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互联网给互联网金融产品带来的核心价值
您是来问问题还是摆弄源;
但不管您是寄予哪一种;都显得有些繁冗不新鲜.这三方面其实都是互联网平台最基础部分:
信息到达率和传统方式相较提升了.2.产品线延长的同时金融衍生品的投资渠道变宽变广.3.可以更清晰或者更直观的感受到每一笔交易的趋向和动态走向.
当然最重要的都不是这些;而是怎么持续支撑客户的投资与收益比;风险与监管,认同与信心.
2. 如何进行互联网金融运营数据的分析,都有哪些方法
作者:张溪梦 Simon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9185414/answer/11095498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我们之前做过一期互联网金融的公开课,「互联网金融增长宝典:三大步骤提高转化,搞定用户运营」,主讲人是 GrowingIO 的业务增长负责人徐主峰,曾任职 Criteo、Microsoft 等公司,有丰富的电商、互联网金融客户解决方案经验。 这是公开课的速记整理。
这是一篇互联网金融宝典,我推荐给所有转化率只有 1%、总是为谁可能是你的购买用户而犯愁的互联网金融的高管、PM、市场运营和销售们。本文通过实战案例,手把手教你建立转化指标、 梳理分析思路、提供分析步骤并最终建立用户行为分析模型。
文 / 徐主峰
大部分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最为纠结的一点是,流量这么大,获客成本这么高,为什么最后的转化率和成单量却这么低?怎样才能提高用户运营效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怎样把处在不同购买决策阶段的用户挑选出来,帮助互联网金融公司做到精益化运营?
我们的客户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互联网金融,比如人人贷等行业前 10 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驱动业务的实践案例,来帮助客户创造价值。
一 、互联网金融用户四大行为特征
互联网金融平台用户有四大行为特征:
第一流量转化率低,下图是某互联网金融公司网站上,新客户过去 30 天整体购买转化漏斗,其转化率只有 0.38%:
而这并非个例,实际上,绝大多数互联网金融公司,在 web 端购买的转化率基本都在 1% 以下,APP购买率在 5% 左右,远远低于电商或者其他在线交易的购买率。
第二,虽然转化率低,但是客单价却很高。一般来说,电商行业客单价在几十到几百,而互联网金融客户,客单价从几千到几万,某些特殊领域甚至高达几十万。而客单价高,就意味着用户购买决策会更复杂,购买周期也会更长。
第三,用户购买行为有很强周期性。电商的客户下次购买时间是不确定的,但是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真正购买的用户,是有理财需求的用户,在资金到期赎回产品后,一定还会进行下一次购买,只不过未必发生在你的平台上。
最后一个特点是「很强的特征性」,主要包括两个特征:
A:用户的购买偏好比较容易识别,理财产品数量和品类都很少,所以用户购买的需求或者偏好,很容易从其行为数据上识别出来。
B:用户购买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特别容易识别:
用户在购买决策阶段,有大量的交互事件产生,他会看产品,比对不同产品的收益率和风险,比对不同产品的投资期限等等;
但是一旦他完成了产品的购买,就不会有大量的交互行为产生,他可能仅是回来看一看产品的收益率。
当用户的产品资金赎回之后,又有大量的交互事件产生,实际上他处在下一款产品购买的决策期。
二、互联网金融用户运营的三大步骤
针对互联网金融用户行为的四个特征,在用户运营上有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性工作:
1.首先,获取可能购买的目标用户,合理配置在渠道上的投放预算,以提高高质量用户获取的比例:
渠道工作的核心,主要是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宏观层面,优化整个渠道的配置;微观层面,单一渠道角度来说,根据渠道配置的策略,有针对性地实施和调整。
具体渠道的实施,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整个渠道组合配置的优化,很多人接触的其实并不多。
以渠道一为例,总体的转化率是 0.02%;在过去 30 天站内总体的流量是 18.9K,漏斗第一级到第二级的转化率是 3.36%,这样一共是五级,我们看到最终渠道一带来总体的成交用户一共是 4 人。
类似的,前 10 的渠道数据都很清晰。不同渠道带来的流量,不同渠道总体的转化率,以及不同渠道在整个转化路径上每步的转化率都可以看到。
这里面有几个渠道很有特点:
渠道一的特点,渠道一带来的流量是所有 10 个渠道里最大的,但是它的总体转化率却是低的;
渠道二和渠道七,渠道二的量很大,但是转化率是零。渠道七量比较一般,转化率也是零;
渠道九和渠道十,这两个渠道是所有渠道里转化率最高的。但是这两个渠道特点,是带来流量不是特别大……
结合典型渠道特点,可以做一个象限图:
第一象限(右上角)渠道质量又高,带来流量又大的,这里面渠道三四五是符合这个特征的,渠道策略应该是继续保持和提高渠道的投入。
第二象限(左上角)渠道的质量比较高,但带来的流量比较小,这里面包含的主要渠道就是八九十。对应的主要策略是,加大渠道的投放,并且在加大投放的过程中,要持续关注渠道质量的变化。
我们先看第四象限(右下角),渠道质量比较差,但是带来流量比较大,这里面主要有渠道一和渠道二。相对应的渠道策略,应该在渠道做更加精准的投放,来提高整个渠道的质量。
第三象限(左下角)这个象限里渠道质量又差,带来流量又小,比如渠道六跟渠道七。我们是否要直接砍掉?这里建议是,策略上要比较谨慎一些。所以在具体渠道的策略上,业绩保持监测,然后小步调整。
根据上面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做过渠道优化后,就会为我们带来更多高质量的用户。
2.接下来就要把高价值的用户——真正有购买需求,愿意付费、购买的用户找出来。
将资源与精力投入到真正可能购买的用户上的前提是,我们要能够识别出,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用户?哪些是价值偏低的用户?
其实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来说,甚至所有包含在线交易的平台,用户的购买意愿,是可以从用户的行为数据上识别出来的。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特殊性,相比于电商平台来说,商品品类更少,平台功能也更为简单,所以用户的行为数据,也更能反应出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用户的购买意愿。
把用户在平台上的所有行为总结一下,核心的行为其实并不多,具体包括:
用户查看产品列表页,说明有一些购买意愿,点击某个产品,说明用户希望有进一步的了解。用户最终确认了支付,完成了购买,购买流程就走完了,他的理财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每一种行为都表示出用户不同程度的购买意愿,所以获得用户在产品里的行为数据就十分重要。
既然用户行为数据这么重要,那么怎样获取呢?GrowingIO 以无埋点的方式,全量采集用户所有的行为数据,根据我们对业务的需求,配比成不同的权重系数,并按照每个用户购买意愿的强弱,进一步分群。
这是我们一个客户制作的用户购买意愿指标的范例,刚才的前 5 个行为,都是用户在购买前典型的行为:
每种典型事件的权重系数不一样,用户购买意愿是越来越强的:用户点了投资按纽,甚至点了提交的按钮,显然要比他单单看产品列表页,或者单单看产品页、详情页的意愿强。越能反应用户购买意愿的事件,你给它分类的权重应该是最大的,这是大的原则,0.05 还是 0.06 影响并不大,所以不必纠结。
这样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可以按照每个用户的所有行为,给用户做购买意愿打分的指标,最终形成用户购买意愿的指标。
这是我们从高到低截取部分用户购买意愿打分的情况,第一列是每个用户的 ID,第二列是按照购买意愿给每个用户打分的情况。得分高的,就是购买意愿最强烈的用户。
拿到所有用户购买意愿之后,我们就可以按照用户购买意愿的强烈与否,把所有的用户分成不同的群体,来做针对性的运营。
这是在把用户在过去 14 天内,由其产生的所有行为数据,按照购买意愿打分的权重,把打分大于 5 的用户找出来,在总体用户里,这部分用户购买意愿排名前 20% ,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购买意愿强烈的用户。
类似我们还做了购买意愿中等的用户分群,这是购买意愿排名在 20-60% 之间的用户;购买意愿排名在最后 40% 的用户,是购买意愿最弱的用户分群。
分群之后,点击任意一个分群,都会以用户 ID 的形式列出来。因为你要有用户的 ID ,才能对这些用户施加运营策略。每个用户最近 30 天的访问次数,最近的访问地点,最后一次访问时间都可以看到。
接下来针对这些购买意愿强烈的用户,怎样推动用户的转化呢?
3.采取针对性的运营策略,提高高价值用户的转化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购买偏好,互联网金融平台商品品类是比较少的,用户购买的目的性也比较清晰,一般商品的品类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债券型理财产品
第二种:股票型理财产品
第三种:货币型理财产品
第四种:指数型理财产品
第五种:混合型理财产品…
我们把用户在不同品类商品上的访问时长占比算出来,就能比较好地了解用户的购买偏好。比如下图,我们用用户访问债券型产品详情页的访问时长,除以用户在站内总体的访问时长,就能够得到用户在债券产品上访问时长占比的指标。
我们还是使用用户分群的工具,把在债券型产品上的访问时长占比大于40%的用户分出来,这是有非常强烈表征的客户,他购买的偏好就是债券型的产品。
同时我们再设定另外一个指标,比如用户购买意愿指标,之前我们做过大于5,也就是购买意愿排名在前 20% 的。
通过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把购买偏好是债券型产品,同时有强烈购买意愿的用户找出来,这两个指标的关系是并(and)的关系。同样我们可以按照用户的购买偏好,把关注其他品类的用户,都做成不同的用户分群,然后形成不同购买偏好的用户群体。
针对这些用户,其实在运营策略上,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展开来进行做:
从购买阶段的角度,首先我们把所有用户可以分成新客和老客。对于这两个群体来说,运营策略和运营重点是非常不一样的。
新客群体,是从来没有在平台上发生过购买的用户,我们要根据用户的购买意愿,做进一步的运营。
老客群体,也就是在平台上已经发生过产品购买的用户,除了关注用户的购买意愿之外,用户的资金状态(资金是否赎回)也是非常重要的参数。
用户是否购买过产品?购买产品的用户是否已经赎回资金?这两个内容,其实是一个用户当前的属性。在我们分群的工作里,这有个维度的菜单,通过这个维度菜单,我们就可以把具有某种属性的用户找出来:
这里我做了一个分群,我们可以看一下。在维度的菜单里,我们把是否购买过产品的维度值设置成了 1 。把资金是否已经赎回这个维度的值,也设置成了 1 。实际上是把那些资金已经赎回的老用户找出来;同样在指标这个菜单里,我们同时也把有强烈购买意愿的用户找出来,时间是过去 14 天,指标大于 5 。
这样我们就制作了一个用户分群,而这个用户分群里所有用户,要满足下面的三个特征:
特征一:购买过产品的老客。
特征二:他们的资金,目前已经赎回了。
特征三:过去 14 天内的行为数据,表明这个用户有着强烈的购买意愿。
同理我们把所有用户,整理为下面几个不同类别,对应不同的运营策略:
比如新客里,当前有购买意愿的,其实他属于购买决策期的新用户。应该根据用户的购买偏好,推荐这种比较优质的理财产品。并给予一定的购买激励,来促进这些新客在平台上的第一次购买,这个对于新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此类推。
相比于电商或者其他行业,互联网金融平台结合行业和用户的特点,从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的角度,驱动产品业务以及提高用户的转化率,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3. 如何理解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金融创新是创造并普及新金融工具、新金融技术、新金融机构和新金融市场的行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加快金融创新,是当前阶段全面深化金融领域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的有力杠杆。
1. 进一步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我国的金融资源配置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实体经济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绿色环保、城镇化、小微企业、“三农”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金融体系应对围绕更好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的方式转变,在时间和空间上更有效率地配置资金。具体可概括为“四新”:推广新业务,满足小微企业、“三农”、中西部地区等领域不同客户的差异性金融需求;开发新产品,拓宽抵质押品的范围;创新资产证券化业务,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创新金融服务渠道,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2. 更好实现价格发现功能
当前,在我国商品价格放开的同时,资金价格、资源价格仍受一定管制。随着各个领域自主定价程度的不断提高,能否形成合理有效的价格,影响和决定着市场能否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不断推进,有效改善发行和交易机制,创新交易品种,培育形成完善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发展远期、短期等衍生品市场,引导金融资产和大宗产品合理定价。金融机构应当加快完善内外部定价机制,提高差异化、精心化定价能力,是价格更好的反映资金供求关系。
3. 更好的满足金融消费者需求
目前,我国老板姓投资渠道主要是存款、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渠道有限,仅靠现有的市场产品难以有效满足金融消费者对风险和收益的多样化要求。很多资金通过表外理财、民间借贷等方式,变相投到房地产等过热领域。资本投资市场的失衡状态要求银行机构应当围绕消费者需求,创新财富管理和理财产品,拓宽投资渠道;创新技术手段,利用更便捷的方式,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公平性和可获得性,让金融改革和发展成果更好地普惠及金融稀缺区域。
4. 有效改善风险管理
改革开放的深化,一方面有利于增进经济活力与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微观主体面临一些新的不确定性。例如,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意味着汇率的波动性加大,我国金融市场业更易受到国际金融试产波动的影响。在“走出去”进程中,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将不可避免地承担更多外汇风险、国别风险等,对风险管理的需求将大大增加。截止2013年6月底,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名义价值已经达到了近700万亿元,利率、汇率、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发展迅速。金融机构应当发挥在风险管理领域的专业能力,穿心相关金融工具,切实加强自身风险管理,并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5. 推动银行机构发展转型
当前,银行机构粗放型经营方式不可持续,发展转型迫在眉睫。我国经济体量大、各地发展不均衡,不同经济主体对金融的需求也呈现差异化特征,既需要打的综合性、国际化银行,也需要专注于特定领域或地域,擅长做精做细的专业化、本地化银行。银行机构一方面应当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开产差异化创新,改进业务模式和形成新的盈利增站点,塑造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银行机构也应拖过创新实现管理的转型,完善公司治理,科学设置激励考核体系,提升管理效率,增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系的担保方式将得到更多应用,增加了相关主体的金融可获得性,使金融业态在产品、渠道、经营模式等方面出现新的气象。
4. 互联网金融:怎样促进高成单,高转化
一 、互联网金融用户四大行为特征
互联网金融平台用户有四大行为特征:
第一,流量转化率低。
下图是某互联网金融公司网站上,新客户过去 30 天整体购买转化漏斗,其转化率只有 0.38%:
而这并非个例,实际上,绝大多数互联网金融公司,在 web 端购买的转化率基本都在 1% 以下,APP购买率在 5% 左右,远远低于电商或者其他在线交易的购买率。
第二,虽然转化率低,但是客单价却很高。
一般来说,电商行业客单价在几十到几百,而互联网金融客户,客单价从几千到几万,某些特殊领域甚至高达几十万。而客单价高,就意味着用户购买决策会更复杂,购买周期也会更长。
第三,用户购买行为有很强周期性。
电商的客户下次购买时间是不确定的,但是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真正购买的用户,是有理财需求的用户,在资金到期赎回产品后,一定还会进行下一次购买,只不过未必发生在你的平台上。
下图是一个典型互联网金融用户的交互趋势图:
可以看到,每隔一段时间,这个用户就会有一段集中的、大量的交互行为。当用户购买完成后,用户的交互行为又变得很少,可能偶尔来看看产品的收益率,但整体的交互指标不会太高,直到他下一次购买。这个用户理财需求的周期是一个月左右。
第四,购买行为具有强特征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特征:
A:用户的购买偏好比较容易识别,理财产品数量和品类都很少,所以用户购买的需求或者偏好,很容易从其行为数据上识别出来;
B:用户购买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特别容易识别。
1.用户在购买决策阶段,有大量的交互事件产生,他会看产品,比对不同产品的收益率和风险,比对不同产品的投资期限等等;
2.但是一旦他完成了产品的购买,就不会有大量的交互行为产生,他可能仅是回来看一看产品的收益率。
3.当用户的产品资金赎回之后,又有大量的交互事件产生,实际上他处在下一款产品购买的决策期。
二、互联网金融用户运营的三大步骤
针对互联网金融用户行为的四个特征,在用户运营上有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性工作:
1.首先获取可能购买的目标用户,合理配置在渠道上的投放预算,以提高高质量用户获取的比例;
2.接下来就要把高价值的用户——真正有购买需求,愿意付费、购买的用户找出来;
3.采取针对性的运营策略,提高高价值用户的转化率。
三、获取目标用户
渠道工作的核心,主要是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宏观层面,优化整个渠道的配置;微观层面,单一渠道角度来说,根据渠道配置的策略,有针对性地实施和调整。
(一)优化渠道配置
具体渠道的实施,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整个渠道组合配置的优化,很多人接触的其实并不多。
这张图是整体转化漏斗,从不同维度可以做对比,比如我们先选出流量前 10 的渠道:
以渠道一为例,总体的转化率是 0.02%;在过去 30 天站内总体的流量是 18.9K,漏斗第一级到第二级的转化率是 3.36%,这样一共是五级,我们看到最终渠道一带来总体的成交用户一共是 4 人。
类似的,前 10 的渠道数据都很清晰。不同渠道带来的流量,不同渠道总体的转化率,以及不同渠道在整个转化路径上每步的转化率都可以看到。
(二)针对性运营渠道
这里面有几个渠道很有特点:
1.渠道一的特点,渠道一带来的流量是所有 10 个渠道里最大的,但是它的总体转化率却是低的;
2.渠道二和渠道七,渠道二的量很大,但是转化率是零。渠道七量比较一般,转化率也是零;
3.渠道九和渠道十,这两个渠道是所有渠道里转化率最高的。但是这两个渠道特点,是带来流量不是特别大……
结合典型渠道特点,可以做一个象限图:
第一象限(右上角)渠道质量又高,带来流量又大的,这里面渠道三四五是符合这个特征的,渠道策略应该是继续保持和提高渠道的投入。
第二象限(左上角)渠道的质量比较高,但带来的流量比较小,这里面包含的主要渠道就是八九十。对应的主要策略是,加大渠道的投放,并且在加大投放的过程中,要持续关注渠道质量的变化。
我们先看第四象限(右下角),渠道质量比较差,但是带来流量比较大,这里面主要有渠道一和渠道二。相对应的渠道策略,应该在渠道做更加精准的投放,来提高整个渠道的质量。
第三象限(左下角)这个象限里渠道质量又差,带来流量又小,比如渠道六跟渠道七。我们是否要直接砍掉?这里建议是,策略上要比较谨慎一些。所以在具体渠道的策略上,业绩保持监测,然后小步调整。
根据上面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做过渠道优化后,就会为我们带来更多高质量的用户。
四、找出高价值用户
将资源与精力投入到真正可能购买的用户上的前提是,我们要能够识别出,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用户?哪些是价值偏低的用户?
(一)用户的核心行为
其实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来说,甚至所有包含在线交易的平台,用户的购买意愿,是可以从用户的行为数据上识别出来的。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特殊性,相比于电商平台来说,商品品类更少,平台功能也更为简单,所以用户的行为数据,也更能反应出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用户的购买意愿。
把用户在平台上的所有行为总结一下,核心的行为其实并不多,具体包括:
用户查看产品列表页,说明有一些购买意愿,点击某个产品,说明用户希望有进一步的了解。用户最终确认了支付,完成了购买,购买流程就走完了,他的理财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每一种行为都表示出用户不同程度的购买意愿,所以获得用户在产品里的行为数据就十分重要。
(二)通过量化分析找出高价值用户
既然用户行为数据这么重要,那么怎样获取呢?以无埋点的方式,全量采集用户所有的行为数据,根据我们对业务的需求,配比成不同的权重系数,并按照每个用户购买意愿的强弱,进一步分群。
这是我们一个客户制作的用户购买意愿指标的范例,刚才的前 5 个行为,都是用户在购买前典型的行为:
每种典型事件的权重系数不一样,用户购买意愿是越来越强的:用户点了投资按纽,甚至点了提交的按钮,显然要比他单单看产品列表页,或者单单看产品页、详情页的意愿强。越能反应用户购买意愿的事件,你给它分类的权重应该是最大的,这是大的原则,0.05 还是 0.06 影响并不大,所以不必纠结。
这样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可以按照每个用户的所有行为,给用户做购买意愿打分的指标,最终形成用户购买意愿的指标。
这是我们从高到低截取部分用户购买意愿打分的情况,第一列是每个用户的 ID,第二列是按照购买意愿给每个用户打分的情况。得分高的,就是购买意愿最强烈的用户。
拿到所有用户购买意愿之后,我们就可以按照用户购买意愿的强烈与否,把所有的用户分成不同的群体,来做针对性的运营。
这是在把用户在过去 14 天内,由其产生的所有行为数据,按照购买意愿打分的权重,把打分大于 5 的用户找出来,在总体用户里,这部分用户购买意愿排名前 20% ,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购买意愿强烈的用户。
类似我们还做了购买意愿中等的用户分群,这是购买意愿排名在 20-60% 之间的用户;购买意愿排名在最后 40% 的用户,是购买意愿最弱的用户分群。
分群之后,点击任意一个分群,都会以用户 ID 的形式列出来。因为你要有用户的 ID ,才能对这些用户施加运营策略。每个用户最近 30 天的访问次数,最近的访问地点,最后一次访问时间都可以看到。
接下来针对这些购买意愿强烈的用户,怎样推动用户的转化呢?
五、提升高价值用户的转化率
(一)不同产品偏好类型的用户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购买偏好,互联网金融平台商品品类是比较少的,用户购买的目的性也比较清晰,一般商品的品类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债券型理财产品;
第二种,股票型理财产品;
第三种,货币型理财产品;
第四种,指数型理财产品;
第五种,混合型理财产品。
我们把用户在不同品类商品上的访问时长占比算出来,就能比较好地了解用户的购买偏好。比如下图,我们用用户访问债券型产品详情页的访问时长,除以用户在站内总体的访问时长,就能够得到用户在债券产品上访问时长占比的指标。
我们还是使用用户分群的工具,把在债券型产品上的访问时长占比大于40%的用户分出来,这是有非常强烈表征的客户,他购买的偏好就是债券型的产品。同时我们再设定另外一个指标,比如用户购买意愿指标,之前我们做过大于5,也就是购买意愿排名在前 20% 的。
通过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把购买偏好是债券型产品,同时有强烈购买意愿的用户找出来,这两个指标的关系是并(and)的关系。同样我们可以按照用户的购买偏好,把关注其他品类的用户,都做成不同的用户分群,然后形成不同购买偏好的用户群体。
针对这些用户,其实在运营策略上,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展开来进行做:
(二)不同生命周期的用户
从购买阶段的角度,首先我们把所有用户可以分成新客和老客。对于这两个群体来说,运营策略和运营重点是非常不一样的。
新客群体,是从来没有在平台上发生过购买的用户,我们要根据用户的购买意愿,做进一步的运营。
老客群体,也就是在平台上已经发生过产品购买的用户,除了关注用户的购买意愿之外,用户的资金状态(资金是否赎回)也是非常重要的参数。
用户是否购买过产品?购买产品的用户是否已经赎回资金?这两个内容,其实是一个用户当前的属性。在我们分群的工作里,有这个维度的菜单,通过这个维度菜单,我们就可以把具有某种属性的用户找出来:
这里我做了一个分群,我们可以看一下。在维度的菜单里,我们把是否购买过产品的维度值设置成了 1 。把资金是否已经赎回这个维度的值,也设置成了 1 。实际上是把那些资金已经赎回的老用户找出来;同样在指标这个菜单里,我们同时也把有强烈购买意愿的用户找出来,时间是过去 14 天,指标大于 5 。
这样我们就制作了一个用户分群,而这个用户分群里所有用户,要满足下面的三个特征:
特征一:购买过产品的老客。
特征二:他们的资金,目前已经赎回了。
特征三:过去 14 天内的行为数据,表明这个用户有着强烈的购买意愿。
同理我们把所有用户,整理为下面几个不同类别,对应不同的运营策略:
比如新客里,当前有购买意愿的,其实他属于购买决策期的新用户。应该根据用户的购买偏好,推荐这种比较优质的理财产品。并给予一定的购买激励,来促进这些新客在平台上的第一次购买,这个对于新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此类推。
相比于电商或者其他行业,互联网金融平台结合行业和用户的特点,从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的角度,驱动产品业务以及提高用户的转化率,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5. 互联网金融特点及与传统金融特点的区别有哪些
互联网金融在近两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东西,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都能听到别人随口谈起“马云说…”“刘强东说…”或者在互联网上、杂志报纸上看到一些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信息,如果说不出一两件互联网金融的事,都觉得落于人后了。
传统金融业的社会分析
传统金融面临互联网金融这样一个挑战,这也未必是它的末路。要知道,有竞争,才有发展。为了自身发展,传统金融行业也要积极地行动起来,为自身谋取福利。
互联网金融的社会分析
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格局,由传统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组成。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为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创新以及电商化创新等,非金融机构则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运作的电商企业、人人贷(P2P)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如万融投资平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怎么样的呢?大家经常谈到的P2P的模式,这种模式更多的提供了中介服务,这种中介把资金出借方需求方结合在一起。互联网金融模式有4
种,相对安全的P2P模式是担保机构担保交易模式。此类平台作为中介,平台不吸储,不放贷,只提供金融信息服务,由合作的小贷公司和担保机构提供双重担保。此模式首先在人人贷平台创立,由人人贷与中安信业共同推出产品“机构担保标”。此类平台的交易模式多为“1对多”,即一笔借款需求由多个投资人投资。此种模式的优势是可以保证投资人的资金安全。万惠投融就是采取这样的模式,极大的保障了投资人的资金安全。
互联网金融pk传统金融业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
融360副总裁陆佳彦是标准的“银行高管”:上海交大MBA毕业,从渣打银行客户经理做到了宁波银行上海浦东分行副行长,拥有11年的商业银行运营和管理经验。2011年与朋友创建融360,专做针对金融零售市场的产品搜索。
对比银行体系里以关系为导向销售银行产品,融360副总裁陆佳彦现在更欣赏互联网以效果为导向的销售方式。
两种不同的销售模式,反应出了两个行业产品特质的巨大差异--靠关系销售产品的背后,是产品同质化太严重,没办法靠产品本身去说服客户,只有走大客户关系;而互联网金融产品更强调的是“产品价值”,放大客户、用户的使用体验,让产品本身说服客户。
互联网金融来了,谁是最大的受益者?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说中国金融体系有80%的客户没被服务到。从我们的调研结果来估算,接近90%有金融需求的客户,在传统金融体系中未曾获得满足。我把他们称为“小融”用户,谁牢牢地抓住了小融用户,谁就能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占据竞争的制高点。
6. 客户价值及其评价方法
综述的主要特点有:一是综合性。综述要在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对描述对象的全貌作出全面、系统的反映;二是描述性。综述应是对某项研究情况的客观反映,作者不能加以评论或提出建议。当然,在对材料进行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作者所持的看法和所采用的方法是要起作用的,但这种作用应以不影响综述的客观性为前提。
根据综述所描述的对象不同,常用的综述可分为三种:
⑴会议综述:主要包括前言和主体两个部分。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会议概况(会议时间、地点、主办单位、与会人员、主要议题等,有的还可以增加会议背景和意义);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会议内容,主要讨论的问题及各种学术观点。
⑵讨论综述:是综合描述某个时期某个课题的讨论情况。
主要写作方法有三种:
一是简要介绍讨论中形成的各种观点,而不涉及具体内容。这种写法高度概括,但信息价值并不很高。
二是介绍讨论的问题并围绕问题介绍各种观点及主要论据。在写作中一般是先列出比较受关注的问题,再在各个问题之下分别介绍各种不同的观点及论证观点的主要论据。
三是讨论的引起和发展顺序,写明各阶段争议的焦点并列举各种意见。这种写作方法,能够使读者较好地了解整个讨论的来龙去脉。
⑶研究综述:是综合描述某个课题(或某个专业)的研究情况。
由于该综述是要全面反映某个课题(或某个专业)的研究情况,因此在写作中必须做到尽量全面占有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展开其他相似回答 (1) 隐藏其他相似回答 (1)
绿芥末1980612 [博士生] 2009-2-6 19:09:18 123.165.222.* 举报
综述的主要特点有:一是综合性。综述要在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对描述对象的全貌作出全面、系统的反映;二是描述性。综述应是对某项研究情况的客观反映,作者不能加以评论或提出建议。当然,在对材料进行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作者所持的看法和所采用的方法是要起作用的,但这种作用应以不影响综述的客观性为前提。
根据综述所描述的对象不同,常用的综述可分为三种:
⑴会议综述:主要包括前言和主体两个部分。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会议概况(会议时间、地点、主办单位、与会人员、主要议题等,有的还可以增加会议背景和意义);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会议内容,主要讨论的问题及各种学术观点。
⑵讨论综述:是综合描述某个时期某个课题的讨论情况。
主要写作方法有三种:
一是简要介绍讨论中形成的各种观点,而不涉及具体内容。这种写法高度概括,但信息价值并不很高。
二是介绍讨论的问题并围绕问题介绍各种观点及主要论据。在写作中一般是先列出比较受关注的问题,再在各个问题之下分别介绍各种不同的观点及论证观点的主要论据。
三是讨论的引起和发展顺序,写明各阶段争议的焦点并列举各种意见。这种写作方法,能够使读者较好地了解整个讨论的来龙去脉。
⑶研究综述:是综合描述某个课题(或某个专业)的研究情况。
由于该综述是要全面反映某个课题(或某个专业)的研究情况,因此在写作中必须做到尽量全面占有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0
[好评] [差评]
platinums [博士生] 2009-2-6 19:09:04 71.198.219.* 举报
就是评价一下你所收集到的资料,到现在为止,都有谁对这个问题做了研究,研究的成果如何,不足在哪里。
这样你下部分就好写你要完善这些不足,也就是你论文的价值。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参考文献,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0
[好评] [差评]
东少儿 [博士生] 2009-2-6 19:20:03 120.131.187.* 举报
综述
专业代写翻译发表
http://www..com/s?wd=www.dxf1.cn
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阅读综述,可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该专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可以了解若干篇有关该专题的原始研究论文。国内外大多数医学期刊都辟有综述栏目。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有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综述的写作格式一般包括四部分,即前言、正文、小结、参考文献。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名,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撰写综述论文的几个注意事项:⑴题目不宜过大。一般来说,题目过大,则不易把握论文的中心,不易得透彻。⑵参考文献太旧。综述一定要反映最新的他人研究情况,如果所引述文献都是若干所前的陈旧参考文献,则不能反映最新的研究动态。⑶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⑷综述篇幅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不般宜超过4000字。⑸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晚罗列,看上去像流水账,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
参考资料:www.dxf1.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