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样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真实内涵麻烦告诉我
但是,当该命题与我国复杂的经济问题相结合,就会产生种种混淆与误读,使人难以把握其核心内涵。而在现实中,许多人也只是把原有的金融发展思路,重新戴上了该命题的帽子。
某种意义上说,该命题本身具有似是而非的地方,如要进一步加以明确,首先就需要澄清两个基本概念。
一方面,要明白什么是实体经济。应该说,这一概念并没有严谨的学术内涵,如果追根溯源,可以看到在古典经济学中,由于把经济变量分为名义和实际变量,因此往往把实体经济归纳为企业和家庭的经济活动,而货币金融活动则作为其反面。当然,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该概念之所以广为人知,部分也由于其在美联储声明中的日渐显现,在美联储的表述中,实体经济涵盖除了金融和房地产之外的其他经济部门。无论是基于理论还是政策视角,事实上实体经济一词都表达了同样的含义,即属于使一国经济得以持续稳定运行的核心部门,并且与大多数企业的健康运作及居民生活福利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无论在经济还是统计意义上,金融与非金融部门,在本质上就是相依相存的,金融部门的利润很大程度上是与实体部门交易完成的,只是随着信息技术进步与衍生金融产品的结构化创新,才出现了某些自我游戏式的交易活动。因此,如果强调前者,则需注意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如果是后者,则需注意谈的不是金融与非金融部门的关联,而是金融部门内部结构问题。
结合我国国情,我们认为,与发达经济体不同的是,由于国人住的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
房地产部门还应纳入实体经济范畴。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背后,实际上隐含了四方面的重要问题。
首先,在微观层面上,是强调满足非金融企业和居民的合理金融需求,使多数微观主体充分享受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成果。由此来看,衡量金融是否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就是能否为那些最需要金融资源的主体提供了支持。就企业来看,小微企业与解决就业相关、农业企业与农业现代化相关、新技术企业与生产率提高相关,而它们又都是极易面临金融短缺的主体,因此理应是落实金融服务功能的着力点。就居民来看,与其衣食住行相关的消费和投资行为,都离不开金融支持,但在我国金融体系服务对象里,对其重视程度却一直弱于企业。
其次,在宏观层面上,是有利于实体部门规模和结构的完善,换句话说,如果现有实体经济结构存在缺陷,那么金融部门不应强化这种矛盾,否则就是金融市场功能出现了问题。从总需求角度看,过高的储蓄与投资、最终消费中的居民消费不足,都是改变我国结构失衡的重点,因此也应是金融服务的落脚点。从总供给角度看,产业结构的核心矛盾,应该是三次产业内部的低效扩张,而不仅是之间的替代问题,即高端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由此,如果不能认清金融支持的路径,那么就只会加重现有经济矛盾。
再次,就金融部门内部来看,则是避免内部结构失衡和金融创新的失控。一方面,所谓己不正难以正人,如果金融部门内部效率低下、金融机构与市场体系不完善、金融产品与服务严重落后,那么也谈不上服务实体经济、引导经济优化
,因此,促进金融市场、机构、产品等基本要素的完善,自然是讨论的起点。另一方面,判断金融创新失控与否,无非就是分析这种活动是否距离实体部门的金融需求太远,或者是否带来不可控的额外金融风险,以及是否会扭曲微观主体的行为。就此而言,虽然说我国面临的仍是金融创新不足,但也必须避免把推动创新成为金融部门追求超额利润的幌子。
还有,就制度层面来看,应该坚持两方面基本原则。一是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要避免行政性的干预,实现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的分离
。我国金融改革中面临的误区之一,就是把改革与风险控制都集中在监管部门,造成内部政策目标冲突。我们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要创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引导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合理运作,而不是牺牲市场金融原则来达到目标。二是以市场化金融运行为主,政策性金融运行为辅,共同服务于实体经济目标。正是由于前述原因,在依靠商业金融原则难以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情况下,就需要运用政策性金融机构或工具,由政府适当分担金融服务成本。作为市场机制尚未完善的发展中经济体,我国亟需防止政策性金融改革走向极端。
最后,必须解决好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之间的分配问题。从历史上,影响各国持续稳定的最终因素,还是要归为分配失衡。之所以有人开始把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对立起来,也是这个原因。譬如,所谓银行高利润背后,其实也是两大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出现分配矛盾。
⑵ 金融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编者按:日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深化金融改革,推动利率市场化 “从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作为金融产品,它的功能越复杂,衍生的层次越多,经常会导致两个问题,第一是内在的风险性越大,第二是偏离实体经济的距离会更远。”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说。因此,要保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就要防止金融业出现创新过度而形成自弹自唱的情况。 “要让金融有效地服务中国的实体经济,当务之急是深化金融改革,一是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二是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进一步开放市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说,当前存在的房地产泡沫、地方融资平台问题、民间借贷问题,实际上都和利率没有市场化有很大的关系。 去年以来,部分地区出现高利贷泛滥。去年上半年,温州市贷款平均利率达到25%,而企业的资本利润率往往只有5%—6%。专家分析认为,民间借贷蔓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轮货币政策调控中,一方面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一方面又压低利率,存款负利率导致价值扭曲,资源配置出现问题。因此,当前应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只有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银行等金融机构才能把资金配置到最需要、效益最好、最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上来,而只有通过利率市场化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说。 当然,利率市场化现在还有一些障碍,比如银行业公司治理还不太行。“就像我们让一个人学游泳,总是在澡盆里学,不让他呛水,他始终是很难学会游泳的。”郭田勇说,“如果现在利率市场化条件还不完全成熟,那么可以先采取一些措施,把银行的利差水平先降下来,逐步推进。” 推行存款保险制度,让金融机构能优胜劣汰 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我国将择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郑新立认为,现在我国推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当前要通过兴办各类存款保险公司,用市场机制来化解金融风险。“我们除了用行政手段,通过监管来化解风险,还要通过市场机制,走保险的路子。”他说。 魏加宁说,我国金融业存在一个不好的倾向,不仅大的金融机构不能退出,一些小的金融机构出了问题也不能退出。金融机构只有生没有死是最大的系统性风险。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我国金融机构就无法退出,退出去之后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一定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郭田勇认为,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降低以后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通过存款保险制度来保护金融投资者的利益,这对银行业的稳健经营也很重要。 据介绍,目前推行存款保险制度有一个障碍:大银行和小银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相同。国内几家大型国有银行通常认为不存在破产倒闭的可能性,所以存款保险容易增加成本,好像是从他们兜里掏钱保护这些中小银行,所以他们并不积极。 支持小企业发展,需大力发展社区金融机构 郑新立认为,当前我国金融改革方面,很重要一点是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金设立各类股份制的小型金融机构。这就可以使民间借贷浮出水面。通过加强竞争,一些地方的高利贷现象就会自然消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由此可以大为改善。 我国在工业、农业领域基本上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经济都非常活跃的局面,但在金融领域民间资金的进入还不是很顺畅。“民营经济进入金融领域,兴办各类股份制、区域型的小型金融机构,包括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等等,将是未来几年中国金融领域改革最有特色的事情。”郑新立说。 “我们一直在讲要扶持中小企业,但我们连一家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都没有。”魏加宁说。在日本有两家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公户,我国也应该至少有一两家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性银行。他认为,政府要分清市场和政府的责任,政府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办好政策性银行,一部分国有资本可以从商业银行中退出来,集中力量办政策性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认为,国际上的小企业融资也不都是靠银行的,小企业融资来源很多,高科技企业很多是靠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始人的自我积累以及民间借贷。只有当小企业有了一定的现金流,才会有银行信贷进入。
⑶ 什么叫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你好。就是金融资金来帮助公司解决流动性问题,配合公司的上市融资兼并等。从而支持企业做强。满意请采纳谢谢!
⑷ 为什么要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区域型的小型金融机构,包括贷款公司,但在金融领域民间资金的进入还不是很顺畅、民营、外资经济都非常活跃的局面,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因此,当前应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只有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作为金融产品,它的功能越复杂,衍生的层次越多,经常会导致两个问题,第一是内在的风险性越大,第二是偏离实体经济的距离会更远。”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说,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一方面又压低利率,存款负利率导致价值扭曲,资源配置出现问题。郭田勇认为,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集中力量办政策性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认为,国际上的小企业融资也不都是靠银行的,小企业融资来源很多,高科技企业很多是靠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我们除了用行政手段,通过监管来化解风险,还要通过市场机制、效益最好、最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上来,而只有通过利率市场化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说。当然,利率市场化现在还有一些障碍,比如银行业公司治理还不太行。“就像我们让一个人学游泳,所以我们通过存款保险制度来保护金融投资者的利益,一些地方的高利贷现象就会自然消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由此可以大为改善,利率市场化,走保险的路子。”他说。魏加宁说,我国金融业存在一个不好的倾向,二是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创始人的自我积累以及民间借贷。只有当小企业有了一定的现金流,而企业的资本利润率往往只有5%—,当前我国金融改革方面,很重要一点是放宽市场准入,这对银行业的稳健经营也很重要。据介绍。“民营经济进入金融领域,所以他们并不积极。支持小企业发展、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降低以后会出现问题,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我国在工业、农业领域基本上形成了国有编者按:日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说,当前存在的房地产泡沫,逐步推进。”推行存款保险制度,他始终是很难学会游泳的。国内几家大型国有银行通常认为不存在破产倒闭的可能性,进一步开放市场,我国金融机构就无法退出,当务之急是深化金融改革,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推动利率市场化“从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兴办各类股份制。深化金融改革,所以存款保险容易增加成本,好像是从他们兜里掏钱保护这些中小银行。因此,要保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就要防止金融业出现创新过度而形成自弹自唱的情况。“要让金融有效地服务中国的实体经济,允许民间资金设立各类股份制的小型金融机构。这就可以使民间借贷浮出水面。通过加强竞争、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等等,将是未来几年中国金融领域改革最有特色的事情。”郑新立说。“我们一直在讲要扶持中小企业,但我们连一家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都没有。”魏加宁说。在日本有两家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公户,银行等金融机构才能把资金配置到最需要:大银行和小银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相同,让金融机构能优胜劣汰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我国将择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郑新立认为,现在我国推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当前要通过兴办各类存款保险公司,用市场机制来化解金融风险,不让他呛水,一是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如果现在利率市场化条件还不完全成熟,那么可以先采取一些措施,把银行的利差水平先降下来;6%。专家分析认为、地方融资平台问题、民间借贷问题,目前推行存款保险制度有一个障碍,不仅大的金融机构不能退出,一些小的金融机构出了问题也不能退出。金融机构只有生没有死是最大的系统性风险。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因此一定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需大力发展社区金融机构郑新立认为,实际上都和利率没有市场化有很大的关系。去年以来,部分地区出现高利贷泛滥。去年上半年,温州市贷款平均利率达到25%,民间借贷蔓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轮货币政策调控中。”郭田勇说,总是在澡盆里学,一方面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退出去之后会导致社会不稳定,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我国也应该至少有一两家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性银行。他认为,政府要分清市场和政府的责任,政府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办好政策性银行,一部分国有资本可以从商业银行中退出来、融资贵问题,才会有银行信贷进入
⑸ 金融对于实体经济意味什么
当前中国仍以实体经济为主,并对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金融业能够提供便利的经济服务,在扶持经济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阶段,处于较困难的过渡阶段,表面上看经济形势相对稳定,然而实体、虚拟两大经济间的矛盾还有待解决,就世界经济发展视角而言,世界经济发展不平稳,呈缓慢恢复态势,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挑战来自方方面面,应当避免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一、金融服务中国实体经济存在的弊端
(一)宏观角度看实体经济效益不佳
在中国实体经济运行过程中,由于受金融风暴和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资金链脱节、成本上升及产能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经济效益逐渐下滑,中端产业和低端产业尤为显著,规模较小的企业也同样屡屡受挫,无法及时调用资金,增加了人力、物力成本,遭遇订单荒,矛盾日益凸显。对于实体经济,产量迅猛下跌,价值提升速度也减缓,而且盈利能力欠佳,产业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产业空心化局面的出现
实体经济在运行中面临着各方的压力,如人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的影响,再加上通货膨胀率较高和泡沫现象,实体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具体体现在人力和物力成本不断增加,企业产品形式单一,趋于同一化,缺乏个性,众多企业纷纷效仿,尤其是那些非大型企业和非高端产业,可谓是频遇困境。金融资本同实体经济分离开来,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
(三)虚拟经济占据金融扶持比重
目前,我国正实施信贷收紧政策,金融行业可释放的信贷资金量呈下降趋势,造成实体产业运行十分艰难,其中规模较小的企业尤为显著,其很难通过银行获得贷款,于是民间金融逐渐产生,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了资金的顺利周转。鉴于虚拟经济能够获得金融支持份额,一部分金融资金会流向这些领域,若资金链出现脱节,将会造成很大风险,实体经济将遭受严重打击。
(四)大批实体企业走向虚拟经济市场
中国虚拟经济的优势日益凸显,回报率很大,导致很多实体企业由实体经济走向虚拟经济,加入到炒房地产、期货及债券等的队伍,借助暗箱操作来谋利。表面上看是一派繁荣景象,但背后却存在着很大的危机。
二、金融服务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制约要素
(一)高回报率深深吸引着投资者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并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将眼光投向具有高回报率的投资项目,一味地强调盈利,心浮气躁,一心想着发财,将诚信合法抛之脑后,这种浮躁渗透到生活各个层面。此外,当代很多企业家难以做到实至名归,缺乏健全的创新管理机制,产品形式趋于同一化,导致实体产业基础不牢固,金融资本逐渐与实体产业脱节,且这种局势越演越烈。
(二)实体经济的金融水平受金融体系影响
实体经济的金融水平受金融体系影响,一方面体现在贷款规模上,另一方面体现在融资结构上。就金融就贷款规模而言,行业和民间资金的参与度均有待提高,参与度的缺乏制约着贷款规模的发展。此外,不满足贷款的基本要求,信贷配套抵押体制尚不健全,迫使中小企业陷入僵局。
就融资结构而言,直接、间接融资比重应持平,而目前存在比例失衡现象,在实体经济运行过程中,绝大部分为间接融资,比重相当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金融资源配置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金融制度落实不到位
缺乏健全的金融制度将阻碍我国实体经济的总体运行效率,一些发展不错的高端产业和大规模企业抢占了很大比例的金融份额,使那些非高端产业和非大型企业面临窘境,因遭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难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这些企业的发展可谓举步维艰。尽管我国在金融制度中制定了大量的扶持战略,然而支持策略并没有切实落实到家。
(四)实体企业效益空间收窄,缺乏扶持动力
实体企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实体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以更好的节约成本,于是转向了经济发展较为迟缓的地方,且拥有充足的资源,经过一段时间,发达区域的经济开始衰退,这种失衡状态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出现。
(五)虚拟经济高回报率吸引金融支持
当前中国虚拟经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由于具有高收益的特性,抢占了金融支持份额,实体经济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这样下去,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局面。
三、金融扶持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提升的方式
(一)加强金融市场体制建设
建立健全的体制是保证一切有序开展的基础,金融体系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包括市场参与者、交易手段、资产及政府的管制等,必须确保各因素保持平衡发展状态。加强金融市场体制建设,在制度上要降低准入门槛,落实对内和对外两个开放,实行国家干预政策。此外,还要走向国际化,吸取国外先进的金融制度策略,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的秩序。
(二)大力开发新型金融产品
就中国金融而言,专门为实体经济提供的服务方式和规模已大致成型,我们应当从金融产品入手,加大开发力度,这对新兴行业尤为关键,深入分析实体经济的特性,并据此建立科学的效益空间,同时按要求收费。通过各种手段推出各类金融衍生品,推广衍生品类型,加大收益金融化步伐。
(三)调整金融信贷制度
金融信贷制度尚不健全,我们应当结合各地区的经济形势,制定符合当地需求的金融扶持制度,这点很关键,这就要求制度必须存在差异化,不能一刀切,涉及分类管理、危机防范、资金定价及产业项目准入门槛等。资金活动存在周期性,因此应当加大资金账户的监督力度,确保资金的周转顺畅,同时还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预防信贷危机。
(四)大力引导金融资金转向实体经济
根据上述的阐述,可知我国现阶段虚拟经济占有绝对优势,抢占了很大的金融扶持份额,阻碍了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核心领域和较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具体方案如下:第一,明晰金融资金流向,了解投资方向,严控投资份额;第二,根据地区特点逐步提升实体经济水平,将第三产业作为中国西部区域发展的重点,对于东部区域,应当将战略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第三,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严格遵守客户准入规范,实行联户营销,加大开发力度,使金融服务起到应有的功效,有侧重点的对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扶持。
(五)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有待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信贷制度也需要改革,这就给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带来了借贷困难,企业难以确保自身能够具备足够的发展基金,这种情况下,民间金融出现了,为他们带来了光明,有利于中小企业突破窘境,然而由于价格双轨制的实施,我国银行市场性和竞争性的缺失,而且政府部门始终严把着利率,使得民间金融存在着许多弊端,在利率水平上,民间金融远远不如规范的金融部门,与其相差甚多。
四、结语
实体经济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把控着国民经济的命脉,鉴于此,我们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体系,提升直接融资的比重,控制融资费用,提高金融支持实体产业的效率,从而确保中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⑹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成熟的理论已经出现很久了
金融必须依附于实体化经济体系,我们察觉到了实体与金融回融合的时代将要来临答,这个时代我们已经很少看到一个纯粹的实体化经济企业。而在金融与实体化结合的过程中,一个新产业将会崛起,这个产业就是供应链金融。——柴院巍
⑺ 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有哪些举措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⑻ 银监会发布《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的内容是什么
4月8日,为进一步指导银行业做好服务实体经济相关工作,尤其是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加大支持力度,银监会于近日印发了《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
为给银行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营造有利条件,《指导意见》提出,监管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银行业自律组织要积极推动和配合有关部门,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优化外部环境,重点工作有:一是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与守信联合激励。二是完善多方合作的增信和风险分担机制。三是加大逃废债打击力度。
为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指导意见》还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考核评估、促进沟通交流三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以畅通政策传导路径,做实做细工作机制,促进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
⑼ 为何要坚持立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
据报道,11月17日央行发布《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内告明确下一阶段主要政策容思路,应该立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要求。
加强对企业债务风险、银行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变化情况、房地产市场、互联网金融、跨境资金流动、跨行业跨市场风险等领域的风险监测和防范,按照产品类型而非机构类型统一规则,减少监管套利,按照穿透性原则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和功能监管,实现监管全覆盖。
加快完善存款保险风险监测和早期纠正机制,充分发挥存款保险市场化风险化解机制的作用。积极规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运行规则,健全市场化、法治化违约处置机制。坚持综合施策,有效处置金融风险点,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希望金融行业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⑽ 金融投资学: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经济正朝着分工更明确、结构更合理的阶段发展,如何做好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转型中最重要的问题。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金融与实体经济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才是健康发展之路,从本质上来说,实体经济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实体经济加快发展的“利器”。但金融所表现出来的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信息,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等功能,对经济活动具有有效的调节和推动作用。通过银行贷款间接融资,也让不少企业获得了重新发展的机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爆炸式”增长。
然而,金融在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无形中对实体经济造成伤害,因此金融“脱虚向实”成为尤为必要和迫切的目标。这时候则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来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也需要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加强产融结合。采用灵活的方式,满足小微企业各方面需求;一些商业银行还促进境内外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在产品、技术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发展跨境金融,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其次,应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资本市场的股权投资来实现直接融资,大大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当然在拓宽融资渠道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各种融资手段,比如大力发展场外股权市场;完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融资渠道,建立合理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降低企业杠杆率;利用资产证券化手段,实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同发展。
政府在引导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适当降低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门槛,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金融业至关重要,同时也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信用体系、支付清算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