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中國證券業協會編的《證券投資分析》教材電子版一份
證券業協會從復來沒編寫制過證券從業資格考試的教材,以前的官方指定版本《證券投資分析》教材先後由中國財經出版社和中國金融出版社編寫出版。而且在證券從業資格考試改革後,已經沒有《證券投資分析》這個考試科目了,取而代之是《發布證券研究報告業務》和《證券投資顧問業務》這兩個科目,分別對應證券分析師勝任能力考試和證券投資顧問勝任能力考試。也不再有官方指定的教材了。
㈡ 證券投資分析SAC考試重點是什麼
第一章 證券投資分析概述
證券投資的目的是證券投資凈效用的最大化。凈效用=收益正效用-風險負效用。 20世紀60年代芝加哥大學財務學家尤金•法默提出了「有效市場假說」。
只有證券的市場價格充分地反映了全部有價值的信息、市場價格代表了證券的真實價值,這樣的市場就稱為「有效市場」。有效市場存在的條件:
1、信息自由流動,不存在內幕消息;
2、每個投資者都能對消息進行加工,具有證券判斷價格變動的能力。
資本市場是一個風險定價的市場,資本的收益率反映了風險的大小,風險越大,受益越高,風險越低,收益越低。
2、分類 弱式有效市場、半強式有效市場、強式有效市場。市場越強,反應的信息范圍越大。 (二)三類有效市場的特點及其對證券投資分析的指導意義;
只反映歷史信息的市場被稱為弱式有效市場。在弱式有效市場上,價格充分反映了歷史信息,要想獲得超額回報必須尋找歷史價格信息以外的消息。
能夠反映全部公開信息的市場被稱為半強式市場,市場價格充分反映了公開消息,只有掌握內幕消息的人才能獲得超額收益。
在強式有效市場中,價格及時、准確地反映了所有的相關信息,包括公開的消息和內幕消息,任何人無法通過對公開消息或者內幕消息的分析獲得超額回報。 (一)我國證券市場現存的三種主要投資理念:
價值挖掘型投資理念、價值發現型投資理念、價值培養型投資理念 1、價值發現型投資理念
價值發現型投資理念是一種風險相對分散的市場投資理念。依靠的工具不是大量的市場資金,而是市場分析和證券基本面的研究,其投資理念確立的主要成本是研究費用。相對於價值挖掘型,投資風險要小得多。
2.價值培養型投資理念
價值培養型投資理念是一種風險共擔型的投資理念。這種理念下的投資行為,既分享證券內在價值成長,也共擔價值成長的風險。投資方式有兩種:
2
(1)投資者作為戰略投資者,對證券母體注入戰略投資,培養證券的內在價值和市場價值,如產業集團的投資行為;
(2)眾多投資者參與證券母體的融資,培養證券的內在價值和市場價值,如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的增發、配股和可轉債等。——考試重點。
(二)根據投資者對風險收益的不同偏好,投資者的投資策略大致分為三類——考試重點 1、保守穩健型
一般投資於無風險.低收益或低風險.低收益的證券,如國債、企業債券等。
2、穩健成長型 一般投資於中風險、中收益的品種,比如藍籌股、指數型基金。
3、積極成長型 可以承受投資價格的預期波動,願意承擔為了獲得高報酬而隨之而來的高風險。
證券投資分析三個基本要素:信息、步驟和方法。
基本分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宏觀經濟分析;(2)行業分析與區域分析;(3)公司分析。
經濟指標又分為三類:先行性指標(如利率水平、貨幣供給、消費者預期、主要生產資料 價格、企業投資規模等);
同步性指標(如個人收入、企業工資支出、CDP、社會商品銷售額等);
滯後性指標(如失業率、庫存量、單位產出工資水平、服務行業的消費價格、銀行未收回貸款規模、優惠利率水平、分期付款占個人收 入的比重等)。
除了經濟指標之外,主要的經濟政策有: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信貸政策、債務政策、稅收政策、利率 與匯率政策、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等。
公司分析是基本分析的重點,公司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公司財務報表分析。 (2)公司產品與市場分析。
(3)公司資產重組與關聯交易等重大事項分析。
技術分析是僅從證券的市場行為來分析和預測證券價格未來變化趨勢的方法。
所謂市場行為包括三方面的內容:(1)證券的市場價格;(2)成交量;(3)價和量的變化以及完成這些變化所經歷的時間。(多選)
三個假設是: (1)市場的行為包含一切信息;(2)價格沿趨勢移動;(3)歷史會重復。 K線理論、切線理論、形態理論、技術指標理論、波浪理論和循環周期理論。 組合管理分析方法
基本方法:投資者根據對風險和收益的偏好選擇最優的證券組合。
理論基礎:證券或證券組合的收益可以用期望收益率表示,風險可以用收益率的方差來衡量;證券收益率服從正態分布;理性投資者的共同特徵是:期望收益率既定,選擇風險最小的證券,風險既定選擇期望收益率最高的證券。
主要理論包括:馬柯威茨的期望方差模型、夏普(以及特雷諾和詹森)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羅斯的套利定價模型、特徵線模型、因素模型等
㈢ 證券投資分析的各種投資理論比較
1965年,美國芝加哥大學金融學教授尤金·法瑪(Eugene Fama),發表了一篇題為《股票市場價格行為》的論文,於1970年對該理論進行了深化,並提出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簡稱EMH)。有效市場假說有一個頗受質疑的前提假設,即參與市場的投資者有足夠的理性,並且能夠迅速對所有市場信息作出合理反應。該理論認為,在法律健全、功能良好、透明度高、競爭充分的股票市場,一切有價值的信息已經及時、准確、充分地反映在股價走勢當中,其中包括企業當前和未來的價值,除非存在市場操縱,否則投資者不可能通過分析以往價格獲得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超額利潤。
有效市場假說提出後,便成為證券市場實證研究的熱門課題,支持和反對的證據都很多,是目前最具爭議的投資理論之一。盡管如此,在現代金融市場主流理論的基本框架中,該假說仍然占據重要地位。
2013年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尤金·法瑪、拉爾斯·皮特·漢森以及羅伯特·J·席勒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研究資產市場的發展趨勢採用了新方法。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三名經濟學家「為資產價值的認知奠定了基礎」。幾乎沒什麼方法能准確預測未來幾天或幾周股市債市的走向,但可以通過研究對三年以上的價格進行預測。
「這些看起來令人驚訝且矛盾的發現,正是今年諾獎得主分析作出的工作」,瑞典皇家科學院說。
值得一提的是,尤金·法瑪和羅伯特·席勒持有完全不同的學術觀點,前者認為市場是有效的,而後者則堅信市場存在缺陷,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至今為止人類對資產價格波動邏輯的認知,還是相當膚淺的,與我們真正把握其內在規律的距離,仍然非常遙遠! 197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納曼(Daniel Kahneman)等人發表了題為《期望理論:風險狀態下的決策分析》的文章,建立了人類風險決策過程的心理學理論,成為行為金融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簡稱BF)是金融學、心理學、人類學等有機結合的綜合理論,力圖揭示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該理論認為,股票價格並非只由企業的內在價值所決定,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它是和有效市場假說相對應的一種學說,主要內容可分為套利限制和心理學兩部分。
由於卡納曼等人開創了「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的分析範式,成為二十世紀80年代之後行為金融學的早期開拓者,瑞典皇家科學院在2002年10月宣布,授予丹尼爾·卡納曼等人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其綜合運用經濟學和心理學理論,探索投資決策行為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現今成型的行為金融學模型還不多,研究的重點還停留在對市場異常和認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歷史觀察上,以及鑒別可能對金融市場行為有系統影響的行為決策屬性。
大致可以認為,到1980年,經典投資理論的大廈已基本完成。在此之後,世界各國學者所做的只是一些修補和改進工作。例如,對影響證券收益率的因素進行進一步研究,對各種市場「異相」進行實證和理論分析,將期權定價的假設進行修改等等。 2010年,中國演化分析專家吳家俊在其專著《股市真面目》及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創造性提出股票市場是「基於人性與進化法則的復雜自適應系統」理論體系,首次建立了演化證券學的基本框架和演化分析的理論內涵。該學說運用生命科學原理和生物進化思想,以生物學範式(Biological Paradigm)全面和系統闡釋股市運行的內在動力機制,為解釋股市波動的各種復雜現象,構建科學合理的投資決策框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依據。
作為一個全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體系,演化證券學(Evolutionary Analysis Theory of Security,簡稱EAS)摒棄證券市場行為分析中普遍流行的數學和物理學範式,突破機械論的線性思維定式和各種理想化假設,重視對「生物本能」和「競爭與適應」的研究,強調人性和市場環境在股市演化中的重要地位;認為股市波動在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復雜多變的「生命運動」,而不是傳統經濟學認為的線性的、鍾擺式的「機械運動」,其典型特徵包括:代謝性、趨利性、適應性、可塑性、應激性、變異性、節律性等。這就是為什麼股市波動既有一定規律可循,又難以被定量描述和准確預測的最根本原因。
比較常用的演化證券學模型,主要有如下幾種:MGS模型、BGS模型、AGS模型、PGS模型、IGS模型、VGS模型、RGS模型等。
當前,除了學科內部的縱深發展外,金融學領域的學科交叉與創新發展的趨勢非常明顯。作為介於生物學和證券學之間的邊緣交叉學科,演化證券學已成為證券投資界的新興研究領域,對於揭示股票價格形成機制及其演變規律,推動現代金融理論的多學科融合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㈣ 證券市場調查報告
●在調研的18家券商營業部中,只有3家不虧損,但也只是略有盈餘,這樣看來,2002年營業部虧損面要在95%以上
●目前市場融資行為多採取三方協議方式,雖為保本、保息協議,不受法律保護,但因有抵押品可以變現,仍成為市場融資的主要方式
●調查中發現,經過兩年大跌,目前風險釋放相對充分。資金流較好、現金支付能力較強、收益率較低的「三類企業」紛紛進入證券市場,此類資金已成為證券市場中一支重要力量
2001年以來的市場走勢,使很多在「牛」、「熊」之間轉戰多年的投資者困惑不已。新的政策、新的投資機會、新的機構投資者、新的價值評估體系……傳統的投資思路、分析方法在變幻莫測的市場面前黯然失色。與此同時,中國證券市場也在此表象下正發生著實質性的變化,基金的密集發行、QFII的推出、保險公司、銀行上市步伐的加快,無不預示著管理層加快實現中國證券市場與國際證券市場全面接軌的決心。這當中,券商營業部作為證券市場的基層單位,其營業部的經營情況怎樣,投資者的投資信心怎樣,資金情況怎樣,都會反映證券市場將來的走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對深滬兩地券商營業部做了抽樣調研。
調查樣本的選取為顧及調研的全面性,能夠反映深滬兩地券商營業部的真實情況,我們根據券商資產規模、是否深滬本地券商、營業部所處位置等幾方面從上海500多家、深圳200多家證券營業部中選取樣本,共計選取了海通、聯合、華夏、巨田等9家券商共18家營業部,約占深滬兩地全部營業部數量的2.5%,其中,有以開展「三類企業」客戶業務為主,有以開展機構客戶業務為主,各具有代表性,基本能反映深滬兩地營業部的經營情況和證券市場資金的情況。
調查的基本情況
1.資金需求意向及規模
上海被調查的8家營業部,有兩家基本上不盈不虧,1家營業部保持微利,其他幾家有不同程度的虧損,虧損率達到62%。據此樣本推算,總體虧損率將到70%以上。在所調查的這8家營業部中,都有資金需求意向,但是,其需求的資金額度卻有很大不同。有兩家營業部表現出非常謹慎,需要1000萬元—5000萬元;另外幾家營業部資金需求在5000萬元—2億元。
深圳被調查的10家營業部總共託管市值110個億左右,有開戶機構2000多家,機構資金總量大約在50億左右。其中,1000萬以上的有24家只佔所調查的1.2%;5000萬以上的有8家,占所調查的0.4%;一個億以上的只有3家,占所調查的0.15%。其中6家營業部以機構為主,機構資金量佔80%;2家營業部的機構和散戶各半;2家營業部機構占的比重較小,大約20%多。意向需求資金在5個億,占機構資金總量的10%左右,按此比例計算,深圳證券市場資金需求在100億左右。
2.資金來源
所調查的20家投資機構中,只有5家有融資行為,其他15家都是企業的自有資金,佔了所調查對象的75%。其中只有3家是利用企業的短期銀行貸款資金投資。其餘12家投資機構,也就是說佔了所調查對象的2/3,則純粹是企業自有資金,沒有融資行為。而在這20家機構中,經營范圍中可以做投資管理的只有3家,其他則無此項業務資格。
3.資金使用方式
使用方式目前有三類,一類是三方協議,或三方協議的變通方式(為規避營業部的違規風險而設計的二方協議),此類方式佔了資金使用的絕大多數。營業部在此過程中扮演監管者角色,負責按照協議規定監督資金的到位及使用;第二類是借款方式,利用借款協議和監管協議達到資金安全的目的;第三類是國債,包括真正的國債和形式上的國債兩種,此類方式主要被要求收益率不高的「三類企業」所使用,在深圳很少使用。
4.資金的收益率
在所調查的上海營業部中,資金收益率雖然不同,但是相差不大,基本上保持在9%左右。與北京證券市場10%的收益率相比,上海資金市場還是比較謹慎;而目前深圳市場融資成本在相對較好的抵押品種和一比一抵押的前提下可在10%左右,並隨抵押品種和抵押比例的不同而調整。
5.資金使用中出現的糾紛及原因
在融資使用的過程中,主要會出現以下問題:
(1)用資方使用不當造成虧損,且執行平倉協議仍不能彌補虧損;
(2)在協議期滿,雙方就續簽協議無法達成一致意見;
(3)監管失控造成一方違約,另一方利益受到侵害。
有糾紛產生,多是因為市場不好,虧損嚴重,用資方按期還本付息困難。但最後多是通過雙方私下解決,很少通過營業部按協議平倉還付。
㈤ 如果考過了證券市場基礎和證券投資分析2門考試,能做證券分析師嗎進入正規單位是不是很難
不會這么好做分析師,基本上名校研究生學歷或者極強的實戰成果,再或者幾十年的行業經驗和人脈,然後可以進行證券公司的分析師招聘面試,不然的話,洗洗睡吧,對這些人來說,這兩門考試,只是過過形式的東西。
㈥ 學了證券投資學 怎麼在中國市場進行證券投資
那玩意根本不靠譜,這種東西從來就沒有準確的理論依據,別說你看過幾本投資學了,哪怕是專門研究這個幾十年的博士院士,他們都不敢說自己能賺錢。
你要真正想從事證券投資,理論是基礎,更需要的是經驗和感覺,這個是需要很多工作或者實戰經驗的,不是幾句話說得清楚。
㈦ 考過改革前的《證券市場基礎知識》和《證券投資分析》
你好,考試成績是長期有效的,若是重新申請執業證書的話,找到單位幫你重新申請就可以了吧。
㈧ 證券投資學的各種投資理論比較
1965年,美國芝加哥大學金融學教授尤金·法瑪(Eugene Fama),發表了一篇題為《股票市場價格行為》的論文,於1970年對該理論進行了深化,並提出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簡稱EMH)。有效市場假說有一個頗受質疑的前提假設,即參與市場的投資者有足夠的理性,並且能夠迅速對所有市場信息作出合理反應。該理論認為,在法律健全、功能良好、透明度高、競爭充分的股票市場,一切有價值的信息已經及時、准確、充分地反映在股價走勢當中,其中包括企業當前和未來的價值,除非存在市場操縱,否則投資者不可能通過分析以往價格獲得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超額利潤。
有效市場假說提出後,便成為證券市場實證研究的熱門課題,支持和反對的證據都很多,是目前最具爭議的投資理論之一。盡管如此,在現代金融市場主流理論的基本框架中,該假說仍然占據重要地位。
2013年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尤金·法瑪、拉爾斯·皮特·漢森以及羅伯特·J·席勒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研究資產市場的發展趨勢採用了新方法。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三名經濟學家「為資產價值的認知奠定了基礎」。幾乎沒什麼方法能准確預測未來幾天或幾周股市債市的走向,但可以通過研究對三年以上的價格進行預測。
「這些看起來令人驚訝且矛盾的發現,正是今年諾獎得主分析作出的工作」,瑞典皇家科學院說。
值得一提的是,尤金·法瑪和羅伯特·席勒持有完全不同的學術觀點,前者認為市場是有效的,而後者則堅信市場存在缺陷,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至今為止人類對資產價格波動邏輯的認知,還是相當膚淺的,與我們真正把握其內在規律的距離,仍然非常遙遠! 197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納曼(Daniel Kahneman)等人發表了題為《期望理論:風險狀態下的決策分析》的文章,建立了人類風險決策過程的心理學理論,成為行為金融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簡稱BF)是金融學、心理學、人類學等有機結合的綜合理論,力圖揭示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該理論認為,股票價格並非只由企業的內在價值所決定,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它是和有效市場假說相對應的一種學說,主要內容可分為套利限制和心理學兩部分。
由於卡納曼等人開創了「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的分析範式,成為二十世紀80年代之後行為金融學的早期開拓者,瑞典皇家科學院在2002年10月宣布,授予丹尼爾·卡納曼等人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其綜合運用經濟學和心理學理論,探索投資決策行為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現今成型的行為金融學模型還不多,研究的重點還停留在對市場異常和認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歷史觀察上,以及鑒別可能對金融市場行為有系統影響的行為決策屬性。
大致可以認為,到1980年,經典投資理論的大廈已基本完成。在此之後,世界各國學者所做的只是一些修補和改進工作。例如,對影響證券收益率的因素進行進一步研究,對各種市場「異相」進行實證和理論分析,將期權定價的假設進行修改等等。 2010年,中國演化分析專家吳家俊在其專著《股市真面目》及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創造性提出股票市場是「基於人性與進化法則的復雜自適應系統」理論體系,首次建立了演化證券學的基本框架和演化分析的理論內涵。該學說運用生命科學原理和生物進化思想,以生物學範式(Biological Paradigm)全面和系統地闡釋股市運行的內在動力機制,為解釋股市波動的各種復雜現象,構建科學合理的投資決策框架,實現可持續的高勝算博弈,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
作為一個全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體系,演化證券學(Evolutionary Analysis Theory of Security,簡稱EAS)摒棄證券市場行為分析中普遍流行的數學和物理學範式,突破機械論的線性思維定式和各種理想化假設,重視對「生物本能」和「競爭與適應」的研究,強調人性和市場環境在股市演化中的重要地位;指出股市波動在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復雜多變的「生命運動」,而不是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的線性的、鍾擺式的「機械運動」,其典型特徵包括:代謝性、趨利性、適應性、可塑性、應激性、變異性、節律性等。這就是為什麼股市波動既有一定規律可循,又難以被定量描述和准確預測的最根本原因。
比較常用的演化證券學模型,主要有如下幾種:MGS模型、BGS模型、AGS模型、PGS模型、IGS模型、VGS模型、RGS模型等。
當前,除了學科內部的縱深發展外,金融學領域的學科交叉與創新發展的趨勢非常明顯。作為證券學、生物學、進化論等有機結合的邊緣交叉學科,演化證券學已成為證券投資界的前沿研究領域,對於揭示股票價格形成機制及其演變規律,推動現代金融理論的多學科融合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以上關於證券市場運行規律的理論,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市場波動的內在邏輯」這個中心命題來展開的。
另外一些經濟學家和市場人士,則從股票交易的具體操作層面進行了技術性探索,主要包括道氏理論、波浪理論、江恩理論等。
㈨ 證券分析的各種證券投資理論比較
1965年,美國芝加哥大學金融學教授尤金·法瑪(Eugene Fama),發表了一篇題為《股票市場價格行為》的論文,於1970年對該理論進行了深化,並提出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簡稱EMH)。有效市場假說有一個頗受質疑的前提假設,即參與市場的投資者有足夠的理性,並且能夠迅速對所有市場信息作出合理反應。該理論認為,在法律健全、功能良好、透明度高、競爭充分的股票市場,一切有價值的信息已經及時、准確、充分地反映在股價走勢當中,其中包括企業當前和未來的價值,除非存在市場操縱,否則投資者不可能通過分析以往價格獲得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超額利潤。
有效市場假說提出後,便成為證券市場實證研究的熱門課題,支持和反對的證據都很多,是目前最具爭議的投資理論之一。盡管如此,在現代金融市場主流理論的基本框架中,該假說仍然占據重要地位。
2013年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尤金·法瑪、拉爾斯·皮特·漢森以及羅伯特·J·席勒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研究資產市場的發展趨勢採用了新方法。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三名經濟學家「為資產價值的認知奠定了基礎」。幾乎沒什麼方法能准確預測未來幾天或幾周股市債市的走向,但可以通過研究對三年以上的價格進行預測。
「這些看起來令人驚訝且矛盾的發現,正是今年諾獎得主分析作出的工作」,瑞典皇家科學院說。
值得一提的是,尤金·法瑪和羅伯特·席勒持有完全不同的學術觀點,前者認為市場是有效的,而後者則堅信市場存在缺陷,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至今為止人類對資產價格波動邏輯的認知,還是相當膚淺的,與我們真正把握其內在規律的距離,仍然非常遙遠! 197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納曼(Daniel Kahneman)等人發表了題為《期望理論:風險狀態下的決策分析》的文章,建立了人類風險決策過程的心理學理論,成為行為金融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簡稱BF)是金融學、心理學、人類學等有機結合的綜合理論,力圖揭示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該理論認為,股票價格並非只由企業的內在價值所決定,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它是和有效市場假說相對應的一種學說,主要內容可分為套利限制和心理學兩部分。
由於卡納曼等人開創了「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的分析範式,成為二十世紀80年代之後行為金融學的早期開拓者,瑞典皇家科學院在2002年10月宣布,授予丹尼爾·卡納曼等人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其綜合運用經濟學和心理學理論,探索投資決策行為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現今成型的行為金融學模型還不多,研究的重點還停留在對市場異常和認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歷史觀察上,以及鑒別可能對金融市場行為有系統影響的行為決策屬性。
大致可以認為,到1980年,經典投資理論的大廈已基本完成。在此之後,世界各國學者所做的只是一些修補和改進工作。例如,對影響證券收益率的因素進行進一步研究,對各種市場「異相」進行實證和理論分析,將期權定價的假設進行修改等等。 2010年,中國演化分析專家吳家俊在其專著《股市真面目》及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創造性提出股票市場是「基於人性與進化法則的復雜自適應系統」理論體系,首次建立了演化證券學的基本框架和演化分析的理論內涵。該學說運用生命科學原理和生物進化思想,以生物學範式(Biological Paradigm)全面和系統地闡釋股市運行的內在動力機制,為解釋股市波動的各種復雜現象,構建科學合理的投資決策框架,實現可持續的高勝算博弈,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
作為一個全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體系,演化證券學(Evolutionary Analysis Theory of Security,簡稱EAS)摒棄證券市場行為分析中普遍流行的數學和物理學範式,突破機械論的線性思維定式和各種理想化假設,重視對「生物本能」和「競爭與適應」的研究,強調人性和市場環境在股市演化中的重要地位;指出股市波動在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復雜多變的「生命運動」,而不是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的線性的、鍾擺式的「機械運動」,其典型特徵包括:代謝性、趨利性、適應性、可塑性、應激性、變異性、節律性等。這就是為什麼股市波動既有一定規律可循,又難以被定量描述和准確預測的最根本原因。
比較常用的演化證券學模型,主要有如下幾種:MGS模型、BGS模型、AGS模型、PGS模型、IGS模型、VGS模型、RGS模型等。
當前,除了學科內部的縱深發展外,金融學領域的學科交叉與創新發展的趨勢非常明顯。作為證券學、生物學、進化論等有機結合的邊緣交叉學科,演化證券學已成為證券投資界的前沿研究領域,對於揭示股票價格形成機制及其演變規律,推動現代金融理論的多學科融合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以上關於證券市場運行規律的理論,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市場波動的內在邏輯」這個中心命題來展開的。
另外一些經濟學家和市場人士,則從股票交易的具體操作層面進行了技術性探索,主要包括道氏理論、波浪理論、江恩理論等。
㈩ 證券投資分析有哪些方法
證券投資分析方法答題可分為六類:技術分析法、投資組合分析法、基礎分析法、行為金融分析法、量化分析法、演化分析法。
一、技術分析法
技術分析法是對證券市場過去和現在的市場行為進行分析,運用圖形表態、邏輯和數學的方法,探索證券市場已有的一些典型變化規律,以此來預測證券市場中各類證券價格變動趨勢。
常見的技術分析方法有:圖示分析法分為切線分析法、k線分析法,還有指標分析法、形態分析法等。
二、投資組合分析法
投資組合分析法是根據不同證券不同的風險收益特徵,通過構建多種證券的組合投資以達到投資收益和投資風險平衡的分析方法。
在處理上,通過求解在特定的風險條件下實現收益的最大化或在特定的收益條件下使得風險最低,來求得組合內各個證券的組合系數,進而進行組合投資的分析方法。
三、基礎分析法
基礎分析法又叫做基礎面分析,是根據經濟學、金融學、投資學及會計學等基本原理,對影響證券市場供應關系的宏觀經濟指標、經濟政策走勢、行業發展狀況、產品市場狀況等進行分析,以此來評估證券的投資價值,為證券投資提供依據。
四、行為金融分析法
行為金融分析法源於20世紀80年代證券市場上不斷出現了一些與經典理論相悖而經典理論無法解釋的」異象「。該方法就是以這些「異象」為研究對象,從對標准金融理論的質疑開始,以行為科學為基礎研究投資者的心理行為,進行投資決策的分析方法。
五、量化分析法
量化分析法是對通過定性風險分析排出優先順序的風險進行量化分析。
六、演化分析法
演化分析是由中國吳家俊在2010年「股市真面目」一書中創立的方法論體系,以生命科學原理和生物進化思想為基礎,運用生物學範式深入解析股市運行的內在動力機制,將股市波動的生命運動本質屬性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及分析視角。
從股市的代謝性、趨利性、適應性、可塑性、應激性、變異性和周期性等方面入手,歸納總結出高勝算博弈的精髓,對市場的中期或重大波動行情做出正確判斷,為投資決策提供機會和風險評估的方法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