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厄雷格姆簡介
本傑明·格雷厄姆-概述
本傑明·格雷厄姆於1894年出生於一個在商業經營和金融投資上都完全失敗的英國商人家庭。這個可憐的孩子9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這直接導致了格雷厄姆家族經營的陶瓷生意的破產;13歲的時候,他的母親不僅在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上虧掉了所有積蓄,而且欠下了巨額保證金。但是,這一切苦難都不足以把本傑明·格雷厄姆扔進終身貧困的深淵。依靠自己打工賺的錢,艱難地讀完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本科學位——在任何一個時代,這都意味著一份薪水豐厚的工作和一條無比光明的職業生涯。家庭的貧困完全改變了格雷厄姆的一生。事實上,格雷厄姆的所有朋友都認為他適合搞學術,因為他極其熱衷於學習,擅長寫作,而且對數學極為精通。在20世紀初葉,大部分金融家都不怎麼懂數學,甚至連一些簡單的財務比例都算不清楚。那個時代的金融家熱衷於談論模糊的「消息」和「期望」,而不是明確的數據和事實。格雷厄姆從年輕的時候起,就非常痛恨這種模糊的投資理念,尤其是不經過大腦分析、只憑熱血沖動的盲目樂觀的投資理念,因為他的母親正是因為盲目樂觀而變得一貧如洗。每一個經濟類專業的大學畢業生都會想到職業成功、一夜暴富和聚光燈下的生活,但是在格雷厄姆心目中,最重要的恐怕不是爭取變得富有,而是爭取避免自己的家族過去一再蒙受的苦難——投資失敗和破產。
所以,格雷厄姆終其一生都是非常謹慎的防禦型投資者,他所創造的「價值投資」理念與其說是為了爭取投資收益,還不如說是為了盡可能地迴避投資風險。他喜歡數字,喜歡詳細的財務報表,喜歡被歷史檢驗過的規律;總之,他喜歡一切現實的和可靠的東西,也喜歡揭露隱藏在表象背後的事實。這種性格似乎更適合做一個金融學教授,而不是一個股票分析師。事實上,格雷厄姆本人一直渴望在大學教書,但是由於家庭實在缺錢,他只能選擇在喧囂浮躁的華爾街找一份工作。結果,這個喜歡數學的年輕人徹底改變了華爾街,並在若干年之後被華爾街的新一代基金經理們敬畏地稱為「華爾街教父」和「最偉大的投資者」。
本傑明·格雷厄姆-人物事跡
1914年,當格雷厄姆開始從事證券行業時,這個行業事實上只有一種成型的理論,即道氏理論。這種理論認為,股票市場的波動是有規律的,由「大趨勢」「小趨勢」和「微小趨勢」構成,每一個「大趨勢」又是一個更大趨勢的組成部分,由此變化不止。道氏理論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技術分析理論,完全不考慮某一家特定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發展前景;而且,道氏理論不是專門為股票設計的,它一開始是用來預測經濟形勢的,此後又被廣泛應用於債券、商品等行情分析。股票被認為是一種低等級的債券,不是保守型投資者的選擇。雖然所有上市公司都已經開始公布年度報告,但是很少有投資者真正按照年度報告中的數據做出投資決策。
本傑明·格雷厄姆1910-1920年代的年度財務報告和今天的財務報告有著本質的不同:格式非常不規范,模糊的空間太大,公司經常設法隱瞞利潤以逃避稅務;更重要的是,當時的財務報告無法體現復雜的控股關系,也無法對公司的投資進行准確的估價。在職業生涯初期,格雷厄姆幾乎把全部精力放在財務報告分析上,不斷發現著被低估的資產或被隱瞞的利潤,這些公司都是很好的投資對象。在華爾街混跡十多年之後,格雷厄姆已經名聲大噪,並成立了自己的格雷厄姆·紐曼公司。這家投資公司存在長達30年,貫穿了格雷厄姆的大半個職業生涯,並取得了17%的平均年度收益率;在今天看來,這個數字似乎不算驚人,但其中包括了1929-1933年的大股災——格雷厄姆在這次股災中損失慘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錯過了1934年的反彈。對他來說,大股災意味著經濟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作為一個如此小心謹慎、專注於防禦型投資策略的投資者,為什麼竟然還是無法避免損失?
經濟危機尚未結束,格雷厄姆開始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講授證券分析課程,這門課程一直持續開設到他的晚年。他在1934年出版的《證券分析》教科書中首先提出了日後被稱為「價值投資」的投資思想:首先,股票市場的價格波動帶有很強的投機色彩(格雷厄姆把股票市場形容為一個喜怒無常的「市場先生」),但是長期看來必將回歸「基本價值」(即公司資產和營利能力的實際價值),謹慎的投資者不應該追隨短期價格波動,而應該集中精力尋找價格低於基本價值的股票;其次,為了保證投資安全,最值得青睞的股票是那些被嚴重低估的股票,即市場價格明顯低於基本價值的股票,這些股票能提供足夠的「安全邊際」。「市場是一種理性和感性的攙雜物,它的表象時常是錯誤的,而投資的秘訣就在於當價格遠遠低於內在價值時投資,等待市場對其錯誤的糾正。」這句名言成為了價值投資者的最終理論基礎。
1949年,在美國又一次大牛市行情的前夕,早已功成名就的格雷厄姆出版了又一本重要著作:《聰明的投資者》。與《證券分析》不同,《聰明的投資者》沒有討論詳細的定價方法,也沒有糾纏於復雜的財務報表分析,而是用大部分篇幅討論了投資和投機的區別。「投資是建立在敏銳與數量分析的基礎上,而投機則是建立在突發的念頭或是臆測之上……投資者尋求合理的價格購買股票,而投機者試圖在股價的漲跌中獲利。」在美國股市每年漲幅超過10%的年代,格雷厄姆仍然建議投資者滿足於3.5%的年收益率,在事後看來,這或許過於保守。事實上,華爾街教父本人對華爾街已經感到厭煩了,既然他已經擁有了金融家所能擁有的一切——金錢,名聲,榮譽以及屬於自己的學術理論,繼續留在華爾街又有什麼意義呢?
1956年,在華爾街混跡長達42年的格雷厄姆終於退出了金融界。從此,他完全專注於金融教學和研究,並不斷發表他對市場的看法。就在這一年,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位學生開始了自己的投資生涯。這個學生從六年前開始聆聽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課程,曾經得到這門課程的歷史最高分,此後又幫助格雷厄姆做了許多投資分析工作。後世將稱這個學生為「股神」和「奧馬哈的聖人」。他的名字叫做沃倫·巴菲特。
本傑明·格雷厄姆-初入股市
本傑明·格雷厄姆1894年5月9日出生於倫敦。在他還是嬰兒的時候,伴隨著美國的淘金熱潮,隨父母移居紐約。格雷厄姆的早期教育是在布魯克林中學完成的。在布魯克林中學讀書時,他不僅對文學、歷史有濃厚的興趣,更對數學有著非同尋常的喜愛。他喜歡數學中所展現的嚴密邏輯和必然結果,而這種邏輯的理智對於以盲目和沖動為特色的金融投資市場來說,永遠都是最為欠缺的。
入股商談從布魯克林中學畢業後,格雷厄姆考入哥倫比亞大學繼續深造。雖然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期間,不得不迫於生存的壓力,以打工來維持生活和交納不菲的學費,但他坦然面對生活的種種坎坷,在一批優秀導師的指導下,更深地把頭理進書本和學問當中,從知識中不斷吸取營養。1914年,格雷厄姆以榮譽畢業生和全班第二名的成績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但為了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格雷厄姆需要找一份報酬較為優厚的工作,為此,他放棄了留校任教的機會,在卡貝爾校長的力薦下開始步入華爾街。
1914年夏天,格雷厄姆來到紐伯格一亨德森一勞伯公司做了一名信息員,主要負責把債券和股票價格貼在黑板上,周薪12美元。雖然這份工作是紐約證券交易所最低等的職業之一,但這位未來的華爾街教父卻由此開始了他在華爾街傳奇性的投資生活。
格雷厄姆很快就向公司證明了他的能力。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他就被升職為研究報告撰寫人。由於他充足的文學修養和嚴謹的科學思維,以及淵博的知識,很快他就形成了自己簡潔而富有邏輯性的文風,在華爾街證券分析舞台獨步一時。
也正是紐伯格一亨德森一勞伯公司給格雷厄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踐與訓練場所,才使這位未來的股票大師開始全面熟悉證券業的一整套經營管理知識,了解了包括證券買賣程序、行情分析、進貨與出貨時機、股市環境與股市人心等在內的實際運作方法。盡管格雷厄姆未受過正式的商學院教育,但這種源自親身實錢的經驗,遠遠比書本上的描述來得更為深刻有力,這給他日後在股票理論上的探索,打下了極為堅實的基礎。
公司老闆紐伯格經過仔細觀察,發規格雷厄姆身上蘊藏著巨大的潛力與才幹。不久,格雷厄姆就又被提升為證券分析師。升任證券分析師是格雷厄姆一生事業的真正開始。
當時,人們習慣以道氏理論和道·瓊斯指數來分析股市行情,而對單一股票、證券的分析尚停留在較為原始、粗糙的階段,而且普通投資者在投資時通常傾向於債券投資方式,而對於股票投資,投資者普遍認為過於投機,風險太大,令人難以把握。之所以造成投資者作出如此選擇,一方面是因為債券有穩定的收益,而且一旦發行債券的公司破產清算,債券持有人較股東有優先清償權,購買債券的安全系數明顯要高於購買股票;另一方面主要是因為一般公司僅公布籠統的財務報表,使投資者難以了解其真實的財務狀況。格雷厄姆透過那些上市股票、債券公司的財務報表,以及對那些公司資產的調查研究發現,上市公司為了隱瞞利潤或在債權清理時逃脫責任,常常千方百計地隱瞞公司資產,公司財務報表所披露的是低估後的資產,而這一做法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反映到股市上的股票價格往往大大低於其實際價值。操縱者可以通過發布消息來控制股價的漲跌,股市完全在一種幾乎無序而混亂的狀態下運行。
格雷厄姆決定拿隱瞞大量資產的公司開刀。他開始從上市公司本身、政府管理單位、新聞報道、內部人士等多種渠道收集資料,通過對這些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研究分析,搜尋那些擁有大量隱匿性資產的公司。
1915年9月,格雷厄姆注意到一家擁有多家銅礦股權的礦業開發公司——哥報海姆公司,該公司當時的股價為每股68.88美元。格雷厄姆在獲悉該公司即將解散的消息後,通過各種渠道收集這家公司的有關資料,對這家公司的礦產和股價進行了詳盡的技術分析,發現了該公司尚有大量的不為人知的隱蔽性資產,通過計算,格雷厄姆准確地判斷出該公司股票的市場價值與其實際資產價值之間有一個巨大的價差空間。
「薩幅輪胎事件』給格雷厄姆上了生動的一課,使格雷厄姆對華爾街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使格雷厄姆從中得出了兩點經驗:一是不能輕信所謂「內部消息」,二是對人為操縱市場要保持高度的戒心。這些都促使格雷厄姆逐漸走向成熟。
1920年,格雷厄姆又榮升為紐伯格一亨德森一勞伯公司的合夥人。他繼續通過實踐積累更多的經驗。隨著他的一個又一個輝煌的勝利,他的投資技術和投資理念日漸成熟。
在格雷厄姆看來,投機並不是一項好的投資,因為投機是建立在消息上面的,其風險非常高。當股價已升至高檔的上端時,很難說哪一隻股票沒有下跌的風險,即便是績優股也不例外。所以,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基於事實本身的投資和基於消息的投機,兩者所蘊涵的風險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一家公司真的營運良好,則其股票所含的投資風險便小,其未來的獲利能力一定比較高。同時,格雷厄姆還認為,風險在股市上是永遠存在的,沒有風險就沒有股市,任何一個投資者要想成功,均需依靠行之有效的技巧來規避風險並進而獲利。格雷厄姆將期權買賣交易運用到規避投資風險上,為自己的投資組合設計了一整套系統保險方案,如當一證券看漲時,僅花少許金額買下它的待買期權,待日後升值時再以約定價格低價買進;當某一證券看跌時,花少許金額買進其待賣期權,以便將來下跌後再以約定價格高價賣出。期權買賣利用其杠桿作用,可以以小搏大,使得無論市場走向如何,都具有投資獲利的潛力。即使對證券價格走向判斷失誤,其損失最多隻限於購買期權時所投入的一小筆資金,而不至於一落千丈。
格雷厄姆規避風險的技術對於那些時刻擔心自己的投資會因證券市場的變幻莫測而損失貽盡的投資者而言無疑是一種萬全之策。格雷厄姆也因此在華爾街樹立起了自己獨特的信譽。
1923年年初,格雷厄姆離開了紐伯格一亨德森一勞伯公司,決定自立門戶。他成立了格蘭赫私人基金,資金規模為50萬美元。格雷厄姆決定以此為基礎,大展宏圖。他選中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赫赫有名的美國化工巨頭:杜邦公司。
1920年,美國軍火巨頭杜邦公司利用通用汽車公司正陷於暫時無法償還銀行貸款的財務困境,通過一場蓄謀已久的兼並戰,最終兼並了通用汽車公司。杜邦公司對通用汽車公司的兼並形成了兩公司交叉持股的狀況。到了1923年8月前後,由於二戰結束,美國經濟進入復甦,杜邦公司失去了軍火暴利來源,股價急劇下滑,每股股價僅維持在297.85美元左右;而通用汽車公司因汽車市場需求的大增而利潤直線上升,每股股價高達385美元。
格雷厄姆注意到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股價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經過分析,他認為由於杜邦公司持有通用38%以上的股份,而且這一份額還在不斷增加,所以市場現階段兩種股票之間的價格差距就是一種錯誤,而由股市造成的錯誤遲早都會由股市自身來糾正,市場不可能對明顯的錯誤長久視而不見,一旦這種錯誤得到糾正之時,就是有眼光的投資者獲利之時。
格雷厄姆不僅大筆買進杜邦公司股票,而且更大筆地賣出通用汽車公司的股票。這樣,他就會因杜邦公司股票上漲和通用汽車公司股票下跌而雙向獲利。兩個星期後,市場迅速對這兩公司股價之間的差距作出了糾正,杜邦公司股價一路攀升,升至每股365.89美元,而通用汽車公司股票隨之下跌,跌至每股370美元左右。格雷厄姆迅速獲利了結,不算他賣出吃過通用公司股票之間的差價,其單項投資回報率高達23%。這使格蘭赫基金的大小股東們都賺了大筆的錢。
格蘭赫基金運作一年半,其投資回報率高達100%以上,遠高於同期平均股價79%的上漲幅度,但由於股東與格雷厄姆在分紅方案上的意見分歧,格蘭赫基金最終不得不以解散而告終。但這卻使格雷厄姆意外地遇到了他的最佳黃金搭檔——傑羅姆·紐曼。紐曼具有非凡的管理才能,處理起各種繁雜的事務顯得游刃有餘,這使格雷厄姆可以騰出更多的精力來專注於證券分析,作出投資策略。
㈡ 誰才能稱的中國雷格厄姆
我覺得是阿里巴巴的馬雲吧。
不貪婪,不投機,不跟風是他們的共性。
補充:
如果算學術界么,郎咸平算1/3個。
㈢ 股票的問題,請真正的股票高手和經濟學家回答
說說其中幾個抄問題的個人感想。中國那襲么多股民炒股為啥賠呢,就像你說得那樣,不知道看書不學習知識,這個是一個方面,另外就是不關心經濟和政治,第三賺了錢捨不得出倉,第四股市規定和管理不規范,違規的東西太多。這幾個原因,個人深刻以為第一第二是決定性因素。天底下有那麼好賺錢的事嗎?你不學習不吸取知識就想炒好股,真是貽笑大方。但往往很多人意識不到這個問題。居然還有人說自己看哪個股順眼就買哪個,那還不如買彩票,一下還能中500萬。
然後就是那些整天分析這個股那個股的股評人,有些是有本事的,有些就是瞎說。都漲成啥樣了你還在這里說,人家自己不會看啊?人家主力正在出貨呢還忽悠散戶買。這些往往都是要推銷炒股軟體或者莊家在發布消息操縱市場。上電視是為了迎合大眾,還能忽悠人賺錢從中得利,所以有些媒體的做法實際上是很不對的,在推波助瀾。
股市裡最大的對手就是自己。為什麼大部分人輸少部分人贏?就跟世界上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的手裡一樣。平庸的人總是大多數,尤其是那些連自己買的股究竟是做什麼的都不知道的人。錢99%多數被莊家賺了,剩下一點1%被高明的散戶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