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理財的起源
「理抄財」一詞,最早見諸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報端。隨著中國股票債券市場的擴容,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日趨豐富和市民總體收入的逐年上升,「理財」概念逐漸走俏。個人理財(658)品種大致可以分為個人資產品種和個人負債品種,共同基金、股票、債券、存款、人壽保險、黃金等屬於個人資產品種;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個人消費信貸則屬於個人負債品種。
② 理財的由來
「理財」一詞,最早見諸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報端。隨著中國股票債券市場的擴容,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日趨豐富和市民總體收入的逐年上升,「理財」概念逐漸走俏。
③ 關於國內個人理財的起源
各種理財手段是各有優劣,各有長短,沒法評出數優孰劣,看從什麼角度來考慮了,也看自身各方面條件,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
請欣賞:《個人投資理財八大熱點》
今年以來,隨著國家一系列財經政策的逐步實施到位,為投資理財市場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明年個人投資理財可謂熱點眾多,歸納起來主要在八個方面:
炒金:正在步入黃金時期
自從中國銀行在上海推出專門針對個人投資者的「黃金寶」業務之後,炒金一直是個人理財市場的熱點,備受投資者們的關注和青睞。特別是近兩年,國際黃金價格持續上漲。可以預見,隨著國內黃金投資領域的逐步開放,未來黃金需求的增長潛力是巨大的。特別是在2004年以後,國內黃金飾品的標價方式將逐漸由價費合一改為價費分離,黃金飾品5%的消費稅也有望取消,這些都將大大地推動黃金投資量的提升,炒金業務也必將成為個人理財領域的一大亮點,真正步入投資理財的黃金時期。
基金:無限風光依然獨好
自1997年首批封閉式基金成功發行至今,基金一直備受國內個人投資者的推崇,去年基金已經明顯超過存款,成為投資理財眾多看點中的重中之重。據有關資料,今年國內基金凈值已近2000億元,佔到A股股票流通水平的10%以上。據調查,明年許多投資者們依然十分看好基金的收益穩定、風險較小等優勢和特點,希望能夠通過基金的投資以獲得理想的收益。
炒股:機會與風險並存
有專家分析,2005年國內股票市場資金供給量有可能達到1500億元以上,資金供求形勢相對樂觀,這對於資金推動型的中國股市無疑是打了一劑強心針。再加上中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業績計算、融資額等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加強了對股市的調控,這將給投資者帶來贏利的機會。但不管怎麼樣,股市的最大特點就是不確定性,機會與風險是並存的。因此,投資者應繼續保持謹慎態度,看準時機再進行投資。
國債:投資選擇空間越來越大
專家預計,2005年將是國債市場的創新之年,不僅增加了國債品種,使廣大投資者能有更多的選擇。對國債發行方式也進行了新的嘗試和改革,進一步提高了國債發行的市場化水平,以盡量減少非市場化因素的干擾。另外,國債的二級市場也將成為明年的發展重點。由此可見,國債的這一系列創新之舉,必將為投資者們帶來更多的投資選擇和更大的獲利空間。
儲蓄:老歌能否唱出新調
多年來,儲蓄作為一種傳統的理財方式,早已根深蒂固於人們的思想觀念之中。一項調查表明,大多數居民目前仍然將儲蓄作為理財的首選。有專家分析,今年,一方面因為外資流入中國勢頭仍較旺盛,我國基礎貨幣供應量增加;另一方面政府為了適度控制物價指數和通貨膨脹率的上升,採取提升利率手段,再加上利率的浮動區間進一步擴大。利率的上升,必將刺激儲蓄額的增加,儲蓄這一傳統理財方式有望在明年能成為新的理財熱點。
債券:再度火爆正成定局
近年來,債券市場的火爆令人始料不及。種種跡象表明,2005年企業債券發行仍有提速的可能,企業可轉換債券、浮息債券、銀行次級債券等都將可能成為人們很好的投資品種。再加上銀監會將次級定期債務計入附屬資本,以增補商業銀行的資本構成,使銀行發債呼之欲出,將為債券市場的再度火爆,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外匯:投資獲利機會大增
近年來美元匯率的持續下降,使越來越多的人們通過個人外匯買賣,獲得了不菲的收益,也使匯市一度異常火爆。各種外匯理財品種也相繼推出,如商業銀行的匯市通、中國銀行和農業銀行的外匯寶、建設銀行的速匯通等,供投資者選擇。明年,我國政府將會繼續堅持人民幣穩定的原則,採取人民幣與外匯掛鉤以及加大企業的外匯自主權等措施,以促進匯市的健康發展。因此,有關專家分析,明年在匯市上投資獲利的空間將會更大,機會也會更多。
保險:收益類險種將成投資熱點+
與年來不溫不火的保險市場相比,收益類險種一經推出,便備受人們追捧。收益類險種一般品種較多,它不僅具備保險最基本的保障功能,而且能夠給投資者帶來不菲的收益,可謂保障與投資雙贏。因此,購買收益類險種有望成為明年個人的一個新的投資理財熱
④ 投資銀行的起源發展
投資銀行是金融市場主要的服務提供者。
投資銀行是指傳統商業銀行以外的回金融服答務機構,區別於商業銀行的特徵是風險不隔離;
在美國,投資銀行往往有兩個來源:一是由綜合性銀行分拆而來,典型的例子如摩根士丹利;二是由證券經紀人發展而來,典型的例子如美林證券。
⑤ 金融專業的歷史起源
金融學專業主要研究現代金融機構、金融市場以及整個金融經濟的運動法律。具體研究內容包括:關於銀行與證券、保險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理論與實務,關於貨幣市場、資本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理論與實務,關於金融宏觀調控及整個金融經濟的理論與實務,以及關於金融管理特別是金融風險管理的理論與實務。主要研究方向有貨幣銀行學、金融經濟、投資學、保險學、公司理財。目前,金融學以取消先前的聯考形式。各大學校都是採用自主命題、自主閱卷的方式組織考試。
⑥ 個人理財業務最早在哪裡興起,又在哪裡成熟
個人理財的來興起,最早自起源於中國秦朝,秦始皇統一貨幣後,貨幣市場擴大,貨幣流動性加大,市場對貨幣的需求增加。這時候就有部分擁有閑置貨幣的家族將資金出借,以獲取約定額度的利息,這應該就是個人理財的起源了。
個人理財的成熟,這個時期不好判斷。單純從財富增值方面講的話,個人理財成熟於漢朝中期,各大士族將家族資產分散在各個不懂行業及區域,確保風險分散及資源合理搭配。
但是如果從個人理財的全面性來講的話,個人理財成熟與18世紀末期,因為18世紀末期,保險行業在歐洲開始興起,開成為個人理財資產配置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⑦ 理財最早起源在哪最開始時那個國家
理財,最早見諸來於20世紀90年代初源期的報端。隨著我國股票債券市場的擴容,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日趨豐富和市民總體收入的逐年上升,「理財」概念逐漸走俏。 個人理財品種大致可以分為個人資產品種和個人負債品種,共同基金、股票、債券、存款和人壽保險等屬於個理財人資產品種;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個人消費信貸則屬於個人負債品種。
最初開始的是 英國 美國
⑧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來自哪裡
從有關銀行理財產品的相關資料來看,理財產品的收益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獲得: 1.投資渠道銀行通過創新產生新的投資渠道,使投資者能夠規避市場相關交易融資管制,間接進入投資者個人無法企及的投資領域。如債券型產品,其投資領域為能給相關交易主體帶來較高穩定回報的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主體均為經過批準的資金實力雄厚、信譽卓著的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沒有資格參與。各商業銀行通過設立理財產品計劃,向包括個人投資者在內的其他投資者募集資金,並以自身的名義參與市場交易,然後根據投資者持有的份額分配相應的收益。與此相類似的,還有票據型產品和貨幣市場型產品。以上三類產品的最終收益來自各類債券的到期還本付息收益、銀行同業拆借的利息收益和為未到期票據提供融資的貼現及轉貼現收益等。 2.工具設計這在掛鉤型(又稱結構型)產品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通過「掛鉤型產品=存款或其他無風險債券投資+金融衍生品交易或掛鉤市場上某些投資品種的市場表現」的產品模式設計,可以實現構造不同風險收益配比、擴大投資范圍和滿足投資者個性需求等目的。比如,要獲取較高收益,則需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金融衍生品交易中,這樣一來,無風險資產的數量就會減少,要使其達到最初本金水平,需要的投資期限會更長;反之,投資期限會較短。 此類產品的收益來源於兩方面:一是以存款或其他無風險債券等形式存在的資產,經過一定期限的投資,增值到全部資金的最初本金水平;二是投資於期權等金融衍生品交易或掛鉤市場上某些投資品種的市場表現的這部分資產,通過杠桿機制,為投資者帶來額外的風險收益。 3.配置與交易 在銀行理財產品中,對資產配置與交易能力的要求會隨著投資標的的不同而不同,QDII型、類基金和掛鉤型產品對此能力的要求更為苛刻,直接關繫到該類產品的最終收益水平。 比如,QDII型產品要求的是資產管理者具有較強的跨境資產配置與交易能力,能夠在境外資本市場上精選出優質的股票、基金、債券和票據等,擇機買入資產;並能根據境外經濟發展和市場變化情況,及時作出配置品種和比例的調整。資產配置能力能夠有效地降低投資組合的系統性風險,增強組合的抗跌性,而較高的交易能力則能夠將該實現的盈利及時實現,該止損的品種及時止損,該調整的配置及時調整。只有如此,在同等條件下才會有較好的收益水平。 例如,掛鉤型產品對無風險資產和金融衍生品交易資產的選擇與配置要求較高,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交易能力較高。
⑨ 個人理財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對嗎
對
在20世紀30年代由保險營銷人員提供最早的個人理財服務。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90年代,在發達國家特別版是美國,個人理財權發展為一個全新的金融服務業。隨後歐洲以及亞洲的翻譯公司、香港等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獲得了迅速的推廣,現已成為世界各大銀行的一項主要業務。
⑩ 投資銀行最早起源於哪裡啊
投資銀行,是來指傳統商業源銀行以外的金融服務機構,區別於商業銀行的特徵是風險不隔離。
美國,投資銀行有兩個來源:一是由綜合性銀行分拆而來,典型的例子如摩根士丹利;二是由證券經紀人發展而來,典型的例子如美林證券。
美國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的分拆發生在1929年的大崩盤之後的1933年,該時期聯邦政府認同混業經營導致高風險的觀點(當然,1929年大崩盤是支持該觀點的重要理由),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也稱作1933年銀行法)獲得通過,一大批綜合性銀行按照法案進行了分拆,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摩根銀行分拆為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摩根士丹利以及從事商業銀行業務的摩根大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