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嘉誠公司有沒有上市的股票是哪一支
長江實業,和記黃埔
『貳』 哪裡有李嘉誠收購和記黃埔的始末
李嘉誠一石三鳥收購和記黃埔
包玉剛是世界級頂尖船王,九龍倉是一家版很大的現代化權碼頭,收購它與船王地位很相稱。那時石油危機,油輪事業不景色,包打算登陸的發展路上事業。
先前由於匯豐銀行注資1.5億給和記,擁有了35%和記股份,而作為銀行機構又不允許經營非金融機構事業。所以匯豐也是想找人轉手的。
包與匯豐的大班沈弼的關系很好。李嘉誠就用九龍倉股轉讓給包,從中換得人情了,兩人秘密協議:李嘉誠放棄1000萬九龍倉股轉讓給包玉剛,換取包玉剛促成匯豐銀行轉讓9000萬股和記黃埔股份。
因為這一下,李嘉誠的6.93億資產長實集團控制了65億的和記黃埔,想法和做法夠有創意的吧!
上面評論講是按常理是不可想像的了,相當於拿2400萬收購2億的股份。
機遇,人品都起作用。
『叄』 李嘉誠的公司股票為什麼這么便宜
李嘉誠都是通過收購兼並,包裝上市。主要賺錢業務不會放在上市公司里。 ,這個香港人都知道,所以香港人不買賬,市盈率就低下來了。 好評啊,採納。
『肆』 李嘉誠怎麼做股票
在南方一所著名大學的管理學院,管理經濟學課後的午休時間,一位在企業里從事營銷管理的高管,和我討論起做股票的操作方法。 他認為,對股票這玩意要小心,不能老抓著不放,什麼時候都要有避險的意識。防人之心不可無啊!我倒是贊賞他的風險意識,問題是我們沒法預知股票什麼時候跌,所以也就不知道該什麼時候跑。他告訴我,基於這種風險意識,他認為做股票投資,本質上應該短線為王,長期抓著風險是非常大的。他認為,股票價格每天升升跌跌,充分說明了股票價格的不穩定,這就是風險。既然沒法穩定在一個價格以上,所以必須准備隨時拋出,才有可能避開下跌,才有可能保住勝利果實。 我知道他是被套怕了,股價小跌就跑,每跑必虧,小虧積累成大虧。但個性又不服氣,屢敗屢戰。我非常同情他,告訴他我們學習的理論認為,股票不應該這么做,應該是以公司的價值為核心來選擇,而且必須持有必要的時間,以分享公司成長的成果。這位老兄顯然有點生氣,認為我真是書獃子,居然相信書中的那些理論條文,他說,我們的授課教授都沒有用這種理論賺到錢,還靠講課賺工資,這種理論能有多大用處?我告訴他應該注意一個現象,就是,那些世界著名金融公司里的員工,好像還都是讀這些個理論出身的哦。而且,這些金融方面的理論,還都是來自於世界發達國家的哩,不會沒有道理吧。 我仍然試圖幫他恢復好心情,說既然經過做短線吃虧,為什麼不反過來,試試做長線?他好像沒興趣和我討論下去了:短線都逃不過虧損,長線不是虧得更多?我說理論應該是對的,因為我見過這樣的例子。有人五年內只買賣過三次股票,其餘時間都把股票抓在手上,一動不動。幾年總計下來,大約升了四十倍:一個五倍,一個兩倍,還有一個四倍。這些倍數的股票可不少哦。動了情緒的他認為我基本上是被騙了,怎麼可能抓得了那麼久,怎麼可能跌也不走? 我告訴他,李嘉誠就是這樣做股票的。他開始嘲笑我了:李嘉誠是做實業的,做房地產的! 我說李嘉誠真的是做股票賺的大錢,而且李嘉誠做的股票不多,主要就是兩只:長江實業、和記黃埔。他持有兩只股票的時間相當長,從一發行到現在,好像沒怎麼動過。我跟他分析:如果從陰謀論的角度,李嘉誠最清楚這兩只股票的真實價值和公司內幕,他是最有機會和理由操縱股價的人。但是,除了幾次出於其他動機,吃入自家股票以維持市面穩定,好像沒有什麼其它動作,這是事實吧。另外,我們都沒有見過一個人,他買賣長江實業、和記黃埔的股票,能有和李嘉誠一樣的身家。如果我們把李嘉誠的角色分成兩個,一個是他作為企業家,作為經營者,管理著這兩家大企業,但從公開資料看到的結果是,他的這個角色好像並不能讓他成為首富;而他的另外一個角色,是這兩家公司的股票持有者,他長期持有這兩家公司的股票,倒是讓他獲利甚豐,並因此成為華人首富。 我總結出,在李嘉誠「做股票」的例子里,股價陰謀論、操作短線論好像都不支持哦!那些炒來炒去,不停買賣長江實業、和記黃埔股票的人,都沒有李嘉誠做股票的成績好吧!
『伍』 和記黃埔是長實的旗下公司嗎 旗下公司最後的年凈利潤怎麼分配,是按持股人所佔的股份來分配嗎那不
股東年終分紅是可以選擇不分紅的,用於繼續投資
『陸』 李嘉誠股票
長江實業(00001.HK)、和記黃埔(00013.HK)、長江基建(01038.HK)、香港電燈(00006.HK)、赫斯基能源(加拿大多倫多倫上市版代碼:HSE)、長權江生命科技(00775.HK)、TOM集團(02383.HK)、和記港陸(00715.HK)、和記電訊香港(000215.HK)及英國上市的和黃中國醫葯科技(倫敦證交所另類投資市場上市代碼不詳)
『柒』 誰清楚,李嘉誠蛇吞象,當初6億是如何60億和黃。我很想知道
和記黃埔,是香港第二大英資洋行,資產價值六十多億港元。而長實只是一間資產不到7億的中小型公司。李嘉誠不但控得和黃,還做到兵不血刃,他由此而被譽為「超人」。和黃一役,李超人究竟有何超人高招?
李嘉誠退出九龍倉角逐,將目標瞄準另一家英資洋行——和記黃埔。
和黃集團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和記洋行;二是黃埔船塢。和黃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閥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
和記洋行成立於1860年,主要從事印度棉花、英產棉毛織品、中國茶葉等進出口貿易和本港零售業。初時規模名氣不大,遠不可與怡和、置地、鄧普、太古等洋行相比。到二戰前,和記有下屬公司20間,初具規模。
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的歷史,可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長在銅鑼灣怡和碼頭造木船。船塢幾經遷址,不斷充資合並易手,成為一間公眾公司。到20世紀初,黃埔船塢與太古船塢、海軍船塢並稱為香港三大船塢,形成維修、建造萬噸級輪船的能力。除此,黃埔船塢還經營碼頭倉儲業。
二戰之後,幾經改組的和記洋行落入祈德尊家族之手。該家族與怡和凱瑟克家族、太古施懷雅家族、會德豐馬登家族,並列為本港英資四大家族。20世紀60年代後期,祈德尊雄心勃發,一心想成為怡和第二。他趁1969~1973年股市大牛沖天,展開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收購,把黃埔船塢、均益倉、屈臣氏等大公司和許多未上市小公司歸於旗下,風頭之勁,一時無兩。
祈德尊掐准了本港人多地少,地產必旺的產業大趨勢,關閉九龍半島東側的碼頭船塢,將修船業務與太古船塢合並,遷往青衣島,並將其他倉場碼頭統統轉移到葵涌去發展。騰出的地皮,用來發展黃埔新村、大同新村、均益大廈等。祈德尊滿天開花大興土木,地產成為集團的支柱產業。
傳媒說祈德尊是個「食慾過盛、消化不良」的商界「大鱉」。他一味地吞並企業,鼎盛期所控公司高達360間,其中有84間在海外。祈德尊雖長有「鋼牙銳齒」,「腸胃功能」卻太差,「腹瀉不止」——不少公司狀況不良,效益負增長,給他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幸得股市太旺,祈德尊大量從事股票投機生意,以其暫獲彌補財政黑洞。
1973年中股市大災,接著是世界性石油危機,接著又是香港地產大滑坡。投資過速、戰線過長、包袱過沉的和記集團掉入財政泥淖,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2億元。1975年8月,匯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條件是和記出讓33.65%的股權。匯豐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而脫離和記集團。
匯豐控得和記洋行,標志著祈德尊時代的結束,和記成了一間非家族性集團公司。匯豐物色韋理主政。1977年9月,和記再次與黃埔合並,改組為「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韋理有「公司醫生」之稱,但他一貫是做智囊高參輔政,而從未在一間巨型企業主政。又因為祈德尊主政時,集團虧空太大,公司醫生韋理上任,未見其妙手回春——和黃的起色不如人們預想的好。
乘虛而入,是戰場常見並有效的戰術。李嘉誠在覬覦上九龍倉的同時,也垂青和記黃埔。 他放棄九倉,必然要把矛頭對准和黃。 輿論皆說,和黃一役,足見李嘉誠是聰明絕頂的人。
其一,李嘉誠成全包玉剛收購九龍倉的心願,實則是讓出一塊肉骨頭讓包氏去啃,自己留下一塊瘦肉。因為九龍倉屬於家族性公司的怡和系,凱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必會以牙還牙,殊死一搏反收購。包氏收購九龍倉,代價沉重,實際上與怡和大班打了個平手。怡和在港樹大根深,收購九龍倉,必有一番血戰惡戰。
反之,淪為公眾公司的和記黃埔,至少不會出現來自家族勢力的頑抗反擊。身為本港第二大洋行的和黃集團,各公司「歸順」的歷史不長,控股結構一時還未理順,各股東間利益意見不合,他們正祈盼出現「明主」,力挽頹勢,使和黃徹底擺脫危機。
只要能照顧並為股東帶來利益,股東不會反感華人大班入主和黃洋行。這便是李嘉誠最初的出發點。
其二,李嘉誠權衡實力,長江實業的資產才6.93億港元,而和黃集團市值高達62億港元,蛇吞大象,難以下咽。和黃擁有大批地皮物業,還有收益穩定的連鎖零售業,是一家極有潛質的集團公司。本港的華商洋商,垂涎這塊大肥肉者大有人在,只因為和黃在本港首席財主匯豐的控制下,均暫且按兵不動。
李嘉誠很清楚,匯豐控制和黃不會太久。根據公司法、銀行法,銀行不能從事非金融性業務。債權銀行,可接管喪失償債能力的工商企業,一旦該企業經營走上正常,必將其出售給原產權所有人或其他企業,而不是長期控有該企業。
在李嘉誠吸納九倉股之時,他獲悉匯豐大班沈弼暗放風聲:待和記黃埔財政好轉之後,匯豐銀行會選擇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對象,將所控的和黃股份的大部分轉讓出去。
這對李嘉誠來說,不啻是個福音。長實財力不足,若藉助匯豐之力,收購算成功了一半。
其三,李嘉誠夢寐以求成為匯豐轉讓和黃股份的合適人選。為達到目的,李嘉誠停止收購九倉股的行動,以獲匯豐的好感。
李嘉誠賣了匯豐一份人情,那麼,信譽卓著的匯豐必會回報—還其人情。這份人情,是否是和黃股票,李嘉誠尚無把握。
為了使成功的希望更大,李嘉誠拉上包玉剛,以出讓1000萬股九倉股為條件,換取包氏促成匯豐轉讓9000萬股和黃股的回報。李嘉誠一石三鳥,既獲利五千九百多萬港元,又把自己不便收購的九龍倉讓給包氏去收購,還獲得包氏的感恩相報。
在與匯豐的關繫上,李嘉誠深知不如包玉剛深厚。包氏的船王稱號,一半靠自己努力,一半靠匯豐的支持。包氏與匯豐的交往史長達二十餘年,他身任匯豐銀行董事(1980年還任匯豐銀行副主席),與匯豐的兩任大班桑達士、沈弼私交甚密。
李嘉誠頻頻與沈弼接觸,他吃透匯豐的意圖:不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後的和黃經營良好。另一方面,包氏出馬敲邊鼓,自然馬到成功。
1979年9月25日夜,在華人行21樓長江總部會議室,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誠,舉行長實上市以來最振奮人心的記者招待會,一貫持穩的李嘉誠以激動的語氣宣布:
「在不影響長江實業原有業務基礎上,本公司已經有了更大的突破—長江實業以每股7.1元的價格,購買匯豐銀行手中持佔22.4%的9000萬普通股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股權。」
在場的大部分記者禁不住鼓起掌來,有記者發問:「為什麼長江實業只購入匯豐銀行所持有的普通股,而不再購入其優先股?」
李嘉誠答道:「以資產的角度看,和黃的確是一間極具發展潛力的公司,其地產部分和本公司的業務完全一致。我們認為和黃的遠景非常好,由於優先股只享有利息,而公司盈虧與其無關,又沒有投票權,因此我們沒有考慮。」
李嘉誠被和記黃埔董事局吸收為執行董事,主席兼總經理的仍是韋理。
記者招待會後的一天,和黃股票一時成為大熱門。小市帶動大市,當日恆指飈升25.69點,成交額4億多元,可見股民對李嘉誠的信任。李嘉誠繼續在市場吸納,到1980年11月,長江實業及李嘉誠個人共擁的和黃股權增加到39.6%,控股權已十分牢固。其間,未遇到和黃大班韋理組織的反收購。
1981年1月1日,李嘉誠被選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大班(註:包玉剛入主的怡和系九龍倉不屬獨立洋行),和黃集團也正式成為長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李嘉誠以小搏大,以弱制強。長江實業實際資產僅6.93億港元,卻成功地控制了市價62億港元的巨型集團和記黃埔。按照常理,既不可能,更難以令人置信,難怪和黃前大班韋理,會以一種無可奈何、又頗不服氣的語氣對記者說:
「李嘉誠此舉等於用美金2400萬做訂金,而購得價值十多億美元的資產。」
『捌』 中國股市盤子最大的前十名
去證券軟體系統中,選定所有A股股票,分別選擇按股票總市值、流通市值排名,前十名就是中國股市盤子最大的前十支股票,還有流通市值最大的前十支股票,主要是四大銀行股、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股票。
『玖』 包玉剛為什麼不要和記黃埔,只要九龍倉
早上起床翻看了點李嘉誠掀起世紀大戰的新聞,裡面有關於你的疑問的解釋。先回答專第二個問題:包玉剛是屬世界十大船王之首,他最大的資產是貨運船,收入來源是靠貨物運輸,而石油運輸是一大塊。20世紀70年代,世界出現石油危機,各國開始在本國土自主開發石油,包玉剛預見未來自己的貨運業務會大幅下滑,所以亟需拓展陸地業務。而九龍倉擁有香港非常豐厚的資產,除了地產、物業,還包括航運碼頭、交通運輸等。這也是李嘉誠秘密收購九龍倉股票的原因。李嘉誠後面退出,也是因為太多大佬垂涎於它,而李嘉誠當時屬於新貴,不敢得罪九龍倉的實際控制人怡和洋行所請來的調解員-匯豐的沈弼,因為以後李要開展業務還需匯豐支持。所以相比較而言,九龍倉的價值更大,特別是對包玉剛而言。李嘉誠是退而求其次。
第一個問題,不是9000萬股就能控制,二是匯豐擁有和記黃埔9000萬股,是和記黃埔最大股東,李嘉誠通過收購這部分股權,即可達到他收購和記黃埔第一步。且李嘉誠是分期支付,第一次只需要付20%,約:13億港幣現金,李是支付得起的。
多少股份就不得而知了。
『拾』 和記黃埔退市後股票怎麼賣
和黃股東將按照1股和黃,換取0.684股長和的換股比例,換取長和股票。具體來說長版實及和黃兩權家旗艦公司合並,先把長實重組為長和,然後長和並購和黃,0.684股和黃可換取1股長和。長和會成為新的上市旗艦,持有電訊、港口、零售等非地產業務,然後再由長和分拆新公司長實地產上市,主攻房地產。老字型大小企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