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私募基金收益分成是怎么确定的
对于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人来讲,基金获得收益后,扣除必要的成本费用税金(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费、银行托管费、中介机构的费用、营业税等等),所获得的是基金的净收益,按照一般惯例,这个净收益中的20%由基金管理提取,叫做业绩报酬,也有叫做浮动管理费的(按年收取的管理费称之为固定管理费),其余80%由全体投资人按比例进行分配,如果是有限合伙制的PE基金,合伙企业不需缴纳所得税,普通合伙人的税金是按照个体工商户的纳税方式,即5%~35%的累积税制,有限合伙人现在一般是按20%税率收取的
从根本上分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或者阳光私募,按规定都是不能承诺收益率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承担,所以在选择的时候要仔细的选择管理团队,以及团队的过往业绩
㈡ 私募基金的收益分配方式是怎样的
【分配方式】:
第一,股权投资基金的市场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投资者、管理人和内第三方服务机构容。就收益分配而言,则主要在投资者和管理人之间进行。
第二,股权投资基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所投资企业分配的红利以及实现项目退出后的股权转让所得。基金的收入扣除基金承担的各项费用和税收之后,首先用于返还基金投资者的投资本金。全部投资者获利本金返还之后,剩余部分即为基金利润。
第三,由于股权投资基金具有签署专业性的特点,对于基金管理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因此,作为一个基本做法,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人通常参与基金投资收益分配。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因为管理可以获得相当基金利润一定比例的业绩报酬。
第四,根据股权投资基金与基金管理人的约定,有时管理人需要先让基金投资者实现某一门槛收益率之后才可以参与利润的分成。
㈢ pe私募分成小份额募集违法吗
近来发生的几起创投企业负责人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集资诈骗遭调查的新闻爆出后,投资机构及法律实务界对股权投资基金设立过程中涉及的融资合法性问题颇为关注。特别是有“天使投资第一人”的红鼎投资董事长刘晓人被德清县人民检察院以集资诈骗罪批准逮捕。这个消息在杭州创投业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不少业内人士纷纷表示,这件事情也给不少民营创投机构敲响了警钟。律师认为,私募股权基金从募集资金到投资项目,不少民营创投机构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希望大家都能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把握好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界限。比较经典的案例“吃蛋卡”,从当事人主观行为和实际运作过程,都看不出非法行为,但是却是触犯了非法集资的红线,确实应引起私募股权基金在融资过程要小心,不要触及非法融资的红线。
私募股权募集资金的合法性
股权投资基金设立过程是一种将私人资金或资本聚集,由特定机构管理使用,投向特定投资对象,产生收益,进行分配的过程。由于此过程关系国家金融市场秩序、投资者风险和社会稳定,因此国家对私人资金聚集的机构资格、聚集方式、使用投向、投资者利益保护等问题一直有特定法律进行较为严格的监管。在我国如若在基金募集过程中逾越雷池,即可能产生“非法融资”的法律后果。为表述方便,此处的“非法融资”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对资金募集非法性的一种概括性通俗称谓。
具体而言,“非法融资”在法律责任上分为行政及刑事两个方面:
在刑事责任上,《刑法》规定的与股权投资相关的“非法融资”行为主要涉及以下罪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从以上罪名的构成要件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之间、“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与“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存在诈骗的主观意图。
在行政责任上,“非法融资”行为涉及人民银行予以禁止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两类。前者依据国务院1998年发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后者依据人民银行1999年发布的《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前者的特征表现为“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后者除具有前者上述特征外,特别列举了该类集资所具有的几类“合法”形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比较而言,两者在内涵上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在外延上前者比后者更为宽泛。
私募投资专家历伟教授根据“非法融资”行为人的主观意图以及与法律合规性紧密度的不同,将“非法融资”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诈骗性质的非法融资行为,此类行为表现为行为人采取虚构事实、捏造项目等欺骗手段募集资金用于非法目的,上述行为因存在故意诈骗可构成“集资诈骗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等;
第二类为具备一定合法外形的非法融资行为,此类募集具备一定合法外形,但其合法外形实为掩盖非法集资的手段,例如收取高额加盟费、产权式返租、代理投资理财等,此类行为兼具保本付息的特征;
第三类为合法形式瑕疵引起的涉嫌非法融资行为,此类行为人是出于合法设立投资机构投资经营之目的,但由于设立过程中法律合规性瑕疵而涉嫌非法融资。
应当指出上述三类募资违法性的不同,第一类欺诈行为本身即是刑法和民法领域所禁止的行为;第二类融资欺诈故意性并不明显,行为人之间可能是债权、股权、信托关系,但因其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政策而被禁止;第三类融资有可能同时具有前两类的特征而逾越“非法融资”的红线,这正是私募投资所要探讨的法律界限问题。
设立形态与合规性综述
目前股权投资基金设立的模式主要有公司制、信托制、有限合伙制三种形态。讨论股权投资基金设立形态意在考察监管各形态的具体法律、法规对基金设立合法性的不同要求。目前公司制的基金受《公司法》、《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监管,后者是股权基金可选择接受监管的法律,不具有前者的强制监管性质。信托制的股权基金受《信托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信托计划办法》)监管。有限合伙制基金受《合伙企业法》监管。以上三种形态的基金在合法性要求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在相同点方面,三种形态都规定了投资者人数的要求、都不得向投资者约定固定收益;不同点方面,信托型基金对投资者的资质有法律限定,有限合伙型和公司型基金则要经过登记机关合法登记成立等。笔者结合基金设立形态讨论“非法融资”红线如下:
特定对象与社会公众发行
无论何种形态的基金,股权基金募集首要解决的是发行对象的合法性。即如何区别向特定对象还是社会公众发行。社会公众并非可因投资人联系信息存于募集机构数据库或募集机构采取与投资者一对一沟通方式而自然成为“特定对象”。当前不少股权基金募集其最初对象仍然是社会公众,如采取路演的方式,潜在投资者参与推介会,随后可能采取筛选特定投资者或与投资者个别面谈的方式,即如上述操作,投资者是否特定仍存疑问。我国相关法律并未规定如何界定“特定对象”,对投资人的“特定化”,笔者试作如下分析:
首先特定对象与公开发行及投资者人数限定息息相关。无论是《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还是《证券法》都对构成公开发行的人数标准作了规定,超过这个人数标准,即使在募集机构看来,其与投资者沟通方式已足够“特定化”,也构成公开发行。
私募股权投资专家张雪奎老师认为,募集机构仅设定与投资人少数的、个别的、私密的沟通方式并不足以必然使投资人成为特定对象,特定对象的判断标准应为募集机构是否通过选择程序从公众对象中选择出足以承担投资风险的特定数量的投资人,应从如下几个角度考虑投资者特定化过程:
(1)投资者是否具备承担本次投资风险的能力,应以一定的资产价值和收入作衡量标准为宜。虽然有限合伙型基金对投资人的资产状况并无要求,但作为一种私募基金,应对投资者承担风险能力尽到审查义务。《信托计划办法》对参与信托计划的合格投资者从收入资产上作出限定是投资者“特定化”的良好范例。在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统一的《产业基金法》的情形下,此类限定标准依赖于各股权基金的个案设计。
(2)募集机构应充分提示投资风险。对于还本付息型的非法融资,因投资者并不承担投资风险,风险提示并无必要,而对于规范运作的股权基金,鉴于股权、信托与债权关系之不同,风险提示实为募集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投资者资格审查责任的必要步骤。
投资者人数与合法性关联
设立特定形态的股权基金应符合各类监管法律的规定应为题中之义,但现实情形远比法律刚性规定复杂。不少股权基金在募集过程中拟采取代持、信托、委托、拼单等设计,使实际的投资人高于法律对投资者人数的限定。此情形在非股权投资型企业中也可能存在,但法律监管显然对股权投资基金更加严苛。隐蔽投资者的存在往往起到加强认定“非法融资”情节的作用,一旦此类行为被有关主管部门定性为规避法定募集人数规定,将构成“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固定收益或保本付息条款
还本付息为非法融资最核心的认定标准之一,但对于一个规范设立的股权基金,如不符合本条规定,笔者认为被认定为非法融资的可能性较小,即使可能触及其他的法律合规性问题。近来发生的创投负责人涉嫌非法集资案例依相关人士解读此亦为重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有限合伙制基金在收益分配方面设置LP和GP优先劣后的条款,我们认为,此类条款未消除LP承担投资亏损风险的可能性,则不应被认定为是保底条款。
基金实际控制人的个人行为和基金行为
股权基金投资控制人对投资项目、管理决策、收益分红的较大决策权易造成基金实际控制人滥用权力,特别在基金实际控制人和投资人在信息不对称时,投资人或基金往往成为受损害方。如基金资产被实际控制人挪用于个人或非法目的造成实际控制人个人涉嫌“非法融资”,或基金实际控制人以基金名义从事的个人非法融资行为如被认定为基金行为,上述情形基金将直接涉嫌“非法融资”。在运作上易出现基金控制人个人行为与基金行为混同的是有限合伙制股权基金。在执行事务合伙人同时参与多个基金,出现帐目、资金、收益、核算混同的情形下,如执行事务合伙人在资金上的不规范运作,极意造成“非法融资”的后果,这一点在执行事务合伙人为自然人的情况下更加明显。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该条款虽是股权基金非法融资认定的兜底条款,但从基金设立形态考察仍具有指导意义。例如信托型基金,根据新修订的《信托计划办法》单笔委托金额在300万元以上的自然人投资者和合格的机构投资者数量不受限制,不排除基金通过合并投资者投资金额来达到本条所规定的标准,此中操作如针对社会不特定投资者并附加一定的投资保证,则构成合法形式掩盖的非法融资行为。
从以上分析可见,对于依法设立的私募基金,募集机构对其设立合法性的担忧不必诚惶诚恐,但是也不能够掉以轻心。私募股权投资专家张雪奎教授认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涉嫌“非法融资”可能出于募集法律条款设计上的缺陷或者募集机构资金的不规范操作,上述情形在基金设立、运作中可通过规范的法律服务有效避免。
对私募募集机构而言:在考察潜在投资者资质方面,要充分了解投资者资产状况、资金来源、投资历史、是否存在代持、委托理财等情况,以判断潜在投资者披露信息是否真实,以及其承担风险的能力,上述投资者信息披露及投资者考察过程应在募集文件中有相应表述。
在与潜在投资者沟通方面,应注意采取私募的宣传方式、不通过媒体广告或其他形式的公开宣传,应避免认为只要设计并履行与潜在投资人特定沟通方式的方案即是投资者“特定化”的观念。
在募集合同条款的设计上,律师认为,应注意论证投资者资质的合理标准,对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应合理区分;充分提示投资风险;规范募集资金投向;避免任何可能被认定为口头或书面的固定收益承诺的表述。这一点很重要,是区分合法还是非法的重要界限。
㈣ 私募基金收益怎么分成
对于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人来讲,基金获得收益后,扣除必要的成本费用税金(基金管理人的回管理答费、银行托管费、中介机构的费用、营业税等等),所获得的是基金的净收益,按照一般惯例,这个净收益中的20%由基金管理提取,叫做业绩报酬,也有叫做浮动管理费的(按年收取的管理费称之为固定管理费),其余80%由全体投资人按比例进行分配,如果是有限合伙制的PE基金,合伙企业不需缴纳所得税,普通合伙人的税金是按照个体工商户的纳税方式,即5%~35%的累积税制,有限合伙人现在一般是按20%税率收取的
从根本上分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或者阳光私募,按规定都是不能承诺收益率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承担,所以在选择的时候要仔细的选择管理团队,以及团队的过往业绩
㈤ 私募基金的收益分配方式是怎样的
私募股权基金一般的收益分配流程为:
1、分配LP本金
版2、分配GP本金
3、分配LP优先回报权
4、剩余超额收益部分GP分配20%,LP分配80%。
通常GP和LP会签订“优先收益条款”,当投资收益超过某一门槛收益率(有限合伙人应当获取的最低投资回报)后,基金管理人才能按照约定的附带权益条款从超额投资利润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收益。确保了GP只有在基金投资表现优良之时才能从投资收益中获取一定比例的回报。
如果是个人投资者,收益分配时有限合伙企业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所有货币形式的投资收益都汇入投资者指定的银行账户中。
㈥ 开放式基金有管理费1.5-2.5%,有没有利润分成 私募基金有二八,三七分成利润的
目前没有利润分成,《基金法》不允许。如果你是投资者那么可以放心了,如果你是基金经理那么可以死心了。
㈦ 如何激励你的私募基金经理
绩效分成兑现机制初探
汉坤律师事务所 王勇谭逸 张楚淇 / 文
作为一个高智力、高回报的行业,私募基金业不断吸引着金融界一些最聪明的投资经理们投身其中,而一个私募基金如何能吸引和保有高端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金是否有一个能使投资经理个人与基金及基金管理人的利益高度一致、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不久前的鼎晖创投合伙人王功权私奔事件,也引起了包括基金投资人在内的业界人士对包括基金管理人激励机制在内的一些非常隐秘的基金管理人内部利益安排的关注。本期汉坤私募基金法律评述分以下五个部分对私募基金最主要的激励机制-绩效分成-在国际基金和国内基金中的运用进行介绍和分析:概述;绩效分成分期兑现时间表;绩效分成分期兑现时间表的调整;在税收穿透实体中的绩效分成分期兑现;绩效分成分期兑现比例的安排。概述
绩效分成指基金管理人从基金获得的、以基金净收益为计算基数、基于其对基金的贡献而非其对基金的出资而取得的收益。业界通常绩效分成的比例为基金管理人所管理之基金投资净收益的20%。
基金管理人从基金获取绩效分成的相关制度为基金层面绩效分成分配机制,基金管理人的职业投资经理从基金管理人分享绩效分成的相关制度则为绩效分成分期兑现机制。一个有效的基金层面绩效分成分配机制可使基金管理人与基金的投资者利益保持一致,而一个有效的绩效分成分期兑现机制则可使职业投资经理与基金管理人的利益保持一致,因为绩效分成的合理分期兑现可以确保职业投资经理在基金的整个存续期内均保持积极性。出于上述考量,尽管绩效分成分期兑现时间表是基金管理人高度机密的内部安排,但某些基金会应有限合伙人的要求向其作一定程度的披露。
绩效分成分期兑现时间表
不同的基金管理人对绩效分成的分期兑现时点、节奏等事宜的存在不同需求。多数情况下,绩效分成的分期兑现时点与相关基金的投资期相联。需特别注意的是,来自于各个不同基金的绩效分成应独立地就相关基金进行分期兑现。最简单的绩效分成分期兑现时间表将与投资期相匹配,在投资期内每月或每年分期兑现等额的绩效分成。绩效分成分期兑现的其他方式则包括:在基金交割时便立即兑现一定比例,作为对在基金募集过程作出过较大贡献的职业投资经理的奖励;绩效分成保留10%-20%,到基金解散时方进行分期兑现,以吸引职业投资经理在整个基金存续期内均持续为基金服务;采用简单直线法分期兑现,在基金存续期中的每月或每年分期兑现等额的绩效分成;在分期兑现期的前期每期将较少份额分期兑现,在后期每期将较大份额分期兑现。
㈧ 私募基金一般多久进行一次基金管理人业绩分成
私募基金分红,是指私募基金将收益(这部分收益原来就是基金单位净值的一回部分)的一部分以现金答方式派发给私募基金投资人。
按照相关规定,私募基金分红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1)、私募基金在卖出盈利的股票后,获得收益;
2)、基金当年收益先弥补上一年度的亏损后,方可进行当年收益分配;
3)、基金收益分配后每基金份额净值不能低于面值;
4)、如果基金投资当年出现净亏损,则不进行基金收益分配。
在满足以上条件后,分红还要根据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而定,如果基金经理认为基金所持有的股票有长期增值的空间,也可以不分红。具体的分红条款可查阅基金合同或招募说明书。
㈨ 私募基金3/7分红和2/8分红,具体是什么意思
就是超额收益部分的分成比例,例如37分成是指假如一个亿的私募基金期末盈利了2000万,分配的时候私募管理人是3成也就是600万,投资者1400万
㈩ 私募基金超额收益分配方式是怎样的
1、资产配置超额收益
资产配置超额收益主要考察的是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是指其在遵循契约规定的基础上,通过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判断,动态调整股票、债券、现金等各大类资产对基金净值所做的贡献。在实际投资中,有些偏股型基金经理始终维持较高的股票仓位,淡化择时,这类基金的风格较为激进,在市场上涨时往往会取得较好的超额收益,但在市场下跌时的损失也相对较重。有些基金习惯于保持较低的股票仓位,这类产品在熊市中往往具有很好的防御性,但在市场上涨时获得的收益也较为有限。
2、行业配置超额收益
从行业配置的方向上来看,各个行业在不同市场阶段受益于经济增长的程度有显著区别,因此,通过对景气行业的阶段性超配,完全有可能获得大幅跑赢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 基金在某个行业上相对于同业基金平均配置比例的偏离值乘以该行业指数收益率, 即为行业配置的超额收益,代表基金经理在行业配置方面所进行的积极管理。举例来说,如果基金A今年三季度末对金融、文化传媒和电子信息的配置比例分别为:2%、5%和10%,同业配置比例分别为12%、2%和4%,三个行业三季度末至今的涨幅分别为-5.7%、-10.5%和-4.6%, 则该基金的行业配置超额收益分别:0.57%、-0.32%和-0.28%。
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基金经理倾向于集中投资,将大部分股票仓位配置在少数几个较为熟悉且前景看好的行业中,超配这些行业可能会带来爆发性的增长,令短期超额收益得到提升,但也可能令基金的净值波动幅度加大;有的基金经理则采取均衡配置策略,对每个行业的比例进行平均分配,这类基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冲不同行业的基本面风险,业绩相对稳定,但同时也较难取得行业超额收益。
3、个股选择超额收益
选股超额收益则体现在基金经理对个股的深入研究和买卖时点的准确判断上。 在基金的总体超额收益中,将资产配置和行业配置超额收益剔除之后,即为基金的个股选择超额收益。在实际操作中,每位基金经理都有自己擅长的投资领域,如果不具备优秀的大类资产配置和行业轮动把握能力,通过深挖个股,精选具有长期增长潜力,并通过买卖时点的准确判断获取个股超额收益,同样能够弥补其在其他两方面的不足,提高基金的整体收益水平。
私募基金超额收益分配方式可以按照性质不同划分为资产配置超额收益 、行业配置超额收益和个股选择超额收益。三种不同类型的超额收益的分配方式也是不同的,所以朋友们在接触私募基金的超额收益的分配这方面的问题是,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