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通貨膨脹對貨幣基金收益的影響
貨幣基金虧損的可能性很低的,鑫風口回答
㈡ 貨幣政策如果寬鬆了,對債券基金收益好還是壞
貨幣政策寬松當然是對債券基金收益是一種利好,相關解釋如下:很多時候會把債券持有至到期收益率與持有期間收益率混淆導致的誤解,但實際上是不理解債券投資的原理所造成的。債券一般是採用固定票面利率來進行發行的(發行時就已經確定了票面利率,就算是浮動利率即俗稱的浮息債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只是影響呈度相對於固定票面利率即俗稱的固息債要低),而債券本身的面值也是固定的,也就是債券投資的未來現金流在不違約的前提下是可預期的,對於債券投資的債券估值是利用現金流折現模式進行的(也就是說利率與價格成反比關系),而一般來說債券投資很多時候是十分看重那一個持有至到期持有收益率的(所謂的長期利率就是指持有至到期收益率),由於債券的現金流這些固定性導致債券價格與利率成反比關系的。如果貨幣政策寬松,會導致市場利率下降,這樣會通過市場傳導會導致債券持有至到期收益率下降,也意味著會通過債券市場交易中的債券價格的上升體現在持有至到期持有收益率的下降。由於很多時候投資者並不是一定要把債券一直持有至到期的,債券價格的上升會間接影響到債券持有期間的持有期收益率,也就是說貨幣寬松政策使得債券到期收益率的下降會使得債券持有期間收益率上升或帶來收益。
㈢ 導致貨幣基金下降的原因是哪些
1、首先是央行的貨幣政策持續寬松。中國央行進行降准,給市場注入了大量資金,以保市場流動性的寬裕。而降准帶來的效果不僅僅只有釋放流動性,而且也使得貨幣市場的利率出現下降。
2、規定機構都不能給T+0贖回的貨幣基金墊資。這一規定無疑會令貨幣基金墊資的來源渠道減少,為此,貨幣基金想要保證高流動性,可能就需要增加現金的持有比例。但由於現金不能產生收益,所以留下的現金越多,貨幣基金的整體收益率就會越低。
3、基金的規模越大就越難管理,同時可能留下的閑置資金也就可能會更多,這都有可能造成貨幣基金的收益下降。貨幣基金不僅是所有基金中規模最大,也是增長最快的。
貨幣基金受到的政策性影響:9月1日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其中第八章對貨幣基金的流動性管理提出了專門的要求,造成了基金收益率下降、定製貨基的吸引力下降、規模增速下降三大影響。
貨幣基金的投資風險:以2016年年底為例,貨幣基金收益率經歷了一波大幅下降隨後大幅上升的行情。11月24日至12月21日,貨幣基金迎來收益窪地,其單日萬份收益的均值和最小值持續性的處於低位,個別貨幣基金的單日萬份收益甚至多次低於0.03元。
㈣ 寬松貨幣政策是什麼意思對匯率有什麼影響
㈤ 資管新規對貨幣基金有什麼影響
資管新規指出,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凈值化管理,堅持公版允價值計權量原則,鼓勵使用市值計量。而上述這些規定顯然對於公募基金而言,主要影響就在於貨幣基金和短期理財基金。從目前貨幣基金以及債基等規模占公募整體規模的比例來看,公募基金所對應的投資人群,其實大多數正是屬於中低風險偏好者,在資管行業的賽道規則明確的情況下,對於接下來如何服務好這群投資者,將是考驗公募基金從業者功力的時候了
㈥ 寬松的貨幣政策如何作用於資本市場
首先對於上市公司來說
可以降低公司的財務成本
使上市公司相對來說更容易獲得資金資源回
其次能夠進入答股市的資金更充足
這兩者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當上市公司的盈利快速增長
入市的資金充足的時候
慢慢地股市就會漲起來
所以利好出來的時候股市不一定會漲
但是當寬松的貨幣政策陸續出台
積累到一定程度後
股市一定會漲
㈦ 寬松貨幣政策為什麼是債券的利好
貨幣政策寬松當然是對債券基金收益是一種利好。
相關解釋如下:很多時候會把債券持有至到期收益率與持有期間收益率混淆導致的誤解,但實際上是不理解債券投資的原理所造成的。債券一般是採用固定票面利率來進行發行的(發行時就已經確定了票面利率,就算是浮動利率即俗稱的浮息債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只是影響呈度相對於固定票面利率即俗稱的固息債要低),而債券本身的面值也是固定的,也就是債券投資的未來現金流在不違約的前提下是可預期的,對於債券投資的債券估值是利用現金流折現模式進行的(也就是說利率與價格成反比關系),而一般來說債券投資很多時候是十分看重那一個持有至到期持有收益率的(所謂的長期利率就是指持有至到期收益率),由於債券的現金流這些固定性導致債券價格與利率成反比關系的。如果貨幣政策寬松,會導致市場利率下降,這樣會通過市場傳導會導致債券持有至到期收益率下降,也意味著會通過債券市場交易中的債券價格的上升體現在持有至到期持有收益率的下降。由於很多時候投資者並不是一定要把債券一直持有至到期的,債券價格的上升會間接影響到債券持有期間的持有期收益率,也就是說貨幣寬松政策使得債券到期收益率的下降會使得債券持有期間收益率上升或帶來收益。
㈧ 國家實行的寬松貨幣政策對目前的經濟有什麼作用
在世界金融危機日趨嚴峻、我國經濟遭受沖擊日益顯現的背景下,中國宏觀調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並在今後兩年多時間內安排4萬億元資金強力啟動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為抵禦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不利影響,必須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形勢。當前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確定出台進一步擴大內需的十項措施,涉及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9日公布的這十大舉措力度大,出手快,發出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強烈政策信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說,以投資為例,中國去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為13.7萬億元,而這次新安排的擴大內需投資規模到2010年底僅兩年多時間內達4萬億元,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將十分明顯。 綜合各方專家判斷看,這次席捲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不利影響大於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當前外需減弱,一些企業出現經營困難,投資下滑,內需不振,如果不及時採取有力措施,中國經濟存在下滑的風險。此時重新啟用積極的財政政策,配合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擴大投資規模啟動國內需求,是應時之需、必要之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使財政政策在啟動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中發揮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這一政策曾在1998年後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國內遭遇特大洪災等沖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拉動了經濟增長。2005年,鑒於國內社會投資明顯加快,經濟活力充沛,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7年後正式退場,轉為穩健的財政政策。 這次也是中國10多年來貨幣政策中首次使用「寬松」的說法。適當寬松的貨幣政策意在增加貨幣供給,在繼續穩定價格總水平的同時,要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1998年在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2007年下半年,針對經濟中呈現的物價上漲過快、投資信貸高增等現象,貨幣政策由「穩健」轉為「從緊」。如今,貨幣政策轉為「適當寬松」,意味在貨幣供給取向上進行重大轉變。 經濟學家賈康認為,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充分表明了這一輪宏觀調控措施的鮮明特點,顯示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信心和決心。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雙轉向」,十大措施4萬億元擴內需促增長。宏觀經濟政策的重大調整,為處於持續調整的A股注入了「興奮劑」。 消息公布後首個交易日,滬深股市強勢反彈。但比起股指的漲跌,轉憂為喜的投資者們顯然更關注另一個話題:A股將迎來哪些值得把握的投資機遇。 4萬億元撬動內需A股率先積極響應 9日晚間,新華社播發的消息《我國財政和貨幣政策同時調整4萬億元資金力撬國內需求》,引起各界高度關注。 「一石激起千層浪」。敏感的A股市場率先作出積極響應。10日,滬深股市雙雙高開,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輕松收復1800點和6000點,分別出現超過7%和6%的巨大漲幅。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雙轉向』,標志著經濟工作重點轉向『保增長』。」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研究員李慧勇說,國務院十項措施中九條與擴大投資相關,這表明擴大投資已經成為保增長的主要手段。而增支、減稅、擴張信貸「三管齊下」,顯示了政府對投資的支持力度。 「盡管政府支出不能代替市場需求,但可以緩解產能過剩、穩定經濟增長。」李慧勇說,從1998年的經驗來看,增加財政支出對於刺激投資和刺激經濟增長的短期效果非常明顯。盡管政府支出不能代替市場需求,但將對A股市場許多相關行業上市公司產生的利好效應無疑將是十分明顯的。 宏源證券研究所所長程文衛也表示,滬深股市由歷史高點急轉直下,存在兩大決定性因素:盈利預期逆轉和供求逆轉。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經濟刺激方案將給上市公司帶來業績增量,而在兩市累計下跌超過七成、產業資本逐漸介入的背景下,供求關系的轉變也有望令A股迎來底部區域。 上市公司頻頻「破凈」絕對投資價值正在顯現 來自天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11月6日收盤,2007年以來首發上市的260家上市公司中,162家最新收盤價(上一交易日復權後收盤價)低於首發價格,「破發」比例超過六成。而236家增發公司中,最新收盤價低於增發價格的公司有217家,「破增發」比例高達九成以上。 同期,滬深兩市共有214家上市公司股價跌破每股凈資產,市凈率水平最低的僅為0.47倍。 知名證券市場分析專家應健中表示,股價跌破凈資產,意味著股票的絕對投資價值開始顯現。而當股票價格跌到其收益率遠大於存銀行的絕對投資價值之時,市場的機會就降臨了。「這也許就是中國股市可能會先於其他股市止跌回穩的原因。」應健中說。 作為衡量股市投資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市盈率數據也透露著許多有效信息。滬深證券交易所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7日兩市市盈率分別為14.22倍和13.84倍。 「成熟市場的平均市盈率在15倍左右,而A股作為新興市場,還應具有一定的溢價水平。」上海天相投資咨詢公司策略分析師仇彥英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A股已具有顯著的投資價值。 作為申萬巴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外方股東,法國巴黎銀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新興市場部投資總監馬修·高帝也表示,新興市場由流動性而導致的超賣,比美國因經濟基本面衰退而引發的下跌「情況要好得多」。 「未來經濟復甦中,值得期待的依然是新興市場國家。」馬修說,在全球市場均劇烈波動的背景下,如果投資人能夠承受一定的波動率,那麼投資新興市場「仍然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投資品行業直接受益近期走勢反彈為主 在帶動滬深市場個股普漲的背景下,擴大內需的十項舉措對於不同的行業顯然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後市A股將出現基於行業板塊的走勢分化。 「在外需不振的情況下,『保增長』主要靠內需。」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研究員李惠勇說,由於收入難以明顯增長,消費習慣短期內也難以很快改變,因此消費只能充當增長的「穩定器」,「這意味著『保增長』將主要通過加大投資來實現。」 李慧勇認為,受益於政策的扶持,投資品行業基本面將有所改善。在他看來,受益最大的行業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鋼鐵、水泥、工程機械、建築開發等建築建材行業;鐵路設備、電網設備等基礎設施配套行業;裝備設備等「增值稅轉型受益」行業。 宏源證券研究所所長程文衛也表示,擴大內需的十項舉措重點集中在兩個領域,即農業和擴大基礎設施建設,如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改革、土地流轉、家電下鄉、鐵路公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等。直接受益的A股行業包括農牧、白色家電、工程機械、國內建築工程承包、水泥和鋼鐵等。 實際上,10日滬深市場的走勢已經很大程度上印證了市場人士的判斷。當日,建築業、有色金屬和鋼鐵三大板塊漲幅居前,個股均出現大面積漲停。非金屬、專用設備、普通機械等與基礎設施建設密切相關的板塊也都出現在漲幅榜前列。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市場近期走勢仍將以反彈為主,真正的反轉將出現在供求和盈利預期兩大關鍵因素解決之後。」程文衛說。
㈨ 貨幣寬松政策有什麼弊端嗎
轉載兩篇
一
由於金融危機之下的信貸市場的凍結和危機對消費者行為影響的深化,整個經濟運行正在表現為緊縮,銀行系統不願放貸、消費者不願借錢、商品價格走低,並且這樣的鏈條似乎正在形成自我強化的負反饋應。
世易時移,央行的貨幣政策也出現了從「緊縮」到「適度寬松」的根本性轉變。11月26日,央行猛降息108個基點,大大超出市場的預期,而此前央行已連續三次降息81個基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累計降息幅度達189個基點。無獨有偶,近日美聯儲更是激進地將美國聯邦基準利率下調到了0~0.25%區間,這無疑加強了市場對央行進一步降息的預期。此外,央行的「適度寬松」還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央行連續下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將以前從商業銀行吸收的資金重新「吐回」商業銀行;二是央行最近大大減弱央票發行力度,暫停了3年期和1年期央票的發行,到期央票的資金也開始「堆積」在商業銀行體系內。
簡單的講,世界經濟大亂,中國亦未能獨善其身,央行正試圖通過運用寬松貨幣政策向銀行體系內大量注資,以期增加實體經濟的消費與投資,進而阻止經濟下滑。這是凱恩斯主義的傳統了。
央行的意圖是好的,可事實又是怎麼一回事呢?11月中旬央行發布的10月份金融數據顯示,M1(狹義貨幣量)、M2(廣義貨幣量)同比增幅已回落至接近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的水平。貨幣供給的回落主要是因為實體經濟對貨幣的需求減少所致。加之央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深化,目前商業銀行體系內資金面異常充裕,機構面臨較大的資金運用壓力,最終迫使央行在12月18日的銀行間市場進行了200億元的91天正回購。這就帶出了問題的本質,央行釋放的流動性在短期內的確可以緩解現有金融危機的繼續發展,但由於金融機構之間和金融機構與實體經濟之間的互不信任,相當數量的通貨被金融機構「凍結」和個人「窖藏」起來。從經濟學的理論上來講,以降息為主的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提升整個經濟的信心,降低投資成本,尤其是利息成本;二是積極配合財政政策的刺激方案,因為財政刺激中至少有一半的錢來自銀行,這樣成本自然就低了。比如近日推出四萬億財政刺激方案後,央行就跟進降息了。但是我們都忽視了問題的重點,大多數人認為現在市場最缺乏的是信心,只要有信心就有希望。然而信心的最終來源是信用,信用需要市場對風險資產的有效定價。值此金融危機蔓延和深化之際,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和惜貸本身就是一種理性的行為,原因在於目今整個金融市場已經無法有效為風險資產進行定價,市場信用已經被過去的泡沫過度投機了。這也就是羅斯巴德所說的,緊縮是對通脹時期所犯錯誤的修正。央行的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不是在加快這修復的過程,反而是延長了。利率的不當調控估計是最嚴重的,因為這利率是市場最重要的價格,央行不會比市場更清楚利率應該在什麼位置。對未來經濟結構的形成有不小的誤導。
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干擾了市場自我矯正機制的功效。金融市場信用貨幣的創造阻塞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黑洞,這一點在各國競相降息後顯得尤為突出。與此同時,金融機構卻仍深陷信貸緊縮泥潭,在既要「增加信貸規模」又要「控制風險」之間做出艱難的平衡。而實體經濟正面臨著緊縮背景下實際債務額上升的風險,對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更加強了銀行不願向其貸款的意願。由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所引致的流動性陷阱為未來經濟的滯脹(stagflation)埋下了較為明顯的隱患和風險,陷入流動性陷阱的國家將面臨復甦時間人為延長的風險。
我認為,用寬松貨幣政策來遏制經濟衰退,就如同用油撲火,最終只能是成倍的放大滯脹風險。因此,就當前的經濟金融形式看,應當採取有效手段,如債務重組和整合、引導性協議性的去杠桿化等舒緩經濟金融內部的風險敞口,促進市場自我矯正和修復機制的順利進行,最終引導市場恢復對風險資產的定價功能。而不是一味的用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去釋放流動性,這將以未來更加劇烈的通脹為代價。
二
量化寬松政策帶來的積極效果正日益衰減,副作用卻越來越大。在新的貿易形勢下,如果繼續採用通過壓低匯率取得出口競爭優勢的做法,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弄巧成拙
進入2013年以來,全球股市高開上行,美國紐約股市道瓊斯指數甚至突破了14000點大關,似乎顯示世界經濟正在回暖。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前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稱,世界經濟增長依然存在下行風險。美國紐約大學經濟學家努里爾·魯比尼則發表文章說,世界經濟下行風險正在加強,原因是新出台的非常規政策所致。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歐洲中央銀行、美聯儲、英格蘭銀行和瑞士國民銀行等主要發達經濟體中央銀行一直致力於不同形式的量化寬松政策措施。日本銀行也加入到了這一行列之中,旨在增發貨幣,壓低匯率,提高出口競爭力。從目前情況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積極效果日益衰減,副作用越來越大。
西方發達經濟體包括日本實施量化寬松政策的意圖是借增發貨幣之機壓低匯率,以提高出口競爭力。以往的實例表明,匯率貶值能使本國商品出口獲得競爭優勢,可在短時間內改善對外貿易收支逆差局面。但如今的國際貿易已不是傳統終端產品單向出口模式,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貿易關系。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企業根據技術、成本和銷售需求,在全球布局生產,最終將所有部件匯集總裝。顯然,如果繼續採用通過壓低匯率取得出口競爭優勢的做法,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弄巧成拙。
以日本為例。由於日本自身幾乎沒有礦產資源,其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均依賴進口,如果日本一味壓低匯率,勢必造成資源進口價格升高,引發企業生產成本大幅上漲,但產品出口時又因日元貶值而低價賣出。因此,從產業鏈角度看,壓低日元匯率也將給日本帶來貿易難題。一個實例是,美國波音公司波音787夢想客機35%的部件外包給日本企業生產。在這條生產鏈上,日本企業需要進口原材料部件,然後出口到波音公司美國工廠總裝。日本企業產品在這款飛機上占據了三分之一的份額,因而日本自然要捧場,大量購買這款飛機。如此這般,按照日元貶值的預期,日本對外貿易實際上是高進低出,貴買賤賣,這樣的虧本生意,何談改善對外貿易收支狀況?
量化寬松帶來的副作用在美國和歐盟也同樣存在。美國於去年底推出了第四輪量化寬松政策,但對美國外貿出口改善有限。數據顯示,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去年第四季度萎縮了0.1%,今年1月份失業率也上升了0.1%,外貿逆差依舊。事實表明,壓低美元匯率並沒有產生顯著效果。相應的是過去5個月中,歐元對美元匯率雖升值13%,但德國對外出口並未受到打擊。這說明,採用單方面壓低匯率的方法,在新的貿易形勢下不僅收效甚微,還會產生很大副作用,對發達經濟體來說得不償失,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經濟體也會帶來諸如輸入性通脹、外匯儲備縮水等嚴重負面影響。對此,發展中經濟體應給予高度警惕,並採取措施積極應對。
有專家認為,西方發達國家繼續採取量化寬松政策已經弊大於利,不合時宜。當前最為有效的脫困途徑,就是在多邊框架下如二十國集團內,相互協調宏觀經濟和財政貨幣政策,在充分考慮經濟全球化和產業鏈的基礎上,確定相互合理的匯率水平,以良好的合作意願共克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