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什么
绝对优势理论亦称“绝对成本理论”、“绝对利益说”。关于绝对成本优势的国际贸易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
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国与国之间的绝对成本的差异,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所耗费的成本绝对低于他国,该国就具备该产品的绝对优势,从而可以出口;反之则进口。各国都应按照本国的绝对优势形成国际分工格局,各自提供交换产品。
该理论解释了产生国际贸易的部分原因,但不能解释各种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与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1)金融机构的绝对优势扩展阅读:
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条件因国家而不同,这就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因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国而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
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斯密进而分析到,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斯密认为,有利的生产条件来源于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2. 经济学基础关于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一个例子。(钻牛角尖式问题)
比较优势
两个人的情况不同,因此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但如果两个人完全一样呢?还能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吗?
3. 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吗它们各自在哪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或绝对优势
金融体系的功能观点认为,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是一种静态竞争动态互补的关系,中介与市场之间的互动可以解释为金融创新螺旋,它推动金融体系朝着一个具有充分效率的理想目标演进。就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来说,静态地看,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相互竞争,争夺客户和资金。如投资者(储蓄者)直接或通过机构投资者间接持有股票、债券等证券化资产,自然会减少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企业直接进入证券市场筹集资金,会降低对银行信贷,的需求等,双方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动态地看,充满活力、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大量新兴业务,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当然,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实现自我转型,由传统走向现代,商业银行必须将未来的业务模式和运作机制建立在资本市场的平台上。资本市场的发展与传统商业银行的转型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更富有效率的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资本市场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获利机会、更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和风险管理方法。传统商业银行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源,它们的参与将对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流动性的增强、效率的提高、风险的降低以及产品的多样化等产生重大影响。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必然伴随着资金在两者之间的无障碍流动。
4.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异同
举个例子,绝对优势就是我一年能生产100辆车,你一年只能生产10辆,那么就说我在生产车方面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呢,我一年能生产100辆车或80架飞机,你一年只能生产10辆车或40架飞机,两个产品我对你都有绝对优势,但每个人只能生产一样东西的情况下,在飞机生产上你有比较优势
不知道你懂了没有~呵呵
5. 经济学中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区别是什么 如何降低产品的机会成本,
你说的就很对。
绝对优势最先由亚当·斯密提出,是斯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是说两个国家A和B,生产两种产品C和D,如果A生产C有优势,而B生产D有优势,那么A就应该只生产A,而B就应该只生产D,然后两家交换,能够增进所有人的福利,这就是绝对优势的思想。
后来,随着英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绝对优势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于是大卫·李嘉图又提出了相对优势论,就是说,如果A国在产品C、D的生产上都对B国有绝对优势,按照亚当斯密的说法,这时贸易不会发生,但是李嘉图说贸易还是有可能发生。虽然A国在产品C、D的生产上都对B国有绝对优势,但如果A国生产C比它生产D效率更高,而B国生产D比它生产C效率更高,那么这时A国应该专注于生产C,而B过应该生产D,两家交换,仍能增进所有人的福利。在曼昆的《宏观经济学》里,详细讨论了相对优势理论,并举了几个经典的例子。
总的来说,绝对优势是两个国家之间在生产效率上的比较,而相对优势是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效率上进行比较。
6. 简述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国与国之间的绝对成本的差异,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所耗费的成本绝对低于他国,该国就具备该产品的绝对优势,从而可以出口;反之则进口。
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6)金融机构的绝对优势扩展阅读
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假设条件:
(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 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定义
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直接成本即会计成本比别的国家低,就说这个国家在这个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相对优势:是指某种革新与其所替代的旧的技术相比,其先进的程度。
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区别
共同点
A: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B: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
C: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
D: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8. 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及理论分别是谁提出的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相对优势是李嘉图。
亚当·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李嘉图早期是交易所的证券经纪人,后受亚当斯密《国富论》一书的影响,激发了他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其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货币和价格,对税收问题也有一定的研究。李嘉图的主要经济学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书中阐述了他的税收理论。1819年他曾被选为上院议员,极力主张议会改革,支持自由贸易。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他认为限制政府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
9. 经济学里的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有何区别
1、假定条件不同
绝对优势: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
比较优势: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释。
2、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
绝对优势:绝对差异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
比较优势: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3、适用范围不同
绝对优势:绝对差异论只能说明各国分别在某一种或某几中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分工得以形成。
比较优势:还可以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时国际贸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虑到相对技术优势,但同时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种理论在假定时只考虑生产力的投入,并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劳动生产率不变,以及从静态角度考虑国际分工。
4、有绝对优势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同一产品一国对另一国的优势,是内生的,而比较优势理论是同一国一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优势,是外生性的。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简单的说,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绝对优势是用客观绝对成本来比较,而比较优势是用相对成本或机会成本来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