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有些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呢
平台理財對於老年人有一定障礙。首先,平台理財的傳播有限,對老年人影響力很弱;其次,平台理財大多依靠網路和移動端(手機)進行交易,而網路的虛擬性對老年人來說是無法接受的;第三,老年人對智能手機操作實在有限,很多僅打電話,最多看看火山,刷刷抖音,你要他開戶或交易,的確非常困難。第四,非銀行理財負面消息太多,令人有談虎色變,避而遠之的感覺。少年們,請不要以為老年人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太老套。你可知道,當他們退休以後,這些錢都是他們含辛茹苦,省吃儉用,積累下來用來養老的血汗錢。一旦有任何閃失,晚年的生活該怎樣維持,一身的病痛靠誰來救治?人到老年,再也沒有主動性收入,抗風險能力也會極度下降,保守理財才是上上策,寧可少掙利息,也要保證本金的安全,這才是老年人成熟理性的投資理財觀。
⑵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寧可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願意把錢存在銀行當中
現在有很多人寧可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願意把錢存在銀行當中?我不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但從現實來看,從2018年之後,很多人都更傾向於存款,而不是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
我們先來看一下最近兩年時間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增速以及存款余額增速。
1、銀行理財產品增速情況。
截止2018年,銀行理財產品總共有4.8萬只理財產品,余額22.04萬億;而截止2020年6月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只有22.1萬億元,相當於最近三年時間,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基本上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沒有明顯的增長。
在存款利率跟理財產品收益率差不多,甚至比理財產品收益率還要高的情況下,銀行存款卻能夠保本保息,50萬之內受到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只要大家通過正規的銀行渠道去存款,就不會出現意外情況。
正因為目前銀行存款兼顧安全性、收益性,而且大額存單流動性也相對比較好,所以存款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
⑶ 銀行為什麼要客戶買理財產品
因為業務員可以掙錢,銀行也有賺錢
⑷ 為什麼有些老年人喜歡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呢
理財是理一生的財,每個人或每個家庭以不同的方式理財,都希望錢可以生錢,達到資金達到保值和增值的效果,年輕人精力旺盛,抗風險能力較強,喜歡選擇股票或基金,而大多數老年人喜歡將錢存在銀行,年紀大了,更願意把白花花的銀子放到銀行里。雖然相比其它互聯網理財,銀行理財收益要低一些,但銀行理財也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更適合老年人。在各種投資渠道中,銀行理財安全系數最高。這種傳統金融行業有國家做後盾,錢放在銀行里,不擔心虧本,也不擔心銀行倒閉,所以老年人更願意相信它。
對於老年人來說,他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很大程度上還是看中了銀行的背書,看中了銀行理財產品比較穩定的投資收益率,而安全性、收益率優勢,卻吸引了大量老年人的參與。實際上,如果老年人通過正式渠道購買真正意義上的銀行理財產品,發生風險與問題的概率並不高,但老年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更需要把銀行理財產品的條款看清楚,並做好相應的風險評估,做好充分准備後,再行考慮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其實老年人喜歡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這也不能全怪他們,畢竟他們接觸的網上理財產品太少了,而且思想又比較保守,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差。每到發退休金的日子就是銀行里老年人最多的日子。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平時要多幫助老年人,給他們講解一些理財的知識,告訴他們除了銀行之外,購買理財產品的渠道是很多的,要教會他們使用電腦和智能手機,可以學會在網上購買一些理財產品,讓他們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
⑸ 銀行為什麼拚命叫你買各種理財產品
一般來說,在銀行存錢,業務員幾乎沒有提成,但是如果是保險業務和理財產品,那麼相對來說,提成更高,那麼業務員賺到的也多,那麼當然是願意推銷理財和保險業務產品了。
1、存款一定要小心
到銀行去存款別把存款存成理財產品或者保險產品了。現在去大型銀行營業廳存款,一般都不敢明目張膽的推銷理財和保險產品了,而且很多銀行也意識到了推銷理財和保險產品對於銀行信譽的損害。
但是也不排除有些銀行營業廳裡面,還有一些人員打著銀行的旗號去推銷保險和理財產品,對於這些人員一定要提高警惕。
如果你在存款的時候也確實心動了,想買這家銀行理財產品,而且銷售人員也說是他們自己發行的,不要偏聽銷售人員的話術,還可以到辨險識財上面查看一下該款銀行理財產品的評價報告,可以比較全面的了解該款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
2、銀行這樣做的原因
唯一的原因就是利益。
現在對於銀行來說,存貸款業務能夠賺到的錢並不算多,而且存款對於銀行業務員來說,可能基本上是沒有多少提成的。
但是如果是能夠推銷出去保險產品和理財產品,提成會高不少,比如有些保險產品的傭金提成是很高的,可能會達到10%左右,也就是說,賣出去1萬元,能夠提成1000元。當然了,分紅型保險可能沒有這么高的傭金,但是可能傭金也會達到1%左右,也就是1萬元能夠提成100元。如果一天能夠拉到10萬保險,就是1000元的收入,如果能夠拉到100萬保險呢,那就是1天1萬的提成收入了。
⑹ 銀行為什麼要慫恿儲戶買理財產品銀行的思路是什麼
你好,銀行的理財產品很多都是信託產品打包形成的。銀行吃理財產品收益率和信託收益率之間的差,比存貸差可是好多了。
⑺ 銀行為什麼要賣理財產品
為了賺取手續費
各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的資金都是交由銀行託管的
銀行同時又掌握著儲戶的信息
輕易就能推薦更多的客戶去購買理財產品
就跟支付寶一樣
⑻ 買銀行理財產品要注意些什麼
偷梁換柱
一般來說,不管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還是代銷別家的理財,盈虧上雖然不但打包票,但基本的風險控制都是有的,至少對得起「正規」兩個字。但如果有人利用客戶對銀行的信任,勾結網點工作人員,通過高額傭金返現的手段,讓他們推薦自己產品冒充銀行理財賣給不知情的老百姓,也就是所謂的「飛單」。
飛單,並不是必然會虧損,但是,你本來想去買銀行理財,卻被忽悠買了完全不屬於銀行,甚至跟這家銀行完全沒關系的產品。結果承擔自己根本不知道的風險,有可能完全不適合自己,甚至是承擔不了的風險。這才是飛單最可怕,最可恨的地方。
預防飛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仔細閱讀理財說明書,看清楚管理人和發售方,不要什麼都看就簽字,不要盲目相信銀行里的東西都是銀行的。如果實在弄不懂,嫌麻煩,那麼不妨通過網上銀行或手機銀行APP的方式,線上購買銀行理財,因為線上產品,至少需要經過運營渠道和終端營銷兩道審核;反而比用戶自己去網點購買更安全一些,減少了被騙的風險和可能性。
當然最保險的,還是去中國理財網查詢一下,你要買的這個理財產品的登記編號。一般正規銀行理財都是C開頭,對個人客戶的話是14位,私行或同業是15;這個登記編號就像人的身份證號一樣,是真是假一查便知。
2、上屋抽梯
有些銀行理財,明面寫的預期收益很高,但實際暗含了很多限制條款;這個預期收益,實際必須滿足一系列苛刻的條件才有可能達到。標明的高收益,是理論最高收益,只是為了先把客戶吸引進來,一旦客戶稀里糊塗的買了這份理財,那麼不好意思,封閉期內,是無法單邊終止合同的,就只能等到理財到期這筆資金才能回到客戶手中了。
理財產品,風險和收益肯定是對等的。一款產品,如果既能提供本金保障,同時又有高收益,那麼肯定是哪來不對。承擔風險不可怕,像這種雲里霧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承擔了啥風險的,就比較恐怖了。
購買銀行理財一定要看清條款,分析各檔收益實際能夠達成條件的可能性,不要一廂情願地認為標注的最高收益就肯定能達到,很多時候,那就像天上的一輪明月,看得清清楚楚,彷彿觸手可及,實際上,那就是個景而已。
3、渾水摸魚
理財產品的協議合同,大多是又細致又冗長,一般投資者很難有耐心,從頭到期仔細研讀,所以這里的小坑就更多了。
有募集期超長的,而募集期不能算在理財收益期間,只能得活期利息,基本可以算無收益。有業績報酬費超高的,比如收益超過預期收益的部分,大頭都會被銀行以業績報酬費的形勢收走,這也變相鼓勵了有些銀行可能會片面追求高收益,拿用戶的資金做激進投資。
還有所有費用都要從預期收益里扣除的,比如實際到手的收益率,是宣傳時的預期收益減去銷售費、管理費、託管費等等一系列費用後剩餘的部分,當然也就,沒剩多少了。
綜上,這些陷阱,歸根結底,還是利用民眾的心理貪念和知識盲點,用高收益做誘餌,或謀取傭金,或詐取本金,無非一個「利」字。平時多學習,遇事多留心,不貪不急,穩中求勝,才能避開陷阱,到達投資升值的目的。
⑼ 為什麼很多人都喜歡買銀行理財產品呀
1: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是預期收益xxx%,你要明白什麼叫預期,說白了就是有可版能達到甚至高於此這個收益,也可權能達不到甚至虧損,明白了么?
2:一年期的定期存款5萬元和買理財產品哪個劃算?這個真不好說,你需要了解這個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的投向,如果你不明白,建議你在目前的市場行情下還是少聽銀行的忽悠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