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利率市場化對理財產品和儲蓄存款有什麼影響
利率市場化是指利率供求關系自發調節,形成一個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版為核心,以市場利率為權中介,通過資金供求決定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同時中央銀行保持對利率市場進行宏觀調控的市場利率體系。
如果利率市場化了,對銀行來講,貸款的項目就會更加優化,銀行貸款利率與民間借貸利率的差額會縮小,而銀行的信用卻比民間借貸的信用好。會導致儲蓄存款的利率的提,。最終是儲蓄存款的額度增加,儲蓄存款的利率升高。
相對於理財產品來講,因為理財產品的主要用途是投資於某個項目,因此在現有狀態下,理財產品的收益相對較高,如果利率市場化以後,因儲蓄存款的利率上升,會導致儲蓄產品與理財產品的收益差距逐漸減少,理財產品的市場會有所下降。
② 存款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商業銀行的利率是下調的,存款利率市場化的結果就是導致一些網路理財平台的興版起,好多人都不權把錢存在銀行了,反而去購買理財通這類的理財平台裡面的理財產品來獲取更高的收益,而且這類產品的購買門檻很低,直接通過綁定一張銀行卡購買就可以,被綁定的這張銀行卡被默認為安全卡,到時候資金提現的時候只能通過這張卡。
③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有什麼影響
1、觸動商業銀行的「核心利益」 「工商銀行作為我國最大的銀行,他們就和我們說,利率千萬不能放開,放開我們就會受不了。」近日,央行某廳局級官員在上海一個內部討論會上表示,「過早地放開利率是我最擔心的問題,特別是在配套措施還沒有安排好的情況下就放開。」 他補充說,「因為我國的金融機構自律性比較差,一放開就會搞利率戰、價格戰,如果明的不行就來暗的,給你買米買油,給你送保姆。」 通常所說的利率市場化,就是將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放開,由銀行自己決定。時至今日,銀行仍然沒有許可權在央行設定的存款基準利率基礎上提高利率。 2010年以來,市場資金面日趨緊張,央行通過存准和利率這兩大貨幣工具回收了銀行間的資金,以期緩解因為巨額貨幣存量及乘數效應刺激通貨膨脹的局面。這客觀上使得各家銀行的存貸比逼近75%的監管上限。 而銀行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方面通過各種「高息攬存」的手段吸納存款,另一方面通過以信貸證券化等方式推出理財產品,成為「影子銀行」,規避監管。 此前,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對工、農、中、建四大行測算,結果顯示,如果利率市場化完全實現,四大行整體的利息凈收入可能會比2010年下降近一半。 2、利率市場化幾乎確定性的擠壓了銀行存貸差的利潤空間。 原來因為國家的政策,老百姓只能苦逼的按規定的很低的利率水平將自己的資金借給銀行,很多時候連通貨膨脹的收益率也達不到。而由於社保體系的不完備,國人缺乏安全感,因此大量的將自己辛苦掙來的資金以很低的利率水平借給銀行,銀行吸納大量低成本資金後又以高於基準利率的水平房貸出去,中間的價差空間非常大,而且關鍵是銀行承擔的風險很低。 這幾年信託等其他金融機構開始發展起來。信託公司一方面幫助一些企業的融資成本高達10%-15%左右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做到很低的風險水平(信託公司極少有投資失敗的項目),這側面更說明銀行在制度的保護下的日子是多麼的甜蜜了。 而去年利率市場化賣出重要的可以最高上浮10%之後,應該說銀行業的存貸利差空間幾乎確定被擠壓了:貸款利率和原來變化不大,而吸納資金的成本卻提升了。 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銀行股一直處在非常低的估值水平的重要原因:市場擔心銀行的美好年代即將逝去,能否維持和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存在不確定性。 3、利率市場化推動銀行業務轉型和升級。 銀行是逐利的。原先的主營業務利潤空間被壓縮後,銀行不會坐視過去告訴的業績增速下滑,而是試圖利用自己已經積累起來的優勢,發展和深挖其他業務,比如中間業務,具體的如基金代銷等。 4、利率市場化推動了銀行之間更大程度的競爭,有利於銀行差異化的出現。 現在國內的銀行普遍業務模式比較簡單,主要收入還是依賴於存貸差。利率市場化後,這么多銀行不天可能還是就靠這一塊吃飯,需要拓寬思路,爭奪更細分的市場。
④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一樣嗎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主要分為對公理財產品和個人理財產品,我們平常在櫃台上買的銀行理財產品大多屬於對個人發行的。
⑤ 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商業銀行如何加強住房按揭貸款的管理
利率市場化的背景,商業銀行想要加強房子按揭貸款的管理,可以對貸款人的審回核進行加強管理答,同時對還款的情況隨時進行管理和處理,這樣才可以。
加強房地產行業形勢研判。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進一步加強宏觀經濟運行、相關行業產業狀況、相關政策面的分析研究,密切關注房地產市場走勢、行業運作特徵,密切關注經濟周期、市場波動、資金鏈松緊、居民預期變化等可能給按揭貸款業務帶來的風險。
(5)利率市場化背景下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擴展閱讀:
進一步完善按揭貸款風險防控制度。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根據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建立完善與自身承受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相適應的按揭貸款管理體制機制,按照審慎經營原則細化有關操作要求和業務流程,合理配置資源,全面提升對按揭貸款客戶的風險識別、計量和管理能力。
做好客戶群識別與區分工作,改善差別化服務水平,提高差別化管理與定價能力。進一步優化業績考核體系,從制度上引導分支機構重視內控機制建設和風險管理。
⑥ 利率市場化對和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的影響以及商業銀行的轉型方向(希望能區分一下大型與小型的銀行)
首先你要了解銀行收入來源:
以2015年全年,16家上市銀行為例,銀行凈利潤的核心驅動因素是生版息資產規模、凈利差(傳權統經紀業務)和不良率(風險成本)。其他因素還包括管理費用、手續費收入和所得稅。
其中:利息差凈收入佔比72%(表內),手續費和傭金收入佔比22%(表外),合計95%左右。
支出中,管理費占營業支出的50%左右,資產減值損失(貶值)佔比32%左右。
因此:凈利潤佔比約為營業收入的39%左右。
而利率市場化對和金融脫媒(以前可以開展通道業務,現在都要「穿透」了)
對小銀行:表外業務減少,利潤下降。
對於大銀行:利息差佔比72%,而成本較貴,競爭不過小銀行。
所以利率市場化對和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利潤有很大影響,因此鼓勵金融創新,多開展如:
資管業務、代銷代理業務等,同時利率市場下,利率下行,經濟低迷,還需特別提防不良資產率上升的風險。
望採納,謝謝!
⑦ 利率市場化後銀行理財產品怎麼買
理財產品通常都不保本。您可以根據理財產品的期限,收益,風險等級等來選內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目前容,我行的個人理財產品在主頁上有公布,您可以進入主頁,點擊「理財產品」-「個人理 財產品」-「搜索」,分類您需要的產品信息。如需建議,請聯系客戶經理了解。(溫馨提示:購買前請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書)
⑧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對個人金融業務有哪些作用
中國股市的爆發性上漲激發了普通大眾對投資理財的極大熱情。2007年4月份滬深兩市新增A股賬戶總數高達478.7萬戶,一舉超過了2005、2006兩年的新增開戶數總和,兩市賬戶總數已逼近1億大關。然而在這樣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里,投資者,特別是廣大中小投資者更需以豁然的心態堅持「理財是人生規劃,理財是財富保護,理財是長期投資,理財是資產配置」的基本理念。根據研究機構對美國91項大型退休計劃項目十年間的長期投資收益分析,證明「資產配置策略」是投資組合績效的決定性因素,對投資收益的貢獻度為91.4%,而「擇時操作」(1.9%)和「證券挑選」(4.6%)只起次要作用。而從金融計量學的原理簡單推論,如果我們只有風險資產與無風險資產兩種投資選擇,在兩種資產之間定期變化的轉換策略與投資期內在兩種資產之間平均分配投資的配置策略相比,盡管兩者可能有同樣的預期收益,但前者的方差(用來衡量收益的波動性)顯然要比後者大得多。因此,根據自身的投資偏好與風險承受能力,在股票、各類基金、債券、存款以及其他固定收益產品中選擇合適品種,進行合理配置,構造相對穩定的長期投資組合是大眾投資者理財的根本之道。而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因其豐富多彩的結構越來越成為投資者資產配置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首先,依託銀行間債券市場豐富的資源,商業銀行是固定收益理財產品的主要提供者。目前,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交易的品種除國債、央行票據、政策性銀行金融債外,還包括企業債、企業短期融資券、銀行資產證券化產品等,並且隨著我國債券資本市場的加快發展,無擔保的企業債、企業中期票據以及更多的資產證券化產品都將更多地出現在這個市場上。同時,商業銀行還利用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原理,不斷開發以貸款為基礎資產的理財產品,直接對接企業融資與個人投資需求,從而極大地推進了利率市場化的發展。
其次,隨綜合化經營的拓展,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更多更深地介入股票市場。目前,很多銀行都發行了境內新股申購的理財產品以及基金組合投資理財產品,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投資業績。隨著銀監會放寬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的投資范圍,銀行理財產品還將成為國際股票本市場的重要投資渠道。
第三,銀行通過結構性理財產品開辟新的投資方式與投資渠道。除債券、股票、信託等原生金融工具外,金融衍生品及內嵌金融衍生工具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也是成熟市場上較為普遍的金融工具。其原因在於通過衍生金融工具能夠將原生金融產品各種固有的特質重組打包,構造出新的金融要素組合,從而滿足投資者在期限、流動性、收益、風險方面的個性需求。同時,對中小投資者而言,當他們的資金規模不足以進行組合投資以分散風險時,可以利用結構性產品實現本金保護的前提下對風險資產的投資。例如,光大銀行推出的與股票或基金關聯的同升系列結構性理財產品,在提供本金保證的同時,將投資者的理財收益與境外股票的表現相掛鉤,從而分享資本市場上升的空間。此外,通過結構性理財產品,投資者還可以接觸到水資源指數等一些另類投資領域。
最後,商業銀行能夠接觸到的投資市場面最廣,可以利用的投資工具最多,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原生金融工具與衍生金融工具,以及債券、股票、基金、信託、匯率、信用、商品等等,都可以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因此,銀行可以在更寬泛的范圍內為投資者提供資產配置方案與風險管理方案。僅以筆者所在的光大銀行為例,每月發行不同期限、不同幣種、不同投資方向、不同風險度的理財產品達十餘種,足以滿足大多數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總體上看,中國金融環境大變革的時代,理財業務將國內居民財富迅速擴張對金融服務在深度與廣度上的外在要求與銀行自身進行金融創新以實現戰略轉型與差異化經營的內在需求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銀行商業化、市場化經營後,其創新潛能與競爭意識被激發後,其創造力也是無限的。銀行理財產品設計已經融入了本外幣衍生產品交易與開發、債券集合交易、直接融資渠道擴展、資本項下可自由兌換,資產證券化、動態保本技術、資產配置等概念與機制,成為銀行產品創新與服務創新的集中反映。自光大銀行2004年9月推出銀行人民幣個人理財產品以來,國內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從小到大,取得了驚人的發展。根據銀監會的數據,2005年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銷售額達2000億元人民幣,2006年境內中外資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發行額則達到4000億元人民幣。
當然,既然是一種投資工具,銀行理財產品也並不是沒有風險的。投資者在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時首先要了解產品的收益機制(投向或關聯標的)與風險點,選擇自己熟悉的投資領域;其次,要了解產品所隱含的市場趨勢觀點,權衡自己是否認同這種觀點。歷史表現永遠不能代表未來,理財產品實際提供的僅是一座橋,橋那邊的世界會是怎樣,是否會是產品結構所描述的,投資者自己要有個把握;最後,長期投資與資產配置仍是選擇理財產品的出發點。
中國資金市場、資本市場已經進入一個加速發展的時期,金融市場化、自由化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今後,我們將會看到商業銀行在私人銀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資產負債管理、內部風險管理等諸多方面將不斷推陳出新。而商業銀行穩健的經營原則、完善的內控機制、強大的金融人才儲備、良好的信譽背景、暢通的內外交易渠道,都決定了在理財業務等金融創新領域,銀行具有一定的領先優勢。下一步,銀行理財業務在產品開發方面將以能力建設為導向不斷提高專業水平,特別是在人民幣衍生產品交易方面不斷提升技術含量;在客戶服務方面,將不斷擴大服務內涵,由單純的產品銷售過渡到客戶財富管理與財務規劃;在市場推廣方面,在進行電子化平台與渠道建設的同時,也將更多注重投資者保護與投資者教育,加強風險揭示與信息披露……
可以斷言,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的腳步將會越來越快,產品的結構與層次也將是豐富多彩的,不論中國股市如何變換,這邊風景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