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及意义有哪些
积极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私募股权基金市场是构建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础。过去我们对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认识有偏差,总认为建立层次资本市场就是发展交易所场内市场的多层次,考虑发展公募融资市场过多,2004年设立了中小企业板,今后还要建立创业板。发展场内市场当然是资本市场的总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私募股权基金是完善资本的基础,因为,公募和私募是企业股权融资的两大方式,而完善的资本市场不仅包括公募的多层次,也包括私募市场的发展。
第二,对中小企业成长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资金短缺一直是限制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主要瓶颈,主要因为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远大于国有企业。就直接融资而言,无论是发行债券还是股票上市,各种资源也都是有利于大企业而不是中小企业,而私募股权基金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第三,有利于企业的并购及资源的整合流动。并购是企业资本集中和资产规模扩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产业升级的快捷途径。企业并购交易中往往需要私募股权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已专业的眼光寻找,评估具备投资价值的目标公司。
第四,有利于金融创新在私募融资中的应用。发展私募股权基金能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缓解市场流动性过剩和银行信贷扩张的压力,有利于加快培育新型投资主体,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专家理财,优化资源配置。
Ⅱ 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历程
与美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类似,我国对私募股权投资的探索和发展也是从风险投资开始的,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尝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科学技术改革的决定》中提到了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的问题,随后由国家科委和财政部等部门筹建了我国第一个风险投资机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创公司)。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量的海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始进入我国,从此在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中掀起了私募股权投资的热浪。
第一次投资浪潮出现在1992年改革开放后。这一阶段的投资对象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海外投资基金大多与中国各部委合作,如北方工业与嘉陵合作。但由于体制没有理顺,行政干预较为严重,投资机构很难找到好项目,而且当时很少有海外上市,又不能在国内全流通退出,私募股权投资后找不到出路,这导致投资基金第一次进入中国时以失败告终,这些基金大多在1997年之前撤出或解散。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出台,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作出了制度上的安排,极大鼓舞了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的热情,掀起了第二次短暂的投资风潮。国内相继成立了一大批由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机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深圳市政府设立的)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公司和中科院牵头成立的上海联创、中科招商。2000年年初出台的《关于建立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是我国第一个有关风险投资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为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了相关的原则。同时,我国政府也积极筹备在深圳开设创业板,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推动了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但当时由于还没有建立中小企业板,基金退出渠道仍不够畅通,一大批投资企业无法收回投资而倒闭。
前两次的私募股权投资热潮由于退出渠道的不顺畅而失败,但这种情况在2004年出现了转机。2004年,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有利于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制度创新——深圳中小企业板正式启动,这为私募股权投资在国内资本市场提供了IPO的退出方式。所以2004年以后出现了第三次投资浪潮,私募股权投资成功的案例开始出现。2004年6月,美国著名的新桥资本以12.53亿元人民币从深圳市政府手中收购深圳发展银行17.89%的控股股权,这也是国际并购基金在中国的第一起重大案例,同时也诞生了第一家有国际资本控股的中国商业银行。由此发端,很多相似的PE案例接踵而来,PE投资市场渐趋活跃,从发展规模和数量来看,本轮发展规模和数量都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
进入新世纪后,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日益吸引留学海外的中国学子回国创业发展。一个高科技项目,一个创业小团队,一笔不大的启动资金。这是绝大多数海归刚开始创业时的情形。不要说网络、搜狐这样的网络公司,就是UT斯达康这样的通讯公司,创业伊始,也不过是三两个人,七八杆枪。只是因为不断得到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一种表现形式)的融资,这些公司才最终从一大批同类中脱颖而出。
海外学人创业投资事业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规模日益壮大。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共40多家,总市值300多亿美元;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中,高管大多有海外留学背景;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正推动新技术及传统产业发展,创造了企业在中国发展、在海外融资的新模式。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已突破了互联网和高科技公司的范围。有来自多行业、多领域的公司登陆纳斯达克,对此,纳斯达克中国首席代表徐光勋指出,“这些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它们带来的中国概念也被国际市场所接受。这对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好事。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中,高级管理层大多拥有海外留学背景。”
以北京中关村(000931行情,股吧)科技园区为例,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来自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中国企业中,海归企业为数不少。这些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海归企业,正在由推动国内新经济、新技术、互联网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扩展到推动中国传统产业的发展。
以网络、新浪、搜狐、携程、如家等为代表的一批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企业给国内带回了大批风险投资,这种全新的融资方式,极大地催化了中小企业的成长。同时,国内几乎所有国际风险投资公司的掌门人大都是清一色的海归,IDG资深合伙人熊晓鸽、鼎晖国际创投基金董事长吴尚志、赛富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红杉基金中国合伙人沈南鹏、金沙江创业投资董事总经理丁健、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总经理张颖、北极光创投基金创始合伙人邓锋、北斗星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吴立峰、启明创投创始人及董事总经理邝子平、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合伙人王兟等10多位掌管各类风险投资基金的海归人士。大部分风险投资都是通过海归或海归工作的外企带进国内的。这些投资促进了国内对创业的热情,促进了一大批海归企业和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国内创业投资行业的进步。
总体来看,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发展迅速,新募集基金数、募集资金额和投资案例与金额等代表着投资发展的基本数据将会长时间保持增长状态,这是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数量多、发展快所带来的投资机遇。
Ⅲ 私募基金近几年发展迅猛,如何了解相关的产品阿
可以参考基金业协会网站啊,或者去市面比较不错的,比如,众财富等。
Ⅳ 英国私募slq0尽2015
一、作为基金业发源地的英国公募基金行业
1.英国基金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基金作为一种为一般公众服务的社会化理财工具,最早起源于英国,其发展历程如下:
截止2012年末,英国基金业管理资产规模9388亿美元,全球排名第7位。从基金分类来看,单位信托总资产规模已达到了2773亿美元,数量达到529只,分别占英国基金总资产规模与总数的13.48%和10%。投资信托基金依旧是封闭式基金的主流在英国基金总数和总资产中分别仅占比达5%和3.42%。英国的OEIC占比达到35%,仅次于排名第一、占比47%的开放式养老基金,成为机构投资者与零售、私人投资者的集合理财首选产品。
从基金投资资产结构类型来看,股票型基金占主导,比例为56%,固定收益类基金占比25%,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他投资类型基金占比不足20%。从销售渠道来看,其渠道构成也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已形成综合性、立体化的基金营销系统:主要包括基金公司直销、银行代销、理财顾问、机构专户及私人银行等。
金融危机之后,独立理财顾问(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ser, IFA)渠道逐渐替代银行代销占主导地位。目前,英国已有11000多家理财顾问公司,超过3万名理财顾问,通过他们销售的基金占零售总额的80%,占销售总额的50%以上。
2.英国基金业发展经验
(1)自律性协会以保护所有投资者为中心对基金行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英国具体的共同基金投资管理实体是各类民间管理协会,如共同基金协会、投资顾问协会、投资信托协会、基金经理人协会、证券投资协会等。协会通过对会员资格的审查进行自律性管理,凡是从事共同基金业务的任何个人和机构,都需要获得某共同基金协会的会员资格,协会有权对违反规定的成员取消会员资格,使其不能再从事共同基金业务。
各协会对共同基金的投资进行风控限制,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自律性协会作用的发挥,有利于保持基金行业的长期稳定和规范;便于政府进行宏观引导和调控,且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弹性。
(2)以市场及投资者的需求为导向,为创新提供法律支持、完善市场监管促进市场的稳定发展。英国的经验表明,契约型基金的发展离不开外部力量的规范和监管,各项制度和法规都是保证基金良好发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
(3)鼓励、培育和监管独立理财顾问,推动了基金理财向个人投资者的普及。
为确保IFA提供建议的客观和中立性,英国金融服务监管(Financial ServiceAuthority,FSA)要求其监管下的投资咨询公司和独立理财顾问,都必须具备有效的内部投诉处理程序,通过对独立理财顾问实施分级的资质管理和保证金制度等措施,保证理财顾问向客户推荐产品时,充分了解其需求和投资境况,与其风险预期匹配,并提供书面报告。发达的独立理财顾问渠道是促使英国基金市场高度发达的原因之一。
3.英国基金业发展教训
共同受托人这种基金治理结构存在矛盾。按照英国1986年金融服务法第81节的规定,传统信托法上的受托人职责由信托型基金中的基金管理人与基金保管人分担,基金管理人是信托型基金的管理受托人,基金保管人是信托型基金的保管受托人。
虽然由于英国模式的“共同受托人”的存在,基金单位持有人的权益能够有一定的保障,但基金管理人和基金资产的托管人权利归属问题难以明确,因此造成模糊地带,二者的责任难以清楚划分。而同时,由于管理人不是信托关系的当事人,则不受信托法的规范,相应地,投资者对管理人主张权利也不受信托法的保护。
二、私募的发展经验和趋势
1.私募股权投资
英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英国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成立手续较为简便,不作为企业法人单独征税,因此在英国有限合伙制是主流模式。
二是与美国相比,英国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领域更偏向企业扩张期和管理层收购期,投资项目更偏重主流产业。
三是资金来源方面,银行是主要供给者,由于税收方面的优惠,外国资本也成为英国私募股权基金的重要资金来源。
四是退出方面,由于欧洲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不一,公开上市难度较大,因此私募股权基金多采用并购或回购的方式。
(1)英国PE发展经验
第一,持续的政策优惠极大地推动了PE发展。优惠政策主要包括推出信贷担保计划、放松投资管制、制定激励创业投资的税收政策等。
第二,PE市场监管以行业自律监管为主,法律监管处于次要地位。英国1986年《金融服务法》也确定了在自律基础上的两级监管体系,直接管理私募股权基金的自律组织是“英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由于环境和政策的宽松,加上严格自律的传统(严谨的协议和公司章程),英国私募股权基金可以自由发展、规范运作且成本较低。
(2)英国PE发展趋势
第一,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PE项目退出和交易的场所。1995年6月,伦敦交易所设立了二板市场(AlernativeInvestment Market,简称AIM)。最主要特点为上市标准较低.但是对公司信息进行充分披露和公开,并由投资者进行自行选择。AIM 只有40个规则,简洁清晰但必须严格遵守。
除此之外,英国还有为更初级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未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市场一未上市股票市场(OFEX)。其目的是为那些未进入伦敦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或AIM 挂牌交易的公司股票建立一个可出售其股票、募集资金的市场。在OFEX 挂牌交易的公司, 通过市场的培育可以按照相应的规则,进入AIM 交易。
(2)加强风险监控。
近来多家英国大公司被私募股权公司并购,银行向一些私募股权公司大量放贷的做法引起了争议,由于私募股权公司在英国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市场上出现了滥用金融工具和过度利用杠杆效应等现象。
为了抑制这种趋势,英国金融服务局在2008开始对银行向私募股权公司的放贷情况进行监控。并且在金融危机后,英国对私募基金监管给予了更高重视,要对私募基金要建立高标准且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披露制度。
(3)加快向新兴市场国家的扩张。
2008年金融危机后,越来越多的英国股权投资集团看好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亚中国的投资机遇,纷纷在重点城市设立办事处,积极拓展项目,并希望投资比重提升,以分享这些国家高增长带来的收益。
2.对冲基金
(1) 对冲基金的发展现状及经验
伦敦仅次于纽约是“对冲基金”第二大中心,聚集了75家对冲基金将总部设在伦敦,管理的全球20%左右、欧洲80%左右的对冲基金规模。伦敦形成目前对冲基金的地位得益于:
一是本地的专业知识;
二是接近客户和市场,并有强大的资产管理行业;
三是完善的对冲基金配套服务,伦敦也是对冲基金服务的一个领导中心,如管理、主要经纪、托管、审计、经纪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大约有一半的欧洲投资银行伦敦通过伦敦展业。
(2)对冲基金的发展趋势
第一,对冲基金客户主体机构化。
伴随着对冲基金业规模的扩张,其投资者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近年来,机构投资者取代富裕家庭成为对冲基金的投资主体,投资者结构呈现出机构化的趋势。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已经占到对冲基金资产总值的30%。另据数据显示,目前近40%的主权财富基金已投资或将投资于对冲资金。随着机构投资者对对冲基金业投资的迅速增加,对冲基金的规模还将继续快速膨胀。
第二,监管更加严格。
英国政府率先于2007年10月宣布对对冲基金正式实施监管。组建了对冲基金标准管理委员会于2008年1月发布了《对冲基金标准管理委员会标准》,对对冲基金的监管建立在加强信息披露、灵活的监管措施及文明的投资人这三大支柱之上,通过信息披露、估价限制等措施来拓展对对冲基金行业监管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对冲基金的区域分布向离岸区域变化。为了获得税收的好处与操作上的便利,目前50%以上的对冲基金注册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和百慕大群岛等离岸司法辖区内。
第四,对冲基金的基金大量成立,逐渐成为对冲基金最主要的投资者之一。
与单纯的对冲基金相比,FOHF(对冲基金的基金)具有以下三个优势:
一是通过对冲基金的基金投资于多个对冲基金,可以分散风险;
二是可以投资于不接受新投资的对冲基金,因为很多对冲基金不接受新的投资者(即合伙人),但接受对冲基金的基金;
三是有可能在封闭期满之前申请特许赎回,这也是对冲基金的基金区别于普通投资者的另一项特权。
正是由于这些优势,使得对冲基金的基金成为连接投资者与对冲基金之间的桥梁,从而大大推动了对冲基金的发展。
3.不动产投资
(1)英国REITs发展现状及经验
2005年英国政府发布REITs立法草案,标志着REITs引入英国。截至2013年1月,伦敦上市的REITs共有25个,总市值达275.58亿英镑。其快速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第一,交易所的合理安排确保了REITs的流动性。
伦敦是领先的不动产国际融资中心,不动产市场活跃。同时伦敦交易所也是世界最大的交易所之一,保证了REITs较好流动性,使通过REITs间接投资不动产比直接投资更为便捷。另外,在伦敦交易所的交易成本很低,如印花税仅为0.5%,而不动产交易的印花税高达4%。
第二,REITs的成功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
2012年6月,针对REITs体系的重大变革生效,其中包括取消REITs占租赁财产2%的入市费(entrycharge),降低了REITs发行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准入门槛,将有助于吸引国际资本进入,提高投资者税后收益,建立国际化的Reit品牌,这对增强REITs的吸引力有深远意义。
第三,REITs的收益性是REITs成功的关键因素。英国REITs对投资者的税收节约效应,是促使REITs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英国REITs发展趋势
金融危机导致投资者避险情绪增加。具有现金收息概念的投资策略成为资产配置的主流之一。REITs收益率优于长期公债及投资等级债,且股利率平均约有5.5%,也高于其它类型股票的股利率,加上投资标的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入,REITs成为资产配置的重点之一。
4.资产证券化
英国资产证券化是伴随着英国金融业的高度发达而发展起来的,凡是现金流动可以写在合同上的均可证券化。英国经济证券化率已达到200%左右。其以下发展经验可供借鉴:
第一,完善的法律制度。最显着的特点是维护经济关系中的效益公乎、公正。在法务执行中充分体现了财产权至上、债权至上、信用至上的观念。
第二,发达的金融体系。英国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有赖于相关领域众多具有高度专业技能的专业人员如律师、会计师、精算师、证券专家及其他专业顾问的支持。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众多的外国银行和种类齐全的专业金融公司以及各类大财团、互助协会,都为英国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可靠的载体和循环空间。
第三,市场规则和管制完全符合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需要。英格兰银行是英国所有获得授权经营的银行的首要监管者,有些银行的证券和投资活动也受一个以证券与投资事务委员会为首的体制监管,从而为证券交易提供了一个井然有序的市场,公司可筹集资金,而投资者可购买和出售证券,投资者也能咨询专家准备所有必要的财务和其他资料。
第四,巩固的社会信用,是资产证券化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英国的各种银行和房屋互助协会都为客户提供多种的付款服务,它们既包括传统的、以票据为主的方法,也包括创新的金融产品或金融派生品,金融派生品是各种于未来时日买卖金融票据如股票、债券或货币市场票据的合同,分为金融期货或金融期权,它们有助于比较有效的风险管理,即防范或预防不利的利率、汇率和证券市场的变动。
三、公司拜访的感受与体会
1、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以及资本跨境流动的逐渐放宽,建议参考欧洲UCITS成功经验,研究制定大中华地区内容共同基金跨境销售、运作与监管的“通行证”。
2、从海外经验看,另类投资机构多为精品式运作,传统公募起家的资产管理公司开展PE、对冲基金、房地产投资等另类业务多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来开展,在集团下下设子品牌。包括此次考察的CVC为花旗资产管理下负责私募股权投资的机构,JardineFlemming为大摩资管旗下负责另类业务的机构。建议研究允许国内的公募基金公司通过并购与兼并的方式涉足私募股权、对冲基金等另类投资业务。
3、从全球及欧洲市场各种协会组织情况来看,基本上是属于矩阵式的架构,即有不同地区的跨业务协会,也有不同业务的协会,协会组织之间的跨境与跨界交流与合作日益重要。建议加强与各地协会与监管机构交流合作。
Ⅳ 私募基金国内国外状况
收益性:阳光私募基金是浮动收益类的理财产品,且不同基金业绩分化较版大。据格权上理财统计,阳光私募行业自诞生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5%至30%。目前市场上近2000只阳光私募产品,投资能力、业绩表现参差不齐,认购时需要精挑细选。
流动性:阳光私募基金并没有固定的存续期限,但通常设有赎回封闭期和准赎回封闭期。赎回封闭期一般是产品成立或投资者认购后的1-6个月,期间不允许赎回。准赎回封闭期一般是产品成立或投资者认购后的6-12个月,期间投资者可以赎回,但需缴纳3%的赎回费。封闭期结束后,投资者可在开放日申请赎回,且不需缴纳赎回费。
风险:绝大多数阳光私募基金并不承诺保本,存在本金亏损的风险。亏损风险主要源于股票市场的系统性下跌风险。然而,根据看门狗财富统计,阳光私募基金的风险控制要远远好于同类投资于股票的理财产品。在市场环境表现不好的情况下,阳光私募行业的平均最大回撤也仅为大盘指数的二分之一。
Ⅵ holland & barrett的发展历程
1. 1920年,当今世界顶级欧美高尔夫球大师对抗赛“莱德杯”的创始人,Samuel Ryder先生建立了Heath & Heather品牌。从创立伊始,公司就将草本治疗和健康食品作为立身之本延续至今。
2. 1946年,经过26年的不断发展,Heath & Heather慢慢积累了丰富的草本产品研发、提纯经验,产品种类不断丰富,门店数已经发展到了46家,为今后H&B的爆发式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1968年,Heath & Heather与Associated Health Foods合并。公司的产品线由草本产品扩展到健康食品、维生素、营养食品等,大大丰富了其产品线,满足了消费者的多重需求,产品覆盖了从婴儿到银发族的家庭全体成员,并给英国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如何享受健康生活方式。从此确定了H&B日后门店体验服务和产品品类的轮廓。
4. 1970年,以Booker McConnell收购为契机,公司正式更名为Holland and Barrett。也从这一天起,H&B的使命就被定格在提供高质量的健康食品和独特的自然治疗上。经过50年的发展,H&B终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5. 经过1991年, Lloyds Chemist和1997年的NBTY两次并购,H&B获得了强大的资金支持,步入整合的高峰时期,快速扩张成为新时代的关键词。
6.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最初的10年,H&B门店数量从180家飞速发展到超过1000家。
7. 2009年,H&B及母公司被世界最大的私募基金之一凯雷资本私有化,当年H&B收购估值达到30亿英镑。
8. 2009年,H&B在欧洲的第1000家连锁店开张,标志着H&B在英国健康食品、自然治疗、天然护肤零售领域的霸主地位正式形成,如今,H&B已经成为英国现代健康美丽生活的一部分。
Ⅶ 私募基金的发展前景有哪些
可以说,目前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已成红海,即将进入洗牌阶段。那么未来行业将会怎么走?
私募股权基金行业未来5到10年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四化”。
第一是规模化。目前国内基金管理规模在百亿以上的基金管理人数量只有185家,非常少。将来行业内的资源包括资金,一定会集中在优秀的机构身上,而且会越来越集中,从而带来规模化效应。
第二是专业化。在一个基金里面,其投资组合往往是多个领域的。但是不同领域的人做的事情并不一样,因此逼着行业必须要专业化,基金团队也必须要专业化,才能了解行业、把握行业趋势,精准投资。
第三是长期化。目前行业内从投资到退出整个周期高于4年的占比并不高,根据中基协数据显示,大概在20%到30%之间。在中国已经过了浮躁时代、过了VC/PE普及知识的时代的当下,所有人都明白基金的退出周期会越来越长,所以要有足够的耐心。此外,资金来源也应该趋向长期化。“我们呼吁更多长期资金,包括保险、养老金更多介入到股权投资中来。”
第四是全产业链化。所谓全产业链化就是在做法上,从早期到扩张期、到成熟期、到Pre-IPO甚至延伸到并购和二级市场上。
未来行业的结构创新,有两个系统性的机会。首先是人民币基金年限跟实际的周期不匹配的问题。他指出,国内目前的退出通道相比美国而言是不畅通的。之前国内的基金期限大部分是5+2,而大部分人民币基金在近两年已经到了7年的年限,但是还没能实现完全退出,因此退出的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私募股权基金都有PE二级市场的需求。如果能将PE二级市场做活做好,这不仅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而且能将退出周期大大缩短。这方面的系统性创新,可能对行业形成健康的闭环以及给出资人更早进行现金分配,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可以做一些一级市场跟二级市场混合的基金,这能解决现在行业内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他指出,目前行业内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流动性,但是对于保险公司、银行等出资人而言,流动性是非常关键的,甚至直接关系到这些出资人的考核、人事变动等问题。而单靠一级市场来产生现金流,从目前来看是比较难的。“如果能适当兼顾二级市场,通过某些机制解决两个市场之间的平衡问题,将可以解决流动性差的问题。”
在实践中,很多投资人在看投资标的的时候,对行业的研究不应该区分一二级市场,而且当下在局部领域和行业已经出现了一二级市场倒挂的问题。但与一级市场相比,二级市场的流动性显然是好的,如果一个基金管理人固步自封,严格区分开两个市场,可能会影响基金未来的发展。他直言,价值投资就是价值投资,好的标的就是好的标的,如果有创新的结构应该能一举几得,可以解决怎样满足真正的机构投资者对短期流动性包括分配的要求。在当下一级市场阶段性形成泡沫、面粉比面包贵的情况下,要求基金必须买面粉是有问题的。
未来我们可能需要呼吁整个行业做更多的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下,由于VC/PE生存的环境不同,中国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打法。我甚至在想,未来通过控股上市公司然后结合上市公司去做跟投,这样也许更能突破基金周期、现金分配的障碍。
Ⅷ 私募的历史起源
私募基金起源于美国。1976年,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三名投资银行家合伙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KKR,专门从事并购业务,这是最早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
国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经过30年的发展,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和IPO的重要融资手段。国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模庞大,投资领域广泛,资金来源广泛,参与机构多样化。西方国家私募股权投资占其GDP份额已达到4%至5%。迄今,全球已有数千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黑石、KKR、凯雷、贝恩、阿波罗、德州太平洋、高盛、美林等机构是其中的佼佼者。
2006年全球私募股权基金从资本市场上募集到了2150亿美元,全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总投资额达到了738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其中,单笔超过100亿美元的私募股权交易达到9个。
中国私募发展历史
1984-1990年:混沌时代
在每个资本大幕开启的时候,都是少数精英和投机客的保险柜,这个多数人不熟悉或者不看好的领域,注定将迎来历史上最原始也是最猛烈的爆炒……
1990-1995年:疯狂时代
一切资本力量开始悄然酝酿,很多人都在翘首以待,这场万众瞩目的好戏谁将是主角?
1995-1999年:巨鳄时代
“327”国债风波成为券商整合大幕拉开前的序曲,以君安为主的券商纷纷崛起,涌金系、德隆系等资本大鳄先后诞生,形形色色的江湖人物在这个时代里格外刺目。
1999-2001年:黑金时代
一切故事皆从1999年的“5·19”行情展开。 “无庄不欢,无股不庄”,是这个时代最逼真的写照。
2001-2005年:价值时代
熊市的漫长教人冷静,价值投资风潮应运而生,无声无息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新主角。
2006-2008年:理性时代
公募系基金经理形成一支骤然崛起的力量。这批“公募叛逃者”以理性的力量强势搅动江湖。
2009年:非言时代
市场的正常化,让私募在悄然之间进入到一个 “诸子百家”的新时代。这个舞台,每一家都有可能跳上来表演一把。而此时,私募为自己所选择的发展路径,似乎也决定着他们之后的道路可以行进多远
2010年:行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目前,市场上正在运行的阳光私募累计已达500多只。各方投资明星纷纷加盟,私募业内明星璀璨,并逐渐开始拥有自己的品牌。国内私募基金规模一般在3000万至20多亿,预计私募的总规模已超过500亿,总规模虽然还有限,但成长速度惊人。此外,私募在投研团队、绝对收益理念、营销方面,都较早几年有了很大变化。而政策的支持,也在逐步提高阳光私募的社会地位。
截至2010年12月31号,全国从事私募基金的管理公司共有377家,管理的证券类信托产品数量为1234个,其中,开放式产品为810个,结构化产品为424个,总规模已经超过1200亿元,从发展规模来看,自2007年开始,开放式证券私募投资基金在开始迅速发行的步伐,到近两年更呈加速之势。
从私募基金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大部分证券私募基金管理人都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其中,深、广和上海均以32.02%占据首位,在投资收益方面2008年—2010年,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均好于同期的公募基金,具体来看,2008年沪深300指数全年跌幅65.95%,同期公募基金全年亏损50.63%,私募基金则亏损32.86%,亏损幅度较公募基金明显收窄。2009年沪深300指数全年上涨96.71%,同期,公募基金全年盈利50.41%,私募基金则达到54.92%,再度小胜公募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