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世纪文学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首先你了解什么叫新世纪文学不?先推荐一篇论文给你做个小参考。具体的作家、作品你再找。
新世纪十年文学:断裂的美学如何整合?
没有人能否认,新世纪十年中国文学生态所呈现出的空前多样繁复的格局。新媒体、新世代、新文类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学在美学上呈现的“断裂”乃至“深刻的分裂”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如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所言:“今天,我们再强调断层、分裂,已经没有意义,如何扩大视野,将断裂的文学进行整合,使整个文学生态成为一种新的文学。这才是我们今天探讨新世纪文学十年的意义。”这里选取部分“知名评论家”与“新锐批评者”各具特色的观察视角和视点,为我们打开与众不同的视野。——编者
知名评论家观点
从“青春情怀”到“中年危机”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
很多人认为新世纪十年文学没有什么特点,跟上世纪90年代拉不开距离。这是事实。对新世纪文学的起点在上世纪90年代的观点,我比较赞同,因为新世纪文学的基本特点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形成的,到新世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的20年,中国社会空前平静,这也给我们造成一种假象,文学似乎没有很大的发展。新世纪十年文学正经历“从青春情怀到中年危机”。
纵观现代史,中国社会长期处在动荡中,差不多十年一际,社会为之一变。这也造成文学一直处在后浪推前浪的进程中。20世纪开始,以“五四”新文学为特征的中国新文学基本上是青春文学,是一种激情洋溢,对时代造成冲击力,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文学。“五四”崛起是以反对前辈为目标的,十年之后,“革命文学”兴起时批判的矛头指向胡适、鲁迅、叶圣陶等;又十年后,“抗战”崛起,清算的是30年代的左翼文学。后浪推前浪,文学以不断通过否定前人的方式来推动自身发展。这一特征造成我们的文学始终处在“青春文学”这个维度上。它的特征是我们的作家始终是青年作家,处女作往往是成名作,也是代表作。最典型的是曹禺23岁发表《雷雨》,巴金30岁左右发表《家》,等等。很多作家在青年时期发表了重要作品之后,就很难超越自己。其实仔细去看,有的作家在晚年发表的作品比早期成熟,但是时代在发展,在客观效应上,在学术界的评介上,这些作品的影响力远远不如他早期的优质作品。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那个时代是“青春”的时代。
这种情况到新世纪之后突然发生了改变。王安忆、莫言、余华等作家,他们的青春年代是在上世纪80年代,但到今天我们在谈论文学的时候,还是把目光投向这些最优秀的作家身上。这也掩盖了一个问题,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作家都不在我们的视野中。这就造成一种断裂。
而“80后”作家的文学状态与之前完全不一样,他们成了一种崭新的力量。今天,我们再强调他们的断层、分裂,已经没有意义,意义在于我们如何扩大视野,使整个文学生态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将断裂的文学进行整合。这也是我们今天探讨新世纪文学十年的意义。
何为“传统文学”?
李敬泽(《人民文学》主编)
如果新世纪十年有个起点的话,我愿意把这个时间点定在1998年,那一年,出现“断裂”事件,那一年,网络文学真正兴起,在那之后,“美女作家”事件发生。在这之前和之后,确实有些事情不同了。其中有一点,让我感受特别深刻。在那之前,当我跟别人讲我是从事文学的,所有人都会不言自明地明白你的职业。十多年过去了,当面对媒体和不熟悉文学的人,如果我说是搞文学的,我一定要给自己加一个困难的界定,不然对方就会追问你是搞网络文学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十年之前不言自明的文学,现在不得不面对一个自我言说、自我辩护、自我指认的困境。
我现在正在做的这件事,有时被叫做“纯文学”,有时被叫做“严肃文学”,有时被叫做“主流文学”,有时被叫做“传统文学”。每个名字都让我有点不甘心。我们真的就纯成蒸馏水了吗?严肃文学是相对于什么而言?我们是不是就真的严肃得那么僵硬?我们是主流文学?那也要看在什么意义上说,如果是在市场意义上,我们还真不是主流文学。至于最通用的说法传统文学,我觉得更奇怪,奇怪在哪儿呢?前几天我遇到几个搞网络文学的朋友,我跟他们说,在我看来,你们才是传统文学,我才是新文学。为什么呢?类型小说、黑幕小说、官场小说、志怪小说、言情小说、狭邪小说,在“五四”之前都有,是我们已有传统中的一部分。我从事的文学倒是新文学,是在传统之后的“五四”新文学。怎么就在100年之后,之前的传统文学变成了新文学?
当然在中国现在的语境中常带有一种价值判断,通常认为传统是不好的、落后的、消亡的。其实也不一定。就像我刚提到的几种类型的小说,它们是如此传统,这种传统代表着人性的基本需求,以至于历史的野火烧不尽它们,一百年后市场的春风一吹,又生了。它们依然有巨大的生命力。传统在这个意义上意味着巨大的生命力,意味着人性的基本需求。但同时,新也不再仅仅是进化论上的意义,也不完全是褒义的。也可能恰恰证明了,“五四”新文学依然是如此地新,依然在经受考验。
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经历的不仅是美学的断裂,还有美学的深刻的分裂。说实在的,我从来不认为我们一定要对消费性、娱乐性采取敌视的立场。我觉得真正的问题不在这儿,而在我们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共同开创的这样一个传统,“五四”所确立的一整套文学的基本价值,五四与现代中国的约定,对新的民族精神、对中国现代性所作的承诺,是不是现在就终结了?如果说终结了,我们所从事的文学,文学面对历史的合法性在哪儿?真正的强大的精神资源在哪儿?就成了问题。如果没有终结,如果还有信心,“五四”的志向还在,我们面对的可能就是更为复杂的问题: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这样的志向如何实现?如何面对既分裂又断裂的美学?甚至是如何去描述、判断?我满怀困惑。
新世纪文学十年的“常道”与“变道”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据我的感觉,文学的断裂真正发生在“80后”作家的兴起。为什么?“80后”之前起码有五代作家还在写,从30年代出生的到70年代出生的。观察后你就会发现,只有“80后”与前五代作家没有清晰的内在传承关系。在前五代作家的压力之下,“80后”作家要出场,必须采取一种特殊方式。这种断裂有一很鲜明的标志,就是出场方式不一样,前五代作家的出场和成名,基本上是由期刊、评论家、文学史三位一体的力量共同塑造的,而这对“80后”作家几乎没有作用,出现新的三位一体:出版社、媒体记者和读者见面会。完全不同的塑造作家力量的形成,构成了新一代作家不同的出场方式。这种断裂方式非常明显,文学生态的变化包含着作家心态、作品趣味的变化。将他们与前五代作家相接时,你会发现里面有接不通的东西。“80后”这一代新作家出现,断裂这种事实才真正发生。
由此我在想,过去我们谈论很久的消费社会在这一代人身上可能真正来临了。但是,我并不认为所有新的东西都是好的。每个作家的写作黄金期都很短,十年基本可以反映一个作家的写作面貌,把目光聚集在年轻人身上可能更能看出一种变化。对这种变化,我是有疑虑的,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我们在认识、研究、传播年轻一代文学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可能很狭窄,这种狭窄包括“80后”写作者所描写生活的狭窄,还有我们关注到的“80后”作家面可能也很狭窄。这让我产生一种疑虑,我把它称为生活的殖民。观察浮在面上的“80后”,你会发现他们绝大多数写的都是都市生活,比如喝咖啡的生活和吃哈根达斯的生活,这种生活成了主流。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五十年后如果有人想通过他们的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他会觉得那个时期的年轻人天天都在喝咖啡,在吃哈根达斯。这其实是用了很少人享用的生活,殖民了更多的沉默的在隐秘中的生活。铁皮屋的生活、打工者的生活,这些人的生活有谁来书写?
我还觉得现在的作家,尤其是年轻作家,文风过于华丽和幽默。华丽和幽默不是坏事,但它可能代表一种倾向:可能遮蔽甚至卸下“五四”以来或20世纪现代文学以来所留给我们的那笔沉重遗产。文学想要影响社会,影响自我,对一个我们认为狭窄的空间发言,我们还真卸不下这笔沉重的精神遗产。我个人认为中国社会一点都不幽默,我不知道很多作家的那种华丽、幽默、轻松感是如何获得的。一代作家的崛起是事实,但是通过这一代作家反观出的值得我们警觉的问题,同样在紧迫地压迫着我如何去面对他们的未来。
新锐声音
“80后写作”的几个问题
杨庆祥(1980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教师)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任教,做班主任。一次在开班会时,我问学生:你们看郭敬明的作品吗?下面立即是一片“90后”女生的尖叫声。我意识到,郭敬明对这一批年轻的读者而言,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特殊的文学符号。同时我也想到一个问题,“80后”中这样一批在市场意义上取得成功的作家,对我提出了怎样的挑战?我觉得这种挑战是双重的,第一是怎样在世俗意义上理解他们的成功,第二是怎样在专业的意义上来理解他们的作品。
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可能是后一种挑战,也就是怎样寻找一种非传统的、新的、有效的批评方式对他们的作品做一种有意义的定位和分析,因为这批人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忽略的历史存在。最近我正好读了三部“80后”的作品,一部是郭敬明的《小时代》,一部是张悦然的《家》,还有一部是颜歌刚刚完成的长篇小说《声音乐团》。我认为这三部作品从不同方面对我们提出了很重要的问题。
第一部是郭敬明的《小时代》,虽然它的故事很好读,但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它会占据畅销书的榜首?前阵子有媒体约我写文章,一开始我想在文章里极尽嘲笑、挖苦之能事,发泄心中的不平之气,但是我很快发现这种态度不对,我觉得我应该用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去思考他的作品。所以,后来我就在反思自己,郭敬明在《小时代》中所提供的这种表层的、去深度化的故事、人物主体,是不是也是一种有意义的主体?
第二部是张悦然的《家》,小说讲述了一对很注重生活享受的小夫妻,有一天突然觉得生活无趣就各自离家出走,最后在四川地震现场相遇,他们都做了志愿者。这让我想起张爱玲的经典文本《倾城之恋》,一个城市的沦陷成全了一场不存在的爱情,那么,一场大地震成全了一对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解放。这里的问题是,那种自恋的、单向度的主体是否可以置换、膨胀和更新?《家》提出了这种可能性。但同时也必须追问的是,这种解放是否一定要借助巨大的灾难来完成?
最后一个问题是,这一代青年作家从单一的主体,虚伪(我是在完全中性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的经验、表层的经验中解放出来以后,是否可以生成一种更丰富、更庞杂的写作经验。在颜歌的《声音乐团》中我读到了叙述的复调,多重的声音,庞杂而清晰的叙事结构和故事逻辑,我觉得这是一部很有挑战性的小说。据我了解,一些“80后”的作家在近两年都会拿出新的长篇,我觉得会有新的变化发生。尽管文学的断裂正在进行之中,但在断裂之后有前景。我对此还是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
年轻一代的困境
金理(1981年生,复旦大学博士后)
其实每一代人都面临着具体的困难。但相比较之下,可能今天的年轻一代更不容易。余华、莫言、王安忆们以先锋姿态进入文坛,当时的文学体制比如重要的纯文学刊物等都提供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后当代文学转型为常态的中年期(借用陈思和老师的说法),他们构建了今日中国文坛的中流砥柱,在稳定的环境里,他们磨砺写作技艺、丰富世界观、摸索读者的口味,不断推出的作品是主流奖项的候选者、学院批评家的关注对象和图书市场的看点。可是今天的青年作家就没有这样的际遇,19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压力以及文学边缘化的不可逆转,极大挤压了年轻的文学后继者的空间,他们一出道就投入到市场大潮中肉搏。人们往往强调文坛外生存的可能性,但长期僵在媒体包装与市场逻辑中也许很快就会气血耗尽。我们往往以为那些获得市场成功的“80后”作家就是今天青年人的文学;而那些无法在市场大潮中浮出水面的作家就无缘被读者、研究者所认识。年轻一代的困境在于,市场和个人探索之间没有任何回旋、缓冲的地带。
前段时间我参加上海青年作家的一个讨论会,会上听到上海译文出版社赵武平先生的发言,值得人深思,赵先生在运作一系列国外年轻人的文学,我已经读到过几种日本“80后”的小说,就我的体会而言,与日本的同龄人相比,与那些史上最年轻的“芥川奖”得主相比,我们中国的一些“80后”一点不差。赵先生觉得奇怪的是,在国外“80后”作者的写作中,对于人的命运、对于终极关怀的思考十分常见,他们不迎合出版社、不讨好市场,因为有公共图书馆、学院和大量基金会都能够给他们提供写作资助,这为他们的独立写作提供了良好基础。我们总觉得接受资助就是写作独立性的丧失,其实也未必这么简单。比如你接受公共图书馆提供的资助,然后定期去该图书馆面对其读者作几场讲演,就完成了你的义务。我们是否也能借鉴这种经验,在天然的市场化之外还提供积极的扶助,不管是“有形的手”还是“无形的手”,总得让年轻人看到有一只手在为他们的写作创造稳定的空间。
断裂与承续
甫跃辉(1984年生,《上海文学》编辑)
我编过郭敬明的《爵迹》,像这样的作品在当下影响确实非常大。这使我想到一个问题,已经浮在水面上的这一批“80后”年轻作家,他们是怎样进入公众视野的?他们的写作从开始到现在基本没有太大变化,都是“青春写作”,我所说的“青春写作”有两个特点:一写作的人是年轻人;其次小说的人物是与作者年龄接近的,也很年轻。在这个意义上说,“80后”写作的主要方式就是青春写作。
回顾现在活跃在文坛上的前辈作家们,他们刚开始进入所谓文坛或在文坛成名时是以怎样的方式?“30后”作家王蒙,开始写作时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40后”作家路遥写了《人生》;“50后”王安忆最开始引人关注的作品是《雨,沙沙沙》,“60后”的余华和苏童最初引人注目的是《十八岁出门远行》和“少年血”系列等作品;“70后”的徐则臣最初引起关注的是《鸭子是怎样飞上天的》等“花街系列”作品。这些作品都写的是年轻人,都是在一个连续的传统里。这些都没有被冠以“青春写作”,可到了“80后”就变了。
刚才提到的“70后”的徐则臣属于成名较晚的,比较早成名的像卫慧、棉棉,她们作品中的年轻人与徐则臣作品中的年轻人截然不同。徐则臣是与前几辈作家一脉相承的,而卫慧、棉棉是另外一副样子。卫慧、棉棉和之前的“传统写作”断裂了,却又被后来的徐则臣等人接续上了。
我觉得“80后”目前进入公众视野的这一批人承袭了卫慧、棉棉这一脉,尽管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这些人只是“80后”中的一部分,——但在许多人想象中的“80后”却全都成了这样的。我在《上海文学》杂志社做编辑,接触到很多年轻人,他们也是从期刊发表作品起步的,和已经进入公众视野的“80后”写作者决然不同,这一拨人将会像徐则臣他们那样,接续上被同辈人扯断的传统。反叛然后回归,常常是一代人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70后”还是“80后”的写作者,在与所谓“传统写作”发生断裂的同时,也暗暗地有了承续。
『贰』 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有哪些领导
基金会名誉主席2名:
田纪云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国务院副总理
赵南起 曾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党委书记、中央军委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
理 事 长:
安成信 基金会法定代表人,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副理事长:
李东生 国家工商总局原副局长
杨志海 黑龙江省原副省长、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程振华 国家环保局原副局长、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原主任
吕 丰 中国贸促会原秘书长
常大林 《中华盛世》编委会副主任、社长
刘孟君 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会副会长
张世君 农业部草业研究所原副所长,《草业科学》副主编
许高林 北京润恒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监事名单:
安成信 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基金会法定代表人
常大林 《中华盛世》编委会副主任、社长
陈 秀 兰州军区原副司令员、中将
程 东 北京新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
程振华 国家环保局原副局长、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原主任
桂振华 国家林业局《中国绿色画报》社长
黄静俊 温州万丰集团公司总经理,捐赠人
吕 丰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原秘书长
李增义 国家经贸委资源司原司长、发起人
李东生 国家工商总局原副局长
刘金富 中国民族经济文化协会执行会长
吴 征 阳光文化媒体集团行政总裁,捐赠人
谢秉臻 中国美旗控股集团总裁、台商研究所所长
许高林 北京恒润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志海 轻工总会原副会长、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张世君 农业部草业研究所原副所长,发起人
赵心利 四川富顺锦明神州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起良 国治荒漠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城乡小康发展促进中心监事长
监事
尹月林 原国家质检局机关服务局局长,发起人
『叁』 大家对香港新世界发展的郑志刚有什么了解吗,貌似很牛的样子。
杂志上来看到的:郑志刚是出了名源的文化创业家,致力为提倡文化发展作贡献,创办了非牟利的艺术基金K11 艺术基金会(「KAF」) ,致力栽培中国艺术人才及提供本地及国际性的创意平台以展示他们的作品至更广泛的受众。
『肆』 听说郑志刚除了是新世界发展的副主席,还是K11艺术基金会的创办人及主席对吗
郑志刚是K11艺术购物中心和艺术基金会的创办人及主席,对于各大商业地产项目模仿回K11,郑志刚曾透露:”答大家想得太简单了,如果没有一个真正懂艺术的团队和创办人去推动,如果没有儿童艺术教育的长远计划,光是在商场摆几件作品有什么用呢?好比文章的腔调和风格,不是作者按照一二三四五等几个步骤就能模仿到的。“
『伍』 李连杰称壹基金或中断,壹基金现在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严重危机原因何在
李连杰抄最初设想是在红十字会下设立基袭金会,但是中国的慈善法不是很完善,根据中国的法律,只能在红十字会下设立一个专项”。
壹基金人员不直接接触到募集资金。也就是,按规定,壹基金只能负责筹钱,并不负责管钱。以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捐款过程为例,壹基金管委会对捐款的用途有决策权,但仍要通过红十字会的渠道使用资金。
由于没有独立法人身份,红十字会下设的合作专项基金计划不能有自己的机构和员工。
壹基金的尴尬身份是中国的制度造成的,壹基金就像一个没有身份证的孩子,希望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更加专业化、透明化发展的人已经开始质疑壹基金的身份、法律结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刘佑平即指出,没有公募资格的非公募基金会,却在行使公募之实。壹基金是利用红十字会的公募权力寻租,这说明中国慈善基金会的混乱。
『陆』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债券评级、企业资信评估、企专业征信、属财产征信、企业信用管理咨询等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公司成立于1992年7月,主要股东有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财经大学、申能(集团)公司等。
法定代表人:朱荣恩
成立时间:1992-07-30
注册资本:3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10110000035996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1555号A座103室K-22
『柒』 新世界八大奇迹
一度备受争议的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于北京时间2007年7月8日凌晨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揭晓,中国长城、约旦佩特拉古城、巴西基督像、印加马丘遗址、奇琴伊查库库尔坎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泰姬陵成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上述“新七大奇迹”是全球投票者从主办方提供21个评选名单中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选出的。
2007年5月,“新七大奇迹”基金会突然爆出“冷门”,中国长城的得票数已经跌出“前七”,因而中国长城学会和八达岭管委会开始了拉票活动。但这一举动引来的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旧“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留存的埃及吉萨金字塔,将理所当然保有奇迹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埃及官员说,要金字塔去竞争一席之地是一种侮辱,因而8日共产生八个世界奇迹,包括金字塔。
该活动的主办方“世界新七大奇迹”基金会是1999年由瑞士商人、旅行家贝尔纳·韦伯先生创立的。2006年1月1日,由6名世界建筑师和文化界人士组成的基金会专家委员以不记名投票的形式从77个备选的景点名单中选出了最后21个评选名单。2007年7月8日选出“新世界七大奇迹”。
奇琴伊查库库尔坎金字塔
Chichén Itzá, Mexico
巴西基督像
Christ Redeemer, Brazil
中国长城
The Great Wall, China
印加马丘遗址
Machu Picchu, Peru
约旦佩特拉古城
Petra, Jordan
古罗马斗兽场
The Roman Colloseum, Italy
泰姬陵
The Taj Mahal, India
埃及吉萨金字塔
不管怎么说,中国的长城是在七大奇迹之一。
『捌』 陈威的主要学术经历
1988.09-1992.07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2.09-1994.07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1994.09-1997.05 美国Rice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获硕士学位。
1997.06-1999.09 美国Rice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
1999.03-2004.08 美国Brown and Caldwell环境工程公司,技术指导。
2004.02-至今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校特聘教授(环境科学岗位)、博士生导师;天津市城市生态环境修复与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4.02-至今 美国Rice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客座教授。
2007.02—至今 南开大学中美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
主要学术任职
美国Rice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客座教授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Langmuir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会员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美国德克萨斯州注册工程师
社会职务
天津市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留学人员联谊会/天津市欧美同学会,理事
南开大学侨联暨留学归国人员联谊会,委员
荣誉与奖励
1) 入选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 获得2005年霍3) 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资助
4) 入选2006年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人选
『玖』 你们谁知道陈坚林,谁看过他的视频
教授 ,博士生导师,1955 年 11 月出生 ,1982 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并留校任教,l985 年留学于英国艾塞克斯大学并获描写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 ,1995年再度赴英国坎特大学学习,获英语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为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总编辑 , 《外语电化教学》杂志副主编。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讲授过的课程有英语专业的各门基础课程,英语写作课程 ,IELTS 课程,开设的研究生课程有翻译实践课,应用文翻译,外语教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外语教学管理与课程设置等。他的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与翻译。陈坚林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有:专著《现代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编著的各类教材有《出国留学英语强化写作教程》、《上海市通用外语中级英语教程》、《实用汽车英语》 ( 该教材获上海发展汽车工业教育基金会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 以及《新世纪雅思听力突 破》;主编或编著的词典有《学生英汉活用词典》和《英汉出国考试词典》;编导的外语教育音像作品有《最新自学英语国际音标》、《英文书写》以及 20 集《新世纪小学英语动画片》 (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重点外语教学节目,并获得 2002 年中国广播电视 学会科技教育奖,教育教学类一等奖) 。此外 , 还发表了《 How to deal with written errors 》 , 《 IELTS 和 IELTS 考试剖析与考前培训》,《正确掌握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变量与变量关系》,《关于商务英语立体教材编写的探讨》等论文 20 余篇。
http://w3.sisunet.net/cms/sisu/sisu_view.asp?did=230&F_id=801
『拾』 新世界八大奇迹是怎么选出来的
背景:“新七大奇迹”的由来 这场评选活动由总部设在瑞士的“新七大奇迹”基金会发起,主要的创始人和组织者,是活跃在传媒界和文学界的贝尔纳·韦伯。他于1961年出生在法国南部城市的图卢兹,曾做过十多年科技类记者,后开始环球旅行、探险并写书。他的代表作有《蚂蚁三部曲》。最新的作品是今年4月上映的电影《我们的朋友,地球人》。 1999年,韦伯产生了评选“新七大奇迹”的想法,并于2001年发起成立了“新七大奇迹”基金会。目前,全球约有4500万网民在活动的网站上投票。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费德利克·马约尔为首的评审团,从当时票数最多的77个建筑中选出21个,制订了候选名单。而最终结果将在充满“7”的日子2007年7月7日在里斯本揭晓。 古代“七大奇迹” 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土耳其阿尔忒弥斯神殿、位于地中海的罗德岛太阳神铜像、埃及亚历山大灯塔、希腊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土耳其摩索拉斯王陵墓。 21个“世界七大奇迹”候选名单 目前的候选“世界奇迹”共有21个,它们是:希腊卫城、西班牙阿尔汗布拉宫、柬埔寨吴哥窟、墨西哥玛雅遗址、巴西耶稣石雕像、意大利罗马竞技场、智利复活节岛巨像、法国埃菲尔铁塔、中国长城、土耳其圣索菲亚教堂、日本清水寺、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秘鲁马丘比丘城堡、德国新天鹅堡、约旦佩特拉城、埃及金字塔、美国自由女神像、英国巨石阵、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印度泰姬陵和马里通布图古城。 然后通过一些民间组织、网站、媒体组织人员投票得来的。但也有报送的,比如埃及金字塔。由于是民间的开放性投票,所以只要有互联网的人都可以投票,所以谁都有机会投票。国内很多论坛都组织了投票,所以长城列为新奇迹的第一名也没什么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