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农民贷款为啥难
在广大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贷款难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笔者在陕西商南、湖北郧县、河南西峡农村调查时发现,农民贷款难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一些农民反映说:过去生产生活急需,贷三千两千不犯难,现在不行了,贷千儿八百也要跑上三趟两趟,跑腿误工不说,款也不一定贷得来……导致农民贷款难度增加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机构加大风险管理后,一些基层金融机构和金融工作人员怕担风险,于是便只揽储,不放贷。二是农贷资金抽逃现象严重。鉴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回报和生长周期相对较长,一些农村金融机构不愿投资第一产业,而把大量资金转向城镇投向二、三产业,致使农贷资金大量农转非,农村金融的支农作用大大弱化。三是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基层金融工作人员放贷无权。近年来,各金融机构都对贷款审批权限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农村金融代办员已经很少或没有放贷权,而农民又与上级金融机构缺乏互信和了解,贷款便无从谈起。四是贷款门槛抬高。过去,小额农贷多以信用担保为主,现在,农行、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主要办理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而大多数农民没有合法有效的抵押物,这无形中抬高了农民借贷的门槛。五是惜贷现象明显。农民居住的分散性和农贷资金的低额度使农贷工作量大而艰苦,为几元、几十元的收息服务,信贷员有时要跑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路程,致使信贷员不愿放贷。鉴于县级农行、信用社的资产状况,一些县行、县社近年来已很少发放支农贷款,基层金融机构的惜贷使大多数农民贷款无门。六是单一的农村金融格局,致使服务意识明显淡化。2000年以来,随着“两部一会”的取缔和农行等商业银行乡镇办事机构的撤并,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在广大农村一统天下的格局,由于缺少应有的竞争对手,一些所社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较过去明显下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贷款的难度。 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经济的相对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滞缓已使“三农”问题更加突出,这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瓶颈,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给予农村更多的关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更需要有效解决农民在发展生产中的借贷难问题。
㈡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1)农村金融体系结构与运作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机构网点少。农村金融机构网回点分布不均匀答。在东部地区,网点过于集中,但是在中西部有些乡镇都没有设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2)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2003年以来,作为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3)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比如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平均数达到13.4%,而这个比例高于全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
(4)产品和服务单一,支农功能不强,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民贷款难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5)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没有形成合力,在农村地区进行信贷资金投放缺乏宽松的政策环境和信用基础。
㈢ 请问 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民的信贷需求 如何解决
1、求助政府2、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鼓励合法有意义的集资,合作产业实行股份制分红 我认为也是可以的 不然农民哪有很多钱啊
㈣ 农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
农民最关注来的还是农业自相关的金融服务问题∶
规模化生产的资金周转问题。传统商业银行向农业贷款的可能性很低,因为这涉及抵押问题,农民,其次最大的财产其实是土地,但是土地按现有体制:所有权属于国家、农民只有承包权。
农产品生产出来后的销售价格问题,销售多少钱和金融直接有关联。产品的生产周期长(最少半年以上,长则几年)、市场价格波动很大。
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未来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品质和品牌,而品牌,靠小农经济很难完成,需要金融、资本的投入。
最难办的是缺少抵押物,对于农民来说,最重要的是土地,宅基地不能抵押,林地、耕地等属于集体财产,也不能抵押。
㈤ 农民贷款难、利息高,年限短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反思乡村经济,我们发现乡村经济衰退可能源于现代经济理论的误导。现代经济理论主要应用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而农村的主体是以家庭为单位、以家庭福祉最大化为目标的微弱经济体。在现代市场经济构筑的经济体系内,微弱经济体受到政策的忽略,以及市场和金融体系的排斥。”11月18日,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在“2020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发布的《微弱经济与普惠金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0)》中称,普惠金融就是将被传统金融机构排斥的“中小微弱”包容进金融服务体系。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普惠金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助力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
对于中小企业,银行通常用抵押不动产或质押股权等方式提供信贷服务;对于微弱群体,银行主要通过信用调查或者大数据分析来提供金融服务,而此类群体数量大,信用记录不完善,收入偏低,金融素养和能力也比较弱。
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在“第三届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上发表主旨发言时指出,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农户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并存,农户想要贷与银行不敢贷并存”的现实性问题。银行方面要加强风控水平,击破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等难点。毕竟“普惠金融不是慈善金融,应该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使弱势群体获得金融服务的支持。”因此,他表示,不能强行要求银行贷款,信贷资金的本质就是有贷有还,而且要有付息,它不是财政拨款,也不是慈善。
虽然农村银行业机构是农村普惠金融的主力军,但仍面临诸多困难。
《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20)》指出,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当前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但大多数农信机构规模较小,在金融科技方面投入十分有限。随着经济下行、利率收窄以及国有六大商业银行的服务下沉,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特别是对于头部客群的争夺使得农信机构受到剧烈的冲击。
《微弱经济与普惠金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0)》表示,目前,我国各家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参差不齐、分化严重。从资产质量来看,部分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达10%~20%;而资产质量比较好的农村商业银行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和广东一带,不良贷款率可以维持在1%左右,甚至低于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从盈利能力来看,有的农村商业银行ROE高达20% 以上,而差一些的农村商业银行ROE 不足5%,分化也很严重。
㈥ 农村信用社一般农民贷款为什么这么难怎样才能贷到款
这不是废话吗,农民哪有什么抵押,如果有抵押我我去其它银行贷。
㈦ 国家为解决农村贷款难出台了哪些政策
农村资金短缺抄,农民贷款难,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可通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自2003年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以来,全国都组织开展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农村贷款难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但要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县域内各金融机构要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资金向农村倾斜,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独特优势,深入田间地头,简化贷款手续,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政府鼓励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各种微型金融组织,并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允许民间借贷发展,并加以规范和引导。
㈧ 如何破解农民贷款难题
莫开伟 农民贷款难现状在全国具有普遍性,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已成当务之急,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各项惠农政策贯彻实施及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如何破解农民贷款难题,笔者认为应转变“四种观念”,创新“四种机制”,疏通“四条渠道”: 转变农民信用观念,创新信用激励机制,疏通诚信渠道。解铃还需系铃人,解决农民贷款难的根本点在于激励农民提高信用观念,彻底改变拖贷赖账等不讲信用行为,消除银行后顾之忧。同时,县、乡两级政府和村委会当好信用中介人,直接为农民与银行牵线搭桥;结合创建信用乡村等活动,构建农民信用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农民信用档案信息平台;县财政设立信用专项奖励基金,对按时归还贷款的农民实行奖励,实施贷款与各种惠农补贴直接挂钩的办法,对信用观念差、赖账不还的贷款户扣减或停发惠农补贴,并实行罚款、停止贷款、登记不良信用等惩罚方式,用制度手段增强农民信用观念,疏通好农民诚实守信渠道,为顺利贷款筑牢信用屏障。 转变农民生产观念,创新经营激励机制,疏通发展渠道。农民贷款难的瓶颈在于农业生产分散和抗风险能力弱,而破除瓶颈靠转变农民生产经营观念,在鼓励生产联合、发展专业生产合作社等生产形式基础上,探索出更加灵活的生产组织形式,提高农民整体抗风险能力。为此,县、乡两级政府应有所作为:一是构建农业生产激励机制,鼓励种养殖专业能手扩大农村承包规模,对发展农村经济作出贡献的农民进行奖励,发挥好示范激励效应。二是搭建农业信息平台,充当好市场引路人,实现农民生产与市场对接,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生产商情,提高农产品生产市场准确性;鼓励发展优质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提高农民收入,疏通好农业发展渠道,为顺利贷款筑牢生产屏障。转变银行信贷观念,创新信贷服务机制,疏通信贷渠道。改变农民贷款难,关键在涉农银行确立社会大局意识,转变信贷支农无所作为观念,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大胆创新信贷管理模式:一是小额农业信贷上有新突破,建立乡、村联合审贷委员会,提高乡村干部贷款审批上的话语权,实现贷款全程公开透明,减少盲目性;同时把贷款收回率与乡、村负责人经济利益与政绩考核挂钩,增强乡村干部贷款审查责任感。二是实行贷款差别管理模式,按农户信用等级授信,在授信额度内经审贷委员会同意,简化手续,随时贷款;实行利率激励政策,对按期归还贷款的农民实行优惠利率、定期提高贷款额度,对信用差的农户实行浮动利率,削减直至取消贷款额度。三是对特色农业和农业专业公司进行重点支持,提高农业信贷规模化效益,疏通农民信贷渠道,为顺利贷款筑牢产业屏障。 转变社会支农观念,创新支农服务机制,疏通扶持渠道。破解农民贷款难题是项社会系统工程,仅靠涉农银行很难奏效,需转变全社会支农观念,从撒“胡椒面”式的盲目支农向重点产业、农户转变,从资金救济式支农向农业保险转变。一是在财政机制上创新,用活用好各种惠农政策资金,把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等财政补贴的一定比例用于农业生产保险,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二是在金融机制上创新,在县及县以下设立农业信贷银行,将县以下商业银行存款全部转入农业信贷银行,由农业信贷银行发放农民小额信贷并实行最低利率,其呆账和亏损由财政消化;建立农业政策保险机构,设立农业保险基金,将农业生产全面纳入政策保险,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三是加大社会扶农力度,鼓励社会慈善、福利机构与政府建立农民困难救助基金,对遭遇天灾人祸的农民实行救助,提高经济补偿能力,疏通扶持渠道,为顺利贷款筑牢社会屏障。
㈨ 为什么农民贷款那么难
因为农民质押物少、农业风险大、金融机构放贷成本高、农民征信记录少等等,都让金融机构有所顾虑。
贷款难、贷款贵、贷款繁,可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老大难”问题。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民对贷款需求非常强烈,但农村家庭正常信贷获批率只有27.6%,远低于40.5%的全国平均水平。
现实中,一些金融机构“货币池子”水源充沛,但就是不愿流向农民群体。究其原因,农民质押物少、农业风险大、金融机构放贷成本高、农民征信记录少等等,都让金融机构有所顾虑。
2015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指出,“发展普惠金融,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是要让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从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到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具体落实,我国多措并举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致力于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成效显著。
下一步,关键还是要聚焦“三农”、更好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以改革创新优化流程和服务,及时满足农民的融资需求。
㈩ 如何破解农村贷款难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相关金融机构
建议在本地银行咨询办理贷款。
贷款办理条件:
1、在中国境内有固定住所、有版当地城镇常住权户口、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8-65周岁的中国公民;
2、有正当且有稳定经济收入的良好职业,具有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3、遵纪守法,没有违法行为及不良信用记录;
4、贷款用途明确,符合国家规定,且可提供相关证明;
5、银行规定的其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