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公司 > 普惠金融的发展改革发展服务

普惠金融的发展改革发展服务

发布时间:2021-03-09 06:45:12

Ⅰ 发展普惠金融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服务的什么课和可得性满意度满意

普惠金融就是让金融回归服务业的实质,从高高的殿堂走向民众,从金融业自娱自乐走向为企业的生产、销售服务,为民众的投资消费服务。

Ⅱ 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

国内最早引进这个概念的是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原名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为了开展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的推广活动,他们决定利用这个概念进行宣传。白澄宇提出用“普惠金融体系”作为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 的中文翻译。也有人提出用“包容”等名词,但经过考虑,觉得其他词汇不能表达服务对象的广泛性,最后还是用“普惠”这个概念,就是要让所有人平等享受金融服务。
2004年11月,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的主页开通,首页的标题就醒目地写下了网络的宗旨:“促进普惠金融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11月9日召开的网络成立大会上,我们再次提出这个概念,并写进了网络的倡议书。
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瑾璞副局长于2006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正式使用了这个概念。
从2005年开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商务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人民银行、国家开发行、哈尔滨银行、包商银行合作,开展了“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项目。人民银行项目内容为普惠金融政策研究。焦瑾璞先生为项目主任。与焦瑾璞先生合作,翻译出版了联合国《普惠金融体系蓝皮书》,吴晓灵女士为该书的中译本作序。
2012年6月19日,原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在墨西哥举办的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上指出:“普惠金融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希望各国加强沟通和合作,提高各国消费者保护水平,共同建立一个惠及所有国家和民众的金融体系,确保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民众享有现代、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 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正式使用普惠金融概念。
在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第三部分第12条)。

Ⅲ 如何做好落实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提升藏区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工作

一是鼓励更多的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参与农村金融服务。农村贫困和偏远地区信誉程度高,金融风险小,贷款损失率低,小额信贷市场前景广阔。国际行动援助的一项调查显示,小额贷款被许多银行看作是降低银行整体风险的一种手段。因此,要打破农村贫困和偏远地区金融服务成本高的认识误区,通过制定恰当的定价策略,实现规模经济,控制成本,提高效率,保持适当的盈利性,吸引更多机构参与到农村金融服务中来。要发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非政府组织等不同类型机构的各自比较优势,通过提供多样性金融服务满足农村地区不同的金融需求,并将这些分散的零售金融机构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普惠金融体系。
二是充分发挥信贷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探索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管理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新模式、新方法,直接和间接地引导各类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将更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供给延伸到农村贫困和偏远地区,帮助农村贫困和低收入人口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三是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要指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扎实开展农户建档、评级、授信等工作,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同时,可以依托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将农民的存款和消费记录等现金存量和流量数据纳入农村小额信贷和商业银行支农贷款的信用评级系统,作为辅助手段,扩大信用评级的参考依据,更加真实地反映农民的信用程度和还款能力。
四是加强农村人民币流通管理与服务。以助农取款为基础,开办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小面额人民币余缺调剂以及反假宣传、反假监测和通信联络代理项目,为偏远农村群众使用现金、兑换零钱、兑换残损人民币提供便利,同时扩大金融宣传,打击制贩假币等犯罪行为。
五是开辟农村金融消费维权的新通道。积极开展金融消费维权宣传,协助金融机构办理金融消费投诉,按类别指导农民的金融消费投诉维权,解决农民投诉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
六是构建农村经济金融动态监测网络。建立常态化的信息搜集和反馈机制,协助金融机构开展经济金融运行监测分析与调查研究工作,形成农村覆盖面广、情况真实可靠、信息反馈快速的监测网络。
七是依托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工作。普惠金融体系向贫困和偏远地区深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金融知识普及、农民金融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可以使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和偏远地区,逐渐认识并接受各类现代金融服务,共享现代化支付体系的发展成果,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升级,以此弥补金融供给和需求的缺口,使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力,将中央提出的“发展金融普惠体系”落到实处。

Ⅳ 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智慧银行应当如何做

2018年中国银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五大方面揭露发展,融合大技术自我创新改革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40年,人们充分享受到了银行业改革开放释放的红利。银行体系也从最初的大一统格局逐步发展成为多元化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发展模式从最初的粗放式规模比拼,走向了如今的创新推动、精耕细作。

在并不久远的上世纪90年代末,四大国有银行还受困于1.4万亿不良贷款,曾被称为“技术性破产”,但通过体制改革、财务重组、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挂牌上市,国有大行实现“脱困”并快速崛起。与此同时,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陆续登陆境内外资本市场,又掀起了银行业改革开放新浪潮,也标志着银行走向公众持股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之路。

这20年的改革波澜壮阔,银行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在今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最新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工农中建四大行仍然稳居前50名,交行、招行、浦发、兴业、民生等银行亦均在前300名之内。

如果说成功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跻身全球银行业前列,是中国银行业在十年前就已交出的答卷,那么如今的中国银行业更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四大行已全部跻身巴塞尔协议Ⅲ的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之列,中国银行业也从银行间无序竞争、高风险运行走到有序发展、风险可控。

改革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对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中国银行业顺势而为,掀起数字革命,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成为新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达到264万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达到98万亿元,占比37.2%,资产总额同比增长6.9%;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为46万亿元,占比17.3%,资产总额同比增长4.0%。

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负债243万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负债91万亿元,占比37.3%,负债总额同比增长6.7%;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负债43万亿元,占比17.5%,负债总额同比增长3.4%。

1、从“大一统”到“专行”再到“商行”

时间回到1978年,人民银行刚刚从财政部独立出来,那时的“央妈”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办理具体的商业银行业务,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机关,又是经营金融的经济实体,“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当改革的号角吹响,金融体制改革大幕缓缓拉开。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从1979年到1984年的5年间,国有银行改革开始起步,先后经历了农行恢复、中行改革、建行独立与工行分设,国有银行破壳而出。其间,1983年9月,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央行制度框架初步确立。

从“大一统”到国家专业银行基本框架确立,一开始四大国有银行身上都担负着专业经营的政策性使命,各有分工。

不过,随着市场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银行在性质上应该属于企业类型,即以盈利为目标,通过合法经营以收入抵补支出,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当我国经济体制已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就在客观上要求国有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

于是,中国银行业改革更进一步,开启了从专业银行到商业银行的再次转型。一开始,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它们的改革目标主要集中在企业化经营或运营机制的转换方面。四大行分工经营的格局逐步被打破,出现了“中行上岸,农行进城,工行下乡,建行进厂”的竞争格局。

与此同时,从1986年开始,以交通银行股份制重组为开端,深圳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一批商业性股份制银行陆续成立。

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各专业银行不仅突破了专业分工的界限,而且开始突破行业分工的界限,开始组建各自的信托投资公司、开办大量的证券机构,并向房地产、保险、投资等领域拓展,形成了事实上的综合经营模式。

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现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并将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至此,我国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改革方向正式定位于商业银行。

从一元银行体制到多种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存,中国银行业翻开了历史巨变的第一章。

2、跃谷底:借力AMC脱困重生,飞跃谷底股改上市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有辉煌也有低谷。

事实上,前一阶段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并不彻底,仍然存在着发展主要靠国家信用和行业垄断、管理体制实行官本位等诸多问题。

亚洲金融风暴中的1999年,受困于国外金融剧烈波动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双重影响,国有商业银行陷入资本金严重不足、不良贷款比例飙升的窘境,机构和人员臃肿、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下降等问题也相继暴露。1999年,受困于1.4万亿不良贷款的四大国有银行进退维谷,处境艰难。

抱着壮士断腕的决心,银行业商业化改革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布局。1999年,国务院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相继成立东方、信达、华融、长城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AMC),并规定存续期为10年,分别负责收购、管理、处置相对应的建行、中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工行、农行所剥离的不良资产。

将四大行巨额坏账剥离,使其成为干净的“好银行”,这是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革。

从不良泥沼中抽身的四大行,终于有余力将改革的重点聚焦公司治理的现代化,这也为后续上市腾飞蓄力。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说,国有银行改革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主线和主战场,其一是业务经营商业化和市场化,第二是公司治理现代化,二者缺一不可。

随着2003年银监会正式挂牌成立,对银行业的监管由新成立的银监会来行使,人民银行不再肩负具体的金融监管职责,最重要的使命变成了维护金融稳定。至此,正式形成了由人民银行负责货币政策,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实施分业监管的“一行三会”格局。

从危机中走出的四大行,在经历了拆分、专业化、商业化的涅槃后,终于迎来了上市的小辉煌。

2005年10月,建行率先在香港公开发行股票。2006年6月1日和7月5日,中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公开发行上市;同年10月27日,工行实现A+H股同步上市。2008年10月农行股改方案获批,标志着国有银行改革进入收官之战。

这是一场与自己的赛跑,中国银行业在发展赛道上不断超越自我。截至2018年三季度,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达264万亿元,是1999年的约16倍,是1978年的约1389倍。

3、乘东风:股份行快速崛起,走向公众持股

事实上,比四大行更早上市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份行的挂牌上市,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1987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以自由认购形式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售人民币普通股,成为中国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行。1999年11月,浦发银行成功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标志着中国股份行的快速崛起。

公众持股对一家银行的好处不言而喻,资本金进一步夯实、股权结构清晰、公司治理优化,为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支点,更为股份行自身注入了迅速扩展经营领域和规模的巨大动能。

事实上,上市后的股份行均呈现出资产规模快速扩张、负债结构优化、利润高速增长、资产质量提高、盈利能力趋稳等特点,并实现了全国性甚至跨国的网点铺设和业务经营等巨大变化。

回顾股份行的发展历程,在成立之初,不少银行都起步于服务改革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经济。从中国改革开放最具活力的地方辐射到全国,从全国辐射到全球,股份行在迎来自身黄金成长期的同时,也实现着从“立足本地”到“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蝶变。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持续推进,股份行“走向世界”的脚步逐渐加快。包括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开展中外银行间的深度合作;一些股份制银行在境外开设分支机构,并购海外银行,拓宽业务领域,提升跨境金融实力。

4、超车道:经受金融危机考验,国际化突飞猛进

2008年一场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曾经叱咤风云的“大而不能倒”的华尔街五大投行几乎全军覆没。中国银行业在危机冲击下,虽未独善其身,但却独树一帜。2008年中国银行业利润总额、利润增速、全行业资本回报率三大指标名列世界前茅。

这让危机笼罩下的全球金融业看到了一线生机,也为中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打下了扎实基础。杨再平说,美国金融行业遭受重创时,中国的银行业恰恰在全球范围内表现良好,可谓“一枝独秀”,这完全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

金融危机前,由于国外银行绝大部分财务状况良好,不愿意接受被并购,即便有好的并购标的,也会面临诸多竞争对手,中国银行业很难对其实施并购。不过金融危机让全球银行业,特别是华尔街大银行损失惨重,而中国商业银行却平稳渡过难关,全球银行业洗牌,为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带来了良好契机。

虽然中国银行机构已经做到规模足够大,但更多是依托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市场,真正面向全球客户,为不同市场类别提供不同产品的国际化能力还有待加强。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便成为突破藩篱的唯一选择。

通过海外并购实现国际化经营渐成趋势。经过多年探索,中资银行的国际化理念正在发生改变,逐渐从设立海外分支机构、代理处转向参股、并购海外银行。这是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战略突飞猛进的阶段。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在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一带一路”倡议纵深发展等契机下,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不断提升,并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征。中资银行海外机构布局中,围绕“一带一路”的发展尤其迅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仅三年间,约22家中资银行在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353家境外分支机构,其中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境外机构数约为1279家。

5、升维度:科技赋能,打造开放银行

近年来,全球经济正面临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新动力。这其中,自然也有中国银行业科技改革的影子。

从2012年开始,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与互联网金融同台PK,“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1.0时代”。随后,传统银行如工、农、中、建与互联网金融巨头一拍即合,合作进入蜜月期的“2.0时代”。不过,实际上仍只有极少数银行能够主导与互联网巨头的合作。

为了摆脱单一渠道对自己发展的局限,银行一面低调培育自己的内生科技力量,强调技术独立,用活用好自己的数据禀赋,另一面不断向外拓展自己的“朋友圈”,打造开放式银行,终于迎来了“无界开放银行”的“3.0时代”。

目前,多家银行纷纷释放了打造开放银行的信号。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业务三部主任杨彬认为,开放银行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即:秉承以服务用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API接口或SDK等技术实现银行与第三方之间的数据共享;构建一个生态,联合产品和服务提供方,满足用户的全部需求。

传统银行业一贯的优势是信用风险管控,是流动性管理,是KYC(清楚你的客户及其产品),是合规,是稳健,是品牌;是线下网点遍布全省、全国甚至境内外;是牌照赋予的存款吸收能力,带来互联网金融垂涎的资金成本,以及多牌照框架里的综合金融能力(不少银行集团同时具有券商、信托、基金、保险、金融租赁等多牌照)。

而互联网金融和科技金融公司的生存逻辑,则是流量入口、获客成本、线上场景以及深得客户体验优化之道的产品模式。

传统银行实施进一步金融科技赋能,已经初尝甜头。智慧银行与IT系统升级后,差错率大幅下降,而客户的便捷程度大大提升。

这是一轮科技推动的改革,也是一轮银行自我驱动的改革。从自身的优势出发,银行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银行传统业务进行深度融合,各显所长。中国银行业已经吹响了“科技赋能银行”的“集结号”。

Ⅳ 如何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提升农村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就是金融的“平民化”;农村普惠金融,就是要将金融普及到农村所有群体,特别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以及残疾人和其他弱势群体。《十三五规划纲要》在“普惠金融”前面加上“农村”二字,意味着十三五期间发展的普惠金融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普惠金融。

一、如何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范围覆盖全部县域支行,加大“三农”信贷投放和资源配置力度。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功能定位,明确政策性业务范围,加大对农业开发和水利、贫困地区公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审慎发展自营性业务。

国家开发银行要创新服务“三农”融资模式,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投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提高资本实力和治理水平,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牢牢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定位,更好发挥支农服务主力军作用。

强化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服务功能,推动省联社加快职能转换,优化协调指导,整合放大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服务“三农”的能力。引导邮政储蓄银行稳步发展小额涉农贷款业务,逐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持续拓展农村金融业务,促进农村资金回流。支持其他商业银行下沉机构网点,优化农村地区网点布局,适度扩大农村地区网点覆盖面。

二、如何提升农村金融服务

稳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鼓励按照规模化组建、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的原则集中连片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超过一定数量的发起行,允许设立村镇银行管理服务子公司。允许评级良好、管控能力强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到西部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重点布局老少边穷地区、农业主产区和小微企业聚集地区,不断提升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

加强融资担保公司管理,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鼓励其开展涉农融资担保业务,完善银担合作和风险分担机制。协调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完善管理政策,健全管理制度,强化自律管理,引导发挥支农服务作用。

Ⅵ 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政府提供了哪些方面政策

近年来,国务院多次研究部署普惠金融领域的政策措施,推动出台一系列货币信贷、差异化监管和财税政策,不断强化正面引导和负面约束,激励各类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
货币政策方面。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继续落实并完善对各类普惠金融服务机构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对资金投向、利率的传导功能,创设扶贫再贷款,同时发挥宏观审慎工具的激励引导作用。
差异化监管政策方面。强化监管考核,在前期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增速、户数等监管考核目标的基础上,原银监会于2018年重点针对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含)的小微企业贷款提出“两增两控”的新目标,针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含)普惠型农户经营性贷款和1000万元以下(含)普惠型涉农小微企业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和精准产业扶贫贷款等提出增速等新目标。建立差别化的监管指标体系,小微企业贷款适用优惠风险权重,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小微企业、三农、扶贫等普惠金融服务情况纳入监管评价体系,适当提高小微企业、三农等贷款不良容忍度。支持银行发行小微、三农专项金融债,拓宽普惠金融信贷资金来源。稳步推进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流转和收益权转让等业务创新,加速资金流转。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鼓励试点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鼓励通过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合规开展小微企业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
财税政策方面,对银行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利息免征增值税、对贷款合同免征印花税,准予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延续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机构有关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扩大自主核销权。整合设立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包括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等4个资金使用方向。
答案由关数e海关数据科技服务平台整理自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首次发布普惠金融白皮书答记者问

Ⅶ 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各金融机构推出了哪些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

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农户、贫困人群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时,往往面临客户分散、资信水平不高、信息规范化标准化不足、缺乏有效抵质押物等问题。针对小微企业、农户、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普惠金融重点领域“短、小、频、急”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打造专属产品服务体系。
一是运用新型信息技术手段,拓展银行服务渠道。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服务渠道发展迅猛。截至2017年末,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账户数已达32.8亿户,主要电子交易笔数替代率平均达到79.6%,其中,手机银行交易笔数占主要电子交易笔数的31.8%。
二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提供线上信贷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涌现出一批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前海微众银行、浙江网商银行创新大数据模型风控模式,精耕个人小额消费贷款、电商贷款等细分领域。建设银行探索全流程线上融资模式“小微快贷”,2017年新增客户超过14万,当年放款1466亿元。互联网保险迅速发展,2017年互联网保险签单124.91亿件,较上年增长102.60%。
三是开展续贷业务创新,缓解小微企业贷款到期资金周转难题,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率。目前,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均已开展续贷业务,泉州银行创新续贷产品“无间贷”,截至2017年末累计为客户节约融资成本2.5亿元。
四是发展供应链金融,与核心企业合作对供应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进行批量授信、批量开发。农业银行“数据网贷”通过“核心企业推荐+历史数据分析”,向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集群客户提供全流程线上化的供应链融资服务。
五是完善贷款审批流程,探索运用零售业务管理技术,优化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政策和流程,压缩获得信贷时间。中国银行“信贷工厂”模式将授信流程从200多个步骤减少至23个,审批时间从2-3个月缩短为5-7个工作日,最快当天即可完成审批。
六是丰富抵质押品类型。在农村地区开展了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开展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抵质押贷款,缓解“缺担保”难题。
七是促进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明确“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的政策要点,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脱贫。截至2017年末,银行业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496.96亿元。
八是服务科创企业发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科技企业特点,探索建立有别于传统信贷业务的科技金融组织架构、管理机制、业务流程、风控手段以及保障体系。截至2017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已设立科技支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等645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创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7万亿元和0.6万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投贷联动项下科创企业贷款余额225.6亿元。
九是创新农业保险产品,丰富价格保险、指数保险、制种保险的种类。2017年共开发出农业保险产品1714个,涉及215类农产品。价格保险标的扩大到4大类72个品种,指数保险已备案19个省(区、市)57款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制种保险开办省份达29个。
十是创新农产品期货期权产品,降低农业价格风险。已上市23个农产品期货品种和2个农产品期权品种,覆盖粮、棉、糖、林木、禽蛋、鲜果等主要农产品领域。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目前已包括天然橡胶、玉米、大豆、棉花、白糖等5个品种,试点项目达到79个,试点区域包括黑龙江、新疆、云南等多个省(区、市)、覆盖近40个贫困县,各期货交易所支持资金总额达到1.23亿元。
本答案由 关数e 海关数据科技服务平台 整理自银保监会就首次发布普惠金融白皮书答记者问

阅读全文

与普惠金融的发展改革发展服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银行货币收藏理财上下班时间 浏览:442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公司 浏览:520
公司分红股票会涨吗 浏览: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规模品种 浏览:950
跨地经营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浏览:343
民生银行理财产品属于基金吗 浏览:671
开间金融公司 浏览:482
基金从业资格科目一的章节 浏览:207
货币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浏览:590
投资几个基金合适 浏览:909
东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地址 浏览:273
亚洲指数基金 浏览:80
金融公司贷款倒闭了怎么办 浏览:349
金融服务人员存在的问题 浏览:303
怎样开展普惠金融服务 浏览:123
今天鸡蛋期货交易价格 浏览:751
汕头本地证券 浏览:263
利市派股票代码 浏览:104
科创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浏览:737
2016年指数型基金 浏览: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