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股上市后大慨多久会解禁限售股
1、对于一只新股来说,其限售解禁一般会有三次:第一次限售股是自该股票上市挂牌首个交易日算起的三个月后,这次限售解禁是由于IPO网下申购的部分解禁。
2、第二次则是在自该股票上市挂牌首个交易日算起的一年后,这次限售解禁是那些该股票原始股的中小股东的解禁;第三次则是在自该股票上市挂牌首个交易日算起的三年后,这次限售解禁是那些大股东的解禁。
3、次新股的内涵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相应变化的。一般来说一个上市公司在上市后的一年之内如果还没有分红送股,或者股价未被市场主力明显炒作的话,基本上就可以归纳为次新股板块。
(1)上市公司股票禁售期扩展阅读
相关规定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第27条规定,改革后公司原非流通股股份的出售,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自改革方案实施之日起,在12个月内不得上市交易或者转让;
2、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总数5%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东,在前项规定期满后,通过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出售原非流通股股份,出售数量占该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在12个月内不得超过5%,在24个月内不得超过10%。其中就是针对非流通股股份股改后的“限售”规定。
参考指标:
分析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后,可能存在的风险,推荐参考以下指标:
1、大股东的类型。处于行业垄断地位,属于国家经济命脉的上市公司,国有股股东会对其保持较高的持股比例,不会轻易套现。另外,属于国资委管辖的央企和地方重点国企,套现资金的归属、分配及使用方面有待相关法规完善,如是否上缴社保基金,还是部分上缴等。在相关法规出台前,这些公司的股票还不会形成较大的套现压力。
2、作为发起人的民企投资家大多数会专心从事实业,并非从事买壳、卖壳从事资本运营的投资性公司,限售股解禁后,大规模套现以实现退出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大股东属于非发起人的民企,擅长资本运作,则有套现的可能。
3、业绩状况。业绩优良或尚可的上市公司中,限售股比例偏低,或者大股东持股勉强保持相对控股地位,限售股解禁后的套现需求也不大。业绩不佳、或价值高估的上市公司,持股比例偏低的股东退出意愿较强。
Ⅱ 关于上市公司(上市两年以上,股东股份禁售期已过)扩展新业务、纳入新利润之后,股价上的表现
新上抄市公司有三年袭分批解禁期,新行业与禁售期无关,只有增发股份条件下,才涉及禁售期。利润增高,不一定股价就一定要增高,可以5倍的市盈率,也就是说市值不一定上升。000055方大集团市盈率2.5左右,他的市值就不飙升。
Ⅲ 什么是流通a股什么是限售a股 3.限售股的解禁是利好还是利空 限售股解禁当天对股价有什么影响
1.流通A股是指在A股二级市场可以交易的,限售的就是总股本除开已流通后的股,回这些股一般有个锁答定期,到期后才可以在二级市场流通
2.限售股上市流通将意味着有大量持股的人可能要抛售股票,空方力量增加,原来持有的股票可能会贬值,此时要当心.
3.限售股解禁当天对股价的影响要看当前股价与解禁股的成本价情况了,如果当前股价比成本价高很多,那样的话会影响比较大,肯定会有减持,到时股价就会下跌,反之,如果与成本价持平或者是还要低的话可能影响就不大
Ⅳ 上市公司如何使用股市资金
上市公司通来过发行股票募集源资金用于生产经营。这些发行的股票在证券交易市场流通,股民通过股票买卖希望获得股票交易差价收入及上市公司的分红。短期看,股票的涨跌是由资金推动的,买的人多就涨,卖的人多就跌。长期看,这种涨跌与业绩正相关。
股份公司上市时,扣除股票发行费用后,中签股民的资金划归该上市公司。因而,上市后股价的涨跌对上市公司资金流没有直接的影响。只有在禁售期过后,公司持有的股票可以在市场自由变现时,公司才可以通过出售或买入公司的股票从而影响公司的现金流。当公司有投资于股票时,持有其他公司的股票,股价的涨跌仅表现为投资收益的变化。
Ⅳ 股市上股票解禁是什么意思
就是允许流通,或者说可以买卖了。
1、有些新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股版票按规定多少个月不权能流通。叫禁售期,过了这个时间就可以出售了,叫解禁。
2、有些股票, 质押、员工激励计划等,也造成无法流通。当可以流通后,也就解禁了。
Ⅵ 限制性股票为什么规定禁售期
1、防止造假上市的一种措施。目前境内市场常规IPO,准备一年,排队一年多,市后三年,总计约五年时间。企业很难做到持续性造假,因为成本过高。
2、防止公司高管或者机构在刚开盘时就套现,严重影响股价。
禁售期(锁定期):禁售期是指公司员工取得限制性股票后不得通过二级市场或其他方式进行转让的期限。根据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限制性股票自授予日起,禁售期不得少于1年。
(6)上市公司股票禁售期扩展阅读
对于限制性股票的征税方法,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对于限制性股票,在授予日,公司员工就取得了公司授予的股票,只不过这些股票是有限制的,员工不能以任何形式转让并取得所得。
因此,在授予日,员工取得的限制性股票和国税函〔2006〕902号文件所说的可公开交易的股票期权是不一样的,它不是有确定价值的财产。因此,限制性股票的授予日不能作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对于限制性股票,只有在解锁期内,员工符合股权激励计划的解锁条件,公司对员工符合条件的限制性股票实际解锁时,员工才实际取得了有确定价值的财产。因此,实际解锁日为限制性股票所得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2、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员工取得的限制性股票所得,应在实际解锁日按限制性股票所对应的二级市场价格,作为员工授权日所在月份的工资、薪金所得,并按财税〔2005〕35号文件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如果公司当初是按有偿方式授予员工限制性股票的,可以扣除员工购入限制性股票时实际支付的价款。
3、应纳税额的计算。限制性股票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和股票期权所得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基本是一致的。
需要关注的是限制性股票计算中的"规定月份数","规定月份数",是指员工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票期权形式工资、薪金所得的境内工作期间月份数,长于12个月的,按12个月计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限制性股票
Ⅶ 限制性股票的规定
按照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原则上应在限制性股票所有权归属于被激励对象时确认其限制性股票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即:上市公司实施限制性股票计划时,应以被激励对象限制性股票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境外为证券登记托管机构)进行股票登记日期的股票市价(指当日收盘价,下同)和本批次解禁股票当日市价(指当日收盘价,下同)的平均价格乘以本批次解禁股票份数,减去被激励对象本批次解禁股份数所对应的为获取限制性股票实际支付资金数额,其差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被激励对象限制性股票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股票登记日股票市价+本批次解禁股票当日市价)÷2×本批次解禁股票份数-被激励对象实际支付的资金总额×(本批次解禁股票份数÷被激励对象获取的限制性股票总份数)
对于限制性股票,征税时需要关注以下环节:
1.授予日。限制性股票的授予日是指公司根据其经过股东大会的《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计划》,在达到计划要求的授予条件时,实际授予公司员工限制性股票的日期。
2.禁售期(锁定期)。禁售期是指公司员工取得限制性股票后不得通过二级市场或其他方式进行转让的期限。根据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限制性股票自授予日起,禁售期不得少于1年。
3.解锁期。在禁售期结束后,进入解锁期。在解锁期内,如果公司业绩满足计划规定的条件,员工取得的限制性股票可以按计划分期解锁。解锁后,员工的股票就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出售。
对于限制性股票的征税方法,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对于限制性股票,在授予日,公司员工就取得了公司授予的股票,只不过这些股票是有限制的,员工不能以任何形式转让并取得所得。因此,在授予日,员工取得的限制性股票和国税函〔2006〕902号文件所说的可公开交易的股票期权是不一样的,它不是有确定价值的财产。因此,限制性股票的授予日不能作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对于限制性股票,只有在解锁期内,员工符合股权激励计划的解锁条件,公司对员工符合条件的限制性股票实际解锁时,员工才实际取得了有确定价值的财产。因此,实际解锁日为限制性股票所得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2.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员工取得的限制性股票所得,应在实际解锁日按限制性股票所对应的二级市场价格,作为员工授权日所在月份的工资、薪金所得,并按财税〔2005〕35号文件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公司当初是按有偿方式授予员工限制性股票的,可以扣除员工购入限制性股票时实际支付的价款。
3.应纳税额的计算。限制性股票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和股票期权所得的应纳税额的计算基本是一致的。需要关注的是限制性股票计算中的"规定月份数","规定月份数",是指员工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票期权形式工资、薪金所得的境内工作期间月份数,长于12个月的,按12个月计算。限制性股票"规定月份数"的计算,应按如下方式确定起止日期:起始日期应为限制性股票计划经公司股东大会批准的日期,截止日期应为员工对应的限制性股票实际解禁日。考虑到我国当前目前的《上市公司股票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限制性股票从授予日到禁售期结束不得少于1年。因此,在计算限制性股票所得时,"规定月份数"一般就是12个月。
Ⅷ 原始股一定有禁售期吗我是超小级别股东!
监管部门立法设定禁售期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减缓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权后的变现扩容压力,通过设定缓冲时间来换取股市稳定发展空间的战略思路非常明显,而市场将之形象地称为“爬行流通”。
事实上,目前完成股改的公司和正在进行股改的公司基本上都自愿承诺了更长的禁售期限,大部分公司的非流通大股东承诺三年内不通过交易所系统减持股份。
上市公司承诺更长的禁售期,就意味着“爬行流通”的进程被进一步拉长,这从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消除了流通股股东对短期扩容的担忧,大受欢迎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也有公司采用“对价不足,承诺来补”的策略,将超长期禁售当作一种与流通股股东博弈的手段进行投机取巧。
不管上市公司和非流通大股东出于什么目的,我们在看到超长禁售期承诺的有利一面时,也不应忽视其“硬币的另一面”:今日之承诺如何面对明日之巨大不确定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承诺的贯彻实施有无保障。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我国证券市场的诚信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如何避免空口说白话在禁售期承诺上重演,将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诚意变为实实在在的诚信行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对此监管部门已经未雨绸缪,要求上市公司应当披露承诺事项的违约责任,赔偿其他股东因此遭受的损失。
总的说来,禁售期的确定并没有一个硬性的标准。主要还是依据IPO时的判断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