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基金公司 > 孔子基金会王钧林

孔子基金会王钧林

发布时间:2021-03-05 12:34:21

⑴ 孔子的简介。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颜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 孔子全身画像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汉尺23.1厘米计算,是221.76厘米。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 孔子像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6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 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编辑本段政治思想
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循循善诱
在孔子游春中,孔子用水来教育弟子们要学习水的品格,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编辑本段近世发展
孔子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儒学大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文化圣人;儒学,以孔子学说为基础,以历代儒家宗师的理论为主体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日前,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隆重举行。它是国际性的文化论坛、高规格的学术盛会,它的召开是世界儒学界的一大盛事。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日本前内阁官房长官武村正义与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澳大利亚等22个国家和地区、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172位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共襄盛举。这些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围绕儒学的历史研究、儒学的当代价值、儒学的现代阐释、儒学的世界传播、儒学与和谐文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对话。 曾几何时,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淋漓尽致地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有识之士指出,它的主线就是“乐礼善学,尚中贵和”的儒学精髓。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88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3种不同字体的“和”字,表达了“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理念。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此在五大洲进一步传播,“孔子热”“儒学热”更加“薪助火传”。 周和平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学既保持着其仁爱、和谐的精神特质,又带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它以开放的姿态生发扩展,为世界文明形态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新世纪的儒学又一次发出了合乎历史发展、合乎人类利益的时代声音。
儒学:如何在中国普及、在全世界传播
当代最著名的儒学学者之一杜维明曾经指出,跟韩国、新加坡乃至中国台湾相比,中国大陆在保持儒学传统方面还存在着差距。相当多学者认为,随着中国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儒学在中国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应该成为当下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山东大学王钧林认为,如果儒学仅仅停留在儒者的小圈子里,它通常被视为一种思想、学说,很难说它是一种文化。儒学只有走出儒者的小圈子,来到社会,深入到大众之间,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推行礼教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倡导仁义改变社会风气,才会从儒学那里孕育出儒家文化。澳门学者也提出,应该在中小学提倡每天读“一分钟孔子”。 9月28日,与会代表们前往曲阜孔庙参加了祭孔大典,因此,一些代表对全球各地的祭孔仪式展开了讨论。孔子研究院的孔祥林指出,孔庙遍布于中国、韩国、越南、日本等,中国古代从国家到各级地方政府也都设有文庙,文庙有重要的三重社会公用:崇德、报本、教化。政府通过孔庙教育臣民学习儒家思想,推崇德义,砥砺伦常,加强道德修养。这类文化设施对于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保护。浙江工商大学的赵荣光教授通过考察比较中国曲阜、台北和韩国成均馆孔庙释奠礼,认为孔庙释奠礼应当按博物馆原则再现历史原貌,加强相关制度、礼仪、乐舞、服饰、器物、祭品等一系列具体事宜。在条件具备时,有关方面应向联合国“申遗”。 台湾地区的董金裕介绍,古代的祭孔分为“秋祭”和“春祭”,台湾的“秋祭”主要遵循“古礼”,即在礼仪、服装、音乐、舞蹈等方面遵照明代祭孔的规程,并根据时代特点压缩仪式的时间、接纳女性参加祭孔;“春祭”则融进了更多的时代特点,采用年轻人比较能够接受的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吸引年轻人走近孔子、接触儒学。 一些专家指出,在当下复杂的文化背景中,儒学在全世界的传播和普及并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困难程度远远超越大家的想象。来自丹麦的安德森认为,儒学的普及并不是价值观的强加。孔子哲学强调彼此了解,孔教是调和的一种价值观。他认为应该用协调的方式推广儒学,而不是一种说教的方式进行。 与会专家相信,我们在研究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同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并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和平、稳定、繁荣、进步的新时代。正像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的——“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孔子是中国的,儒学是世界的。 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子临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编辑本段家世家谱
孔子家世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音hé),母亲为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他人品出众,曾建立过两次战功,因曾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而闻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依照当时的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又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孔子。 孔子标准铜像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今济宁市汶上县一带),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 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笔者猜测孔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

⑵ 孔子的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后来逐渐衰落而迁到鲁国。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孔子年少时作过许多卑贱的工作:“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语)。据孔子自述,他十五岁时就以学为志,学习的内容自然非常广泛,但首先不能离开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孔子到三十岁时,所学已颇有成就。据《史记》载,齐景公当时来到鲁国,曾特别向孔子请教政事。五十岁左右,孔子逐渐受到当政者的重视,担任要职,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直到以大司寇行摄相事。其间,孔子为人称道的政绩有,堕鲁权臣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城邑,诛鲁国乱政大夫少正卯。后来,孔子因不满于鲁君接受齐人馈赠的女乐而愤然出走,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飘泊生涯。孔子周游列国,始终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地方。孔子非但未受到各诸侯国当权者的欢迎,且时常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威胁,孔子畏于匡、孔子困于陈蔡,形容狼狈。年近七十,孔子在失望中返回鲁国,没过几年,孔子就带着遗憾死去了。

从现在流传下来的一些画像上看来,孔子始终是一幅温文尔雅、一团和气的样子,这里自然有许多理想化的儒家至圣先师孔子的成分,至于真实情况如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孔子应该有其威武的一面。他的学生颜回称其“威而不猛”,且孔子身材魁伟,当时被称为“长人”。关于孔子的形象,我们所能得到的信息大致如此。从《论语》和《史记》的关于孔子的记载中,我们还可以知道孔子是一个情感非常丰富的人,有这样一些故事,足以展示孔子是一个活生生的“圣人”:

孔子之喜:孔子在鲁国以大司寇行摄相事,面露喜色,门人责问:“君子祸至不喜,福至不忧”,孔子称是,对自己的态度如此解释:“我喜而笑,使下人也觉得尊贵,这样不好吗?”

孔子之笑:孔子周游列国,形色匆匆,流落至郑,郑人谓子贡孔子的神色“若丧家之狗”,子贡如实告之,孔子朗然而笑:“说我象丧家之狗,是这样,是这样!”

孔子之哭:孔子强调“哀而不伤”。颜回死,孔子哀哭而至于恸,门人开导,孔子曰:“不为这样的人哀伤而恸哭,又能为谁哀伤而恸哭呢?”

后人有这样一种说法,圣人“情顺万物而无情”,也许这些故事是这句话的很好的注脚。起码,我们在这里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圣人孔子面对我们普通所经常面临的情感波动时是怎样一种态度,圣人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时是怎样一种想法。

孔子对于当时“礼坏乐崩”的时代有深切的感受,孔子自认为“斯文(即先朝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终在为恢复其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以自己为“述而不作”--只是在绍述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其实并非如此,在绍述的同时,孔子为旧的礼乐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忠恕之道”,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对于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实现了仁,也就实现了完满的自我人生。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对后世儒学发生了关键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正是在此意义上,儒学尊孔子为鼻祖。同时,孔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人教师,据《史记》载,孔子弟子三千,比较有成就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孔子招收的学生从事各种职业的都有,孔子教育的内容首先是怎样作一个正当的“人”,孔子教授的方式多是启发式的,孔子鼓励学生谈论自己的观点。上述情况,也许多少能为孔子被尊奉为“至圣先师”提供一些理由吧。

孔子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编成《论语》一书,是我们今天认识孔子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另外,《史记》中有《孔子世家》,可供参考。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家 世 】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 生 平 】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年谱

1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

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今从《史记·孔子世家》说。

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

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

阙里,生活艰难。

5岁: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

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鲁国人。

6岁: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

弟子曾点生,点字皙,曾参之父。

7岁: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

弟子颜繇生,繇又名无繇,字季路,颜渊之父。

8岁: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

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鲁国人。

10岁: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

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鲁襄公死,其子躌继位,是为昭公。

12岁:公元前540年(鲁昭公二年)

弟子漆雕开生,字子若,蔡人。

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

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

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16岁,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

郑铸刑鼎。

弟子闽损生,字子骞,鲁国人。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六年〕

孔母颜征在卒。

是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9岁: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

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

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

鲤,字伯鱼。

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1岁: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

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 此“鄙事”当包括“委吏”、”乘田”。

27岁,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

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

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

故云”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

何以称霸的问题。

弟子颜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渊,雍字仲弓,求字子有,

瞿字子木,皆鲁国人;鴷字叔鱼,齐国人。

31岁: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一年)

弟子巫马施、高柴、宓不齐生。施字子期,陈国人;柴字子高,齐国人;

不齐字子贱,鲁国人。

32岁: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

弟子端木赐生,赐字子贡,卫国人。

34岁: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

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

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聘,问乐于苌弘。

35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

鲁国发生内乱。《史记·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

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孔子在这一年也到

了齐国。

36岁,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

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于,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

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孔子往,观其葬礼。

弟于樊须、原宪生。须字子迟,鲁国入;宪字子思,宋国人。

38岁: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

晋魏献子(名舒)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

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39岁,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

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

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

“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台灭明生。灭明字子羽,鲁国人。

41岁:公元前511年(鲁昭公三十一年)

弟子陈亢生。亢字子禽,陈国人。

42岁: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

昭公卒,定公立。

43岁:公元前509年(鲁定公元年)

弟公西赤生。赤字华,鲁国人。

45岁:公元前507年(鲁定公三年)

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卫国人。

46岁: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

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吴国人。

47岁: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

弟子曾参、颜幸生。参字子舆,鲁国人。幸字子柳,鲁国人。

48岁:公元前504年(鲁定公六年〕

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

《史记·孔子世家》云:“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阳虎、后二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

孔子没有明确表态。此事当在鲁定公五年或鲁定公六年。

49岁: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

弟子颛孙师生。师字子张,陈国人。

50岁: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

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公山不狃以费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拦。

51岁: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

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弟子冉鲁、曹坅、伯虔、颜高,叔仲会生。鲁字子鲁,鲁国人:坅字子循,

蔡国人:虔字子析,鲁国人;高字子骄,鲁国人:会字子期。鲁国人。

52岁: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

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

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

等土地。

53岁: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

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

孔子为鲁司寇。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

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

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弟子公孙龙生。龙字子石,楚国人。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

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

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

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

地,遇公叔氏叛卫, 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56岁,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

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

孔子去卫居鲁。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58岁: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

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59岁: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

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

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

⑶ 中国名人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编辑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汉尺23.1厘米计算,是221.76厘米。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6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编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仿佛是为“儒学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提供实例,20世纪中后期,受儒家文化圈影响的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一跃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的成功引发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此,在小组讨论中,新加坡在20世纪80到90年代进行的儒学实践成为一个重要话题,特别是儒学在抗拒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勤劳、容忍、节俭等方面可以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途径受到肯定。
当代最著名的儒学学者之一杜维明曾经指出,跟韩国、新加坡乃至中国台湾相比,中国大陆在保持儒学传统方面还存在着差距。相当多学者认为,随着中国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儒学在中国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应该成为当下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山东大学王钧林认为,如果儒学仅仅停留在儒者的小圈子里,它通常被视为一种思想、学说,很难说它是一种文化。儒学只有走出儒者的小圈子,来到社会,深入到大众之间,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推行礼教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倡导仁义改变社会风气,才会从儒学那里孕育出儒家文化。澳门学者也提出,应该在中小学提倡每天读“一分钟孔子”。 9月28日,与会代表们前往曲阜孔庙参加了祭孔大典,因此,一些代表对全球各地的祭孔仪式展开了讨论。孔子研究院的孔祥林指出,孔庙遍布于中国、韩国、越南、日本等,中国古代从国家到各级地方政府也都设有文庙,文庙有重要的三重社会公用:崇德、报本、教化。政府通过孔庙教育臣民学习儒家思想,推崇德义,砥砺伦常,加强道德修养。这类文化设施对于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保护。浙江工商大学的赵荣光教授通过考察比较中国曲阜、台北和韩国成均馆孔庙释奠礼,认为孔庙释奠礼应当按博物馆原则再现历史原貌,加强相关制度、礼仪、乐舞、服饰、器物、祭品等一系列具体事宜。 据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今济宁市汶上县一带),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 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笔者猜测孔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
孔子家谱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端木赐,前520~前456,字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今河南浚县人),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有作为者,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子贡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 《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196.8cm),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编辑本段传世名言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不学礼,无以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编辑本段孔子饮食
孔子对饮食问题非常重视。他的饮食观完整而自成系统,涉及到饮食原则、饮食礼仪、烹饪技术等方面,并为我国的古代饮食理论拓展了思维空间。下面是孔子对于饮食的经典论述: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编辑本段孔子学院
英国爱丁堡大学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概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截至2009年12月份,全球已有87个国家建立了583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目标2012年达到1000所。
编辑本段个人影响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论语》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编辑本段同名图书
书 名:孔子 作 者:姬仲鸣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 ISBN:9787810561167 开本:16 全册定价: 498.00 元 内容简介 《孔子》是集孔子的生平、思想学说,学说传续,文集及其学说影响和具体运用为一体,全面、立体、系统地反映孔子的一套大型图书。《孔子》共分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东方的太阳——孔子全传”,系统介绍了孔子生平。把孔子生平从诞生到辞世按时间顺序分成若干小故事的形式串连而成。 第二部分:“思想的长城——孔子学说”,系统地归纳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和经济思想。 第三部分:“与伟人散步——孔学启示录”,从古语精华中获取社会人生的启示:为政治斗争提供制胜谋略,为生产经营提供取胜秘诀,为社会交往提供最佳方法……。 第四部分:“智慧的薪传——儒学继承”,详细地叙述了从春秋末年至今儒家学说二千五百年来的继承、发展与演变。 第五部分:“东方的经典——孔学全集”,收集了“五经”和“四书”。 第六部分:“理想的管理——现代儒家管理思想与应用”,具体地把儒家思想应用于现代管理。把儒家思想与现代管理相结合。儒家崇“礼”,提倡“忠”与“信”。
编辑本段同名动画片
出品人 梁国典 刘长允 赵先德 总导演 赵先德 总编剧 曹小卉 编剧 李冯 叶兆吉 执行总编剧 李冯 执行总导演 李航 配音导演 刘纯燕 剪辑 傅国航 音乐总监 王廉运 李亚威 学术顾问 傅佩荣 王钧林 刘慧 文学顾问 张炜 艺术总监 戴敦邦 总编审 梁国典 总监制 刘长允 总策划 李群 总顾问 季羡林 韩喜凯 范曾 出品机构 中国孔子基金会 山东广播电视总台 崇德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凤凰星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联合制作 好丽友食品有限公司 首播时间 2009年9月央视一套《动画城》 基本信息 动画片《孔子》讲述的是孔子从一个贫民少年成长为万世师表的励志故事,分别刻画了孔子的少年、青年、中老年三个人生阶段。 百集动画片《孔子》投资近5000万元,起用了强大的幕后创作团队。国学大师季羡林生前曾担任动画片的总顾问并亲自题写片名。剧本前半部分主要由张艺谋御用“金牌编剧”李冯负责,后半部分由著名作家叶兆言执笔,最后再由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统筹全稿,并填写了动画片的主题曲《我是你的芬芳》和《永远的怀念》。央视主持人刘纯燕担任了动画片的配音导演,还在片中为孔子的“红颜知己”兰花配音。孔子后人、著名音乐家孔祥东为动画片谱曲,国画家范曾在动画片的人物设计方面也给予了许多指导。动画片《孔子》的美术制作团队也相当强大,赵先德说剧组特意请人物绘画大师戴敦邦先生担任设计顾问,同时集合了一批资深动漫设计师。 归根结底,这种强大的号召力来自于国学文化传承千年不衰的魅力,热播动画片与如火如荼的爱心活动的配合,让小观众们切身地体会到了“仁”的精神并不只是被奉为经典的古训,更是可以在生活中身体力行的准则。针对少年儿童进行的国学教育也可以从动画片《孔子》的巨大效应中汲取营养,使国学知识更有效地向少年传达。 周润发——孔子

编辑本段同名电影
·片名:孔子 ·类型:剧情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普通话 ·导演:胡玫 ·主演: 周润发——孔子 陈建斌——季恒子 周迅——南子 姚橹——鲁定公 马精武——齐景公 毕彦君——卫灵公 王绘春——齐大夫黎鉏 许还山——老子 陆毅——季孙肥 任泉——颜回 《孔子》海报
王斑——孟孙何忌 张凯丽——亓官氏 乔振宇——孔鲤 李桓——卫国太子蒯溃 李欣汝——霓裳 谭浩林——小孩 ·上映时间:2010年1月22日 ·时长:2小时 ·出品人:韩三平 刘荣 岑建勋 ·监制:崔宝珠 ·编剧:陈汗 江奇涛 何燕江 ·摄影指导:鲍德熹 ·造型设计:奚仲文 ·作曲:苏聪 主题曲:幽兰操(王菲演唱) 片尾曲:幽兰操 演唱者:王菲 ·出品方: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大地时代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 大地娱乐有限公司 剧情简介: 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势磅礴的时代,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有战争、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中国史称为“春秋”时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殁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影片花絮 ·预告片中,孔圣人以手杖轻松化解蛮夷刺来的剑,被形容为孔圣人也会功夫了。但在正式片中,这一段孔子的"武戏"却被剪掉了。 ·《孔子》国际终极版30秒预告片由影片的摄影指导鲍德熹亲自剪辑。 ·由林潮祥、毛怀清领衔的造型设计团队,前后共打造了3500种古朴华丽的道具,创造了中国影史道具制作的纪录。小到兵器上的纹饰、盔甲上的字符,大到馆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全套编钟进行完整的 《孔子》海报
复制。 ·导演胡玫透露,周润发跟她谈到孔子时曾落泪,"说他也很孤独,他是在演自己。"
编辑本段文化遗产孔庙介绍

⑷ 孔子的资料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中文名:孔丘

外文名:Confucius

别名:孔子,仲尼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

出生日期: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职业:教师

信仰:儒学

主要成就:开创儒家学派

编纂《春秋》,修订“五经”

创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

代表作品:《春秋》

目录

孔子简介

荣誉

政治生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安贫乐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直道而行

政治思想德治主张

循循善诱

近世发展儒学大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儒学: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儒学:如何在中国普及、在全世界传播

家世家谱孔子家世

孔子家谱

生平年表

高足弟子

孔子作品

孔子谥号

孔子身高

传世名言

孔子饮食

孔子学院

个人影响

同名图书

同名动画片

同名电影

孔子文化旅游图片欣赏

在线观看

贴吧相册孔子简介

荣誉

政治生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安贫乐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直道而行

政治思想德治主张

循循善诱

近世发展儒学大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儒学: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儒学:如何在中国普及、在全世界传播

家世家谱孔子家世

孔子家谱

生平年表

高足弟子

孔子作品孔子谥号孔子身高传世名言孔子饮食孔子学院个人影响同名图书同名动画片同名电影孔子文化旅游图片欣赏在线观看贴吧相册展开编辑本段孔子简介

孔子像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家中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颜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孔子全身画像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编辑本段荣誉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编辑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汉尺23.1厘米计算,是221.76厘米。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6岁。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编辑本段政治思想

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循循善诱

在孔子游春中,孔子用水来教育弟子们要学习水的品格,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编辑本段近世发展

孔子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儒学大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文化圣人;儒学,以孔子学说为基础,以历代儒家宗师的理论为主体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日前,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隆重举行。它是国际性的文化论坛、高规格的学术盛会,它的召开是世界儒学界的一大盛事。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日本前内阁官房长官武村正义与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澳大利亚等22个国家和地区、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172位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共襄盛举。这些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围绕儒学的历史研究、儒学的当代价值、儒学的现代阐释、儒学的世界传播、儒学与和谐文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对话。曾几何时,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淋漓尽致地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有识之士指出,它的主线就是“乐礼善学,尚中贵和”的儒学精髓。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88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3种不同字体的“和”字,表达了“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理念。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此在五大洲进一步传播,“孔子热”“儒学热”更加“薪助火传”。周和平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学既保持着其仁爱、和谐的精神特质,又带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它以开放的姿态生发扩展,为世界文明形态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新世纪的儒学又一次发出了合乎历史发展、合乎人类利益的时代声音。

儒学: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

毋庸置疑,当今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类命运、地球的命运又一次受到严峻的挑战。孔子研究院院长傅永聚教授指出,儒家思想资源可以为治疗化解这些问题提供宝贵的智慧理念。斯洛伐克共和国黑山博士说,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任何无端冲突的德馨社会,人类伟大导师孔子所设立的道德原则和进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无人超越。现在,为了我们自身,为了我们的后代子孙,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改善生存条件,只有孔子倡议的伦理原则才能帮助我们这样做。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百家争鸣,一次是在先秦,一次是在近代。21世纪很可能将有第三次百家争鸣。它将带来中华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在第三次百家争鸣中,古老的儒家思想将再一次受到审视、洗礼、发展和创新。在与其他不同思潮的交融中,共同创造出更适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文化。安徽大学沈素珍教授指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历来崇尚“和谐”,追求“和睦”,坚持“和平”,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里,这种民族精神必将在全人类的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仿佛是为“儒学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提供实例,20世纪中后期,受儒家文化圈影响的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一跃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的成功引发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此,在小组讨论中,新加坡在20世纪80到90年代进行的儒学实践成为一个重要话题,特别是儒学在抗拒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勤劳、容忍、节俭等方面可以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途径受到肯定。

儒学:如何在中国普及、在全世界传播

当代最著名的儒学学者之一杜维明曾经指出,跟韩国、新加坡乃至中国台湾相比,中国大陆在保持儒学传统方面还存在着差距。相当多学者认为,随着中国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儒学在中国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应该成为当下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山东大学王钧林认为,如果儒学仅仅停留在儒者的小圈子里,它通常被视为一种思想、学说,很难说它是一种文化。儒学只有走出儒者的小圈子,来到社会,深入到大众之间,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推行礼教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倡导仁义改变社会风气,才会从儒学那里孕育出儒家文化。澳门学者也提出,应该在中小学提倡每天读“一分钟孔子”。9月28日,与会代表们前往曲阜孔庙参加了祭孔大典,因此,一些代表对全球各地的祭孔仪式展开了讨论。孔子研究院的孔祥林指出,孔庙遍布于中国、韩国、越南、日本等,中国古代从国家到各级地方政府也都设有文庙,文庙有重要的三重社会公用:崇德、报本、教化。政府通过孔庙教育臣民学习儒家思想,推崇德义,砥砺伦常,加强道德修养。这类文化设施对于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保护。浙江工商大学的赵荣光教授通过考察比较中国曲阜、台北和韩国成均馆孔庙释奠礼,认为孔庙释奠礼应当按博物馆原则再现历史原貌,加强相关制度、礼仪、乐舞、服饰、器物、祭品等一系列具体事宜。在条件具备时,有关方面应向联合国“申遗”。台湾地区的董金裕介绍,古代的祭孔分为“秋祭”和“春祭”,台湾的“秋祭”主要遵循“古礼”,即在礼仪、服装、音乐、舞蹈等方面遵照明代祭孔的规程,并根据时代特点压缩仪式的时间、接纳女性参加祭孔;“春祭”则融进了更多的时代特点,采用年轻人比较能够接受的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吸引年轻人走近孔子、接触儒学。一些专家指出,在当下复杂的文化背景中,儒学在全世界的传播和普及并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困难程度远远超越大家的想象。来自丹麦的安德森认为,儒学的普及并不是价值观的强加。孔子哲学强调彼此了解,孔教是调和的一种价值观。他认为应该用协调的方式推广儒学,而不是一种说教的方式进行。与会专家相信,我们在研究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同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并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和平、稳定、繁荣、进步的新时代。正像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的——“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孔子是中国的,儒学是世界的。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子临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⑸ 孔子的资料

孔子像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家中排行第二。我国古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后人把孔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他还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⑹ 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的第一届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领导成员名单

季羡林 北京大学教授
欧阳中石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范 曾 南开大学教授 毕泗生 省政协秘书长
王凤胜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高峰岗 省政协文史委办公室主任
郑 军 舜耕山庄副总经理
张华松 济南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赵志刚 谢主席秘书 郭爱玲 省政协办公厅巡视员
李光泉 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省档案局原局长
张合孟 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省出版集团党委原书记
栾文通 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省工商联副会长
张树骅 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
袁庆宏 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春秋杂志社社长
车吉心 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副主任、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
周 艺 省文化厅副厅长
吉保邦 省广播电视局巡视员
钟永诚 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
李传瑞 省文联副主席
丁殿广 省作协党组副书记
李来付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山东分会会长
唐国强 著名电影演员
高 峰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王金铃 作家、山东翻译协会会长
孟祥才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
陈启智 山东省社科院儒学研究所所长
杜文彬 舜耕山庄总经理
高峰岗 省政协文史委办公室主任 王克奇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
王永波 山东省文化厅文物管理处处长、研究员
王钧林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中心教授
张富祥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
胡新生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李旭茂 省出版集团总编室主任
王桂安 济南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张华松 济南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刘德增 山东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永祥 济南教育学院教授
崔大庸 济南市文物局局长
秦一心 济南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郑友成 青岛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李务习 淄博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孙本良 枣庄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于学顺 东营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王茂祥 烟台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吕秀彩 潍坊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刘玉平 济宁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赵玉良 泰安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王树强 威海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王苏灵 日照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张同桢 莱芜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朱瑞田 临沂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卞锡华 德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张 辉 聊城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徐新民 滨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徐 东 菏泽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⑺ 孔子的资料

孔子的资料 :
孔丘 (前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编辑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被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自20多岁起走仕途,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鲁昭公25年,鲁国内乱,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只好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半途而废。鲁定公13年,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6岁。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 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编辑本段名人名言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由,悔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
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循循善诱
在孔子游春中,孔子用水来教育弟子们要学习水的品格,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性格,因材施教。他对于子路的火爆性格,以礼把子路的性格变得沉稳。等等。。。所有例子都说明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同时证明了孔子的主张:以理服人。
编辑本段近世发展
孔子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儒学大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的文化圣人;儒学,以孔子学说为基础,以历代儒家宗师的理论为主体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日前,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隆重举行。它是国际性的文化论坛、高规格的学术盛会,它的召开是世界儒学界的一大盛事。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日本前内阁官房长官武村正义与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澳大利亚等22个国家和地区、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172位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共襄盛举。这些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围绕儒学的历史研究、儒学的当代价值、儒学的现代阐释、儒学的世界传播、儒学与和谐文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对话。 曾几何时,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淋漓尽致地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有识之士指出,它的主线就是“乐礼善学,尚中贵和”的儒学精髓。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88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3种不同字体的“和”字,表达了“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理念。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此在五大洲进一步传播,“孔子热”“儒学热”更加“薪助火传”。 周和平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学既保持着其仁爱、和谐的精神特质,又带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它以开放的姿态生发扩展,为世界文明形态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新世纪的儒学又一次发出了合乎历史发展、合乎人类利益的时代声音。
儒学:如何在中国普及、在全世界传播
当代最著名的儒学学者之一杜维明曾经指出,跟韩国、新加坡乃至中国台湾相比,中国大陆在保持儒学传统方面还存在着差距。相当多学者认为,随着中国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儒学在中国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应该成为当下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山东大学王钧林认为,如果儒学仅仅停留在儒者的小圈子里,它通常被视为一种思想、学说,很难说它是一种文化。儒学只有走出儒者的小圈子,来到社会,深入到大众之间,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推行礼教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倡导仁义改变社会风气,才会从儒学那里孕育出儒家文化。澳门学者也提出,应该在中小学提倡每天读“一分钟孔子”。 9月28日,与会代表们前往曲阜孔庙参加了祭孔大典,因此,一些代表对全球各地的祭孔仪式展开了讨论。孔子研究院的孔祥林指出,孔庙遍布于中国、韩国、越南、日本等,中国古代从国家到各级地方政府也都设有文庙,文庙有重要的三重社会公用:崇德、报本、教化。政府通过孔庙教育臣民学习儒家思想,推崇德义,砥砺伦常,加强道德修养。这类文化设施对于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保护。浙江工商大学的赵荣光教授通过考察比较中国曲阜、台北和韩国成均馆孔庙释奠礼,认为孔庙释奠礼应当按博物馆原则再现历史原貌,加强相关制度、礼仪、乐舞、服饰、器物、祭品等一系列具体事宜。在条件具备时,有关方面应向联合国“申遗”。 台湾地区的董金裕介绍,古代的祭孔分为“秋祭”和“春祭”,台湾的“秋祭”主要遵循“古礼”,即在礼仪、服装、音乐、舞蹈等方面遵照明代祭孔的规程,并根据时代特点压缩仪式的时间、接纳女性参加祭孔;“春祭”则融进了更多的时代特点,采用年轻人比较能够接受的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吸引年轻人走近孔子、接触儒学。 一些专家指出,在当下复杂的文化背景中,儒学在全世界的传播和普及并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困难程度远远超越大家的想象。来自丹麦的安德森认为,儒学的普及并不是价值观的强加。孔子哲学强调彼此了解,孔教是调和的一种价值观。他认为应该用协调的方式推广儒学,而不是一种说教的方式进行。 与会专家相信,我们在研究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同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并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和平、稳定、繁荣、进步的新时代。正像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的——“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孔子是中国的,儒学是世界的。 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子临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编辑本段家世家谱
孔子家世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音hé),母亲为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他人品出众,曾建立过两次战功,因曾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而闻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依照当时的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又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孔子。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 孔子标准铜像
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今济宁市汶上县一带),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 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笔者猜测孔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其中最主要的有: 颜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渊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孔子与弟子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端木赐,前520~前456,字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今河南浚县人),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有作为者,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子贡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 言偃 ,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是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他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清康熙间特设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一说嘉祥县满硐乡南武村)人。生卒年月不详。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路、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曾参,约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平邑)人。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弟子。曾点之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认为"智忠恕仁"是孔子" 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 子学说。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 “宗圣”。《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至《天圆》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释》。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 四科十哲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见《论语·先进》)
编辑本段孔子作品
孔子诗选 去鲁歌 彼妇之口,可以出走。披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蟪蛄歌 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尚在耳。 龟山操 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 注:《琴操》:“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欲谏不得,退而望鲁龟山作歌,喻季之蔽鲁也。”《琴操》,古琴曲集,传为东汉蔡邕辑。 盘操 干泽而渔,蛟龙不游。覆巢毁卵,凤不翔留。惨予心悲,还原息陬。 注:见《琴操》。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论语》为孔子弟子收集整理出来的。)
编辑本段孔子谥号
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弟子心丧三年,庐于墓旁者百余室,因名其地为「孔里」,并各植树一棵。孔子后裔承继其儒学,为名相、博士、大儒。现在台湾之孔垂长先生,为其79代嫡孙。孔子是教育家、亦是政治家,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追封追谥。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古人认为“褒成”是国名,“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先师”、“先圣”都是尊称。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称孔子为“宣父”,“宣”为谥号,“父”是美称。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太师”为官位。 武周天绶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隆道”是封号,“公”是爵位。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这儿的“王”不是后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宋仁宗至和二(1055年)年改文宣公为衍圣公,后代相沿不改。 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颁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据《宋史·夏国传》和吴广成《西夏书事》记载)这一封号是历朝历代最高级别的。 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加衔“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至圣先师”。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世祖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尊“大成至圣先师”。
编辑本段孔子身高
《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196.8cm),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编辑本段传世名言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不学礼,无以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编辑本段孔子饮食
孔子对饮食问题非常重视。他的饮食观完整而自成系统,涉及到饮食原则、饮食礼仪、烹饪技术等方面,并为我国的古代饮食理论拓展了思维空间。下面是孔子对于饮食的经典论述: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编辑本段孔子学院
英国爱丁堡大学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概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截至2009年12月份,全球已有87个国家建立了583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目标2012年达到1000所。
编辑本段个人影响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论语》是了解其思想的主要著作。

⑻ 关于孔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
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地位。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主张“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
礼”,要实现仁和礼,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实际价
值,而且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有指导意义。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
会的主流思想。
提出“为政以德”,以“礼”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崭新格局。
整理文化典籍《六经》,其弟子把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成为
儒家学派的经典。
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今的世界和平和构建和谐社会
等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阅读全文

与孔子基金会王钧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银行货币收藏理财上下班时间 浏览:442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公司 浏览:520
公司分红股票会涨吗 浏览:778
基金定投的定投规模品种 浏览:950
跨地经营的金融公司管理制度 浏览:343
民生银行理财产品属于基金吗 浏览:671
开间金融公司 浏览:482
基金从业资格科目一的章节 浏览:207
货币基金可以每日查看收益率 浏览:590
投资几个基金合适 浏览:909
东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地址 浏览:273
亚洲指数基金 浏览:80
金融公司贷款倒闭了怎么办 浏览:349
金融服务人员存在的问题 浏览:303
怎样开展普惠金融服务 浏览:123
今天鸡蛋期货交易价格 浏览:751
汕头本地证券 浏览:263
利市派股票代码 浏览:104
科创板基金一周年收益 浏览:737
2016年指数型基金 浏览: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