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道历史题
1806年的10月27日,以征服者的身份进入勃兰登堡门的,是法兰西帝国的皇帝拿破仑 •波拿巴。
拿破仑率领强大的法国军队飓风般地席卷了欧洲,轻而易举地征服了这片位于欧洲中 部的土地。
和平女神被当作战利品从勃兰登堡门上拆下,运回了法国。
屈辱再一次降临,它唤醒了深藏在德意志人心灵中的沉痛记忆。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这块被称为欧洲走廊的土地,一直就是整个欧洲的战场。德意志 人经常成为环伺在周围的欧洲列强的雇佣军,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残杀。
1648年,在进行了争夺霸权的“三十年战争”之后,欧洲各国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 和约》,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这一年,这片土地分裂为314个大大 小小的邦国,虽然它们还共同拥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这样一个名称,但邦国各自为 政,中央权力几乎不存在。
当拿破仑的军队在1806年悍然入侵时,这个所谓的帝国根本无力抵挡,帝国中两个最 大的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遭遇惨败,普鲁士还被迫割让了一半的国土,支付1.5亿法郎战 争赔款。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轰然解体。
当这片土地上连一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复存在时,人们想起了德意志诗人席勒的一声 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 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 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 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德 意志在哪里?这个历史性的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德意志的诗人们用诗句探寻民族的未来;德意志的音乐家们用音符抒发抗争的激情; 德意志的哲学家们,用理念激发至高无上的国家崇拜。
采访: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现代史 教授 奥古斯特•温克勒
德国19世纪历史的主要题目就是统一和自由,那时,德国还不是像法国和英国那样统 一的民族国家。19世纪德意志统一的运动始终在追求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和立宪国家。
1814年,拿破仑被欧洲各国组成的反法同盟击败,在英国和俄国主导下,由38个邦国 组成的“德意志邦联”成立了,但各邦依然拥有着独立的主权。因为,欧洲列强们始终不 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在欧洲的中部崛起。
战败后的法国交还了和平女神,但是,回到了勃兰登堡门的和平女神面对的依然是一 个分裂的德意志。
历史之所以耐人寻味,也许就在于它的复杂和微妙。征服者拿破仑虽然加重了这片土 地的屈辱,但是拿破仑却成为德意志统一的推动者。他用武力扫荡了这片土地上存在了几 百年的封建秩序,并在所到之处广泛传播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德意志人在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引导下,开始寻求建立一个统一与自由的国家。
罗伊特林根是德国南部一座美丽安静的小城,两百多年来,小城一直享受着弗里德里 希•李斯特带来的荣耀。在德国实现统一的过程中,李斯特被认为是最活跃和最具影响力 的人物。
采访:德国罗伊特林根大学 教授 奥伊根•文德勒
李斯特认为德国只有实现政治上的统一才能够与英国和法国相抗衡。这种统一不能靠 革命来实现,而应该通过和平的方法来实现,而且李斯特非常清楚,这种统一不是一蹴而 就的,应该通过渐进的方式来实现,也就是说,他认为应该先实现德国经济上的联盟。
在人们还习惯于用战争来解决国家问题的19世纪,李斯特的想法显然有些超前。从经 济统一走向政治统一,这既是一个经济学家的独到眼光,更是一个大胆的设想。提出这个 设想的现实原因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受阻于分裂。
在汉堡的关税博物馆中,陈列着当年德意志各邦国使用的一些货币。最多的时候,这 片土地上使用的货币种类达到过6000种。
除了混乱的货币,邦国之间还设立了重重关卡,收取繁重的关税,从柏林到瑞士,现 在不过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在19世纪初,却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 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
采访:德国罗伊特林根大学 教授 奥伊根•文德勒
这些关税一方面严重的阻碍了内部贸易,另外一方面也阻碍着德国经济的发展和德国 产品的竞争力。正是出于这一原因,李斯特认为如果当时落后的德国要发展,要达到当时 发达工业国家的水平,就必须消除这些内部关税,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创 造可能。
李斯特呼吁各邦国建立全德关税同盟,为此,他四处游说。但是很多小邦国都将他驱 逐出境,德意志邦联的第二大邦国奥地利,称他为“最危险的煽动者”。因为,各个邦国 都不想取消关税这一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李斯特身体虚弱,在很长的时间里,他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也没有一个正式的助 手。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止他的脚步。十多年的时间,李斯特几乎跑遍了所有邦国,最终, 德意志邦联中最大的邦国普鲁士接受了李斯特的建议。
经济融合仿佛坚冰下的细流,缓缓汇聚。破冰的一天不可阻挡地到来了。
1834年1月1日零点,在德意志18个邦国的边界上,满载着货物的四轮马车,像潮水一 般汹涌而过,几百年来第一次,无须在边界停下来交纳过境税。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了。 它的主导者是普鲁士。
采访:原中国驻德国大使 梅兆荣
建立关税同盟是生产力发展要求,它使商品、资本、劳动力得以自由流通,从而有利 于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建成。从长远来看,它也是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前提。普鲁士接受了 李斯特的建议,成了建立关税同盟的主导者,实际上也就成了未来的德国统一的领导者, 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关税同盟建立了,李斯特依然贫困。1846年,在儿子病故的打击下,贫病交加的李斯 特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离开了他寄托着无限憧憬的德意志。李斯特带着遗憾离开,历史却 没有给德意志留下遗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呼之欲出。
各个邦国已经陆续加入关税同盟,以普鲁士为中心的铁路网逐渐成为连通这片土地的 强劲有力的动脉。到19世纪中期,关税同盟地区工业总产量已是欧洲第三,仅次于英国和 法国。德意志经济统一的目标已经实现,政治统一的道路上也曙光初现。
1848年,在李斯特去世两年后,德意志的多个邦国爆发了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 宪制的革命,革命在短时间内几乎全部取得成功。从政治上解决德意志的统一,是这场以 资产阶级为主体的革命运动的首要任务。于是,各邦国派出代表,在法兰克福组成了全德 意志议会,试图通过协商的方式,建立一个像美利坚合众国一样统一而自由的联邦国家。
但是,当议会还在无休止地辩论和争吵时,旧政权迅速集结反击,德意志各邦很快恢 复了各自的君主专制,全德意志议会的议员们纷纷被各邦国招回。
采访:原中国驻德国大使 梅兆荣
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第一个后果就是德国的统 一没有能够实现;第二个后果,专制制度依然保留着,所以说,德国失去了通过和平、民 主的方式来实现德国统一的机会。
通过议会民主实现和平统一的方式失败了,德意志统一的道路将如何继续?谁将承担 起这个历史的重任?
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坐落着奥托•冯•俾斯麦纪念馆。
纪念馆内,一幅珍贵的油画已经悬挂了120多年,它记载了一个国家历史性的时刻,也 记载了一个人的历史性时刻。
采访:德国汉堡俾斯麦纪念馆 馆长 安德莉娅•霍普
这幅画是德皇送给俾斯麦的生日礼物,这幅画所展现的场景,是1871年1月18日,在巴 黎凡尔赛宫镜厅所举行的德国皇帝登基仪式。皇帝希望能够在这幅画中突出他的个人形象 ,所以画师就给俾斯麦画上了白色的制服。
身着白色军服的俾斯麦不仅仅是油画中的第一主角,在德国统一的历史中,他的演出 更是有声有色,以至于成为后发国家的首相们纷纷效仿的榜样。
被称为“东方俾斯麦”的大清帝国重臣李鸿章,曾经跋涉万里前来德国拜访他;日本 明治维新时期的第一任内务卿大久保利通也曾自比为“东洋俾斯麦”。
受到如此推崇的俾斯麦,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主导了德意志的统一。
1862年9月30日,刚刚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走进议会,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 ,他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 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从此俾斯麦被世 人称为“铁血宰相”。
采访:德国俾斯麦基金会 主席 米夏埃尔•埃肯汉斯
当时,俾斯麦在他的讲话里强调:我们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实现统一,就是通过增强军 队的力量这一政策,利用军队的帮助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议会当中的多数表决。
利用军队的帮助,是普鲁士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历史上,普鲁士就曾因军队数量众 多而被称为“和平时期的兵营”。俾斯麦认为,像1848年那样的议会民主方式无法实现国 家统一。在他的主导下,普鲁士采取了近乎独裁的统治方式。议会多次被解散,国王成为 普鲁士军队的最高统帅。但是,铁血宰相俾斯麦并不鲁莽,他清醒地知道,一个新生的德 国必将对原有的大国形成冲击。欧洲政治地图正如一个棋局,俾斯麦要将列强当成一个个 棋子,小心翼翼地反复掂量,在夹缝中寻找机会。
采访:国际历史学会 会长 于尔根•科卡
俾斯麦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具有眼光,他不是游戏者,不是赌徒,而是一个有知识 的人,有历史感的人。
在要求力量平衡的欧洲各国中,俾斯麦进行了一场场淋漓尽致的外交表演。他通过各 种方式保证英国的袖手旁观;他支持俄国镇压波兰起义,以换取俄国的沉默;他口头同意 把卢森堡、比利时等土地并入法国,以换取法国的中立。
在俾斯麦看来,历史从来没有什么不变的原则,没有任何国家不可以结盟,也没有任 何国家不会成为本国的敌人。
采访:德国俾斯麦基金会 主席 米夏埃尔•埃肯汉斯
俾斯麦始终把普鲁士视作一个强大的国家,另外,他也一直在努力试探,这点非常重 要,把政治理解为“可操作的艺术”。在此基础之上去获知欧洲其他大国会如何看待德国 的统一。
在外交上用足了政治智慧之后,俾斯麦终于可以实践他的铁血誓言了。
1866年,普鲁士的枪口对准了奥地利,仅仅两年前他们还共同打败了北方强敌丹麦。 对于这场战争,俾斯麦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他带着毒药走向战场。最终,普鲁士取得巨大 胜利,奥地利从此脱离德意志邦联。俾斯麦拍着桌子大叫,我把他们全都打败了,全部!
四年后,普法战争爆发。德军长驱直入,直抵巴黎郊外,法国皇帝兵败被俘。德国统 一的最后一个障碍被扫除。
1871年1月18日,法国巴黎炮声隆隆,20公里外的凡尔赛宫镜厅却一片庄严肃穆。在这 些为炫耀法国君主的风采而设置的镜子里,出现了众多普鲁士人的身影。
这一天,德意志帝国在法国的王宫里宣告了自己的诞生。这一年,距离拿破仑进入勃 兰登堡门整整65年。
一个崭新的、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出现了。经过近七十年的艰苦追求,德意志人建 立起来的是怎样的一个国家?这个欧洲列强始终不愿意看到的国家将会给欧洲带来什么?
采访:中国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李工真
德国姗姗来迟,结果刚一亮相就令全世界大吃一惊。因为它在人口总量、国民生产总 值、钢铁产量、煤产量以及铁路线里程等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法国,在欧洲仅次于称霸 了一个世纪之久的英国。德意志从濒临亡国的绝境发展成一个令人瞩目的强国,采取了种 种的措施,这些措施当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它高度地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 并以此作为它国家振兴的基础。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就曾经说过:“普鲁 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才特尔镇位于德国最北部,临近丹麦。180年前,这里是普鲁士王国最偏远最落后的乡 村。
今天的才特尔小学依然是小镇孩子们读书的地方,同时,它也是全德国最完整地保留 了普鲁士时期原貌的小学博物馆。
这是一张1820年讲授自然课时所使用的挂图,当时的孩子们已经了解到,距离他们上 万公里之遥的中国长城是什么样子。
孩子们也可以了解到在五大洲居住的不同人种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在小学实验室里, 他们可以接触到最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这张课程表记录了当时给小学生们开设的课程:世 界地理、自然、算术以及德语、书法、宗教和体操。
学生们上学几乎是免费的,主要是以实物的形式来支付,不上学却要受到处罚,学校 里还保存着当年的罚款登记簿。
采访:德国才特尔小学博物馆 原馆长 安特•桑德尔
我们这里看到的是1845年6月份登记的才特尔镇学校,学生上个月缺课登记情况,比如 第16号学生,名字叫做弗里德里希.旺肯,这个学生在5月份里面缺了13天的课,为此他父 亲要付39个银币的罚款。
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必须为它的公民提 供受教育的机会。免费教育从19世纪中期就已开始,德意志统一前夕,适龄儿童入学率已 经达到97.5%。
采访: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 副教授 艾里希•福克斯
年轻一代从一开始就要学会不仅仅只为自己活着,而是为整个民族。
早在拿破仑的军队入侵的时候,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他说: “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 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普鲁士建立起教学与 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
当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时,柏林洪堡大学诞生了。国王拿出了最 后一点家底,并把豪华的王子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与此同时,他还接受了大学提出 的一个要求,那就是: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 术活动。
同时拥有国家的保障和充分的自由,成就了德意志的科学家。在柏林洪堡大学主楼的 长廊里,挂着许多黑白照片,他们都是在各个领域里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本校教授,其中的 29位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诺贝尔奖得主。
采访:德国柏林洪堡大学 教授 吕德格•冯•布鲁赫
这些德国大学的科学家,都把自己视作“德意志科学家”。这一概念的意义,正如著 名作曲家瓦格纳所说:科学家出于自我意志,献身于科学研究工作,参与这一工作,把自 己所有的个人利益都置之度外。这一献身精神是德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非常关键的一个原 因。
采访:国际历史学会 会长 于尔根•科卡
在德国,教育、哲学和科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欧洲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出现在德国 ,成为许多其他欧洲国家的榜样,例如由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德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教 育、科学、大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同于美国、英国和法国的现代化进程。
德国的工业化进程落后于英国,但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全民教育 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 资源。凭借这一资源,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 前沿。
电气时代的一批重要发明在德国诞生。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 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 国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
在1871年统一后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德国经济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德国的煤炭和钢 铁产量跃居欧洲第一;化工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到1910年,德国的工业总量超越了 所有欧洲国家。
在科学和教育的基石之上,俾斯麦找到了后发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发展模式:把国家 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由国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导经济运行的方向,用国家的力 量建立起全世界最早的社会福利制度。这些举措,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英国开创的自由 市场经济的弊端,由此给一些后发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当世人以惊羡的眼光审视急速崛起的德意志时,往往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支撑起所 有这一切的,是德国统一后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创造这一和平环境的,正是帝国的领航 员俾斯麦。他为这个曾经被欧洲列强不断遏制的国家,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采访:德国俾斯麦基金会 主席 米夏埃尔•埃肯汉斯
俾斯麦不同于其他同时代的政治家。虽然他当时同意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但是却不 同意把军队用来扩张国家的领土。也就是说,虽然俾斯麦希望德国成为一个位于欧洲中部 的强国,但是它应该负责保证整个欧洲的和平,避免出现拿破仑时代的动荡,结果只是毁 灭了各个国家,毒化了各国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位力主保持欧洲各国平衡的领航员渐渐老了。
作于1890年的这幅漫画,表现的是俾斯麦被迫辞职,威廉二世皇帝全面执掌德意志帝 国的一幕。漫画记录的正是德国国家战略的转折点。
此刻,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意志,一个始终令欧洲大国担心的德意志,已经开始散发 出令人不安的气息,担心正在成为现实。
采访:中国德国研究会 会长 顾俊礼
威廉二世上台执政之后,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俾斯麦的对内、对外政策。因为,德 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德国的容克地主和垄断资产阶级,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当时的德国不可能,或者说,不存在走向民主、议会道路的可能。还有一个局面呢,就是 当时德国的工业发展、经济发展很快,它先进的工业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普鲁士的军国 主义非常紧密地结合起来,所以,这两个东西的紧密结合,就使得当时的德意志帝国,很 快发展成为一个十分具有侵略性的帝国。所以,德皇威廉二世当时非常嚣张地叫嚷,所谓 上帝就是安排我们来支配和统治所有的民族的。
年轻的皇帝威廉二世即位后所发的第一个圣谕就是《致我的军队》,他宣称:“我和 军队是一体,我们天生互相帮助,不管上帝的意志是要给我们和平还是风暴,我们都将站 在一起”, 普鲁士传统中固有的、在德国统一过程中被强化的军国主义,被威廉二世再次 召了回来。德国开始了争霸世界的征程。
1913年,当德国全面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时,德意志战车 启动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成为人类历 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在今天柏林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保留着一座被战火轰炸得遍体鳞伤的老教堂。
教堂前方矗立着一座钢铁雕塑,雕塑名为柏林。分裂与统一,德国历史中一再上演的 剧情,无声地凝固在这座静默的雕塑中。
二战之后,德国被一分为二。历史仿佛回到了起点,那个沉重的命题再次摆在德国人 面前:德意志,它在哪里?德国人必须再次做出回答。
由德国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无数生 命和家园在战火的劫难中消亡,这是全世界都不会遗忘也不能遗忘的历史。而如何对待自 己不堪回首的过去,是这个曾经失去理性的民族必须面对的一次考验。二战中被杀害的60 0万犹太民族的冤魂在等待,受到伤害的欧洲和世界在等待。
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 念碑前,二战中,波兰有25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饱经痛苦、绝望的折磨,最终无助地死去 。在冰凉的风中,勃兰特一步步走到死难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这位二战中反 纳粹的英勇斗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动作:他跪倒在地。
一位记者写道:“不必这样做的他,替所有必须跪而没有跪的人跪下了。”
采访:国际历史学会 会长 于尔根•科卡
德国人诚恳地接受了自己历史上沉重的一面。他们讨论但是没有激烈争论,没有否定 自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推卸自己应该对犹太人大屠杀所负的责任,没有否认自 己经受了12年的纳粹独裁统治。诚恳地回忆自己的错误,帮助德国人大大地减轻了民族复 兴的困难。
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意志。二战后,联邦德国开始陆续向遭受德国法西 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遗属支付巨额赔款,教育部门则将法西斯暴行列为历史教科书的中心 内容,强调“关键的任务是教育下一代”,要“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职责视为己任”。
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德国回到了欧洲的怀抱,也回到了世界舞台。
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见证了国家命运,分裂了41年的德国 再次统一。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
德国再次统一了,凭借的不再是铁与血,而与120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的环境中,德 国人再次创造了经济奇迹。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重创的国家,发展 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而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它也找到了通 过振兴欧洲来壮大自己的强国之路。德意志,它在哪里?也许,近两个世纪执著的寻找已 经有了答案。在这一漫长的寻找中,所经历的大悲大喜,不仅已成为德意志民族的集体记 忆,而且也为已经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大国,书写了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
2. 介绍一下1896李鸿章访德 李鸿章和俾斯麦会谈
德国史学界对李鸿章当年访问德国,以往着墨不多,现在俾斯麦基金会从俾斯麦私人档案库里找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
俾斯麦纪念馆位于俾斯麦家乡福里德里斯鲁庄园,它坐落在离汉堡20多公里的一个小城奥姆勒。那里皆是漂亮的花园住宅,在林立的绿树之中幽静无比,怪不得俾斯麦退休后拒绝留在柏林,而愿意返乡安享晚年。100多年以前,德意志帝国政府就已在庄园附近,为首相专门铺设了一条直通柏林的私用铁道,李鸿章就是坐着火车来拜会俾斯麦的。该铁道直抵首相私邸,现在的纪念馆就是由过去的火车站改建的。纪念馆里展示了一些中国文物,如李鸿章给俾斯麦的亲笔信、俾斯麦和李鸿章的合影、当时报纸上的报道文章,以及李、俾两人的谈话记录。
李鸿章要求拜会俾斯麦,使德皇颇为不快
李鸿章到德国访问,是应汉堡商会主动邀请,目的是想和中国多做生意。出乎预料的是,李鸿章要求拜会俾斯麦,这使德皇颇为不快,但又无可奈何,而俾斯麦则高兴异常。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据说,这是李鸿章1896年6月访欧时写的一首诗,好像他当时有很多难言之隐。
1896年6月3日,李鸿章在莫斯科与俄外长罗巴诺夫签订《中俄密约》,允许俄国军舰驶入中国各个口岸,并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吉林修建铁路。6月中旬,李鸿章到德国购买军火,并且访问俾斯麦,想学习强国之道。他在亲笔信中写道:“仰慕毕王(指俾斯麦)声名三十余年,今游欧洲,谒晤于非得里路(即福里德里斯鲁)府第,慰幸莫名。”
当时俾斯麦和德皇威廉二世因德国扩张殖民地事,意见相左,已经被罢官闲置在家几年了,养草种花,不问国事。李鸿章游欧来德又在给俾斯麦的手信中写道:
“毕士麻(指俾斯麦)相王阁下久挹,大名镇越海国,每恨东西睽隔,会晤无由。何期垂暮之年,忽有绝域之使,遂于并世,得接伟人,实为天假奇缘,自谓此行不负。弟于六月十三号,税驾柏林,现在觐燕礼成,拟于本月二十三号前赴汉倍克(指汉堡)海口游观,计二十五号返辔,顺道敬诣园居,稍伸积年景仰之诚。李鸿章提名。”
据德国史料记载,李鸿章到德国访问,是汉堡商会主动邀请的,目的是想和中国多做生意。出乎预料的是,李鸿章要求拜会俾斯麦,这使德皇颇为不快,但又无可奈何,而俾斯麦则高兴异常。
这是一篇通过1896年6月25 日“李俾会见”亲睹者口述综合出来的资料,文章名为《李鸿章在福里德里斯鲁》。
在序言中,简单介绍了李鸿章的生平。他是中国满清政府的政要,和俾斯麦年龄相仿,1862年为江苏总督(Gouvener,实为巡抚),1870年为Tschili Vize koenig(这是德国翻译官闹的大笑话,不懂“直隶”的意思,就来个Tschili,把“总督”译成副国王Vize koenig)。
序言里还说:“他长期主持外交政策,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1896年,他代表中国皇帝赴莫斯科参加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接着访问欧洲。他在访问德意志帝国期间,特别提出要求,希望访问俾斯麦。”
俾斯麦以最高礼遇迎接李鸿章
俾斯麦在私邸大门口以最高礼遇迎接。他穿着威廉一世皇帝赠送给他的军礼服,佩上军刀,制服上挂着黑鹰星章和铁十字勋章。
两人长时间坐在会客厅内借助翻译对话、互敬。
“副国王”李鸿章和他的随从1点49分抵达。俾斯麦在私邸大门口以最高礼遇迎接。他穿着威廉一世皇帝赠送给他的军礼服,佩上军刀,制服上挂着黑鹰星章和铁十字勋章。
一开始,两人长时间坐在会客厅内借助翻译对话。李鸿章夸奖俾斯麦,大意是说:早就听说您的大名和伟大功绩,今天能见到您,看到您的眼神,更觉您的伟大。
俾斯麦也回敬说:也很高兴能招待一个建立伟大功勋的总督。李鸿章谦虚地表示:不能与阁下相比,您的贡献有世界意义。
到吃饭的时候,俾斯麦不让李鸿章随从搀扶李,而是亲自扶着李的手臂走到饭厅。俾斯麦挺起胸脯,两眼炯炯有神,显得骄傲和自信。
李鸿章说:30年前普鲁士战胜奥地利,就仰望俾斯麦大名,缘悭一面,如今总算如愿以偿。俾斯麦设法摆掉这种恭维,就换个话题说:“我已不如前,我已经老了。”
李鸿章立即关心地问俾斯麦的健康,什么地方不舒服?平日做些什么?俾斯麦笑着回答说:“什么都不做,不愿再找气受。我目前一身轻,只是一个村夫,喜欢到森林和四野去散步,不再问政。”
“副国王”转而与俾斯麦的儿子赫伯特•俾斯麦谈话,问他在外交部当四年国务秘书的感受。俾斯麦替儿子回答说:“他最喜欢过问政治,与我不同的是,他不爱做农活。”
“副国王”说:“在中国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俾斯麦回答说:“在我们这里一般也如此。但是人不能违抗自然。”
推心置腹谈中国变革
俾斯麦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兵不在多,哪怕只有5万人,但要精。问题不在于把军队分散在全国各地,而在于你是否能把这个部队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如地调动他们,使他们很快地从一地到另一地。
3.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如在上海创办的最大的民用企业是“轮船招商局”。同时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就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
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卫国有利的一面。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包括传统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
洋务运动性质探究
洋务运动为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4. 为什么有黑色星期五这么一说
西方人很是忌讳“13”,同时也忌讳“星期五”,要是“13日”这一天正好赶上“星期五”,则被认为更不吉利,称之为“黑色星期五”。现在“黑色星期五”的含义好像不仅仅指13日与星期五重合的日子,很多人把“最倒霉的日子”称之为“黑色星期五”,不管这一天是不是13日,也不管这一天是不是星期五。
黑色星期五源于西方人的说法。有很多的西方人忌讳“13”原因是,只要到每月的13日这一天,12个巫婆都要举行狂欢夜会,第13个魔鬼撒旦就会在夜会高潮时出现,给人们带来灾难。因此,西方人不仅忌讳“13”日,也忌讳有“13”数字。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许多楼房都没有第13层。
很多西方人也忌讳“星期五”。圣经说,上帝创造了第一个男人亚当后,从他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又造了一个女人夏娃。有人说,亚当和夏娃吃禁果在星期五,他俩死的日子也是星期五,亚当和夏娃的儿子该隐也是在“黑色星期五”杀死了他的弟弟亚伯。在西方人看来,星期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在这天,有些人会因为恐惧而下不了床,还有些人会拒绝乘飞机,买房子,甚至购买胜券在握的股票。而如果星期五与13号重合,那就是特大倒霉日了。因为在这一天人们不会像往常一样乘飞机或做生意,商业损失可达8到9亿美元。估计在美国这种恐惧折磨着几千万人民。
数字13和星期五都代表着坏运气,两个不幸的个体最后结合成超级不幸的一天。所以,不管哪个月的十三日又恰逢星期五就叫“黑色星期五”。
《恐惧和乐趣》的作者德塞是一名民间传说史学家,他说对于黑色星期五的恐惧在远古就根深蒂固了。星期五和数字13都代表着坏运气,两个不幸的个体最后结合成超级不幸的一天。
德塞把对13的恐惧追溯到一个有关12位神在他们的天堂瓦尔哈拉殿堂进行宴会的挪威神话。没被邀请的洛基是宴会上的第13位客人,他到达那儿之后,便让黑暗之神Hoder用带有槲寄生尖端的箭射击快乐喜悦之神Balder。Balder死了,整个地球都陷入了黑暗和哀伤之中。从那一刻起,数字13便成了不祥之兆。
美国费城曾经有一帮富人组建了名为“黑色星期五”的俱乐部,他们只在“黑色星期五”这一天会面,以锻炼自己对抗恐惧的决心和意志力。每次会面,他们先在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然后开始做各种疯狂的、正常人认为是罪恶的举动,把大镜子砸的粉碎,把盐撒得到处都是,在房间里打起伞,放出黑颜色的猫等等。有研究反常现象的独立专家说,人类对于某些特殊的日子有恐惧感。他们认为日历能够反映出时间的流动和宇宙中无形力量的强度周期。每个文明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会制定出自己的历法。多少世纪以来,人类的历史总是发出这样的告诫,在无形宇宙力量的强烈程度达到最高点时,人们要尤其保持谨慎。
黑色星期五源于西方的宗教信仰与迷信:耶稣基督死在星期五,而13是不吉利的数字。两者的结合令人相信当天会发生不幸的事情。
1970年4月11日13点13分13秒,执行第三次登月任务的阿波罗13号飞船在佛罗里达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就在预计进入月球轨道的4月13号,飞船发生了爆炸,不仅使登月任务被放弃,还差点赔上3名宇航员的性命。一些人指出几乎是灾难性的阿波罗13登月失事证明数字13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
在圣经中也涉及到不吉利数字13,背叛耶稣的传道者犹大是最后晚餐的第13个客人。同时,在古罗马,传说中聚集了12组巫婆,而第13个被认为是恶魔。
至于星期五,它是知名的基督徒耶稣被迫害的日子。有些圣经学者认为伊芙诱惑亚当和夏娃食禁果也是在星期五。或许最重大的一种信仰,是认为该隐在13号的星期五杀害了亚伯。
1307年10月13日,那是一个星期五(这就是黑色星期五的由来之一),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菲利普四世向法国各地的事务官发出密函,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打开,密函上的内容正是逮捕各地的圣殿骑士团成员。菲利普的突然袭击获得了圆满成功,法国几乎所有的圣殿骑士团成员都被逮捕,仅在巴黎就有138名骑士团成员被捕,圣殿骑士团的高层包括大团长雅克·德·莫莱(Jacques de Molay)无一幸免。菲利普四世给圣殿骑士团编排的罪名是“异端”,这真是很有意思,圣殿骑士团确实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你可以说他们贪婪,说他们残暴,但要说异端就未免有点离奇了,从骑士团成立开始,它一直就是教皇座下最忠诚的力量,教皇前后共赐予他们上百条特权。不过菲利普四世需要的不是符合逻辑的观点,他只需要将骑士团打入万劫不复之境。法国的宗教裁判所立即就开始对骑士团成员进行审讯。在宗教裁判所的“有效工作”下,圣殿骑士们开始招供,其中包括大团长雅克·德·莫莱。裁判所还让他给所有的骑士团成员发布一道命令,解决他们保密的义务。在莫莱的这道命令之后,骑士团成员向裁判所给出了千奇百怪的供词,有的承认他们入会时要向十字架吐口水,有的说他们搞巫术,有的说他们崇拜异教的偶像,至于这个异教偶像是什么样子,各人又有各人的说法,另外还有骑士团成员之间搞同性恋——这个也许是唯一可信的罪名。据记载,仅巴黎一地就有36名骑士团成员在审讯过程中死亡,我们可以想象这些供词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获得的。
在西方,13号正逢星期五,被称为“黑色星期五”。
传说,犹太教(Judaism)以星期五日落到星期六日落为休息日,称为安息日(Sabbath)。
英国从前常常在星期五处死罪犯、因此星期五有时也叫“绞刑日”。
正因为有上述传说,西方人就很是忌讳“13”,同时也忌讳“星期五”,要是“13日”这一天正好赶上“星期五”,则被认为更不吉利,称之为“黑色星期五”。
很多人把“最倒霉的日子”称之为“黑色星期五”,不管这一天是不是13日,也不管这一天是不是星期五。
分析家认为,问题不在这两个日子有什么魔法,而是忌讳这两个数字的人心理在作怪。以为“13日”再加上“星期五”就是是最“险恶”的日子。
不仅普通人,名人也惧怕“13日”和“星期五”。每当这时,歌德总是睡大觉;拿破仑绝不用兵,俾斯麦不签署任何条约,即使是不触动任何人根本利益的文件他也不愿签字。
其实,并非所有“13”都是不祥之兆。有的欧洲人就很喜欢13欧洲神秘的占卜术中有许多13,比如说,有13眼天泉、13座天门。有人认为13不仅不晦气,而且会给人带来运气。第一位飞越大西洋的驾驶员林德伯格前12次都以失败告终,却在第13次飞越时获得成功……
长期以来,人们为克服迷信(superstition),崇尚科学做了许多工作。例如,1791年,英国一家造船厂准备造一条大船。厂家特意选择13号开工,这一天正是星期五,而且这条船的名字也叫“星期五”。大船第一次下水航行的日子还是星期五。
5. 基本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是什么谁负责缴纳保险费
筹资模式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负责缴纳保险费的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十一条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
具体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职工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人工资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分别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5)俾斯麦私募基金扩展阅读:
其他国家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
1、传统型:传统型养老保险制度又称为与雇佣相关性模式(employment-related programs)或自保公助模式,最早为德俾斯麦政府于1889年颁布养老保险法所创设,后被美国、日本等国家所采纳。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然后再以支出来确定总缴费率。
2、国家统筹型之福利型养老保险:福利国家所在地普遍采取,最早为英国创设,如今适用该类型的国家还包括瑞典、挪威、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3、国家统筹型之苏联模式:是前苏联所创设的,其理论基础为列宁的国家保险理论,后为东欧各国、蒙古、朝鲜以及中国改革以前所在地采用。
4、强制储蓄型之新加坡模式:新加坡模式是一种公积金模式。主要特点是强调自我保障,建立个人公积金账户,由劳动者于在职期间与其雇主共同缴纳养老保险费,劳动者在退休后完全从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国家不再以任何形式支付养老金。
5、强制储蓄型之智利模式:强调自我保障,也采取了个人账户的模式,但与新加坡模式不同的是,个人账户的管理完全实行私有化,即将个人账户交由自负盈亏的私营养老保险公司规定了最大化回报率,同时实行养老金最低保险制度。
6.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是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社会保险或保障机制,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内容。其本质是追求公平,目的是满足公民基本生活水平的需要。 社会保险需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的产物,以19世纪80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并实施的一系列社会保险法令为标志。
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全球的社会保障模式,大致可分为国家福利、国家保险、社会共济和积累储蓄四种,分别以英国、前苏联、德国、新加坡为代表。中国在建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共济模式,即由国家、单位(企业)、个人三方共同为社会保障计划融资,而且这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改革趋势。个人责任的强化已经成为全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共识。社会保障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机制”,是维护社会安全的“稳定器”。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7. 如何正确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抄
建立淮军,与曾、左袭灭太平天国。与左灭捻军。
洋务运动,建江南制造总局(由曾国藩规划,曾、左、张、李都担任过督办,李时间最长)。制造枪械炮船成本高、产量低且质量极差。造一艘船的钱可以买质量更好的两艘。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介绍西方的书籍质量胜于同时代其他译著。
甲午战争,陆战用叶志超(贪生怕死,其后平壤之战战败逃安州为朝鲜所不齿,安州地势极佳,弃守安州,又弃定州,逃回国内)。海战用丁汝昌(刘步蟾认为其缺乏海军经验,故不服其管理。最后弹尽粮绝,自杀殉国)。两人都属于李的淮军派系。
外交条约,不平等条约不应该完全由李鸿章来负责任,但是不平等条约也绝不会使李鸿章加分。李鸿章的外交能力应该是一个存在的东西,百分制来说有个8分吧,目前被吹的实在太过了。
其他:李鸿章死后家中约有4000万白银,257万亩田;为对付左宗棠,李鸿章曾经令友濂拖欠胡雪岩钱款,导致胡雪岩最终破产;中法战争从头至尾,李鸿章皆负有一定责任;俾斯麦瞧不上李鸿章。
8. 企业员工要参加社会保险的意义
只能说是对自己以后的保障,防范于未然
9. 罗德柴尔斯家族主要成员和发展历史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沃德斯登庄园
罗斯柴尔德家族发迹于19世纪初,其创始人是梅耶·罗斯柴尔德(Mayer Amschel Bauer)。他和他的5个儿子(即“罗氏五虎”)先后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维也纳、那不勒斯等欧洲著名城市开设银行,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王国。在19世纪的欧洲,罗斯柴尔德几乎成了金钱和财富的代名词。据估计,1850年左右,罗斯柴尔德家族总共积累了相当于60亿美元的财富。鼎盛时期,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政府几乎都曾向他们家族贷款,到20世纪末时,世界的主要黄金市场也是由他们家族所控制,其家族资产至少超过了50万亿美元。可以说,这个家族建立的金融帝国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
兴起的时代背景
第一桶金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创始人梅耶·罗斯柴尔德,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智商,在父亲的悉心调教下,系统地学习了关于金钱和借贷的商业知识。当父亲去世后,年仅13岁的梅耶在亲戚的鼓励下,来到汉诺威的欧本海默家族银行当银行学徒。
当时,收藏古钱币是欧洲各国的王公贵族们的普遍雅好。因此,梅耶亲自编辑《古钱手册》,并附上详细的解说,然后邮寄给各地的王公贵族们,希望自己的店能够成为皇家指定店,以期获得丰富的利润。
虽然大部分的信件都石沉大海,但梅耶梅尔的投寄行动依然没有停止。最终,黑森公爵同意了他的要求。公爵是当时欧洲的巨富之一,拥有2亿美元的身家,他所做的生意是贩卖军队。梅耶以近乎赠送的价格向黑森公爵卖出了他收藏的珍贵古代徽章和钱币。同时,他还极力帮助公爵收集古币,并经常为公爵介绍一些顾客,不遗余力地帮他赚钱,使其获得了数倍的利润。
日后,这种把金钱、心血和精力彻底投注于某特定人物的做法,便成为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种基本战略。如若遇到了诸如贵族、领主、大金融家等具有巨大潜在利益的人物,他们会甘愿做出巨大的牺牲与之打交道,为之提供情报,献上热忱的服务,等双方建立起深厚的关系后,再从这类强
罗氏五虎
权者身上获得更大的利益。
就拿梅耶·罗斯柴尔德的第一个服务的对像黑森公爵来说,因为当时英国需要大量的军队去控制北美的殖民地,公爵最大的顾客就是英国。当黑森公爵为逃避拿破仑的攻击,离开法兰克福前往丹麦的时候,留下300万英镑交给梅耶保存。这笔钱本来是英国政府支付给黑森部队的钱,却被黑森私自截流了并转给了梅耶。也正是这300万现金,为梅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和财富,成为梅耶通往他的金融帝国的第一桶金。
当梅椰得到了黑森公爵的这笔巨款了以后,便把五个儿子分别派驻到欧洲的五个心脏地区。老大阿姆斯洛镇守法兰克福总部,老二所罗门到维也那开辟新战场,老三内森被派往英国主持大局,老四卡尔奔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根据地并作为兄弟之间的信使往来穿梭,老五杰姆斯执掌巴黎业务。[1]
主宰伦敦金融
1804年,罗斯柴尔德家族三儿子内森受父亲指派,只身来到英国伦敦,开始时做一些棉布生意,他也是该家族中向国外发展的第一人。当时欧洲正
内森·罗斯柴尔德的画像
值拿破仑战争,一些德国贵族流亡到了英国,其中包括法兰克福的威廉伯爵。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威廉伯爵委托内森购买了大批英国的债券,内森便借机自己也做起了债券和股票生意。他凭借自己的精明和才干,不久便发了财,成为伦敦金融证券界的巨头。后来,他又不失时机向英国政府提供巨额军费,与伦敦军政要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到1815年,内森已成为伦敦首屈一指的银行巨头,正与其他兄弟一起密切地注视着欧洲战况。早在战前,罗斯柴尔德家族就非常具有远见地建立了自己的战略情报收集和快递系统。他们构建起数量庞大的秘密代理人网络,这些类似战略情报间谍的人被称为“孩子们”。这些人被派驻欧洲所有的首都、各大城市、重要的交易中心和商业中心,各种商业、政治和其他情报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维也纳和那不勒斯之间往来穿梭。这个情报系统的效率、速度和准确度都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任何官方信息网络的速度,其他商业竞争对手更是难以望其项背。这一切使得罗斯柴尔德银行在几乎所有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展开的滑铁卢战役,不仅是拿破仑和威灵顿两支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斗,也是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巨大赌博。伦敦股票交易市场的空气紧张到了极点,赢家将获得空前的财富,输家将损失惨重,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滑铁卢战役的最终结果。如果英国败了,英国公债的价格将跌进深渊;如果英国胜了,英国公债将冲上云霄。
正当两支狭路相逢的大军进行着殊死战斗时,罗斯柴尔德的间谍们也在紧张地从两军内部收集着尽可能准确的各种战况进展的情报。更多的间谍们随时负责把最新战况转送到离战场最近的罗斯柴尔德情报中转站。到傍晚时分,拿破仑的败局已定,一个名叫罗斯伍兹的罗斯柴尔德快信传递员亲眼目睹了战况,他立刻骑快马奔向布鲁塞尔,然后转往奥斯坦德港。深夜时分,罗斯伍兹跳上了一艘具有特别通行证的罗斯柴尔德快船,在付了2000法郎的费用之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水手,连夜帮他渡过了风急浪高的英吉利海峡。6月19日清晨,当他到达英国福克斯顿的岸边时,内森·罗斯柴尔德亲自等候在那里,他快速打开信封,浏览了战报标题,然后策马直奔伦敦的股票交易所。
内森先暗示家族的交易员,抛售英国公债,误导交易所的其他投资者以为是英国将军威灵顿战败,跟风大量抛售几个小时的狂抛,英国公债的票面价值仅剩下5%。而此时,内森又立刻示意交易员买进市场上能见到的每一张英国公债。
由于拿破仑战败的消息公布于众,比内森获得情报时整整晚了一天,从而使得内森于这一天之内,便在公债投机上狂赚了20倍的金钱,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甚至超过了拿破仑和威灵顿在几十年战争中所得到的财富的总和。
在当时,英国政府的财政支出是靠发行公债来筹集的,换句话说,英国政府因为没有货币发行权而必须向私人银行借钱花,而且要支付8%左右的利息,所有本息都是以金币结算。英国的公债就是未来政府税收的凭证,英国人民有向政府缴纳各种税赋的义务。自滑铁仑战役后,内森手里攥着具有压倒性优势数量的英国公债,实际上操控了公债的价格,左右了整个英国的货币供应量,由此,英国的经济命脉被罗斯柴尔德家族紧紧地捏在了手中。而由于内森控制了英格兰银行,主导了英国日后的公债发行,这就使得全民变相向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纳税。 内森在英国的成功,鼓励了老罗斯柴尔德。为了方便英国与欧洲大陆的金融和贸易往来,他又在1811年把最小的儿子杰姆斯派到法国。[1]
征服法兰西
杰姆斯在拿破仑执政时期,主要来往于伦敦和巴黎之间,建立家族运输网络来走私英国货。在帮助威灵顿运送黄金和英国
杰姆斯·罗斯柴尔德的画像
国债收购战之后,杰姆斯在法国名声大噪。他建立了罗斯柴尔德巴黎银行,并暗地里资助西班牙革命。
从1818年的10月开始,罗斯柴尔德家族开始以其雄厚的财力做后盾,在欧洲各大城市悄悄吃进法国债券,法国债券渐渐升值。然后,从11月5日开始,突然在欧洲各地同时放量抛售法国债券,造成了市场的极大恐慌。
当眼看着自己的债券价格像自由落体一般滑向深渊,路易十八觉得自己的王冠也随之而去了。此时,宫廷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代理人向国王进言,试图让富甲天下的罗斯柴尔德银行挽救局面。原本瞧不起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路易十八,此时再也不讲皇家的身份地位,马上召见了杰姆斯兄弟。而后者也不负他的期望,一出手就制止住了债券的崩溃,成了法国上下瞩目的中心。
在法国军事战败之后,杰姆斯兄弟从经济危机中拯救了法国,他们的银行也成了人们竞相求贷的地方。至此,罗斯柴尔德家族完全控制了法国金融。[1]
问鼎奥地利
当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欧洲已成为名噪一时的望族,挟征服英法之锐气,底气足了不少。尽管这样,他
所罗门·罗斯柴尔德的画像
们也不敢造次去直接和哈布斯堡的人谈生意,而是找到了一块垫脚石,他就是名震19世纪欧洲政坛的梅特涅。
在打败拿破仑之后的欧洲,由奥地利外长梅特涅牵头建立的维也纳体维系了19 世纪欧洲最长的和平时期。他在奥地利日渐衰落而强敌环俟的不利态势下,把制衡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1818 年的亚琛会议是讨论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未来的一次重要会议,来自英、俄、奥、普、法等国代表决定了法国的战争赔款和同盟国撤军等问题。
所罗门是梅耶的次子,在几个兄弟中具有过人的外交才能,他说话用辞考究,巧于恭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罗门常年穿梭于欧洲各大城市之间,担任家族各个银行之间的协调角色,进而被弟兄们公推到维也纳开拓欧洲心脏地区的银行业务。
所罗门和他的弟弟卡尔都参加了亚琛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上,经梅特涅的左右手金斯引荐,所罗门结识了梅特涅,并很快地与梅特涅成为无话不谈的密友。
在所罗门的大力资助之下,梅特涅开始扩张奥地利的影响力,四处派出军队去问题多发地区“保卫和平”。这使得原本国力日衰的奥地利陷入了更深的债务泥潭,从而更加依赖所罗门的银箱。
1814年到1848年的欧洲被称为“梅特涅”的时代,而实际上控制着梅特涅的是背后的罗斯柴尔德银行。
1822 年,梅特涅、金斯、所罗门、杰姆斯和卡尔三兄弟代表家族,参加了重要的维罗讷会议,会后得到了利益丰厚的项目——资助第一条中欧铁路。奥地利人越来越感受到罗斯柴尔德的影响力,人们开始说“奥地利有一个费迪南(Ferdinand) 皇帝和一个所罗门国王。”
1843 年,所罗门收购了Vítkovice联合矿业公司和奥地利-匈牙利冶炼公司,这两家公司都名列当时世界10家最大的重工业公司。到1848年,所罗门和其家族已成为奥地利金融和经济的主宰者。[1]
把持德意财政
自从拿破仑从德国撤军之后,德国由过去 300 多个松散的封建小国合并成 30 多个较大的国家,并成立了德意志邦联。留守法兰克福的老大阿姆斯洛被任命为德意志的首届财政部长,1822 年被奥地利皇帝加封为男爵。法兰克福的罗斯柴尔德银行成为德国金融的中心。
老四卡尔是家族的主要信使,往来欧洲各地传递信息和协助其他兄弟。在帮助五弟在法国1818年国债战役取得辉煌胜利之后,被执掌家门的三哥内森派往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建立银行。卡尔在意大利发挥了超出其他兄弟预期的水平,不仅资助了梅特涅派往意大利镇压革命的军队,同时以出色的政治手腕迫使意大利当地政府承担了占领军的费用。他还帮朋友麦迪其策划并夺回了那不勒斯财政大臣的要职。卡尔逐渐地成为意大利宫廷的财政支柱,影响力遍及意大利半岛。他还与梵蒂冈教廷建立了商业往来,当教皇格里高利十六世见到他时,破例伸出手让卡尔亲吻,而不是惯常地伸出脚来。[1]
家族的衰落
迫于战争和国内混乱而严重依赖于国债发行的英国,把自己的金融主导权拱手送给通过制造流通虚假有价证券而积蓄巨量财富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与此同时,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和梅隆家族也相继崛起,和罗斯柴尔德家族不同的是,他们把大部分财富转移到新生国家美国,选择在那个新大陆的国家继续发展。 [10]
罗斯柴尔德家族不仅在欧洲金融界占取了绝对主导地位,还通过扶植摩根财团发展壮大来牵制影响美国,并且力图全面控制美国。当时的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和梅隆家族没有实力对抗过分强大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于是采用了妥协的方法。当时,花旗、摩根、美国第一、第二国民银行都处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间接控制下。但是,由于过分抽调资金控制新大陆,导致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旧大陆的控制力急速下降。
1865年,罗斯柴尔德家族认为美国经济不会大幅度发展,于是把它在美国的分行都撤销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致命失误,也直接导致了摩根家族的兴起。
俾斯麦首相抓住了这个天赐良机,通过普法战争赔款组建了德意志银行,并且通过工业化和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并购,迅速组建了新的容克财团:德意志4大银行团。欧洲崛起了新的金融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摩根家族和梅隆家族抓住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影响力由于战争而下降的机会,在美国发起了反攻,力图摆脱受到控制的命运。这个企图在一战结束的时候似乎是成功了,美国摆脱了长期债务。但是随着战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反攻,美国4大家族发现自己的力量还是无法对抗罗斯柴尔德家族。容克财团在大战中损失惨重,德意志4大银行组成的德意志财团也屈服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意志。罗斯柴尔德家族达到了自己的第二次顶峰,也是最高峰:控制全球金融命脉。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罗斯柴尔德家族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大量家族成员被杀害,资产被侵吞,超过2/3的旗下金融机构完全不存在了。位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许多资产被战火摧毁了(其中位于法国的办公室甚至于二战结束后更是被国有化了),意味着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欧洲大陆的家族势力基本被消灭了。[10]
美国财团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反过来吞并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美国和澳洲,加拿大的近乎全部资产,建立了花旗财团,摩根财团,美洲三大财团的现代格局。容克财团在战争中也失去了绝大多数成员,成功的转化成新的寡头势力,并且利用瑞士5大银行转移战争中掠夺的财富逃过了2战失败的损失,在战后成为欧洲第一大金融寡头财团。
自此,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欧洲大陆和北美澳洲的全部金融机构和资产全军复没,仅依赖在英国和瑞士幸存的少量金融机构艰难恢复,并在战后逐步恢复元气。
冷战期间,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东欧的许多资产又被苏联接管了。 [10]
与此同时,罗斯柴尔德坚持家族产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现代管理的理念,从而阻碍了它的发展。从1960年代开始,欧美的大银行纷纷上市,筹集了大量资金,罗斯柴尔德则还是用自有资金发展,速度缓慢,逐渐落伍了。[1]
在大众传媒时代,人们的目光或许只会关注到类似“肯尼迪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或者“摩根家族”这些声明显赫的名字上。而二十世纪二战前的美国,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话形容当时美国的情况“民主党是属于摩根家族的,而共和党是属于洛克菲勒家族的……”,其实在这句话后面还应该跟一句“而洛克菲勒和摩根,都曾经是属于罗斯柴尔德的!”
家族的现状
进入现代后,罗斯柴尔德银行集团的业务主要是并购重组——帮助大企业收购兼并其他的企业或者对其资产结构进行重组。罗斯柴尔德的并购重组业务主要在欧洲,在2006年世界并购排行榜上可以排到第13位。
罗斯柴尔德在亚洲有一个办公室——香港,名为“荷兰银行-罗斯柴尔德”,亚洲的业务处于荷兰银行的控股之下,因为发言权不大,某些人事权,都是由荷兰银行主管的。
虽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产业规模已经很小,罗斯柴尔德银行集团一年的营业额不到100亿美元,利润不到30亿美元,估计其资本总额不会超过300亿美元,不到欧美大银行的一个零头。然而大多数人认为,作为老牌金融巨头,即便罗斯柴尔德银行已经衰落,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产业已经遍布众多行业,其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视。
罗斯柴尔德家族现在依然存在,也许他不像货币战争说的那样强大,但依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一些欧美学者也对他进行过研究,不过在80年代,很多关于他的著作都奇怪的消失了,他的真实情况仍然充满谜团。[4]
[编辑本段]家族发展大事记
莱昂内尔当选英国下议院议员场景
◆ 1769年 梅耶·罗斯柴尔德成为宫廷正式代理人
◆ 1798年 内森·迈尔·罗斯柴尔德离开法兰克福前往英国
◆ 1806年 黑森公爵在逃离拿破仑时,将300万英镑交给梅耶保存
◆ 1815年 最早获得拿破仑战败消息,成为英国政府的债权人
◆ 1822年 奥地利皇帝授予罗斯柴尔德四兄弟男爵封号
◆ 1835年 罗斯柴尔德获得了在西班牙阿尔马登水银供应的权利
◆ 1845年 杰姆斯·罗斯柴尔德中标法国第一个主要的铁路线的合同
◆ 1847年 莱昂内尔·罗斯柴尔德当选英国下议院议员
◆ 1872年 英吉利海峡隧道的第一个项目开始
◆ 1873年 罗斯柴尔德成为力拓股东
◆ 1875年 内森·罗斯柴尔德父子提高了英国政府的资助下,获得了在苏伊士运河的主要利益
家族参与俄国石油开采的场景
◆ 1886年 罗斯柴尔德Frères开始发展在俄国石油领域的巨大利益
◆ 1919年 第一次黄金定价在内森·罗斯柴尔德父子的办公
◆ 1926年 内森·罗斯柴尔德父子重组在伦敦主要地下铁路公司的股本
◆ 1938年 纳粹入侵奥地利,罗斯柴尔德在维也纳的银行关闭
◆ 1953年 罗斯柴尔德在加拿大发展金融
◆ 1962年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矿产开采在创立了Imétal后创造了新繁荣
◆ 1963年 LCF爱德蒙·罗斯柴尔德诞生
◆ 1965年 内森·罗斯柴尔德父子公司在伦敦和巴黎银行搬进了新的办事处
◆ 1966年 杰姆斯·罗斯柴尔德资助的以色列议会大厦建成
◆ 1981年 法国政府国有化了罗斯柴尔德银行
◆ 1985年 罗斯柴尔德对英国天然气公司私有化
◆ 1989年 罗斯柴尔德银行返回法兰克福
◆ 2000年 罗斯柴尔德开发3G牌照拍卖[3]
[编辑本段]家族中的代表性成员
◆ 梅耶·罗斯柴尔德(1744.2.23-1812.9.19),原名是:迈尔·阿姆谢尔·罗特席尔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后将姓改为罗斯柴尔德,它在德语中意为红色盾牌。
罗斯柴尔德家族四代家谱
◆ 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Amschel Mayer von Rothschild)
(1773.6.12-1855.12.6)
◆ 所罗门·罗斯柴尔德 (Salomon Mayer von Rothschild)
(1774.9.9-1855.7.28)
◆ 内森·罗斯柴尔德 (Nathan Mayer Rothschild)
(1777.9.16-1836.7.18)
◆ 卡尔·罗斯柴尔德(Carl Mayer von Rothschild)
(1788.4.24-1855.3.10)
◆ 杰姆斯·罗斯柴尔德 (James Mayer de Rothschild)
(1792-1868)[5]
◆ 戴维德·罗斯柴尔德
◆ 埃里·罗斯柴尔德
◆ 雅各布·罗斯柴尔德
◆ 阿道夫·罗斯柴尔德
◆ 盖伊·罗斯柴尔德 (1909-2007.6.12)
[编辑本段]家族坚守犹太传统
尽管罗斯柴尔德家族拥有巨大的财富,并跻身欧美上流社会,但他们始终坚持着犹太人的传统、维护犹太人利益看得比做生意和赚钱更重要。
莱昂内尔·内森·罗斯柴尔德的画像
罗斯柴尔德家族大多数人坚持族内通婚,这个家族下属的公司企业都按犹太教安息日的规矩,在星期六估算,不做任何生意。1820年,内森宣布不同任何一个拒绝给犹太人公民权的德国城市做生意。1850年,当卡尔借钱给罗马教皇时,向梵蒂冈提出要求拆除罗马的犹太隔都。19世纪伦敦的罗斯柴尔德银行宣布不向俄国沙皇贷款,因为沙皇政府迫害和虐待俄国犹太人。
莱昂内尔在1858年成为英国下议院议员。他不愿以基督教徒的方式,而要求犹太教方式用手按《希伯来圣经》,头上戴犹太帽子举行宣誓。上议院的贵族开始表示反对,但后来同意了,这在以基督教为国教的英国实在是不同寻常的,是长期受歧视的犹太人的一个胜利。27年后,莱昂内尔的儿子内森尼尔成为英国第一位犹裔贵族和上议院议员,他同样也是用他父亲的犹太方式宣誓的。
罗斯柴尔德家庭还积极参加犹太人的各种活动,向犹太社团捐助了多笔慈善金。这个家族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也有不解之缘。它在法国的成员爱德蒙男爵(1845~ 1934年)20世纪初向巴勒斯坦的早期犹太移民提供了约600万美元的资金,帮助移民们购买土地和生产设备,定居生存。伦敦的沃尔特(1868~1937年)曾任英国犹太复国主义主席。正是他,与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魏兹曼一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积极活动,终于使英国政府以外交大臣贝尔福致沃尔特·罗斯柴尔德勋爵一封信的形式,发表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最后导致了以色列国的建立。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犹太家世及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联系,自然而然成为历次反犹主义的冲击对象。在纳粹统治德国的时代,罗斯柴尔德家族德国支脉的许多成员遇难。此外,种种基于反犹主义的以红盾家族为故事主角的阴谋论也大行其道,满足了一部分人对这个家族隐秘的财富和行为的想象。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故事还被搬上了银幕和舞台。1934年好莱坞电影《罗斯柴尔德之家》由George Arliss和Loretta Young主演,以梅耶的生平为故事的主线。这部电影的若干片段上了纳粹的反犹宣传《外部的犹太人》(Derewige Jude)。百老汇音乐剧《罗斯柴尔德家族》(The Rothschilds),还获得过1971年TonyAward的提名。
总之,罗斯柴尔德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犹太家族周围。利奥波德·莱昂内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概可以反映和代表这个家族所有成员的思想:“我有两大荣誉:第一,我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员;第二,我是一个犹太人”。[1]
[编辑本段]家族与中国的关系
2007年7月,国际媒体广泛报道,继黑石之后,旗下资产高达数千亿美元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中投”)可能以参股的形式加入必和必拓(BHP)。然而没有多少人知道,必和必拓的股权同样和罗斯柴尔德家族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铁矿石制造商、第三大铜生产商和第二大煤炭出口商,必和必拓旗下的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大坝,其铀储量占到世界的40%。2005年末,公司市值已高达883亿美元。众所周知,对全球资源类产品的储备公司进行有计划的收购,是迅速拥有资源市场话语权的最好办法。中国针对那些能够控制全球资源储备和销售的国际资源巨鳄的股权进行收购,比单纯地购买资源要有效、合算得多。
以往一到每年春天,必和必拓就会让中国的钢铁生产企业紧张一次,铁矿石谈判的心理阴影难以消弭。但现在,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给了他们希望。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斯柴尔德与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必将通过某些纽带发生越来越紧密的关系。在中国与罗斯柴尔德这个百年财富家族直接对阵的商战谈判中,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而在2008年05月26日,LCF Rothschild集团的法国爱德蒙得-罗斯柴尔德银行,以旗下中国私募股权咨询公司的名义参拍中海基金股本,其唯一竞争对手为一家不愿透露名称的中方企业。 据介绍,拍卖现场气氛十分紧张,Rothschild与这家中方企业展开了贴身肉搏,你来我往的竞价达100多回合。最终,Rothschild报出1.5亿元的价格,超出起拍底价3240万元,这才让顽强的中国对手放弃竞拍。 在拍得此部分股权后,Rothschild将成为中海基金第三大股东,持有中海基金15.385%股权。目前,中海基金现有股东还包括:中海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控股46.923%;国联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持股37.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