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
【定义】
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定义,证券投资基金指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国际经验表明,基金对引导储蓄资金转化为投资、稳定和活跃证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金融结构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也表明,基金的发展与壮大,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健全完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证券投资基金的种类繁多,可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根据基金受益单位能否随时认购或赎回及转让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开放型基金和封闭型基金;根据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公司型基金与契约型基金;根据投资基金投资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货币基金、债券基金、股票基金等等。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开始于1998年3月,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成功地实现了从封闭式基金到开放式基金、从资本市场到货币市场、从内资基金管理公司到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从境内投资到境外理财的几大历史性的跨越,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上百年走过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证券投资基金目前已经具有了相当规模,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最重要机构投资力量和广大投资者的最重要投资工具之一。
1999年底,中国基金业的资产规模只有577亿元人民币,到2006年底,基金资产已达到了6220亿份、8564亿元的规模。截至2006年12月31日,包括53只封闭式基金在内,我国已有53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321只基金可供投资者选择。开放式基金自2001年推出以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截至2006年底,开放式基金占全部基金资产净值的比重已超过80%。从基金品种看,我国推出了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还迅速发展了ETF、LOF等品种,并且在尝试QFII、QDII方面也迈出了很大的步子。
随着中国基金业的快速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高,其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正在逐步显示出来。
证券投资基金在美国称为“共同基金”,英国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称为“单位信托基金”,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则称“证券投资信托基金”等。
我国在1998年3月颁布了"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对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起设立募集上市管理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分类】
(1)根据基金基金规模和基金存续期限的可变性划分,分为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
开放式基金:开放式基金是一种发行额可变,基金份额(单位)总数可随时增减,投资者可按基金的报价在基金管理人指定的营业场所申购或赎回的基金。
封闭式基金:封闭式基金事先确定发行总额,在封闭期内基金份额单位)总数不变,发行结束后可以上市交易,投资者可通过证券商买卖基金份额。
(2)根据基金的组织形式划分,分为公司型基金和契约型基金;
契约型基金:契约型投资基金是根据信托法组建的,也就是由委托者、受托者和受益者三方订立信托投资契约,由基金经理公司根据契约运用信托财产,由受托者(信托公司或银行)负责保管信托财产,而投资成果则由投资者(受益者)享有的一种基金。
公司型基金:公司型基金是按照《公司法》组建的投资基金,投资者购买公司股份成为股东,由股东大会选出董事、监事,再由董事、监事投票委任某一投资管理公司来管理公司的资产。这种基金股份的出售一般都委托专门的承销公司来进行。
(3)根据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划分,分为成长型、平衡型和收入型;
(4)根据基金的投资对象或投资范围划分,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期货基金、期权基金、认股权证基金、基金中的基金和混合基金等;
(5)根据基金的资金来源和用途划分,分为在岸基金和离岸基金。
(6)根据基金的募集方式划分,分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特点】
1、 专家理财是基金投资的重要特色。基金管理公司配备的投资专家,一般都具有深厚的投资分析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科学的方法研究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组合投资,规避风险。相应地,每年基金管理公司会从基金资产中提取管理费,用于支付公司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基金托管人也会从基金资产中提取托管费。此外,开放式基金持有人需要直接支付的有申购费、赎回费以及转换费。上市封闭式基金和上市开放式基金的持有人在进行基金单位买卖时要支付交易佣金。
2、 组合投资,分散风险。证券投资基金通过汇集众多中小投资者的资金,形成雄厚的实力,可以同时分散投资于很多种股票,分散了对个股集中投资的风险。
3、 方便投资,流动性强。证券投资基金最低投资量起点要求一般较低,可以满足小额投资者对于证券投资的需求,投资者可根据自身财力决定对基金的投资量。证券投资基金大多有较强的变现能力,使得投资者收回投资时非常便利。我国对百姓的基金投资收益还给予免税政策。
『贰』 什么是团体寻求发展其风险管理能力所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在应对各种社会风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发展各种非营利社会服务组织来减少人们的生活风险是现代社会福利发展的重要议题。在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中,加强它们的组织建设,研究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管理风险,对促进社会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非营利组织管理中的风险出发,针对我国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的局限,探讨其运行过程中的管理难题,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为解决社会服务机构管理中的问题提供参考。
2008~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作为一个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把如何建立应对重大社会风险的社会机制,运用各种非营利组织的力量来降低风险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冲击的问题提到重要位置来思考。从我国所经历的金融危机影响来看,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也给面临转型的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是工作机会减少,许多人失去工作收入而陷入需要救助的贫困中;另一方面则是福利资源减少而福利需求增加,导致整个社会福利供给压力增大。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社会福利供给的重要组织载体,非营利组织如何发挥其社会福利资源筹集和分配功能,帮助那些遭遇金融危机冲击的人们避免或减少生活风险,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安全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组织管理议题。本文以非营利组织管理中的风险为视角,结合后金融危机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要求,针对我国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的局限,研究它们在组织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管理难题,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一、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及其风险
组织管理大师德鲁克在谈到非营利组织的特征时指出:“它们所做的工作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政府。企业提供的不外乎商品或服务,政府则进行调控。……非营利组织既不提供商品,也不实施调控,其‘产品’既不是一双鞋,也不是一项卓有成效的法规,而是‘经过改变的人类’。”① 因此,在许多人看来,管理总是和企业或政府的活动相联系的。而非营利组织是人类改造机构,如果谈管理的话,那就意味着企业行为或政府控制,这与非营利组织追求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理想及服务人群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在德鲁克看来,作为担负特定使命和开展活动的组织,非营利组织更加需要管理。而管理对于非营利组织则有不同于企业经营和政府行为的特殊意义。“非营利组织自己明白需要学习如何使用管理这个工具,以免因不懂管理而使其发展受到制约;他们知道自己需要管理以便能致力于实现使命。”②
一般地说,管理是指透过一系列的活动或过程,善用组织资源,以有效率与效能的方式达成组织的任务或目标。③ 换言之,管理是一个组织为使其成员协调有效地工作而开展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决策活动。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管理活动不像企业那样只是围绕着利润或“经济效益”展开,也不像政府那样以政策调控或行政干预的方式去管理社会,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之道,靠的不是企业的经营手法,而是‘使命与领导’之道。因为每一项使命宣言,都必须反映机会、能力与投入感三项要素,否则将无法凝聚组织内的人力资源去做好该做的事。”④
具体地说,每个非营利组织肩上都承担着公众对它的信任,承担着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的责任。为承担起这一责任,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必须做到:
(1)应当明确地声明其使命和宗旨,阐明其服务对象的需求,并解释其项目是如何运作的、项目的成本是多少以及这些项目能带来什么好处。
(2)应当公开关于其管理、财务和运作方面的正确信息。其运作程序、过程和项目应当公开透明,并且符合其使命和宗旨。
(3)应当对其服务对象、支持者和整个社会负责任。
(4)应当积极实现其使命,代表大众的利益,做好管理工作,并且注重质量(参见温洛克非营利组织管理参考数据系列之八)。⑤
概括以上所述,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使命管理,但同时也是企业化的经营运作过程。从当代社会福利服务输送的新管理主义视角看,它涉及领导和决策、服务需求和投入、资源统筹、成本与效益等方面的管理,并且要求它们符合组织的使命和宗旨,体现了当代非营利组织管理目标的多元性。因而,“对非营利组织而言,除了自身必备良好的动机外,明确的使命、清晰的目标、正确的策略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式都为非营利组织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⑥ 这些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现代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复杂性——企业管理方式与承担社会责任并存、市场化运作和寻求公益与公正相交织,务实与创新、效率与效能并重。
台湾学者黄源协在概括福利服务输送的新管理主义思潮时指出:新公共管理运作模式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1)引进企业管理的模式;(2)明确绩效的标准并量化指标;(3)强调买卖双方分离的准契约关系和准市场化的服务供给模式;(4)强调公共服务的去集体化和分散化,促进公共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竞争;(5)强调服务使用者的选择权和发言权;(6)重视资源配置的纪律和节约;(7)降低政治决策对公共服务管理的直接干预。⑦ 在这种新管理主义思潮影响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发生了重大变革并面临更多的风险。其中:目标和意义的价值创造与绩效追求、社会责任的使命担当与契约式和市场化的服务提供方式相结合的管理要求,不仅在创新管理方式上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要求组织管理承担更多的使命风险、决策风险、筹资风险、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效率与效能⑧ 风险。
社会服务机构是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福利发展和非营利组织的慈善功能发挥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非营利组织如何坚持并推进它的使命和宗旨、如何平衡其服务过程中的社会价值(公平)和组织目标(效率)追求的冲突,就成为它克服金融危机下管理风险的主要任务。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局限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走的是一条独特而曲折的道路。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是由国家全部包揽的,社会福利事业基本上由政府包办,除了政府部门化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行政化的事业机构如红十字会承担着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外,其它的社会服务职能全部归属政府各职能部门。以社会服务为主要责任的非营利组织发展滞后的状态,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开始发生改变。
从社会组织⑨ 发展经历的过程看,大致分为“社会组织兴起阶段”和“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和新的发展高潮阶段”。⑩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持续增加,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不断增长,与此同时,由“市场失灵”造成的分配不公问题显现,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扩大,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福利服务的提供和社会服务体制创新提出了更为现实和紧迫的要求。同时,随着大陆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形成,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人自身的发展更直接地表现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11) 在这种客观背景下,各种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纷纷建立,并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见表1)。
据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1.4万个,比上年增长7.0%;这些社会组织业务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工伤服务、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475.8万人,比上年增长4.2%;形成固定资产8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各类费用支出964.8亿元,比上年增长7.2%;社会组织增加值为37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占各类民政管理单位增加值比重22.6%,占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0.31%。接收社会捐赠77.3亿元,接收捐赠实物折价26.1亿元。其中基金会1597个,比上年增长19.2%;公募基金会943个,非公募基金会643个。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133个,其中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53.6亿元,接收捐赠实物折价17.1亿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组织网——统计数据,2009年8月3日)。
此外,在对外开放政策引导下,大量港澳台地区和外国的非营利组织进入大陆,它们无论在专业性、资金还是管理方面都显示出较强的实力,在扶贫、教育、禁毒防艾、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慈善救济、减灾防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13)。
然而,尽管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近年来快速增加,但是受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影响,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仍然存在明显不足。而金融海啸的袭来,不仅给正处在成长初期的中国非营利组织带来不利的影响,也暴露出它们发展的局限。这些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它们的“先天弱质、后天困难”。有关研究者(14) 指出,国内的非营利组织在获取和运用资源、协调关系、发挥作用等方面都不存在明显的优势。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在政府规制和市场挤压下艰难寻求生存和发展之路,难以展现在国外非营利组织身上看到的勃勃生机。调查显示,41.4%的非营利组织认为资金缺乏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其它相关的重要问题依次是:缺乏活动场所和办公设施(11.7%),缺乏人才(9.9%),政府支持力度不够(8.5%),组织内部管理问题(7.5%)等。这些局限又被概括为资源不足、能力不足、缺乏自治和发展不平衡等四个方面(15)。因而,国内非营利组织在回应民生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平等、发展社会福利等社会功能的发挥上,在影响社会进步和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缺陷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像应对金融危机这样重大的社会经济危机面前,其作用的发挥却无足轻重,难以担当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造成非营利组织“先天弱质、后天困难”局限的原因,首先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治理结构还未完全转变,过去长期存在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政府对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的集中控制局面尚未完全打破,在单位制(16) 的社会组织形式下,高度依赖单位(政府)的福利文化观念仍然在影响着个人和组织、普通公民和政府的行为。相应地,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基础还不牢固,活动的社会空间还相对狭小,限制了它们的发展。
其次,非营利组织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有待完善。受非营利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17) 限制,它们独立的法人地位还不明确。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特点来看,有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是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由各级党政机关转变或直接创办,承担政府机构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而形成的。这些组织,不仅其主要的资源来源于党政机关,且在观念上、组织上、职能上、活动方式上、管理体制上等各个方面,都严重依赖于政府,甚至依然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18) 另外一部分由民间自发建立的非营利组织,由于要挂靠一个业务主管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自主开展活动。
再一点,公民社会的发育还不成熟,社会普遍的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尚未形成,人们还只是把非营利组织看作政府控制的福利体制的补充,而没有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看待,因而得不到广泛的社会支持,难以产生影响社会政策和人们行为的作用。此外,受官本位思想影响和人们长期形成的对非政府的组织机构的偏见,非营利组织与政府机构在社会地位上不平等,常常被作为协助政府开展工作的从属机构,限制了它们在法律的框架内以独立法人身份自主活动的能力和空间。
最后,非营利组织本身的发育也还幼稚,组织的理念和使命、内部治理、组织文化建设、机构运作的制度化和自我发展能力都存在相当的缺陷,以至于组织定位不明,发展动力不足,甚至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严重制约着它们作为“第三部门”作用的发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
总之,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局限,限制了它们作为社会服务机构在改造人类、改善社会福利状况、履行社会责任中的使命担当,同时也使它们在应对社会风险与危机时显现出能力不足的缺陷。而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正是这些局限造成了这些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难题,加大了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管理风险。对此,我们需要作进一步的讨论。
三、当前我国社会服务机构面临的管理难题
当前我国社会服务机构管理面临的主要难题是:理念和使命的确立、制度建设、资金筹措、人才聚集与专业能力培养、机构运作的管理方式等。
从理念与使命的确立来看,按照德鲁克的管理理念,非营利组织管理的灵魂是理念和使命的确立,“非营利组织是为其使命存在的,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改善社会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它们为其使命而存在,这一点必须铭记在心。”而从使命管理的角度看,“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则是确保每一个人能够看见使命,听见使命并使之体现在组织的日常活动中。”(19) 具体说,对一个机构而言,使命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它需要明确组织的长期目标,需要培养组织成员对其的奉献精神,同时也需要有简洁、清晰又直观的使命陈述。比如美国女童军的使命陈述:“帮助少女成长为自豪、自信和自尊的年轻妇女。”因此,“成功的使命需要具备三要素:机会、竞争力和奉献精神。”(20) 即使命反映组织寻求机会和确定社会需要的努力,做好自己工作的独特竞争力,以及全身心投入所从事的工作的献身精神。
反观国内的一些社会服务机构,缺乏对组织的理念和使命的陈述,导致自己的定位不清楚、不明确,是许多机构战略管理的缺陷。而一些机构的创办,本身就缺乏使命感,它们的领导者或经营者把政府对社会服务的投资看作一个商机,把非营利的公益事业当作风险经营的企业行为,用商业的理念经营社会服务事业,使机构因理念和使命感缺失而士气低落,工作没有动力,陷入使命管理危机。
从制度建设的方面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像其它组织的管理一样,也需要建立明确的制度规范来约束其领导者和成员的行为。对一个社会服务机构来说,如果只帮助一个人,根本不需要什么策略,若要帮助一百人,就需要良好的装备和计划,而要帮助一万人或者更多,则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策略和管理体系,将每一个实施环节落实到位。(21) 非营利组织服务于社会大众,它的管理要有效益和效能的评估。正像德鲁克所指出的,机构要从使命开始,告诉我们组织存在的目的,然后引入绩效表现,再由绩效的考虑引导其评价工作的效果。而国内的许多社会服务机构往往由于缺乏这样的策略和管理制度而陷入运作困境。
以机构理(董)事会的设置为例,虽然一般的组织都设有理(董)事会,但是在一些机构,这一设置只是限于一年召开一次或两次会议,变成对机构管理约束甚少的咨询顾问角色。而一个运转良好的非营利组织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主动型的董事会。它的角色包括管理者、资源开拓者、外交大使和顾问等四种,(22) 以推动机构有序而有效的运作。此外,通过制度建设来创造一个适宜的内部工作环境,以促进有效率的服务输送(23),明确组织内部的规划、组织、领导、任用、控制与决策等职能,使其成员能充分发挥潜能,对社会服务机构的制度建设也是不可缺少的。
而从资金的筹措来看,目前社会服务机构最感困难的管理难题,就是由于相当一部分机构资金不足而限制了它们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这一难题的存在,一方面是因为大的社会环境对于机构筹资不利。整个社会的慈善意识和人们捐助公益事业的能力不足;资源过度集中在政府手中及传统的政府包揽社会福利事业的观念与行为方式限制了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以至于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公益事业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行为,凡事求助于政府的行为方式成为惯性。另一方面,机构自身的资源开拓能力也存在问题。许多机构不是积极向外寻求社会捐助,而是单一等待政府资金支持,或者只是盯住富人或大企业,希望通过他们的善行或某种有条件的捐款来获得捐赠。这样的方式导致一部分机构资金严重不足,难以开展正常活动,甚至处在名存实亡的“休眠状态”。(24) 而有一部分机构为了得到企业捐款而被其利用为企业拓展市场、牟取利益和提高知名度的工具。还有一些机构为了生存而违背组织的宗旨从事与自身业务不相干的经营活动。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资金筹措的管理难题不仅会使非营利组织运行困难,甚至会导致它们陷入巨大的管理风险中。
再从人才聚集和专业能力培养的方面看,大陆社会服务机构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难题一方面是专业人才和服务的专业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优秀专业人才的流失和招募困难。这一管理难题的产生有多重原因。
首先,多数社会服务机构是属于“体制外”的单位,在一个注重体制资源和主流地位的环境里,体制内外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职业声望和职业前景存在很大差异,“政府公务员”或“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身份意味着收入稳定、地位高尚、职业前景光明,而体制外的非营利组织在多数人眼中,则属于不稳定、地位低和待遇差的范畴。因此,凡是有经验或专业能力强的人才,往往不愿待在体制外的单位里。
其次,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当知识越来越成为主要生产要素时,知识工作者作为雇员同时又是掌握着生产资料的专业工作者,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价值创造的主要生产力。而知识工作者尤其是高知识人士作为专业人员更重视专业成就和自我实现,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再愿意终身从属于某个组织,而更愿意将组织视为其实现个人目标的阶段性工具。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成员,其专业人才也具有同样特点,如何解决这一时代性难题,是对社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大挑战。
再次,社会服务机构专业能力不足的背后,是缺少具有组织创新和专业创新能力的领导人或管理者,他对组织发展的预见性,对其领导下的员工的各种需求的敏感性,以及专业变化和各种挑战的应对能力,决定着他对组织人才和专业能力建设的重视程度。而这一切会促使他采取措施,改变或发展组织文化,营造良好的、具有专业挑战性和专业成长空间的工作环境,吸引和聚集优秀人才。正如一个国际基金会的中国项目总裁所说,留住员工有两个步骤,一个是清晰地告诉员工我们的愿景,另外让员工感到他们是愿景的一部分。(25) 事实上,一些成功的非营利组织正是靠着其领导人的卓越专业管理能力而创造了一个聚集优秀人才、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局面。这正是许多社会服务机构破解人力资源管理难题的可寻之道。
最后,从机构运作的管理方式来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不是利润或财务底线的管理,相对于企业,非营利组织是一种无底线的绩效管理,然而,绩效和成果对于它其实更加重要,但也更难测评和控制。它必须根据自己所设定的远景和标准、所创建的价值、所做出的承诺以及所提高的人类能力的绩效来进行自我测评。(26) 但是,这样一来,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也就更容易犯过度自信、过于理想化或官僚主义的错误。就一些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方式而言,专注于自己的理想,只从组织内部管理的完美性而不从服务人群的实际需要出发,就常常使其管理变成无效的。
以笔者经历的一个案例为例,某个社会服务机构在为城市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确定了以小额贷款帮助他们创业来实现其城市就业的目标,并以项目运作的方式实施。但是,两年过去了,项目并没有达到它预期的效果反而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当进行评估时,我们发现,其实这个设计完美的计划与流动人口的现实需要不吻合,存在较大差距。因为小额贷款一方面有过多的限制条件(为保证资金的安全而设定的),而贷款额度又不足以让他们的创业能实质性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另一方面贷款仍然存在一定风险,他们有后顾之忧。这样他们参与这个项目的积极性就变得很低。相反,对他们来说,子女教育和一些劳动技能的培训是更急迫的需要。在调整了计划后,这个机构的服务开始收到较明显的效果。
此外,非营利组织的运行主要不是靠自己创造的财源,而靠捐款和项目式管理来维持。这一特点既显示了它的管理特色,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管理难题。比如,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机构要满足两个、甚至更多客户的需要:捐助者的意愿和受助者的需要,有时还要考虑受助者所处社会环境及相关人群的需要。这要求整个管理过程要更科学、更全面和更具艺术性。然而,对于国内大多数的服务机构而言,由于其规模小、专业水平低、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单一、活动范围狭窄,难以适应这种复杂管理的要求,因而,管理方式简单、机构运行不畅、目标达成效果不佳,就成为许多非营利组织常常遇到的管理难题。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社会服务机构面临的管理难题,反映的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局限。正是由于这些局限和管理难题,它们的发展存在许多管理风险,在响应社会需求及社会重大危机如金融危机、地震、海啸和灾害,以及改善民生、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要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困难重重。而关注这些问题,帮助非营利机构解决它们所面临的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对改善非营利组织管理,提高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与社会声望,推动社会服务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叁』 公募基金有风险吗 公募基金的风险有哪些
公募基金和所有的理财产品一样,都是存在风险的。
公募基金主要可分为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股票基金是指以股票为主要投资对象的投资基金,持有的股票资产占基金资产的至少80%以上,与投资者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相比,股票基金具有组合投资、分散风险、追求长期资本增值的特点, 比较适合没有股票投资经验,但愿意分享股票收益的长期投资者,以及追求高收益的积极型投资者。
混合型基金是指投资于股票、债券以及货币市场工具的基金。另外,根据股票、债券投资比例以及投资策略的不同,混合型基金又分为偏股型基金、偏债型基金、配置型基金等多种类型。混合型基金既然是属于股票型基金、货币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综合体,这也就决定了其风险和收益介于三者之间,即风险及收益低于股票型基金,高于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是一种风险及收益比较适中的理财产品。
债券型基金是指债券资产投资占基金资产80%以上的基金。因此,债券型基金的波动性通常要小于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可以说它是一种风险与收益水平适中的投资理财工具,适合风险偏好适中、 追求资产稳健增值以及有优化投资组合、降低整体风险愿望的投资者。
但是相对于国外成熟的基金市场,中国的公募基金市场仍存在流动性风险高,投资品种受局限,基金产品缺乏创新等问题。很多公募基金可能会随时遭遇主动清盘的风险。
为何要主动清盘?简单地说,基金盘子太小,不赚钱,甚至亏钱是最直接的原因。目前,公募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靠收取管理费。基金公司做的是“规模”,只有规模够大才能盈利。目前,国内股票型基金管理费率通常在1.5%左右。按照目前基金规模最低为300万元计算,一年也就只有数万元的管理费。因此,迷你基金选择清盘,主要原因是“甩包袱”,让基金经理腾出精力来“一拖少”甚至“一对一”地管理基金。
对于投资者来说,公募基金即使清盘,也会按最后一天的净值把钱退给投资者,相当于强制赎回,投资者不必过于担心钱“飞”了。但是那些以高于清盘日净值买入基金的投资者,将亏损离场。
因此,投资者在申购基金时应注意两方面事项:
一是要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持有人在申购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合同终止条款,公募基金清盘主要分为发起式基金和非发起式基金两种,两者的清盘方式、清盘规模和清盘时间等都有很大区别。
二是要有平和心态。公募基金清盘将按最后一天的净值把钱退给投资者,相当于强制赎回,自成立以来一直亏损的基金,产品亏损的风险由投资者承担,时间成本也可能会较大。因此,投资者在申购较小规模的基金产品时,相关风险可能会更高,需要特别注意。
在投资公募基金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种。拿不准的可以先做好功课,学习相关知识,切忌盲目投资。
『肆』 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有什么区别他们的风险不一样吗
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本质上都是代客理财,主要通过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公开或定向募集资金,由托管人托管,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工具的投资,投资者获得投资收益,也承担因投资产生亏损的风险。
公募基金面向公众发售募集基金,投资门槛较低(现在基本无门槛,多少钱都可以买),在投资品种、投资比例、投资与基金类型的匹配上有严格的限制。
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募集发售,需要投资者提交资产证明,一般是个人净资产不能低于100万元,以及个人的金融资产不能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平均年收入不能低于50万元。
一般来说,私募基金最大的优势是资金应用更有效用,表现为收益率更高,但同时风险也相对更大。因此,国泰元鑫友情提示,一般投资者在投资私募的时候,一定要量力而行,除了比对投资门槛外,还需要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出发选择匹配的产品;对于公募基金,投资者同样要考虑适当的产品进行投资,选择合适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切忌因为投资心态不成熟、投资能力和经验的不充足发生产品的错配。
『伍』 选公募基金进行定性分析时,可以从哪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基金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数据来源对冲基金的业绩净值 从实践来看,对周业绩进行跟踪比较有价值,月度业绩样本太少,误差偏大,而日业绩持续性太差)
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
夏普比率
詹森比率(风险调整后的绝对收益)
特雷诺比率
索提诺比率
卡马比率
stutzer指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能力)
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
择时能力 (C.L指标模型)
风险分散能力及选股能力(M.C.V指标)
业绩和风格的归因(每个对冲基金都各有其特性,定义不同对冲基金最好的方式就是分析它们不同的回报 来源,一般有增长基因,通胀基因,风险偏好基因,融资流动性,规模基因,价值基因,市场基因,股票动量基因)
追踪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以及信息比率 (区分投资能力和运气的指标)
回归系数法,绩效二分法(业绩持续性的检测)
风险控制能力
下行风险
最大回撤
下方差
Vary值
策略容量
交易品种的多样性,流动性
潜在变现损失率
注意 不同策略的基金不能简单比较,一般只能比较同策略的基金。即使同样的策略获得同样的业绩,依然需要比较杠杆、风险敞口的大小。
特殊时间窗口的特殊表现
基金的投资决策过程(决策过程还包括风险控制的制度、流程和纪律性)
公司的投资团队的业绩考核方法
以此作为公司私募基金的定性评价属性标识。
定性分析中对人的考核是第一位的,一流人才的思想产物就是投资理念和投资逻辑,而投资组合和过程,都是落实和执行投资理念和投资逻辑,而过往业绩,则是结果。大数法则中发现,一个好的基金经理大多数学术背景为理工科,如数学,物理(量子物理和流体物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或存在高度相关性,对那些没有数理教育背景,而是超跟交易员成长起来的牛人,对这类基金都要特别的谨慎。
运用定量分析系统得出对私募基金机构样本的业绩评价结果,此分析完全 基于私募基金的历史业绩。具体而言,分别计算风险调整后收益 风险控制能力、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 策略容量 这个四维度的得分,乘以所占权重以此作为公司私募基 金的业绩评价属性标识。 其次,运用定性分析系统得出定性排名,定性分析基于专家系统的走访调研,定性 分析。具体而言,分别对公司投研能力、 基金的投资决策过程 和 规模及契约、透明度进行打分,以此作为公司私募基金的定性评价属性标识。
最后,将定量分析系统中的得分乘以权重,与定性分析系统中相关指标的得分乘以权重,计算出私募基金综合得分排名
以上是我分析基金的一些方法和心得,希望对你的决策有所帮助。
最后强调一点
基本面研究只是表明,基金的业绩是可分析、可判断的, 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基金的基本面决定了基金的相对业绩,而市场因素与基本面因素才共同决定了基金的绝对业绩
我们的运作远不止筛选好的基金那么简单。而现在国内FOF过于关注基金筛选,在投资流程上忽略了资产配置,“FOF相对于其他理财产品的最大优势就是在大类资产配置上”。
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决定了基金组合投资的业绩,投资者应首先考虑大类资产配置比例,其次才是优选基金或管理人。
『陆』 购买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存在哪些风险
【私募基金风险】
私募基金风险具有普遍性,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风险较大,收益也较为丰厚。
1、法律和政策风险
对于国内私募基金而言,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使其处于法律和政策的边缘地带。由于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得不到承认,其经营活动一直游离于法律和政策监管之外,一旦发生违约行为,不论基金管理者还是投资者都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因而面临很大的法律和政策风险,并且基金规模越大,这种法律和政策风险就越高。
2、道德风险
私募基金的组织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机制”,有限合伙人将资金交给一般合伙人负责经营,只对资金的使用作出一般性的规定,通常并不干预基金经理的具体运营。而私募基金经理的收益除了固定的管理费之外,还有业绩提成费用。如果基金经理滥用自己的职权去追求更多的个人利益,就会使基金持有人的资产承受更大的风险。所以即使私募基金有较为优越的激励安排,但代理人的道德风险仍然存在。
3、操作风险
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具有隐蔽性,国际上一般对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没有严格的限制,这就会造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不利于对基金持有人利益的保护。在没有外在约束机制的情况下,私募基金追逐利益的投机本性,可能会让它们为了获取巨额的利润,与上市公司串谋,进行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违法行为。这些操作风险都会给投资人和市场带来很大的危害。
4、流动性风险
私募基金一般都具有很长的锁定期,在这期间资金不准撤出,以此来保证基金运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对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不造成影响。私募基金不能上市交易,因此风险不能随时转移,持有人只有等待持有期满才能变现,基金持有人可能在基金封闭期内,会因为资金难以变现而发生债务危机甚至破产。
【公募基金风险】
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相比,风险较低,但是风险依旧存在,且不同的公募基金类型所面临的风险也不一样。下面就以公募基金的不同类型来判定风险。
公募基金的风险等级如下:
① 低风险(1级):货币市场基金;
② 中等偏低风险 (2级):债券型基金+债券型QDII基金;
③ 中风险 (3级):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股票型QDII基金+混合型QDII基金;
④ 中等偏高风险(4级):商品类基金、商品类QDII基金等流动性相对好的另类投资基金;
⑤ 高风险 (5级):定增类基金2、非上市股权投资基金3等流动性相对差的另类投资基金。
不同的公募基金类型面临不同的风险:
1、股票基金
股票基金是指以股票为主要投资对象的投资基金,持有的股票资产占基金资产的至少80%以上,与投资者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相比,股票基金具有组合投资、分散风险、追求长期资本增值的特点, 比较适合没有股票投资经验,但愿意分享股票收益的长期投资者,和追求高收益的积极型投资者。
2、混合型基金
混合型基金是指投资于股票、债券以及货币市场工具的基金。另外,根据股票、债券投资比例以及投资策略的不同,混合型基金又分为偏股型基金、偏债型基金、配置型基金等多种类型。混合型基 金既然是属于股票型基金、货币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综合体,这也就决定了其风险和收益介于三者之间,即风险及收益低于股票型基金,高于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是一种风险及收益比较适中的 理财产品。
3、债券型基金
债券型基金是指债券资产投资占基金资产80%以上的基金。因此,债券型基金的波动性通常要小于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可以说它是一种风险与收益水平适中的投资理财工具,适合风险偏好适中、 追求资产稳健增值以及有优化投资组合、降低整体风险愿望的投资者。
4、货币市场基金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流动性较好的现金和银行存款,货币基金收益率一般要高于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适合于厌恶风险、对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要求较高的投资者进行短期投资 。因为具备申赎便捷、到账时间短、交易费用低廉的特点,货币市场基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活期存款。
公募基金的特点是:四权分立,信息透明,风险分担,因此造就了公募基金较为稳定的收益状态。虽然共募基金一直存在流动性风险高,投资品种受局限,基金产品缺乏创意等问题,但是风险基本稳定。
『柒』 有没有推荐的公募基金风险管理研究书籍
讲公募基金风险管理的书不多。看了题主的资料和学历背景,建议先从FRM的知识回体系入手,了解关于金融行业风险答管理的大致框架,再详细了解我国监管部门(银监会、央行等)的各项规定。有一本《基金的风险管理:基于欧盟基金监管体系的思考》,的讲得是监管政策,可做了解。
『捌』 私募和公募基金在投资理念,机制,风险承担上有哪些区别
公募基金是面对普通投资者,门槛比较低。但是,私募基金甚至不能公开宣传,只是针对特定的投资者,参与的门槛比较高。
就业绩来说,公募基金水平不行还是可以安稳收管理费,因为太多投资者了。但是,私募基金都是要求比较高,不然在行业内也活不下去。就算不用你赔钱,但也没有人找你了。
『玖』 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风险哪个大
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区别如下:
1、募集的对象不同。公募基金的募集对象是广大社会公众,即社内会不特定的容投资者。而私募基金募集的对象是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包括机构和个人。
2.募集的方式不同。公募基金募集资金是通过公开发售的方式进行的,而私募基金则是通过非公开发售的方式募集,这是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最主要的区别。
3.信息披露要求不同。公募基金对信息披露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其投资目标、投资组合等信息都要披露。而私募基金则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很低,具有较强的保密性。
4.投资限制不同。公募基金在投资品种、投资比例、投资与基金类型的匹配上有严格的限制,而私募基金的投资限制完全由协议约定。
5.业绩报酬不同。公募基金不提取业绩报酬,只收取管理费。而私募基金则收取业绩报酬,一般不收管理费。对公募基金来说,业绩仅仅是排名时的荣誉,而对私募基金来说,业绩则是报酬的基础。
6.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除了一些基本的制度差别以外,在投资理念、机制、风险承担上都有较大的差别。
『拾』 如何进行私募基金风险管理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来控制私募股权基金的风险:
1)合同制约,即事前约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是所有商业活动都会采取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风险规避措施。
2)分段投资,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有效控制风险,避免企业浪费资金,对投资进度进行分段控制,投资资金的划拨要按照项目进程分阶段进行,而不要一次到位。
3)违约补救,即在项目投资初始时期,私募股权基金可以接受少数股权的地位,而项目公司管理层控制大多数股权,但投资方可以与项目公司签订一份投票权协议,以保持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特别投票权。
4)股份比例调整,即在项目投资中,私募股权基金运用复合型的金融工具,如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附认股权债券或其组合等,进行投资中的股份比例调整,从而降低自己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