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有《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三项整治活动方案的通知》电子文本啊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三项整治活动方案的通知》(银监办发〔2011〕133号)
2.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材《农村政策法规》、《财政与金融》、《市场营销原理与务实
http://wenku..com/view/60867d6a011ca300a6c390b3.html
《农村政策法规》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
一、你是如何认识农业法及其基本原则的?P1、p7
答:广义的农业法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包括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地方行政机关)制定和颁布的规范农业经济主体行为和调控农业经济活动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狭义的农业法即农业法典,即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对农业领域中的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进行规定的规范性文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农业法的基本原则是
1 、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的原则。
2 、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
3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
4 、科教兴农的原则
5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见教材P12~P13,1——8
三、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是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决策以及组织这些决策实施的基本组织制度和形式,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制度、生产经营主体和经营形式。有关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规定是农业法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农业法第五条规定,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四、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市场调节的关键是全面、准确、快捷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系统。近年来,农业部加快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全国的大中型商业企业普遍实现了联网或建立了企业网站,但这些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系统对于农产品流通来说还存在信息不集中、农民和商户用不上、信息质量低等问题,从而导致我国农产品流通只能接受市场的自发性调节。二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滞后,功能作用难以有效发挥。我国农产品流通已形成以批发市场为枢纽的流通体制,目前全国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500多家,但这些批发市场大部分是在农产品供求追求数量扩张阶段建立的,已远不能适应现在供求质量提高新阶段的需要。三是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偏低,食用安全缺少保证。
五、根据《农业法》的规定,我国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p29
1 、加强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农业法》对国家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做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加强对用于农业的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监督管理和审计监督。
2 、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除国家财政投入外,通过信贷资金、其他社会资金和外资对农业进行支持,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增加农业投入。
3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加强农村信用制度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金融支持。
4 、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要逐步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鼓励开展商业性农业保险,扶持互助农业保险。
5 、在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衔接的前提下,明确了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扶持措施。
6 、鼓励和支持开展农业信息服务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
7 、扶持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贸易,采取措施保持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之间的合理比价。
8 、做好防灾、抗灾和救灾工作。
9 、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
应该说我国目前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是比较完备的,问题是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能把各项措施认认真真的落实到实处。
《农村政策法规》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P47
答:《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条对耕地、草地和林地的承包期,分别作了不同的规定。耕地的承包期限为 30 年,草地的承包期限为 30 年至 50 年,林地的承包期限为 30 年至 70 年,种植特殊林木的林地,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承包期还可以延长。作出这种区分,主要是考虑不同性质土地的投资收益期限差别较大。
二、如何保护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 ……
见教材P44~P54自行组织整理。
三、见教材P67~P72自行组织整理。
四、按照《森林法》第四条的规定,森林具体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类。 P75
1 、防护林,是指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按照本条第一项的规定,防护林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护岸林、护路林以及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
2 、用材林,是指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上用材林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3 、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4 、薪炭林,是指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5 、特种用途林,是指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
五、1 、草畜平衡制度 p90
草原载畜量是指在一定放牧时期内,一定草原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原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时,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一般来说,草原的载畜量是根据草原的面积、牧草产量和家畜日采食量来核定的。根据适宜载畜量和实际饲养量之差,可以得出草畜是否平衡的结论。
落实草畜平衡制度,一方面要通过采取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牲畜舍饲圈养、提高牲畜出栏率等措施,减轻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逐步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人工草地、饲草饲料基地建设,不断增加饲草供应量,并通过改良牲畜品种、优化畜群结构、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等措施,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牧民的增收。概括来讲,就是应当从增草增畜、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入手,从根本上扭转超载过牧的局面,最终实现草畜平衡。
另外,《草原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对割草场和野生草种基地应当规定合理的割草期、采种期以及留茬高度和采割强度,实行轮割轮采。这也是为了实现草畜平衡而采取的一个措施。
2 、建设征用使用草原和临时占用草原 p91
因建设征用集体所有的草原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交纳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另外,因建设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还应交纳草原植被恢复费。草原植被恢复费是一种资源补偿性质的费用,国家将采取 “ 取之于草用之于草 ” 的原则,利用所收取的草原植被恢复费,用于恢复草原植被。草原植被恢复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和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临时占用草原是指因建设项目施工、地质勘察以及部队演习等需要,如地质普查、勘探石油、兴建地上线路、铺设地下管线、各种工程项目施工堆料、拉运物资通道等占用草原二年以内,既不需要改变草原用途,也不改变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根据《草原法》第四十条的规定,需要临时占用草原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临时占用草原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年,并不得在临时占用的草原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占用期满,用地单位必须恢复草原植被并及时退还。
《乡镇行政管理》课程形成性考核册部分习题答案
《乡镇行政管理》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 分权制: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立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2、 管理层次: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3、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4、人事行政机关:人事行政机关是指根据人事管理职责,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专门承担人事行政业务的组织机构。
二、单项选择题
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D)。
A、瓦特B、史坦因C、马克思D、亚里士多德
2.著名的管理学家,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B )
A.韦伯 B.泰勒 C.法约尔 D.古立克
3.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 )。
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B、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
C、计划、领导、人事、指挥、组织、报告、预算
D、计划、领导、人事、沟通、协调、组织、预算
4.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 C )。
A、前资本主义时期 B、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C、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D、当代资本主义时期
5.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是( C )。
A、内阁制 B、总统制 C、半总统制 D、委员会制
6.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 B )的核心内容。
A、社会公德 B、行政道德 C、职业道德 D、社会行为规范
7.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其中( A )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A、组织观念 B、价值观 C、道德感情 D、法律意识
8.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 A )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加拿大
9.美国的文官委员会、日本的人事院等机构属于( B )类型。
A、部内制 B、部外制 C、折中制 D、党统一领导制
10.职位分类最早产生与19世纪的( C )国,后被许多国家所效仿。
A、中 B、美 C、英 D、法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文化环境要素的是( BCDE )。
A法律制度 B、意识形态 C、道德伦理 D、价值观念 E、教育
2.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在《经济学》(第十六版)中,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ABDE)。
A、执行国际经济政策B、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
C、确保社会公平分配的职能 D、提高经济效率 E、改善收入分配
3.下列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有( AD )。
A、墨西哥 B、德国 C、新加坡 D、埃及 E、丹麦
4.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表现在( ABCDE )。
A、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 B、监督市场
C、监督政府 D、中介作用 E、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
5.我国公务员调配的基本形式是( ABD )
A.调任 B.转任 C.轮换 D.挂职锻炼 E.借用
四、简答题
1、试述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复杂性。公共行政环境是多种多样的,是多层次、多结构的,是非常复杂的。同时,这些公共行政环境要素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是互相交织一起,互为因果,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各种环境要素交织在一起,有时很难把这些环境看成是单一的要素,甚至也很难分清公共行政环境的类型。如果把公共行政环境的多结构性和多层次性加上人为的因素,就使公共行政环境的就更加复杂,更加难以确定。认识了公共行政环境的复杂性特点,才能认识公共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约束性。公共行政只能在公共行政环境所提供的空间和各种条件下进行,不能超越它所提供的各种限制条件,必然受到公共行政环境的约束。
(3)特殊性。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其次,这种多特殊性还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公共行政环境的差别。
(4)不稳定性。如果公共行政环境的变化幅度比较小,比较稳定的,是渐变的,可以称之为稳态环境;如果公共行政环境的变化幅度比较大,可以称之为动态环境。动态环境的特点就是它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讲公共行政环境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公共行政环境有时也是不稳定的。公共行政环境的不稳定性可以分解为两个维度: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以及不可预测的突变性特点。
2、简述民主集中制地方政府体制的特点。
参考答案:中国地方政府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政府形式。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组织理论为指导思想,总结了我党革命根据地时期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吸取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历史传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体制。其特点如下:
(1)中国地方政府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下级执行机关,下级政府是上级政府的执行机关。统一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各级行政机关之间有明确的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中央政府没有设主管地方政府的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必须受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也是上下级关系。
(2)各级地方政府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地方政府必须执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决定和行政规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会有权撤消同级地方政府违背宪法和有关法律的政策和决定。
(3)各省、直辖市有一定的自主权,自治区有自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有高度自治权。
(4)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接受上级和同级的中国共产党委员会的领导,执行党的常委会和委员会所做的决定和制定的政策。政府的主要领导成员是党的常委会成员。
五、论述题
1、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有:(1)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能;
(2)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3)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的不足的职能;(4)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
2、试述公共组织的作用。
参考答案:(1)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2)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3)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
(4)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与协调者;
(5)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
《乡镇行政管理》课程形成性考核册习题答案
《乡镇行政管理》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筹集与集中的资金,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再分配的过程。
2、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俗称“民告官”。
3、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4、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二、单项选择题
1. 行政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工作的第一步是( D )。
A、确定评估对象 B、选择评估标准 C、明确评估目的 D、培训工作人员
2. 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 D )。
A、专家咨询系统 B、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 C、信息支持系统 D、领导决策系统
3. 非执政党和非国家机关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称为( A )。
A、社会监督 B、事前监督 C、事中监督 D、法制监督
4. 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C )。
A、税率 B、纳税人 C、税法 D、税种
5. 据考,“法治”一词是古希腊人 ( C )最早提出的。
A、亚里士多德 B、梭伦 C、毕达斯 D、柏拉图
6. 目标管理方法是( D )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人际关系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A、菲德勒 B、西蒙 C、伍德沃德 D、德鲁克
7. 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D )。
A、市级预算 B、县级预算 C、省级预算 D、中央预算
8. 平行沟通是一种同级部门或同事之间的信息沟通,亦称( B )。
A、网上沟通 B、横向沟通 C、无反馈沟通 D、纵向沟通
9. 为了实现目标而制定的方案,称为( C ),这是构思和设计的主要方案。
A、应变方案 B、临时方案 C、积极方按 D、追踪方案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生效的日期是( C )。
A、2003年1月1日 B、2003年5月1日
C、2002年10月1日 D、2002年1月1日
三、多项选择题
1. 工作控制是对具体执行工作的各方面的控制,它包括( ABCDE )。
A、质量控制 B、标准控制 C、成本控制 D、程序控制 E、计划控制
2. 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辅助职权包括( ACE )。
A、对监督事项涉及的单位和个人的查询权
B、建议权
C、对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的处置权
D、行政处分权
E、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时的请求协助权
3. 在我国,根据国家职能的区别,将财政支出区分为( ABCDE )。
A、国防费 B、行政管理费 C、经济建设费 D、社会文教费 E、其他支出
4. 按照行政计划的主体划分,行政计划的类型可以分为( ABE )。
A.地方计划 B. 中央计划 C.国防计划 D.基层计划. E.资源计划
5. 下列属于行政费用测量法的方法有( ABE )。
A、单位费用测量法 B、计件费用测量法 C、行政职能测量法
D、标准比较法 E、人均费用测量法
四、简答题
1、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哪些步骤?
参考答案: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如下步骤:(1)认识问题,界定问题,找出差距;(2)确定决策目标;(3)确定决策标准,确定每个标准的权重;(4)拟定决策方案。拟定方案分两个阶段:粗拟阶段和精心设计阶段。决策方案一般有四种:积极方案、临时方案、追踪方案和应变方案。(5)分析方案。(6)选择方案。(7)实施决策方案,完善决策。(8)评估决策。
2、社会监督的有效性具有的两个前提是什么?
参考答案:一是公共行政的透明度,即政务公开;
二是社会监督必须与国家权力体系的监督相结合。
五、论述题
1、试述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行政协调可以使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和谐一致,避免内耗和互相冲突,从而达到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目的。
(2)行政协调可以促进各行政部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行政资源,精简和优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行政效率。
(3)行政协调有助于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并从整体和全局立场出发,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意义,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从而有利于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
(4)行政协调有助于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使每个部门和个人的努力成为集体的努力,单独的行动成为合作的行动,从而产生整体的“合力”。
2、对于行政改革的对策,结合教材,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政治保障是进行行政改革的前提。 (2)加强宣传,制造行政改革舆论。(3)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政策。①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第一手资料;②行政改革政策应该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为原则;③公众参与制定政策; ④制定政策一定要充分考虑和利用行政改革的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4)制定进行行政改革的法令和政策,使行政改革有法律保证和强制力。(5)恰当地选择行政改革的突破点,恰当地选择发动改革的时机。(6)行政改革要尽快地取得效果,提高行政效率和为公众服务的质量。
3. 以黄河农村商业银行为金融机构的理财方案
金牛理财网最新统计显示,3月23日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在售银行理财产品共有8款,平均收益率回4.36%,其中保本型产品6款,平均答收益率4.21%;非保本产品2款,平均收益率4.80%。
从产品期限来看,1-3个月产品3款,平均收益率4.12%;3-6个月3款,平均收益率4.43%;6个月以上产品2款,平均收益率4.60%。
今日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在售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最高为“黄河农村商业银行金喜鹊·慧盈第18546期人民币理财产品”,该款产品理财期限为141天,最高预期收益为5.0%,投资起点为5万元,该款产品3月21日-3月27日面向--发售。
4. 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企业改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2〕5号)的精神,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制定本方案。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保持信用社各项管理工作和支农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要遵守纪律,顾全大局,不得自行其是,防止借改革之机突击进人,突击花钱,突击放贷,防范各类道德风险。二是试点地区的改革,要严格按照本方案进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加强信息沟通,试点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在积极推动改革的同时,要做好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有效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三是正确处理改革试点和面上工作的关系。试点地区,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未进行改革试点的地区,按照现行管理体制,银监会及其分支机构要切实加强对信用社的监督和管理,督促信用社进一步改进支农服务,防范和查处大案要案。四是改革过渡时期要特别注意防范和处置信用社风险,对可能出现支付风险的信用社,监管部门要及时提出处置预案,需要资金救助的,按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办理。地方人民政府、人民银行、银监会要研究建立突发性支付风险的应急处理机制。
5. 急需《江苏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文,文号、日期,谢谢
一、充分肯定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效
1997年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各地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体制、改进管理、改善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3年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共有法人机构34909个,其中农村信用社32397个,县级联社2441个,市(地)联社65个,省级联社6个。职工62.8万人。各项存款余额22330亿元,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11.5%;各项贷款余额16181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0.8%。
(一)为“三农”服务的方向进一步明确,支农投入明显增加。
1996年底行社脱钩以来,人民银行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端正经营方向,改进服务作风,加大对农民和农业的信贷投入,在支持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截至2003年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6966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的83.8%,农业贷款比1996年增加5479亿元,农贷比重由1996年的23%增加到现在的43%,提高20个百分点。农业贷款中农户贷款余额5552亿元。农村信用社已逐步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
(二)内部管理逐步规范,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有所好转。
几年来,农村信用社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完善制度,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能力不断加强,内部经营机制的转化和管理工作力度的加大,使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经营状况逐步改善。近5年来,全国共减少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1万多家,精简正式员工1万多人,清退临时工3万多人。不良贷款比例由1999年的51.23%下降到2002年的36.92%,今年6月末又比年初下降5个百分点。全国农村信用社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分别减亏增盈52亿元、38亿元和71亿元。
(三)金融监管逐步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得到初步控制。
为加强农村信用社监管,人民银行自上而下组建了合作金融监管机构,充实了监管人员,先后制定下发一系列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制度和办法,突出了监管重点,落实监管责任,重点加强了对高风险社的跟踪调查和监控,农村信用社风险得到初步控制。
(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进行了初步试验和探索,为进一步改革积累了经验。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1996年以来,国务院多次下发文件,并组织有关部门对农村信用社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国务院领导同志还多次到基层农村信用社考察工作,并作重要指示。经国务院批准,2000年7月开始,人民银行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的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试办农村商业银行以及组建省级联社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1999年到2000年间,全国还试点组建了65家市(地)联社、6家省级联社和5家省级信用合作协会。今年上半年,又试点组建了浙江鄞州农村合作银行。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应该冷静地看到,由于多方面原因,当前农村信用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解决。主要是: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职权和责任不明确;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潜在风险仍然很大;农村信用社在服务方式、融资渠道和服务手段等方面还不适应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农村信用社存在问题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在涉及管理体制、产权制度等一些根本问题上,尚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2002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国务院成立了由人民银行牵头的深化农村金融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专题工作小组。专题工作小组在以往工作基础上,根据中发〔2002〕5号文件精神,于2002年10月28日向国务院上报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实施方案》,并经总理办公会原则同意,要求作进一步修改后正式报国务院批准。今年5月,家宝、黄菊同志先后两次听取了农村信用社改革专题的汇报。根据“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改革总体要求,专题工作小组在原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起草上报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国务院15号文件的下发,标志着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在历经多年论证、探索的基础上,已经进入了具体实施的阶段。可以说,这一方案是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广大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
回顾总结六年来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第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保持稳定中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与稳定。
第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农村信用社要立足社区,扎根农村,贴近农民,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市场定位。通过深化改革,切实提高农村信用社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支持农民增加收入,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三、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西南北差异较大。各地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农村信用社改革要结合各地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
第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市场经济的取向。农村信用社改革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去思考、去深化,着力培育农村信用社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地位,增强其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意识。通过改革,要重点明确产权关系和管理责任,建立审慎的会计制度和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和社务公开建设,使农村信用社逐步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第五,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努力做到农村信用社立足自身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和国家、地方必要的政策扶持相结合,农村金融改革和农村社会发展模式改革相协调,完善体制和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素质相协调。
二、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15号文件精神,领会和把握改革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
学习和贯彻国务院15号文件精神,领会和把握好这次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是做好改革试点工作的前提。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这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到我国亿万农民切身利益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农村发展的紧迫任务,而且也是贯彻扩大内需方针,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央也多次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资金投入,解决农民贷款难,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具有点多、面广和贴近农民的先天优势,特别是随着国有银行县(市)以下机构网点的逐步收缩,农村信用社在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一轮战略目标中,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要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要认真学习国务院15号文件,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重要意义,吃透改革试点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具体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保证试点工作正确、顺利进行。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
产权问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也是建立合理科学、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自由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由于政治、经济及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长期处于模糊状态,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主要表现在: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究竟谁是所有者不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不明确,出了问题究竟由谁来承担其经营管理的责任不明确,从而使得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金融风险化解、经营管理改善以及相应扶持政策等,缺乏坚实的制度基础。因此,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一个首要问题。其主要目的,就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各类资本持股,相互融合,实现农村信用社投资主体多元化,探索适合农村信用社特点的多种有效的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真正解决农村信用社“由谁出资、由谁管理、出了问题由谁负责”的问题,形成“资本自聚,经营自主,盈亏自负,风险自担”的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主要解决的是所有制、所有权的问题,而通过产权改造,最终目的是要促成农村信用社内部机制的转换,促成一个合理、有效的营运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千万不能以简单的股权量化或者以表面上的企业资产股权化来取代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和良好机制建设的全部内容,要注重加强对关联交易和内部关系人交易的合理控制。对此,国务院批准的方案充分考虑到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经营环境的差异性,提出要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可以进行不同产权形式的试点。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比照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实行股份合作制,对股份制改造一时有困难而又适合搞合作制的,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
按照这一要求,各地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时,要做到有组织、有领导,具体选择什么样的产权制度安排,确定什么样的农村信用社组织形式,要做到公开、透明和比选自由;要充分尊重农村信用社及其社员的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要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做到合法、合规;要把产权明晰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落实内部管理责任紧密结合起来,特别要注意,既要维护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又要确保其履行出资人职责,还要规范出资人行为,不直接干预农村信用社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建立决策、管理、监督相互制衡,激励和约束相互结合的经营机制,建立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经营业绩、风险控制的考核体系;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即使是实施股份制改造的金融机构,也要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当地农业生产。
(三)完善管理体制,落实省级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责任。
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也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总结农村信用社50多年来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国务院明确,把对农村信用社管理的责任交由省级政府负责,同时明确由国家专门机构负责监管,农村信用社作为企业法人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从而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监督管理体制。
把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责任交由省级政府负责,主要考虑农村信用社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地方性金融机构,服务对象是农民,服务区域在农村,服务的目标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与指导,地方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领导、管理和支持。另外,农村信用社是为社区服务的金融组织,虽然作为各自独立的金融企业法人,但其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还不强,客观上也还需要对它进行相应的管理,尤其是风险的防范和违法、违纪、违规案件的及时查处等。当然,从历史经验教训看,把农村信用社交由县以下基层地方政府管理,可能会导致对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的不适当干预,这是我们时时都要加以警惕的。但也要看到地方政府管理的积极的一面,随着金融形势的变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省级政府已经具备了管理地方金融的能力,把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直接管理,有利于明确管理责任,也有利于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创造好的环境。国务院方案明确,省级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不能层层分解下放,这是改革试点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省级政府也可结合实际,适当赋予地(市)、县(市)政府协助管理的责任,以发挥基层政府的积极性。
由省级政府承担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必须坚持“政企分开”原则。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换的要求,政府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更大程度地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他们的活力和竞争力;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健全农村信用体系,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秩序,支持保护其债权的安全与完整,促进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监督管理其依法依规选人用人并履行职责,促进农村金融人力资源和能力建设,探索农村信用社减员增效工作的稳健进行,帮助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绝不能干预农村信用社的具体经营活动和授信决策。
另外,试点地区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探索合适的省级管理机构形式,使省(区、市)政府领导落到实处,以具体承担对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具体成立省级联社,还是其他形式的管理机构,由各省级政府自行确定。但不论是什么形式的机构,都必须是在基层农村信用社组织的基础上,成为产权明晰、内控严密、服务良好、结构健康的管理机构。
关于地(市)级要不要设立农村信用社管理机构问题。考虑到减少管理环节、降低管理成本、减少风险和减轻基层负担等因素,方案提出,地(市)级不再设立联社或其他形式的独立管理机构,可因地制宜设立必要的省级管理机构的派出机构,以便于管理工作的开展。但地(市)机构的设立,一是要有充分理由,二是不要搞群体攀比。
各地在组建省、地管理机构时,要保护好现有从事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工作的人员,充分发挥他们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以及具有多年管理经验的优势。
(四)增强服务功能,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经营宗旨。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改革,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股权结构的设计与安排,要在坚持股权多元化原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同时,无论采取何种制度安排,都要从当地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农村信用社服务功能,要立足社区,面向“三农”,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品种,增加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
(五)落实扶持政策与促进农村信用社转换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扶持政策的积极效应。
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非常沉重,严重制约了服务“三农”功能的发挥,也成为影响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和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这些包袱是多年积累形成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行政干预及其他外部环境的因素。为了帮助农村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同时也为了促进深化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国务院决定,在财政、税收、资金和利率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我们一定要用好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扶持的积极效应。
一是要克服依赖的思想。目前出台的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信用社工作的高度重视。但消化解决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发挥多方面积极性。中央、地方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农村信用社更要立足自身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加强管理、发展业务,在改革和发展中逐步消化。
二是要把政策运用与深化改革、机制转化切实结合起来。改革方案明确要求,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政策要与实施改革的效果紧密挂钩,专项票据的使用要有条件,专项再贷款的安排也要按照约束条件分阶段进行等。通过这一措施,一方面敦促地方政府切实负起责任,另一方面,也促使农村信用社采取有效措施,扎实转换机制。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要切实按照 “四自”原则,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贷款审批、财务收支、风险控制等内控制度,降低不良贷款,压缩人员,减少成本,努力扭亏增盈,防范和控制新的经营风险。
三是要严格按照国务院要求,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清查资产,追讨债务,分清责任,严惩犯罪。
四是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状况、资金实力以及流动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具体资金扶持政策运用上,允许在一个省(区、市)范围内,部分县(市)选择专项再贷款,部分县(市)选择央行票据。
三、全力以赴做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组织实施工作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要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严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
(一)在国务院领导下认真组织实施改革试点工作。根据国务院要求,此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由银监会负责组织实施。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银监会的一项繁重而光荣的任务。我们一定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把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集中精力,集中人员,全力以赴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努力做到圆满完成任务,不负众望。
会后,各试点省(市)要抓紧成立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省(市)长任组长,银监会派出机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及财政、税务、工商等政府有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参加,统一规划,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各试点省(市)领导小组要根据国务院下发的试点方案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试点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等具体措施。各试点省(市)提出的具体实施方案由银监会负责审核,报国务院批准后,部署实施。
试点过程中,银监会分支机构、人民银行分支行和地方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相互间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银监会及其分支机构要切实加强对各地试点情况的跟踪指导和督促检查,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也要做好改革试点特别是有关政策扶持的核实和监督工作。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地要认真研究,及时处理,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汇报。
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要认真组织学习改革文件,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到改革中来。要做好清产核资工作,通过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全面查清核实农村信用社和县(市)联社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及经营的真实状况,核实各项资产损失,落实债权债务。在清产核资基础上,以县(市)为单位,对辖内农村信用社做好分类排队工作,以县(市)为单位做好政策扶持的测算。要按照改革方案的要求,建立健全股本扩张机制,扩充资本实力,增强抗御风险能力,采取有效措施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需要明确的是,清产核资要在省级政府的统一组织下进行,清产核资结果不作为有关政策给付的依据,只与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和改善治理结构有关。对农村信用社政策补贴数量(实际资不抵债额的计算)以2002年末已上报的金融监管数据为准,并按照国务院要求,由人民银行分支行、银监会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共同做好有关扶持政策的监督执行工作。
关于改革试点的时间安排。试点工作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力争年底之前完成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将农村信用社管理责任交由试点省(市)政府负责,并将有关扶持政策落实到试点省(市)。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在总结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二)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各试点省(市)要严格按照国务院《通知》的要求,在确保改革试点工作积极稳妥进行的同时,保持农村信用社各项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支农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省级政府要切实负起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责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指导农村信用社做好支农服务工作,有效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要遵守纪律,顾全大局。严格防止借改革之机突击进人、突击花钱、突击放贷,防范各类道德风险。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信贷、财务、会计等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大各类案件的防范和查处力度,对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依法做出处理,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要按照职能分工和要求,全面做好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管工作。要更新监管理念,强调法人监管和风险监管,切实加强对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要注意防范和处置农村信用社风险,特别对高风险农村信用社以及转制为农村信用社的城市信用社,要重点做好资金头寸匡算,掌握资金缺口,加强跟踪监控。对可能出现支付风险的,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跟踪、及时预警、及时提出处置预案,防止发生挤兑,影响农村社会安定。
(三)正确处理改革试点和面上工作的关系。在国务院确定的试点省(市)推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以后,其他非试点省(区、市)农村信用社的监督和管理,按照国务院《通知》精神,仍“按照现行管理体制,银监会及其分支机构要切实加强对信用社的监督和管理”。这就是说,对非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监管以及管理问题,仍由银监会及其分支机构负责。
一是关于面上改革问题。除国务院批准的7个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省(市)外,江苏省农村信用社由于2000年开始已经开展了改革试点,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继续进行深化改革的试点。其他非试点省(区、市)也要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认真做好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对符合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条件的,经省(区、市)银监局批准,各地可以先行开展。另外,对符合农村商业银行或者农村合作银行条件的,也可进行部分试点。
二是关于加强管理问题。非试点地区,要按照国务院要求,由新组建的银监会分支机构在承担对辖内农村信用社金融监管的同时,也要承担起过渡时期对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责任,以保持农村信用社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人民银行现有从事农村信用社管理工作的干部,按照银监会党委的统一要求,继续做好对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工作,做到队伍不散、工作不断、秩序不乱。
三是关于风险的防范和处置问题。目前,对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处置按照以下原则掌握:对当前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以及由城市信用社改制的农村信用社出现的支付风险,由监管部门提出处置预案,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做好风险处置工作。对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的救助程序,仍按照先由县级联社调剂资金予以解决;资金不足,需要动用存款准备金的,仍按现行规定,由人民银行分行批准解决;需要增加紧急再贷款的,仍以县联社为单位承贷,按照规定程序报人民银行审批。
四是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支农服务工作问题。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也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但也应当看到,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服务工作在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领域等方面也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特别是面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提高支农服务水平。各地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的新要求,结合农村信用社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对支农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基本宗旨,积极研发适应广大农民群众需要的服务品种,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要进一步总结和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办法,推广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同时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对农民贷款的授信额度、授信范围与授信期限,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二要结合农村信用社资金实际,同时,要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推广与农村信用体系培育和信用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强贷款质量管理,在加大沉淀资金清收盘活力度的同时,搞好新增贷款的质量监测与控制。
同志们,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寄予厚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也给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让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齐心协力,勤奋工作,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6. 信用社如何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
农村信用社精细化管理是指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愿景和目标,通过系统的规划方法,在经营管理各层面形成一个有共识的精细化管理行动纲领,并将纲领准确快速地转化成农村信用社经营行为,以持续有效地实现经营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精细化管理被逐步应用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在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成本控制、市场营销等环节中,通过在不同层面的沟通和协作,农村信用社最大程度地实现精细化管理,全面建立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新型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是是农村信用社合规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笔者就我国农村信用社精细化管理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和含义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
(一)精细化管理的本质。
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
精细管理是整个企业运行的核心工程。企业要做强,需要有效运用文化精华、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来指导、促进企业的发展。只有深谙和运用管理精髓的企业家或企业管理者才能在企业成功发展中充分运用。它的精髓就在于:企业需要把握好产品质量精品的特性、处理好质量精品与零缺陷之间的关系,建立确保质量精品形成的体系,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创建品牌奠定基础。它的精密也在于:企业内部凡有分工协作和前后工序关系的部门与环节,其配合与协作需要精密;与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的适宜性需要精密,与企业相关联的机构、客户、消费者的关系需要精密。
精细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企业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个企业在确立了建设“精细管理工程”这一带有方向性的思路后,重要的就是结合企业的现状,按照“精细”的思路,找准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分阶段进行,每阶段性完成一个体系,便实施运转、完善一个体系,并牵动修改相关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整合全部体系,实现精细管理工程在企业发展中的功能、效果、作用。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实施“精细管理工程”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规范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意识。“精细”的境界就是将管理的规范性与创新性最好地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讲,精细管理工程具有把企业引向成功的功能和可能。
(二)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
精细化管理理念本身就源自于提高效率、节约资源的社会发展需求,通过目标细分、标准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建立一种科学管理模式,把任务目标和对象逐一分解,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责任,使每个任务细节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使每个工作点都责任明确、目标清晰、有规可循,从而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紧张高效的发动机,推动整个企业建立产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面化的管理模式。全面化是指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作风要贯彻到整个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中。它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精细化的操作:是指企业活动中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每一企业的员工都应遵守这种规范,从而让企业的基础云做更加正规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为企业的拓展提供可推广性、可复制性。2、精细化的控制:是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求企业业务的运作要有一个流程,要有计划、审核、执行和回顾的过程。控制好了这个过程,就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业务运做失误,杜绝部分管理漏洞,增强流程参与人员的责任感。3、精细化的核算:是管理者清楚认识自己经营情况的必要条件和最主要的手段。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活动凡与财务有关的行为都要记帐、核算。还要通过核算去发现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和污点,减少企业利润的流失。4、精细化的分析:是企业取得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是进行精细化规划的依据和前提。精细化分析主要是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将经营中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去展现和从多个层次去跟踪。同时,还要通过精细化的分析,去研究提高企业生产力和利润的方法。5、精细化的规划:是容易被管理者忽视的一个问题,但精细化规划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点。企业的规划包含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高层根据市场预测和企业的经营情况而制定的中远期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了企业的规模、业态、文化、管理模式和利润、权益等等;另一方面是企业的经营者根据企业目标而制定的实现计划。所谓精细化的规划则是指企业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都是有依据的、可操作的、合理的和可检查的。
(三)精细化管理与粗放管理的区别。
精细化管理与粗放管理有着巨大的差别,主要表现为管理形式不同。精细化管理通过细分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对决策、控制、考核过程进行精确量化的管理模式,体现的是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按绩效取酬的分配原则,大多表现为定量管理。而粗放管理只能提出整体工作目标,对实现这个目标并无法进行科学计划、有效激励,其分配形式体现的是经营管理的“大锅饭”,常常表现为定性管理。
当然两种管理方式最终效果大相径庭。精细化管理的紧密性管理手段,能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心,激发其工作的主动性和内动力,从而带动企业良性循环。而粗放式管理,由于管理过程的松散性和分配的不合理性,对员工的工作绩效则很难做到精确计算和精确考核,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充分的挖掘,其工作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企业将最终将难以为继。
二、农村信用社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文化和管理模式,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与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农村信用社精细化管理是对企业精细化管理行为的引申和运用,它对农村信用社克服粗放经营、运用数据技术进行业务经营、成本和风险控制,进而实现价值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施精细化管理是稳健经营提高效益的需要。
农村信用社的最终经营目标是实现效益最大化,而经营管理过程中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农村信用社最终效益的获得。市场是企业的生存空间,企业产品源于市场,终于市场,金融企业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认真研究市场,贴近市场。只有时刻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的企业,才是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才是谈得上生存和发展的企业。通过精细化管理,能够提供优质、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能够更加贴切市场的迫切需要,从而提高经营效益。
推行精细化管理就是把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与经营目标统一起来。管理要出效益,作为农村信用社来说,就是要实现既定业务经营目标,获取最大效益。而效益获得与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息息相关;同时,如何把业务经营过程与经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是企业能否获得最大效益的关键。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内容较为广泛,与企业经营目标的结合进一步强化。农村信用社要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合理的经营目标,然后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寻求最大收益的方案,依靠精细化管理来实现这个经营目标。
(二)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合规经营防范风险的需要。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场竞争已呈多元化并上升到更高层次。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竞争,这在客观上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实行风险管理的精确化,进行管理模式的彻底变革。此外,严格、规范的外部监管,是促进农村信用社提高自控能力,实现安全、有效经营的外部条件。农村信用社必须改变粗放管理的模式,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实现向精细管理的过渡。
风险管理精确化,就是要找准关键、突出风险点,并依靠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管理,才能实现防范风险的要求。要树立正确、适度的风险反映理念,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做好对风险的有效控制;注重风险归因分析,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突出重点加以管控。通过科学收集、排序、细化各类风险信息,加强信息的集成与共享,确保信息及时沟通,提高信息的有用性。明确重点事项和关键风险点,积极研究、探索操作风险量化管理的可行性与途径,逐步提高风险管理的精准性和可控性。
(三)推行精细化管理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需要。
管理是企业的永恒主题,但是管理方法、管理思维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形势变化而快速变化。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农村信用社管理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的基层机构在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局限和不足。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基层机构管理全局性、系统性不是很强;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基层机构比较偏重于企业内部管理特别是业务操作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对产品如何与外部市场相连接,如何适应顾客的需求没有系统的论及。推行精细化管理正是从全局角度出发,按照系统化的总体思路,强化企业的全过程管理,它涵盖了企业一切与产品有关的环节,从源头把关过程控制的方方面面,全盘考虑,不留死角。
一个农村信用社能否最终强大,最根本的是看其管理上的优劣。农村信用社要保持业务领先和竞争优势,不仅需要对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进行科学系统的分解落实,更需要通过精细管理和提升执行能力来支撑。市场竞争的层次和内涵决定了单凭经验管理已不能适应市场要求,严峻的市场形势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创新管理方式。如果农村信用社延续粗放型的管理方式,问题会越聚越多,最后陷入困境,失去市场竞争优势。
三、农村信用社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
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基本涵盖了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精细化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可以首先集中精力在业务流程、岗位职责、操作行为、激励机制、制度执行、员工管理等几个方面重点推进。
(一)业务流程标准化。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效率是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优化业务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能不能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及时快捷地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客户抓住商机,成为农村信用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的各个管理环节都要站在客户角度看待问题,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争取竞争主动权。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的业务种类,简化不必要的操作流程,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增强业务审查审批的科学性,提高运作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客户的产品偏好、业务性质、业务量的大小、业务发生的频率分别设计服务手段和流程,提高运作效率,减少客户等待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
(二)岗位职责清晰化。
建立清晰的岗位职责是完善内控体系,严格防范风险的重要前提。根据当前的业务经营特点和资源配置状况,完善富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柜台业务、守押工作、计算机安全等要全面梳理业务和管理流程,找出关键控制点,针对每一控制点,制定控制办法、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职责、责任追究办法等措施。树立全员、全程内控理念,建立前、中、后台分工制约机制,明确各部门内控职责,将责任分解到人,建立起清晰的追踪路径。管理的首要任务是重点事项的管理,但如果仅强调重点,忽视“细节”,将会导致严重的管理失误。重点蕴藏于细节之中,从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来看,任何没有抓到位、存在漏洞隐患的环节都应是管理人员关注的重点,明确清晰的岗位职责就是要做到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狠抓薄弱环节,扎扎实实地提升管理水平,最终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运营。
(三)操作行为规范化。
操作行为规范化,关键是要依靠先进的内控理念、扎实有效的监管措施和科学有效的考核来推动操作行为的不断规范。要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就要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认真寻找内控体系中的盲点,及时弥补内控薄弱环节。要把各个业务环节流程控制作为精细化管理的切入点,通过再造业务环节流程来控制细节,做到每一项业务、每一件事情的完成都能按照精细化的管理要求运作。同时,要强化监督检查,努力确保执行制度的严肃性,加大对基层营业网点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力度,做到常规与专项检查、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并实行后台部门联动检查。通过有效的检查,进一步增强员工内控风险防范意识和制度执行能力,提高人防、物防和技防水平,杜绝各类案件的发生。
(四)激励机制合理化。
健全的激励机制是强化企业执行力的有效手段。如果企业内部劳动组合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健全,员工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就必然会导致企业经营效果低下。以往我们的员工不是不愿意去执行,而是缺乏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奖惩机制,员工干好干坏一个样,那些具有超强执行愿望、执行能力和执行结果完美员工没有得到更多的效益工资,与完不成任务的员工得到的效益工资差不多,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要想使员工积极努力地执行,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精细化的奖惩机制,奖励那些重视执行、具有较强执行力的人。只有对执行到位的员工予以奖励,员工才会积极提高自己的执行力,才能在全行上下形成良好的执行文化氛围。
通过推行分配制度改革的改革,实现有效激励。在工作任务、工作标准、工作责任细分的基础上,探索制定每项业务合理的计价分配办法;对从事事务性质和机关工作的岗位,也要制定出台具体可行的工作标准,以推动每个岗位的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五)制度执行精细化。
“细节在于执行”。执行是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它包括对方法和目标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地跟进以及责任的具体落实。“一个计划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设计,重要在于执行”。这说明实制度、机制、目标的实施环节比计划更重要。准确快速的执行能激发员工的斗志,推动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低效拖拉的执行能削弱干部员工的斗志,破坏工作氛围,影响企业整体利益。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制度的落实需要执行者以超强的、精细化的执行力作保障。深化实施精细化管理,重在落实,而落实的最终效果则体现在考核上。因此,严格考核,按规章办事是督促落实的重要手段。在深化实施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有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制度和严格的考核措施。精细化管理不同与一般性的管理,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要“精心谋划,细致安排”,通过严抓细管来实现管理上的零缺陷,达到工作效果最佳。但在具体考核方面,激励机制要先行一步,与精细化接轨,否则,精细化管理落不到实处。精细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农村信用社的长期任务,一方面需要领导层在决策过程中、在兑现奖惩过程中、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精细考虑,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让细节落实到各个管理环节,做具有超强执行力的表率。另一方面要强化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把执行作为自身的一种习惯。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形成一种上下一致、克己奉公、忠实高效、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执行文化,把强有力的执行文化转换为员工的具体行为,使之能够切实把高层的战略、目标和计划不折不扣、细致入微地落实到本职岗位与日常工作中去。
(六)员工管理人本化。
精细化管理工作中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是信用社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人。农村信用社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变革、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的过程是观念、行为、习惯、方法、组织以至权力、利益的变革、调整、重新分配的过程,需要那些追求学习进步、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的管理者来引领。按照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的说法,他们是有效的管理者,注重“做正确的事”,追求的是成果和效益。 他们要提出适应市场和企业实际的新的管理思想,调整组织结构,更新管理手段,特别是集知识、理论、技术、经验之大成,制定形成科学、合理、正确、准确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作业标准,在组织学习、培训的同时有力地推动贯彻、落实。二是信用社管理工作的客体也是人。农村信用社在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变革、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农村信用社员工真正转变观念,积极参与调整,特别是主动地学习、理解、掌握、执行新的工作流程、作业标准,自觉规范工作行为和操作方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提出进一步改进、完善的建议。员工注重“正确地做事”,追求的是效率和结果。对员工工作的结果通过市场的检验是农村信用社管理成功与失败的惟一标准。万事之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当然更是人,在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只有这样,精细化管理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否则就有可能停留在纸上,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在现代金融企业竞争中,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都意识到细节的重要,都认识到把管理或工作做精做细的重要,“精细”已经成为竞争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精细化管理也成为决定未来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精细化管理就是农村信用社追求完美和实现卓越的过程,精细化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基业常青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管理理论。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企业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村信用社成为一个基业常青的金融企业的必然选择。“精细”是一种意识,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理念,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
当前,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中国作为快速崛起的经济体,吸引了大量外资银行的眼球,激烈竞争不可避免。我国农村信用社脱胎于计划体制下的封闭运行体系,只有加大精细化管理的投入,强化对战略目标的细化和落实,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为股东负责,为国家负责,才能提升农村信用社业整体执行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我国农村信用社业整体新跨越,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保障国民生活富足,保障国家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