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金公司盈利
普通投资者购买基金,就相当于雇一个投资团队帮其打理投资资本市场的资金,而专投资团队的投属资能力则是每个基金公司获取客户信赖的核心要素,因为投资团队的整体投资能力决定该基金公司旗下每只基金在不同市场状况下的实际业绩。为此,投资者需要了解基金公司投资团队的内部运作机制和基金公司通过什么方式为基金持有人获取最大的收益。
一般而言,基金公司是通过5个方面来保障为基金持有人获取最大收益的。
一是判断宏观市场,调整基金配置。当股市处于牛市时,基金通常都会把仓位调到最高点。也就是将公司所有能够持有股票的基金仓位都加到最高点,以保证获取最大收益。相反,当股市处于熊市时,基金会把仓位适当调低,并加大债券等其他
金融
产品的投资,以保证获取稳定的收益。
二是制定有效增长的长期策略,并要找准优势企业。所谓优势企业,就是不能只看资金注入,而且还要有业绩的持续增长,这样才能保证有效的基金的长期盈利。
2. 有没有投资日本股票市场的公募基金
目前没有,有部分投资亚洲市场的QDII和互认基金,但主投也是
港股
。投日本市场的QDII已经有公司拿到了牌照,但是暂时没有发行
3. 日本投资基金品种有哪些
一般没有QDII 主要投资于日本的,因为QDII(除主要投资于香港市场的外)主要就是专用于在全球寻找投属资机会,日本近年来投资机会都不怎么样,所以不会有基金主要投资于日本股市。
可能会有资产配置于日本的QDII基金有:
工银瑞信全球配置、华夏全球精选、博时大中华亚太精选、长盛环球景气行业、银华全球核心优选、南方全球精选、交银环球精选等。
4. 一个基金一年的净利润率能达到百分之多少
统计显示,即使是业内位居领军地位的南方基金,其去年净利润为1.5亿元,管理费收入为4.2亿元,净利润率(假设其管理费收入和主营业务收入接近,下同)约35%。 但这一水平只能算中间水平,同样位居十大基金公司之列的华夏基金,其2006年净利润仅8039万元,而其管理费收入达3.5亿元,净利润率仅23%。博时基金净利润1.55亿元,管理费收入3.56亿元,净利润率达42%。 博时和华夏的利润率差异达19%。 同等规模基金,为何不同公司净利润率差距如此之大? 利润消耗途径 "基金公司的收入结构是,投资总监以上的高层收入很高,但下面的员工收入很低。实际上就是考察可替代性,如果这个人的可替代性强,那么收入就会相对很低。"某基金规模位居业内前三分之一水平的基金公司人士说。 上述人士所在公司属于中外合资基金,总经理由外资聘请。据其介绍,其公司总经理收入绝对是数百万人民币级别的,但"具体数字不得而知"。 这并非最高的,业内盛传,某合资金公司总经理一年总收入甚至达到3000万元,但这一数字并非全为薪酬,而是体现为加入各项补贴等之后的总收入。 这家公司对员工的豪爽同样在业内"闻名"。业内传言,其年末会设立各种奖项奖励员工,奖金甚至会达到百万级别。 员工高收入成为这些基金公司利润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消耗利润的另一原因是高昂的经营成本。 "一些合资基金公司员工会有轮流出国'深造'的机会,甚至开会也选择去国外,名义上是到大股东那里'取经',实际上很难脱离借机出国旅游嫌疑。"业内人士说。 这种阔绰并非大基金才有。某管理资产规模去年不到百亿的合资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其公司人员收入水平相对业内水平而言并不高,但常有出国或者到香港开会的机会。这家公司去年的费用是利润的两倍,净利润为亏损数千万。 这都是基金业内的豪门盛宴,与之相比的是一些基金公司的"寒酸"。 中海基金2006年管理费收入为857万元,但净利润却达585.72万元。华富基金2006年管理费收入仅380万元,但净利润却达811.68万元。 "净利润高于管理费,这应是基金公司本身有部分投资收益弥补了费用支出。"业内人士分析。 在挣扎求存阶段和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基金公司之间,成本支出差异由此凸显。 股权分散的利与弊 "基金公司之间利润差异悬殊,归根到底在于大股东对于基金公司的控制力。"一家基金公司高层人士表示。 上述人士认为,大股东和管理层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大股东强势,则肯定会着力提高利润率,但如果管理层强势,则管理层会更倾向于为自己谋求更多的福利和收入。 以某两家基金公司为例,它们规模接近,而且同属某券商,但这家券商对于两家基金公司却是一参一控。 据记者了解,被券商控股的基金公司研究员总收入仅券商参股基金公司同行的二分之一。 而年报显示,这家券商控股的基金公司净利润率为44%,而参股的基金公司净利润率则仅为21%。 "一直以来监管部门都希望基金公司股东之间能形成制衡,从而避免基金公司为大股东输送利益,这就使基金行业内普遍形成强势管理层状况。"上述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强势管理层虽然避免大股东控制,但同样存在缺陷。 "高管给自己制定高额薪酬以及派发高额奖金是弊端之一,另一个弊端则是高管涉足老鼠仓的概率增加。"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5. 在日本,公司如何融资
目前,日本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其基本融资制度形成之前,经济非常落后,
企业发展同英美一样也主要依靠内部积累,少量的临时性资金则求助于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资本市场发展非常落后甚至还没有形成。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展开,日本企业开始大量向外部融资特别是向银行系统融资。奉行国家主导型资本主义的日本确定了以银行为核心的基本融资制度,形成典型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
(1)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起补充作用。在日本企业的资本结构中,外部融资占有重要地位。在外部资金来源中,以银行贷款为主体的间接融资则居绝对优势地位,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只起着补充作用。长期以来,日本企业外部融资总量中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占80%以上,股票、公司债券等直接融资仅占10%稍多一点。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金融改革之后,日本企业间接融资仍占外部资金来源的70%左右。
日本企业不仅中短期临时性的融资需要由银行贷款来解决,而且银行贷款也大量进入固定资产投资、满足基本流动资金需要等长期性融资领域,企业实行的是一种过度负债经营的战略。只有在企业资金来源结构中占有较小比例的资本金筹集,在内部积累的同时依靠资本市场解决。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在满足企业资金需要上处于从属地位。日本企业的融资结构中,形成不仅中短期融资依靠间接融资、而且除了资本金以外的长期融资也在相当程度上依赖间接融资的局面。长中短期融资大量地依靠银行贷款,加重了这些国家企业的债务负担,使这些国家总体上工商企业负债率过高,形成过度负债经营的局面。1991年度,日本企业(除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外)平均净资本率仅为19.3%,负债率超过80%,即使把长期公司债券看作准股权资本,负债率也达76.2%,远远高于英美30%左右的水平。过度负债经营削弱了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抗击风险的能力。
(2)银行体制独特,在企业融资中起主导作用,银企关系密切。实行间接融资为主的日本需要强大的银行体系,与英美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起来,其银行体制显得较为独特。
日本实行主办银行制度。所谓主办银行是指对企业提供主要信贷支持、并持有企业相对较多的股份、承担监督企业主要责任的银行。日本主办银行制早在50年代就已有雏形,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银企信贷关系的进一步膨胀和交叉持股而形成。主办银行不仅向企业提供中短期信贷,而且还在政府的导向甚至干预下打破常规向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但由于作为商业银行其受到资金来源结构、风险控制、资产流动性的要求,这种中长期融资的能力受到一定的程度的限制。日本主办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0%左右。在主办银行制度下,主办银行成为企业的核心,并负责向集团内企业提供强大的信贷支持、组织银团贷款、协调集团内企业的资金关系。一般来说,主办银行是集团内最大的债权人或股东。主办银行与企业相互交叉持股,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银行作为企业的大股东,不仅关心企业的当前利润,而且更关心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企业也持有银行的股份,目的是确保企业的资金来源,并在不利的环境下能得到银行有效和及时的援助。因此,银行在企业融资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银企之间保护非常密切的长期稳定关系。
为了动员更多的长期建设资金,日本建立起独特的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应该说日本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建立主要是政府的行为,而非完全的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日本的政策性长期金融机构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三家长期信用银行,即日本兴业银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长期信用银行就资本性质来说属于民间性质,但它的业务活动受政府的导向严重,集中体现在贯彻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上。它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把一般性的商业资金和储蓄资金组织起来转为长期资金使用,在政府的导向下向大型企业集团提供期限为5~10年的设备贷款和长期周转资金贷款。据统计,在日本高速增长时期,三家长期信用银行提供的设备贷款占整个金融系统设备贷款的26%~30%。另一部分由两行十库政府金融机构组成。它们是日本开发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和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医疗金融公库、北海道和东北开发公库、公营企业金融公库、住宅金融公库、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环卫金融公库和冲绳开发金融公库。这些金融机构属于政府出资组建。它们一般不接受存款,除资本金外,主要向政府资金运用部借款,其中邮政储蓄资金占其资金来源的相当比例。两行十库按照政府的方针政策参与金融活动,它们都有特定的贷款范围和贷款对象,从不同的侧面弥补民间金融机构长期资金的不足,向社会提供长期建设资金。据统计,政府金融机构的贷款量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30%左右。此外,还有7家民间信托银行。政策性长期金融机构体系利用发行金融债券和邮政储蓄资金等筹集的资金提供了大一的长期设备投资贷款,对建立间接融资为主,特别是中长期资金也相当程度依赖信贷资金的日本融资模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资本市场在企业融资中处于非主导的地位,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日本的资本市场起始于明治维新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市场投机过度,严重限制了其投资功能的发挥。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国民财富大量增加的背景下,随着规范化建设,日本资本市场的投机性受到抑制,投资功能开始显现。目前,东京证券交易所已成为与纽约、伦敦并列的世界三大证券交易所。1998年日本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总数为2416家,市价总值为24958亿美元。1999年东京证券交易所新股发行筹资294.8亿美元,在世界主要证券交易所中居第三位。但是,由于在政府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主办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非常强大,日本又允许银行持有企业的股份,并且持股比例不断上升。据统计,日本都市银行等持有企业股份的比例1949年为9.9%,5年以后上升为19.5%,1965年增加到23.4%,1975年为34.1%,1985年为40.9%,1990年达41%。同时日本企业法人之间也相互交叉持股,其比例1950年、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分别为11%、17.8%、23.1%、26%、和25.2%。以银行为中心的企业集团内融资主要面向主办银行、资本市场在企业融资中的作用有限。另一方面,日本资本市场本身又有诸多政策法规的限制,国际化程度低,交易种类、交易方式的先进性也远不及英美,在英美资本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共同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育和成长。
6. 日本对中国投资状况分析
日本对华投资第三波涌动
町田胜彦认为,目前在华投资风险主要是面临中国国内的过度竞争。另外,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还让一些企业犹豫。这不仅影响到日企对华技术转让,也影响到中国企业之间的转让
日本经济在持续10年不景气之后出现的增长趋势,引发了日本企业的扩张冲动,而日本首相安倍的访华更是激起了人们对日企在华投资是否会出现第三次热潮的畅想。
日本经产省通商政策局企划调查室长吉田泰彦日前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根据经产省的统计,今年1~10月,日企对华投资同比增加了18%。当然由于统计口径不同,日本方面的数字与中国的有些差异,譬如在制造和设备方面,中国的数字比较准确。
吉田认为,日企对华投资不是一个短期问题,要以长期观点来看。他表示,日企对华投资以前主要集中在电子方面,现在转为汽车、制造业等方面。目前日企对华投资增幅减小了,但额度在增加。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理事长渡边修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也表达了相似观点。他告诉记者,总体趋势是,日企对华投资金额到了一个高点之后,增长速度趋缓。
他解释说,从日本方面来看,日本电子电器在2001年出现一个投资高峰之后,目前处于平缓状态。中小企业投资由于中国人力资本高涨,于是更多关注越南等更“廉价”地区。
新投资增长点凸现
不过,在渡边修看来,今年以来,日企对华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增长点。
渡边修表示,汽车行业将是下一个新的投资增长点。7月份丰田广州投产,使相关投资总额上升了10%,而到2007年,本田面向欧洲出口的整车将在广州生产,年产量达20万辆。
另一个就是服务业。渡边修说,根据WTO规则,中国今年年末会放开包括金融、零售和批发等行业,这为日本企业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投资空间。他透露,明年日本一家大型零售企业将投资中国,三菱将投资中行,人才服务方面也会不断向中国南部地区推进。
中国的中部和环渤海地区,也已引起了日企的广泛关注。渡边修介绍说,从2004年起,日本贸易振兴机构青岛事务所已经开始对相关企业提供服务。而应中国商务部邀请,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率千家企业赴长沙参加了中部投资博览会。
不过他表示,后发地区要吸引更多的投资,必须制定出一些便于投资企业的基础设施和优惠政策,以确保投资企业能够赢利。
吉田也表示,虽然由于对华投资的增加,日本现在甚至出现了产业空洞的论调,日本企业认识到也要吸引外来投资。如随着欧盟东扩,日企正在积极寻找中国以外的投资机会。
不过吉田也认为,即使中国的工资水平在不断上涨,但目前中国吸引投资的“魅力点”也还是不少。
他表示,从日企来说,纺织业本来是赤字,要生存就必须到国外投资,这是生存状况所决定的。
开拓中国市场是下一步的重要课题,原来的投资主要以出口为主,譬如汽车,现在则多用于中国市场消费。
吉田表示,随着中国扩大内需政策的推进,中国国内储蓄和投资处于相对平衡的地位,消费能力和欲求将进一步提升,日本企业是不会放弃这些机会的。
另外,随着中国物流状况的改善,日企对华投资将面临一个更好的局面,而在环境能源等方面将是下一个投资热点。他介绍,目前已经有几家企业就技术改进和废水排放与中国有关方面协商。
技术转让不是投资障碍
渡边修认为,目前日企对华投资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投资过热,一个是技术转让。
他表示,目前中国汽车行业已经出现过剩投资倾向,另外像钢铁、铝等行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这也让一些企业在决策时产生犹豫。
不过,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房有对“投资过剩”却有自己的解释。
他在日前举行的日中经济讨论会上说,汽车行业没有绝对过剩,只是结构性的相对过剩。
他表示,从产能、保有量(目前国内为1000多万辆)和市场需求来看,目前中国的汽车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而随着道路的改善、消费观念的改变,中国的汽车生产销售将有更充足的发展动力。他预计,到2012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会达到5000万辆。
关于技术转让,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表示,中日经济发展不同,中国是快速和粗放的,日本是细致缓慢的,日本企业应深入了解中国的市场需求,这个前提就是要开放,包括技术。
渡边修认为,技术转让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自然会进行,这不会影响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他表示,海尔在和三洋合作过程中关于技术转让产生过一些不愉快,也有人认为丰田进入中国较晚是不肯转让技术,但这并不是事情的真相。
他个人认为,丰田是个很谨慎的企业,它没有看到成熟的市场是不会投资的,这种状况与它对欧盟投资一样。后来,随着中国家用车市场的发展,于是丰田开始进入。据说丰田普瑞斯将在中国本土生产,相关技术也会转让过去。
渡边修告诉记者,从统计来看,外企对中国技术转让最多的经济体是欧盟,但从单国来看,对中国技术转让最多的是日本。
渡边修说,把旧的已有的技术带到中国对于日本企业来说是不利的,必须把所有最新的技术带到中国,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但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做得不够好,让相关企业产生困惑和犹豫。
他表示,在中国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同时,日本企业也必须承担相关责任和帮助的义务。
在中国拥有2万多名员工的夏普株式会社社长町田胜彦也认为,目前在华投资风险已经减少了很多,目前主要是面临中国国内的过度竞争。另外,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还让一些企业犹豫,这个风险还必须强调。因为这不仅影响到日企对华技术转让,也影响到中国企业之间的转让。
他表示,本月底经产省会就此与中国有关方面进行磋商,希望会有所结论。
看好下一步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必将为日企对华投资乃至中日双向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
渡边修认为,随着日中政治气候的改善,他个人非常看好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前景。
第一东方投资集团主席诸立力则更为乐观地预计,今年日本对华投资将增加20%。
支撑此判断的是他对中国未来经济形势的分析。诸立力表示,中国经济会继续高速发展,而且还会持续很长时期。
他解释说,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在高位运行,快速平稳的势头会继续保持;中国人均GDP仍然偏低,对外开放政策、和谐社会建设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为前提。
为此,他建议两国间有必要建立四个基金:风险企业基金,上市前企业辅导培养基金,双方感兴趣的特定领域基金,专门针对相应区域的地区性基金,以促进中日双向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大连市市长夏德仁表示,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包括离岸、外包等形式,使两国的互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他在表达推动大连与日本经济联系的想法时表示,把大连产业纳入国际产业链体系之中,促进贸易交通产业化,促进资本双向流动,促进人才跨国流动。
东丽株式会社咨询委员平井克彦表示,目前要做的是健全双方的商业环境、提高法律规则的透明度、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建立解决纠纷的机制。如此,则两国合作前景更为可观。
7. 基金收益的内容
基金收益包括基金投资所得红利、股息、债券利息、买卖证券价差、存款利息和其他收入。
1、红利:是基金因购买公司股票而享有对该公司净利润分配的所得。一般而言,公司对股东的红利分配有现金红利和股票红利两种形式。基金作为长线投资者,其主要目标在于为投资者获取长期、稳定的回报,红利是构成基金收益的一个重要部分,所投资股票的红利的多少,是基金管理人遴选投资组合的一个重要标准。
2、股息:是指基金因购买公司的优先股权而享有对该公司净利润分配的所得。股息通常是按一定的比例事先规定的,这是股息与红利的主要区别,与红利相同,股息也是构成投资者回报的一个重要部分,股息高低也是基金管理人遴选投资组合的重要标准。
3、债券利息:是指基金资产因投资于不同种类的债券(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金融债等)而定期取得的利息。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一个基金投资于国债的比例,不得低于该基金资产净值的20%,由此可见,债券利息也是构成投资回报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买卖证券差价:是指基金资产投资于证券而形成的价差收益,通常也称资本利得。
5、存款利息:指基金资产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这部分收益仅占基金收益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开放式基金由于必须随时准备支付基金持有人的赎回申请,必须保留一部分现金存在银行。 6、其他收入:指运用基金资产而带来的成本或费用的节约额,如基金因大额交易而从证券商处得到的交易佣金优惠等杂项收入,这部分收入通常数额很小。
8. 日本出现投资理财热,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发展趋势
这是因为日本的疫情非常的严重,所以经济就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所以这些人就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创造一定的经济收入。
9. 如何计算基金盈利多少
基金每天晚上十点会公布一个净值。你申购基金的钱扣除手续费后按照当天22点公布的净值来计算你的份额。如果你申购时候已经收盘了(15点收盘),就按第二天22点公布的净值。例如你花了1006元在今天15点前购买了某基金,今晚22点公布净值为2.00,那么你就拥有1000/2.00=500份额
然后每个交易日晚上22点都会公布一次净值。你把净值乘以你自己的份额就是你的市值,市值增加的就是你的盈利。比如第二天公布的净值是2.10,那么你有500份就是500*2.10=1050元,即盈利50元。
(9)日本基金投资公司净利润扩展阅读:
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区别
(1)基金规模的可变性不同。封闭式基金均有明确的存续期限(我国期限为:不得少于5年),在此期限内已发行的基金单位不能被赎回。虽然特殊情况下此类基金可进行扩募,但扩募应具备严格的法定条件。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基金规模是固定不变的。而开放式基金所发行的基金单位是可赎回的,而且投资者在基金的存续期间内也可随意申购基金单位,导致基金的资金总额每日均不断地变化。换言之,它始终处于“开放”的状态。这是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的根本差别。
(2)基金单位的买卖方式不同。封闭式基金发起设立时,投资者可以向基金管理公司或销售机构认购;当封闭式基金上市交易时,投资者又可委托券商在证券交易所按市价买卖。而投资者投资于开放式基金时,他们则可以随时向基金管理公司或销售机构申购或赎回。
(3)基金单位的买卖价格形成方式不同。封闭式基金因在交易所上市,其买卖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较大。当市场供小于求时,基金单位买卖价格可能高于每份基金单位资产净值,这时投资者拥有的基金资产就会增加;当市场供大于求时,基金价格则可能低于每份基金单位资产净值。
而开放式基金的买卖价格是以基金单位的资产净值为基础计算的,可直接反映基金单位资产净值的高低。在基金的买卖费用方面,投资者在买卖封闭式基金时与买卖上市股票一样,也要在价格之外付出一定比例的证券交易税和手续费;而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需缴纳的相关费用(如首次认购费、赎回费)则包含于基金价格之中。一般而言,买卖封闭式基金的费用要高于开放式基金。
(4)基金的投资策略不同。由于封闭式基金不能随时被赎回,其募集得到的资金可全部用于投资,这样基金管理公司便可据以制定长期的投资策略,取得长期经营绩效。而开放式基金则必须保留一部分现金,以便投资者随时赎回,而不能尽数地用于长期投资,且一般投资于变现能力强的资产。
为了补偿意外灾害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因人身伤亡、丧失工作能力等引起的经济需要而建立的专用基金。在现代社会里,保险基金一般有四种形式:
1、集中的国家财政后备基金。该基金是国家预算中设置的一种货币资金,专门用于应付意外支出和国民经济计划中的特殊需要,如特大自然灾害的救济、外敌入侵、国民经济计划的失误等。
2、专业保险组织的保险基金,即由保险公司和其他保险组织通过收取保险费的办法来筹集保险基金,用于补偿保险单位和个人遭受灾害事故的损失或到期给付保险金。
3、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作为国家的一项社会政策,旨在为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公民在年老、患病、失业、灾难和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力。社会保障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
4、自保基金,即由经济单位自己筹集保险基金,自行补偿灾害事故损失。国外有专业自保公司自行筹集资金,补偿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损失;我国有"安全生产保证基金",通过该基金的设置,实行行业自保,如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设置的"安全生产保证基金"即属此种形式。
10. 日本最大的投资是
你看了以下这篇文章就会明白了。
美国对日本的“轰炸三部曲”究竟是如何实施的呢?
第一,我们首先谈谈如何利用股指期货/期权赚钱。
股指期货怎么赚钱——首先,摩根士丹利找到日本保险公司,然后跟他商量:你看现在日经指数是100点,要是下个月是120点,我就给你20元,要是150点,我就给你50元,依此类推,不封顶,反过来,要是下个月是60点,你就给我40元,依此类推,也不封顶,你愿不愿意跟我赌一把?日本人一听就笑了,傻瓜,日经指数还会跌成负数了?实际上那不就是我盈利是无限的,而亏损是有限的。而且,日本人觉得摩根士丹利肯定是疯了,日经指数还需要赌么?肯定是一路上涨啦!所以,日本人说要赌就赌大的,就这个合约签一万份,而且签上一年怎么样?摩根士丹利说:好,但是每笔合约我要10元手续费。日本人说:成交。
摩根士丹利当然不傻,他们签完这单生意就立刻回美国和欧洲,和高盛等著名投行联合行动打击日本人。他们说什么呢?日本人疯了。一批资深研究员发表重磅报告指出:日本的实体经济只是表面上在高速增长,但很显然,它增长的速度远远比不上股市的膨胀,更重要的是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实体经济和各种制成品的毛利在迅速下降,剔除房地产和金融投机的收入,日本一些企业的真正利润甚至已经不如20世纪70年代。显然,这些国际投行是要制造一种恐慌和怀疑的情绪。
然后以高盛为首的投行带着这份报告马不停蹄地找到世界各地投资日本股市的基金,就问一句话:难道你不担心你在日本投资的安全么?所有的基金经理看完报告的结论都是:当然担心,我想对冲风险怎么办呢?这些投行说:没事儿,我们做这个生意好不好?你看现在日经指数是100点,要是下个月跌到60点,我就给你40元,依此类推。反过来,要是下个月是120点,你就给我20元。当然由于有一定的风险,所以每份合约只要买就立即先送给你5元。基金经理就算了一笔账:还能对冲自己手里的股票组合风险,还能免费捞到钱,划算。
与此同时,无论最后日经指数是多少,因为这两个赌局刚好对冲掉。假设日经指数由100跌到了60,那么日本人赔给美国投行40元。而美国投行刚好拿这笔钱赔给基金公司,所以根本不亏。但是美国投行参加了日本人的赌局收了10元,而美国投行要求基金参加赌局,所以付了5元,美国投行还赚了5元。只需要把发行规模不断做大就能财源广进。
日经指数看跌期权怎么赚钱——和前面的例子类似,美国投行说:你看现在日经指数是100点,我们来参加你的赌局,美国人赌股价跌,日本人你赌股价涨。是不是?怎么赌呢?美国人说由日本人坐庄,我们一参加赌局就给日本人10块的入场费,不管我们玩不玩,入场费都是日本人的。如果指数涨到了100点以上,我们就不玩了。如果从100点跌到60点的话,日本人就赔我40块。如果100点跌到30点的话呢,日本人就赔我70块。
这些投行又找到了基金经理这么告诉他们,你看现在日经指数是100点,你来参加我的赌局,你赌股价跌。怎么赌呢?你一参加赌局就给我15块的入场费,不管你玩不玩,入场费都是我的。如果指数涨到了100点以上,你就不玩了。如果从100点跌到60点的话,我就赔你40块。如果100点跌到30点的话呢,我就赔你70块。
这两个赌局刚好对冲掉。假设日经指数由100点跌到了60点,那么日本人赔给美国投行40元。而美国投行刚好拿这笔钱赔给基金公司,所以根本不亏。但是美国投行参加了日本人的赌局付了10元,而基金公司参加美国投行的赌局付了15元,美国投行还赚了5元。
第二,融资融券制度就是打压股价的必备武器。
首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买呢?因为日本之前一系列的金融开放使得基金这时获得了一个免费的提款机。什么提款机呢?首先,日本1987年批准了类似我们的融资融券的制度,这样,这些基金可以跟日本券商借股票过来卖股票。举例而言,你向日本证券公司借出一张股票用今天100元价格卖掉,明天等股价跌到了60元,你再买回这张股票还给日本券商。由于你是100元卖的,60元买的,所以你就赚了40元。而如果大家都这么干的话,那股价就会应声滑落。所以融资融券制度就是打压股价的必备武器。
第三,外资必须成为交易所会员才能操作融资融券。
请注意如果东京交易所1987年不批准外资券商成为会员,他们就不会有这种资格操作融资融券,因此也就无法打压日本股市。
实际上,下图就把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的作用描绘得最清楚了。三个灰度字表示出来的都是海外推出了日经指数期货或者期权,第一次是在1986年9月的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第二次是在1990年1月摩根和高盛等美国投行在美国的场外交易市场(OTC)推出日经指数看跌期权,第三次是在1990年9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日经指数期货及期权。第一次是将近20%的下挫,第二次是将近30%的下挫,第三次是将近40%的下挫。
而这之前的1987年摩根成为大阪交易所的会员,同时摩根获批成立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随后的1988年大阪交易所推出日经指数期货,1989年大阪交易所推出了日经指数期权。从而为摩根等在日本国内布局铺平了道路,你看很巧合,这三个时间点都恰好对应了日经指数大涨,实际上,他们就是要把日本国内做得满是泡沫,然后才能反向做空,这样才能玩儿转上面提到的“提款机”策略。当然,随着日本股指的崩盘,购买了看跌股指期货和期权的美国投行和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
伴随着“日经指数看跌期权”从1990年1月开始上市热销不到一个月,日本股市就已经彻底地土崩瓦解了,那种争相抛售的景象如同末日来临一般。
当然,随着日本股指的崩盘,购买了看空股指期货/期权的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股票市场的崩溃率先波及到日本的银行业和保险企业,因为是它们向美国的各家投行们卖出的日经指数期权,大批的银行和保险企业出现支付危机。在金融业出现危机后,日经指数进一步下跌,从而带动了实体企业的股价跟随下跌,日本股市的股灾就此一发而不可收了。当然,日本的股灾无可避免地冲击了楼市,也造成日本楼市的崩盘,到现在都没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