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要想解析一個銀行的個人理財產品,應該從哪些角度進行分析~~求解答~~
主要看這個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 ,風險收益程度,期限長短,手續費度高低等各因素
B. 銀行理財產品的特點
安全性低於銀行定期存款,高於信託,基金,股票
收益性高於銀行定期存款,低於信託,基金,股票
C. 銀行理財產品什麼意思,理財產品的swot分析
理財產品的swot分析,包含:競爭優勢分析(strength),劣勢分析(weakness),機會分析(opportunities)、專威脅分析(threats),這四項共同組屬成了swot分析法。對一個理財產品進行這個四項的分析就是swot分析
D. 互聯網金融理財平台分析作文2000字
最後一篇互聯網金融的文章了。在第一段做了互聯網金融的定義,所以僅限於討論狹義的互聯網金融。其他所謂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就不扯了。至於股權融資,目前也未成氣候。還有待進一步觀察。水平有限,而且這篇相對務虛,邏輯也有點亂,讀起來也晦澀難懂,請諒解!
一、什麼是互聯網金融
什麼是互聯網金融,業內觀點很多,爭來爭去也很難有定論,我自己的感覺要弄明白什麼是互聯網金融,還是要先弄明白什麼是金融?
金融本義是資金融通,廣義上說,跟貨幣發行、保管、兌換、結算相關的都是金融,但是狹義的金融,一般僅指貨幣的融通,所謂貨幣融通,就是資金在各個市場主體之間的融通轉移的過程。這個轉移的過程,一般主要表現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個方式。直接融資,說白了就是缺錢的人直接跟有錢的人借錢,股票是最典型的直接融資方式,你買了股票相當於就是借錢給了企業,然後他每年給你分紅,債券也是,你買了一個企業的債券,他每年支付你利息。
間接融資就是有錢的人或者企業不直接借錢給缺錢的人,而是通過中介機構進行,中介機構是誰呢?最典型就是銀行,我們大量的人把錢存到銀行,銀行統一對資金進行調度和安排,發放給缺錢的人或者企業。我們獲得了存款時候銀行給予的利息,而銀行獲得了放貸款時候,企業給予的利息,兩者差額就是銀行的盈利。
這兩類融資方式直接就是構成了狹義上的金融概念,就是信用貨幣的流轉,這個流轉是有兩個特徵的,一是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二是這個分離的過程是有報酬的,一般體現為利息或者股息。
至於其他廣義上的金融的概念,還包括了商業銀行存款的吸收和付出,以及有價證券的轉讓買賣,以及資金的結算等等。狹義的金融和廣義的金融的存在,使得互聯網金融其實也存在狹義和廣義之分,理論上任何涉及到了廣義金融的互聯網應用,都應該是互聯網金融,包括但是不限於為第三方支付、在線理財產品的銷售、信用評價審核、金融中介等模式。
但是從狹義的金融角度來看,互聯網金融則應該定義在跟貨幣的信用化流通相關層面,也就是資金融通依託互聯網來實現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稱之為互聯網金融。從這個理解來看,其實無論是何種方式的資金融通,直接也好,間接也好,只要用了互聯網的技術來實現了這個融通的行為,其實就是互聯網金融了。包括傳統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提高自身的效率的行為,都可以定義為互聯網金融。
只是,顯然,大家對互聯網金融的要求可能並不是如此定義的,謝平教授,曾經提出過區別於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第三種融資方式,即「互聯網金融模式」,可能代表了大多數人對這個模式的理解。
他對這種模式的定義是,支付便捷,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非常低,資金供需雙方直接交易,銀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達到與現在直接和間接融資一樣的資源配置效率,並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
單純從定義來看,其實,這個第三個模式,無論闡述的效率如何,支付多便捷,信息程度多高,以及是否有金融中介存在,回歸到核心點,其實還是擺脫不了企業是直接還是間接融資這個命題,按照純金融理解,其實第三種互聯網金融模式核心是努力嘗試擺脫金融中介的行為,這種行為的定義其實最終還是被歸類到直接融資方式,他並不改變資金在不同市場主體之間轉移的這個核心行為,所以這個互聯網金融模式,很難界定是第三個融資模式,而且他也沒有改變金融本身,但是,這個模式的設想里,有個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他試圖改變其實是市場參與的主體。這個模式要摒棄金融中介的存在,所以對互聯網金融的最終定義中,這個成為了核心。
在對未來互聯網金融的暢想之中,很多人認為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最終可以讓金融機構離開資金融通過程中的曾經的主導型地位,因為互聯網的分享,公開、透明等等的理念讓資金在各個主體之間的遊走,會非常的直接,自由,而且低違約率,金融中介的作用會不斷的弱化,從而使得金融機構日益淪落為從屬的服務性中介的地位。不在是金融資源調配的核心主導定位。
事實上,我對這個提法是贊同和認可的,金融中介機構在過去的幾百年歷史之中,能成為社會經濟活動中主導型的地位,其實有很多的原因,專業化分工也好,制度性保護也好,都使得大量的社會閑散資金是通過這些金融中介進入到實體領域中去的,他們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中樞系統,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的改變著社會的各種經濟活動,也會日益改變金融中介機構在資金融通中的主導性地位,互聯網會讓信息不斷的透明化,讓中介失去依靠信息不對稱所掌握的信息優勢,而且互聯網讓社會的各種參與主體更加的扁平化,也一定程度上壓縮了由於專業化分工所帶來的金融中介機構的專業化優勢,所以是有可能出現金融中介日益被摒棄的可能性的,事實上,目前涌現出來的各種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其實核心都是沖擊著原先的金融中介的模式,都是意圖撇開金融中介,實現資金融通雙方的直接對接。
E. 請問銀行的理財產品怎麼分析風險
隨著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連商業股份制銀行都允許破產了。。。
也就是說定期存款都允許按比例折損了,更何況有百分之百安全的理財產品么。。。
大致上不同銀行根據客戶能承受的風險系數不同,大致上分這么幾塊理財。。。
1、人民幣類貨幣基金理財;2、各保險銀行代銷類(這個嚴格意義上不算理財,但是國內卻因為理財市場的巨大蛋糕,弄出了投機性質的短期保險)3、銀行貴金屬類保險;4、代銷國債;5、隨著QDII和QFII的政策解禁,靈活機動的外匯結算也也孕育而生。
大致上就這5類,少數外資也有專業外匯類信託或者資管類(FOF,基金中的基金)因為市場份額暫時還比較小,且大多數客戶屬於PE性質,就暫不列入分析了。。。
大家都知道,風險一向是和收益成正比的,所以相對來說1和4類產品可以歸結到穩健類理財,風險小收益小,年化一般在3-5%之間,主要是受央行前天公布的降准政策刺激,應該會調低貨幣類收益,各類互聯網"寶寶"類產品自然也要接地氣和銀行接軌不遠了。。。再加上四大行在銀聯帶領下逐步封殺第三方機構,"寶寶們"的秋天很快就要來臨了。。。
接下來說說2和3,我個人認為偏向風險中上,在不考慮倫敦交易所、蘇黎世交易所 以及紐交所還有香港交易所,緊緊天交與上交所,國內主要交割平台來說,杠桿比例一般控制不是很離譜,並且止損點一到即可強行平倉來保護投資者,我個人認為還是可以操作看看的,畢竟有時間的話22小時不間斷交易還是滿刺激的一件事。。。保險么,就沒啥好說的了,我個人認為可以買點,但是違規銷售太多,產品介紹與實際保單完全兩回事,這是行業通病,我只能說可以買一份不是那麼變態的保險吧。。。
最後說5,因為離開銀行太久,我們當初政策還是不允許的,也沒有太好建議,我只能這么說一句,如果你沒有對沖基金在後面補的話,很難玩的。。。不過有一點不錯,萬一對賭輸掉,還可以馬上辦簽證去消費回來。。。
大致上就這么幾類,2、3、5我個人認為是在很難界定年收益多少算是平均線。。。所以就不列出來了,生活中有人賺了缽盈盆滿,那麼必然有人虧的血本無歸的。。。總的來說還是那句話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這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能夠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