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年以上的大型跨國股票基金有哪些
貝萊德基金,富達基金,施羅德基金,富蘭克林鄧普頓基金,霸菱基金,聯博基金,首域基金,百達基舍,高德森基金
2. Phoogle Asia和Bridgewater Associates旗下基金比起來如何
揭秘全球最大對沖基金布里奇沃特投資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
布里奇沃特公司創始人雷.戴利奧嚴守原則的做法,使他在好年景和壞年景都能賺錢。如今,他正在准備應對真正艱難的局面
當前的頹勢僅僅是一次嚴重的衰退,還是我們即將面臨大蕭條卷土重來?這是眼下人人都在問的問題。可是,布里奇沃特投資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始人、號稱當今世上最大的對沖基金經理雷。戴利奧(Ray Dalio)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准備了整整 8 年。2001 年,他讓手下的投資部門給公司計算機系統安裝了一個逐行編碼的「蕭條測量儀」,以便在經濟進入大規模去杠桿化時期後調整公司的投資戰略和風險預期。所謂去杠桿化時期,是指 20 世紀 30 年代波及世界各國經濟,而且此後周期性地大傷市場元氣的那種一旦發生就延續數年的過程。去年 9 月 30 日,就在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倒閉幾個星期後,戴利奧登錄公司系統,發現計算機已經按動了開關。公司的黑匣子這個時候已進入高度警惕狀態。
然而,即使戴利奧眼下要求客戶做好准備,迎接不同尋常、比一般衰退更加嚴重的事態發生,他仍然希望自己的基金大發利市。他直言不諱地解釋道,由於他的運作方法依賴的不是任何具體市場的走向,因此沒有理由認為,他不應該像過去一樣繼續尋找有利的投資機會。既然認為前景不妙,他仍然說出這樣的話來,的確夠有魄力的。
如果是正常年景,我們報道 59 歲的戴利奧的理由,也許就因為他是世上最成功的投資人之一。自從 1975 年在上曼哈頓東側的公寓一間閑置的卧室里辦起布里奇沃特投資公司以來,戴利奧迄今已經把公司發展成一家管理 800 億美元的龐大基金。他的個人資產估計超過了 40 億美元,即便在富得流油的康涅狄格州格林尼治,他也算得上是最有錢的居民之一。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過去 18 年裡,他的旗艦基金、現有資產超過 380 億美元的 Pure Alpha 基金,年均回報率達到 15%(不含各項收費)—安然度過 20 世紀 90 年代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網路泡沫破裂、911 恐怖襲擊和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沒有一年的虧損超過 2%.去年,70% 的對沖基金發生虧損,資產平均縮水了 18%,而 Pure Alpha 的毛回報率依然高達14%。
然而,眼下不是正常年景。戴利奧引人矚目的原因,不在於他已經取得的成就,而是他賺錢的方法,以及他用來了解市場、各種組織、整個經濟乃至生活的精確分析手段。
戴利奧是否認為自己是世上最了不起的投資人之一?「不,」他說。「首先,我不知道『最了不起的投資人之一』的定義是什麼。這是個毫不相乾的問題。我最怕的是亂套。這種擔心迫使我發問:」咦,這種事情會發生嗎?那種事情會出現嗎?既然它在日本發生了,我又怎麼知道它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戴利奧說,自己是一個「極度現實主義者」,意思是說,他迫切想了解主導世界運轉的那些真正規律,同時又不夾雜主觀的價值判斷。「我覺得,他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不能容忍不充分的回答。」布里奇沃特投資公司聯合首席投資官之一、現年 50 歲的鮑勃。普林斯(Bob Prince)說。普林斯在 1986 年就進入公司。「他會一層一層地剝掉外皮,找到關鍵的真相。」戴利奧一生中的每項活動—從管理公司到狩獵時拿弓箭悄悄接近野豬—推崇的都是採取經過深思熟慮的步驟,以實現自己想要的結果,在做投資決策時尤其如此。「我特別熱衷於尋找明確的原理。」他說。「我不相信本能反應。你在市場上這樣做效果不會好。我做不到。我需要看到前景。我需要一個實施計劃。」為了制定計劃,他通過計算機模擬不同時段和世界不同地區來檢驗這些操作戰略的風險承擔能力,以確保它們能夠「不受時間限制,放之四海而皆準」。這全是小心謹慎—也是高度訓練有素—的概率投資策略。
在市場一派興旺的那些年份里,許多對沖基金經理把大筆杠桿資金用來賭股市看漲,賺得了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後來,少數基金經理因為預見到了經濟衰退也發了大財。這不是戴利奧的風格。(實際上,他討厭被人叫做對沖基金經理。)就此而論,他不會用大量借來的錢加大他的賭注—他的杠桿率約為 4 比 1,遠遠低於其他投資人以往的比率。與想法古怪的肖(D.E. Shaw)和復興科技基金(Renaissance Technologies)的吉姆。西蒙斯(Jim Simons)等同行一樣,戴利奧把自己的見解變成數學公式,然後用功能強大的計算機系統搜索世界各地的幾十個市場,尋找定價有偏差的資產或其他機會。戴利奧和他的計算機不只是關注股票、尋找彼得。林奇(Peter Lynch)所謂的「10 倍收益股票」,而且高度關注貨幣市場和固定收入證券市場,一點一點、穩穩地賺上一倍、兩倍、偶爾會達到三倍的回報。看得出來,這種方法有可能獲得十分豐厚的收益。
布里奇沃特投資公司總部是一幢不起眼的磚石玻璃結構三層樓房,坐落在康涅狄格州韋斯特波特縣一片 22 畝的茂密林地中,在格林尼治海岸以北約 20 英里。公司在附近的其他三座樓里新添了辦公場所,這是因為它管理的資產急劇增加—在過去 10 年裡年均增長率超過了 40%,所以必須出資聘請新員工,增強技術力量。自 2000 年以來,公司員工從不到 100 人發展到 800 人左右,僅僅在客戶服務部里就有 100 多名雇員。
與一般對沖基金不同的是,布里奇沃特投資公司不為富人管理金錢,而是只跟養老基金和主權財富基金等大型機構合作。眼下,公司有 270 個客戶,其中大約一半是美國國內機構,一半在海外。和普通對沖基金一樣的是,它對受託資產收取 2% 的管理費和 20% 的利潤分成。
不過,它與投資人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從對方的錢財中分得一份。公司的分析師還向客戶提供一系列調研服務。「我喜歡他們做的每日經濟報告。」洛斯公司(Loews Corp.)首席執行官吉姆。蒂施(Jim Tisch)說。「這是我每天必讀的東西。」分析師們還隨時按照客戶的要求提供服務,或者審查客戶的投資組合—甚至包括把資金分流到其他對沖基金。「我不把他們當作服務提供商,而是當作合作夥伴。」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養老基金投資主任約翰。蘭恩(John Lane)說。這個擁有75億美元資產的養老金組合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就投資於該公司。「如果不聽取布里奇沃特公司的意見,我們不會對投資戰略作重大改動。」
盡管資產管理業最近飽受丑聞和倒閉的困擾,蘭恩仍然完全信任布里奇沃特公司。「在與我們合作的所有投資公司當中,」他說,「他們是最值得信賴的。」談到信任問題,戴利奧指出,客戶的錢財都在公司外部保管人那裡,他的機構客戶經常來勢洶洶地審計公司的經營狀況。
戴利奧身高6英尺,體格健壯,不會見客戶時愛穿棉織開領衫和燈芯絨褲子。他的辦公室朴實無華,到處掛妻子和四個孩子的照片,窗外可以看到從林地橫穿而過的索格塔克河。周圍的鄉土氣息令他心情愉快。他是全國魚類和野生動植物基金會(National Fish and Wildlife Foundation)理事會成員,酷愛釣魚和弓箭狩獵活動,獵物從南非野牛到野豬一應俱全。他說自己喜愛戶外運動—他還喜歡用滑雪板滑雪—主要是因為他崇尚大自然的精美絕倫。他說,相比之下,「人類看見或製造的任何東西都過於簡單了。」
為了保持頭腦活躍、富於創意,戴利奧每周要打坐五次左右,每次20分鍾。他說,早在「1968年披頭士們開始這種**時」,自己就學會了。他還是個狂熱的音樂迷,而且什麼音樂都喜歡。他在紐約市的歌劇院里有一個專用包廂,每年長途跋涉去新奧爾良參加爵士音樂節,定期與妻子一起去跳薩爾薩舞,對藍調布魯斯也情有獨鍾。
同許多億萬富翁級的基金經理一樣,戴利奧擁有自己的慈善基金會。過去三年裡,他出資在報紙和電台上打廣告,支持一個名叫「讓我們重新定義聖誕節」的運動,該運動呼籲人們向慈善機構捐錢,而不是沉湎於慣常的炫耀自我的節日消費。
盡管戴利奧說自己讀書不多,但最近在他的辦公桌上摞20幾本有關經濟危機的書,其中有本。伯南克(Ben Bernanke)的《大蕭條論文集》(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和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的《1929 年大崩潰》(The Great Crash of 1929)。每本書里都夾便簽紙,書頁空白處有隨手記下的心得。他還在手邊放了一個活頁夾,裡面是他收集的上世紀四個重要去杠桿化時期長達100頁的詳細時間表,這四個時期是:20世紀20年代魏瑪共和國極度通脹、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期間的全球經濟危機、80年代的拉丁美洲信貸危機,以及90年代開始的日本10年衰退。他說,這份時間表提供了「一種有關每個時期應該做什麼交易的虛擬經驗」。
戴利奧說,在這四個歷史時期中,當前的形勢與大蕭條最相似,因為其問題具有全球性。不過,他不愛用「蕭條」這個詞。他認為這個詞太嚇人,現在如果用它,會使人聯想到當年遍地的流浪漢和收容失業者的「胡佛村」,並且會分散人們的注意力,不再去關注造成當前態勢的緣由。他想用自己造的詞:「D-過程」(D-process)。
戴利奧說,大多數人認為,蕭條就是一種真正、真正惡劣的衰退;而實際上,兩者不盡相同,但均屬於正常現象。衰退是因為中央銀行採取緊縮銀根政策而造成實際 GDP 下降,此舉通常是為了控制通貨膨脹,待央行壓力減輕時,便會停止實施。不過,D-過程發生在某經濟體出現難以承受的債務負擔、貨幣政策不再有效之際,這通常是因為利率接近於零,央行無力刺激經濟回暖。作為補救,債務的價值必須減記(此舉有引發通貨緊縮的風險),否則央行必須加印鈔票(這是導致通貨膨脹的因素),或者以某種形式雙管齊下。
近幾年來,美國債務水平佔GDP的百分比扶搖直上,達到了20世紀30年代初創下的歷史高點。美聯儲的基準利率眼下一直在略高於零的上方徘徊。因此,在戴利奧看來,這顯然表明 D-過程出現了。「看來很有可能的是,股價會大大下降。」他說。「我們不得不經歷一個重大的債務重組過程,大量的資產會被出售,而且是巨額資產,買家卻寥寥無幾。」
就連對沖基金的投資人也不能倖免。根據布里奇沃特公司的調研結果,對沖基金業的總價值相當於標准普爾500指數的75%,就這個問題,戴利奧迄今已經發出好幾年警報了。「太多的人對經濟正增長懷有一種系統性偏向。」他說。「我認為,我們即將面臨的是經濟態勢繼續惡化,盡管大多數人都期待它會好轉。」他預計,到 D-過程結束時,這種態度很可能會發生逆轉。
戴利奧在紐約長島長大,父親是爵士樂手,母親是家庭婦女,他是家裡的獨子。他父親會吹單簧管、短笛、長笛和薩克斯管,而他從來沒有耐心學習任何樂器。上世紀60年代初他還是個孩子時,便在附近的高爾夫球場里當球童。當時的股市牛氣沖天,12歲的戴利奧聽說了足夠多的炒股高招後,決心去試試水,於是便去找他的叔伯借錢。待到自己買的第一隻股票—東北航空騰飛後,他也上了癮。
從長島大學畢業後,他去哈佛商學院拿了 MBA 學位,接到多米尼克經紀公司(Dominick &Dominick)當了一年大宗商品交易部主任,最後去海登斯通公司(CBWL Hayden Stone),成為桑迪。威爾(Sandy Weill)的手下,具體工作是利用期貨來幫助企業對沖其市場風險。一年後,他自己開業搞咨詢,幫別的公司對沖利率和貨幣風險。作為副業,他用自己的錢做投資,並且開始積累交易「決策規律」—起先是記在筆記本里,後來儲存到電腦里,這些規律可以進行後推檢驗,看看它們在不同時期和市場上是否可行。80年代中期,他靠自己在提供高質量調研方面的名聲,獲得了為世界銀行管理500萬美元固定收入資金的機會,並且利用這筆錢賺取了投機回報。1990年,他用洛斯公司和柯達公司的錢成立了自己的對沖基金投資項目。
布里奇沃特公司的旗艦基金起名叫Pure Alpha絕非偶然,它代表了戴利奧採用的一種投資策略—「可攜阿爾法」(portable alpha),又稱alpha與beta分離法—他當年開始採用此法時,尚屬創新之舉,但如今在華爾街更加曲折的過道里已經司空見慣。「雷。戴利奧認識到,傳統的投資組合模式太不自然。」安傑羅。卡爾維洛(Angelo Calvello)說。卡爾維洛在道富全球顧問公司(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ers)和曼恩投資公司(Man Investments)擔任過高管,在可攜阿爾法方面著述甚豐。「他真正改變了人們過去對投資和分散風險的思考方式。」
從投資的角度看,beta 是一項投資可能從某個基準指數—比如標准普爾 500 股票指數—的上下波動中獲得的被動回報。Alpha 則是衡量經理人回報的標准,即在同等風險下超過 beta 的部分。針對自己的基金,戴利奧開發了一種「alpha 覆蓋」法,使他能夠撥出一定的資金去重復某個投資人選定的基準,然後在其他資產類別之間自由游動,尋找最有可能的「alpha 流」,即回報機會。這是他多年裡總結出來的應用交易公式的完美方法。
於是,戴利奧毫無諷刺之意地說,他發現了投資之道的聖杯,「我的意思是,如果你發現了這種東西,你就能發財,投資就能成功。」不幸的是,這個聖杯不是一般人能碰巧得到的法寶,而是一個公式:15 個或 15 個以上彼此不關聯的回報流,有 beta 流,也有 alpha 流。根據戴利奧的說法,這種投資可以降低 80% 的風險。當然,難就難在首先能否找到一大批可靠的、彼此無關聯的賺錢機會。(假如容易的話,豈不人人都能做到。)而且,它需要冒的風險遠遠超過資本的限制。如今,布里奇沃特公司的計算機在大約 100 個不同類別里搜索世界各地的機會—從針對工業金屬價格的定向投資,到針對兩個新興市場國家利率對比的相對投資。對基金進行如此寬泛的多元化經營,減少了一錘子買賣的風險—同時也制約了 Pure Alpha 基金對任何一個市場可能產生的影響。
布里奇沃特公司對 Pure Alpha 系統信心十足。就在幾年前,戴利奧做了一件華爾街上罕見的事—把錢拒之門外。2005 年底,戴利奧和手下覺得已經到了自己投資能力的極限。他們決定不再接新項目,全力以赴搞他們的最佳戰略。他們當時管理的資金有許多被分流到—比如說—運用更加傳統方法的環球債券風險投資項目上,而不是 Pure Alpha 基金。這樣,他們讓客戶可以選擇把資金轉到 Pure Alpha 基金—如果客戶認為可攜 alpha 法不符合其機構投資理念的話,也可以選擇把錢取走。
結果,布里奇沃特公司的確損失了幾個客戶,但卻為現有客戶擴大資金投入提供了空間。眼下,除了 Pure Alpha 基金擁有的 386 億美元之外,布里奇沃特公司還在一個名叫「全天候」(All-Weather)的投資項目里擁有 179 億美元,後者起初是戴利奧為他的家庭信託基金創立的。全天候是一個「被動」基金,旨在提供的長期回報率相當於 60/40 股票-債券投資組合,但風險更小(去年降低了 20%)。對於寧願多擔風險的投資人,還有一個 Pure Alpha II 期基金,其投資方法與旗艦基金完全一樣,但波動幅度要小一半。
幾年前,戴利奧仔細研究了正在快速發展的公司,認為必須制定自己的價值體系,使之成為公司的運轉和管理的模式。於是,他坐下來,想寫一份有關這些原則的大綱,結果卻成了一份長達 62 頁、不同凡響的文件,要求公司每個雇員都得學習。(趣例舉隅:「公司雇員必須推崇追求真理的精神,甚至甘心為此受辱。」)
「假如把五位組織心理學家關在一個房間里,要求他們為公司文化設計一份完美的藍圖,他們最終拿來出的大概就是這樣的東西。」退休咨詢顧問鮑勃。艾興格(Bob Eichinger)說。艾興格過去 50 年裡一直致力於研究企業人才管理,目前在布里奇沃特公司兼職。「他想設計出一種使人才得到自由發揮的文化。」
與一般公司的氛圍相比,這種設想的結果顯得很激進。為了保持自己極度現實主義的形象,戴利奧堅持搞全透明管理。比如,每次會議都錄音存檔。要求員工經常做出直言不諱的反饋,包括召開「刨根問底」會議,討論員工沒能完成任務的原因。如果員工不在場,經理們不許就對方的表現進行評估。戴利奧認為,錯誤是學習的有力工具,因此每當出現問題,員工都必須在所謂的「問題日誌」里寫一份備忘錄。戴利奧熱衷於英才管理的理念,他鼓勵下屬與上司爭辯—也要求上級鼓勵下級這樣做。「我們討厭自以為是。」他說。
如果年輕雇員—公司辦公樓里四處可以看到最近從名牌學校畢業的高材生—需要了解這種英才管理可能帶來的機遇,他們只要看看 34 歲的格雷格。詹森(Greg Jensen)就可以了。詹森現任研究部主任,在公司每周一次的投資戰略會議上,他是僅次於戴利奧和普林斯的第三位最有發言權的人。詹森從達特茅斯學院畢業後直接來公司當了一名實習員工,並且很快就得到逐級晉升。「我喜歡這里,因為你的貢獻能得到一種合乎邏輯與原則的評價,而不是憑當權者的好惡。」他說。
不足為奇的是,並非人人都適應這種氣氛緊張的文化。一位前雇員說:「它既是控制心智的邪教,又是世上最快活的地方,這要看你是否認同它。」即使是一些眼下感到快活的員工,也說初來乍到時需要有一個適應期,並且承認那些咄咄逼人、直言不諱的反饋並不全都那麼有趣。有幾位雇員談到了這種開誠布公的做法能使人充分發揮作用,還有幾個甚至舉例說明,接受這種襟懷坦白的方針後,他們的個人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也許更加說明問題的是,戴利奧的制度帶來了他所期望的結果。他說,他對自己的主張時時受到質疑絲毫不感到難堪。實際上,他巴不得大家這樣做。「我拿出自己的結論,然後對大家說:」請多挑毛病。『人們往往認為我之所以取得成功—或者不管你怎麼叫它—是因為我是個真正善於決策的人。我卻以為,真正的原因是我對決策不那麼有信心。所以,換句話說,我對任何事情從來都沒有把握。一切都有可能發生。「
這就是讓他始終對不斷變化的世事保持警惕的原因。「假如我以前不得不做出許多長期決定,我的成就會遜色得多。」他說。「我處在這個位置上的好處是,我有能力做到明天就改變主意
3. 什麼基金最近十年收益最多
華夏大盤
4. 富達麥哲倫基金
麥哲倫基金創立於1963年,原名富達國際基金(Fidelity International Fund),1965年3月更名為麥哲倫基金。
富達·麥哲倫是美國共同基金業中的龍頭,長期以來,它依靠良好的知名度和龐大的規模受到了廣大投資者的青睞。這只基金最初由富達的總裁奈德·約翰遜管理,後來由彼得·林奇來操作。在林奇管理麥哲倫的13年中,年均收益率達29%,使業界極為震驚。
但這些已經成為歷史。自從1996年6月鮑勃·斯坦斯基接管麥哲倫以來,麥哲倫基金每年的平均收益率只有7.8%,根據Morningstar的統計數據,標准普爾500股票指數每年的平均收益率是8.9%,高於麥哲倫。去年麥哲倫基金比標准普爾落後4個百分點,雖說這也並不是很嚴重,卻有負投資者們對它的期望。
從林奇1990年離任到現在,麥哲倫只是一直依靠自身顯赫的聲望來維持慘淡的經營。過去十年的收益積累了200多億的資產,所以,雖然經營不怎麼樣,卻依然在美國15隻平衡型基金中列第14位。
鮑勃·斯坦斯基在接受《錢》雜志采訪時曾很瀟灑地說,他仍然相信自己能戰勝市場,他的目標沒有變,和《錢》雜志兩年前采訪他時所說的一樣:每年超過標准普爾500股票指數3到5個百分點,同時,他也承認自己過去一兩年中業績並不怎麼好。
其實,過去一兩年中斯坦斯基的失誤還是很明顯的,由於擔心科技股定價過高,收入不會像預計的那麼好,所以他一直在科技股投資上有所保留。2003年末,麥哲倫基金中科技股占總資產的15%,相當於標准普爾500的18%的科技股比例。而斯坦斯基只買了一些大公司(比如英特爾和思科)的少量股票,這些股票在2003年大部分時間內跑贏了大勢。更糟的是,斯坦斯基在一些大的醫葯公司(比如2003年股價下跌14%的默克公司)上大舉投資,以致一些保持盈利的投資,包括投資在花旗集團、泰科、摩根斯坦利和百思買上的,都不能彌補他的損失。
斯坦斯基的失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麥哲倫基金最近處於弱勢的原因,但不能解釋麥哲倫相當長時期內的萎靡不振。自從1990年以來,在三個不同基金經理的管理下,麥哲倫基金基本上跟隨著標准普爾500指數走勢,每當基金經理更替,主動式的投資風格也給予投資者不亞於指數走勢的回報,這自然提升了基金的規模,但也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問題的嚴重程度。1990年彼得·林奇離任的時候,麥哲倫基金有140億美元的資產,1999年泡沫高峰期,該基金旗下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
如今,麥哲倫基金的規模甚至減少到680億美元,不只落後於先鋒500指數,而且落後於兩只美國基金,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關注。由於擁有巨額的資金,如果斯坦斯基把1000萬美元投資一隻有前途的小股票,那無論這只股票怎麼樣,基本上都不會影響到基金整體的盈利。但斯坦斯基集中投資了一些巨型公司,平均算來,他向挑選出的每家公司投資了2.9億美元,最多的超過20億美元,結果,他的資金都被大公司套牢了。他擁有的最多的股票包括花旗集團、美國國際集團、維亞康姆、通用、微軟等藍籌巨頭。
斯坦斯基認為,巨大的基金規模決定了他應該主要購買相匹配的標准普爾200(標准普爾500中最大的兩百家公司)中的公司股票,也就是說,基金的規模要和所要購買股票的公司規模相適應。
林奇卻不同,他往往會買一些親自調研之後確信會升值的品種,像小型的、前景模糊的公司的以及外國股票和債券等,這些都有助於他的基金獲得比較好的收益。正如他所說過的,不要擔心錯過所謂的最佳投資時機,因為真正的好機會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盡管外界長期評論說,麥哲倫不過是只指數型基金,但斯坦斯基包括富達都表示否認,比如,富達指出,去年底麥哲倫持有的233隻股票中只有175隻選擇了標准普爾500,標准普爾500中另外325家公司不在基金的投資范圍內。不過自從1990年以來,麥哲倫基金的走勢幾乎與標准普爾500指數相同步。關於鮑勃
鮑勃·斯坦斯基是一個在小地方成長起來的成功男孩,父親是一個火爐和空調維修人員,斯坦斯基從小就生活在伍斯特的工人階層中,後來獲得達德利尼可斯大學的會計學學位和紐約大學的工商碩士學位。他說他的第一份收入來自曾經買的一支叫Valtec工業的光纖股票,當時這只股票從每股9美元一下飆升到了60美元,令他大賺了一筆。1983年斯坦斯基進入富達不久後便被安排作麥哲倫基金經理彼得·林奇的助手,當時他並沒有希望將來有一天能管理麥哲倫基金,只是考慮什麼可以幫助他得到一些股權,以便可以留在富達。
1987年斯坦斯基接手富達成長公司基金,管理2060萬美元的基金,主要投資於小型IPO公司。在他接手的9年中,成長公司的基金平均每年的收益率達到16%,並積累了85億美元的資產。1990年購買思科IPO股票也許是他整個事業生涯中最完美的投資,那時幾便士就能買進一股,低廉的股價使其不斷盈利。1996年斯坦斯基被分派管理麥哲倫基金,事實證明,這比管理成長型公司基金有著更艱巨的挑戰,不光巨大的基金規模束縛著斯坦斯基的管理,他還必須讓麥哲倫在富達的方針指引下進行運作。一定程度上,這要歸結於他的前任、在1992年中期到1996年中期掌管基金的傑斐·維尼克,他管理麥哲倫基金時隨心所欲,無所拘束,後來因為在債券上投了一筆明顯失誤的賭注後辭職而去,此後,富達便對麥哲倫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制度約束。
為了從401(k)投資者那兒拉到更多的新生意,富達對它旗下的許多大基金開始強行加大控制,由彼得·林奇創造出的牛仔式的企業文化似乎不再受人欣賞。基金經理們鼓足干勁去尋求固定的收益,不再為了追求排名表上的名次而承擔很大的風險。作為規模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富達旗下子基金,麥哲倫必須保持穩步前進。
現在一些麥哲倫投資者已經開始變得坐立不安了。根據一家金融調查公司的數據,在斯坦斯基任期內,麥哲倫基金的凈贖回額達203億美元,甚至在去年投資者們紛紛撤回到平衡型基金的時候凈贖回額也達24億美元。
從1997年起,麥哲倫不再對新的投資者發售,但不斷下降的資產回報率讓富達損失嚴重。在2001年3月31日財政年結束的時候,麥哲倫為富達賺了7.1億美元,去年這個數字下降到3.44億美元。對於基金持有者和受到麥哲倫基金衰退影響的公司來說,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富達將會作出什麼改變嗎?對此,斯坦斯基的上司、富達管理和調查部門的負責人阿比·約翰遜表示,斯坦斯基和她都認為基金的規模是合適的,目前他們沒有改變其結構的打算。
一些旁觀者認為,富達或許正給斯坦斯基和一些大基金的經理更大的迴旋餘地以承受尋求高回報所產生的風險。對於斯坦斯基,正如他自己所說,他的相當一部分財產已經投入了麥哲倫,他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買進,持有還是拋售?
大致來說,每10個平衡基金的持有者中就有一個投資了麥哲倫基金。新澤西普羅維登斯的退休者賽斯勒夫婦持有麥哲倫基金有20多年了--投資到個人養老帳戶(IRA)的8000美元如今已經升值到65000美元。現年73歲的鮑勃·賽斯勒認為,或許現在麥哲倫基金不如彼得·林奇管理時那樣好,但也不錯了。而"FundAlsrm.com"的創始人羅伊·維茨則認為,是彼得·林奇造就了麥哲倫基金的旗艦地位,如今它的衰退卻不能不讓人們有些傷感。
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對於麥哲倫目前的情況,大致來說,投資者有兩種選擇:
如果你持有的麥哲倫基金的數量達到征稅的程度。如果你是在1997年麥哲倫基金對新的投資者停止發售之前買的基金,所持有的數量已經達到征稅程度,要是轉移投資的話,你得繳數量巨大的所得稅。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把錢繼續保留在基金里,同時尋找其他地方的新投資。
如果你持有的麥哲倫基金的數量已經無利可圖。如果像超過四分之三的麥哲倫投資者一樣,你所持有的基金已經無利可圖,那麼不需要擔心繳稅,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應該把所持有的基金轉移到其他基金中去。
[編輯]從麥哲倫基金成長的故事看中國新興基金業
話說三十幾年前,二十郎當歲的彼得·林奇剛就任基金經理人不久,那個基金規模很小,搖搖欲墜,可能被撤銷或與別的命運同樣坎坷的小基金合並。彼時正是美軍敗走中南半島,世界經濟在能源危機掃盪下奄奄一息的悲慘歲月。
林奇的上司富達先生,隔三差五地走到他身邊想給小老弟一些秘訣:"怎麼不買些XX股呢?你看,上周漲這么多!"或者:"聽說,那個某某,要大幹一場,趕快讓基金買上些吧!"行情低迷十幾年已經讓人很不爽了,老闆還像蒼蠅一樣飛來飛去,實在煩人。
某日,彼得終於開竅了,告訴長官:這幾個月搭地鐵上下班讓我有個心得,車要走了,等下一班就是,不用追趕。有些人珍惜時光,為了兩三分鍾,跑步趕火車,不信紙有沒有趕上,摔倒、被門夾到、腳扭到的機會都比別人高很多,真是不劃算啊!反正下班車一會兒就來。接著他又說:股票也不用追,這個漲了,還有沒漲該漲的;也有漲了會跌回來的,追股票的下場跟追地鐵一樣,得不償失。後來,他的基金真的因為太小而跟另一檔合並,經過二十年之後,這個基金成長為全世界管理資產最多的基金,他留下長期穩定的操作紀錄,為投資創造的收益至今無人能及。猜到了吧,這個基金就麥哲倫基金。
就算在共同基金最為發達的市場--美國,基金投資人和基金公司的股東對於基金報酬的預期、基金管理獨立性的尊重都經過相當長時間學習的過程。國內的基金還在初期發展的階段,對於投資基金的信心並不堅定。這一點沒有速成的方法,惟有耐心地觀察及等待,我估計在國內至少還要有一輪多空循環,方可看出高下。在國外,也是經過多個多空循環後,一些堅守基本面分析專業、堅守紀律性操作的基金公司以及基金經理人,以傑出的績效向投資者證明買基金比自己做股票要好多了。
所謂傑出的績效包括幾個元素,首要的是穩定性,再就是比市場好,一個好的基金在每一次市場上漲時基金凈值要能比上一次上漲更上層樓、在每一次下跌時可以比上一次下跌時凈值墊高一些。在中國,只要經濟發展向上的趨勢不改變,資本市場作為經濟成長的櫥窗,速度或許有快有緩,基金都有長足發展空間。
中國基金業發展所倚賴的資本市場一般被歸類為新興市場,過去國際上對於新興市場的印象大致可歸類為兩點:第一是市場波動性較大;第二點則是公司治理結構不佳。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投資新興市場似乎是風險極高的事情,因此要承受較高的風險溢價。不可否認,這兩點的確曾是新興市場的特徵,不過經過近幾年的調整與融合,新興市場本質上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投資入應該修正對於新興市場的認知。
首先,隨著金融市場的國際化,資本在國際間移動十分迅速,因此波動性大已不再。是新興市場的特色。從市場波動值(Volatility)來看,美國納斯達克指數過去兩年的波動值已經比MSCI亞洲新興市場指數波動值要高,中國A股市場的波動值在今年甚至亞洲鄰近市場要小。
其次,在金融市場國際化的浪潮下,許多新興市場逐漸解除原有的限制,對外開放市場,例如台灣最近即廢止QFII的制度。事實顯示,在國際資金的進駐後,新興市場的企業管理水平也有迎頭趕上的趨勢。在台灣地區、新加坡等市場,一些佔大盤權值高的藍籌股,外資持有股權的比例已經過半,就股東結構而言,這些公司已算是國際級的企業,因此在管理上須同步提升至國際級的水平,決策時亦須考慮外資股東的想法。國內的企業在邁向國際舞台的過程中,遇到如股權結構改變、購並的情況時,也必須尊重國外媒體的看法,這也是升級為國際企業所必經的過程。
綜合以上兩點,投資新興市場的策略也須加以調整。過去國際投資人習慣將市場按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來劃分,但隨著新興市場國際化的腳步,不同國家間的股市漸趨同步,反而是不同產業間的景氣周期差異更加明顯。因此,以國別作為資產分散的依據,已遠不如以不同產業來分散風險的效果。特別是對於新興市場而言,產業的優勢更為明顯,例如一向採取價值型投資法的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在其投資組合中就有中國石油這家公司,他並不會因為中國石油來自屬於新興市場的中國大陸就不投資,這個例子亦告訴我們,只要公司治理國際化,且所屬產業具備競爭優勢,即使公司在新興市場,投資前景仍被看好。
5. 有哪些基金比較好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2019年全年易方達基金以4047.87億元的非貨內幣基金規模容位居榜首;華夏基金非貨幣基金規模3437.02億元排名第二;博時基金非貨幣基金規模3270.39億元位列第三。規模超過3000億元的還有廣發基金和匯添富基金,非貨幣基金規模分別達3184.45億元和3104.48億元。
規模超過2000億元的有南方基金、中銀基金、嘉實基金、富國基金、招商基金和工銀瑞信基金。
6. 美國前十大基金公司是什麼
美國十大基金公司
1、富達投資(1萬億美元)
富達是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它的分支機構遍布全球15個國家,管理的資產高達1萬億美元。
2、摩根士丹利
摩根士丹利是最早進入中國的投資銀行,主要投資領域是製造行業、食品行業、飲料行業、家居建材、房地產等等。
3、黑石集團(982億美元)
黑石集團也被稱為佰仕通集團,管理的總資產達到982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獨立資產管理機構,也是美國規模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
4、貝恩資本(650億美元)
貝恩資本是國際上最大的私人股權投資基金,一共管理的資金為650億美元。
5、KKR(835億美元)
KKR是美國十大基金公司排名中歷史最悠久的機構之一,早在1976年的時候就已經成立,總部在美國的紐約,業務遍布全球各地,2013年的時候管理的資產就達到835億美元。
6、高盛集團
在1869年的時候就已經成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主要投資的領域是銀行證券、石油、汽車、通訊等等,著名案例有聯想投資、美的、西部礦業等等。
7、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
成立時間是1992年,是一家比較年輕的基金公司,但是管理的資產達到300多億美元,主要是在技術工業零售消費、航空金融服務、銀行業保健制葯等等領域投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股權投資公司,比較著名的投資案例四聯想集團、友友購物、華奧物種集團公司等等。
8、橡樹資本
這是家國際資產管理公司,成立於1995年,總部在美國的洛杉磯,2013年的時候管理資產達到800億美元,主要投資的策略是房地產、亞洲及新興市場股票、日本投資機會、電力基礎設施、不良債務、高息債券、可換股證券及次級債務等等,比較著名案例是澳門房地產。
9、凱雷投資集團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一家投資公司,在全球有1575個員工,擁有324個投資基金,也是比較早的進入中國的投資公司,在中國的主要投資基金有凱雷亞洲基金、凱雷亞洲增長基金、凱雷亞洲房地產基金等等,它的主要投資領域是IT服務軟體業、電信通訊網路、電子半導體晶元等等。
10、華平創業投資公司
在美國十大基金公司排名中,華平在1966年成立於美國紐約,在1994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在中國投資,比如58同城、神州租車、紅星美凱龍等等都有華平的投資,它管理的資產為440億美元,比較專注於消費、工業和服務、能源、金融服務、醫療保健以及技術、媒體和電信等等,著名案例有浙大網路、亞洲醫葯網等等。
7. 富達基金公司,在大陸有開展融資融券業務嗎.最近有人推薦說富達3萬元門檻就可以做融資融券,不知真假
這種就是配資公司,不要介入。
行情好還有贏利的可能,現在這種形勢,進這種公司是自殺。
8. 世界上現存的著名基金公司
全球十大著名基金公司:
貝萊德基金公司(BlackRock)
貝萊德基金公司又稱黑岩集團,並不是大家聽過的黑石,那是家以私募為主的投資公司。而Blackrock可以說是目前世界第一大基金公司,以共同基金為主。貝萊德公司在1988年成立,總部在美國,分布涉及全球,目前為上市公司。貝萊德通過兼並和收購,迅速壯大,其中關鍵兩步包括和美林證券的投資管理部門合並,和最近來的收購了巴克萊國際投資管理公司從而成為世界最大的基金公司。
目前貝萊德公司旗下擁有超過300隻共同基金,其中有很多均為世界著名和高評級基金,總管理資產高達3萬億美圓,目前為美聯儲Fed的投資顧問。之前在和美林合並時,給貝萊德帶來了154隻全球共同基金,之後在收購了巴克萊國際投資管理公司之後,又獲得了著名的安碩(iShare)品牌,熟悉港股的人肯定知道這個牌子,它是一個以跟蹤指數為主要的投資品牌,在美國指數基金佔有市場超過5成。
在國內,可以說貝萊德品牌的影響力也為第一,國內引入了多隻著名基金。包括貝萊德獨步全球的核心旗艦級別產品,世界最佳全球配置型基金——貝萊德環球資產配置(GA),該基金評級為十年晨星5星,標普AAA,LIBOR最高評級。另外,貝萊德基金公司的天然資源投資系列(世界黃金基金,世界礦業基金,世界能源基金,世界新能源基金)也在國內受到廣泛關注,以上四隻均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單一行業股票基金。另外還包括了很多著名的區域基金,例如拉美基金,新興市場基金,印度基金,新興歐洲等等。
富達基金公司(FidelityInvestment Group)
說起富達基金,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說起彼得•林奇,相信無人不知。
富達基金是一家1946年創辦的基金公司,未上市,曾經是世界最大的基金公司,直到貝萊德快速收購完成之後。目前富達公司分成兩個主要投資集團,分別主要在歐洲和美國投資。富達最出名的基金為富達麥哲倫基金,彼得•林奇掌管其十三年裡,年平均收益率為29%,而同期標准普爾500指數的漲幅平均只為14%。最近媒體注銷過一篇報道,總結了巴菲特在其45年的投資中,復合投資回報在20%。投資研究公司Morningstar Inc,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巴菲特任伯克希爾哈撒韋董事長期間,表現最好的兩只基金之一,Fidelity Magellan
Fund的年平均回報率為16.3%,Templeton Growth
Fund的年度回報率為13.4%。可以見,雖然之後繼任的基金經理並沒有彼得林奇如此優秀,但是也依然保持了較高水準。值得一提的是,富達基金在新成立一隻基金時,往往會有自由資金成立一隻領航基金,進行1-2年的實際投資,才會對外募集。富達基金高度追求自下而上的投資策略,是該方面的專家。
富達基金投資有很多非常有經驗的優秀基金經理,雖然整體上看,目前引入國內基金不多,但是都代表了富達基金比較高的水準。例如富達亞太股息增長基金,在08年的大跌里幾乎排名第一。富達歐非中東基金,成立以來一直領先市場指數,為世界新興市場投資的第一梯隊,排名在全球前十以內。富達拉美基金也在去年的拉美狂潮里,取得非常優異的成績。
施羅德基金公司(Schrodersgroup)
這是家非常老牌的基金公司,成立在1804年。之前一度長期成為世界最大上市基金公司。在香港,該基金公司被稱為寶源基金,在中國,和交通銀行(601328,股吧)合作成立了交銀施羅德基金。施羅德基金公司品種很多,在國內也是可以說是第2大主要品牌,涉及債券,股票,商品期貨等諸多方面投資。有些國內外資銀行就是以施羅德基金公司產品為主。
施羅德目前國內比較有特色的為債券類投資和另類投資。例如施羅德環球企業債,是一隻非常優秀的企業債基金,而新興市場債券,更是一隻採用對沖基金手法,追求絕對回報的債券基金,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另類投資的話,施羅德有提供很多商品股票和商品期貨方面的投資,例如著名的施羅德商品基金,將資金直接投資到期貨市場上,通過掉期對沖等手段降低風險,在07-10年都取得了比較好的回報和抗跌性。施羅德金屬基金則是同時投資在黃金等貴金屬和工業金屬上,採用期貨和ETF投資,最大程度反映了商品期貨的價格漲跌。另外施羅德的環球房地產股類投資也是很有名。
富蘭克林鄧普頓基金公司(FranklinTempleton Investments)
該公司於1947年由魯伯特·強生先生於紐約創立,極富傳奇色彩,曾經一度為世界最大上市基金公司,目前為亞洲區最大的基金投資者之一。富蘭克林鄧普頓基金公司以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穩健理財的最早倡導者——本傑明·富蘭克林先生的名字為公司命名,遵循富蘭克林先生的一句名言-「理財規劃,穩健為先」。該公司擁有非常強大的研究力量,和重視研究的富達基金一樣,研究員遍布全球各地。在中國,和國海證券(000750,股吧)合作,成立了國海富蘭克林基金公司。
富蘭克林鄧普頓基金公司最出名的為其債券類投資,擁有鄧普頓全球債券,鄧普頓環球總收益,鄧普頓新興市場債券,三為一體的核心債券組合,其業績為世界驕楚,是一家在債券上可以和PIMCO抗衡的基金公司。例如鄧普頓環球總收益全債基金,在今年3個月以來已經取得了6%以上正回報,去年回報高達33%,08年僅下跌2.7%。但是別以為該基金公司只擅長做債券,在股票方面依然有非常強大的實力。前面說的巴菲特的投資對比,其中排名第3的就是鄧普頓環球增長基金,僅次於富達麥哲倫基金。該公司,更是有被譽為新興市場教父的麥朴斯博士(Mark
Mobius)作為新興市場投資的管理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作為基金管理人把錢投資到新興市場的基金經理,當時新興市場還被稱為欠發達市場。1996年,他與巴菲特、彼得•林奇等並列《紐約時報》」全球十大基金經理」,可以說投資新興市場首選投資管理人,非他莫數。目前,他負責有超過380億美圓的新興市場基金,國內目前也引入了鄧普頓亞洲增長,鄧普頓拉美等他親自負責的基金,可以說是國內投資者的一大福氣。
霸菱(Barings)
霸菱為全球投資巨頭之一,成立在1762年,歷史悠久,為英國歷史上主要投資管理公司。這家公司目前國內引入產品不多,但是最有名氣的就是霸菱中國香港基金,這是一隻成立27年的著名基金,以香港為主,一直以來都是香港表現最佳的基金,以至於該基金成為香港本地人的最愛。目前該基金也引入國內。
聯博(AllianceBernstein)
聯博資產管理公司為美國最大公開上市之資產管理公司,總部設於紐約。大聯龐大的投資能力包括成長型股票、價值型股票和固定收益投資,除了服務全球各地的零售客戶之外,亦同時滿足全世界包括企業、政府機構、中央銀行等的各項專業資產管理之需求,美國五十州的州政府當中,有高達四十三家的州政府委託大聯資產管理公司為其管理資產。大聯資產管理公司擁有國際化且完整的股票及債券管理經驗,旗下基金績效領先同業,並屢獲多項國際大獎肯定,2002年與2001年亦連續獲頒標准普爾及國內智富雜志合頒之」最佳基金團隊獎」。
首域(theFirst)
首域基金為澳洲聯邦銀行旗下CFS
GAM管理公司,主要是在香港地區。首域基金有兩只非常有名的基金,分別是首域亞洲增長基金和首域中國增長基金,代表了世界第一流的亞洲區和中華概念投資實力。兩只基金均多次獲得同一組別,晨星,理柏的最高評級和金獎,可以說是和霸菱香港一樣,在香港地區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基金。這兩只都引入了中國。
百達(Pictet)
瑞士私人銀行始於1805年;以私營無限責任公司形式運作;惠譽國際信用評等公司給予AA-長期信用評等;專注於財富管理、私人銀行、資產管理、基金銷售及環球託管服務;管理資產總額超過3,230億美元。百達基金公司為百達集團下屬,屬於瑞士的投資機構。目前在國內該基金公司引進並不多,主要包括一些特別的行業基金,例如百達醫葯,百達生物科技,百達保安等等。
亨德森(Henderson)
主要業務集中在投資管理以及為法人或個人投資者量身訂作投資組織者之產品,包含多元之資產種類,提供投資產品與服務予法人或個人投資者於亞洲、歐洲與北美洲,Henderson之投資管理者投資於全球之主要市場,由全球頂尖研究分析師與經濟學家組成之投資管理團體,注重風險管理,確保投資組合之風險與報酬架構符合投資者之要求,1998年3月被AMP購並,被並入AMP於英國與澳洲之資產管理事業群,改名為Henderson
GlobalInvestors,2003年12月, AMP於英國與澳洲之資產管理事業群由公司總管理分離出來,Henderson成為HHG
PLC(新成立之英國控股公司,於倫敦與雪梨交易所均有掛牌)之一部份
9. 花旗的海外基金怎麼樣啊!霸菱高收益債券基金和施羅德亞洲高息股債基金怎麼樣,在線急等
花旗銀行:世界最大的銀行
霸菱銀行:歷史最悠久的銀行
施羅德:德國乃版至歐洲數一數權二的資產管理機構
這些都是以前要高山仰止的巨頭,可一場金融危機全都現了原形。
花旗,如果不是美國政府注資早就破產了。
施羅德,次貸中損失慘重;現在正祈禱歐債盡快過去,若是希臘退出歐元,巨量的壞賬怎麼辦。
霸陵就是巴林銀行,有本著名的書叫《我如何弄垮巴林銀行》,看看1995年,一個28歲的交易員把一家歷史顯赫的英國老牌貴族銀行搞垮,最終被荷蘭國際集團1英鎊收購。
他們自己尚且如此,你還指望能給客戶帶來什麼(霸菱的母公司荷蘭銀行在國內造成客戶巨虧的消息可以搜一下,其他機構也好不到哪去)。
尤其是在美國面臨財政懸崖、歐債劇烈動盪的外部環境下,若對世界金融市場沒有清楚的了解,還是別趟這路渾水吧。
別以為債券風險就低,幾年前雷曼倒閉,香港雷曼迷你債讓多少港人損失慘重。
香港的那句股諺說得好:不熟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