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球的资源够用人类多少年
根据石油专家以往的推算,地球上石油只够使用40-50年。然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教授于去年11月提出新学说,断言“距石油枯竭还有500年”,语惊四座。
石油起源于古生物遗体的“有机成因说”已被普遍认同,中学教科书都是这样记述的。而戈尔德教授却站在“无机成因说”的立场上提出了“地下深层可燃气学说”,认为石油并不是起源于生物,而是起源于地下100-300公里深处的甲烷。
研究表明,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化氢,其中结构最简单的就是甲烷。戈尔德说,地球深处的甲烷是46亿年前地球诞生时被封在地球内部深处的,在地球出现生命之前就已经存在。其根据是,尚未证明有生物存在的木星和土星的大气中含有甲烷等碳化氢物质,并且从落到地球上的陨石中也发现了碳化氢。他认为,地下100-300公里的温度和压力下,碳化氢能稳定存在,而甲烷和其他碳原子与氢原子结合,生成了分子量更大的碳化氢。在这种状态下生成的碳化氢顺着岩石狭窄的缝隙上升,聚集到地表附近,于是形成了油田和天然气田。
戈尔德教授受瑞典政府的委托,在瑞典的一个环形地带挖掘了两口深度分别为6700米和6500米的井,并从一口井中回收了约1.3万升石油,这一结果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但很多研究人员指出,回收的石油很可能是在挖掘工程中使用的润滑油泄漏混入的。即使那些石油不是混入的,作为油田这点回收量也太少了,根本不值得开采。因此,他们对“地下深层可燃气学说”持否定观点。戈尔德教授认为,虽然产量少,但是产出石油却是事实。
日本弘前大学教授氏家良博说:“关于石油的成因,有机成因学说中的‘油母质根源学说’目前得到了绝对的支持,但无机成因说对分散存在于地层中的碳化氢的成因也具有说服力。”
根据戈尔德的学说,由于地层里的石油被回收之后,将被从地球深层上升的石油重新填满,因此石油的储量会大幅度增加,可供使用500年。专家认为,要判断戈尔德教授学说的真伪,最直接的方法只有挖掘100公里的深井,而现在的技术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② 什么是地球
全球生态再次提前进入红色警戒状态
发达国家过度使用地球资源是主因
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会10月6日发布报告称,全球从即日起开始进入生态红色警戒状态,即全球作为一个整体进入由过度消费引起的生态债务状态,这意味着,在今年余下的时间内,人类的生活都是在增加环境的负担。 自从人类在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次开始透支环境以来,每年的“生态债务日”都在悄悄提前,今年的“生态债务日”就比去年提前了3天。生态透支指的是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耗用大于地球所能承担的供应能力。
过度消费耗竭资源
现有的最新数据表明,过度使用地球资源的是最富裕的国家。举例来说,如果全世界每个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人类需要5.3个地球才能保证资源供应;如果像法国和英国人那样生活,人类需要3.1个地球。这一数字相对于西班牙的水平是3,德国是2.5、日本是2.4。
报告显示,西方国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基础产品,如食品和能源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尽管公众提高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但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给世界其他地区的土地、森林、河流、海洋和矿井施加的资源消耗负荷也在增加。由于西方国家对环境资源的恣意挥霍,加速欠下生态债务,剥夺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缺乏土地、食物和洁净水源的人们满足其需求的机会。同时,也导致地球生活供应机制处于危险境地。 研究表明,高质量的生活即使在非常低的消费水平下同样容易实现,必须意识到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将破坏全世界的福祉。报告呼吁,迫切需要在发达国家、世界其他地区和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之间形成一种明智而积极的相互依存模式。
畸形贸易推波助澜
报告指出,当全球变暖变得越来越不可逆转,生态欠债越来越沉重的情况下,目前生态浪费型贸易还在占据统治地位。面对气候变暖这样的全球挑战,显而易见,如果英国的经济要想在未来是可持续的,英国就必须改变目前与他国的贸易依存模式。
去年,英国从贸易伙伴处进口了1.4万吨巧克力华夫饼干,同时出口了1.5万吨。从意大利进口并出口到意大利的糖果都是600吨。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啤酒进出口数量也基本相当。报告质疑到,为什么我们要将20吨矿泉水出口到澳大利亚,然后再从那里带回21吨矿泉水呢? 报告说,20世纪关注短期效益和自身利益的政策,使我们失去了面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的机会。
贼喊捉贼转嫁污染
报告揭示,为支撑其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在许多方面对其他地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的依赖有了惊人的增长。 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因为日益严重的污染而备受西方国家攻击,但是人们似乎忽视了两个重要的问题:首先,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只占欧洲和美国的一小部分。其次,通过仔细观察贸易流向,发展中国家排放量上升的很大部分应归咎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依赖。 此外,还有这样一个事实,即那些看起来外表光鲜,更富裕的国家将很多重工业干脆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的主要零售商们则以全世界最便宜的生产成本优势扫荡全球,结果是人们每购买一项产品,便会有更多的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因此,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高消费水平。
相互合作确保依存
报告揭示了世界各国之间正在交织形成的更加紧密和复杂的国际经济体系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效果。为争取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报告建议,西方政府必须从“全胜”的经济竞争政策转向合作,这是由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所要求的。 作为形成积极的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最起码承诺,报告呼吁:英国政府应制定一个时间表,保证政策和资源朝向公平和人均占有全球生态资源的方向;致力于扭转英国对粮食自给程度的下降;承诺逐年消减温室气体排放,保证到2050年至少消减80%。通过采取降低需求、提高能效、使用可再生能源等重大措施来保证能源安全和独立。 报告认为,相互依存的世界不同文化国家的共同富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西方国家必须清醒客观地认识到,从“生态债务日”开始,西方国家必须依靠使用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源才能生活。
全球生态再次提前进入红色警戒状态
发达国家过度使用地球资源是主因
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会10月6日发布报告称,全球从即日起开始进入生态红色警戒状态,即全球作为一个整体进入由过度消费引起的生态债务状态,这意味着,在今年余下的时间内,人类的生活都是在增加环境的负担。 自从人类在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次开始透支环境以来,每年的“生态债务日”都在悄悄提前,今年的“生态债务日”就比去年提前了3天。生态透支指的是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耗用大于地球所能承担的供应能力。
过度消费耗竭资源
现有的最新数据表明,过度使用地球资源的是最富裕的国家。举例来说,如果全世界每个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人类需要5.3个地球才能保证资源供应;如果像法国和英国人那样生活,人类需要3.1个地球。这一数字相对于西班牙的水平是3,德国是2.5、日本是2.4。
报告显示,西方国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基础产品,如食品和能源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尽管公众提高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但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给世界其他地区的土地、森林、河流、海洋和矿井施加的资源消耗负荷也在增加。由于西方国家对环境资源的恣意挥霍,加速欠下生态债务,剥夺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缺乏土地、食物和洁净水源的人们满足其需求的机会。同时,也导致地球生活供应机制处于危险境地。 研究表明,高质量的生活即使在非常低的消费水平下同样容易实现,必须意识到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将破坏全世界的福祉。报告呼吁,迫切需要在发达国家、世界其他地区和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之间形成一种明智而积极的相互依存模式。
畸形贸易推波助澜
报告指出,当全球变暖变得越来越不可逆转,生态欠债越来越沉重的情况下,目前生态浪费型贸易还在占据统治地位。面对气候变暖这样的全球挑战,显而易见,如果英国的经济要想在未来是可持续的,英国就必须改变目前与他国的贸易依存模式。
去年,英国从贸易伙伴处进口了1.4万吨巧克力华夫饼干,同时出口了1.5万吨。从意大利进口并出口到意大利的糖果都是600吨。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啤酒进出口数量也基本相当。报告质疑到,为什么我们要将20吨矿泉水出口到澳大利亚,然后再从那里带回21吨矿泉水呢? 报告说,20世纪关注短期效益和自身利益的政策,使我们失去了面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的机会。
贼喊捉贼转嫁污染
报告揭示,为支撑其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在许多方面对其他地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的依赖有了惊人的增长。 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因为日益严重的污染而备受西方国家攻击,但是人们似乎忽视了两个重要的问题:首先,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只占欧洲和美国的一小部分。其次,通过仔细观察贸易流向,发展中国家排放量上升的很大部分应归咎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依赖。 此外,还有这样一个事实,即那些看起来外表光鲜,更富裕的国家将很多重工业干脆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的主要零售商们则以全世界最便宜的生产成本优势扫荡全球,结果是人们每购买一项产品,便会有更多的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因此,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高消费水平。
相互合作确保依存
报告揭示了世界各国之间正在交织形成的更加紧密和复杂的国际经济体系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效果。为争取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报告建议,西方政府必须从“全胜”的经济竞争政策转向合作,这是由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所要求的。 作为形成积极的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最起码承诺,报告呼吁:英国政府应制定一个时间表,保证政策和资源朝向公平和人均占有全球生态资源的方向;致力于扭转英国对粮食自给程度的下降;承诺逐年消减温室气体排放,保证到2050年至少消减80%。通过采取降低需求、提高能效、使用可再生能源等重大措施来保证能源安全和独立。 报告认为,相互依存的世界不同文化国家的共同富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西方国家必须清醒客观地认识到,从“生态债务日”开始,西方国家必须依靠使用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源才能生活。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据中国登山队测定,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11公里)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象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地壳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是次要的。近十多年来,愈来愈多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大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此后,有的地质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大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但在很长时期里许多科学家拒绝承认大陆漂移假说,因为当时人们很难相信有这么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大陆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了洋底扩张假说,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正是由于洋底扩张假说和板块运动理论的发展,又使大陆漂移学说重新受到重视。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强度较小,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不断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大陆边缘时,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陆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大陆板块。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海底的扩张导致大陆板块发生运动。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地震。关于板块运动的理论,目前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同时也存在许多有争论的问题。
③ 目前地球的生态环境
全球生态再次提前进入红色警戒状态
发达国家过度使用地球资源是主因
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会10月6日发布报告称,全球从即日起开始进入生态红色警戒状态,即全球作为一个整体进入由过度消费引起的生态债务状态,这意味着,在今年余下的时间内,人类的生活都是在增加环境的负担。 自从人类在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次开始透支环境以来,每年的“生态债务日”都在悄悄提前,今年的“生态债务日”就比去年提前了3天。生态透支指的是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耗用大于地球所能承担的供应能力。
过度消费耗竭资源
现有的最新数据表明,过度使用地球资源的是最富裕的国家。举例来说,如果全世界每个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人类需要5.3个地球才能保证资源供应;如果像法国和英国人那样生活,人类需要3.1个地球。这一数字相对于西班牙的水平是3,德国是2.5、日本是2.4。
报告显示,西方国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基础产品,如食品和能源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尽管公众提高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但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给世界其他地区的土地、森林、河流、海洋和矿井施加的资源消耗负荷也在增加。由于西方国家对环境资源的恣意挥霍,加速欠下生态债务,剥夺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缺乏土地、食物和洁净水源的人们满足其需求的机会。同时,也导致地球生活供应机制处于危险境地。 研究表明,高质量的生活即使在非常低的消费水平下同样容易实现,必须意识到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将破坏全世界的福祉。报告呼吁,迫切需要在发达国家、世界其他地区和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之间形成一种明智而积极的相互依存模式。
畸形贸易推波助澜
报告指出,当全球变暖变得越来越不可逆转,生态欠债越来越沉重的情况下,目前生态浪费型贸易还在占据统治地位。面对气候变暖这样的全球挑战,显而易见,如果英国的经济要想在未来是可持续的,英国就必须改变目前与他国的贸易依存模式。
去年,英国从贸易伙伴处进口了1.4万吨巧克力华夫饼干,同时出口了1.5万吨。从意大利进口并出口到意大利的糖果都是600吨。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啤酒进出口数量也基本相当。报告质疑到,为什么我们要将20吨矿泉水出口到澳大利亚,然后再从那里带回21吨矿泉水呢? 报告说,20世纪关注短期效益和自身利益的政策,使我们失去了面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的机会。
贼喊捉贼转嫁污染
报告揭示,为支撑其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在许多方面对其他地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的依赖有了惊人的增长。 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因为日益严重的污染而备受西方国家攻击,但是人们似乎忽视了两个重要的问题:首先,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只占欧洲和美国的一小部分。其次,通过仔细观察贸易流向,发展中国家排放量上升的很大部分应归咎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依赖。 此外,还有这样一个事实,即那些看起来外表光鲜,更富裕的国家将很多重工业干脆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的主要零售商们则以全世界最便宜的生产成本优势扫荡全球,结果是人们每购买一项产品,便会有更多的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因此,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高消费水平。
相互合作确保依存
报告揭示了世界各国之间正在交织形成的更加紧密和复杂的国际经济体系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效果。为争取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报告建议,西方政府必须从“全胜”的经济竞争政策转向合作,这是由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所要求的。 作为形成积极的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最起码承诺,报告呼吁:英国政府应制定一个时间表,保证政策和资源朝向公平和人均占有全球生态资源的方向;致力于扭转英国对粮食自给程度的下降;承诺逐年消减温室气体排放,保证到2050年至少消减80%。通过采取降低需求、提高能效、使用可再生能源等重大措施来保证能源安全和独立。 报告认为,相互依存的世界不同文化国家的共同富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西方国家必须清醒客观地认识到,从“生态债务日”开始,西方国家必须依靠使用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源才能生活。
④ 煤铁金银铜锡铅石油和天然气最多可以开采多少年
人类开始透支地球 本年度地球资源已用完
10月9日对多数地球人来说可能只是平常的一天,但英国新经济基金会却通过计算发现,在这一天,人类已用尽了本年度地球能提供的资源份额,开始“透支”地球资源了.
对资源透支加速
新经济基金会的政策总监安德鲁·西姆斯说,假设地球能够每年持续地为人类提供一定数量的自然资源,在10月9日这一天,本年的额度已被耗尽.根据新经济基金会的分析,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透支正在加速.
1987年,人类在12月19日用尽了当年的资源份额.1995年,这一天提前到了11月21日,进入21世纪后不久,这一天又提前到了10月份.
每人1.8公顷土地不够用
新经济基金会是依据美国“全球脚印网”的研究成果得出上述结论的.美国这家学术机构估计,人类透支地球资源的程度已达到23%.该机构说,虽然每个地球人平均拥有1.8公顷的可利用土地,但实际上,每人要用2.2公顷的地球面积来维持现有的消耗水平.在工业发达国家,人均对资源的消耗更高.如果所有地球人都达到美国人的生活水准,我们将需要5个地球.
英准备30年后为资源而战
环境学家警告说,过度消耗资源将使人类面临各种问题,如气候恶化,森林面积减少,农业产出下降,鱼类资源减少等.今年2月,时任英国国防大臣的约翰·里德透露,英国军方已在为20年到30年后发生的争夺资源的冲突进行准备.
生态赤字最终导致生态危机
萨里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专家杰克逊说,新经济基金会的数据显示了人类消耗资源的速度,而“生态赤字”的不断积累将最终导致生态危机.“我们不知道全球气候和鱼类资源中的某些系统什么时候会崩溃,但我们知道,这种崩溃将非常有可能发生.”
⑤ "地球村的十大生态灾难"怎么复制
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球形这个概念的出现,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纪。当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只是从球形最美的观念出发产生这一概念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中国唐朝时期,在一行的指导下,由南宫说率领的测量队在河南省黄河南北的平原地带进行了最早的弧度测量,算出了北极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当于南北地面距离相差约351里80步(唐朝的长度单位5尺=1步,300步=1里),从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径。这项工作比阿拉伯人的类似工作约早100年。在现代,除用大地测量方法外;还可用重力测量确定地球的均衡形状。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地球动力学测地方法得到很大发展。各种方法的联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测定精度大大提高。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常数系统中,地球赤道半径α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为298.257。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据此可认为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地球自转产主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公里。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在大地测量学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在这个面上重力位各处相同,是个等位面。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也使固体地球(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弹性体)发生弹性形变,这就是所谓“固体潮”。
构造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据中国登山队测定,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11公里)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象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地壳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是次要的。近十多年来,愈来愈多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大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此后,有的地质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大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但在很长时期里许多科学家拒绝承认大陆漂移假说,因为当时人们很难相信有这么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大陆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了洋底扩张假说,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正是由于洋底扩张假说和板块运动理论的发展,又使大陆漂移学说重新受到重视。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强度较小,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不断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大陆边缘时,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陆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大陆板块。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海底的扩张导致大陆板块发生运动。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地震。关于板块运动的理论,目前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同时也存在许多有争论的问题。
起源和演化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是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地球外部较重的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通过火山喷发等作用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另一方面,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圈。
板块
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地球上29%是陆地,71%是海洋.全球的陆地可以分为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南极洲.
全球得海洋可以分为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全球生态再次提前进入红色警戒状态
发达国家过度使用地球资源是主因
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会10月6日发布报告称,全球从即日起开始进入生态红色警戒状态,即全球作为一个整体进入由过度消费引起的生态债务状态,这意味着,在今年余下的时间内,人类的生活都是在增加环境的负担。 自从人类在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次开始透支环境以来,每年的“生态债务日”都在悄悄提前,今年的“生态债务日”就比去年提前了3天。生态透支指的是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耗用大于地球所能承担的供应能力。
过度消费耗竭资源
现有的最新数据表明,过度使用地球资源的是最富裕的国家。举例来说,如果全世界每个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人类需要5.3个地球才能保证资源供应;如果像法国和英国人那样生活,人类需要3.1个地球。这一数字相对于西班牙的水平是3,德国是2.5、日本是2.4。
报告显示,西方国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基础产品,如食品和能源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尽管公众提高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但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给世界其他地区的土地、森林、河流、海洋和矿井施加的资源消耗负荷也在增加。由于西方国家对环境资源的恣意挥霍,加速欠下生态债务,剥夺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缺乏土地、食物和洁净水源的人们满足其需求的机会。同时,也导致地球生活供应机制处于危险境地。 研究表明,高质量的生活即使在非常低的消费水平下同样容易实现,必须意识到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将破坏全世界的福祉。报告呼吁,迫切需要在发达国家、世界其他地区和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之间形成一种明智而积极的相互依存模式。
畸形贸易推波助澜
报告指出,当全球变暖变得越来越不可逆转,生态欠债越来越沉重的情况下,目前生态浪费型贸易还在占据统治地位。面对气候变暖这样的全球挑战,显而易见,如果英国的经济要想在未来是可持续的,英国就必须改变目前与他国的贸易依存模式。
去年,英国从贸易伙伴处进口了1.4万吨巧克力华夫饼干,同时出口了1.5万吨。从意大利进口并出口到意大利的糖果都是600吨。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啤酒进出口数量也基本相当。报告质疑到,为什么我们要将20吨矿泉水出口到澳大利亚,然后再从那里带回21吨矿泉水呢? 报告说,20世纪关注短期效益和自身利益的政策,使我们失去了面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的机会。
贼喊捉贼转嫁污染
报告揭示,为支撑其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在许多方面对其他地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的依赖有了惊人的增长。 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因为日益严重的污染而备受西方国家攻击,但是人们似乎忽视了两个重要的问题:首先,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只占欧洲和美国的一小部分。其次,通过仔细观察贸易流向,发展中国家排放量上升的很大部分应归咎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依赖。 此外,还有这样一个事实,即那些看起来外表光鲜,更富裕的国家将很多重工业干脆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的主要零售商们则以全世界最便宜的生产成本优势扫荡全球,结果是人们每购买一项产品,便会有更多的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因此,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高消费水平。
相互合作确保依存
报告揭示了世界各国之间正在交织形成的更加紧密和复杂的国际经济体系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效果。为争取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报告建议,西方政府必须从“全胜”的经济竞争政策转向合作,这是由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所要求的。 作为形成积极的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最起码承诺,报告呼吁:英国政府应制定一个时间表,保证政策和资源朝向公平和人均占有全球生态资源的方向;致力于扭转英国对粮食自给程度的下降;承诺逐年消减温室气体排放,保证到2050年至少消减80%。通过采取降低需求、提高能效、使用可再生能源等重大措施来保证能源安全和独立。 报告认为,相互依存的世界不同文化国家的共同富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西方国家必须清醒客观地认识到,从“生态债务日”开始,西方国家必须依靠使用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源才能生活。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据中国登山队测定,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11公里)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象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地壳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是次要的。近十多年来,愈来愈多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大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此后,有的地质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大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但在很长时期里许多科学家拒绝承认大陆漂移假说,因为当时人们很难相信有这么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大陆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了洋底扩张假说,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正是由于洋底扩张假说和板块运动理论的发展,又使大陆漂移学说重新受到重视。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强度较小,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不断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大陆边缘时,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陆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大陆板块。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海底的扩张导致大陆板块发生运动。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地震。关于板块运动的理论,目前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同时也存在许多有争论的问题。
⑥ 美国英国怎么注册非盈利基金会
美国非盈利机构抄大致分为三大类:
1,公袭益慈善机构(Public Charity)
2,私有基金会(Private Foundation)
3,私有管理基金会(Private Operating Foundation)
公益慈善机构:主要直接或间接地从公众或政府等各种途径获得大量的募集收入资助,
公众支持范围必须广泛,不能仅限于几个个人、家庭、或公司。
一般又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 公益慈善机构是教会、学校、医院;
第二类 公益慈善机构主要的财政支持要来自政府的资助和公众或其他公益慈善机构的捐赠。国税局公共支持比例有详细规定。
⑦ 中国经济力量会成为第三集团么
不必对即将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消息过度乐观
会啊
关于中国崛起的佐证中,西方记者尤其对中国的统计数据感到痴迷。每逢国家统计局发布例行经济数据之际,如果你有机会进入路透、彭博在华代表处,立刻就能够感受到那里的临战气氛——它们必须抢在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将数据发送到海外,而相互间竞争的胜负则以秒来计算。 7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关于中国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新闻发布会就是这样一个赛点。在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宣布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但在接下来的记者提问时间里,李听到了一个暗
藏“挑衅”的问题:中国是否会因此在年底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李晓超以一种实证主义的态度回复说,鉴于中国经济增长率超过11%,而德国只有大约2.5%,因此“从目前看,与德国的距离会越来越近”。
事实上,同样奉行实证主义的西方媒体可能并不真正期盼李的答案。早在新闻发布会前一周,他们便已得出类似预测。本质上,这是一道极简单的算术题,自从2005年中国修正上调GDP从而一举超越英法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后,中国排位上升已毫无悬念。超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加之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中国不仅势必超过德国,赶上目前排名第二的日本(2006年中国GDP2.8万亿美元,日本为4.4万
亿美元)也只需数年。
如果对这类算术题乐此不疲,数据可能丰富到令人厌烦的地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测算,基于全球购买力平价进行调整,去年中国的总产值达10万亿美元,远远超过日本的4.2万亿美元和德国的2.6万亿,紧随美国13万亿美元之后。 其实,所有的数字都在不遗余力地对以下观点进行重复论证:中国经济在不到15年的时间里从世界第11位奔到第3位,从而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势的新兴经济体.
然而,在所有对事实真相的描述方法中,数字由于具有表面上的精确性而最易使人误入歧途。对中国经济的观察同样隐藏着类似的认识论陷阱:对某个量化指标的过分关注很有可能导致对经济发展真正目标的偏离,将“超德”的可能性简化为中国崛起之又一里程碑未免草率。
今天的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陷入对GDP的崇拜当中。作为一国范围内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GDP自1980年代末取代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工农业总产值而被广泛使用后,现早已超越了对经济总量进行描述的原始含义,而被视为经济增长乃至社会进步的代名词。将GDP指标超过德国解读为经济上超越德国,再进一步简化为“超德”则是这一逻辑自然的延续。
如果再往前追溯,或许能发现GDP情结是数十年前的数字竞赛意识在中国人心中的深远回响。1950年代的“超英赶美”更被局限在一种具体的工业产品钢铁的年产量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将赶超的目标放大,从对某种工业产品的绝对强调扩展到整个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值也证明了中国社会发展目标更趋丰富性的进步。
但是,这种进步仍有更大的空间。近一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反思单纯的经济指标对社会发展的指示作用。英国“新经济学基金会”公布的一项报告指出,过去50年来,英国GDP增长迅速,但社会进步状况却日益减弱,特别是过去30年来,处于完全停滞状态。
无情追求GDP增长成为半个世纪以来英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特点。经济增长本身并不能带来生活质量的改善,这个道理本是毋庸置疑,但多年来,即便是历史上经历过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英国社会都对此缺乏清醒认识。为了矫正这种长期认识带来的不良后果 ,现在,该基金会提出按MDP ( Measure of Domestic Progress,国内进步尺度)的标准进行衡量:在传统的GDP衡量尺度中融入社会与环境代价, 向人们提供一个展示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更为科学的指标。无论如何,MDP指标蕴含的对人类社会的合理想象符合人们的普遍期待,目前,发展中国家中的智利已开始采用“可持续发展指数”补充传统的GDP指标。
实际上,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对传统GDP指标的过渡迷恋会导致更为被动的局面。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著《全球分裂》中,用依附论的观点解释了第三世界国家为何会出现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果。他特别强调了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和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之间的本质区别,
他认为,没有实现内生性增长而单纯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贸易体系,靠出口资源性产品来参与世界贸易,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仅仅是实现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并未提高,由此产生的社会分裂、动荡最终会吞食一时经济增长的成效。因此,无论对智利还是中国,甚或同样被视为崛起力量的印度,摆脱GDP的数字化迷恋,是实现内生性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良性循环必需的一步。
中国的确尝试采用更全面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去年国家统计局首次编制绿色GDP指标,即在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此举曾受到舆论一致好评。但7月中旬,新任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表示,鉴于扣除环境退化成本实际操作困难,核算绿色GDP也非国际惯例,统计局将不再进行绿色GDP的公布。从提示政府和国民建立更全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观的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倒退令人遗憾。
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对《环球企业家》表示,中国其实可用更具外延的绿色经济取代绿色GDP核算。事实上,对环境代价的重视只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方面,而社会发展中的其他更具人文性的指标,包括国民的幸福感应当是社会发展水平更有意义的衡量标准。
此次,德国媒体对中国GDP超越德国进行了广泛的报道,但同时认为无需为此过分担心,“因为国民经济带来的福利比经济总量更重要”。并不广为人知的是,中国历史上曾经面对过高涨的GDP数字与社会现实间的巨大反差。19世纪鸦片战争时期,中国GDP占全球的25%(2005年美国GDP占全球29.4%),居世界首位,而击败满清王朝的大英帝国在数十年后方才在GDP上超过中国。但正是在这一时段中,中国社会体验到的不幸刻骨铭心。
不过,从乐观的方面来看,GDP的确在最原初的意义上为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它仿佛一个轻巧的支点,在杠杆另一端,中国正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悄然崛起。这个强有力的事实对整个国际社会提出了新问题:经合组织、G8集团这些以经济实力为主要标准的机构仍没有中国的投票席位。但根本上,真正的强势国家绝不会单纯依仗经济指标的提升,在这点上,GDP引发的“空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落差,将会迫使中国社会重新思考自己的社会进化局面。
⑧ 翻译成中文
怀特的研究,将刊登在今年晚些时候,是发展的部分原因是对的英国媒体的反应生专活满意属度的迷恋。英国广播公司最近的调查结论是,英国81%的人口宁愿政府令他们更开心比富裕。
尽管它往往恶劣的天气,英国排在第41比较满意。 “有越来越多的使用,作为随着财富的措施,国家指标的幸福措施的政治利益,”怀特说。
“我们想说明的主观幸福感,提醒人们全球贫困的影响,如果他们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需要原由是在世界其他地区最大的。”
以生产“快乐地图”白挖深度。他分析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央情报局,新经济基金会各种来源的数据,和世界卫生组织。然后,他研究了世界各地8.0万人接受调查的答复。
⑨ 英译汉,高手请进!!!在线啊,急用!!!!!
四十年前,著名的英抄国乐队披袭头士唱道:"金钱买不来爱情."现在,英国的经济学家认为金钱同样买不来幸福.最近由伦敦的NEF统计出的快乐指数证明了这一说法.
这些数据是关于国家利用自己的资源的情况.具体是关于如何为人民提供健康长寿的幸福生活,并且对环境的消耗多少.这几乎是一个常识:发达国家的人民生活更幸福,而欠发达国家则民不聊生.
但最后的结果令人惊讶:数据表明,在所谓的发达国家中,情况不容乐观,例如美国就只排到了150名.
而另一方面,有些不为人所知的发展中国家则做得更好.一个太平洋的小国,瓦努阿图,名列第一.在参与调查的178个国家中,中国处于第37位.
对于各个国家等级的评定是基于以下的问题.人们对自己生活的看法如何,平均寿命是多少以及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是多少,这就是生态水平.
NEF发现岛国居民有更高的HPI值,美国和德国的人生活情况类似,但是,德国的生态消耗只占美国的一半.
本人自己翻译的,若有错误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