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经济危机过后,哪些行业发展较快
金融业保险最为发展快。无论国家支持任何行业。资金支持是首位的。
Ⅱ 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是什么
中国关于第三方理财的炒作比较多,虽然第三方理财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在外部条件成熟之前,真正从事第三方理财的人不会很多,无论对委托人和受托人来说,风险都很大。
当监管体制放开后,第三方理财的从业门槛可能会较高,可能会优先照顾金融机构的利益,独立理财公司的生存会比较艰难。第三方理财在中国要走向成熟,还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
Ⅲ 简述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有哪些
金融服务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脉,是各种社会资源的货币形式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金融资产总量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金融业已成为增长较快的产业之一,尤其是近几年,我市经济市场化和金融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程度越来越强,金融业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强。因此,大力发展金融业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增长,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建设和谐稳定、繁荣富强的新芜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资料对我市金融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将为调整和优化我市金融服务业结构和促进金融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金融服务业作为一个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主导行业,金融业体系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业、证券经纪与交易,证卷投资、证卷分析咨询、保险业以及金融租赁、邮政储蓄、典当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活动等。
1、金融机构体系日趋完善。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末,全市金融业共有法人单位127家,产业活动单位464家,单位数分别占全市单位总数1.8%和5.6%。在金融业法人单位中,银行业96家,占比重75.59%;证券业5家,占比重3.94%;保险业19家,占比重14.96%;其他金融活动7家,占比重5.51%。
2、金融机构所有制结构多元化。近几年,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市金融业加快了改革步伐,进入了国有、集体、股份、私营等多种所有制共同竞争发展的新阶段。
(1)从单位所有制结构看,在金融业法人单位中,国有单位35家,占27.56%,集体单位50家,占39.37%,股份合作4家,有限责任公司10家,股份有限公司25家,分别占3.15%、7.87%、19.69%、2.36%。数据显示,目前国有、集体企业仍是我市金融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较快,已成为推动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新生力量。
(2)从人员结构看:金融业从业人员的集中度较高。与所有制结构不同的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从业人员数量已占据了全行业的半壁江山,总人数超过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从业人数。2004年,金融业法人单位股份有限公司从业人员达4067人,分别是国有和集体企业从业人数的1.6倍和3.3倍,占全行业的比重为51.13%,比2001年提高47.33个百分点。股份有限公司的户均从业人员为163人,是平均水平的1.6倍,是国有和集体企业的1.2倍和7.6倍。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种经济类型单位的从业人数已占全行业的95.8%。。
(3)从所有制的内部结构看,行业特征鲜明。第一,银行业是国有企业比例最高的行业,其中商业银行由于进行股份制改造,其股份制企业比例在银行中最高,为71 %;其中国有和集体比例仅为25 %,第二,保险业是股份制比例最高的金融行业,达到80 %。第三,在其他非银行金融业中,组织形式较为灵活,私营企业占比例较高。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企业比例15∶85 ,其中典当业已完全实行私有化。
Ⅳ 为什么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会发展如此迅速
互联网金融短短几年在中国发展如此之快,有其必然性。从互联网金融行业上内来看,监容管的缺失为其带来一定风险的同时,也为其生存与发展预留了空间;从互联网本身来看,中国当下互联网用户已经高达6亿,这样巨大的客户群体无疑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用户基础。
以上主要是就互联网金融的必然性而言的。此外,互联网金融发展如此之快,也与其积极意义密不可分。首先,从大的方面来看,互联网金融实现了资金的合理有效配置,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不足。我们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有竞争才有进步”,金融行业也不例外。自从互联网金融闯入金融行业,不仅普惠金融得以实现,就连传统金融行业都迫不及待的进行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其次,从小的方面来看,互联网金融促使民间金融规范化,金融服务多样化,社会消费扩大化。互联网金融在经历了一段混论期后,终于赢得了高层的认可,将来随着金融监管的相继出台,民间金融将越来越规范;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也会随着客户需求的变化而呈现多样化。所以这种有利于社会和人们的新型事物,必将得到国家和人民的拥护。
Ⅳ 如何看待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
第三产业存在巨大的潜力和作用,并日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但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速专度来看属,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现代服务业兴起,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正在不断得到提升。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总量不足。现代服务业代表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方向,直观的表现就是国际服务贸易处于低水平发展之中。
虽然,中国服务业比重现在仍处于世界的低水平。由此,切实提高我国现代服务业水平和素质已是一个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在我国服务业领域,传统行业比重过大,服务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服务行业运行不规范等原因、结构不合理,其比重大小决定着服务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决定着中国服务业的规模,新兴行业相对不足;劳动密集型行业多,国际竞争力不强。服务业问题多,主要是因为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过大,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少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和国民经济比例这三个方面来看、竞争力较弱。
从产业结构来看,体现传统服务低技术、低附加值特点的批发零售业所占的比重过大,儿金融保险、房地产、科学研究及综合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却优势不足。我国服务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距甚远
Ⅵ 未来十年内,哪些行业发展最快请说明理由!多谢!!!
服务业肯定是一个,比如说美容这方面,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在这方面也是专越来越注重;保健方面,健属康会越来越受关注,人们不在乎花钱去买健康,一些保健品虽没多大作用但人们的心里作用不容忽视,还有保健器械也是了。至于还有嘛。现在虽说金融危机,但是政府的救市计划投入那么多的资金刺激需求,所以十年内建筑业也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Ⅶ 经济危机过后,什么行业发展的最快
经济危机一般是经济过热,生产过剩所致。
就世界范围说:
1929年危机后服务业发展最快。这版次就是由国房权地产过热引起。一般危机就是一些实力企业酝酿机遇时期。那些科技尖端和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能迅速崛起。好比,97金融危机后,QQ诞生,并迅速超过MSN,2001年IT泡沫后。GOOGLE走入网民中,并带世界进入网络新境界。
你说的危机过后,我觉得就是三五年后。应该是与那些互联网科技相关的公司如网游、手机联运、本本、互相网公司等专注科技服务应用性质公司会很吃香
其他餐饮、服装、建筑等传统行业不会增长太快.
不知你是否关注中国拉动内需政策,它着重在基建方面。而成果应该是在三五年后显现,所以可以说中国基建,尤其是应用科技会大力发展
Ⅷ 中国金融服务业的未来发展融资租赁行业的行业前景
前段时间和很多家融资租赁公司打交道,大概了解了一下里面的情况,就我知道的简单说一下:
发展现状:
1、发展速度快:几乎每几天就有一家新融资租赁公司注册成立,整体规模成爆发式增长,可以说整体行业非常火爆。就像楼主说的,已注册的已经有660多家,金融租赁公司已经有22家(邦银金融租赁前几天刚刚把材料报到银监会了,再有几个月就开业了。)各家公司在不停的增资,信达金融租赁几乎每年增一次。所有融资租赁公司都在争抢这个庞大的市场,客户经理的任务是冲规模。
2、人均创利高:融资租赁公司几乎成为人均创利最高的行业,金融租赁公司普遍人均创造六七百万的利润。
3、监管缺失:内资由工商总局批,外资由商务部批,金融租赁由银监会批。监管部门过多反而对整体融资行业缺乏有效监管。这两天税务总局也出来捣乱,想从这个高利润的行业里分一点税出来,回租业务的本金部分也要收增值税,目前整个行业都在讨论营改增对回租业务的影响。多头监管导致租赁行业发展混乱。
4、行业有些混乱: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有钱的都想来分一杯羹,懂不懂的都来凑热闹。搞拆迁的、私企大老板、挖煤的,都来搞融资租赁公司,他们把这个行业看成了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好机会。
未来预测:
1、外资融资租赁公司门槛会提高:很多外资融资租赁公司钻政策空子在境外股东都是壳公司,违反了商务部引进外资的初衷,未来这种现象会受到约束。
2、行业火爆程度会减弱,行业会洗牌。国家放纵融资租赁行业快速发展其实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很多公司打着租赁的幌子去做通道、政府融资平台甚至房地产,违反上面的意思。未来会从监管上限制那些并未支持实体经济的业务,一部分投机的租赁公司会因此受影响。
3、做的专的发展好,做得杂的不好过:我个人仍然认为虽然是融资租赁,但项目的风险基本等同于承租人自身信用授信,对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要求很高。如果选择专一做一个方向,对行业更了解,风控水平也会更高,会更具竞争力。
Ⅸ 99年亚洲金融风暴后快速复苏的行业和发展迅速的行业是什么
1997年7月开始,发生于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韩国等东亚国回家的金融危机对这些国家答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这些国家的经济在1998呈现负增长,而在1997年之前,增长率超过5%。在写这篇文章时,还不清楚这些国家的经济什么时候能扭转颓势,重新开始增长。
这些国家曾消灭了大量贫困,是“亚洲奇迹”的一部分,然而现在却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其原因何在?本文探讨这一问题。金融市场信息的弱化是导致这场危机的关键因素。在勾画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不对称信息分析框架后,本文将用此框架探讨此危机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