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孙运璇的生平
1934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后,由于当时东北在日本人管制之下,日本人尤不愿东北训练出来的人才,回流关内,孙运璇只好改扮商人进入关内。回国后,孙运璇先与母亲前往天津,投靠当律师的父亲,后又经介绍加入江苏省连云港电厂建设。1936年因为发表的论文“配电网新算法”受到赏识,而加入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参与湘潭湘江电厂的筹备与建设。
1937年,抗日军兴,孙运璇一开始从事战时临时电厂的装配工作,后又接受指示,在中央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下,就地组织了一个骡队,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徒步越过秦岭与大巴山,将湘江电厂锅炉,从陕西迁移到重庆大后方去。后来他又奉派至青海,盖了当地第一座的电厂,并担任厂长。西宁电厂筹建时,正值抗战紧张,交通不便,物资维艰。为了保证两台机电设备安全无损,孙运璇先生曾亲自到重庆监督运送。
而后由于他在迁厂与建厂方面的表现,1942年,中央决定派遣孙运璇等人,前往美国田纳西水坝管理局参观见习,并获准在美国进修,以便从事战后复员的工作,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为止。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孙运璇奉命抵台担任台湾电力公司的机电处长,负责修复台湾电力系统。当时的台湾电力在盟军轰炸下可谓千疮百孔,发电量只有正常的十分之一。而原服务台湾电力株式会社的三千名日籍技术员,却奉令必须撤退回日本。孙运璇在日籍技术人员纷纷返国,手中缺人又缺料的情况下,与台籍工程师朱江淮等人合作,找来了一群尚在就学的台北工专、台南工专三、四年级学生,四处拼凑零件,一边修理,一边学习,在五个月内复原了台湾80%的供电系统,展现了他于技术专业与工程管理方面的长才。1950年,国共内战失利后,迁台的国民党当局外汇存底将近枯竭,可说是濒临破产。同年,孙运璇升任总工程师。经过多方交涉,孙运璇终于向美国西屋公司借贷了200万美金,陆续完成了乌来水力发电所、台湾东西部配电联络线、立雾发电所、新竹变电所等设施。其中又以台湾第一个自力设计安装的乌来水利发电厂最具重要性。由于这个阶段的成绩,美国也才恢复对台电的信心,加上朝鲜战争爆发后,美政府重新支持台湾国民党当局等重要因素,美国开始大力支援台湾的电力建设。至1957年,台电的发电容量已经跃升了一倍。在此阶段,由于水力发电的不可靠,孙运璇决定了台电未来“火主水从”的电力政策,大力发展火力发电,结束了台湾轮流停电的岁月。
此后近二十年,孙运璇由处长、总工程师、一路升至台电的总经理,任内争取美国对大甲溪综合开发计划的支援,规划德基水库,并引进“目标管理”的公司制度,执行“乡村电气化”,在乡村不惜成本铺设电力网络,使台湾电力普及率超越当时的日本、韩国,达到99.7%,而由于员工力行所谓的“台电文化”,台风天中辛苦修复电力设备的台电员工形象,也是在这个时期深入台湾民众的心目中。
1964年,因为在台电的成绩受到世界银行的青睐,且考虑到家中人口浩繁,薪水不敷开销,孙运璇同意受聘前往当时受世界银行扶助的尼日利亚国家电力公司,担任执行长的职务。在任职的三年内,孙运璇率领国际团队推动尼日尔河水力发电计划,尼日利亚的发电量因此增加了88%。不过因在台母亲病重,且孙运璇遵守当年对陈诚“回国服务”的诺言,因而于1967年辞职返台。
孙运璇早年任职台电期间,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在二次大战后,找了数百位专科学生,日以继夜、不眠不休地抢修全省遭到战争破坏的电力设施,结果竟然在五个月内让台湾全省的电力恢复正常供应达到八成,打破了日本人看笑话的“三个月后,台湾将一片黑暗”讥讽预言,也创造了第一个“孙氏奇迹” 。 随后,孙运璇先后出任过台当局“交通部长”与“经济部长”,全力推动各项经建计划,让台湾能在岛内外经济危难中持续发展茁壮,创造了第二个“孙氏奇迹” 。
1967年底,以技术官员身份受台湾当局高层重视孙运璇在严家淦“内阁”中,担任“交通部长”一职。孙上任后,首先推行农村“村村有道路”的政策,此后“交通部”在全台湾岛广建道路,奠立了台湾汽车交通的基础。而此时正值十大建设之规划期,而十大建设之中,与交通有关者共有六项,包括北回铁路、中正机场、台中港、苏澳港、铁路电气化、南北高速公路,均由孙运璇负责规划。
1969年,因“经济部长”陶声洋突罹癌过世,孙运璇转任“经济部长”。1970年,台湾对外贸易第一次出现盈余。不过随后发生国民党当局退出联合国事件与1973年的第一次能源危机,却严重打击了台湾经济。身为内阁中的“经济部长”,孙运璇率团访问沙特阿拉伯,以经济合作计划换取稳定的中东油源。不过国际原油价格飞涨,台湾也陷入物价蠢蠢欲动的窘境。孙运璇基于个人信念,本来对于物价管制十分坚持,不过最后还是接纳经济学者的意见,与李国鼎等人建议政府放手让民生用品价格一次涨足,以消除预期心理,最终化解经济危机。 为挽回各方对台湾经济的信心,1972年开始,蒋经国内阁开始一连串的经济发展计划。1973年,孙运璇力排众议,仿效韩国的“科技研究院”,成立以当局资金为主的半官方机构工业技术研究院,突破当局法规限制,以高薪聘请归国学人,从事产业研发。当时立法院认为工研院乃政府出资,却因财团法人之地位,当局并没有管理权而大力反对,后因孙运璇坚持才得以成立,孙运璇也因此被称为“工研院之父”。
1974年,“经济部长”与相关官员规划甚久的十大建设正式启动。该计划除了创造就业,台湾也借此开始推动产业转型,诸如“中国钢铁”、“中国造船公司”、“中石化”,都在这时候孕育出来,成为台湾重工业的基础。同年,孙运璇经与旅美学人潘文渊深谈之后,决定半导体产业为台湾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的经济发展重点。于一片反对声中,以官位去留做为宣示的他,在坚持成立工研院技术顾问委员会后,终于自美国RCA(美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技术移转(后称为RCA计划),取得了集成电路的技术。
1977年,孙运璇极力协调“国防部”,征用新竹所在的科学园区的用地后,并于1980年代初顺利完工。俨然成为台湾科技产业的主要基地与集成电路示范工厂的该园区落成后,台湾成为当时可以生产集成电路的少数地区之一。事实上,孙运璇一手擎划的工研院与半导体也皆成为1980年代-2000年代的台湾产业火车头,今许多科技业名人如联电董事长曹兴诚、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等人,均出自工研院,而21世纪初的台湾首富张忠谋于建立台积电前也担任过工研院院长。 运璿提出“台湾地区许多极具观光价值之天然资源遭受损害,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维护”,随即在1979年4月“行政院”院会通过“台湾地区综合开发计划”,其中指定玉山、垦丁、雪山、大霸尖山、太鲁阁、苏花公路、东部海岸公路等地区为“国家公园”预定区域,并指示内政部应积极办理。于1980年,“国家公园”之规划设立首次被列为政府重要施政计划之一,并首次获得政府正式编列共计345万元之规划建设国家公园经费。主要以原订之垦丁国家公园为规划对象,加上当时内政部长张丰绪,系屏东人,对垦丁一带极为熟悉,本身热爱山林,对自然保育及国家公园之推动积极热心,是尔后垦丁国家公园得以在万难中,优先规划设立之主因。垦丁国家公园最终于1982年9月1日正式成立,台湾地区首座“国家公园”终告诞生。
而当时对于台湾地区经济及国际情势风风雨雨的1970年代,孙运璿任行政院长的第一个挑战是中美断交事件。当时孙运璿除了以爱国捐献活动来化解民间对美国与政府的不满,并宣布开放自由出国观光的政策如期施行,新竹科学园区也依照预定计划,于台美断交十日后开工,吸引许多台湾旅外科技人士回国创业,希望借此挽回国民对国家的信心,孙运璿本人也运用他在美国及国际间所布下的人脉维持住中美关系,并推动美国国会于1979年通过台湾关系法,让台美双方在断交后依然保持实质关系。
1979年,台湾爆发美丽岛事件,国民党政府借由事端大量铲除台湾反对党力量。孙运璿虽是技术官僚出身,却也不免卷入此政治事件。例如在立法院遭到党外立法委员的质询,他就曾说:“高雄暴力事件绝非官民冲突事件,而是少数分裂分子殴打执行公务的宪兵与警察。根据军事审判机关起诉书,其中八名有叛乱罪嫌,依法军事审判;其余无叛乱罪嫌者,全交由司法审判。本案现在已进入司法程序之中,行政部门自当尊重司法独立,由司法单位依法办理。”,此立场成为了他日后被民进党攻击的原因之一。
1982年,针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城乡差距与贫富不均,孙运璿内阁团队推出了“全面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以两百亿的资金,缩短农民与非农民所得的差距,并加强农村福利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孙运璿这时经常轻车简从,四处察看工程进度,也因而累积了不少的民间声望,受到许多基层百姓的支持。
在孙运璿担任“行政院长”期间,台湾在货币稳定与通货膨胀不算严重的情况下,国民所得从1977年的1182元,在六年内将近翻了三翻到1984年的3134元,而此期间超两位数的经济成长率,为世界第一。因此,被誉为-台湾经济奇迹,更是跃居了亚洲四小龙之首。
1984年2月15日,国民党二中全会提名蒋经国与李登辉为下任正副地区领导人人选,于此之前政坛一度认为孙运璿为副总接班人选,但蒋经国却在二中全会当天下午提名副总统人选为李登辉,孙运璿则是继任“行政院长”。六天后的2月24日凌晨2点多,正在书房内准备明天施政报告的孙运璿,因突发脑溢血(中风)倒在地上,事后紧急送往台北荣民总医院,医疗小组研判须马上开刀取出血块,但是当时有关方面还有孙夫人,都在等待当时的心脏权威、蒋介石的贴身医师余南庚博士从美国赶回来做出诊断。事后虽然余南庚火速从美国返台,最后还是决定开刀,但也因为此举延误了开刀时机,自此孙运璿不但失去部分语言及双手活动能力,且也造成了下半身无法行动。不久之后,即以健康原因辞卸“行政院长”职务,从而淡出政坛。
“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于1990年11月21日成立,1991年3月9日举行开幕式,正式挂牌运行 。名誉董事长为孙运璇 。 中风后的孙运璇仍偶有露面,但需以轮椅代步,身体虚弱,只有偶尔出席公益活动和国民党活动,他曾拍摄公益广告呼吁大家注意自身健康,按时量血压,他也是董氏基金会的名誉顾问。1996年,孙运璇的旧同事与旧部属如徐立德等人共同成立了孙运璇学术基金会,由时任“行政院”副院长的徐立德担任董事长,并由孙运璇在“科技发展方案”时,在半导体等产业培养出来的企业家如当时台电公司董事长张钟潜,中兴工程公司董事长张斯敏,联华电子公司董事长曹兴诚,台积电公司董事长张忠谋等人担任董事的职务。一开始基金会以表扬优秀公务员为主,后来也扩及了公共政策的研究、举办研讨会、发表论文、出版刊物等事业。
因为政绩斐然,即使失去部分行动能力及淡出政坛的孙运璇,仍常被视作国民党的精神领袖之一。也因此,连战四年内的两次台湾地区领导人竞选活动过程中,孙运璇不但曾表示支持,亦也抱病站台助选。2005年之后,因病情不复乐观,孙运璇就相当罕于出现于各种公众场合。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的活动,是2005年8月16日出席马英九领取国民党主席当选证书之仪式。
经过漫长复建后,中风后的孙运璇之病情却仍一直不甚理想 。
孙运璇于2006年1月30日因呼吸困难送往台湾大学医院转到台北荣民总医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并发急性心脏衰竭及急性肺水肿;2月2日曾一度发生心跳停止,后经抢救恢复心跳;2月14日晚上出现败血性休克现象;2月15日0时33分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年93岁。
孙运璇逝世后,灵堂设于荣总介寿堂,供民众哀悼,并于25日由“总统府”以“国丧”办理治丧事宜,以连战担任主祭,覆以“国旗”、国民党党旗,陈水扁、吕秀莲及“五院院长”也都前往致祭。公祭结束后,安葬基隆七堵的欣欣墓园。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5日致函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对孙运璇逝世深表哀悼 。
㈡ 海峡交流基金会的机构简介
海峡复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制会),于1990年11月21日成立,1991年3月9日举行开幕式,正式挂牌运行。该会分设由43人组成的董事会和由6人组成的监事会;“总统府资政”孙运璇为名誉董事长;国民党中常委、台湾工商协进会会长辜振甫任董事长;国民党中常委、台湾工业总会理事长许胜发和台湾红十字会秘书长,“国防部”法律顾问陈长文为副董事长兼秘书长,该会内设秘书处,文化服务处、经贸服务处、旅行服务处及综合服务处等6个业务单位,主要功能是接受“陆委会”委托,办理两岸交流所衍生的各项事务。
海基会依章程规定董事会为基金会之决策机构,掌理基金筹募、保管及运用,秘书长任免,工作方针核定,业务计划及预算审议等事宜。董事会置董事长一人、副董事长一至三人。
董事会每三个月召开会议一次,由董事长召集并为主席。目前董事会为第六届,名誉董事长为孙运璇、董事长为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中森,副董事长为高孔廉、许胜发、张俊宏。高孔廉副董事长并兼任秘书长。副秘书长为张树棣、林淑闵。
㈢ 我国大陆最主要的促进海峡两岸交往的民间团体是哪个协会
我国大陆最主要的促复进海峡制两岸交往的民间团体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根据章程其为社会团体法人,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
致力于加强同赞成其宗旨的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联系与合作,协助有关方面促进海峡两岸各项交往和交流,协助有关方面促进海峡两岸同胞交往中的问题,维护两岸同胞的正常权益。
据其章程的规定,设会长一人、常务副会长一人、副会长若干人、秘书长一人;分设设立秘书部、研究部、综合部、协调部、联络部、经济部,作为办事机构。
努力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进程;并且在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寻求解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而努力。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海协会的工作,保障海协会职能的顺利履行。 海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李炳才代表上一届理事会作了会务报告。
㈣ 两岸“两会”交流成果有哪些
海峡交流基金会
1990年12月4日在台北成立。
董事长:辜振甫,字公亮,1917年1月6日生,台湾省台北市(原籍彰化县)人。台北帝国大学法学士,东京帝国大学财政学研究室毕业。一九七五年九月接受南朝鲜高丽大学名誉经济博士衔。辜祖籍福建,祖先于清朝康熙年间迁往台湾省彰化县鹿港镇。
副董事长为许胜发和陈长文,董事会聘请“总统府资政”孙运璇为名誉董事长,陈长文为秘书长。
该会自称是民间团体,其主要任务是,接受当局委托办理两岸人民入出境条件核转,大陆地区“文书验证”及送达,两岸人犯的遣返,经贸纠纷的调处,学术文化的交流,一般咨询服务,协助保障台湾地区人民在大陆地区停留期间的合法权益,以及其他由当局委托办理的事项。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随着两岸关系的密切,1991年12月16日,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这个由大陆各界人士组成的民间团体,其宗旨是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海峡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在海协会成立大会上,推举荣毅仁为名誉会长,选举汪道涵为会长,唐树备为常务副会长。海协会的工作任务是:逐步建立和发展与台湾岛内外民间团体和人士的联系与相互合作,发挥民间力量,共同促进两岸直接三通和双向交流;就两岸合作打击台湾海峡走私、抢劫问题与台湾受权团体海基会具体商谈;
“汪辜会谈”
1987年11月以后,海峡两岸接触、交往日渐增多,其间衍生不少问题,诸如人员互访、经贸纠纷、投资保障、财产继承、法律认可、防范走私、打击罪犯等。促成“汪辜会谈”正是探求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1992年1月8日,海协会函邀海基会董事长、副董事长或秘书长率团来访。8月4日,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又向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发出邀请,希望就“两岸经贸合作与两会会务问题交换意见,洽商方案”。此举得到积极响应,8月22日,辜振甫正式复函汪道涵,对其邀请会谈之盛意表示接受。辜在复函中表示,鉴于最近两岸民间交流日趋频繁,双方如果能够开诚务实,加强沟通,谅对两岸关系之稳定增进,尤其两会会务之开展,有所裨益。基此理念,愿在适当之时日,就有关双方会务及两岸文化、经贸交流,进行磋商。
1993年3月9日,台湾“陆委会”草拟《汪辜会谈政策说明书》;3月18日,“陆委会主委”黄昆辉在台北来来饭店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布了《汪辜会谈背景说明书》全文。期望借此会谈建立制度化的联系、协商管道及纠纷调处的原则、方式,以提升两会中介的功能,谋求两岸交流间事务性问题的妥善解决。3月26~27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咨询部副主任周宁、综合部主任李亚飞等与海峡交流基金会法律服务处处长许惠佑等在北京就“汪辜会谈”预备性磋商的程序问题交换了意见,进行了“两岸公证书使用”和“挂号、函件业务”两项工作性商谈,共同拟定了《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和《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草案。4月3日,台湾“陆委会”正式核准授权海基会进行“汪辜会谈”的预备性磋商,公布“汪辜会谈”预备性磋商的议题与背景。4月7日,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邱进益一行10人飞抵北京,与海协会就“汪辜会谈”进行预备性磋商。在首都机场邱进益告诉记者,目前海基会和海协会都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两会已建立起相当良好的关系。并表明他此次来大陆目的,要拜访大陆红十字总会、海协会,草签《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及《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两个协议,并就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进行预备性磋商。8~10日,海协会常务副会长与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邱进益就“汪辜会谈”的时间、地点、议题、参加人员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并达成8点共识,完成了预备性磋商任务,取得双方均感到满意的结果。10日下午磋商结束时,双方宣布:决定4月27~28日在新加坡举行两岸民间性的、经济性的、事务性的、功能性的“汪辜会谈”,讨论有关两会会务、两岸经济交流、两岸科技文教交流等3项议题,正式签署两岸有关公证书和挂号函件两项协议,并在会后发表共同文件,宣布“汪辜会谈”成果。25日下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抵达新加坡,受到中外百余名记者的包围。汪道涵向记者表示:“我们主张和平统一,我们双方都有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愿望,本人愿以满腔热忱,为维护两岸同胞正当权益,为发展两岸关系,竭尽绵薄之力。”26日下午,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抵达新加坡。他在机场向中外记者表示,海基会与海协会已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希望这次会谈能够使交流制度化,促进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
4月27~29日,备受世人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海皇大厦举行,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作为两岸民间团体高层负责人在这里进行首次会谈,这是两岸隔绝40多年后通过民间渠道进行的首次高层负责人接触,意义重大。
㈤ 孙运璇的介绍
孙运璇(复1913-2006),即孙运璿,台制湾地区高层技术官员、知名政治家,山东蓬莱县(现蓬莱市)人。生前担任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海峡交流基金会名誉董事长1。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台湾光复后被中华民国政府派任至台湾,曾前后担任台湾电力公司总经理、“交通部长”、“经济部长”与“行政院院长”。在台湾地区有“永远的行政院长”之称。在将近20年的部长与行政首长的任内,他推行十大建设,与李国鼎共同促进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成立,规划台湾早期科技政策;被许多人认为不仅是台湾科技产业之主要奠基者,也堪称是“台湾经济的推手”之一,也是台湾经济贡献重要人物之一。根据《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璿”被认为是“璇”的异体字,因此“孙运璿”经常写作“孙运璇”。
㈥ 经常在电视新闻中看见海协会和海基会这样的词,只是知道和台湾有关,可具体的就不知道了1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是于1991年12月16日在北京成立的民间团体,是大陆方面与台湾方面商谈两岸交往中相关问题的受权团体。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章程》规定,海协会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为实现上述宗旨,海协会致力于加强同赞成该会宗旨的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联系与合作;协助有关方面促进海峡两岸各项交往与交流;协助有关方面处理海峡两岸同胞交往中的问题,维护两岸同胞的正当权益。海协会还可接受有关方面委托,与台湾有关部门和授权团体、人士商谈海峡两岸交往中的有关问题,并可签订协议性文件。
理事会为海协会最高权力机构。上海市原市长汪道涵1991年12月当选为海协会首任会长。2005年12月汪道涵逝世后,海协会会长一直悬缺。在3日召开的海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国务院台办原主任陈云林当选为新任会长。
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香港就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讨论,后来形成“九二共识”,为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商谈奠定了基础。
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这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首次以民间名义进行的公开会晤。这次会晤建立了两岸制度化协商的机制,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汪辜会谈”签署了《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4项协议,推动了两岸经贸往来和民间交流的发展。此后,双方又举行了20多次不同层级的商谈以及1998年在上海举行的“汪辜会晤”。这一期间两会协商取得的成果,受到了两岸同胞的欢迎和国际社会的肯定。
1999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两会商谈被迫中断。
“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于1990年11月21日成立,1991年3月9日举行开幕式,正式挂牌运行。该会分设由43人组成的董事会和由6人组成的监事会;辜振甫担任首任董事长,该会内设秘书处,文化服务处、经贸服务处、法律服务处、旅行服务处及综合服务处等6个业务单位,主要功能是接受“陆委会”委托,办理两岸交流所衍生的各项事务。
“海基会”依章程规定董事会为基金会之决策机构,掌理基金筹募、保管及运用,秘书长任免,工作方针核定,业务计划及预算审议等事宜。董事会置董事长一人、副董事长一至三人。
董事会每三个月召开会议一次,由董事长召集并为主席。目前董事会为第六届,名誉董事长为孙运璇、董事长为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副董事长为高孔廉、许胜发、张俊宏。高孔廉副董事长并兼任秘书长。副秘书长为张树棣、林淑闵。
历任董事长
辜振甫(1990年-2005年1月3日)
张俊雄(2005年6月10日-2007年5月)
洪奇昌(2007年7月12日-2008年5月20日)
江丙坤(2008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