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金提前預售全部能成交嗎
看募集公告,有上限的不一定,沒有上限的一般都可以。不過,預售基金這事,貌似不合規,建議你謹慎
2. 上善若水出自哪裡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上善若水」意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這里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了; 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礱江,其與金沙江合流後的一段,古時亦稱若水。上善若水 著名書法家邢飛題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1] 出處: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小說:《熾天使傳說》,人無常在,心無常寬,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傳 媒:北京西三環中央電視塔下的標志建築物上,有著名書法家、北京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總後政治部丁嘉耕大校書寫的「上善若水」,被譽為「首都文化風景」。
編輯本段出處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
上善若水書畫作品圖冊(19張)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周易》中也有兌卦與此義相同![1]
編輯本段解讀
學會「上善若水」的處事哲學 「上善若水」 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說到這其中所涵蓋的思想意義,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釋了。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先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知與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於「道」的,「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污淖。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水中的人生哲學 車爾尼雪夫曾經寫過這么一段話:「水,由於它的燦爛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輝而令人迷戀,水把周圍的一切如畫的反映出來,把這一切委曲的搖曳著,我們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寫生家。」的確,「水」在溫柔而詩意的告訴你面對挫折面對不如意的心境,告訴你處世的大智慧。明鏡止水,波瀾不興的心境正如光滑透徹的鏡子,可以映照世間的真相。在透明的水面前,才知道什麼是純粹,什麼是污濁,在清澈的心靈面前,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反觀自身的缺點時,不用被動的反抗、掙扎,盪起漣漪的水,是缺乏洞察力的,會讓自己迷失,會讓自己痛苦,會讓自己彷徨,不如主動的如水般去包容,去凈化。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肥皂水」的哲學》故事告訴我們要像水一樣,換個方式看待問題,也許換來的是「柳暗花明」。故事講到;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於1923年成為美國總統,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書,人雖長得很好,但工作中卻常因粗心而出錯。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見秘書走進辦公室,便對她說:「今天你穿的這身衣服真漂亮,正適合你這樣漂亮的小姐。」這句話出自柯立芝口中,簡直讓女秘書受寵若驚。柯立芝接著說:「但也不要驕傲,我相信你同樣能把公文處理得像你一樣漂亮的。」果然從那天起,女秘書在處理公文時很少出錯了。一位朋友知道了這件事後,便問柯立芝:「這個方法很妙,你是怎麼想出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說:「這很簡單,你看見過理發師給人刮鬍子嗎?他要先給人塗些肥皂水,為什麼呀,就是為了颳起來使人不覺痛。」 故事講完了,我們從故事中深刻地感受到一個做人的道理;那就是;「良葯未必非要苦口,忠言未必非要逆耳」。的確,可以給良葯包上糖衣,可以給忠言加上裝飾。批評也需要講求藝術。誠然我們知道這樣的一個事實,犯了錯誤的人大多不會主動承認錯誤並自覺改正。這時候如果對方用過分的犀利言辭,那麼再寬容的人恐怕也會變容失色,內心反感。毫無顧忌,不講方法的諷刺批評,會讓人心生怨恨,更不用說接受建議改正錯誤了。正如著名心理學家傑絲.雷爾說:"稱贊對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只是敏於躲避別人的冷言冷語,而我們自己卻吝於把贊許的陽光給予別人。的確,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挫折、阻攔、傷害……如果你想以硬碰硬,那麼,你就必須成為最硬的那個,否則,總有一天你會被對方粉碎。所以,何不學水呢?學她的輕柔,以柔克剛。這樣,不管前方有什麼,你都能較順利地朝自己的方向前進。 水是博大精深的,它對我們的啟迪還有許許多多,如「滴水穿石」,啟迪我們對事業的追求要鍥而不舍;「千條江河奔大海,一江春水向東流」,啟迪我們一旦認准一個目標,就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堅定執著的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啟迪我們要有恢宏的氣度,博大的胸懷……水對我們的啟迪是如此豐厚廣博,難怪先哲要發出「上善如水」的贊嘆!「上善如水」堪為我們的座右銘。[1]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好的德行就象水: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所以它就接近於道的境界。安守著無人來爭、與人無爭的善地;心境如深淵一般清明寧靜;行為因內心的祥和而對眾生充滿慈愛;言語因清靜無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義卓著;政治上也會因為無私無欲,不刻意追求有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在去除一切私心雜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後,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專注於辦事,從而無所不通;行事也會看清真正應該發動的時機,而且善於把握時機。正由於他不刻意地去爭權奪利、爭功釣名,所以他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憂郁,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憂難。 「上善若水。」最上乘的「善」就象水一樣啊!前面我們說過,「善」是一個時空性的范疇。它是「道」在我們這個世界的一種應用——「德」的具體評價。「德」是從「道」這個宇宙大規則中演化出來的。 在「道」層次上,沒有「善」或「不善」的區別,但在「德」的層次上,不僅有「善」與「不善」的性質分別,而且還有「上善」、「中善」、「小善」的量化分別。 世間萬物都有一個「德」,常見的如「天有天德,地有地德,春木德興,夏火德興,秋金德興,冬水德興。四季之交土德興。」,再比如君主有「聖德」,「君子」有「仁德」,練武人講「武德」,學藝人講「藝德」,普通人講「私德」。 那麼什麼是衡量這些「德」究竟是「善」還是「不善」,究竟是「上善」、「中善」還是「小善」呢?唯一的標准就是看它與「道」的符合程度。符合就是「善」,符合得越多,就是「上善」。水「德」為什麼是「上善」?就因為它「幾於道」——非常接近「道」。 這個非常接近「道」的「水德」,究竟有些什麼具體「功德」呢?就是因為它「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也就是說它「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是白求恩式的共產主義高風亮節啊! 水是我們最熟悉的東西了,我們身體里四分之三都是水。有關水的具體的例子是多到不可勝數的,老子就重點從以下七個方面來講。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是老子對「水德」進一步展開了,而且把它與「人德」相比較了。 「居善地」。水的特性是向下,這個特性是針對我們這個世界(地球)而言的。因此,水一般都是一刻不停地、毫不猶豫的奔向那些低窪之處——世俗的人們最厭惡的地方,這是「水往低處流」,但人是要「人往高處走」的。如果在人際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處」走,那就勢必要「爭」,輕則拳腳相加,頭破血流,重則你死我活。如果有人能注意放低身段,自居卑下,保持謙和的心態,那麼就是「不爭」,「不爭」就是「上善」的行為之一。而「上善」是最符合「道」的,所以最終是佔大便宜的。所謂「吃虧是福,得便宜處失便宜」、「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回過頭來再看水,盡管它不停地奔向低窪的地方,但是沒有哪一刻停止過自身的升華(蒸發),最後它又以一種嶄新的、更為純凈的形態遨遊於藍天,那就是白雲——沒有任何人可以居高臨下地俯視它。正所謂「一下一下又一下,一下下到深淵里。自有老天不我欺,青雲直上居九天。」 「心善淵」。水的本質的清明寧靜的,從來不受任何外來物的影響,它的物理化學性質極為穩定:無色、無味、透明。它在急速運行時可以混雜夾帶著泥沙礫石,但一停下來,就慢慢澄清了,回到了它本來的面目。它可以包容很多的無機鹽和礦物質,但當它升華(蒸發)的時候,它又回到了本身的純凈。 我們做人,能象那樣始終不被環境所迷惑嗎?始終保持住清明寧靜的本心嗎?能不改變天然的本性和善良的初衷嗎? 「與善仁」。水對任何物體都是很「仁愛」的,瓦礫和寶玉都可以跟著它一起去旅行,它絕對不會厚此薄彼。參天的大樹和卑微的小草它都願意去滋潤,既不趨炎附勢,也不故作清高。 「言善信」。水的聲音是天地間最美妙的聲音,也是最變化莫測的聲音,但是每種聲音都符合它的身份。它可以是春雨式的「潤物細無聲」,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嘩嘩」,可以是大海的呼嘯,聽其聲可知其形,這就是是「信」。內外一致,表裡如一,既不虛張聲勢,也不矯情偽飾。 「政善治」。水完全根據「道」的原則和具體地理環境來決定它要走的路,無論東西南北,無論直行蜿蜒,它都依據地勢而為,絕對沒有什麼主觀上想要去的地方。它只有一個大方向,奔向低窪,不考慮氣派和面子的問題,寬可以數十里,窄可以幾米,可以在地上走,也可以在地下走,甚至不考慮最終是奔向大海還是奔向沙漠,絕不會自動自發地去趨吉避凶。水執行的是真正的「無為之治」。 「事善能」。水的功能是最多的。它可以滋潤,可以溶解,可以清洗、可以沖刷。可以是一滴救命的「甘露」,也可以「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它不會去計較是不是主角,有多少收益,吸引多少眼球,人氣指數有多高,能不能評個院士博導教授之類的,它只是默默地勤奮地敬業地工作。但是,哪裡可以完全離開水呢?可以說這世間的絕大多數工作如果沒有水的參與,根本是不可能辦成的。 「動善時。」水又是最善於等待時機來發動的。春天萬物復甦、萌生,需要一定的水,它就來了;夏天萬物生長壯大,需要大量的水,夏季的雨水也四季最多的;秋天萬物氣息收斂,生機轉入種子,相應降水就開始少;冬天萬物閉藏,生機封固於內,就基本上不怎麼降水,即使降水也不流動(雪),留待來春地氣回暖、萬物復甦時再用。 「夫唯不爭,故無尤。」 因為「不爭」,所以「無尤」。「不爭」就是「為無為」,依據「道」來「為無為」需要「爭」嗎?「爭」,現代社會所最提倡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究竟有多少合理性?「爭」說到頭,又是「爭」的什麼呢? 要理解什麼叫「無為而無不為」,什麼叫「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看看水吧。只有象水這樣去對待學習、對待工作、對待愛情、對待事業、對待家庭、對待師長、對待同事、對待朋友、對待家人、對待人生的所要面對的一切,才能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和憂郁,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和憂難,這才是我們要認真考慮的問題。[2]
編輯本段作者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後)(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誕生),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說渦陽)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室吏(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 1973年12月,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過兩份手抄本帛書《老子》(《道德經》)。
3. 查閱工具書,談談你對"上善若水"的理解
"上善若水"是一個成語,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細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無色無味,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無所滯,它以百態存於自然界,於自然無所違也。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在道家學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逝者如斯夫,人生猶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而在這里水是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所以它就接近於道的境界。安守著無人來爭、與人無爭的善地;心境如深淵一般清明寧靜;行為因內心的祥和而對眾生充滿慈愛;言語因清靜無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義卓著;政治上也會因為無私無欲,不刻意追求有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在去除一切私心雜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後,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專注於辦事,從而無所不通;行事也會看清真正應該發動的時機,而且善於把握時機。正由於他不刻意地去爭權奪利、爭功釣名,所以他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憂郁,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憂難。
「上善若水。」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樣啊!前面我們說過,「善」是一個時空性的范疇。它是「道」在我們這個世界的一種應用——「德」的具體評價。「德」是從「道」這個宇宙大規則中演化出來的。
在「道」層次上,沒有「善」或「不善」的區別,但在「德」的層次上,不僅有「善」與「不善」的性質分別,而且還有「上善」、「中善」、「小善」的量化分別。
世間萬物都有一個「德」,常見的如「天有天德,地有地德,春木德興,夏火德興,秋金德興,冬水德興。四季之交土德興。」,再比如君主有「聖德」,「君子」有「仁德」,練武人講「武德」,學藝人講「藝德」,普通人講「私德」。
那麼什麼是衡量這些「德」究竟是「善」還是「不善」,究竟是「上善」、「中善」還是「小善」呢?唯一的標准就是看它與「道」的符合程度。符合就是「善」,符合得越多,就是「上善」。水「德」為什麼是「上善」?就因為它「幾於道」——非常接近「道」。
這個非常接近「道」的「水德」,究竟有些什麼具體「功德」呢?就是因為它「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也就是說它「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是白求恩式的共產主義高風亮節啊!
水是我們最熟悉的東西了,我們身體里四分之三都是水。有關水的具體的例子是多到不可勝數的,老子就重點從以下七個方面來講。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是老子對「水德」進一步展開了,而且把它與「人德」相比較了。
「居善地」。水的特性是向下,這個特性是針對我們這個世界(地球)而言的。因此,水一般都是一刻不停地、毫不猶豫的奔向那些低窪之處——世俗的人們最厭惡的地方,這是「水往低處流」,但人是要「人往高處走」的。如果在人際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處」走,那就勢必要「爭」,輕則拳腳相加,頭破血流,重則你死我活。如果有人能注意放低身段,自居卑下,保持謙和的心態,那麼就是「不爭」,「不爭」就是「上善」的行為之一。而「上善」是最符合「道」的,所以最終是佔大便宜的。所謂「吃虧是福,得便宜處失便宜」、「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回過頭來再看水,盡管它不停地奔向低窪的地方,但是沒有哪一刻停止過自身的升華(蒸發),最後它又以一種嶄新的、更為純凈的形態遨遊於藍天,那就是白雲——沒有任何人可以居高臨下地俯視它。正所謂「一下一下又一下,一下下到深淵里。自有老天不我欺,青雲直上居九天。」
「心善淵」。水的本質的清明寧靜的,從來不受任何外來物的影響,它的物理化學性質極為穩定:無色、無味、透明。它在急速運行時可以混雜夾帶著泥沙礫石,但一停下來,就慢慢澄清了,回到了它本來的面目。它可以包容很多的無機鹽和礦物質,但當它升華(蒸發)的時候,它又回到了本身的純凈。
我們做人,能象那樣始終不被環境所迷惑嗎?始終保持住清明寧靜的本心嗎?能不改變天然的本性和善良的初衷嗎?
「與善仁」。水對任何物體都是很「仁愛」的,瓦礫和寶玉都可以跟著它一起去旅行,它絕對不會厚此薄彼。參天的大樹和卑微的小草它都願意去滋潤,既不趨炎附勢,也不故作清高。
「言善信」。水的聲音是天地間最美妙的聲音,也是最變化莫測的聲音,但是每種聲音都符合它的身份。它可以是春雨式的「潤物細無聲」,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嘩嘩」,可以是大海的呼嘯,聽其聲可知其形,這就是「信」。內外一致,表裡如一,既不虛張聲勢,也不矯情偽飾。
「政善治」。水完全根據「道」的原則和具體地理環境來決定它要走的路,無論東西南北,無論直行蜿蜒,它都依據地勢而為,絕對沒有什麼主觀上想要去的地方。它只有一個大方向,奔向低窪,不考慮氣派和面子的問題,寬可以數十里,窄可以幾米,可以在地上走,也可以在地下走,甚至不考慮最終是奔向大海還是奔向沙漠,絕不會自動自發地去趨吉避凶。水執行的是真正的「無為之治」。
「事善能」。水的功能是最多的。它可以滋潤,可以溶解,可以清洗、可以沖刷。可以是一滴救命的「甘露」,也可以「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它不會去計較是不是主角,有多少收益,吸引多少眼球,人氣指數有多高,能不能評個院士博導教授之類的,它只是默默地勤奮地敬業地工作。但是,哪裡可以完全離開水呢?可以說這世間的絕大多數工作如果沒有水的參與,根本是不可能辦成的。
「動善時。」水又是最善於等待時機來發動的。春天萬物復甦、萌生,需要一定的水,它就來了;夏天萬物生長壯大,需要大量的水,夏季的雨水也四季最多的;秋天萬物氣息收斂,生機轉入種子,相應降水就開始少;冬天萬物閉藏,生機封固於內,就基本上不怎麼降水,即使降水也不流動(雪),留待來春地氣回暖、萬物復甦時再用。
「夫唯不爭,故無尤。」
因為「不爭」,所以「無尤」。「不爭」就是「為無為」,依據「道」來「為無為」需要「爭」嗎?「爭」,現代社會所最提倡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究竟有多少合理性?「爭」說到頭,又是「爭」的什麼呢?
要理解什麼叫「無為而無不為」,什麼叫「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看看水吧。只有象水這樣去對待學習、對待工作、對待愛情、對待事業、對待家庭、對待師長、對待同事、對待朋友、對待家人、對待人生的所要面對的一切,才能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和憂郁,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和憂難,這才是我們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4. 以父親名字命名基金會,曹德旺為何自己要成立基金會
成立基金會用於慈善事業
第三,曹德旺先生與此次疫情
冠狀病毒的疫情發展過於猛烈,我們只能呆在家裡,不能出門。而疫情帶來的不僅僅是災難,也是更多有愛心的人,像曹德旺先生這樣的慈善家出來的時候,似乎有著這些獻愛心的人的存在,讓社會更溫暖,讓我們對於中國對美好明天更嚮往,曹德旺先生的河仁慈善基金會在此次捐贈一億元。
5. 誰知道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境界啊
天道自然無為,人的行事也應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為,講求清靜寡慾,與世無爭,慎專行遠禍,屬所以說要提倡不以利、名、欲來傷害自我的天然本性。所以老子的哲學不是讓我們不做事,不是無為而是無不為,不是妄做而是以清靜的心態去做。講求的不爭並非是束手待斃,萬事無所作為;而是不與世人爭俗世的功名利祿,貪求財色等,對於合乎天道自然運行法則的事,則要盡力而行。
6. 上善若水出自什麼地方如題 謝謝了
上善若水 老子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釋義]編輯本段 詞目:上善若水 朴實無華現本性 無須出世無須入世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發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出處: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後)(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誕生),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漢族。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藏室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 [譯文]編輯本段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原文編輯本段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注釋]編輯本段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來說明"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聖人的言行有類於水,而水德是近於道的。 ②處眾人之所惡:即居處於眾人所不願去的地方。 ③幾於道:幾,接近。即接近於道。 ④淵:沉靜、深沉。 ⑤與,善仁:與,指與別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養之人。 ⑥政,善治:為政善於治理國家,從而取得治績。 ⑦動,善時:行為動作善於把握有利的時機。 ⑧尤:怨咎、過失、罪過。 [引語]編輯本段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後,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來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評析]編輯本段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在此後的七個並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並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滅,王子朝逃往楚國,用今天的話說55歲的老子失業了,回到了家鄉(可能是務農吧,這一段沒看仔細)。這時比老子小20歲的孔子曾拜訪過老子,向老子請教學問,典故「孔子問李」就是這樣來的。孔子將老子比做「龍」,來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測、難以著磨。二人見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說:「逝者如斯乎」,老子卻說:「上善若水」。信奉「禮教仁義」的孔子與一心想「回歸自然」的老子兩位聖人之間的交流,為後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鋪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弟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里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可以此段引文與《道德經》第八章參照閱讀。 轉自《都江堰》(余秋雨): 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涌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雲為雨,為虹為霞;看似沒有造型,卻能作為滋潤萬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一切成功的治水方案都是因為人領悟了水,應順了水,聽從了水。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出現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 這便是道。 參考資料編輯本段上善若水 鶯飛草長時節,各地花訊遍傳,桃花、櫻花、杜鵑花,點綴大地一片生氣。老天爺讓我們徜徉於天地之間,我們自是有義務將今日所享有的一切留於後世。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只是微渺的過客,近來阿富汗不顧國際社會的呼籲,執意毀滅境內佛像,其中包括兩尊全球最高的立像,希望剷除該國所有的佛教遺產。阿富汗境內的古佛像,是全人類的遺產,也是歷史的見證。破壞,只需三、兩天的工夫,可是歷史古蹟就此灰飛煙滅。 老子道德經中有言:「上善若水,水善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上善的人住要像水那樣擇地,存心要像水那樣淵深,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像水那樣伺機而動。正因為水那樣與物無爭,所以才不犯過失。 天生萬物以養民,沒有種族歧視,也沒有宗教戰爭。水也一樣,流諸四海而不擇處,不分善惡皆可飲用。天道是如此寬容,人類不妨學學,則糾紛可以少些,平靜可以多些。 古人的智慧就像鑽石,時時擦拭,便散發光芒,切莫棄置一旁,徒使惹塵埃。福智文教基金會推廣德育,舉辦讀經班,希望孩子從小在聖賢的經教中涵養德行。現今社會處處講「利」,但是很少人分得清楚什麼才是最高的投資報酬率。投資在孩子身上,用心、用德、用義、用愛去滋潤,有一天,小幼苗變成國家棟樑,則今日努力灌溉的,必定功不唐捐。 本期福智之友有一篇「不一樣的兒童節」,內容就是一群小朋友在老師的德育引導下,如何念父母恩、報父母恩的過程;使兒童節的慶祝活動不再是吃吃喝喝、熱熱鬧鬧而已,真的讓孩童在屬於自己的節日中有所受用與提升。 本刊所述都是一些小人物做的小事情,但是這些人與事的背後都有一個大理想,就是││建立善良的社會,例如「當令話題」提及有機認證與評鑑制度,許多專業人士願付出時間、精力,為我們的五臟廟把關,沒有他們,有機事業將無以相續經營,而農友們願配合有機認證,不厭其煩參加講習,並改善耕作方式,這些都是人類善良的一面。凡事何必言利?但是只要憑良心做事,為生民立命,利必然隨之而來,這就是天理呀!
滿意請採納
7. 很多人用網名「上善若水」怎麼樣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
解釋:
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污淖是一種奉獻。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逝者如斯夫,人生猶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而在這里水是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處:
上善弱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人無常在,心無常寬,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原文解釋和理解:
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所以它就接近於道的境界。安守著無人來爭、與人無爭的善地;心境如深淵一般清明寧靜;行為因內心的祥和而對眾生充滿慈愛;言語因清靜無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義卓著;政治上也會因為無私無欲,不刻意追求有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在去除一切私心雜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後,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專注於辦事,從而無所不通;行事也會看清真正應該發動的時機,而且善於把握時機。正由於他不刻意地去爭權奪利、爭功釣名,所以他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憂郁,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憂難。
「上善若水。」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樣啊!前面我們說過,「善」是一個時空性的范疇。它是「道」在我們這個世界的一種應用——「德」的具體評價。「德」是從「道」這個宇宙大規則中演化出來的。
在「道」層次上,沒有「善」或「不善」的區別,但在「德」的層次上,不僅有「善」與「不善」的性質分別,而且還有「上善」、「中善」、「小善」的量化分別。
世間萬物都有一個「德」,常見的如「天有天德,地有地德,春木德興,夏火德興,秋金德興,冬水德興。四季之交土德興。」,再比如君主有「聖德」,「君子」有「仁德」,練武人講「武德」,學藝人講「藝德」,普通人講「私德」。
那麼什麼是衡量這些「德」究竟是「善」還是「不善」,究竟是「上善」、「中善」還是「小善」呢?唯一的標准就是看它與「道」的符合程度。符合就是「善」,符合得越多,就是「上善」。水「德」為什麼是「上善」?就因為它「幾於道」——非常接近「道」。
這個非常接近「道」的「水德」,究竟有些什麼具體「功德」呢?就是因為它「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也就是說它「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是白求恩式的共產主義高風亮節啊!
水是我們最熟悉的東西了,我們身體里四分之三都是水。有關水的具體的例子是多到不可勝數的,老子就重點從以下七個方面來講。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是老子對「水德」進一步展開了,而且把它與「人德」相比較了。
「居善地」。水的特性是向下,這個特性是針對我們這個世界(地球)而言的。因此,水一般都是一刻不停地、毫不猶豫的奔向那些低窪之處——世俗的人們最厭惡的地方,這是「水往低處流」,但人是要「人往高處走」的。如果在人際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處」走,那就勢必要「爭」,輕則拳腳相加,頭破血流,重則你死我活。如果有人能注意放低身段,自居卑下,保持謙和的心態,那麼就是「不爭」,「不爭」就是「上善」的行為之一。而「上善」是最符合「道」的,所以最終是佔大便宜的。所謂「吃虧是福,得便宜處失便宜」、「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回過頭來再看水,盡管它不停地奔向低窪的地方,但是沒有哪一刻停止過自身的升華(蒸發),最後它又以一種嶄新的、更為純凈的形態遨遊於藍天,那就是白雲——沒有任何人可以居高臨下地俯視它。正所謂「一下一下又一下,一下下到深淵里。自有老天不我欺,青雲直上居九天。」
「心善淵」。水的本質的清明寧靜的,從來不受任何外來物的影響,它的物理化學性質極為穩定:無色、無味、透明。它在急速運行時可以混雜夾帶著泥沙礫石,但一停下來,就慢慢澄清了,回到了它本來的面目。它可以包容很多的無機鹽和礦物質,但當它升華(蒸發)的時候,它又回到了本身的純凈。我們做人,能象那樣始終不被環境所迷惑嗎?始終保持住清明寧靜的本心嗎?能不改變天然的本性和善良的初衷嗎?
「與善仁」。水對任何物體都是很「仁愛」的,瓦礫和寶玉都可以跟著它一起去旅行,它絕對不會厚此薄彼。參天的大樹和卑微的小草它都願意去滋潤,既不趨炎附勢,也不故作清高。
「言善信」。水的聲音是天地間最美妙的聲音,也是最變化莫測的聲音,但是每種聲音都符合它的身份。它可以是春雨式的「潤物細無聲」,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嘩嘩」,可以是大海的呼嘯,聽其聲可知其形,這就是「信」。內外一致,表裡如一,既不虛張聲勢,也不矯情偽飾。
「政善治」。水完全根據「道」的原則和具體地理環境來決定它要走的路,無論東西南北,無論直行蜿蜒,它都依據地勢而為,絕對沒有什麼主觀上想要去的地方。它只有一個大方向,奔向低窪,不考慮氣派和面子的問題,寬可以數十里,窄可以幾米,可以在地上走,也可以在地下走,甚至不考慮最終是奔向大海還是奔向沙漠,絕不會自動自發地去趨吉避凶。水執行的是真正的「無為之治」。
「事善能」。水的功能是最多的。它可以滋潤,可以溶解,可以清洗、可以沖刷。可以是一滴救命的「甘露」,也可以「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它不會去計較是不是主角,有多少收益,吸引多少眼球,人氣指數有多高,能不能評個院士博導教授之類的,它只是默默地勤奮地敬業地工作。但是,哪裡可以完全離開水呢?可以說這世間的絕大多數工作如果沒有水的參與,根本是不可能辦成的。
「動善時。」水又是最善於等待時機來發動的。春天萬物復甦、萌生,需要一定的水,它就來了;夏天萬物生長壯大,需要大量的水,夏季的雨水也四季最多的;秋天萬物氣息收斂,生機轉入種子,相應降水就開始少;冬天萬物閉藏,生機封固於內,就基本上不怎麼降水,即使降水也不流動(雪),留待來春地氣回暖、萬物復甦時再用。
「夫唯不爭,故無尤。」
因為「不爭」,所以「無尤」。「不爭」就是「為無為」,依據「道」來「為無為」需要「爭」嗎?「爭」,現代社會所最提倡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究竟有多少合理性?「爭」說到頭,又是「爭」的什麼呢?
要理解什麼叫「無為而無不為」,什麼叫「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看看水吧。只有象水這樣去對待學習、對待工作、對待愛情、對待事業、對待家庭、對待師長、對待同事、對待朋友、對待家人、對待人生的所要面對的一切,才能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和憂郁,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和憂難,這才是我們要認真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