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将要批准的内贸自由区是哪几个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尽管相关细则还未公开,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即将进行的财税、金融、外汇、贸易等方面的改革,将为广大民营企业发展带来实质性利好。
正面效应不低于加入WTO
上海提出的自由贸易区,并不是双边与多边国家或地区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而是一国主动开放、单方面实施的一个开放举措。
自由贸易区中的所谓"自由",更多意义上是指在特定区域内贸易、物流和关税的自由,核心是通过放松管制,加快货物进出、人员往来、资金流动、信息传递。相对比"境内关内",这种"境内关外"无疑能够更大限度地减少贸易成本,促进贸易与交流。
根据学者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这些自由贸易区在具体管理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有五个共同的特点:
一是自由贸易区功能定位为综合发展,基本功能是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仓储、商业或工业性简单加工、商品展示及金融、货运等服务贸易功能。
二是自由贸易区管理和法制保障健全完备。各国、地区都是先立法后设区,以严密的法律法规保障自由贸易区健康发展。
三是自由贸易区的管理机构权威性强。国家和地区都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自由贸易区区内实行统一管理,效率高,授权上大体相近,都是港区合一。
四是重视优惠政策,并各具特色。免征关税,并赋予其他税捐优惠,以鼓励外商前来投资。
五是自由区的海关监管十分便捷。海关机构大都比较精简,管理十分便捷,海关监管手续简化,一概免除繁杂的常规手续,对区内企业和货物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和"管住卡口,管出不管进"。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海洲表示,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创立意义非同小可,做得好的话,给中国带来的效应不低于加入WTO。黄海洲表示,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正在制定一些新的贸易规划,在一些新的贸易规则谈判中,中国是被排斥在外的,比如TPP、TPZ,它实现的规则远远高于WTO。因此,中国必在更高的标准上参与全球贸易规划的制定。
民企对税收优惠寄于期望
上海市工商联8月公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民营企业综合税费负担仍然较重。今年上半年,上海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上缴税金同比增长9.3%,而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2%。二季度民营中小微型企业经营情况抽样调查中,近半数企业上缴税金总额同比增加;而同时,净利润同比增加的企业比例为四成。小微企业对于加大税收优惠扶持力度的呼声也日渐增多。从调查情况来看,希望政府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比例达到76%,远高于企业对其它政策的期望比例。
而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为自贸区内的民营企业减免税负无疑是可以首肯的。有消息称,上海自贸区将推动税收创新,其中将包括对区内一些企业由原来25%税率减少到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扬州新凤凰家公司执行董事姜飙认为,"如果真像传闻中所得税降至15%,对于企业来说是极大的利好。"瑞银证券也认为,税收优惠政策将有利于扩大上海的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对相关企业的业绩形成直接的利好。
吸引民资参与金融改革
最近,上海市政府在贯彻落实"金融国十条"的《实施方案》中明确表示,上海要结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出具有上海特点的方案和操作办法,争取在上海先行先试,使国家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有关部署在上海最先落地。
上述实施方案提出,一是积极争取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运作。二是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扩大人民币在贸易、投资、保险等领域的使用。三是研究推进在沪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工作。四是争取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净额清算的参与者范围。五是积极配合开展民营资金进入金融业的政策研究,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六是积极配合开展政策研究,扩大银行不良贷款自主核销权,探索银行不良贷款转让的常规化路径。
专家表示,自贸区在金融创新方面先行先试,有利于在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等多方面推动我国金融改革的进程。特别是"积极配合开展民营资金进入金融业的政策研究,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将吸引广大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长三角产生虹吸效应
上海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对国内最有直接影响的是长三角地区。随着高速公路的建成和铁路的提速,长三角已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可以说长三角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这块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地区,包括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都有可能把充分利用上海自由贸易区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平台。
近几年来,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民企对外贸易都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于江浙沪民企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他们发展外向型经济将更快捷、便利、成本得到降低。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维认为,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将对江苏的进出口产生明显的虹吸效应,江浙地区与上海的招商引资竞争将更加激烈。由于上海自由贸易区实施货物进出口、转口自由,无配额限制,不缴纳进出口关税,同时放松外汇管制等优惠政策,加之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及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务,长三角地区的跨国公司可能倾向于把产品运输至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全球分拨中心进行综合调配。
2.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成员名单
政府机关人员:
1.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2. 陈文辉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3. 范文仲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主任
4. 方星海 中财办经济一组巡视员
5 管涛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
6 纪志宏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
7. 贾康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8. 李波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
9. 李伏安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监管局局长
10. 刘春航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局局长
11. 廖岷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局长
12. 隆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
13. 潘功胜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14. 祁斌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
15. 沈晓晖 国务院研究室国际司司长
16. 魏加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
17. 阎庆民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18. 张健华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
19. 张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执行董事
20. 张育军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助理
研究机构人员:
21. 白重恩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22. 丁志杰 对外经贸大学校长助理
23.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24. 李稻葵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
25. 陆磊 广东金融学院院长
26. 瞿强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27. 魏尚进 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学教授
28. 巫和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29. 姚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30. 殷剑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31. 钟伟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商业机构人员:
32. 高善文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33. 哈继铭 高盛投资管理部中国副主席暨首席投资策略师
34. 黄海洲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研究部联席主管
35. 黄金老 华夏银行副行长
36. 连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37. 马骏 德意志银行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38. 孙明春 上海博道投资首席经济学家
39. 徐刚 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
40. 袁力 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
论坛特邀成员:
1. 郭濂 国开行金融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2. 黄明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
3. 黄志强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
4. 何东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
5. 胡一帆 海通国际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经济学家
6. 金中夏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所所长
7. 李麟 浦发银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
8. 李迅雷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9. 林采宜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10. 鲁政委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11. 马宁 高华证券公司副总经理、研究总监
12. 彭文生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13. 沈建光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14. 盛松成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
15. 孙国峰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
16. 王志浩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
17. 吴高连 中国光大银行专职董事
18. 武剑 中国光大银行专职董事
19. 谢多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党委书记
20. 熊志国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主任
21. 许宪春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22. 徐忠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
23. 张承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24. 张霄岭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监管三部副主任
25. 郑京平 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
26. 诸建芳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27. 朱宁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
28. 周道许 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贵州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
29. 邹加怡 财政部国际司司长
论坛特邀研究员:
1. 程漫江 中银国际证券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
2. 王信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长
3. 向松祚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4. 张斌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5. 张明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
6. 周诚君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7. 祝丹涛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处长、副研究员
3. 中国银行这股票怎么样
我从不怀疑通过购买港股或沪市股票来投资一两家中国大银行,是非常稳妥的投资策略。实际上这样的投资折射出来的,是关于本世纪投资的一个大热点:一个庞大而又生机勃勃的中国中产阶级的登场。在我看来,问题不是投不投,而是何时投。
早在2011年3月的时候,我曾收到一位亚洲经纪人发来的投资报告,建议“买入”那些在港上市的中国银行股,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等。据她估计,这些股票在当时的平均市盈率为8.3倍。
27个月后的今天,这些大银行的利润已经增长了约30%,但它们在香港股市上的价格却比那位经纪人给我写信的时候低了很多。当时工商银行的股价是6.2港币,作者写下这篇专栏时是4.7港币;建设银行股票也比11年3月低了25%,只有5.25港币。
如果说中国银行股在2011年算便宜的话,现在它们就更便宜了。当时读那份投资建议,我的第一想法是,虽然与盈利能力和增长性相比,这些银行股看上去很便宜,但市场对银行业的负面情绪以及对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可能放缓的担忧,会导致这些股票跌得更低;如果进行“抄底”,估计仍要亏很多钱,结果证明,我是对的。
但现在我会问,这些银行到底会便宜到什么地步?资产全球排名第一的中国工商银行,拥有巨大市场份额,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指标,2013年的股票市盈率为5。前不久,刚刚派发净利润的30%作为股票分红。如果我今天买入它的股票,由股息带给我的税前收益率大约能达到6%。而这家银行很可能继续保持至少15%的年收益增长,这意味着我的分红收益将以同样速度增长。这样的业绩将同时带来股价的上升,所以,今天买入中国工商银行的股票将是非常不错的投资决策。
然而,冒险尝试之前,我必须确认股价是否真的触底了。这些中资银行股为什么这么便宜?它们还会再跌么?便宜的直接原因看上去是6月份的“钱荒”事件,导致了投资者对市场前景的不确定。6月底,银行间拆借利率剧烈动荡,上海的隔夜回购利率甚至一度攀升至30%。
一直以来,中国央行会在市场紧张时注入流动性,但这次它没有。这种出乎市场预期之外的政策变动在银行和坊间制造了一次轻微的恐慌,并反映到了股市中。6月24日,沪指下跌5.13%至2009年8月以来的最低点。
央行会出手救市么?突然之间,银行们开始握紧手里面的钱,害怕那些资产状况不够透明的金融机构只借不还。一两天之后,央行宣布它将支持那些信誉良好的机构,并重新向市场补充流动性,恐慌得以平息,利率回落。
这对于中国金融体系,尤其那些体系内最强大的玩家——大型银行来说,应该算是积极之举。2009年起长期的财政和货币扩张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一些泡沫,这些泡沫必须被挤掉,又不能伤害到整个经济。这样的短促震慑或许是一种正确的途径。
但是如果经济结构已经在调整的轨道上,在事情变好之前能变得多糟?中国的银行是否强大到足够抵御更艰难的金融环境?
我查阅了中国三大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2012年的审计财务报告,将之和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情况以及汇丰银行2012年的报告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现金和即时流动性资产方面,中国各大银行的状况非常良好,因为中国央行规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
2012年末的时候,工商银行以现金或央行准备金的形式持有23%的客户存款,建设银行为22%,中国银行为30%,而在同样的项目上,汇丰银行只有14%。这意味着一旦出现严重的流动性问题,中国的各大行有大量的现金储备作为缓冲。尽管三大银行的贷款业务在2007到2012年间增长超过两倍,但高收益确保了它们有充足的利润来保持投资者收益与资产成比例。2012年,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迅速增长的前提下,三大银行所有者收益占总资产的比率保持在6.4%-6.8%,汇丰银行是6.8%。
一些分析师认为,很多发生在2009-2010年的经济刺激周期的贷款最终会成为坏帐。如果被他们言中,又会怎样?从2007到2012年间,工商银行的贷款看上去增加了4.6万亿元,总额达到8.6万亿,相比之下,它在2012年12月时的股本基数为1.1万元。这意味着今天只要12%的贷款成为坏账,就能导致工行破产,这有多大可能?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师黄海洲称,“三年内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要面对是一种“可控的小规模危机”。他指的可能是很多非官方的金融机构的破产和关闭。这些民间金融机构在2009-2011年间迅速催生。鉴于政府决不会采取任何可能威胁到经济增长的措施,在官方体系之外建立金融机构来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资金的做法已变得越来越常见。
对中资银行真正的威胁就在于这些监管体系之外的机构,官方和民间的金融部门彼此交织到底到了什么地步,即使对政府来说,都尚未摸清楚。
如果一些大的影子银行开始倒闭,连锁反应会有多糟,我们无从得知。金融危机的根源无一例外是信贷扩张。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从金融危机中迅速恢复取
4. 为什么金融危机对印度一点影响都没有,对中国影响这么大呢还有为什么中国现在还在不断的购买美国的国债
谁说对印度没有影响了
印度又不是什么世外桃源
这次金融危机首先冲击的是信贷业务比版较发达的国权家
你要说印度受到的波及小
可能是他的金融业不够发达造成的(O(∩_∩)O 本人超不喜欢阿三)
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可能是出于经济和外交两方面的原因
毕竟成为美国这个世界第一大国的债权国,从总的方面来说不是一件坏事,不仅可以缓和中美贸易顺差带来的摩擦,在政治上还能促进两国的合作
但是问题也是有的,就比如这次的金融危机,正是由于中国持有美国过多的国债所以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金融危机的根源就在美国(虽然他不承认)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在这个问题上专家也争论的很多
有兴趣你可以去找找看
5. 现在中国比较缺乏哪一方面的金融人才
中国最缺复合型金融人才
2007年12月05日 08:18
引进肯定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中国要立足于培养自己的金融人才
一个合适的金融人才应该文科和理科结合、理论和实践都懂,只有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用
如果你去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面试,你可能会被问到以下问题:第一个是解释一下Black-Sholes模型;第二个是美国央行的基准利率是多少,一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又是多少;第三个是设计一个结构性产品或者衍生产品套利。
“Black-Sholes模型是金融中最重要的模型,文科生基本能说出该模型的含义,但是理科生却讲不清。对于第二个问题,很多学生无法说出基准利率和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是最难的,基本上没有人能回答。”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黄海洲日前在2007中国金融人才战略高峰论坛的演讲中提及上述内容时带着几分惊讶和失望。
那么,金融人才通过引进还是通过本土培养?他们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围绕这些问题,专家学者们在此次论坛上展开激烈讨论。
靠引进还是靠培养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认为,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急需大量高水平的国际金融人才队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提供了全球人才共享的可能性。金融机构可以从世界各地找到各种层次、拥有不同技能的人才。在使用国际金融人才过程中,要尊重金融人才的国际市场价格,同时通过适当的税制改革,吸引高端国际金融人才。
“中国肯定是缺人才,人才无非有两个来源,一是引进,第二是培养,引进肯定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说。
李扬以利率衍生品为例说明国外的人才可能水土不服。“国外利率衍生品非常丰富,但是到中国来就是必须懂得中国的利率。中国的利率体系非常特殊,有非常行政化管制的,有半市场化半管制的,而且这些利率之间互相之间还有不太容易看得见的关联。”
“中国要立足于培养自己的人才。”李扬说。
需要文理知识结构
“现在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多,但是很多金融机构都说招不到人才,概括起来就是文理没有结合。”李扬说,“中国的金融教育是基于两条线,一条基于文科,一条基于理科。一个合适的金融人才应该结合各个方面,文科和理科能够结合,理论和实践都应当懂,只有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用。”
“复合型人才是非常了不得的。”黄海洲说。Black-Sholes模型的奠基人之一费雪·布莱克(Fischer Black)既获得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又对货币银行学有非常大的贡献。
根据麦肯锡咨询顾问报告,中国每年毕业的430万大学生只有16%能够适应全球化工作需求。
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缺什么人才,陆红军认为,最缺的是跨国兼并收购人才、财富基金管理人才,以及风险定价人才。
来源: 国际金融报
6. 2016年中国经济论坛
“2016年中国经济论坛”于1月7日上午在纽约举办,出席论坛的多位中国著名经济学者专认为虽然2016年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经属济形势更趋复杂,但依然有能力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博源基金会理事长秦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教授、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兼总经理黄海洲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博士、中国光大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博士分别围绕中国改革前景与发展模式、经济长期走势与投资机会等话题发表看法,并与出席该论坛的300多名当地经济学界、商界和新闻界人士进行了互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