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么查看自己的基金是赚了还是赔了呀
主要是看净值的增减,如果你投入的总份额乘以净值-当前份额乘以当前净值,如果是负数就是亏损,是正数就是盈利,可以登录你的基金交易账户,输入密码就可以查询啦!
㈡ 我是新手,打算买基金,请问怎么知道自己的赔还是挣
你的基金净值高于买入价就挣了
基金是专家帮你理财。基金的起始资金最低是1000元,定投200元起
买基金到银行或者基金公司都行。银行能代理很多基金公司的业务,具体开户找银行理财专柜办理。现在有些证券公司也有代理基金买卖的。在银行开通网上银行后网上购买一般收费上有优惠。
先做一下自我认识,是要高风险高收益还是稳健保本有收益。前一种买股票型基金,后一种买债券型或货币型基金。确定了基金种类后,选择基金可以根据基金业绩、基金经理、基金规模、基金投资方向偏好、基金收费标准等来选择。基金业绩网上都有排名。 定投最好选择后端付费.
一般而言,开放式基金的投资方式有两种,单笔投资和定期定额。所谓基金“定额定投”指的是投资者在每月固定的时间(如每月10日)以固定的金额(如1000元)投资到指定的开放式基金中,类似于银行的零存整取方式。 由于基金“定额定投”起点低、方式简单,所以它也被称为“小额投资计划”或“懒人理财”。
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具有类似长期储蓄的特点,能积少成多,平摊投资成本,降低整体风险。它有自动逢低加码,逢高减码的功能,无论市场价格如何变化总能获得一个比较低的平均成本, 因此定期定额投资可抹平基金净值的高峰和低谷,消除市场的波动性。只要选择的基金有整体增长,投资人就会获得一个相对平均的收益,不必再为入市的择时问题而苦恼。
㈢ 我买了基金,怎么看赔还是赚啊
送你一个基金收益计算器软件。可自己计算专很方便的。属http://www.u8see.com/FundIncomeTool.asp
㈣ 我刚刚学买基金,买后怎么才知道基金是赚了还是赔了刚买的基金可以分红吗
砺刃阳光基金提醒您:
在你网银账户里面就能看你是否赚钱,如果你在买基金的时候选中的是返现(就是分红返给你现金)那就是打到你的帐户里去了,三到七天应该能收到,如果你选的是红利再投的话,那么分红的钱就又买成基金了,你就得不到现金,而是基金股多了。认真看完下面基金分红的基本知识。我想你就会知道了!还有一点就是分红方式选择
基金分红是指基金将收益的一部分以现金方式派发给基金投资人,这部分收益原来就是基金单位净值的一部分。因此,投资者实际上拿到的也是自己账面上的资产,这也就是分红当天(除权日)基金单位净值下跌的原因。 基金分红基金分红是指基金将收益的一部分以现金形式派发给投资人,这部分收益原来就是基金单位净值的一部分。按照《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必须以现金形式分配至少90%的基金净收益,并且每年至少一次。
分红并不是越多越好,投资者应该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分红方式。基金分红并不是衡量基金业绩的最大标准,衡量基金业绩的最大标准是基金净值的增长,而分红只不过是基金净值增长的兑现而已。
对于开放式基金,投资者如果想实现收益,通过赎回一部分基金单位同样可以达到现金分红的效果;因此,基金分红与否以及分红次数的多寡并不会对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产生明显的影响。至于封闭式基金,由于基金单位价格与基金净值常常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想通过卖出基金单位来实现基金收益,有时候是不可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基金分红就成为实现基金收益惟一可靠的方式。投资者在选择封闭式基金时,应更多地考虑分红的因素。条件
基金分红按有关规定,基金分红需要具备以下3个条件:
一是基金当年收益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方可进行分配;
二是基金收益分配后,单位净值不能低于面值;
三是基金投资当期出现净亏损则不能进行分配。
方式
基金分红基金分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现金分红,一种是红利再投资。
根据《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若投资者未指定分红方式,则默认收益分配方式为现金分红。投资者可以在权益登记日之前去您购买基金的机构处进行分红方式的修改。
例如,持有一基金10万份,现每基金份额分红0.05元:假设选择现金分红方式,那么基民可以得到0.5万元的现金红利;假设选择红利再投资,分红基准日基金份额净值为1.25元,那么,基民就可以分到5000元÷1.25元/份=4000份基金份额,基金份额就变为10.4万份。由于基金总资产因分红减少,所以在分红后基金净值降低。
开放式基金默认的分红方式为现金分红,但基民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以及基金行情的变化自主更改。
更改分红方式时,代销客户需持本人身份证和证券卡去原先购买基金的代销机构修改;直销的客户可通过基金公司网站或电话交易系统自行修改。
[编辑本段]依据
基金分红一般来说,基金分红需要满足以下原则: 1.基金当期收益先弥补上期亏损后,方可进行当期收益分配;
2.基金收益分配后每份基金份额的净值不能低于面值;
3.如果基金当期出现亏损,则不进行收益分配。有的基金还在招募说明书中对基金收益的分派事先作了约定,如一年中最少、最多的分派次数,或当可分配收益达到一定标准就进行分红等。
[编辑本段]如何确定 基金管理人进行红利分配时,需要定出某一天,这一天登记在册的持有人可以参加分红,这一天就是权益登记日。
除息日就是在预先确定的某日从基金资产中减去所分的红利总金额。在除息日,基金份额净值按照分红比例进行除权。
一般来说,权益登记日登记在册的基金份额持有人享受基金当次分红权益。如果权益登记日、除息日是同一天,当天的净值中会份额净值中会扣除红利部分金额。基金分红并不是凭空增加价值。分红前投资者申购基金的份额净值较高,但可以享受分红的权益,而分红后申购则基金份额净值较低。基金作为一种中长期的投资理财方式,只要您看好某只基金未来的增长趋势,您就可以考虑适时购入。
[编辑本段]相关规定 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基金管理必须以现金形式分配至少90%的基金净收益,并且每年至少分配一次。而基金分红的多少以及基金分红的策略往往是根据基金契约的规定来实施的。
㈤ 如何看基金是在亏损还是赚钱
看你买的基金的净值是多少了,比如你买的时候是不到1元买的,现在是0.5-0.7毛,那就是亏了,如果在1元以上那就是赚了,你可以在天天基金网上查,那上面有计算公式的。
㈥ 买基金之后怎么能知道自己赚了多少或赔了多少呢
如果你投入的总份额乘以净值-当前份额乘以当前净值,如果是负数就是亏损,是正数就是盈利,可以登录你的基金交易账户,输入密码就可以查询基金的赢亏情况。
净值计算按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基金资产净值总额=基金资产总额-基金负债总额。
基金资产总额包括基金投资资产组合的所有内容:
(1)基金拥有的上市股票、认股权证,以计算日集中交易市场的收盘价格为准;未上市的股票、认股权证则由有资格指定的会计师事务所或资产评估机构测算。
(2)基金拥有的公债、公司债、金融债券等债券,已上市者,以计算日的收盘价格为准;未上市者,一般以其面值加上至计算日时应收利息为准。
(3)基金所拥有的短期票据,以买进成本加上自买进日起至计算日止应收的利息为准。
(4)若第(1)条、第(2)条中规定的计算日没有收盘价格或参考价格,则以最近的收盘价格或参考价格代替。
(5)现金与相当于现金的资产,包括存放在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6)有可能无法全部收回的资产及或有负债所提留的准备金。
(7)已订立契约但尚未履行的资产,应视同已履行资产,计入资产总额。
(6)怎么看买的基金是赚了还是赔了扩展阅读
基金操作技巧:
第一:先观后市再操作
基金投资的收益来自未来,比如要赎回股票型基金,就可先看一下股票市场未来发展是牛市还是熊市。再决定是否赎回,在时机上做一个选择。如果是牛市,那就可以再持用一段时间,使收益最大化。如果是熊市就是提前赎回,落袋为安。
第二:转换成其他产品
把高风险的基金产品转换成低风险的基金产品,也是一种赎回,比如:把股票型基金转换成货币基金。这样做可以降低成本,转换费一般低于赎回费,而货币基金风险低,相当于现金,收益又比活期利息高。因此,转换也是一种赎回的思路。
第三:定期定额赎回
与定期投资一样,定期定额赎回,可以做了日常的现金管理,又可以平抑市场的波动。定期定额赎回是配合定期定额投资的一种赎回方法。
㈦ 请教基金问题:怎样知道我所购买的基金是赔是赚
要看你当时购买时的基金净值是多少?然后到基金网站看你所购买的基金现在的净回值,如果现在的单位净值大于当时购答买时的净值就赚了,反之就赔了.
比如说在认购期购买1元一份的基金1000元,现在这支基金的单位净值是1.35,那么你现在赎回就赚了,扣除认购费赎回费还能赚340元左右.
㈧ 我今天刚买了一个基金,如何看亏了还是赚了
你从哪里买的基金啊?
如果是银行,可以去那家银行的网站上看.
如果是证券公司内,那你在证容券公司就能看到.
如果是直接网上交易的,那么你买了哪家公司的基金,去那家公司的官方网站上就能看到(不知道网址的话请自行搜索即可).
最后,你可以选择看报纸,每天的报纸一般在股票那一版就有前一日的基金净值了.
祝您投资获利,理财愉快.
PS,你才买,不要着急,基金是持有时间越长越有效果的.(今天大盘跌了T-T)
㈨ 如何判断基金的赚与赔
基金申购的时候,除了货币型基金,都有申购费,一般为申购金额的1.5%。赎回回的时候有赎回的手答续费,一般为赎回金额的0.5%;
你只要记住两个单位净值就可以了:申购当日的基金单位净值(记做x),和赎回当日的单位净值(记做y);还有赎回的基金份数( 记作n)。
那么 净赚金额=n*(y-x)-申购手续费-赎回手续费
其中申购手续费=份数*申购日单位净值*申购费率(例如1.5%);
其中赎回手续费=份数*赎回日单位净值*赎回费率(例如0.5%)
特别推荐一个新浪提供的基金理财计算器。手续费到底花了多少钱,一算就知道。
http://finance.sina.com.cn/283/2005/070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