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股市抽血效應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新股上市就對是抽血效應
抽血效應是一個比喻,在新股發行時,當前市場就會流出大量資金去申購新股,造成二級市場上的存量資金減少,大盤指數也會相應下跌。這就是將市場上的資金比喻成血,資金被大量抽出買新股,就像一個人被抽出一分部血液,精神狀態也相應地不如平時那麼好。
抽血效應是短期現象,從歷史規律看,A股歷史上共9次暫停IPO。單純就股票走勢看,前8次重啟IPO後,大盤上漲與下跌次數並無明顯偏向。若就趨勢是否改變看,中期觀察IPO重啟後大盤均延續了此前的走向,即新股發行並未對市場的中期趨勢產生根本性影響。
(1)股市傳染效應擴展閱讀:
抽血效應的案例
富士康作為新興經濟代表上市,也表示A股正在敞開懷抱迎接新興經濟上市公司,為市場注入新血液。富士康的上市具有表率作用,對於錯過國內BAT這樣的企業,A股市場顯然要進行轉變。 但是這種轉變並不容易,在A股市場總市值排名來看占據市場前十位。
都是銀行保險、石油石化、白酒等傳統行業,國有企業依然占據相當大的規模比重,且銀行等版塊盈利不錯。最後富士康2017年營業收入3545億元,凈利潤158.7億元,相比目前A股市場科技型上市公司小市值可謂真正的巨無霸,然而當這樣的企業上市市場熱度較高。
❷ 金融危機傳染機制
金融危機傳染機制的綜合分析
理論界對危機傳染機制有著各自不同角度的表述。為了更加簡單而清晰地闡明金融危機的傳染機制,我們將其劃分為三類:貿易傳染效應、金融傳染效應以及預期傳染效應。貿易傳染效應是指一個國家的貨幣危機惡化了另一個與其貿易關系密切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以及經濟基礎運行狀況。金融傳染效應是指一個市場由於宏觀經濟波動而導致的金融市場流動性缺乏,導致另一個與其有密切金融關系包括通過直接投資、銀行貸款、資本市場渠道等建立起來的各種金融聯系的市場的流動性缺乏,從而引發另外一國爆發危機。分為直接投資渠道、銀行貸款渠道和資本市場渠道。預期傳染效應是指即使不存在貿易、金融聯系,不同國家之間的金融危機也可能傳染,這是由於一個國家發生危機,另一些類似國家的市場預期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到投機者的信心與預期,從而導致投機者對這些國家的貨幣沖擊。 回顧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三次金融危機,無論是19921993年英國英鎊、義大利里拉的貶值所導致的歐洲貨幣系統危機,或是19941995年墨西哥比索危機所引發的拉美危機,還是19971998年泰國貨幣危機所演變成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其共同特徵是:三次金融危機都帶有明顯的傳染contagion效應,一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會迅速擴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演變成為區域性金融危機。而且隨著現象的頻頻發生,傳染後果的破壞性也越來越大,如:貨幣惡性貶值、外匯儲備耗盡,股市狂瀉、金融機構紛紛倒閉,經濟出現負增長,甚至影響了政府的穩定等等。金融經濟學家困惑的是為什麼金融危機會從一個國家波及至另一個國家這就是所謂的危機傳染問題。 國際上關於危機傳染的系統研究始於19921993年歐洲貨幣危機之後。早期的爭論主要集中於是否存在傳染,現在對金融危機的傳染性很少有人懷疑了,研究的重點放在了金融危機傳染的機制上:一國危機究竟是通過什麼渠道傳染給其他國的這里有必要給出「金融危機傳染」的准確含義,即指一個國家A的金融危機導致另一個國家B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強調的重點是國B發生金融危機的原因或前提就是國A的金融危機。 理論界對危機傳染機制有著各自不同角度的表述。為了更加簡單而清晰地闡明金融危機的傳染機制,我們將其劃分為三類:貿易傳染效應、金融傳染效應以及預期傳染效應。 貿易傳染效應是指一個國家的貨幣危機惡化了另一個與其貿易關系密切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以及經濟基礎運行狀況。貿易傳染效應可分為「貿易夥伴型傳染」與「競爭對手型傳染」。一國與危機發生國的貿易聯系越緊密,危機傳染的概率就越大。由於發展中國家大多生產銷售類似的商品,其間的貿易往來並不是很多,因而「貿易夥伴型傳染」效應有限。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存在互補性的貿易結構,眾多發展中國家往往出口競爭同一發達國家市場,故「競爭對手型傳染」成為危機傳染的主要渠道之一。 金融傳染效應是指一個市場由於宏觀經濟波動而導致的金融市場流動性缺乏,導致另一個與其有密切金融關系包括通過直接投資、銀行貸款、資本市場渠道等建立起來的各種金融聯系的市場的流動性缺乏,從而引發另外一國爆發危機。分為直接投資渠道、銀行貸款渠道和資本市場渠道。 預期傳染效應是指即使不存在貿易、金融聯系,不同國家之間的金融危機也可能傳染,這是由於一個國家發生危機,另一些類似國家的市場預期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到投機者的信心與預期,從而導致投機者對這些國家的貨幣沖擊。 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傳染機制可概括如下。由於泰國周邊國家的貨幣大多數都同美元掛鉤,當泰銖貶值後,泰國的出口競爭力便得到加強,但與泰國出口結構相似的周邊國家為了維持本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也會競相使本國貨幣貶值,即「競爭性貶值」。正是基於這種預期,國際投機者必然要對這些國家的貨幣做空,而投機性拋售就會對這些國家的貨幣產生巨大的貶值壓力。以上是貿易傳染效應的表現,而金融傳染效應則反映在:歐洲國家的金融機構在泰國和印尼等地都有投資,由於泰國金融危機導致歐洲國家金融機構的投資損失,使得歐洲國家的金融機構調整其投資組合以降低風險,從而從印尼等地投資,誘發印尼等國的貨幣危機。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在現實的經濟運行中,危機傳染的三個效應是同時作用的,尤其是預期傳染效應伴隨著危機傳染的全過程,並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於經濟類型的接近,東南亞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與泰國類似的經濟問題,如房地產和股市過熱、不良債權、經常項目逆差、匯率制度缺乏必要的靈活性,等等。投資者害怕當地也會發生金融危機,特別是由於信息的不對稱、不充分以及信息傳播速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更加劇了投資者對類似國家的防守預期降低。正是在種種預期傳染效應之下,大多資金從新興市場撤走,從而導致其他國家的金融危機實際發生。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默頓•米勒在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教訓時指出:「由於泰國的戲劇性貶值,泰國的鄰邦和競爭者,如: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和南韓很快受到貨幣危機的傳染。」從泰國首先爆發的金融危機不僅傳遞到東南亞各國,而且傳遞到東亞地區,並通過外貿、外國投資企業和離岸銀行等渠道一波一波地向歐美國家和拉美國家的有關行業、領域傳遞。(上海金融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黃薇)
❸ 盤點股市中的各種效應,你知道多少
目前是最後一跌,跌幅會非常巨大,建議散戶離場。12月市場會是底部,2020年大盤會上3萬點。
❹ 財政危機的傳染效應
中國財政收支存在的危機隱患,已經成為經濟學界共同關注的話題。我們通常在討論金融領域等的問題導致財政收支方面的問題時,通常容易忽視財政危機本身也會對其他領域的運行和改革產生多方面的影響。人們可以將其稱為財政危機的傳染效應。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收支的困境愈演愈烈已經是有目共睹了。在過去20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的國家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從 1979年的28.4%下跌到1995年的10.7%,然後稍微上升到1999年14%。這樣的比例遠遠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值32%。特別是,中央政府可支配的財政資源所佔的比例更是巨幅下跌。在1979年中央政府支出佔GDP的比例為16.2%,但到了1996年只有3.2%,此後微幅上升到1999 年的5%。而1999年的比例之所以上升,很大一部分是發行國債所得,政府在未來將面對龐大的債務負擔。 以這么有限的財政資源,中央政府卻必須支付極為龐大的各項改革費用。根據世界銀行1997年的報告,包括醫療、教育、扶貧、年金、基礎設施、及環境保護在內的極為重要財政支出項目,中國每年至少短缺GDP的4.6%,相當於中央政府在1997年總預算的135%。布魯金斯研究院的經濟學者拉迪(NicholasLardy)估計,由國有企業負擔的社會福利開銷日後必須轉移到中央政府的部分高達每年GDP的3.3%,相當於中央政府在1997年的總支出。此外,世界銀行估計從1995年到2004年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至少需要投入6萬億人民幣,相當於1995年整年的GDP。
同時,必須注意到的是,中國的財政支出中還有相當部分是沒有計入正常的顯形財政收支的隱性負債,這主要包括一些應當由財政承擔但是財政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承擔的債務,如財政欠發的工資、糧食經營虧損性掛帳、國有金融機構不良資產以及養老保險金欠帳等等。根據世界銀行的估計,中國的所有政府債務(包括顯性及隱性債務)積累已經達到GDP的100%。盡管債務的償付不會同時發生,盡管債務的償付還有其他形式(例如,出售部分國有資產),但是,由於各類隱性及或有債務的規模及期限看不清楚,如果各類債務交織在一起,同時對國家財政產生支付壓力,則可能會在短期內迅速提高實際債務負擔率,引發財政危機。而財政危機的爆發,則可能迅速傳染到經濟體系的其他領域。
從財政危機對於金融市場化改革的傳染談起
著名金融學家麥金農指出,沒有一個高效率的、有力的財政,金融市場的自由化市場化就不可能持續順利地推進。這一論斷就觸及了財政危機對於金融市場化改革的傳染效應。如果說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貨幣化進程所產生的鑄幣收益等還能夠支持相對虛弱的財政下的金融市場化的話,那麼,在中國的貨幣化進程基本完成之時,虛弱的財政對於金融市場改革的推進的制約就更為顯著了。因為財政的虛弱,財政無力提供足夠的財力支持才解決國有企業的虧損問題,於是,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人為壓低利率以確保貸款的主要獲得者獲得市場利率與管制利率之間的隱性補貼的行為、被迫通過債轉股形式等變相為國有企業輸血的行為等就紛紛出現。這些行為和現象,無疑加大了國有銀行的經營負擔,阻礙了銀行業的市場化改革。銀行資產的快速膨脹、以及經營中不可避免地出現地一些不良資產等,都要求銀行需要及時地補充資本金,但是,虛弱的財政不能提供這一及時的支持,在銀行普遍缺乏上市等籌資渠道時,銀行資本金充足率的低下就是必然的問題。
在財政出現收支困難時,在中國以國有銀行為主導的金融結構下,國有銀行自然被迫承擔一些財政性的職能,這就是所謂「吃了財政吃銀行」,即將銀行作為 「第二財政」來使用就是必然的結果。銀行的國有性質,兼之銀行問題事關社會穩定的大事,因而不管銀行的不良資產是否由於政府幹預而形成,銀行不良資產的沖銷,都將直接間接引起財政的減收增支;而一旦銀行出現支付危機,其最後的支撐者就只能是財政。可見,在我國,金融風險必然最終轉嫁到財政頭上,金融風險的實質就是財政風險。
財政危機向養老保險制度的傳染
基於中國特定的就業結構和國有企業的主導性地位,國有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事實上成為財政的隱性負債。但是,虛弱的財政不能給予養老保險以有力的支持,即使我們不考慮由此可能導致的社會的不穩定而僅僅從養老保險制度的持續穩健運行來看,虛弱的財政也已經成為養老保險制度健康維持下去的硬性制約。合理的推論是,在缺乏財政的有力的支持下,當前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若照目前狀況發展下去,將面臨嚴重的財務危機。要解決這一嚴重的問題,一定要從財稅等方面入手,通過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開辟新稅收來源等措施,逐步消化數額龐大的隱性債務。根據國務院體改辦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和美國安泰保險公司,對國內養老保險隱性債務進行的精算結果顯示,若按目前企業和個人的繳費率、退休年齡、投資回報率計算,在未來三十年,中國將負擔近7.6萬億元人民幣的隱性債務。 為了維持當前的養老保險制度的持續運轉,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解決辦法,如:採用多種途徑籌資,彌補隱性債務∶首先是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二是開辟新的稅收來源。可考慮開征新稅種或附加稅值增加資金來源。三是變現部分國有資產。變現國有資產可以採取股市變現、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益、出售公有住房等。四是發行特種國債進行籌資,用於彌補隱性債務。在採用其他方式都沒有見到明顯效果的時候,國有股的減持成為補充養老和社會保障基金的一個重要政策動機,財政危機向社會保障和養老保險體系傳染的同時,沒有恰當把握的國有股減持計劃又將這一危機轉移到本來已經十分脆弱的中國股市。
根據當前的國有股減持方案,以較低成本獲取的國有股為了盡可能圈取更多的資金來補充養老保險和社會保障資金的不足(從政府的財政立場而不是從維持徵求市場健康運行的角度看,這一理由無疑是相當充分的),採取了按照與流通股同樣的價格參與市場流通,這一計劃的推出已經導致了中國股市的綿綿陰跌和疲弱無力。在這里,財政危機通過傳染到養老保險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進而擴散到證券市場。
虛弱的財政誘發了不同形式的預算外收費
虛弱的財政誘發了不同形式的預算外收費,進而成為經濟持續混亂和腐敗的溫床
因為許多領域的財政開支,正常的財政支出不能滿足,於是,各種形式的預算外收費紛紛出籠,進而導致財政分配秩序的嚴重紊亂,預算外、制度外財力的過度失控和急劇膨脹上。預算外和制度外財力的存在,盡管可以發揮某些特定的作用,可以彌補預算內財力的某些不足,但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挖」預算內為代價的。它們所形成的「亂收費」現象,不僅嚴重破壞正常的財政分配秩序,而且極大地危害了經濟發展和敗壞了社會風氣,因而是我國財政內部的「心腹之患」,是中國財政風險的一個重要病灶。當然,財政危機的傳染渠道遠遠不僅僅在於以上幾個有限的領域,我們的分析主要還是局限在金融和財政的體系之內。至於財政危機對社會穩定、教育發展等的負面沖擊,則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但是其影響無疑是相當嚴重的。
美國即將迎下一場財政危機
在剛剛躲過「財政懸崖」後,美國馬上將再次面臨「債務上限」的問題。共和黨在輸給奧巴馬之後正躍躍欲試地想借機對民主黨政府發起挑戰。美國也是因為上次債務上限而導致失去最高主權債信評級。使得美國政府頻臨違約的邊緣。
15日,世界銀行在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中也明確地將美國預算之爭列為威脅全球經濟的頭號風險。考慮到這方面的因素,世行大幅削減了對今年全球經濟的增長預期。
高盛等大行認為,即便美國能如期在最後時刻提高債務上限,但仍很可能難以逃脫自動開支削減機制啟動帶來的經濟拖累。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近日刊文稱美國拖欠債務可能帶來的風險,呼籲廢除「債務上限」這一過時的財政制度。
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國會在新年之際達成協議,不提高大多數項目的稅率,美國因此剛剛躲過一場財政災難。
但一場更大的危機會在5周後出現,屆時財政部將會用盡其借債授權。奧巴馬警告說,如果不能提高「債務上限」,政府將不得不拖欠債務。
共和黨方面表示,他們需要一些手段來把揮霍無度的總統拽到談判桌旁。他們有點道理,不過「債務上限」是一個危險的工具。
❺ 股市虹吸效應是什麼意思
虹吸現象是液態分子間引力與位能差所造成的,即利用水柱壓力差,使水上升內後再流到低處容。對於股市來說就是資金流向問題,當股市處於牛市時,其他市場的資金就會源源不斷的流向股市,如居民儲蓄資金,當股市處於熊市時,資金又會從股市溜出去。
❻ 什麼叫做股市虹吸效應
股市虹吸效應:在市場弱勢時,少數銀行連續漲,導致其他股票的部分投資者拋售而回去追漲銀行股。從答而會導致其他股票跌的更多,而操縱銀行股的主力機構能夠熊市獲利。
虹吸現象來源於物理現象,是液態分子間引力與位能差所造成的,即利用水柱壓力差,使水上升後再流到低處。水先上去,再下去走向低處。
❼ 行業傳染效應怎麼排除其他事件影響
新文化運動為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中,由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革新運動。1919年內5月4日前容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在這一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這一運動並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
❽ 股市中的「節前效應」是什麼意思
節前效應:通常是指在因過節休市之前的一段交易日內,一部分投資者因為版各種原因會權選擇減倉或清倉,安安心心過節,規避系統性風險。
大多數股票的交易時間是:交易時間4小時,分兩個時段,為:周一至周五上午9:30至11:30和下午13:00至15:00。
上午9:15開始,投資人就可以下單,委託價格限於前一個營業日收盤價的加減百分之十,即在當日的漲跌停板之間。9:25前委託的單子,在上午9:25時撮合,得出的價格便是所謂「開盤價」。
普通股股東按其所持有股份比例享有以下基本權利:
(1)公司決策參與權。普通股股東有權參與股東大會,並有建議權、表決權和選舉權,也可以委託他人代表其行使其股東權利。
(2)利潤分配權。普通股股東有權從公司利潤分配中得到股息。普通股的股息是不固定的,由公司贏利狀況及其分配政策決定。普通股股東必須在優先股股東取得固定股息之後才有權享受股息分配權。
(3)優先認股權。如果公司需要擴張而增發普通股股票時,現有普通股股東有權按其持股比例,以低於市價的某一特定價格優先購買一定數量的新發行股票,從而保持其對企業所有權的原有比例。
❾ 什麼是社會感染效應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賢專權,對以江南士大夫為首的東林黨人進行殘酷迫害,楊漣、左光斗等東林黨領袖相繼被殺。魏忠賢又派爪牙到蘇州逮捕周順昌。周順昌為官清廉,威望很高,所以他被捕的時候,幾萬蘇州百姓不約而同走上大街為他送行,哭聲震動天地。
公差傲慢地喝止道:「誰在替他哀哭!」他們原以為這便能嚇住這些文弱的百姓。沒想到一向循規蹈矩、逆來順受的百姓被激怒了,一擁而上把公差打倒在地,當場打死一名公差,其餘負傷之人跳牆逃走,蘇州巡撫嚇得躲到廁所里才逃脫了。
這種個體在感人場景的感染下,所表現出情感和行為上不同程度的失控的瘋狂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社會感染」。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也可以見到。比如觀眾們在一個劇場里安靜地觀看錶演,突然間濃煙滾滾,大家發現著火了!一下子所有的人都驚呆了,有的人猛地沖向安全出口,然後所有的人馬上都跟著向出口擠去。結果人多門小,反而都被堵在了門口。這就是社會感染的一個典型的例子。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群眾中的社會感染與心理暗示造成的。
還有,在公共場所,我們看到別人起立,自己也會起立;看人家鼓掌,我們也會鼓掌,甚至看到別人打哈欠,自己也會情不自禁地打起哈欠來。法國社會學家加布里埃爾·塔爾德認為這起源於人與人的模仿。他的一句名言是:「社會就是模仿,而模仿乃是一種夢游症。」
美國學者愛德華·A·羅斯進一步指出,這其實是刺激與反應一系列遞進強化的過程:群眾在受到暗示後,就會發生相互影響;在相互影響下,一些荒唐的暗示又更加能鼓動群眾,引發某種騷動;而騷動本身再次堅定了群眾對暗示的信任。在這樣的循環之下,群眾趨向於越來越狂熱的狀態。
這種現象在股市中也會看到。研究股市投機心理的專家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群羊理論」,解釋了股民們隨大勢非理性地買賣證券,造成股市暴漲或暴跌的現象。
就一般情況而言,當刺激發生時,一個人的反應是因為受了他人的刺激,而這個人的反應又構成對他人的刺激,並且這些刺激會變得一次比一次強。在股市大漲時,引起了人們的極度興奮,股民甲和乙看到丙與丁在大量買進股票,情緒更加亢奮,繼續不斷買進,而甲和乙的這一些反應又成為對丙與丁的強有力刺激,使丙與丁買得更多,丙與丁的反應反過來又刺激了甲與乙——就這樣,彼此循環刺激,使股價漲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最後引發崩盤。
其實,不光是股市,歷史上出現過好幾次因為投機過盛而造成的經濟危機,比如,幾百年前荷蘭瘋狂炒賣鬱金香的事件,也遵循這一道理。
引起群眾爭相仿效的社會感染一般有兩種,一是情緒傳染,個體自控能力下降,表現出各類過激行為。二是行為傳染,動作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當參與者具有共同的態度、興趣和價值觀時,社會傳染最有可能發生。特別是在球場的大環境中,作為鬆散的無組織的社會共同體,同仇敵愾的球迷不約而同地跟隨他人而行動。
當人們對比賽的進程、比賽的結果或者比賽中的球員、裁判有意見時,不滿的情緒被煽起,並迅速擴散,只要有一個人向賽場扔東西,其他球迷也會扔東西,一下子擲拋物會像暴雨般地向下飛去。同樣,那些沖動的暴力行為也會迅速引起共鳴,從而引發球場騷亂。
在「社會感染」中。個體感到喪失了個人身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做出與內在的標准不一致、正常情況下絕不會發生的行為。這其中一個關鍵的因素是匿名效應——就是因為沒有人知道自己的名字,才敢這樣大膽、妄為。
❿ 股市中的羊群效應
在資本市來場上,「自羊群效應」是指在一個投資群體中,單個投資者總是根據其他同類投資者的行動而行動,在他人買入時買入,在他人賣出時賣出。導致出現「羊群效應」還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資者可能會認為同一群體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優勢。「羊群效應」也可能由系統機制引發。例如,當資產價格突然下跌造成虧損時,為了滿足追加保證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規則的限制,一些投資者不得不將其持有的資產割倉賣出。
在目前投資股票積極性大增的情況下,個人投資者能量迅速積聚,極易形成趨同性的羊群效應,追漲時信心百倍蜂擁而致,大盤跳水時,恐慌心理也開始連鎖反映,紛紛恐慌出逃,這樣跳水時量能放大也屬正常。只是在這時容易將股票殺在地板價上。
這就是為什麼牛市中慢漲快跌,而殺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但我們需牢記,一般情況下急速殺跌不是出局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