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对革命老区扶贫具体做哪些工作
一是密集政策出台为精准扶贫提供保障。2015年7月,《中共达州市委关于决战决胜扶贫攻坚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提出了全市每年减少农 村贫困人口15万人左右,到2018年,实现全市省定贫困县全部“摘帽”;到2019年,实现全市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82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 帽”;到2020年,实现全市23.2万户、63.6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 会保障全覆盖的扶贫攻坚目标任务。2015年,达州继续深化扶贫改革,创新攻坚机制,出台了精准扶贫等配套改革文件和支撑性的落实措施。市委制发了《关于 进一步做好对口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确定了新一轮市领导对口联系、市直部门(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大力推进“五大扶贫工程”和“六到农家”活动, 着力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困难和问题。市政府制发了《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实施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细化了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力保 障、产业增收、乡村旅游、危房改造、卫生计生、文化建设、信息化、教育扶贫、技能培训、生态环境等12项重点工作,明确了部门(单位)的目标、任务和责 任,强化了工作重点。
二是多管齐下的扶贫战略初见成效。近年来,达州市扶贫开发工作,紧紧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瞄准最贫困的地 区、最迫切的问题、最紧要的事项,坚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在厘清发展思路、培育主导产业、提升基础条件、抓好服务保障等下功夫,精准扶贫攻坚战取得了显 著效果。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121.61万人减少到63.6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85%下降到11.62%,达州扶贫开发已经由解决温饱问题、巩固 温饱成果,进入到加快脱贫致富、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阶段。
三是财政金融精准发力为扶贫开发注入动力。近年来,达州实施了以财政金融支持“扶贫惠农工程”为载体的精准扶贫战略,整合扶贫惠农政策和财政金 融资金等资源,建立各地风险补偿基金和精准扶贫发展基金,形成了新型金融与传统金融协调配合,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满足贫困地区群众及经济实体差异 化、多层次的融资需求,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切实解决贫困地区金融服务难题。2015年半年共投入各类扶贫移民资金6.82亿元,市级财政落实驻村帮扶项 目资金、工作经费1320万元,实施点对点帮扶,实现了驻村帮扶干部工作组
(队)对全市所有贫困村全覆盖、市县领导和帮扶单位对全市所有贫困村全覆盖、帮 扶责任人对全市所有贫困户全覆盖的“三个全覆盖”工作格局。
二、精准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达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任务繁重的市州,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通信难、 增收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现象突出。加上经济发展速度和能力受限,财力薄弱,对扶贫开发投入少,对上依存度较高等多重因素,达州的 精准扶贫工作存在较多困难和问题。如达州万源市,按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扶贫标准,万源目前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0余万人,贫困发生率达 19.8%,居全省前列。万源市系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2013年该市人均GDP仅16725元,差不多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除万源市外,达 州的渠县、宣汉县也有相同的情况。
从基础设施看,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达州地形地貌以山区、丘陵为主,其中山区占70.7%,丘陵占28.15%,农村道路建设和 水利设施建设成本高、难度大,全市尚有“十二五”规划内37.8万、规划外130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多数农田渠系配套不够,中低产田土 占总耕地的57%,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末段建设严重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全市行政村虽已通公路,但通路不一定通畅,不通畅村达742个;农村 还有无电户6061户、2.35万人;还有18万户、70万人没有进行农网改造;150万户群众无法正常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甚至无法收看市、县本地广电节 目。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食堂建设面积严重不足,缺口达44.64万平方米,配套设施严重缺乏。 自然灾害频发也是导致贫困增加的外部影响因素。达州境内分布有“秦巴山地灾害区”、“川东伏旱气候区”、“川东暴雨滑坡区”,属于我国自然环境 脆弱地带。自2004年以来,“9·3”、“7·8”、“6·25”多年连续遭受百年不遇的暴雨洪灾、旱灾和雨雪冰冻灾害袭击,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达300 多亿元。因自然灾害频发,因灾致贫返贫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10年来,达州市因自然灾害影响造成13.72万户、48.02万人返贫致贫。
三、精准扶贫攻坚战中的财政对策及建议
(一)实施多元投入战略,加大对精准扶贫的资金支持力度
资金支持是精准扶贫攻坚战的财力保障和重要抓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资金支持体系对精准扶贫来说至关重要。
1.做大财政“蛋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当前,达州经济发展处于中低速发展的新常态时期,财政收支压力巨大。面对刚性支出逐步增加,财政收入 中低速增长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常态发展时期,财政部门应以新思路新举措,积极应对,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步伐,积极调整 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做大做强财政“蛋糕”,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同时,
要建立新增财力投入机制,严格落实市、县区财政当年新增财力用于扶贫开发的财政资金 投入增长机制要求。
从2011-2014年财政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看,总体是达到了逐年增加,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注入扶贫 开发的领域,为扶贫开发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根据精准扶贫总体战略的要求,达州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财政还需要对精准扶贫加大投入力 度。因此,要按照《达州市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实施细则》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县(市、区)新增一般转移支付、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转移支付和资 源有偿出让收益的50%以上要用于综合扶贫开发。县级财政每年年初要足额预算精准扶贫资金,同时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财政专项 扶贫支出年平均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幅度。同时,要盘活精准扶贫的存量资金,用增量加存量的有效办法,做大精准扶贫的“蛋糕”。
这方面有些地方已作了一些探索,如开江县从提高贫困村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资金、农村C、D级危房补助标 准等着手,逐年增加县级扶贫专项资金规模,确保2020年县级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在2015年450万元基础上翻两番,达到1800万元,年均增幅30%以 上。
2.强化扶贫资金预算管理。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扶贫资金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从预算环节入手,推进精准化的扶贫预算,带动扶贫工作的 精准化。市县财政在编制预算时要单列民生改善、项目建设、社会保障等领域用于扶贫开发的专项资金。同时细化项目内容,将扶贫开发项目细化具体到每一个贫困 县区、每一个贫困乡镇、每一个贫困户。
3.建立整合涉农资金投入机制。涉农资金整合投入扶贫开发是弥补财政专项资金不足的有效措施。要按照“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 功”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资金整合原则,根据上年度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将用途相近、范围相似的资金纳入统筹整合范围。逐步扩大资金整合规模,集中 力量用于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涉农资金整合要立足“预算编制、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原则,健全涉农资金整合机制,打造涉农资 金整合平台,重点支持精准扶贫区域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如开江县紧紧围绕资金使用精准,以财政扶贫资金为“粘合剂”, 加大上级涉农资金争取力度,确保2015年到位上级扶贫专项资金4100万元;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重点向贫困村倾斜,力争年整合率达50%以上,整合 金额达6亿元以上。
4.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探索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扶贫攻坚,探索财政贴息支持农业产 业发展的补助方式,完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金融服务机制。探索发展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贷款,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 壮大村级优势产业。探索建立精准扶贫小额贷款机制,由市县财政和银行共同出资设立精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精准扶贫小额贷款等的损失予以补偿,并建立 风险补偿长效补充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贫攻坚,通过贴息撬动贫困村产业发展。
5.积极研究上级相关财税政策,加大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力度。近年来,中央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推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加大了 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发展和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从2001年起,中央财政单独设立了地方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到2014年,中央对地方革命老区转 移支付规模已经达到57亿元,比2013年增长10.8%。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让老区人民切身感受到党中央的温暖,中央明确省级和市级财政要将 中央对革命老区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落实到对中国革命做出较大贡献且财政较为困难的连片革命老区,用于帮助老区人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 在预算中安排一些资金,增加对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规模。财政部门应认真研究涉及到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相关政策,加大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力度。
(二)创新投资收益扶贫模式,全力攻坚精准扶贫
1.积极开展“创新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试点”工作。在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以资产股权为纽带,通过财政支农 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的方式,赋予建档立卡农村贫困户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财产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以优先股的形式全部量化给贫困户,并确 保贫困户分红底线。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的的资产,可先设立贫困户股份,仅贫困户享受,剩余部分再按一人一股量化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 员,赋予建档立卡农村贫困户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财产权,拓宽缺劳力、缺技术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户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
2.创新开展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免担保、免抵押”贷款,政府通过贴息、风险补偿、购买保证保险等措施降低贷款风险,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信贷支持,促进其发展增收项目,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
3.建立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从2015~2020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3600万元,其余各县市区各500万元。建立精准扶 贫风险补偿基金是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基金的重要保障措施。各县市区可按不低于贷款余额的5%安排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在以后年度按照不低于当年新增贷款的 5%安排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县级财政还可整合各级财政安排的精准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用于安排不超过5%的年利率给予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贷款贴息。如开江县在 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建立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基金、产业扶贫风险补偿基金和产业扶贫贷款贴息资金,为该县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保障。在1.89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中,凡购买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保险机构将按我国最低标准收取扶贫信贷保证保险资金,开江县财政给予全额补贴。开江还设立了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专 户,2015年开江县财政首次注入资金100万元,按照不高于1∶10的比例投放贷款,损失风险由合作保险公司承担70%,剩余30%由政府、银行各承担 50%。与此同时,开江县财政每年还安排一定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期限内用于发展生产、农业产业化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易地搬迁建房、农村危房改造等银行贷 款按实际贷款利率给予全额贴息。
(三)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建立健全资金监管制度。按照《四川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工作的意见》等要求,制定完善《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坚持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和县级财政报账制管理,封闭运行,确保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账核算。
2.健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机制。根据四川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实施、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考评等办法规定,建立对 各县(市、区)年度扶贫开发计划、项目批复与执行情况、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项目实施及其效果等进行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切实提升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 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3.实施追踪问效。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原则,把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贯穿于扶贫资金分配、拨付、使用以及扶贫项目的立项、审批、实施、检查、验收全过程,切实提高扶贫项目实施效果和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绩效。
4.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常态化。要定期将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项目安排以及项目到村情况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公示公告。同时,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 作用,加大违法违纪行为惩处力度。扶贫项目实施中所需大宗物资、材料符合政府采购目录的,要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采购物资实行财政直接支 付的办法。同时,必须建立严格的物资领用和保管制度。
(四)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创新扶贫资金管理新模式
达州市为贯彻落实好中办发〔2013〕25、川委厅〔2014〕9号和达市委办发〔2014〕4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 管理,增强扶贫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精准扶贫成效,确保精准减贫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制定印发了《达州市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实施细 则》(以下简称《细则》),创新了扶贫资金投入、管理、监督机制。《细则》要求建立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对精准扶贫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着力整合财政支农资 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有效投入。同时,还建立了市对各县(市、区)的扶贫资金管理考核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在获得充裕资金支持的同时,更离不开项目来支撑。精准扶贫项目是改“输血”为“造血”的重要抓手,财政部门在精准扶贫项目上要给予高度 关注和大力支持。要会同农业、交通、水利、卫生、文化教育等部门,加快推进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要通 过科学规划和建设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构建骨干网络、改善区域发展条件,完善末端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通过积极培育贫困地区 特色支柱产业,建立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来源,拓宽脱贫致富渠道;通过以扶贫新村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危房改造,同步提升扶贫新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综合配 套服务水平,建设幸福美丽家园;通过健全卫生计生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加大疾病预防控制力度,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B.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手抄报应该怎样做
关于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内容可以选择一些关于全会的内容、精神,全会中落实的内容等,如下: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系统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在全系统迅速兴起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
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发挥领学促学作用,各单位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担负起政治责任,把牢正确政治方向,结合实际工作,带头宣讲,把握好时度效,做到全面准确、求真务实、严谨生动,切实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做实做深。
全体党员干部要学以致用,努力做到学深悟透、知行合一,切实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推动落实的具体举措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
也可摘选以下内容:
会议强调,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对金融科技、保险等问题都有重点涉及,体现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
银保监会全体党员干部务必要准确理解《建议》提出的重大举措,以认识上的清醒保证落实上的坚强有力,为落实好这些举措找准定位、抓住关键、精准发力。
要更加自觉地把金融监管工作放到中央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对照五中全会有关金融工作的要求,研究完善涉及监管工作的有关方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好新时代银行保险监管工作。
会议要求,系统各单位要全面贯彻落实五中全会关于金融工作的系列要求,要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扎实推进金融改革,不断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推动金融双向开放。
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要求,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决整治各种金融乱象,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C. 金融将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吗
中国人民银行复货币政制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表示,发展实体经济的一个基本要求是降低成本,尤其是降低资金、能源等成本。尤其是金融领域,在改进和加强监管的同时,应当进一步放宽准入,重点提高金融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实质性提高金融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发改委透露,今年企业债券将继续重点支持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以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D. 工商银行新常态下怎样改进新业务
面临新的形势,大复型银制行必须保持定力、坚定信心,敢于担当。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准确研判、把握风险特征和规律,优化增量、盘活存量,做到进得科学合理、退得审慎稳妥,充分掌握信用风险管控的主动权。
近年来,面临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银监会不断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监管有效性,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推动大型银行改革发展,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快重点领域风险缓释,保持稳健经营的良好态势。截至2014年末,大型银行资产总额71万亿
元,占全部商业银行的53%;各项贷款余额38.6万亿元,占全部商业银行的57%,比年初增加3.7万亿元,占2014年全社会融资规模的23%。大型
银行资本充足,不良率较低,拨备覆盖率较高,在2014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基于核心资本实力公布的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分别位列第1名、第2名、第7名、第9名和第19名。2014年11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被列入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
E. 货币政策如何整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下半年货币政策取向怎么看?怎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如何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
“近期几次重要会议明确了宏观政策进行前瞻性微调和精准施策的调节方向。对此,市场上有人解读为‘大幅放水’和‘全面宽松’是很不恰当的。”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大水漫灌”式的流动性投放,无论是对金融市场还是实体经济自身,都不是长期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并不代表政策就此根本转向,更不意味着全面宽松,只是货币政策的边际宽松。
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张一平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松”就是流动性要合理充裕,避免因处置风险而造成流动性危机;“紧”主要指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名义GDP增速匹配,不能大幅超过名义GDP增速。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8年第二季度例会提出,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对比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可以发现,关于流动性表述的变化从“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变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从‘合理稳定’调整为‘合理充裕’,意味着人民银行正通过货币政策边际松紧的预调微调,保持总体基调不变。”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落到实践层面,从数量信号看,货币供给的规模增速,包括M2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趋近于GDP增速与CPI增速之和。从价格信号看,政策利率要趋近于名义自然利率,即“自然利率+通胀率”。
今年,人民银行采取多种方式保证流动性合理充裕。尤其是6月以来,明显增加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规模,对中长期流动性支持力度逐渐加大。7月23日开展的5020亿元1年期MLF操作,为有史以来单次最大规模MLF操作。今年人民银行通过运用存款准备金、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约2.8万亿元,远超去年全年1.76万亿元的总和。
尽管如此,市场上仍有“流动性紧张”“资金紧”的声音。
“年初以来,随着流动性环境不断改善,资金利率有所下行,流动性分层现象缓解,但月末资金面波动性仍在有规律地增大。”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认为,在跨月尤其是跨季的关键时点,财政支出力度较大,市场流动性一般合理充裕,这可以从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交易公告表述中得知。而资金面却呈现了一种截然相反的状态,资金依然紧张是因为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机构融出意愿不足,而背后更大因素是监管的考核。
今后怎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认为,应合理补充基础货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往通过外汇占款补充基础货币的模式已发生改变,经济发展需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扩张。人民银行可继续通过降准、MLF续作、PSL(抵押补充贷款)、OMO(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合理补充流动性。
【关键词】 传导机制
注重打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采取一系列金融监管举措,促进社会融资发展
回顾上半年,我国流动性基本稳定,一年期、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3.6767%、3.9008%下降到6月末的3.1590%、3.4756%,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依然收缩,“这主要是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相比补充流动性,更应该注重疏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潘向东说。
目前来看,货币信贷政策传导仍面临一些困难。
“在宏观、微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货币信贷政策传导的梗阻主要在于信贷投放最末梢。”程实认为,宏观层面,4月以来,全球局势日趋复杂,我国经济外部压力加大,银行体系的避险情绪上升,导致信贷投放意愿减弱。微观层面,银行体系的激励机制未能与支持小微企业等宏观政策方向相匹配,导致基层业务人员在总量上惜贷,在期限上偏好短贷而非更能支持经济的长贷,在结构上依然集中于大型企业而非小微企业,在时机上倾向于顺周期的“锦上添花”而非逆周期的“雪中送炭”,导致货币政策难以真正落地。
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提出在流动性总量保持合理充裕的条件下,面对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必须更加重视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点是什么?
一是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在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下,注意支持形成最终需求,为实体经济创造新的动力和方向。二是处理好宏观总量与微观信贷的关系,在把握好货币总闸门的前提下,要在信贷考核和内部激励上下更大功夫,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三是发挥好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用好国债、减税等政策工具,用好担保机制。四是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大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格局。五是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金融领域人的积极性。六是持续开展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和非法金融机构专项行动,依法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
潘向东认为,打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还应缓解信用收缩。当前,稳增长重要性提高,可以适度扩张信用,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连平建议,确保货币政策更有效,应采取一系列配套的金融监管举措,促进社会融资发展。比如,适当放宽发债主体的相关限制,进一步完善评级管理体系。以相应的政策工具,为债券投资提供适度的流动性支持,鼓励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加大债券类资产的配置力度。进一步扩大资产证券化标的资产的适用范围,制定各类型资产证券化操作模式和实施环节的标准化要求,简化审批和实施流程,加速推动证券化项目落地。
【关键词】 定向发力
精准聚焦,增量扩面,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小微活,就业兴,经济旺。小微企业是经济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源泉,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6月以来,人民银行表示通过定向降准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提出23条短期精准发力、长期标本兼治的具体措施,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通过实施台账管理等,建立责任制,把支小再贷款、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免征增值税等政策抓紧落实到位……监管层面、政策层面对服务小微频频发力,小微企业成为近期关注的焦点。
“强调支持小微企业,对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意义。”程实认为,在供给侧,小微企业蓬勃生长,有助于加速科技进步和推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奠定长周期复苏的基础;在需求侧,小微企业的百花齐放,有利于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升级需求,提高社会总福利。
从政策落地情况看,精准聚焦的措施已开始取得成效。数据显示,普惠领域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扩面,单户授信5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含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由以往的低增长转为趋势性回升。6月末,余额7.35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比上年末高5.8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5743亿元,接近去年全年的增量水平;覆盖户数近150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9.9%。6月末,服务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占全部服务业企业贷款的三成多。
程实认为,改进和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聚焦银行体系内部,需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金融市场开放,以息差的收窄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倒逼银行体系提高风险管理和差异化定价能力,从而扩大信贷投放的范围和类型,更有效地覆盖小微企业。从长远看,还需加速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稳步壮大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有针对性地打破小微企业在初创阶段的融资瓶颈。
“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金融部门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更有效的行动,不断推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激发服务小微企业的内在动力。”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切实改进和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要在精准聚焦上下功夫,明确支持重点;在增量扩面上下功夫,着力优化融资结构;在考核激励上下功夫,打通“最后一公里”;在政策合力上下功夫,几家一起抬,不断把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工作推向深入。
来源人民日报
F. 天津市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有关补充措施的安排意见是什么
为实现2016年滨海新区中小微企业贷款再增加30%的目标奠定基础,强调要用好全市《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有关补充措施》(以下简称“新十条”),滨海新区以2015年新区中小微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工作的政策体系为依托,结合各功能区、街镇区域和产业发展实际,引导金融机构更加精准发力,服务重点领域和产业,特拟定滨海新区落实“新十条”的初步意见,简称“新区十条”,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利用融资租赁资源。发挥新区融资租赁行业政策高地优势,利用新区单独设立的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金,与市租赁协会及相关融资租赁公司合作,探索开展固定资产售后回租、厂商租赁、PPP项目融资等业务,帮助小微企业融资。
二是精准扶持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公司。进一步优化《天津市滨海新区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试行)》(津滨政办发〔2015〕38号)文件,建立扶持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等现代服务业的政策体系和扶持办法,对为区内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采购区内中小微企业生产的设备产品作为租赁物等,根据业务规模给予相应补贴。
三是发挥融资担保作用。将符合条件的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纳入到天津市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补偿范围;推动新区及各功能区国有担保机构增加注册资本,增强代偿能力;与国内大型融资担保公司合作,支持新区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四是提升融资担保能力。推动新区范围内担保能力较强、资质较好的担保公司,申请获得再担保公司资质,对新区融资性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增强为新区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担保能力。
五是鼓励产品服务创新。针对新区产业结构及融资需求特点,会同人民银行滨海新区中心支行和滨海银监分局,推动辖区内金融机构创新融资产品,改进融资流程,提供便捷服务,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六是运用信用保险平台。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天津分公司合作,支持出口型企业扩大出口,探索建立滨海新区小微企业融资暨风险保障平台,同时做好加强风险保障和提供融资便利。
七是建立区域倒贷资金池。新区本级和开发区、保税区等七个功能区共设一个资金池,金额不低于5亿元,委托专业基金管理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用于新区企业偿债过桥、风险缓释和提前补偿。
八是建立奖励激励机制。每半年对新增信贷投放新区前10位的金融机构和对中小微企业累计信贷投放相对较多的10家金融机构(按大、中、小型机构分类择优选取)给予通报表扬和定额奖励;对贷款累计投放金额及有融资需求企业占注册企业比重最高的前3位的功能区和前6位的街镇,给予通报表扬。
九是建立“互联网+政企信息桥”微型服务平台。为拓宽服务企业渠道,以滨海新区金融服务网为依托,建立APP手机客户端,解决新区中小企业和各金融机构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定程度上为信贷配给提供便利条件。
十是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建立维护金融债权打击逃废债工作制度,由区公安局牵头,区金融局、区法院、区市场监管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局、人民银行滨海新区中心支行、滨海银监分局等部门实施。对恶意逃废金融债务、通过关联企业挪用信贷资金、财务数据造假等的不良贷款主体加大打击力度,加快司法受理和审理时效,营造良好金融生态,切实维护新区金融安全稳定。
G. 2019年普惠金融科技行业分析报告
目前,民众能够更广泛地享有金融服务,账户和银行卡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运用,使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不断提升。
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金融机构通过设立网点、布设机具、设置便民服务点、流动服务站、助农取款服务点等多种手段,创新覆盖方式。
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供给持续增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降本、控险平衡发展,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不断加大,金融脱贫攻坚精准发力,各项服务可得性进一步提升。
金融服务广泛性和便利性不断提升
账户和银行卡的普及是民众获得金融服务、消除“金融排斥”的第一步。目前我国人均拥有的银行账户数量和持卡量均处于发展中国家领先水平。
根据中国中国人民银行数据,2013-2019年上半年,我国人均拥有银行账户数量及银行卡人均持卡量不断上升,截至2019年6月末,我国人均拥有7.6个银行账户、持有5.7张银行卡,较2014年末分别提高60%和50%。
——以上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行业授信策略分析报告》、《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H. 简要谈谈农商银行如何进一步做实“网、微、普”金融
浅谈农商银行如何发展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指:从金融角度提升社会福利、增强社会保障和保护弱势群体,向普罗大众提供更好、更便捷、更安全的金融服务。农商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具有传统优势和先发优势,其历史传统、市场定位和竞争方式,都决定了必须发展普惠金融,担负起中国式普惠金融的责任。在此,本人就农商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当普惠金融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非一个孤立的模块,需要明确普惠金融发展的目标和改革路线图,应由人民银行牵头制定普惠金融改革发展的方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消除制度障碍,构建“全覆盖、低成本、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建立普惠金融发展的监测分析体系,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把普惠金融相关指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中去。
(二)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增强服务“三农”能力。一是面对“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新机遇,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目前已成功上线自助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且各电子渠道的功能基本上可满足客户查询、转账贷款、还款等,以及享受足不出户就能缴纳水费、电费、话费等便民服务,逐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业务的电子替代率。同时应积极落实普惠金融有关减费让利政策。在使用成本上手机银行转账免交手续费、服务费、工本费等。二是根据农户的实际贷款需求,拓宽担保渠道,在稳妥试点基础上,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充分解决农户因抵押物不足贷款难的问题。三是践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把精准扶贫帮困工作纳入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实际行动中。做好与政府扶贫办对接工作,准确获取全县贫困客户清单,做到金融扶贫政策“精准发力、精准施策、惠农利民”,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集中力量进行扶持,力争达到全方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三)加大金融资源配置,健全普惠金融机制。改进服务方式,由实体网点服务为主向线下与线上服务相结合转变。同时加大新增存款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力度,重点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优先满足优质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简化业务流程和审批手续,提高“三农”客户的满意度。
(四)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加快普惠金融发展。要想健康发展普惠金融,必须加强以支付清算系统和农村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推动助农取款点建设,争取实现助农取款点村村全覆盖;增加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的代缴话费、代缴电费等功能,以更好的发挥银行卡助农服务点的功能;面对固定电话使用逐渐较少的趋势,积极布放无线助农取款服务点;积极运用互联网、手机、POS机等信息技术降低运营成本、改善客户体验,让城乡居民得到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五)健全政策扶持体系,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在税收政策方面,对农户和小微型企业等贷款,给予税收优惠或推行税收返还政策,优惠税率可因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别。在财政补贴政策方面,通过运用一定的涉农财政资金构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进一步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此外,在合理减税的同时,还可为小弱农户、个体户和企业服务的全方位金融业务,实行坏账损失和风险损失的部分补贴。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实施差别的监管政策和大力的奖励政策,支持其稳健发展。
(六)持续加强金融知识教育,有效保护消费权益。农村普惠金融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育农村金融消费者,满足农村金融消费者金融需求,不继提升农村金融消费者金融服务水平。
I. 农村信用社和农商行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
农信社,即农村信用合作社。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是由辖区内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入股组成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正在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
农信社最早的时候是在德国出现的,而我国的第一个农信社是1923年在河北成立的香河县农村信用合作社。第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的契机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政府不再能够调控稳定经济。因此国内外爱国人士成立了华洋义赈团,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这时候的合作社因为其自救互助的性质,在中国产生非常大的反响。此后,农信社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遍地开花。
总而言之,农商行是农信社的升级版。通过股份制改革,产权归属将更加明确,发展路线也将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