金中的「國家隊」,投資項目包括新華網、中國出版集團等國有文化企業。
從全國范圍來看,文化產業基金主要分布在南方,其中以江浙和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基金最為活躍。
「基本上,每個省都有自己的文化產業基金。」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魏鵬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但活躍程度不同,西部有後發優勢,因為西部旅遊資源豐富,可以跟當地特色結合。」
如此龐大的文化產業基金,它們如何運作、投向哪裡?文化產業現狀如何?未來,又將有何種變局?
內容和渠道無法整合
有人批評文化產業行業亂象叢生,但魏鵬舉認為,他更願意稱其為「困境」。
「中國的文化產業其實沒有一個商業模式,發展到最後,萬變不離其宗都跑到地產去了。包括華誼,在海南做實景演出也是變相的文化地產,在上海也圈了很多地。」他說。
從國際來看,所有成熟的文化產業都是以「內容、渠道、知識產權」為核心的全產業鏈模式。迪士尼就是典範之一,早年賺錢後即收購了ABC(美國廣播公司)。
「我們的問題是內容和渠道是分離的,整合不了。」魏鵬舉說,「理論上,華誼兄弟是做內容的,它買一個電視台最合適。」
實際上,文化產業的核心是傳媒,但由於體制的原因,我國文化產業無法形成經典的產業鏈模式。
魏鵬舉分析說:「有內容沒渠道,既承擔風險,又沒有收益保障;有渠道想做內容,在小范圍可以,大的體制上又行不通,比如湖南衛視。」
另一個問題是條塊分割嚴重。國際上,大媒體集團是各種資源融合,寡頭壟斷,以形成規模效應。
「出版管出版,網路管網路,這是條;每級政府、每個地方都有出版社,這是塊。哪個國家這樣資源高度分散?貝塔斯曼,不僅是德國最大的,也是歐洲最大的。美國市場比我們大多了,也就三大電視網。」魏鵬舉說,「沒必要有那麼多出版社、電視台,小散弱,還不見得有市場積極性。」
近年,國家鼓勵文化企業跨行業、垮區域兼並重組,形成全媒體集團。2014年12月1 日,湖南就有大動作。據湖南省委宣傳部公布的方案:瀟湘晨報、長株潭報等報刊劃歸湖南日報集團;湖南教育報刊社、湖南教育音像電子出版社等劃歸湖南出版集團;湖南廣電可剝離經營性資產與芒果傳媒整合,組建湖南廣播影視集團。
魏鵬舉認為,跨區域、跨行業的旗艦型全媒體集團,出現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是「體制影響太大」。
「湖南台原來想整合青海衛視,不是沒成嗎?黎瑞剛(SMG總裁)受關注就是他在大力度整合,第一個吃螃蟹。所以只能寄希望於新媒體。」他說。
「文化產業基金對傳統媒體的整合有作用,但目前效果有限。」魏鵬舉分析,現在的合並重組,基本上還是靠行政手段。「理論上,既然都是國有資產,應該通過國有戰略資本的運作實現資源整合,而不是行政手段。」
文化傳媒領域的合並重組,跟當地政府利益相關。「地方政府不希望合並,並走就沒有抓手了,」魏鵬舉說,「現在跨行業跨區域重組是大家期盼的,但困難重重。」
錢多,事少,路子窄
據新元文智咨詢公司數據顯示,2007~2013年的7年中,國內文化產業基金共有92個投資項目,累計投資規模為55.3億元。2013年比2012年數額劇增。
盡管如此,文化產業基金的實際利用率卻並不高,活躍基金數量相對較少。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對《瞭望東方周刊》分析說,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是短期行為。絕大多數基金投資期限短,最長不超過7年,而文化產業是一個回報周期長的行業。7年時間,大部分項目還沒開始盈利。
「應該8~20年。你看BAT(網路、阿里巴巴、騰訊)的基金投下去就不退出,一投就是15年。」陳少峰說。
二是基金高利貸化。很多基金不是風險投資,不願投沒有固定回報、沒有擔保的項目。所以基金發揮的作用有限。尤其是國資背景的基金,容錯度低,較為保守謹慎,所投多為風險小、政績性強的項目。
三是只投擬上市公司。文化產業基金偏好投短期內能上市的企業,以便迅速退出,實現盈利。但規模化和商業模式成熟的文化企業數量有限,以至於一些基金有錢投不出。
此外,政策的不確定性,也使一些基金失去了投資機會。「比如報業,原來許多報業集團達到上市公司的要求,但由於改制太慢或其他政策因素,錯失了機會。」陳少峰說,「基金投資方向比較單調,有的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基金,所以最後都變成房地產了。」
成立於2009年的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是少有的成功範例。它的出資方為上海東方傳媒集團、國家開發銀行等機構,主要關注文化傳媒企業重組、管理層收購等市場融資。
目前,華人文化產業基金已經投資了星空傳媒、東方夢工廠、TVB中國、財新傳媒等14個項目。《中國好聲音》、《中國達人秀》、《舞林大會》等紅極一時的娛樂節目均出自該基金旗下的燦星國際。2013年,《中國好聲音》的互聯網版權銷售超過2億元,今年預計將翻番。
「上海這只基金雖然資本構成以國資為主,但運作效率很高。它依託於SMG和電視台的資源,投資方向跟主業緊密關聯。」魏鵬舉說,「日前,百視通和東方明珠(SMG旗下兩家上市公司)合並,在國家政策支持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的利好條件下,後續資本運作值得期待。」
人們突然發現IP很值錢
一般認為,文化產業的核心層為: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文化藝術四個行業。現在這個定義正在被修改。一些文化產業基金已進入互聯網行業,比如視頻、游戲、APP等。
「以前是技術咨詢服務,現在是內容和傳媒。騰訊目前的主營業務是廣告和游戲,難道它不是一個傳媒公司嗎?」陳少峰說,「今後大多數文化產業都會搬到互聯網上,或者被互聯網收購,互聯網將成為文化產業的主要舞台。」
陳少峰分析,今後的文化產業有兩個投資熱點:一是跟移動互聯網相關的產業,二是跟體驗性有關的,如主題公園、電影等。
創新工場合夥人郎春暉在日前舉行的「2014中傳MBA創業峰會」上也表示,移動互聯網與內容的結合,是文化產業下一個投資熱點。創新工場目前的四個投資方向之一就是數字娛樂,文化產業項目約占總數的一半,比如暴走漫畫、糗事網路、有妖氣漫畫等。
「其實很多游戲都來自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形象,人們突然發現IP(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是很值錢的。」郎春暉說,「文化產業就是創造IP,用耳熟能詳的IP 去做游戲,變現是很快的。」
以暴走漫畫IP為基礎的游戲「暴走無雙」,上線不久就躋身前十。「當內容成為文化,當流量變成用戶,向這個人群售賣具有文化符號屬性的商品或者服務,就能賺到錢。」郎春暉說。
除此之外,還有大片「藍海」待開發。比如版權。2004年,《武林外傳》爆紅,但互聯網播映版權僅賣出10萬元。2012年,則已賣到180萬元一集,一共7400萬元,漲了740倍。
視頻網站被認為是互聯網的一個風向標。2009年以後,視頻網站開始燒錢,正版版權價格極速增長。
「一切投資都基於商業模式。視頻有廣告,大資本進來,做大就要做規范。搜狐、優酷、土豆敢播盜版嗎?有了利益驅動,才有版權保護的動力。」魏鵬舉說。
圖書數字版權也是一塊大蛋糕,但存在資源過度分散的問題。圖書數字資源大多在事業單位(如公共圖書館)或一些大出版社手裡。
「這些資源放在那裡,沒有盈利,也沒有形成社會效益。」魏鵬舉建議,圖書數字資源,尤其是事業單位的資源,應該釋放出來,和社會資本合作,成立特殊資本股。
在他看來,數字閱讀商業模式很清晰,國內一些終端閱讀企業早就垂涎這塊蛋糕,但一直沒有吃下去,因為資源不夠。「其實就是大數據,關鍵靠整合。如果文化產業基金能做這個事,功莫大焉。」
股權投資可成為文化金融重點
2014年3月,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聯合發布《關於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文化金融」成為熱詞。
「金融行業需要增長,文化產業將成為新的增長點。這些年,傳統金融業對文化投入越來越積極,在債券融資、互聯網眾籌方面有很多嘗試。」魏鵬舉說。
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是文化金融的一種形式。目前,金融與文化企業的關系是:一方面,大企業不差錢,中小企業急需錢;另一方面,中小企業難以融到錢,因為其無形文化資產無法被銀行接受。
清華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2013 年上半年,影視音樂、廣告製作、動漫三個領域佔了絕大多數的文化產業風投與私募基金。但從資金流向看,融資成功的均是大型傳媒集團,中小文化企業幾乎沒有涉及。
陳少峰認為,或許應該改變思路。「最需要錢的中小文化企業並不適合融資,而是適合投資。很多中小文化企業都是創業公司,因此,股權投資可以成為文化金融的重要領域。」
好在有互聯網,眾籌之門豁然打開,渠道廣、門檻低,便利了融資者,也滿足了用戶的參與感。因此,盡管充滿爭議,互聯網眾籌依然發展神速。
比如,阿里巴巴娛樂寶,一期募集到7300萬元。網路、京東等行業巨頭也紛紛開通了眾籌平台。
銀行也不甘寂寞。2014年12月1日,浦發銀行宣布,將參與出品徐崢電影《港囧》,全面試水影視娛樂業。
現代社會,資本可以雇傭人,但人不能僱傭資本——錢可以買到人的體力或腦力勞動,但一個僅有體力或腦力勞動能力的人幾乎不可能借到錢。
「互聯網的發展,可能破解這道難題。」魏鵬舉說,「在互聯網環境中,分散的海量創意和小眾需求可實現無縫對接,通過大數據的應用,金融信用也隨之形成。」
⑥ 世界華人在中國投資的項目有哪些
海外華人有多少?這個數字,可能什麼人也說不清楚。過去,有人估計有2000餘萬人,現在的說法是3000餘萬人,由於各地沒有正式進行登記,也就沒有準確的數字,2000餘萬和3000餘萬只是一個約略估計的數字而已,不過,多數人是持3000萬這個數字的。
別說全球的華人有多少難說,菲律賓的華僑有多少,華人又有多少,誰也說不準,沒有準確的數字。為什麼呢?同樣的原因,有關當局沒有進行正式的登記,哪裡有準確的數字。
過去,根據一般說法,每年向菲律賓移民局登記的華僑約有5萬人,與入籍的華人加在一起,全體華人大約有150萬至200萬人,占菲律賓總人口的2%左右。但是,根據慈僑基金會最近從移民局獲得的資料,每年向移民局登記的華僑有7萬餘人,如果連那些持旅遊證件而沒到移民局進行常年報到者算在內,菲律賓的華僑可能不止7萬這個數字。
最近20年來進入菲律賓的中國公民,大約有幾萬至幾十萬之多,雖然這些人有的已經改變了身份,但是保持中國籍的也不在少數,其中可能有一部分人沒有進行常年報到,如果連這些人加在一起,以10萬人來算大概不為過吧?
由於缺乏正式的統計,不但菲律賓的華僑和華人數字說不準,東南亞其它的國家也存在這個問題。一次到中國出席會議,碰到印尼泗水《千島日報》社長張明開先生,談話中涉及印尼華人數字。他告訴筆者說,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現在印尼的華人絕大部分都加入當地的國籍,但是華人有多少?印尼官方的說法是1000萬,但是根據當地華人自己估計,遠遠不止這個數字,大約有1600萬人。1000萬和1600萬,相差600萬人,由於沒有正式的統計,何者正確就難說了。
鑒於幾十年來各地對當地的華僑和華人沒有正式進行登記,要得到一個准確的數字是不可能的。菲律賓是這樣,印尼也是這樣,相信其它的地方也是這樣,全球華人的數字,也只能約略來說,大概有3000萬餘人。
現在海外華人總資產有:
第六次世界華商大會,將於今年9月在華商們的母親國隆重召開了。屆時數千海內外華商才俊共聚一堂,這是何等歡喜。「華商攜手新世紀,和平發展共繁榮」。這不僅是全球商界翹楚們的一次盛會,也是中華民族的一件盛事。但是海外華人華商的現狀如何,我們將從12個方面做一介紹。
話題1:海外華人究竟有多少?
中國人大規模遷移海外始自19世紀中葉。1999年的資料表明,海外華人至少有3455萬人。
中國人稱民國外的歷史雖然很長,但大規模遷移海外卻是發生在19世紀中葉以後的事情。據不完全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的100年裡,中國人出國人數將近1000萬,足跡遍及五大洲數十個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近20年來,隨著世界經濟際化的發展,由於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移民政策的調整,歡迎國外移民流入,致使發展中國家人口大量移居發達國家;跟隨著世界性移民新潮流,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以及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華裔人口,也向發達國家移動。世界各地的華族人口由此迅速增加。
東南亞各國是中華民族群最集中的地區。據台灣報紙報道,截至1999年底,中國大陸及台灣、香港、澳門地區以外的海外華族人口總數已達3455萬餘人,其分布以亞洲地區為最多,共約2678.8萬多人,佔77.63%。其次為美洲地區,約有601.3萬多人,佔17.43%;歐洲有96.8萬多人,大洋洲有65.5萬多人,非洲有13.2萬多人。
在亞洲的華族人口,新加坡約佔80%,馬亞西亞約佔30%,泰國約佔10%,在印尼和菲律賓所佔的比重很小。
近20的來,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華裔人口增加很快。華裔人口在美國的少數民族中數量是最多的。根據人口普查資料,1990年美國華裔人口已達160萬,自1980年以來10年間增加了一倍;至1999年底美國華裔達306萬人。
華族人口遍布全世界168個國家和地區,在亞洲的科威特、伊拉克和孟加拉,美洲的尼加拉、阿魯巴和烏拉圭,歐洲的荷蘭、波蘭和盧森堡,大洋洲的諾魯、索羅門群島及塞班島,非洲的迦納、坦尚尼亞及莫三比克,天涯海角,處處有華人的足跡。
話題2:何謂「海外華人」?
「華僑」、「華人」、「華裔」各有所指。關於海外華人的稱謂,一般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海外華人如同上述是指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以外的華族人口,所以有「海外華人3000萬」這句口頭禪。
西方學者和中國大陸的人說海外華人,往往是指中國大陸以外的所有具有中華民族血統的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的海外同胞,因此大約就有5700萬多人,這是廣議的說法。
海外華人90%以上已經加入其所在國的國籍,他們因此成為有別於保留中國國籍的「華僑」的「華人」;所以對海外華人一般又聯稱「華僑華人」。在海外出生的華僑華人的子女為華裔,但往往又用「華裔」統稱所有的華族人群。
中國海外移民的老一代人,包括現在年紀較大的一代人,他們離鄉背井,多隨海水漂流,到海外謀求生計,艱難營生。也有一些大陸商人過海經商。還有許多人是被殖民者掠賣的華工。
其主要的移民地是福建、廣東、浙江、江蘇等沿海沿江地區。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藉中國人的勤勞、智慧與拼搏進取精神,艱苦創業,始於小本經營,逐步資本積累,在世界各地發展華族農工商企業。
郭芳楓先生1911年出身在福建省同安縣連花鎮一個普通的庄戶人家。由於家境貧寒,14歲那年,他隻身抱著一卷草席下南洋,到新加坡謀生,先在一位親戚開的五金店當學徒,白天勞作繁雜辛苦,晚上堅持去夜校補習功課。後來他被老闆晉升為五金店經理,小店日益紅火。當手中有了一定的積蓄後,請其三個兄弟也到新加坡,一起開辦了一家取名「豐隆」的小店,經過半個世紀的經營與發展,終於成為當今亞洲最大的華商財團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所在國民族政策的一時調整和其他政治原因,有一部分在東南亞國家的華裔人口向鄰國或美、歐、澳地區遷移。
話題3:何謂世界華商?
這是對具有華族人特質的華商企業及其經營者的泛稱。一般地,國內所稱的「海外華商」僅指中國境外的華商企業及企業家
顧名思義,世界華商是指在世界范圍內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那一部分華族群體,其核心部分是指具有華族人特徵的華商企業及其經營者。泛泛地說,世界華商也泛指包括華族經濟界和非經濟界的各種機構、團體和人士。
1995年開始在北京連年出版的《世界華商經濟年鑒》認為,世界華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華商,比較集中的東南亞各國的華商,散布在北美、澳洲及世界各地的華商。
我們說到「海外華商」,當然是指中國境外的華商,或僅指中國大陸以外的華商企業及其經營者。
話題4:海外華人資產究竟有多少?
首先海外華人資本不是一個整體,它是各駐在國民族資本的一部分。估計其經濟總量相當於一個台灣或接近一個韓國,其資產總額在2.5萬億美元左右。海外華人資本或資產究竟有多少?這是人們在研究和了解海外華人的經濟成就或經濟實力時難免感興趣的問題 。
海外華僑華人大量聚居在東南亞各國,海外華商的資本和企業在東南亞國家也比較集中。1995年8月中旬,澳大利亞外交與貿易部發表了一份長達350頁的海外華人經濟網路研究報告,稱逾七成的東南亞上市公司由海外華商的資本控制。略同時期,日本東京的富士通研究所調查了亞洲5個主要國家的上市公司,發現其資產額中的絕大部分為華人所有。
除了上市公司的資產統計之外,分布在亞太國家和地區的華人經濟細胞主要是成千上萬的中小型商貿企業,它們為當地社會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就業機會。
近20年來海外華人資本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洲國家,也有相當的發展。來自東南亞國家和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華人資本,大規模地向澳大利亞輸入,對那裡的經濟增長也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另外有一些研究和報道,涉及全球華人資本或資產的總量問題。進入90年代以後,據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和美國俄亥俄大學海外華人問題中心等估計,當時中國境外海外華人的資產約在1.2萬億至2萬億美元之間;據2000年9月台灣的報紙報道,一項關於海外華人狀況的研究估計當時海外華人的一年總所得約有2.65萬億至3.09億美元,其經濟總量相當於一個台灣或接近一個韓國,其資產總額可達2.5萬億美元。
這些估計雖然只是一種推斷的結果,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顯示海外華人資本具有相當可觀的經濟實力。
有的研究者認為,海外華人資本不是一個整體,不可能將它作為一個整體來計算。早在80年代,一些日本學者和媒體有意或無意地誇大海外華人擁有的資本或資產總額。他們提出這一觀點,是為了論證海外華人特別是在東南亞,華人正在同中國聯合「主宰」東亞經濟,這些華人資本就是所謂跨國家的「華人經濟圈」的基礎和根據。宣傳這種聳入聽聞的診斷,顯然不利於亞太地區的民族和諧與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與發展,是值得大家警惕的。
有研究者分析,海外華人資本由兩大類組成。
第一類是華人在當地積累起來的資本。上文已經提到,早期移居各國的華人並沒有攜帶任何資本,他們中的一些人經過多年的艱苦勞動,甚至經歷幾代人的努力,才得以積累今日的資產。因此,他們的資本積累過程與所在國家民族資本的積累過程是一致的。特別是在50年代以後,東南亞各國原來的華僑已經陸續成為所在國的公民,他們的資本自然成為該國民族資本的一部分。
第二類華人資本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中國國內一些企業家,包括香港、澳門的華人企業家,在海外開始有少量的投資。60年代以後,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的中國企業家在海外的投資額大量增加。這些華人的投資是一種資本輸出。它們在投資接受國內,很自然地被看作外國資本,而不是該國的民族資本。但是,其在海外建立的合資或獨資企業是在投資接受國注冊的,它們的生產總值同樣被計入投資接受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它們以各種形式與投資接受國內民族資本相結合。所以,這一部分華人資本也成為當地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社會科學院海外華人研究中心單純博士認為,海外華人政治上效忠於當地社會,經濟上是當地主流經濟中的一個有民族特色的補充部分,並可利用民族紐帶進行全球經濟合作。我們可以通過華人資本屬性的分析,更加深入地研究各國的華裔公民在該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促進世界各民族和睦共處與經濟合作,推動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
話題5;世界華裔網路有何特色?
由族群關系構成的華裔網路既可規避風險又便於搶占市場,它對市場信號的反應和多元選擇,比單純依靠國際貿易和國際產業淘汰轉移要優越得多。
當代世界華商的經貿網路,主要是以東南亞地區的華商網路為基礎而發展、擴大起來的;而東南亞地區的華商網路的形成,更集中地體現華商網路的基本特點,它是依託於華族移民的族群關系,隨著地區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包容於各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區域經濟和整個世界經濟之中,而擴散到全球。
近代中國的海外移民,是屬於國弱外流以謀生和追求和平的生存空間為目的,自發地依靠家族和鄉土關系的牽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他們漂洋過海,一人帶一人去一家帶一家去,父引子兄領弟,子代傳孫,形成一條民族移民的世代走廊。
東南亞地區的移民多來自廣東、福建兩省和江蘇、浙江一帶,那裡方言眾多,移民們來到移居地後形成了以方言和地域為主體的群體,結成商幫,主要有廣東幫、潮洲幫、福建幫、客家幫和海南幫,還有晉幫、徽幫、寧波幫等。並在幫內建立了以血緣、地緣為紐帶的宗親會和同鄉會組織,以便於他們互相幫助,同舟共濟。各幫移民很會經商做生意,各幫的商業活動也側重於一些地方和某些物產。例如米業,早期是由潮洲人在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操縱和控制。華商間的業緣和物緣關系得到發展。
隨著各幫移民經商生意越來越紅火,宗親與鄉親會館便成為華商集會的重要場所。中華商會逐步突破了親緣和地緣的限制,作為華商們業緣組織,便由此發展起來。由同姓宗親會到異姓同鄉會,由方言群的會館到中華商會和中華總會,一層層地擴大,不是由於政治統屬,而是由於族群關系的組合,構成了海外華人社會集合點和華商網路的一種形式。
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華商企業的經營規模不斷擴大,華商經貿網路的企業形態多種多樣。母公司之下設立分公司、轉投資企業等;在企業外部發展聯營,建立合資企業、聯營公司、聯系公司、聯號公司、控股公司、跨國公司等等。華商傳統的合夥制向股份制發展。特別是70年代以後,華人財團的崛起,在傳統夥伴制的基礎上互相摻股,組成具有實力的集團,進行多角跨國經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
華人資本向世界范圍擴展的過程,對華商來說,既能有效地避開一個時期中一國國內政策對它發展的限制,或地區性金融危機的沖擊,以外部網路的辦法來分散風險;又能適時、有效地佔領世界市場。
世界性的華商網路對市場信號的反應和多元選擇,比單純依靠國際貿易和國際產業淘汰轉移要優越得多,它能直接參與新型產業上游產品的銷售並很快引進技術,進行高效投資生產。
華人企業通過網路尋求的是市場優先效益,這就是為什麼華人企業在規模、資金、技術甚至服務都無法與美、日企業抗衡的情況下,仍能保持企業高效運傳的原因。世界華商經貿網路在全世界的拓展,順應世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華商經貿網路及其在全世界的擴展,主要不是通過某種制度結構來體現,而是以族群聯系和人際關系為基礎,進而通過對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種資源進行整合而形成的。華商網路具有網狀開放性和共通性的特點。
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曾把華商企業之間的關系比作當今電腦的互聯網網路。認為無論在形態上還是在特徵上二埂都十分相似。互聯網電腦網路中沒有統一的控制中心,任何一位入網成員都可以獲得最大限度的獨立和自由,網路的價值來自於信息市場的擴大;在華人圈,企業網路也可以無限擴大,沒有權力中心。他說:「那是很隱形的、復雜微妙的網路。華人家族企業其實就是宗族和同鄉之網,許許多多小網交織成一大面鋪蓋全球的網路」。作為華商網路形態之一的華商社團,日益呈現國際化、經濟化的發展趨勢。華人社團、華文學校、華文報紙,歷來被稱為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的三大支柱。進入70年代以後,海外華人經濟活動迅速發展,海外華人社團組織也迅速增加,目前總數已發展到1萬個左右,其中工商社團有1000多個。
這些遍布全球多資多彩的華人社團,為所在地的華僑華人服務,通過它們不斷擴大華人族群與世界各國人民的聯系,為世界華商經濟活動的發展作出積極度的貢獻。進入60年代以後,隨著海外華人分布范圍的擴大以及華人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化,世界性的華人社團組織相繼成立。這些社團目前已多達70多個,其中近70%是80年代以後建立的。近10年來,各種國際性的宗親或同鄉懇親聯誼會紛紛召開。
潮汕人的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創始於1980年,每兩年在世界各地召開。2000年11月世界客屬第十六屆懇親大會在客家祖地福建省龍岩市舉行,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個客族社團的代表參加,其中境外代表1700多人。這些華人族親國際性聯誼聚會,進一步加強了華商的凝聚力,更為他們加強相互聯系與交流,發展世界各地區商貿關系,特別是發展廣大海外華商與其祖籍國的經濟關系與文化交流,發揮重要的作用國際性的華商組織,有在1963年4月成立的世界華商貿易會議。
由新加坡總商會,聯合香港中華總商會和泰國中華總商公共同發起的世界華商大會,從1991年開始,每兩年一次相繼在新加坡、香港、泰國的曼谷、加拿大的溫哥華、澳大利亞的墨爾本,以及即將在中國南京召開。世界華商大會把世界華商的國際網路聯系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⑦ 有關華人對沖基金的問題。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在美國華爾街金融界,有三位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赫赫有名的頂尖人物——江平(813校友)、李斌(794校友)和黎彥修(821校友),他們各自率領的投資團隊,每年的業績和利潤都令人瞠目。
江平名列2007年美國專業雜志《交易員》月刊「百位頂尖交易者」的行列,年收入超過一億美元。他於1986年畢業於中科大化學系,1993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化學博士學位。2005年江平到賽克資本管理公司(SAC Capital Management)擔任基金經理,2007年他創立了上海紀隆投資有限公司。
現為對沖基金Entropy Partners主席的李斌,1983年畢業於中科大近代物理學專業,通過Cuspea考試到紐約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1992年畢業後到美林證券從事投資研究,之後到UBS瑞士聯合銀行負責量化交易。多年來他不僅在各大投資銀行工作,而且自己創立了多個公司,在商場沖鋒陷陣,閱歷豐富而獨特。
黎彥修1987年畢業於中科大數學系,1988年赴芝加哥大學攻讀統計學位,因對金融產生興趣,轉讀該校工商管理碩士,1991年畢業後在美林證券從事投資研究,後轉為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員。2003年黎彥修成立前沿基金,目前管理資金超過20億美元,還在倫敦、北京和香港等區域金融中心設有辦公室。
該報指出,江平、李斌和黎彥修均是有深厚理科學術背景,赴美後轉行進入金融界的投資業新貴。他們傳奇的創業道路,為大批理工科出身的華裔留學生和專業人士指明了發展方向。三人也對中國和亞洲市場興趣濃厚,回國創立公司,因而也成為立志回國創業的中國留學人員的榜樣。
⑧ 高原資本是日本的
針對各網路公司都諱莫如深的投資公司---高原資本。
這個神秘的公司,在其公開資料上竟然只寫1988年成立,通常都寫哪年成立於哪;
更神秘地是,這個公司只有若干個辦事處地址從不寫總部在哪。
另人匪夷所思的是,該公司忽然增加了2位中國董事總經理,原唯一的董事總經理在對外信息里開始排名次席,連個辦事處都弄3個總經理,是否在掩飾什麼?
仔細閱讀一下其官方發布的資料就看出其中端倪了,各個董事總經理都是負責除日本以外的亞洲投資業務,為什麼要除了日本?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個被辦事處業務范圍除外的地方就是總部。
一個費盡心思隱藏自己國家屬性的公司、一個千方百計不說自己總部在何處的公司,這個公司到底意欲何為?
⑨ 請教投資在國外上市的中國公司 基金
*海富通QDII:投資具有中國概念的海外上市公司,與嘉實類似,但不聘請海外投資顧問。
⑩ 什麼是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
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簡稱IFCE,是一批關注中國環境問題的科技及專業人士於1996年在美國創立的國際環境組織,2002年被聯合國評定為主要環境組織之一,基金會設立顧問委員會、董事會、執行機構及會員網,總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在北京、上海、武漢、深圳設有代表處。
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的宗旨是通過幫助中國解決環境問題來保護人類的環境和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是支持和幫助中國民間環境組織的發展,促進新環境技術在中國的應用和推廣;促進政府、民間組織及企業間在解決環境問題上的雙邊及多邊合作;開展公共環境教育和培訓項目,向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提供環境管理與資源保護的戰略性建議;加強公眾理解環境問題與人類生存的關系。
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的活動主要有民間環境組織發展和支持技術交流與合作以及環境教育與培訓政策咨詢。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在中國大陸開展工作始於1997年,在中國的活動主要有政策建議和技術交流;對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和支持;教育和培訓等。
政策建議和技術交流: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已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提交了多項政策討論的論文和建議。2003年提交了「中國西部植被恢復和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的報告。該基金會還推動中美專家和政策制定者進行了一系列的交流互訪。此外,它還召集了多次環境方面的研討會,2004年10月,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在甘肅省舉辦了乾旱地區的氣候變遷和可持續發展研討會。
對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和支持:從2001年到2003年,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聯合組織了多次有關國際環境合作的NGO論壇。2003年該論壇是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與中國人民大學及北京「地球村」合辦的,吸引了426位國內外人士參會。2003年4月由北京世華聯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發起,由美國公司和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美國)及自然人聯合組建以中國國際商橋網路為平台的國際商務服務機構,立足於北京,服務全國,並利用在以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的廣泛商務關系,為中外企業間的往來交流、投融資、貿易與合作提供橋梁工作,為政府、企業間的溝通與招商引資提供服務,還特別為中國民營企業、個體戶、中小企業提供海外發展、科技成果轉化、海外創業、產品代理、合資合作等系列服務。2006年,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與世界華商聯合發展促進會(世界最大的華人組織,總部在美國,由國際名人及華人華僑組織,主要從事國際商務培訓、國際名家及民間組織交流)等組成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以全世界不斷更新的3000家左右創業投資商、傑出的300家創投基金和200多名個人投資者、700個專業從事企業並購上市為主的堅強的資源庫為後盾,為國內外企業提供各類國際商務、投融資等服務,產業園區策劃,管理服務等。
教育和培訓: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已經主辦了一系列的兒童藝術比賽和出版活動,還在西安建立了一家兒童環境藝術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