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不缺錢的央企為什麼關注資產證券化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資產證券化逐漸被中國企業所接受。 尤其是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上半年央企利潤全面下滑,經營業績、現金流量、績效考核等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然而,在其資產結構中,投資大、回收期長的重資產佔比最大,折舊折耗的剛性增長對業績形成嚴重拖累,因此,國資委鼓勵央企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以提升企業業績。 資產證券化通過將資產的所有權、收益權和管理權分離,使企業既能實現資產輕量化運作、改善業績和現金流,又能不喪失管理權。根據證監會《證券公司企業資產證券化業務試點指引(試行)》規定,原始權益人(企業)與計劃管理人(證券公司)簽訂轉讓協議,合法轉讓基礎資產;受益憑證持有人(投資人)有權分享計劃收益及剩餘資產,通過持有人大會行使表決權,但不得主張回購受益憑證;原始權益人應在專項計劃持續期間,維持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為基礎資產產生預期現金流提供必要保障。 從該指引的相關規定來看,資產證券化應該能實現資產的真實出售和破產隔離。然而在中國,資產證券化業務尚屬起步階段,證券公司為了最大限度地規避自身風險,要求企業兜底、回購、擔保、保證、承諾等,從會計角度看,這些意味著與基礎資產相關的風險和報酬沒有實質性轉移,因而,基礎資產不能終止確認,收到的資金也不能作為資產轉讓的價款,而只能作為借款,所以達不到資產輕量化的目的。 據不完全統計,從1992年至今,中國開展的資產證券化,屬於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的有16個項目,無一例外均作為借款處理,做不到真實出售和破產隔離。然而,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成熟,該業務一定會朝著規范化的方向發展,並成為中國企業高水平資本運作的一把利器。
『貳』 國資委力推央企資產證券化是利好還是利空
談不上利好利空,相對中性吧。
也就是對資本市場影響不大,有一定的資金分流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