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家財政政策對股票價格的影響
那你也把分數加點撒。 .太少了啊
暈 答案補充 (1)國家的財政政策中,擴大財政赤字回:既可以理解為國家答把財政收入的支出量增加--但不可單純的理解為投入到與股市的利好方面去了
首先.可以認為增加了在教育放面的投入或者醫療改革的成本支出--亦可以認為是國家為了刺激經濟增長而採取的財政手段--宏觀經濟上漲的信號--股指的反映(拉動)
(2)增加國債的發行量:國債可以理解為國家為了獲得資金採取發行債券的方式回籠資金的一種方法--市場流動資金趨緊--股市的存量資金部分轉移到國債市場上--股市資金供應不足--股指的下跌
(3)增加財政支出:可以理解為與擴大財政赤字相類似的財政手段..不過就程度而言..較財政赤字為重
增加財政支出--彌補某些行業投資的不足--可引起某個行業的階段性上漲
例:3G的推行..國家預計會在電子設備投資方面進行2W億的投資--導致通信設備股的階段性投資機會
所以第一種和第三種可以理解為財政手段
第二種可以理解為貨幣手段
在影響方面--二者對於股市的影響不可以輕易推斷誰孰誰輕
B. 300590移為通信歷史最高價
阿姨,維通信歷史最高價這個的話不是很懂
C. 中國六大通訊網路運營商成立時間以及發展史
對中國移動來說只有利空
欒璐
喧囂經年,中國電信改革終將塵埃落定。
近期多個消息渠道透露的信息都在聲稱,電信重組方案或將於5月17日,也就是第二個獨立的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公布。
另據記者了解,此次可能只是公布有關方案和人事變動,真正的網路剝離和資產並購或將壓後至奧運會之後進行。
中國移動受沖擊最大
目前流行的版本是:中國電信購買中國聯通CDMA網,未來以較低代價發展CDMA2000;而中國聯通GSM網與中國網通合並,未來發展成熟的WCDMA;中國移動則維持不變,讓其承擔產業鏈程度相對較低的TD-SCDMA建設,同時可能購入中國鐵通。
而作為電信重組的主角們,似乎早就先前一步開始了行動。
來自中國聯通內部的消息稱,聯通部分地區分公司早就開始統計員工的手機是C網還是G網,部分員工主動要求將C網手機更換為G網。同時,中國電信已經開始實施推行其「C計劃」,一位電信員工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透露,在今年中國電信的內部工作計劃,已具體到三季度的幾月幾日,將把聯通C網用戶數據傳輸到電信內部。
目前業內流傳的人事變動主要包括現中國移動董事長兼CEO王建宙辭去CEO職務,由現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接替其擔任中國移動CEO一職,王建宙繼續擔任中國移動董事長一職;現中國網通董事長張春江任重組後新聯通的董事長,現聯通總裁尚冰職位保持不變擔任重組後聯通的總裁;現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任重組後的中國電信董事長,原信息產業部電信管理局局長蘇金生擔任新中國電信的總裁。
對於這個版本,中銀國際的分析師認為,中國網通未來和聯通的談判中沒有迴旋的餘地以及公司不斷惡化的業務基本面,公司在與聯通就合並事宜的談判中處於不利的位置。這意味著,為了獲得聯通少數股東的支持,合並的相關條款會更有利於聯通。中銀國際表示,重組對合並後集團的經營和財務業績的影響仍有待觀察,但是股東將承擔這一風險。中國網通2007和2008年的盈利預測分別下調約1%和3.5%。
電信專家項立剛則認為,目前的各種重組版本中,中國移動受到的沖擊最大,無非是中國鐵通並入中國移動,但是它還是獨立運營,短時間內也不會進入上市公司,對於中國移動上市公司的市場業績不會有較大影響。中國電信或成最大贏家
電信重組的消息也讓資本市場上的電信類股票成了眾人注目的焦點,而即將出售C網中的中國聯通在資本市場大受追捧。
此外,中國電信也被電信分析師們追捧為中國電信有充分的條件成為2008年中國電信市場增量業務發展最快的公司,真正打破中國移動長期一枝獨秀的局面。
「聯通和網通短期來看最有利,而長期看來,中國電信或將成為最大的贏家,對於移動而言,略有負面影響,但不明顯。」香港交銀國際電信行業分析師李志武表示,中國電信業的重組雖然不能說是「限強」,但是絕對是「扶弱」,電信業的整體競爭力在並購後的協同效應中增強,弱勢移動運營商和固網運營商將受益於此次重組。
國金證券分析師陳運紅認為,中國移動的絕對競爭優勢肯定會被弱化,重組中最大的贏家肯定屬於中國電信。他稱,全業務牌照、C網收購使中國電信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擁有大量的新業務選擇。
「中國電信的未來還存在不確定性。」李志武指出,首先中國電信收購聯通的C網的資金來源方式是採用舉債或是融資,目前尚不確定。其次,中國電信接手C網後還將有大筆的資金投入,短期獲利並不可期,長期還要看其之後的運作方針,存在不確定性。最後,中國電信發展的3G網路CDMA2000比較起WCDMA以及其他3G網路來說,還處於一個較低的技術層面。
目前,電信行業幾大運營商中,僅有中國聯通在A股上市。「目前看來,聯通的價格並不便宜,但仍可作為事件型投資。」李志武表示,相對於聯通2007年每股收益0.266元計算,目前市盈率約為35倍,但「此次重組,中移動一家獨大的移動運營商格局有望打破,聯通有更廣闊的『想像空間』。」來源:中國產經新聞
D. 證券的發展歷程
1603年,在共和國大議長奧登巴恩維爾特的主導下,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就像他們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國家一樣,如今他們又創造出一個前所未有的經濟組織。
荷蘭萊頓大學歷史系 教授 維姆·范登德爾: 是的,可以這么說。它是第一個聯合的股份公司,為了融資,他們發行股票,不過不是現代意義的股票。人們來到公司的辦公室,在本子上記下自己借出了錢,公司承諾對這 些股票分紅,這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籌集資金的方法。
荷蘭阿姆斯特丹歷史博物館館長洛德韋克·瓦赫納爾:
他們聚集了650萬的資金,差不多相當於300萬的歐元,而那時候,這些錢值幾十億,用這些錢他們建立了公司。
通過向全社會融資的方式,東印度公司成功地將分散的財富變成了自己對外擴張的資本。甚至,阿姆斯特丹市市長的女僕也成了東印度公司的股東之一。
成千上萬的國民願意 把安身立命的積蓄投入到這項利潤豐厚,同時也存在著巨大風險的商業活動中,一方面是 出於對財富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因為荷蘭政府也是東印度公司的股東之一。政府將一些 只有國家才能擁有的權利,摺合為25000荷蘭盾,入股東印度公司,這就大大增加了東印度 公司的許可權和信譽。
荷蘭萊頓大學歷史系 教授 維姆·范登德爾:
(政府給東印度公司的特權是)可以協商簽訂條約,發動戰爭,這樣它就成了在亞洲的獨立主權個體,或者說從南非到日本的整個地區,它都可以像一個國家那樣運作。
在一切准備妥當之後,東印度公司的船隊出航了。西班牙國王幾乎是用鄙夷的態度對待這個不自量力的挑戰者。但是,在東印度公司成立後的短短五年時間里,它每年都向海外派出50支商船隊,這個數量超過了西班牙、葡萄牙船隊數量的總和。
荷蘭阿姆斯特丹歷史博物館館長洛德韋克·瓦赫納爾:
前十年他們(東印度公司)沒有付任何的利息,因為投資者喜歡把錢投到造船、造房子,以及在亞洲建立一個貿易王國上面。做完這些,十年後,公司第一次給股東派發了紅利。
連續十年不給股東們分紅利。這樣的經營方式為什麼能夠得到投資者的認可?
這是因為:荷蘭人同時還創造了一種新的資本流轉體制。1609年,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誕生在阿姆斯特丹。只要願意,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們可以隨時通過股票交易所 ,將自己手中的股票變成現金。
早在四百多年前,在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所中,就已經活躍著超過1000名的股票經紀人。他們雖然還沒有穿上紅馬甲,但是固定的交易席位已經出現了。
這里成為當時整個歐洲最活躍的資本市場,前來從事股票交易的不僅有荷蘭人,還有許許多多的外國人。大量的股息收入從這個面積不超過1,000平方米的院子,流入荷蘭國庫 和普通荷蘭人的腰包,僅英國國債一項,荷蘭每年就可獲得超過2,500萬荷蘭盾的收入,價值相當於200噸白銀。 舊中國
證券在中國屬於舶來品,最早出現的股票是外商股票,最早出現的證券交易機構也是由外商開辦的上海股份公所和上海眾業公所。上市證券主要是外國公司的股票和債券。
1872年,設立的輪船招商局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
1914年,北洋政府頒布的《證券交易所法》推動了證券交易所的建立。
1917年,北洋政府批准上海證券交易所開設證券經營業務。
1918年,中國人在北平成立了自己創辦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
1920年,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得到批准成立,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證券交易所。
新中國
1984年11月,中國第一股——上海飛樂音響股份公司成立。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並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會籌資,成為第一家公開向社會發行股票的集體所有制企業。
1986年9月26日,新中國第一家代理和轉讓股票的證券公司——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宣告營業,從此恢復了中國中斷了30多年的證券交易業務。
1986年11月14日,鄧小平會見紐約證券交所董事長約翰.范爾霖,並向其贈送了中國第一股——飛樂音響股股票。
1987年5月,深圳市發展銀行首次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成為深圳第一股。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
1991年4月,經國務院授權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7月3日正式營業。
1991年7月1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股票帳戶,逐漸取代股東名卡。 1991年7月1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始向社會公布上海股市8種股票的價格變動指數,以准確反映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以後上海股市價格的總體走勢,為投資者入市及從事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1991年8月28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在北京成立。
1991年10月31日,中國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與深圳市物業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向社會公眾招股,這是中國股份制企業首次發行B股。
1992年元月,一種叫「股票認購證」的票證出現在上海街頭,向市民公開發售。誰會想到,就是一張售價僅30元的認購證,改變了很多人一生的命運。股票認購證的發行象徵中國的股份制改革一個開端,證券市場從此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期。
1992年1月19日,鄧小平從即日起視察深圳四天,在了解了深圳股市情況後,他指出:「有人說股票是資本主義的,我們在上海、深圳先試驗了一下,結果證明是成功的,看來資本主義有些東西,社會主義制度也可以拿過來用,即使錯了也不要緊嘛!錯了關閉就是,以後再開,哪有百分之百正確的事情。」
1992年1月13日,興業房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它是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後第一家新上市的股票,也是全國唯一上市交易的不動產股票。
1992年2月2日,上海申銀證券公司與上海聯合紡織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簽定協議,發行中國第一張中外合資企業股票。
1992年2月21日,上海真空電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幣特種股票上市。這是中國第一張上市交易的B股股票。
1992年3月2日,進行1992股票認購證首次搖號儀式。
1992年3月21日,全面放開股價,實行自由競價交易。
1992年7月7日,深圳原野股票停牌。
1992年8月10日,深圳發售1992年新股認購抽簽表,出現百萬人爭購抽簽表的場面,並發生震驚全國的「8.10風波」。
1992年8月11日,上海股市第一次狂瀉,三天之內,上證指數暴跌400餘點。
1992年9月24日,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視察深圳時表示:「股票上市的信心和決心堅定不移,深圳和上海要辦成全國的股票交易中心,為全國服務。」
1992年10月19日,深圳寶安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行1992年認股權證,發行總量為26403091張。這是中國首家發行權證的上市企業。
1992年12月,由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部、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各大專業銀行及證券公司等聯合編審的《上海證券年鑒·1992》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中國大陸第一本證券年鑒。
1993年4月1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的股市行情藉助衛星通信手段傳送到北京亞運村的建行北京信託投資公司證券部。利用衛星通信技術傳送行情在中國尚屬首次。
1993年4月22日,經李鵬總理簽署的國務院令第112號,《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正式頒布實施。
1993年5月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分類股價指數首日公布。上證分類指數分為工業、商業、地產業、公用事業及綜合共五大類。
1993年5月5日,中國首部期貨市場法規——《期貨經紀公司登記管理暫行辦法》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公布。
1993年5月22日,國務院證券委員會決定,STAQ和NET兩系統的法人股交易市場進行整頓,暫不批准新的法人股上市交易。
1993年6月1日,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聯合編制的「中華股價指數」正式向各會員公司和國內外信息媒介發布,這是證券市場發展進程中又一「界標」。
1993年6月29日,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正式招股上市,成為中國內地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國有企業。
1993年7月7日,國務院證券委員會發布《證券交易所管理暫行辦法》。全文共分8章,分別就證券交易所的設立、組織、活動、解散等具體問題做了詳細規定。
1993年8月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所有上市A股均採用集合競價 。
E. 通訊數字化的代表是智能手機嗎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大發展以及各類電信服務快速增長,智能手機的出現,為人類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樂趣和便捷,通過智能手機這種移動終端,能夠實現移動通訊業與網際網路的融合,實現更為強大的通訊增值功能。在這一現實背景下,選擇智能手機作為通訊數字化的代表,更具有時代特徵。
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近年2.5G和3G通信技術的出現使得當今的手機功能日益強大。目前市場上集攝像頭、彩屏、游戲機於一體的移動終端比比皆是,但這些終端大多由多個組件構成,價格昂貴,占據著高端市場。不過,移動終端發展的歷史表明:當越來越多的功能被集成到單個晶元上後,終端的功能將增強,而生產成本將降低。
此外,移動通信業與網際網路的融合是移動通信業發展的又一大趨勢。加入了移動性的網際網路將會為移動用戶帶來全新的應用,這些新應用的出現必將對移動終端的技術含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無線網際網路業務要求手機在單一應用上結合各種實時信號處理技術,如視頻流和音頻流、與位置相關的服務、語音識別、移動電子商務和安全技術等。
由於手機功能的日益強大、無線網際網路的引入以及操作系統的逐漸智能化,業界形象地把這種下一代手機稱之為「智能手機」。智能手機除了具備手機的通話功能外,還具備了PDA的大部分功能,特別是個人信息管理以及基於無線數據通信的瀏覽器和電子郵件功能。智能手機為用戶提供了足夠的屏幕尺寸和帶寬,既方便隨身攜帶,又為軟體運行和內容服務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很多增值業務可以就此展開,如:股票、新聞、天氣、交通、商品、應用程序下載、音樂圖片下載等。融合3G的智能手機必將成為未來手機發展的新方向。
雖然智能手機為用戶帶來了更加便捷的移動體驗,但是由於所包含的功能塊不斷增多,其耗電量及所需處理的數據量也隨之不斷提高,同時智能手機的晶元結構與設計過程也變得日趨復雜。因此,對於智能手機開發商而言,採用何種手機開發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先進、成熟的手機開發平台不僅能極大地減少技術風險,降低開發成本,縮短新產品研發生產周期,還有利於生產廠商迅速進入並佔領市場。因此,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在重視外型設計的同時,開始把手機開發平台的構建作為其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點。另外,智能手機之所以具有如此強大的功能,這與它採用了功能強大的嵌入式操作系統有重要的關系。移動通訊行業的現狀與20年前PC行業的情形非常相似,整個移動終端並沒有一個通用的應用軟體平台。
所謂智能手機,它與傳統手機最大的不同在於,傳統手機的軟體是「寫死」的,基本上不能再動什麼手腳,是手機製造商從軟體到硬體的生產全包,其他人無緣參與。而智能手機的軟體是可嵌入式的,是「活」的,用戶可以在已有的手機軟體上加入眾多自己喜歡的東西,眾多的軟體廠商可以在手機上開發各種軟體。正是由於有了這關鍵的一「加」,手機的主人從此有了更大的自我空間,可以翻看電子書、可以收取E-mail、可以……或只要安裝軟體,瞬間就具有播放MP3的功能。從外在看起來,總的來說就是更「智能」了。這種架構需要一個類似Windows的操作系統內建手機中,以及願意幫這個操作系統寫軟體的廠商。這就是智能手機,一個類似電腦環境的開放架構。因此,操作系統的選擇就成為決定智能手機選用的關鍵因素。
與傳統手機相比,智能手機最大的特點是其強大的多媒體視聽功能和無線互聯通信功能。從外觀尺寸看,智能手機與我們現在的傳統手機相差不大,但在整體功能上卻實現了質的飛躍。這樣一部手機不僅能通話、發簡訊和彩信,而且能在手機上隨時隨地觀看小幅面電視新聞、電影、MTV,欣賞MP3和各種在線音樂,玩各種新穎豐富的在線游戲,用MSN和QQ進行在線聊天。以多普達為代表的國內廠商已經推出了各款智能手機,多普達515發布採用手機Windows操作系統的中文智能手機,使人們可以沿用熟悉的PC操作界面,輕松上網瀏覽、自如收發郵件。所以有人把智能手機看做是傳統手機、多媒體電腦與互聯網終端的集成體。
Symbian、Palm、Microsoft、Linux四大開放式操作系統代表著未來智能手機的發展方向。其實採用封閉式操作系統的手機也為數不少,不過智能手機的將來肯定會是開放式系統獨步天下的格局。
近年來,Linux以自由、免費、開放源代碼為武器,經過來自互聯網、遍布全球的程序員的努力,加上IBM、SUN等計算機巨頭的支持,Linux在操作系統市場異軍突起,伺服器版、桌面版、嵌入式Linux已經廣泛地投入應用,基於Linux的應用和開發滲透到各個領域。可以預見,在手機領域,作為開放的數字化系統應用環境Linux也具有相當的實力。
F. 10086 歷史
13年發展歷程回顧
1987年11月18日,第一個模擬蜂窩行動電話系統在廣東省建成並投入商用。
1994年3月26日,郵電部移動通信局成立。
1995年,GSM數字電話網正式開通。
1996年,行動電話實現全國漫遊,並開始提供國際漫遊服務。
1997年7月17日,中國移動第1000萬個行動電話客戶在江蘇誕生。
1997年10 月22日、23日,廣東移動通信和浙江移動通信資產分別注入中國電信(香港)有限公司(後更名為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分別在紐約和香港掛牌上市。
1998年8月18日,中國移動客戶突破2000萬。
1999年4 月底,根據國務院批復的《中國電信重組方案》,移動通信分營工作啟動。
1999年7月22日0時,"全球通"行動電話號碼升11位。
2000年4月20 日,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正式成立。
2000年底,中國移動的交換容量超過1億戶。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移動通信」)於2000年4月20日成立,注冊資本為518億元人民幣,資產規模超過4000億元。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全資擁有中國移動(香港)集團有限公司,由其控股的中國移動有限公司在國內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全資子公司,並在香港和紐約上市。目前,中國移動有限公司是我國在境外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也是亞洲市值最大的電信運營公司。
中國移動通信主要經營移動話音、數據、IP電話和多媒體業務,並具有計算機互聯網國際聯網單位經營權和國際出入口局業務經營權。除提供基本話音業務外,還提供傳真、數據、IP電話等多種增值業務,擁有「全球通」、「神州行」、「動感地帶」等著名服務品牌,用戶號碼段包括「139」、「138」、「137」、「136」、「135」、「134(0至8號段)」和「159」。 中國移動通信在我國移動通信大發展的進程中,始終發揮著主導作用,並在國際移動通信領域佔有重要地位。經過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中國移動通信已建成一個覆蓋范圍廣、通信質量高、業務品種豐富、服務水平一流的移動通信網路。網路規模和客戶規模列全球第一。截止到2005年底,網路已經100%覆蓋全國縣(市),主要交通干線實現連續覆蓋,城市內重點地區基本實現室內覆蓋,客戶總數超過2.4億戶,與206個國家和地區的271個運營公司開通了GSM國際及台港澳地區漫遊業務,與101個國家和地區的93個運營商開通了GPRS國際及台港澳地區漫遊業務,國際及台港澳地區簡訊通達106個國家和地區的214家運營商,彩信通達6個國家和地區的21家運營商。
中國移動通信已經成功進入國際資本市場,良好的經營業績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吸引了眾多國際投資。中國移動通信已連續5年被美國《財富》雜志評為世界500強,最新排名第224位。在中國企業聯合會和中國企業家協會組織的「2005年中國企業500強」評選中,列中國企業500強綜合榜第四位,列服務企業500強第二位。上市公司成為連續三年入榜《福布斯》「全球400家A級最佳大公司」的唯一中國企業。
中國移動通信既是一個財務穩健、能夠產生穩定現金流的贏利性公司,又是一個充滿發展潛力、具有發展前景的持續成長性公司。面向未來,中國移動通信確立了「做世界一流企業,實現從優秀到卓越的新跨越」的發展戰略目標。圍繞這一目標,中國移動通信將秉承「正德厚生,臻於至善」的企業核心價值觀,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努力提升核心競爭力,通過打造卓越的運營體系,建設卓越的組織,培育卓越的人才,打造「一個中國移動(One CM)」,努力成為移動信息專家和卓越品質的創造者。
中國移動企業文化理念體系
企業價值觀:正德厚生 臻於至善
企業使命:創無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會棟梁
中國移動的願景:成為卓越品質的創造者
一、序
二、核心價值觀
三、企業使命
四、願景
五、跋
中國移動通信的發展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正如中國移動通信王建宙總裁所言:企業最核心的任務是為國家、股東、客戶、員工、社會創造最大價值,而通過自主創新來實現這些目標,是中國移動通信做世界一流企業的必經之路。今天,創新對中國移動通信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移動通信在市場需求的驅動力下,通過服務、業務、技術與管理創新在這幾年內大大刷新了其經營業績,這種以准確的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研發創新,盤活了整個企業的價值鏈,促進了中國通信產業的快速、持續、健康、蓬勃發展,並完成了許多獨家的壯舉:
----第一個國內通信企業在境外掛牌上市,率先進入國際資本市場,並經過6次分步收購,於2004年第一個實現了主營業務資產整體上市;
----第一個開展客戶品牌塑造,針對年輕一族推出客戶品牌「動感地帶」,被譽為推倒了電信業品牌競爭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第一個推出「開放、合作、共贏」的產業價值鏈商業合作模式,「移動夢網」拉動中國互聯網產業走出低谷,迎來發展的春天;
----第一個在全球建設移動智能網,開發出深受市場歡迎的"神州行"預付費業務、移動虛擬集團電話業務等多種智能業務,帶動了民族通信製造業在這一領域的主導地位形成;
----第一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數據業務管理系統(DSMP系統),杜絕了SP的欺詐行為,支持並完善了移動夢網的商業模式,引領了消費時尚。
……
以服務創新提升客戶價值
供職於外企的張小姐因為上班來的匆忙,到了辦公室發現手機忘在家裡了,回去再去吧,要耽誤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不去取吧擔心無法接聽重要客戶的電話,情景之下,撥通了中國移動通信1860,將所有的行動電話轉移到了辦公電話上,確保了通信的及時暢通。
這僅僅是中國移動通信服務創新的一個縮影。幾年來,中國移動通信堅持以客戶為導向,不斷進行服務與業務創新,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需求,提升了服務品質和客戶價值。
首先,中國移動通信優質的網路覆蓋本身就是創新。目前,中國移動通信經營一張有2.46億客戶、覆蓋全國99%以上的縣市、人口覆蓋率超過97%、漫遊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網路,在歷史上和世界上都是一大創舉。把網路建到電梯、地下室,在沒有路、沒有電的條件下建到偏遠山村,中國移動通信優質的網路覆蓋已經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非洲一家電話公司的CEO非常欽佩中國移動通信的突飛猛進。他說,他們的人口覆蓋能夠達到50%已經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了,沒有路、沒有電,根本做不到。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優質的網路覆蓋是中國移動通信最大的服務創新。
再之,中國移動通信的三大客戶品牌(全球通、動感地帶、神州行),大家也都是公認做得好的,在客戶中產生了良好的凡響。以全球通VIP客戶服務為例,誰見到過國外哪個機場有專屬於行動電話客戶的候機室,而中國移動通信可以讓VIP客戶享受易登機服務:只需要把你的證件、機票、行李都交給一個專門的服務人員,就能為你辦好全套的登機手續,這充分體現了一種非常高的服務水準。
如今,中國移動通信的1860已經成為世界上高水平的客戶服務中心,客戶滿意度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網路質量已經達到國際優秀水平,「網路質量好」,甚至已經成為中國移動通信的代名詞;「全球通」、「神州行」、「動感地帶」三大客戶品牌優勢明顯,深入人心;創新推出的VIP延伸服務、「話費誤差、雙倍返還」誠信服務、跨區服務等舉措極大地提升了客戶價值。
以業務創新推進社會信息化進程
「自主創新也不神秘,從實踐中來,解決我們碰到的實際問題,解決前人沒有解決的問題或改進不適合我們的方案,就可以創新。」王建宙總裁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正是在這個創新理念的指引下,中國移動通信能夠根據客戶需求的變化,不斷把客戶需求變成現實,不斷創新業務內容和模式,不斷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使中國移動通信成為全世界唯一單月客戶凈增長量超過300萬戶的電信運營商。
首先,簡訊迅速普及的創新。2005年,中國移動通信的簡訊業務使用量接近2500億條,一天最高的有17.6億條簡訊,簡訊業務的普及率和使用量均為世界第一。簡訊已經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溝通、工作、學習方式。簡訊拜年、簡訊聊天已經成為新的生活的一部分,以前,大家都是上門去拜年的,後來變成了打電話拜年,如今,簡訊替代了其他所有的拜年形式。這就是移動通信業務改變了文化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的例子。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副總裁張晨霜深有體會地說,我們能夠從事這項事業是非常值得驕傲的。簡訊雖然不是我們首創的,但我們推廣了簡訊,改變了文化,為整個社會做出了貢獻,這就是創新。
其次,簡訊與互聯網結合的創新。中國移動通信首創「移動夢網」商業模式,打造了一個開放、公平的無線增值業務產業鏈,不僅使中國移動通信在業內樹立了創新的形象,同時拉動了整個產業鏈的蓬勃發展。新浪、搜狐CEO到現在還在說,他們當時一直找不到贏利的模式,只有跟簡訊相結合以後,才找到了贏利的模式,而且收入呈直線上升。日前,中國移動通信在香港開了無線數據業務的演示介紹會,引起媒體和分析師震動的,是無線音樂。一家香港報紙舉了一個經典例子:《老鼠愛大米》2月份一個月下載彩鈴的數量是500萬次,一次2元就是1000萬,超過了中國所有發行的唱片。這也是在中國移動通信的推動下產生的,也體現了一種創新的精神。據悉,2005年,中國移動通信新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已經提升到20%,超過了世界許多發達國家的水平。
再次,以移動信息化推動社會信息化,提高企業和社會效益,這也是中國移動通信業務創新的重要體現。中國移動通信以GPRS以及簡訊為主要載體,為客戶提供包括企業直聯、IP電話、GPRS上網、企業信息發布、移動辦公、無線GPS定位、無線POS、CMNET等業務在內的企業整體解決方案和行業典型解決方案,推出了政府、電力、交通、石油等近二十個行業進行了應用,移動行業信息化大大推進了社會信息化的進程。
最後,以創新打造手機多用化和媒體化,引領消費新時尚。一方面手機多用化。愛立信公司的前任CEO柯德川先生做了個比喻,說將來我們的手機要變成瑞士軍刀。這個比喻非常好。瑞士軍刀集合了各種刀具的功能,非常豐富,現在功能還越做越多。如果你要出門,只需要帶一把瑞士軍刀,其他一切工具就都可以不用帶了。手機不僅僅是一個可以打電話的工具,它還可以變成一種新的媒體。
以技術創新贏得國際「話語權」
技術創新是服務與業務創新的堅強基石。作為行業的領先者,中國移動通信在成立之初就有意識地開展自主技術創新工作,專門成立了研究院,從事通信產品和網路技術方面的應用研究和技術支持,建成了全球規模和容量最大的網管系統和國內最先進的業務支撐系統,世界最大的軟交換匯接網,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多業務統一綜合管理的系統(DSMP系統)。
早在1987年,中國內地最早TACS標準的蜂窩式移動通信系統在廣東開通,1994年,開通了GSM網路。兩項技術的應用都是借鑒了歐洲和美國的技術。但到了1997年,中國移動通信客戶達到千萬級,2004年,更是突破2億客戶。今天中國移動通信已經成為世界上客戶規模最大的電信公司,可借鑒的東西越來越少。在世界上已經沒有這樣的先例的情況下,作為既不是研究部門,也不是設備的生產部門,作為應用運營商的中國移動通信只有靠自己創新,自己尋求答案,自覺從被動創新轉到主動創新、引導技術發展潮流。
王建宙總裁告訴記者:通信運營商的技術創新,總體而言有兩個大的方面:第一,積極參與技術標准化、技術規范的制定,以此來影響技術的發展,改變長期以來技術方面由製造商主導的局面。第二,在應用、開發等方面不斷地創新,要擁有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獲得更多的專利,贏得更多的國際「話語權」。
一方面,中國移動通信一直注重標準的制定,自成立以來共發布企業標准300項,並且每年以近100項的速度增加。在企業標准制定的基礎上,自2002年開始,中國移動通信加大了在國際標准制定方面的力度,每年都向3GPP、OMA(Open Mobile Alliance開放移動聯盟)等國際標准化組織提交大量稿件,其中僅2005年向3GPP提交362篇,把「一個移動網路兩個網號」等59篇寫入了國際標准。
另一方面,中國移動通信加大了專利的投入。公司即將成立專門管理專利的辦公室,在其統一的管理下,逐步提高專利的數量和質量。截止目前,中國移動通信共向國家專利局提交了「一種基於客戶請求實現通信服務等級業務的方法」等十個專利的PCT國際申請以及140項國內專利,其中發明專利136項,這些專利為中國移動通信開展的彩鈴、可視電話等業務提供了技術基礎,大大減少了業務開展的專利門檻,加速了中國移動通信新業務的引入。再如,中國移動通信擁有DSMP全部的知識產權和軟體著作權,並已經申請了多項專利,並被國際標准組織OMA所接受,這無疑為中國自主的技術在國際標准和規范制定方面獲得了更重要的「話語權」。
以管理創新成就卓越品質
「一個企業擁有多方面的資源,管理就是使各種資源更好地有效配置,達到最滿意的目標。管理就是使1+1=3,甚至更多,多出的部分就是管理創造的價值,無論是服務也好,業務也好,技術也好,實際上都不同程度地體現著管理的優與劣,而管理創新正是企業更好地服務於客戶的保障。」王建宙總裁如是說。
中國移動通信既是國有企業,又在海外整體上市,運營管理好這樣一個公司本身就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通過海外上市,藉助國際資本市場嚴格的監管要求,中國移動通信引入了與國際接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通過建立誠信、透明、公開、高效的公司治理,公司發展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中國移動通信在運營體制、管理制度方法上進行了大膽探索與創新,形成了戰略、預算、績效、薪酬的閉環管理體系;同時還充分發揮規模優勢,在設備采購、網路管理、內部資金調度等方面探索建立並逐步完善了集中化低成本運營管理的模式,提高了管理效益,促進了公司的快速、健康、持續發展。
管理創新節省了大量的成本,還使客戶享受到低價位高品質的服務。有數據顯示,2005年與2004年相比,采購成本平均下降27.9%,客戶平均每分鍾話費的價格從1999年的0.73元下降到2005年底的每分鍾0.24元。
2004年,中國移動通信實現了整體上市,每年新增客戶數都超過了3000萬,客戶總數已達到2億多,如何做好這樣一家上市公司財務工作的精細化管理並無先例可循。中國移動通信在運營管理體制、制度和方式上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創新,全面實施了市場、業務、投資等各方面綜合配套的全面預算管理,實現了從事後管理向事前控制、事中監督的重要轉變形成了以預算管理為中間結點的戰略、預算、績效、薪酬的閉環管理體系。
一些省公司總經理在談到公司上市後的感受時,主要是考核上與過去完全不同,從過去以總量增長為依據,到現在的更注重效益、注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就需要公司在外部市場、在內部管理上不斷來實施創新,改變傳統管理手段,建立一種新的「壓力傳遞機制」。
中國移動通信率先推出職位、薪酬、績效為主要內容的人力資源提升項目,建立起一套科學的職位管理體系,營造了吸引優秀人才和鼓勵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近年來,培養經營管理人才及後備人才兩千餘人,專業技術人才三千餘人;在職位設置和職位分析上,規范職位描述,嚴格職位評估,明確職位職責;在績效管理中,引入平衡記分卡方法和KPI體系,保證戰略目標在組織內部的溝通和實現,這些都為公司持續成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網路電子集中管理系統得到普遍應用,實現了前台客戶服務部門與後台支撐管理部門的實時聯動,工單的進展和完成情況可以全程跟蹤管理,建立了高效的閉環電子生產調度流程。中國移動通信通信從2000年初至2005年底,客戶數由3806萬增長到2.46億戶,網路規模也相應擴大了4倍,但員工總數卻沒有更多的增加,這得益於先進的信息化支撐管理。
內部管理風險的防範與控制上,啟動了SOX法案內部控制項目工作,大大提升了公司內控管理水準和全員風險意識。同時,作為海外上市公司,中國移動通信在對所有股東的信息披露上也做到了適當、及時和公平,許多省公司還率先在同行業中通過了ISO全面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TL9000電信行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在對法律風險的管理和控制方面,中國移動開創性地提出了構建企業法律風險管理體系的創新做法,建立了一套以風險分析、風險控制、評估更新形成閉環管理的法律風險管理體系。該體系創建了一套科學的管理工具,全面客觀的識別和分析企業所面臨的法律風險,統籌制定風險控制計劃,並落實到公司的各項制度、流程和活動之中,真正實現對企業法律風險的事前有效防範和控制。
以創新精神打造世界一流企業,造就了中國移動通信良好的發展業績。中國移動通信已連續5年進入《財富》世界500強,最新排名224位;已成為全球客戶數量和網路規模最大的電信運營企業。近日英國《金融時報》聯合跨國品牌調研及咨詢公司明略行向全球發布的最新「全球最強勢100品牌」排名中,中國移動通信以品牌價值392億美元高居第四名,在全球電信品牌中排名第一,成為中國企業品牌國際影響力擴大的重要標志;公司股票價格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增長近一倍,市值達到創紀錄的1100億美元,成為亞洲市值最大的電信企業,作為一個國有重要骨幹企業,中國移動通信為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秉承「正德厚生、臻於至善」的核心價值觀,以創新精神打造世界一流企業,中國移動通信在創造出令人翹楚業績的基礎上,站在新的起點,瞄準新的戰略發展目標,將繼續不斷創新,不斷跨越,更好的履行好「創無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會棟梁」的企業使命,努力「成為卓越品質的創造者」,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通信信息需求,提升國民經濟信息化水平,促進社會進步做出新的貢獻。
G. 中國移動的歷史
1、1987年11月18日,第一個模擬蜂窩行動電話系統在廣東省建成並投入商用。
2、1994年3月26日,郵電部移動通信局成立。
3、1995年,GSM數字電話網正式開通。
4、1996年,行動電話實現全國漫遊,並開始提供國際漫遊服務。
5、1997年09月03日,中國電信(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冊成立,後改名為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再改名為中國移動有限公司。
6、1997年10月23日,中國電信(香港)有限公司首發股集資約42億美元,分別於紐約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
(7)移為通信股票歷史價格擴展閱讀:
中國聯通的歷史:
1、2012年:中國聯通為落實工信部「寬頻提速工程」工作,全面啟動光纖到戶工程,加快建設寬頻網路,為落實國家寬頻戰略,改善廣大網民上網體驗、推動三網融合作出貢獻。
2、2013年:12月4日,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向中國聯通頒發了基於TD-LTE制式的第四代移動通信(4G)營業執照。
3、2014年:3月18日,中國聯通宣布沃4G正式商用。6月27日,工信部批准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分別在16個城市開展FDD-LTE和TD-LTE混合組網試驗,8月28日混合組網試驗范圍擴大至40個城市,12月18日又增加到56個城市。
H. 股票市場的歷史
股票簡介
股票至今已有將近400年的歷史,它伴隨著股份公司的出現而出現。隨著企業經營規模擴大與資本需求不足要求一種方式來讓公司獲得大量的資本金。於是產生了以股份公司形態出現的,股東共同出資經營的企業組織。股份公司的變化和發展產生了股票形態的融資活動;股票融資的發展產生了股票交易的需求;股票的交易需求促成了股票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而股票市場的發展最股票終又促進了股票融資活動和股份公司的完善和發展。 股票最早出現於資本主義國家。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誕生於1602年在荷蘭成立的東印度公司。股份公司這種企業組織形態出現以後,很快為資本主義國家廣泛利用,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企業組織的重要形式之一。伴隨著股份公司的誕生和發展,以股票形式集資入股的方式也得到發展,並且產生了買賣交易轉讓股票的需求。這樣,就帶動了股票市場的出現和形成,並促使股票市場完善和發展。在1611年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們在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就進行著股票交易,並且後來有了專門的經紀人撮合交易。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市場。目前,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成為最基本的企業組織形式之一;股票已經成為大企業籌資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亦是投資者投資的基本選擇方式;股票市場(包括股票的發行和交易)與債券市場成為證券市場的重要基本內容。 (1)股票是一種出資證明,當一個自然人或法人向股份公司參股投資時,便可獲得股票作為出資的憑證; (2)股票的持有者憑借股票來證明自己的股東身份,參加股份公司的股東大會,對股份公司的經營發表意見; (3)股票持有者憑借股票參加股份發行企業的利潤分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分紅,以此獲得一定的經濟股票市場的影響作用。 股票持有者憑股票從股份公司取得的收入是股息。股息的發配取決於公司的股息政策,如果公司不發派股息,股東沒有獲得股息的權利。優先股股東可以獲得固定金額的股息,而普通股股東的股息是與公司的利潤相關的。普通股股東股息的發派在優先股股東之後,必須所有的優先股股東滿額獲得他們曾被承諾的股息之後,普通股股東才有權力發派股息。股票只是對一個股份公司擁有的實際資本的所有權證書,是參與公司決策和索取股息的憑證,不是實際資本,而只是間接地反映了實際資本運動的狀況,從而表現為一種虛擬資本。
歷史:
1916年,孫中山與滬商虞洽卿共同建議組織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擬具章程和說明書,呈請農商部核准。1920年2月1日,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在總商會開創立會.2月6日交易所召開理事會,選舉虞洽卿為理事長。農商部終於在1920年6月批准在上海設立證券物品交易所,運作模式引用日本所,還聘請了日本顧問。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這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股票。 中國股票發行經歷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間還隔有汪偽政府),新中國人民政府。使用購買股票的幣種有銀兩、銀元、法幣、中儲券、關金券、金元券、人民幣。如今,收藏界把這百餘年發行的股票進行分組:分為清代、民國、解放區、新中國、新時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認購證。 1984年- 提出建立資本市場構想 1984年11月-中國第一股發行1萬股 1986年-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櫃台誕生 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 1991年7月-深圳證券交易所試開業 1991年8月28日- 中國證券業協會在北京成立 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取消股票交易價格限制 1992年8月10日-「810」事件 1992年10月12日-證監會正式成立 1992年8月-1994年8月-股市變冷 1994年7月30日-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發大漲 1996年12月-政策扼住股市漲勢 1999年5月19日-5.19行情爆發 1999年6月-多重利好促股市大漲 1999年7月1日-《證券法》實施打開潘多拉魔盒:從國有股減持到股權分置改革 2001年6月-國有股減持拉開序幕 2001年7月-國有股減持在新股發行中正式開始 2001年10月23日-證監會宣布暫停首次發行和增發股票時出售國有股 2001年6月-社保基金正式入市 2002年6月-國務院決定停止減持國有股 2002年12月-QFII制度正式實施 2005年4月30日-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正式啟動 2005年6月-利好齊發,股改行情啟動 2006年9月-股權分置改革已近收官 2006年下半年到07年10月16日-上證指數高達6124.04點,隨後隨著國際金融局勢急轉直下,美國次貸危機 ,世界第三大投行雷曼兄弟倒閉,中國股市特有的大小非現象使得上證指數一路下滑,至2008年10月28日上證指數跌至1664.93點,跌幅超70%。 2009年上證綜指年內上漲62.19%,個股漲幅甚至接近2007年的水平,股價創新高的A股有330多隻(不包括新股),占總數的20%,而股價回升到6000點水平的股票,占總數的50%。 2010年年初開盤指數既告不利,上證指數在最初上漲了一段之後,又於1月27日跌破3000點。
交易市場
股票的一級市場 一級市場(Primary Market)也稱為發行市場(Issuance Market),它是指公司直接或通過中介機構向投資者出售新發行的股票。所謂新發行的股票包括初次發行和再發行的股票,前者是公司第一次向投資者出售的原始股,後者是在原始股的基礎上增加新的份額 。 一級市場的運作過程 (一)咨詢與管理 1. 發行方式的選擇:股票發行的方式一般可分成公募(Public Placement)和私募(Private Placement)兩類。 2. 選定作為承銷商的投資銀行。 3. 准備招股說明書。 4. 發行定價。 (二)認購與銷售 具體方式通常有以下幾種:1.包銷 2.代銷 3.備用包銷 二級市場 二級市場(Secondary Market)也稱交易市場,是投資者之間買賣已發行股票的場所。這一市場為股票創造流動性,即能夠迅速脫手換取現值。 二級市場通常可分為有組織的證券交易所和場外交易市場,但也出現了具有混合特型的第三市場(The Third Market)和第四市場(The Fourth Market)。 第三市場 第三市場是指原來在證交所上市的股票移到以場外進行交易而形成的市場,換言之,第三市場交易是既在證交所上市又在場外市場交易的股票,以區別於一般含義的櫃台交易。 第四市場 第四市場指大機構(和富有的個人)繞開通常的經紀人,彼此之間利用電子通信網路(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CNs)直接進行的證券交易。 證券交易所 證券交易所(Stock Exchange)是由證券管理部門批準的,為證券的集中交易提供固定場所和有關設施,並制定各項規則以形成公正合理的價格和有條不紊的秩序的正式組織。 場外交易市場 場外交易是相對於證券交易所交易而言的,凡是在證券交易所之外的股票交易活動都可稱作場外交易。由於這種交易起先主要是在各證券商的櫃台上進行的,因而也稱為櫃台交易(OTC,Over -The-Counter); 場外交易市場與證交所相比,沒有固定的集中的場所,而是分散於各地,規模有大有小由自營商(Dealers)來組織交易; 場外交易市場無法實行公開競價,其價格是通過商議達成的; 場外交易比證交所上市所受的管制少,靈活方便。 二板市場 二板市場(the Second Board)的規范名稱為「第二交易系統」,亦稱創業板(Growth Enterprise Market),主要是一些小型高科技公司的上市場所,是與現有主板(the Main Board)相對應的一個概念。 二板市場的特徵: 1、前瞻性市場; 2、上市標准低 ; 3、市場監管更加嚴格; 4、推行做市商(Market Maker)制度; 5、實行電子化交易。
I. 現在中線買什麼股票好啊
美聯儲暫停加息和縮表;中國停止去杠桿,確立了在發展中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內並有意容要拿資本市場做文章;「內憂外患」解除,外資紛紛配置中國;持續了近20年的房地產大牛市見頂,居民資產配置有望從樓市轉向股市;科創板即將掀起一場暴富盛宴,吸引場外資金大踏步進場;房子是用來住的,股市是用來健康發展的政策……各種利好因素共振,A股長線牛市仍在中途!
只不過,這次是慢牛,不是快牛和瘋牛。
縱觀國際成熟資本市場,股市的市值和房市的市值比,大約是1比1,而中國的股市和房市的市值比是1比10!所以未來中國股市的市值將會有巨大的上升空間,對應的比較確定的機會就是證券板塊,所以,短期調整後將會是較好的機會,長期持有才能有較好的收益。
J. 請介紹中國股票交易所的歷史。
中國股票市場發展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創階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滬、深證券交易所的相繼掛牌營業,股票集中交易市場正式宣布成立,中國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備了資源配置的功能。這一階段是中國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項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資本市場大多處於自我演進發展狀態,資本市場體系初步搭建,整個市場規模較小,並以分隔的區域性試點為主,股票市場的發行和交易缺乏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缺乏統一規范和集中監管。同時,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在思想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試驗階段。
此時股市能否長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問題的困擾,姓資還是姓社,成為影響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話題。1992年1、2月間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視察時指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麼,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1]此後,中國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股份製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並開始在資本市場發行上市。1993年,股票發行試點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廣至全國,打開了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空間。由此中國股市也於1996年5月迎來了大牛市行情。由於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機制和市場監控機制,高速發展的股市立即出現了許多問題,股市價格暴漲暴跌,投資者尚未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投機之風盛行,黑市行為大量滋生等。打壓整頓股市也因此成為接下來的宏觀調控的內容之一。從證券監管的角度來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與地方、中央各部門共同參與管理向集中統一管理的過渡階段。股市的監管機制開始形成,監管體系初具雛形,並規定了漲跌幅及交易量限制。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從憲法的層次上承認「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個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場的地位正式確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規范階段。
從1998年開始,中國開始正式啟用法律法規手段規范管理股票市場。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國集中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國務院確定中國證監會作為國務院直屬單位,成為全國證券期貨市場的主管部門,同時其職能得到了加強。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現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續到2001年。然而,太過火爆的股市已經嚴重脫離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違規行為也不斷被暴露出來,銀廣夏、藍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發生就是當時股市混亂的縮影。同時股市的作用被定義為「國企解困」的一個重要途徑,大量國企進入股市尋找資金,其上市公司質量參差不齊。以1999年7月《證券法》的頒布實施為標志,中國股票市場步入了以「規范與發展」為主題的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中國股票市場的制度建設也逐步走向成熟。經過幾年的法制建設,中國證券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到2001年底,中國證券期貨市場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證券法》為核心,以行政法規為補充,以部門規章為主體的系統的證券期貨市場法律法規體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轉軌階段。
隨著中國股票市場制度建設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發展階段,隨著國內宏觀經濟矛盾的轉移,對股票市場功能的認識不斷深化——它不僅是籌資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漲還能帶來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增長,有助於改善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等。股票市場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與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考慮。中國股票市場被賦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層領導提出股票市場不僅要為國有經濟改革服務,而且要為國家的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服務。但是,由於此階段股票市場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設不盡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國(主要是美國)的經驗,對中國股票市場的特殊性認識不夠,使得中國股票市場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高層次、綜合性功能的發揮仍不理想,社會各界對中國股票市場功能發揮的現狀有頗多不滿。新一屆的中國證監會開始著手完善監管體制。然而在股權分置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的前提下,國家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改革並沒有收到預期的結果。這一階段股票價值被嚴重低估,價格甚至一度低於面值,股市不僅沒有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連最基礎的籌資功能也無法實現。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閩發、「德隆系」等證券公司長期積累的問題和風險集中爆發,是中國股票市場運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應。2004年1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九條」),表明了政府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決心,以促使資本市場的運行更加符合市場化規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階段。
2005年5月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是中國股市重塑的一個過程。作為歷史遺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權分置在諸多方面制約了中國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截至2007年底,滬、深兩市98%的應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進入股改程序,股權分置改革在兩年的時間里基本完成。自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後,中國股市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正在承擔分流銀行資金和加快直接融資步伐的功能。尤為重要的是,股權分置改革以後,資本市場的融資和資源配置功能得以實現,中國一大批公司成功上市。特別是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國航等超級大盤股的順利發行,表明股權分置改革後的中國股票市場已經完全恢復了首發融資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使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了藍籌時代。此外,中國股票市場還進行了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改革發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經過這些改革,投資者信心得到恢復,資本市場出現轉折性變化,滬、深股指紛紛創出歷史新高。人民幣不斷升值這一重大貨幣、匯率政策,也是造就中國股市2005-2007年大牛市行情的基本背景之一。截至2007年底,中國滬、深兩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總市值達32.71萬億,相當於GDP 的132.6%,位列全球資本市場第三,新興市場第一。2007年的IPO融資4595.79億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億,成為全球最為活躍的市場之一。[2]由於股票市場的改革和創新,資本市場由此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全社會開始重新認識和審視資本市場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