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资本社会化 私有化有什么区别
生产资料社会化是因应生产社会化的趋势而出现的,它的出现有助于缓解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它主要是指资产所有权社会化,即让每个人都能够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体来讲,就是以职工持股制和全民持股制为代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化则是指生产资料被寡头所占有,主要特点是少数寡头占有社会的大部分生产资料。
我们发现,当资本主义发展到高级阶段时,生产资料私有制就会演变成以职工持股制和全民持股制为代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这种资产所有权日益趋向社会化的新型公有制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中国所谓的国有企业并不是公有制企业,只能算是政府垄断生产资料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解释成公有制绝对是严重歪曲了马克思的《资本论》。
社会主义的实质就是资本社会化、生产资料社会化的过程。资产所有权社会化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必然产物。
一、公有制的真正含义是资本和利润的社会化
资本和利润的社会化包含两点:第一点是资产所有权社会化,即让每个人都能够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体来讲,就是以职工持股制和全民持股制为代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二点是利润的社会化,也就是通过各种经济(主要是税收手段)和社会手段将公民个人的部分财产转变为社会财产,转化为社会所有。利润的社会所有程度的提高,具体表现是福利国家的出现。
历史已经证明,当资本主义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就会演变成社会主义。具体的表现形式是:1、国家拥有占人口50%以上的中产阶级。2、国家和私人的资本都逐渐演变成为投资基金或风险资本。3、拥有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和良好的创业环境。4、生产的组织形式愈益社会化。股份公司、股份制集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跨国公司,是生产愈益社会化由低到高的不同形式;资产所有权日益趋向社会化。私营企业逐渐演变成职工持股和全民持股企业,一个大公司拥有百万以上的股东;成年人拥有股票的比例达到50%以上。5、企业管理体制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企业经营管理任务交给职业管理人员来承担,逐渐形成一个“专家集团”、“经理阶层”。企业普遍吸收职工参与部分决策和管理,出现了公司董事会中工人代表制、工厂委员会中的工人代表制、公司职工的建议制度等新的民主管理形式。企业管理从强调效率为主转向以人为本。6、混合经济出现,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加强。7、社会所有制和社会公正程度显著提高。8、不断完善的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措施,如遗产继承税的征收等,在体现效率的同时也兼顾到公平。9、拥有完善的社会制衡体制和成熟的新闻舆论监督体制。个人的基本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社会公正成为主流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10、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
郎咸平教授说,如果大家稍微了解一下西欧的产权改革,应该理解我国的产权改革方向是错误的,也是不符合世界潮流的。什么是符合世界潮流呢?要把社会资产还给社会大众,而不是个人。产权改革不得到老百姓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的改革就是社会动荡的开始。
公有制的真正含义
我们发现,当资本主义发展到高级阶段时,生产资料私有制就会演变成以职工持股制和全民持股制为代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这种资产所有权日益趋向社会化的新型公有制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中国所谓的国有企业并不是公有制企业,只能算是政府垄断生产资料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解释成公有制绝对是严重歪曲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效率低下,缺乏活力,越来越阻碍社会的进步。而与此同时,以职工持股制和全民持股制为代表的新型公有制企业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的实质就是资本社会化、生产资料社会化的过程。资产所有权社会化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必然产物。
许多学者认为,公有制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集体或个人对某些物质生产资料的“占有”或“拥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人对公共企业的所有权主要是指人均对全部企业利润的享有权。其实质是资本的社会化或公有化。这种利润的公有化不同于人民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主张每个工人都持有股票,成为企业的股东,人人都享受作为股东的红利。而资本和利润的公有化,则指消除资本的个人所有性质,使资本为社会公有,收入与资本完全分离,企业全体成员都平等地享有对企业利润获得权。
美国加州大学哲学教授理查德•阿尔内森(Richard J.Arneson)解释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的是对企业的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但此处的“公有制”并非通常所说的“拥有”(Own)。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一个成员,任何个人对公共企业的所有权只构成人均对全部企业的利润享有权。“市场社会主义容许来自劳动市场的收入的不平等分配,但不允许来自个人资本所有权的不平等分配。社会主义者声称,资本主义是不公正的,因为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是对工人的剥削。在市场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企业的利润是分配给公众的,而不是象私有制条件下那样分配给股东的。可以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为了少数人而剥削多数人,而在市场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为了多数人而剥削少数人”。有的学者走得更远,把资本的社会化或公有化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并且认为社会主义的未来亦将取决于资本社会化的程度:“ 许多保守分子宣称社会主义已经死亡,这是不确切的。社会主义在21世纪将有其自己的未来,但这种可能未来将取决于把社会主义的逻辑本质理解成‘生产资本的公有化’”。[1]
我们知道,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主要特点是少数寡头占有社会的大部分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要特点就是生产资料社会化,即每个人都能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体的讲,公有制就是以职工持股制和全民持股制为代表的资产所有权社会化。社会主义的实质就是资本社会化、生产资料社会化的过程。资产所有权社会化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必然产物。而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依靠行政力量垄断生产资料,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效率低下,缺乏活力,越来越阻碍社会的进步。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人们试图以国有企业的形式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理想,即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理论上,这是一种完美的经济形态,而在现实中,这只是一种疯狂的幻想。人们试图利用国有企业创造大量的利润,然后国家再把这些利润以社会保障的形式分配给全体人民,达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目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国有企业的性质注定了这类企业永远不能破产(起码大中型国企不能破产),这就导致了国家不得不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一些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中,并给予这些国有企业超国民待遇。而很多优秀的民营企业却连基本的国民待遇都没有,要钱没钱(银行不贷款),要政策没政策(国企优先)。这就导致了“劣胜优汰“而不是“优胜劣汰”。很多国企根本没有任何市场竞争力,只不过是由国家用纳税人的钱来支撑的而已。
这就形成了一个讽刺性的局面,人们创造国企的本意是让国家从这些企业中获得大量利润然后分配给全体国民,而现实状况却是国家拿大量的纳税人的钱为这些“劣胜”的国企输血。实践还证明,国有企业还存在效率低下、腐败猖獗、政企不分等弊端。市场经济讲究的是“优胜劣汰”,政府人为地把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用纳税人的钱保留下来,最终坑害的是全体国民。这样的“公有制”不要也罢。因此,从宏观上来讲,公有制的真正含义是指资本和利润的社会化,即全民持股。从微观上来讲,企业还要保障职工能够分享到一定的利润,即职工持股。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应该是:1、逐渐演变成职工持股和全民持股企业,使得资产所有权日益趋向社会化。2、企业管理体制也相应地要发生变化。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企业经营管理任务交给职业管理人员来承担,逐渐形成一个“专家集团”、“经理阶层”。企业普遍吸收职工参与部分决策和管理,增加公司董事会中工人代表制、工厂委员会中的工人代表制、公司职工的建议制度等新的民主管理形式。企业管理从强调效率为主转向以人为本。
国有企业改革要注意的问题:1、政府要鼓励国企职工收购(EBO)。职工收购不了的多余股份可以公开拍卖或上市。政府应通过各种措施鼓励普通居民尤其是本企业职工购买股票。比如简化股票的购买手续、允许分期付款;对于本企业的雇员,以优惠价格出售,并用无偿赠送少量股票等办法,最大限度地吸收广大国民参与,从而既增加购买国有股资金来源,又保证国有股出售时的公平性。2、政府应该禁止国企管理层收购(MBO)。国企高层干部和中层干部只能以普通职工身份购买限定股份。绝对不能由官方宣布某个能人来收购企业,这样做会形成寡头经济,俄罗斯的惨痛教训我们一定要吸取。3、设立黄金股。实施国有股流通时,对于那些在国民经济中至关重要的公司,政府要为自己保留相当数量的股票。一种是直接保留股票,另外还可以设置黄金股,这种股票可以为政府提供否决权,以避免公司被外国人控制、危及国家安全。4、职工收购(EBO)可以按照企业员工贡献大小,分成几个等级,适当拉开距离。贡献大的多持股,贡献少的就少持股。这样可以激励员工多为企业贡献。5、选择合适的国有股流通次序。在制定国有股流通方案时,必须考虑国有股流通的先后次序,不能一哄而上。应首先把那些盈利的、有战略意义的国有企业推向股票市场。国有股出售应采取的是先易后难的顺序。6、亏损的国有企业应先改制再出售。第一步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彻底分离,通过企业重组,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改变日益恶化的财务状况,即所谓的国有民营阶段。第二步,即“彻底民营阶段”,就是在条件成熟时,国家出售国有企业股票,彻底实行民营化。7、必须注意改制企业的职工安置与债务处理等善后工作。政府应积极鼓励职工自愿离职和提前退休,这部分人员可以从政府领到一笔可观的资助金。此外,政府还应逐步放宽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并为失业者提供再就业咨询和培训服务。债务处理可以实行政府分担一部分、改制企业自己承担一部分以及出售国有企业股票及多余土地偿还一部分的做法,这样既有利于加强对负债企业的压力和财政负担,对企业改制工作也起到了推动作用。8、寻找合适方式解决亏损国有上市公司国有股出售难问题。严重亏损无法扭转的国有企业应该先搞职工收购(EBO),如果实在不行再公开拍卖,政府可以对投资者实行优惠。如果没有投资者购买,国有资产基金会可以自己购买股票控股或全部收购股票,并在此基础上成立股份公司,然后实施预防破产的措施并由国家预算对该企业进行投资。当企业生产稳定、效益提高后,国有资产基金会作为企业所有者,以国家的名义向证券市场发行企业股票。9、通过法制规范改制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可以参照国外做法,成立国有股流通委员会监督企业改制。10、国有股流通范围确定。政府要对国有股流通加以一定程度的管理,而不是全方位、实行大爆炸式的流通。政府要明确列出哪些行业不能实施国有股流通,或者对国有股流通比例实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对战略性部门和事关国计民生的行业的国有股出售要有一定保留。11、国有股流通时的资金问题。国有股出售常常受到资金约束,可以成立国有企业托管局,解决资金约束问题,弥补资金缺口。12、国有股出售所得资金使用方向。国有股出售的收入可用于支付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和各种社会保障费用。13、国有股流通的作价与转让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如:通过上市国有企业的股票逐步出售国有股权,或者通过协议方式转让股权,通过股权置换即在股权出售时,购买方用债权换取股权等,从而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国有企业股权出售要坚持以盈利为前提。政府在国有股出售以前,在主管不同产业的政府部门外成立独立于政府的私有化立法和政策制定委员会,负责有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然后由政府任命管理、金融、法律、财务、证券等方面的专家对准备出售的国有企业的资产和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决定股票出售的价格、数量、地点等具体事宜,力争将国有企业以最好的价格出售。14、政府在实施国有企业股权改制后,对于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天然气、供水、通信等自然垄断部门,在企业改制以后,应均设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根据《反垄断法》和《公平交易法》对企业进行监督。以维护消费者的利益。15、聘请新的经理人。企业改革后必定有新的股东组成董事会,职工持股委员会则可委托某人参加董事会。董事会聘请新的经理人,给予股权激励。
三、优先将国有企业股票出售给职工和社会大众
日本在出售国有股份时,政府特别强调的是面向广本的社会公众出售,而不是特定的少数个人或集团,其理由是国有股份是大众的、国民的财产。为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日本政府极力主张将已出售的原国有股份尽快到交易所挂牌上市。但同时也非常重视上市公司的质量,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允许上市。
英国在国有股出售过程中,政府通过各种措施鼓励普通居民尤其是本企业职工购买股票。比如简化股票的购买手续、允许分期付款;对于本企业的雇员,以优惠价格出售,并用无偿赠送少量股票等办法,最大限度地吸收广大国民参与,从而既增加购买国有股资金来源,又保证国有股出售时的公平性。而英国公众对国有股购买热情经历了一个从观望到支持的过程。在1984年以前,国民对国有股出售普遍冷淡,到1984年英国电信公司上市时,公众热情突然高涨,公司25万雇员中有96%的人购买了股票。1992年瑞典政府决定将其所属企业逐渐私有化,实行股份制。这些企业包括Procordia、Televerket等瑞典国内排名前100位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所属员工约有20万人,享有优先认购权。[2]
四、民营企业改革的方向
1、 改变家族管理的旧模式
20世纪,资本主义的一大变化是经理阶层的出现,经理阶层的出现与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能是一致的,表明资本并不是追求的企业的位置,而是利润。让能干的人去管理,这样就出现了财产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经理阶层的出现,管理者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管理方面的专家,也就使得股权多元化,因为资本家必须让出一部分股权才能够吸引和激励管理人员。而股权多元化,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已经改变了模样。从股权广为分散的角度可以说,资产阶级人数增加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整个社会生产的矛盾大为缓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愈来愈呈多样化和社会化。中国的民营企业必须改变家族管理的旧模式,让能干的人去管理。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应有魄力和勇气让出一部分股权来吸引和激励管理人才。
2、实行职工持股制度
职工持股计划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模式的一种选择,近几十年来在美国、英国等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日益流行,在我国,随着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方式的职工持股近年来也得到迅速发展。职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ESOP)最早起源于美国,是1958年旧金山的律师路易·凯尔索先生提出的。他认为现代市场经济和科技进步使资本投入对产出的贡献越来越大,如果产权过于集中,则经济发展的好处将主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不能分享其利益,这会造成社会的分配不公。凯尔索希望建立一个使所有权分散化的新机制,使大多数并不富有的人得到一定数量的资本,人们都有可能获得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从而拥有一定的生产性资源。职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ESOP)最终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国的民营企业一定要紧跟世界潮流,积极实行职工持股制度。我国政府也可以仿效美国政府对实行职工持股计划的民营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实行职工持股计划。
五、利润的社会化 [3]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个人积累财富的绝对量在增加,通过各种经济和社会手段将公民个人的部分财产转变为社会财产,转化为社会所有,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新现象。如通过遗产继承税、对高收入者征收收入累进税等经济手段使个人的部分财产转变为社会所有;通过发展慈善事业,通过第三种调节——道德调节方式等社会手段对社会财富进行收入调节等。社会所有程度提高实质是资本和利润的社会化和公有化程度在提高。
资本和利润的社会化程度提高是整个社会化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所形成社会主义因素在增长的重要标志。资本和利润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也意味着公有化程度提高,这对社会主义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社会主义的未来取决于资本和利润社会化或公有化的程度。
社会所有程度的提高,具体表现是福利国家的出现。随着社会所有程度提高,社会大多数成员都可以较为充分享受社会财富的积累给个人带来的好处。例如,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和社会福利事业使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可以充分享受社会财富的增加对自己生活质量提高所带来的益处。诸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济、最低收入保障线的确定等。由于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劳动者最低生活得到了保障,最低贫困线的划分,最低工资标准的确立,每周工作时间的确立,这一切,就大大缓和了劳资对立,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很多国家的法律明文规定,股份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要有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参加。这些措施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这应当看作是对私人资本和私人财产扩张的限制,是对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一种扬弃。
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和基本政治权利。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组织形式的变化,以及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程度提高,资本主义在社会公正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主要表现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市场公正、司法公正、新闻舆论公正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程度改善。
社会公正程度提高,主要由于以下一些因素的作用:全社会教育、文化、科技水平的提高,选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新闻监督作用的发挥,社会各阶层利益能够得到较为充分表达,政治制衡机制的进一步健全。
上述资本主义新变化,其中含有的一些社会主义因素的增强,是资本主义自身发展中呈现的必然过程,也是现代化过程中一种规律性现象。
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上述新现象和新特点,可以从两个层次上进行考察。一是适应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生产高度社会化的需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和体制模式有必要作相应调整和发展;二是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和发展中,扬弃和否定资本主义自身的某些新的经济因素也在发展,这些新经济因素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会主义因素。正是这两个层次的变化与发展,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看,资本主义新变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因素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不是离社会主义更远了,而是更接近社会主义。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本身以主宰着自然界变化的必然性产生出它自身的否定:它本身已经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因素——实际上已经以一种集体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只能转变为社会的所有制。”
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因素会不断发展与扩大,并将不断扬弃和削弱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本身。当社会主义因素积累到一定规模时,就会通过较长期的自然发展过程,通过部分质变的不断积累逐渐转向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趋势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也是历史发展必然规律。
㈡ 俄罗斯推行的私有化进展可分为哪两个阶段
从1992年俄罗斯正式推行私有化开始,已走过四年的艰苦岁月。纵观俄罗斯私有化进展情况,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92年6月到1994年6月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挖掉传统制度的根基;从1994年7月起进入第二阶段,重点在刺激经济发展。
(1)第一阶段私有化的情况与问题
(1992.6~1994.6)虽然早在1991年12月29日,俄总统就已发布实施私有化的命令,1992年初,俄私有化进程正式开始。但从严格意义上,私有化政策正式推行是从1992年6月开始的。1992年1月物价全面放开后,实际物价上涨30~40倍,居民中原来还可以用于私有化的钱一下子耗费在消费品的普遍涨价中。这样,实际上国有资产根本无人购买,由此才想出了“私有化证券”的方法,用“私有化证券”来购买国家资产。因此,第一阶段私有化又称证券私有化。
俄第一阶段私有化的政治色彩较浓,追求的主要目的是挖掉传统制度的根基,尽快造就私有者阶层。俄联邦国有资产委员会在1995年3月31日发表的关于(私有化的总结和前景的分析报告)中指出:截至1994年6月30日,大规模私有化的结果造成了一批私有者阶层,约11.3万个原国营企业实现了私有化,占国营企业总数的47%,建立股份制的企业2.5万个。30%的居民成为私有化企业股票持有者。
这一阶段的私有化虽为打破传统的所有制结构,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但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多数人认为第一阶段的私有化是不成功的。首先,远未形成广泛的私有者阶层。据统计,约30%的人把私有化证券廉价出售换取食品、酒类,近一半的人把证券交给投资基金会便不再过问其去向,20%的人买企业股票。但是,其中多数私有化证券持有者并没有成为企业的“股东”,既领不到股息,又无权参与决策。其次,未能吸收投资者推动改变经济结构和进行技术改造,企业运转机制多数基本如旧。一些私有化企业管理混乱,效益很差,资产流失严重。此外,俄罗斯第一阶段私有化的推行不仅没有降低俄经济的垄断程度和建立竞争环境,对促成市场经济的作用不明显,还破坏了原来一定的经济联系和协作环节,使投资环境更加恶劣。
(2)第二阶段私有化(1994年7月以后)
从1994年7月1日,俄罗斯私有化进入第二阶段。私有化从无偿私有化转为有偿私有化,从追求政治目标转向注重经济效益,刺激生产投资。
私有化政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由以象征性的价格分配股票过渡到按市场确定的价格出售股票;第二,从建立私有化的社会政治基础过渡到重点建立俄联邦私有化的经济基础并保证其连续性;第三,为形成有责任感和有成效的私有者阶层创造一切必要条件;第四,要保证通过私有化进程增加国家预算收入;第五,私有化的步伐可以放慢,但要确定投资方向,保障投资者能取得控股权。对现有国有企业仍要加强管理。第二阶段私有化的一些做法在政府和议会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反对者指责私有化计划是饮鸩止渴,许多人称此举可能使私人资本和外资控制俄经济命脉。反对丘拜斯副总理私有化方案的莫斯科市长卢日可夫(1996年总统竞选强有力对手),抨击第二阶段私有化计划是把国家财产廉价转让给寄生集团,使其扩大政治影响并对生产起破坏作用。
俄罗斯私有化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由于遭到多数的反对,第二阶段的私有化被议会否决。虽然政府以总统令的形式颁布实施,但社会阻力比以前增大。俄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增加了第二阶段私有化计划顺利实施的难度。
㈢ 知乎· 在美国大学的捐赠基金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其实大部分美国大学基金会就是一种FOF (Fund of Fund),只不过没有直接客户的压力,而程序上只需对董事会负责。至于内部工作如何,基本上每家学校各不一样。在我知道范围内,大概介绍下。
首先,分两类:一, 公共的-大多是公立大学的基金会,如加州大学,德州大学。这类基金会需要向公众定期报告。几个特点:
1. 由于需要公开很多信息,这样子学校基金可能会丧失一部分的超额收益,因为不共享仓位的投资经理会被排除。从投资配置的角度讲,这样就有了偏见。如果你不是因为认为不透明的经理比透明经理表现要差而做这样的决定,理论上你的配置不是最优的。
2. 公共的大学基金管理人员的薪水要公开,如果完全市场化的薪水结构,会受到很大的公共压力。
3. 会收到很多公众的质问,需要PR部门支持。公共关系很重要。
二,私有的-大多是私立大学基金会。如哈佛耶鲁。
1. 由于是私有化的部门,这类的大学基金会不需要公开太多信息。
2. 基金管理人员薪金可以完全市场化,只要董事会批准。之前有新闻爆出哈佛的交易员几百万美金薪水遭到董事会质疑。
3. 投资也更自由,工具更多,可投资的范围更广。大学基金会是非盈利组织,从公司本质上就决定了整体工作节奏跟各大对冲基金投行肯定是要慢些。而且大学基金是买方,各大基金经理,咨询公司,资管公司,软件公司都会到你办公室来揽生意。另外,个人觉得,由于跟大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部分的大学基金的学术气氛浓厚,有很多高级经理同时也是教授,也经常会有学术大牛来探访。我曾经打开过一个“古老”的EXCEL模型是由William Sharpe(诺奖得主,Sharpe Ratio公式发明者)亲自编写,蛮惊讶的当时。这些人都是慢性子,所以大学基金大都是四平八稳的。
现在把题目延伸出去一下下,从投资角度来讲,大学基金的两个主要特征:
1. Allocation 比 Selection 重要!大学基金其实就是allocator。 资产配置对总体收益的影响比选择出好经理人影响要大的多。毕竟大学基金讲究的是Diversified,表现再好的经理,在整个portfolio下不见的占比能超过个位数百分比的。
2. 大学基金是长期投资者。捐赠金从技术角度上讲是最追求长期收益的一种资本,因为捐赠金没有obligations。如果学校没有财务上的需要,理论上捐赠金是不用考虑“赎回”的。所以如我之前答的一贴里问的,这就是为什么VC/PE拿了很多养老金捐赠金的投资。因为长期投资者可以拿流动性缺失的超额收益,这正是VC/PE提供的。也正因为是长期投资者,所以在大学基金里的人都有很长的工龄,流动性较低,这也复合了整个基金的格调:长期稳定的增长。稍微讲下耶鲁和张磊,据我所知,张磊只在耶鲁实习过,但是这就够了,因为结识了David Swensen,当代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或者没有之一)。而且张磊本身当时能力就很突出,已经够格可以当基金经理了。Yale给了第一笔钱,也带动了其他几所学校基金。加一句,现在前10大美国大学基金,有6家还是7家的首席投资官都是David Swensen以前的手下。
㈣ 民营与私营有什么区别
区别:
民营是从经营机制上说的,私营是从产权说的,后者受到相关法律保护,前者以前只是存在于学术理论上的说法,尽管实际运行中人们常说这个,但在工商部门是没有民营的统计口径的。只是在科技部门有民营科技企业的统计而已。国家近期才出台了相关政策保护和规范文件。从历史上说,民营这个概念以后会消失,不具有法律地位,除非以后约定俗成,给它更严格的法律地位。
民营不等于私营,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民营经济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外资经济、乡镇企业、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制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以及国有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是集体所有制性质,一般以股份制形式出现。私营企业是个人经营的企业,也叫私企。
民营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除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私营经济是专指有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即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企业。从法律上说,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而私有经济,则是非公有制经济,现实中它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三部分。
民营或民营经济,则不是一个所有制概念。它是从经营层次上说的,指的是以民为经营主体的经济。与民营或民营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只能是国营或官营。因此,只要不是国有国营或官办的经济,全都是民营或民营经济。在民营经济中,既包括全部私有制经济,也包括除了国有国营以外的其它公有制经济,例如乡镇企业,合作社经济,以及社区所有制经济,社团所有制经济,基金会所有制经济,等等。
㈤ 苏联解体后私有化后,巨头们是怎样洗劫国家和国民
事实上,苏联“私有化”后,不仅国家公有财富被外国资本和权贵资本洗劫,大部分老百姓私人财产也被一攫而光。这种打着“爱国”和“民生”的幌子大肆攫取财富的行径,到底是如何实现的?
1992年6月,俄罗斯国会通过证券私有化方案,规定把企业大部分股份出售给企业的职工和管理者,一小部分出售给外部投资人。俄罗斯企业私有化将前苏联74年积累的国有资产经过估价,按1.49亿人口,每人1万卢布,无偿转让给每个公民。每人只象征性地支付25卢布,即可领到一张面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券,购买企业股份或住房,或委托给投资基金,该券不记名、不挂失、可转让和兑现。这相当于把所有国家财产作价约1.5万亿卢布,分给了全国人民,而且这样的支付基本是“无偿”的,看上去前苏联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但结果是怎样的呢?
用费雪公式剖析俄罗斯当年在消费领域的通胀与产权交易领域的通缩
据俄杜马听证会公布的材料,从1992年到1996年,由于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按1995年价格计算,私有化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9500万亿卢布,相当于卫国战争期间损失的2.5倍,81%的国民在经过了这样的私有化后,存款消失殆尽。无偿给予国民的“私有化”怎么就变成了让国民破产和国际大鳄掠夺的结果呢?这其中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
在此,我们可以引入西方著名的关于货币价格理论中的费雪公式MV=PT(参见名词解释)加以说明。在原先货币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数量的增加与价格下降成为反比。
由于在计划经济时代,进行产权交易的货币量和货币流通速度都是一个非常低的数额,于是商品数量增加后的结果,就是价格急剧下降。如此一来看似公平的私有化,结果就变成了普通人拿到债券后,只能以廉价的抛售来换取现金改善生活。由于当时具体的产权交易领域的现金极为不足,导致其抛售价格极为低廉。低廉的价格引发恐慌再造成进一步抛售,俄罗斯的民众纷纷出卖私有化证券,而企业经营者、有钱人以及外国资本则乘机廉价大量购买,私有化证券以极快的速度向这些人群手中集中,以至于在股份化的国企中,90%的小股东持股不到10%,而1%的大股东则持股85%以上,极大地加剧了贫富分化。
据俄罗斯国家杜马私有化结果分析委员会委员弗·利西奇金提供的数字,俄罗斯已出售的12.5万家国有企业,平均售价仅为1300美元,其价格之低廉创世界纪录。俄罗斯500家大型国有企业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但只卖了72亿美元。仅1996年一年,因国有企业私有化造成的损失就比希特勒侵苏战争使国家财产遭到的损失还要多。
俄罗斯实行私有化以后,1992年当年通胀率即达到2501%。持续多年的严重通货膨胀,不仅造成经济生活混乱,而且使广大民众遭到空前浩劫。1992年俄全面推行“休克疗法”,导致经济瘫痪,物价飞涨,卢布贬值,居民损失了4600亿卢布储蓄,物价上涨51倍,而名义工资仅提高11倍。价格指数逐年暴增——1991年同比上升168%,1992年上升2508.8%,1993年844%,1994年214%,1995年131.4%,转轨5年,物价上涨了近5000倍。其后几年通胀略有下降,但仍然处于极高水平,1996年21.8%,1997年11%,1998年84.4%,1999年36.5%。至此,导致81%的居民多年辛苦劳动的积蓄被彻底洗劫一空。
在俄罗斯私有化以后,为什么会导致必然的恶性通货膨胀呢?答案还可以用费雪公式来解答。按照MV=PT,我们可以看到老百姓虽然贱卖了所得的债券和产权等权益,所得的现金还是极其巨大的,这样的情况相当于对社会注入了大量的货币M,而老百姓需要购买的商品T却难以快速增加,尤其是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下一切按照计划生产,生产能力没有冗余,适应需求的快速增长没有余地,因此在T不变的情况下,货币M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价格P的暴涨。
在商品价格突然暴涨下,老百姓持有现金的欲望极大降低,导致原来不参与流通的定期储蓄等广义货币M也加入到流通中来,进一步提高了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同时还有不能忽视的关键因素就是货币流通速度V的急剧增加,在通胀的压力下老百姓本来是要一个月花光的月工资必须在得到工资的当天抢购当月所有必需品,这样的结果就使货币流通速度增加了30倍。按照费雪公式,价格就要增加30倍,这样的结果相互作用是一个相乘的关系,导致货币恶性通胀100倍就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
更进一步的是,在这样的通胀下为了维持政府开支,政府原来的收入按照通胀前的货币计量就严重不足了,结果不得不再一次大规模印钞,导致恶性通胀正反馈增长。
私有化后俄罗斯政府债台高筑,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靠发行钞票和举债度日,内债余额约200万亿卢布,外债余额新增约600多亿美元,政府预算1/3用于偿还债务。因此,政府被迫放松银根,仅仅是1992年就增发货币18万亿卢布,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在印钞机的轰鸣中,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流产了,如此造成的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效应,如山崩一般难以阻挡。
由于通胀发生在老百姓的消费领域,而产权交易的货币供给不足所造成的通缩是发生在产权交易的资本领域,这两个不同领域之间的渔利,使得财富出现超速度的急剧变化。由于民众的消费是可以透支的,在私有化方案出台以后,因为老百姓存在着不当的收入预期,造成他们提前把以前的积蓄拿来消费,在得到债券买产权私有化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巨大贬值,当时的俄罗斯就是这样的情形。
为了加快私有化进程,俄罗斯政府最初采取的办法是无偿赠送。1992年6月国会通过方案,每个俄罗斯人可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股。可是等到私有化正式启动时,已是1992年10月,时过境迁,此时1万卢布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这样的贬值使得国企被更严重地贱卖,外国资本和上层权贵可以控制企业,成为通胀中资产的主宰者,在通胀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把私有化进程彻底演变成了一次合法侵吞俄罗斯国家资产的饕餮盛宴。与此同时,就是人民实际生活水平普遍大幅度下降,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到1999年时,失业率高达15.2%,占人口10%的最富有者在全体居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达45%。最富者的收入是最贫困者的48倍,58%的居民生活达不到最低生活标准。
一个国家的私有化成为国际食腐者的乐园
与此同时,由于需求和通胀的暴增、外汇的失衡导致汇率暴跌,使得俄罗斯私有化后的资产被贱卖给外国资本的同时,各类资金在消费品不足的时候势必要找到一种替代商品,那就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外国货币,各路资金扑向外汇的时候,就造成国家资本急剧外流,同时世界各类资金会进来购买廉价的资产,一个国家的私有化也成为了国际食腐者的乐园,使得俄罗斯在国际上收支陷入国家实际金融破产的境地。
改革以来,俄引进外资累计仅为400多亿美元,而外逃资金约1500多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仅为270亿美元,导致卢布大幅贬值:美元与卢布比价1991年为1∶59,1992年1∶222,1993年1∶933,1994年1∶2205,1995年1∶4562,1998年跌到1∶6000。1998年实行币制改革,新旧卢布的比价为1∶1000,新卢布与美元的比价6∶1,现在已跌到28∶1到30∶1之间。国家的国际地位同时发生崩塌,贸易自由化将国内市场拱手让给外国。据1997年资料,外国产品占据国内市场的份额高达84%。
俄罗斯为什么会走上这样的私有化被洗劫的道路,这也是有过程的。1991年前苏联解体,1992年叶利钦上台即急于推出私有化的系统改革。其时35岁的盖达尔投其所好,根据哈佛大学教授萨克斯的“休克疗法” (shock therapy),制定了激进的改革方案。为此,叶利钦破格将盖达尔提拔为政府总理,并任命萨克斯为总统首席经济顾问。在这二人的设计和主持下,以放开物价、大规模快速彻底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休克疗法”激进改革全面推出。
经过上面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私有化对于国民经济的危害和对于国家、国民的洗劫是很容易通过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进行推演的,但休克疗法为什么能够让俄罗斯当年为之倾倒,不惜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而实行之呢?原因就是这样的政策取得过一些成功。
私有化在大国与小国的本质不同
休克疗法最早在玻利维亚实施,收到了一定效果。1985年玻利维亚政府的预算赤字达485.9万亿比索,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约1/3,通货膨胀率高达24000%。1984年的外债为50亿美元,应付利息近10亿美元,超过了出口收入。1980~1985年期间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了30%,
在这样的情形下,玻利维亚采取了休克疗法,在该疗法实施不到一周后,恶性通货膨胀便得到了强有力的遏制,物价从暴涨趋于稳定。1986~1987年通货膨胀率仅为10%~15%,1988年为21.5%,1989年为16.6%。国民经济通过短暂的下降也逐步回升。实行休克疗法的第二年,即1986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2.9%,但随后几年都保持了2.5%左右的增长势头。同时由于采取了有效措施,债务问题也得到了明显缓解,并最终使玻利维亚克服了严重的债务危机。此外,同样实行了休克疗法的波兰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所以对于休克疗法的推崇在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为什么在玻利维亚成功在俄罗斯就不可复制呢?他山之石怎么就难以攻玉呢?与俄罗斯不同的是,玻利维亚和波兰在实施休克疗法前,已经出现了恶性通胀和货币泛滥。因此,私有化后,其国家市场上的充裕货币正好可以被进入产权交易的增加的大量资产所稀释。
此外,国家规模不可同日而语。玻利维亚有900多万人口,109万平方公里国土,人均收入1000美元左右;波兰人口3800万,国土31万平方公里,这样的规模只不过相当于俄罗斯的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在不同的国家规模下,休克疗法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对于玻利维亚这样规模的国家,按照费雪公式MV=PT,其所需要的商品数量T是很容易被国际市场所满足的。但对于拥有1.5亿人口的俄罗斯来说,则远远不能。由于国际市场一时无法满足其巨大的商品需求,其结果一定就是对内通胀。而俄罗斯出口的大量资源和私有化企业的产权,国际市场也难以迅速消化,势必造成贱价出售,大好的江山就这样廉价易手。这里必须要注意到的就是市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市场出清”是难以实现的,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基本要求是市场可以快速调节,认为市场可以瞬间平衡,忽略这样的调节速度影响。然而对于大国和小国这样的速度差别巨大,尤其在休克疗法的剧变中其速度影响更被放大,由此造成了大国与小国之间疗法相似、结果不同的天壤之别。
由于俄罗斯是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商品运输也成为了一个重大问题,造成资金流动性和商品分布极大的不均衡。尤其是俄罗斯是前苏联的主要继承国,而前苏联实行的是典型的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统治地位,国家法律禁止私人拥有企业。1992年初,俄罗斯共有25万家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实行分级管理,其中属联邦所有的企业占17.5%,属各共和国所有的占27%,属边疆区和州所有的占8.4%,属地方所有的占36.2%,即按企业数目计算共计89.1%的企业归国家所有。由于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时国家的市场建设不足,造成流动性极大的不均衡,也使得通胀难以控制,因为用来收购产权和私有化债券的资金,与老百姓购买日用品的现金,二者的流动性是有着本质的鸿沟和不均衡的。这样的产业结构与市场化的要求差距极大,而这些弊端在玻利维亚甚至波兰这些体量较小的国家,是比较容易依靠国际市场的流动来消弭的,但对于俄罗斯这样的大国,无疑就是“蚍蜉撼大树”了。
为什么休克疗法在俄罗斯能够被顺利推行?原因之一是在休克疗法第一步棋——放开物价的初期,看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俄罗斯政府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
在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效果似乎立竿见影——以往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但是在商品供应开始出现不足、同时出售私有化债券的民众在得到大量现金后却没有地方消费时,物价就开始飙升了。物价飙升引发了进一步恐慌。按照休克疗法的第二步棋,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与物价改革同步出台。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税收优惠统统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缴纳28%的增值税,同时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但是面对飙升的物价和老百姓的刚需,高昂的税收被转嫁给老百姓,造成物价进一步被推高。而财政的收入不足必然陷入印钞的恶性循环,由此休克疗法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除了上面已经陈述的老百姓的收入被恶性通胀掠夺一空外,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从1992年到1999年,俄罗斯经济持续7年严重衰退,1998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了44%,工业总产值减少54%,消费品生产则下降58%。到2000年,俄罗斯GDP总量还不到美国的1/10,排名从1987年的世界第5位下降到世界第13位。俄罗斯居民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也在恶化,从一个大国沦为一个弱国。1988年前苏联人均GDP就已超过10000美元,整整20年过后,2008年俄罗斯人均GDP不过是9500多美元。
笔者无意评价“休克疗法”的宗师、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的功过是非,但所谓“经济”,无非“经世济民”,经济学家干的事儿,本就应以增加人类福祉为宗旨。不可否认“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取得一些成功,然而就在俄罗斯整个国家陷入“休克”的悲惨7年中,西方世界不断给予萨克斯以高度评价,对其理论缺陷却鲜有剖析与反思,这就有些让人觉得不可理解了。1994年12月出版的《时代》周刊盛赞萨克斯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经济学家”;1997年法国《Le Nouvel Observateur》把萨克斯列入到全球最重要的50位领袖行列。
假如中国被“私有化”,那会怎样?
对于少数人鼓噪的中国国有财产“私有化”前景,我们也可以根据以上推论的公式进行推演。根据国资委最新数据,中国央企资产总额逼近24万亿元人民币,假设加上没有计算在内的划拨地、矿山开采权和其他各种特许权利的价值,以资产的2倍计算,央企资产总额约合50万亿元,但是中国能够交易的钱有多少呢?
截至目前,中国的狭义货币是20万亿元,广义货币70万亿元,而广义货币的存款是老百姓的养老钱,通常是不会大量进入产权交易领域的。同时各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还锁定大约12万亿元。我们以狭义货币计算,其中16万亿元是企业储蓄,考虑到这些储蓄很多就是那些即将被出售的企业的流动资金,也难以进入交易市场,因此粗略和乐观的估计也就是有5万亿资金可以购买约合50万亿元的产权,如若按照俄罗斯私有化的做法,把这价值50万亿元的央企债券进入市场,按照费雪公式,如果其他货币条件不变,其结果就是要让上述资产的售价变成原来的1/10!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目前流入中国的热钱数额较大,这与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时的情形有本质不同。当年俄罗斯进行私有化前,流入到俄罗斯经济体的海外热钱数额并不大,即便如此,这些热钱在私有化后通过各种黑市大量进入俄罗斯,廉价收购原国企债券从而控制了大量的俄罗斯支柱产业,不仅攫取了俄罗斯人民多年创造的宝贵财富,也严重威胁到俄罗斯的经济和金融安全。
再来计算一下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目前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16万亿加上其他各类存款,总额为47万亿元;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3.5万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2.5万亿元。按照费雪公式MV=PT,如果私有化在一年完成的话,原来的PT只不过是12.5万亿而已,而中国国有企业价值超过50万亿,就算是货币的流通速度不变,50万亿已经是原来MV的4倍,这也意味着物价在私有化的一年内就要涨4倍!而老百姓的恐慌会让中国约47万亿元的储蓄也进入市场,这样物价就要在一年内变成涨价8倍。而恶性通胀下,由于社会不愿意持有货币,将导致货币的流通速度急剧甚至数量级增加。倘若我们把原来一个月花光的变成三天花光,就意味着货币的流通速度增加10倍。如此一来,一年内百倍通胀就成为现实!通胀100倍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无论在“私有化”中给了你多少,你几乎所有的财产都被洗劫了!
辩证看待美国的私有制度
说到美国的私有制度,总说美国的房子不仅是永久产权,而且房子上面的天空、房子下面800米以内的地也是属于房主的;只有高于一定的高度之后,天空才是国家的,如果在地下800米以内发现了石油或者其他矿产,这些资源都归房主所有,好像买了一套房子,以后这财产就归自己个儿了,“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的军队不能进”是一些对西方世界充满憧憬的人士心中的“神圣案例”。这些社会舆论给很多不明就里的中国普通民众造成了错觉。如果从更高的角度来认识一下这个所谓的所有权,其中就可以发现美国私有制“挂羊头卖狗肉”的端倪了。
私有制下买的房子,“国王的军队”真的不能进么?错矣!美国的房产税是1%~3%,假如你花100万美元买了一栋房子,房产税率3%,那么你每年要为这栋房子缴纳3万美元的房产税:100/3=33.3年,也就是说你每33.3年就要重新把自己的房子买一遍。要是私人的房子,就算这人已经死了,都要交房产税。而且房产税的征收是根据你所拥有房子的实际价值来征收的,如果在这33.3年里你的房子升值了,比如从100万美元升值到300万美元,那么恭喜你,你每年就要为这栋房子支付9万美元的房产税。若你是一个钉子户漫天要价,确实是可以不搬,但是你的房子的估价可是会随着周边的建设大大增值,你要缴纳的房产税也就随之爆增——在房产税模式下,钉子户难当啊!而且,虽说“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但政府收税人员则更是不可侵犯,你若不让税官进门,对方可是有权拿着枪上你家收税的!如若不交房产税,政府有权将该房拍卖,如电影House of Sand and Fog里的女主角不过是疏忽了一下,房子就给拍卖了。
在西方发达国家,因为房产税而丢掉房子的有一个经典故事。被金融家亨利佩拉特爵士“无偿奉送”多伦多市政府的卡萨罗马(Casa Loma)城堡是加拿大最大的私人府邸。在“大萧条”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多伦多市政府物业税的提升,该府邸从以前每年的600加元增加至每个月1000加元(这在当时是巨款),导致大富翁佩拉特爵士不得不靠拍卖艺术品和家具来缴纳税费。最后因为负担不起27303加元税款,该房子被收归多伦多市政府所有,如今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
房产税属于地方政府征收税种,是美国地方政府(县市区、镇、学区、社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大约占30%,一般占地方政府税收的70%左右。也就是说,美国的地方政府全靠房产税养着。根据美国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00年到2007年,美国的个人收入增长了28%,中等价位房的房价增长了48%,而美国房产税同期增幅是62%。
在纽约的曼哈顿区,90%以上的居民甚至一辈子都租房而住,为何?就是因为该区3%的房产税让很多人觉得不愿或难以承受。当年宋美龄女士居住在中央公园边上的那套Penthouse,价值约为七八千万美元,每年要缴纳200多万美元的房产税,这样的豪宅就是白送给普通人也住不起。而同时,由于当地政府规定每年房租上涨幅度不得超过3%,将房租控制在普通百姓可以承受的价格,也是当地居民更愿意去租房而不是买房的原因。
此外,一些国人认为美国土地都是私有,这也是误解。其实美国土地私有率并不高。目前,联邦政府拥有占美国国土面积30%的份额,而且这一比例逐年增加。再加上各州政府、县政府和市镇政府拥有的土地,私人土地的比例就更小了。
美国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制度,就是社区居民自治。比如你喜欢一个小区,光有钱还不行,还必须这个小区的居民同意,你才能搬进去(买房不需要邻居同意,搬进去住才需要)。如果你干了什么坏事,比如嫖妓被抓,小区居民可以投票赶你滚蛋,你不走就让警察(社区警察也是小区居民出钱养着的)拖你出去。而所谓的在你家地底下发现了石油也是你的,这样的说法也是一种忽悠人的说法,一方面在这样浅层难以有石油,更主要的就是即使有油,你要开采也必须要先征得邻里的同意,尤其是政府道路主管部门的同意(开采浅层地下资源会造成道路地基下陷的,而且还有环境、地下水等等资源问题),因此这样的所谓的所有权私有,实际上是口惠而实不至,连你想在自家院里打口水井,也必须先经过政府的批准和邻居的同意才可以进行,全然不是一些人想当然的“在我自家的地上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做法。因此这种所谓的“所有权地下资源也归私有”的说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是一个名义化。
因此,在美国对于房屋和土地的所有权,事实上是要与公众权利分享的,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使用权是与社区公众分享而不是你独享而排他的。美国的社区公众对于个人住房行使所有权的限制,是一种社会化权利对于私有权力的限制,如果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对“私有制”的认识就难免偏颇。
此外不得不谈的是美国高额的遗产税,这个所得税的比例非常高昂,甚至达到收入的一半!这个税收实际上就是对每一个人进行一次“盖棺定论”的所得税清算。这也是美国有些富豪热衷于“裸捐”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些吸收捐款的基金会是私有的,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其他人也能够捐赠到其基金会名下(这实际上也可视为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手段),名义上是回馈社会,实际上是其子子孙孙拥有和管理这个基金会,在避税的同时分得一杯羹。
事实上,对于美国的私有制度到底是个怎样的私有,还有很多点、很多层面可以剖析,以上只是从普通人比较关注的房地产角度来谈这个问题。这对于认清美国私有制的本质、厘清部分国人有关私有制的争论,或会有所帮助。
㈥ 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区别
一、种类不同:
民营企业指在中国境内除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私营企业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二、概念不同:
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民营企业是从经营机制上说的,而私营企业是从产权说的,后者受到相关法律保护,前者以前只是存在于学术理论上的说法,尽管实际运行中人们常说这个,但在工商部门是没有民营的统计口径的,只是在科技部门有民营科技企业的统计。
三、法律界定不同:
民营企业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凡是非国有国营的企业都可以称为民营。民营经济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外资经济、乡镇企业、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制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以及国有民营企业。
私营企业是一个有明确的法律界定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八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