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论文
统计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应用,应用为统计学的发展赋予活力。 “十五”期间异方差性时间序列问题研究、离散多元统计分析研究、数据挖掘理论研究、异常数据诊断的研究、非参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抽样与非抽样误差理论的研究等将是统计理论研究的热点。知识经济、新经济对统计理论与方法提出更高要求,如何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统计数据的收集,空间遥感技术的运用等都为统计理论提出新挑战,统计工作者必须创新出适合各种复杂类型数据的统计方法才能适应实践的需求。 2.开展空间统计学理论与应用的研究 空间统计学是近几年统计学发展的一个新领域,主要指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国土资源的测定,农业和林业、海洋生物、环境生态的观测。这种观测数据通常表现为网络形式,而且这些数据受到大气效应、观测工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空间统计学的应用在于,针对这种特殊的数据,研究误差控制、数据处理、模型建立、统计推断。这将是统计学研究的新领域。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统计学发展影响的研究 3.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统计方法的应用研究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类不久将完全揭示人类基因排序。19世纪中叶基因学说的创立,就是依赖于统计推断技术,21世纪生命科学中将有大量的相关研究要借助统计方法与技术,这个领域的学者将大有作为。21世纪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将使许多不治之症得到解决,生物制药将在医学领域大放异彩,统计学方法在生物制药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将是不争的事实。美国辉瑞制药公司每年投入50亿美金用于研究发展,在美的生物统计人员极易找到高薪的工作就足以说明这一领域的广阔前景。 4.国家经济安全与金融、保险领域的应用研究 国家的经济安全及其金融危机的防范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国家经济安全、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的研究是与统计学方法紧密联系的研究热点,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也将依赖统计学者去研究解决。保险产品的精算理论与实践在“九五”期间得到一定的进展,为这一领域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何将发达国家保险精算的理论与中国保险业实际相结合值得深入研究,尤其是保险精算方法向社会保障领域延伸的研究是中国国情赋予给这个领域的迫切任务。 5.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进一步研究 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在“九五”期间得到国人的普遍关注。不仅国家哲学社科基金设立重点研究课题,几乎各地方政府也设专项研究,发表的论文已有近百篇。然而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不仅从制度上约束、控制数据的可靠性,从检测、验证的方法上还需进一步探讨。有的重点课题已在检验方法上有所突破,但如何具体与中国政府实际数据紧密结合,实施这些方法还须加大力度进行研究和实践。 6.统计学在社会、人口、教育、环境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控制、教育结构的调整与发展、环境的保护等领域存在着大量急待研究的问题,统计学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有力工具。统计学方法在这些领域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求助:写一个统计指标在经济活动中应用的例子以及分析
一、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分析
指标是经济变量中的具体体现,是将经济活动中现实的状况转换成为数据的“中介”。那么统计指标就是能够反映研究对象在某一方面数量特征的一个概念或者说数值。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概念和数值。有时候也仅指具有某种概念的名称。具体的,在统计学中有相对指标、绝对指标(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种。每个指标仅能“指示”出一定的特征,但没有能发挥全能统计作用的指标。建立起统计指标,是运用其它技术和方法进行计量分析的基础,也是针对社会中的经济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前提。建立的主要统计指标有:计量单位、指标定义、指标名称、计算方法、指标包含的范围等等。统计指标的测度尺度主要有:定序尺度、定类尺度、定比尺度、定距尺度。
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和研究需要大量的社会调查资料, 并运用各种各样的经济分析方法针对相应的问题进行研究。目前,人们普遍从数量的角度出发来统计和分析社会的经济问题。面临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得到的调查统计资料,我们只有正确地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免造成前期工作的浪费和统计结论的偏差。
二、统计指标的应用——统计指标与经济增长
(一)反映投入产出质量的统计指标
要想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就要提高投入产出的质量。一定量的投入带来的产出越多,那么经济增长的质量就会越高,反之则越低。下面从能源和资金两方面来考虑。
1、能源指标:每万元生态GDP消耗的能源,该指标是指一定时期的标准能源总耗量与EDP的比,这是从实物消耗的角度来说明经济增长质量的程度。
每万元生态GDP消耗的能源=一定时期标准的能源总耗量/同期EDP的总量
2、资金指标:社会总资金的总值率,该指标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生态GDP和全社会总资金的比,它从资金的方面反映了经济增长质量的程度。
社会总资金的总值率=一定时期的EDP总值/同期流动资产的平均余额+同期固定资产的净值平均余额
(二)反映生产要素的组合质量的统计指标
生产要素的组合质量充分反映了劳动力技术装备的程度。一般来讲,劳动力的技术装备程度越好,经济增长的质量就会越高,反之则越低。
劳动力的技术装备程度=一定时期技术装备的总值/劳动力总量
在提高劳动力技术装备强度的同时,还要大力地提高劳动的生产率,以便提供更多的社会积累。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反映了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
劳动生产率=一定时期EDP的总值/劳动力总数
(三) 反映生产要素效率的统计指标
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是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关键。可以用全要素的生产率指标来体现,它反映了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方式。
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率-Σ( 要素的投入增长率×要素产出弹性系数)
要实现经济高质量的增长,缓解资源的压力, 就必须走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全要素的生产率反映了科技进步和人员素质提高的能力。
(四) 反映生产要素再配置质量的统计指标
在生产效率不变的前提下,生产要素的配置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生产要素的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质量的提高,只能是生产要素由效率低的部门向效率高的部门进行流动,从而达到资源再配置的效果。在健全资本市场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国民储蓄投资系数来显现。
国民储蓄投资系数=固定资产总投资率/国民总储蓄率
建立健全投资体制、发展资本市场, 是推动社会资产流动的有效途径,这较之用行政手段对企业进行兼并、收购和重组的效果好。
(五) 反映国民经济增长质量的统计指标
反映国民经济增长中有多大份额是由新形成的被市场接受的生产能力, 用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系数来表示。
国民经济增长质量系数=市场创新的增长率/国民经济的增长率
该指标涉及到了国民经济增长的深层次问题,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是原有的生产能力的创造出来的还是新生的生产能力创造的, 以及新生的生产能力是否能被市场认可。这对政府如何避免经济泡沫增加或者其它不良增长,及时实施经济干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是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同时也是国际间竞争的重要手段。但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也无法对经济增长的质量进行度量和更深层次的研究,这与现代经济管理的要求也是不适应的。本文中的指标体系主要是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途径等方面举例的,尚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这对国民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统计指标的应用——统计指标与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区域内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及各区域所具有的不易被学习和模仿的能力,是各种经济变量的有机组合,是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的缩影。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确保比其他地区更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就要不断地提升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一国的竞争实力体现在该国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上,而生产要素、企业策略、支持与相关产业、需求条件、机会变数与政府、结构与同业竞争等六种因素决定了一国的竞争优势。区域指的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又开放的有机体。由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多种,那么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系统是一个由众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不是几个单一的统计指标, 而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
3. 统计学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财务管理属于管理学,是工商管理类,属于本科,毕业后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回。
培养答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
就业方向: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后大多数都是从事会计类职业,一般要花大量实践工作才能得到运用,现在中国企业主很难真正理解财务管理的作用,还是一手抓,对于资金的管理没有一整套管理来运作。
急速通关计划 ACCA全球私播课 大学生雇主直通车计划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冲刺班 其他课程
4. 经济统计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经济统计学专业是统计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学科,是以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数据的采集、生成和传输,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数据背后的经济现象以及复杂经济系统的规律,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开设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原理、经济统计学、金融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实用回归分析、抽样调查技术、统计预测与决策、风险管理、证券期货投资技术分析、统计软件、国民经济核算等。会计学(Accounting)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可以说它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资金的运动。内容编辑具体地说,“会计学原理”主要阐述的是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的基本知识和会计基本方法的知识体系而大学会计学首先是公共课程,也就是任何专业都要学的课程,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体育等其次是专业公共课,即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都要学的课程,比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数学(或经济数学)、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等第三是专业课,这是会计学专业最主要的课程,从比较基础的会计学原理开始,到中等难度的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审计案例分析、经济法等,再到比较深奥的税法、财务管理、高级成本会计、高级管理会计等课程。另外会学一些在内容上有交叉的其他专业的基础专业课,比如统计学。第四是选修课,即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本专业或其他专业的一些课程,主要用来积累学分统计学和会计学的区别主要在于他们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统计学属于统计学而会计学属于工商管理学,详情如下:统计学主要又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给定一组数据,统计学可以摘要并且描述这份数据,这个用法称作为描述统计学。另外,观察者以数据的形态建立出一个用以解释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模型,以之来推论研究中的步骤及母体,这种用法被称做推断统计学。这两种用法都可以被称作为应用统计学。另外也有一个叫做数理统计学的学科专门用来讨论这门科目背后的理论基础。调整后的统计学一级学科将原属应用经济学和数学下与统计相关的学科进行了整合,并在一级学科下设有数理统计、社会经济统计、生物卫生统计、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和精算、应用统计等5个二级学科,可以根据各校情况授予经济学学位或者理学学位。统计学专业既不是经济学的一个子学科,也不是数学的一个子学科,统计学就是统计学,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打好数学基础,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受到理论研究、应用技能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和基本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会计: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统计是从数据中获取信息的科学,统计离不开数字,统计学不是数学。数学撇开事物的具体内容研究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而统计学则是事物本身的数量关系。早期的统计学就是作为满足国家管理的需要而搜集基本的数据,以弄清楚国家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是国家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在经济全球化迸程不断加快世界经济联系越趋紧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一个企业要想赢得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最大可能地对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才能减少决策失误的概率。·因此统计预测在商务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一因为成功的预测会给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当然失败的预测将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作为公司的决策氰一高级管理者及一般的管理人员掌握统计预侧技术尤为重要统计和会计在历史上不仅同源,而且在较长时间内会统不分,只是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统计和会计才分开来,各自成为一门独立的均带有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解两者的区别和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对指导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意义。一、统计与会计的区别1、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不同,会计学是运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经济核算,以实现最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其研究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动作,即凡是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均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具有个体性和效益性特点。统计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领域的方法论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通过对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研究,来揭示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它是一门关于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推断的科学,是适应国家管理需要的一种具有总体性特征的计量活动。可以说,统计研究的对象是总体,而会计则是个体。2、研究方法不同。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货币计价、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以及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一套特有的方法对会计主体和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计量具有连续、系统、严密等特点。而统计则以实物、劳动和货币等广泛的计量单位,运用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指数法、相关及回归、假设检验、主成份分析等一系列特有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科技与自然、自然、生物等广泛现象的数量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以反映事物规律性的方法。统计计量具有及时、综合、灵活等特点。3、核算程序不同。会计核算严格按照从会计凭证到会计账簿再到会计报表的程序进行。程序不得颠倒或改变,遵守着严格的会计程序,而且对每一个程序都有明确的法律、准则、制度等规范。统计核算虽然也规定有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预测等程序,但与会计相比,并不要求严格遵守这一程序,如可以利用次级资料或先验信息进行分析预测,更可以广泛利用会计核算资料进行分析判断与评价。二、统计与会计的相互渗透1、会计核算中大量运用统计方法。在会计工作中,特别虽管理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审计等学科,大量运用了统计分组、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统计指数、回归分析、统计控制、投资风险价值评定等统计分析方法,将统计的数量分析方法运用于会计之中,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会计学的内容,而且也将扩展会计的职能,使会计的作用不再局限于事后反映和单纯提供记录和核算的信息,而是进一步利用这些信息来预测未来、参与决策,并对日常经济业务按预定目标进行有效控制与考核。这无疑强化会计的管理职能。从会计学的发展趋势来看,统计方法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重要。2、统计工作中充运用会计资料和会计方法。统计中运用会计资料与会计方法比比皆是,如统计对经济效益的评价、统计指标的连锁分析、企业绩效的评价等均需要用到会计相关指标,特别是在企业统计中,有相当多的价值统计指标都需要从会计核算中取得。宏观上SNA中的资产负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及循环账户的设置借鉴了大量会计记账符号及会计平衡公式,只不过这时的借贷含义以及大量数据的排列方式与会计有所不同罢了,会计方法和手段应用于统计之中,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统计的内容,促进了统计核算方法的局限于报表的填制、上报,而是进一步利用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预测。3、在微观和宏观核算中,会计与相互交叉、补充,共同组成具有计量特征的应用学科。会计与统计各自行使着不同的职能。会计作为会计主体核算自身经营状况的一种计量方法,具有较强的个体特征。因此在微观核算中,应以会计核算为主,其他核算制度,包括统计核算、业务核算的设计都应尽量以会计制度为轴心。但是,会计的对象和核算内容决定了它不可能对非会计主体及隐性经济的业务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计量,而统计则可以采用抽样推断、虚拟收支等方法弥补会计的不足。宏观核算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应以统计核算为主,其他核算应符合统计核算的要求。为更好地沟通微观核算与宏观核算,可适当调整现行的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分类项目和核算关系,进一步规范核算指标。一方面,对于相同指标,力求在指标含义、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上保持一致,使会计核算为统计核算提供更直接的资料;另一方面,对于存在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总之,在经济建设中,建立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统计为综合研究和分析方法,以计算机为技术手段的微观与宏观统一协调的核算体制,使会计与统计相互补充,密切配合,共同行使其不同的计量与信息职能,充分发挥会计与统计的服务、监督、管理与决策的作用。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统计和会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手段,渗透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其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在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中。因此,在充分发挥两者各自优势的同时,如何使两者相互结合,发挥更好的作用,值得人们研究探讨。一、统计和会计是现代企业经营决策重要的信息基础信息在企业管理中一般通过数据、图纸、报表、凭证、规章、制度、指令等反映出来,在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因素。统计和会计工作均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收集,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活动状况,是经营决策重要的信息基础。1、统计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提供统计信息企业统计采用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数量表现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核算,分析其发展的变化规律。统计具有对外服务和对内服务两重性。对外,向政府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提供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及数据报告,为国家宏观经济服务;对内,向企业领导反映生产经营情况全过程,为微观决策服务。尤其对内服务,要向企业领导提供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种类数据,包括产量、销售量、产品质量、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科技开发、财务成本、固定资产投资等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还要进行市场观测,了解同行业信息,开展统计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统计的信息量日益增加,对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要求也日益提高。2、会计通过对企业发生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进行核算与评价,提供财务信息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或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连续地、系统地进行核算,并对各项活动进行财务监督。现代企业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主要在资产负债、损益和分配等经济范畴内,反映一定时期的经济流量和存量,分析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营运情况和分配情况,向国家的经营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信息。管理会计是“对内报告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决策提供服务,发挥会计信息的管理职能。财务会计是“对外报告会计”,主要为企业外部使用者服务,发挥会计的社会职能。两者构成企业的财务会计系统。统计和会计都是从攻取原始的数据信息开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加工、整理。统计与会计信息区别天其他信息的特征就在于是用数量和价值量表示,使原始数据成为企业统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这种通过核算取得的信息,是企业经营中经济活动的数量反映,是客观存在的数量表现。具有可靠性,只要计量准确,处理方法科学、合理,信息质量就高。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统计和会计提供最基础的信息,企业其他信息大多源于统计和会计信息,或者是在两者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开发利用,共同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因此,统计和会计是现代企业经营决策重要的信息基础,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源。统计和会计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决策的准确性。二、统计和会计是参与现代企业决策的工具决策是经营者在经过对各种分析判断与比较研究之后,对有关企业重大问题上应当如何运作所作出的重要决定。在市场经济中,由于竞争的加剧,市场变化很快,企业经营决策具有很大的风险性,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外部的不确定因素。不确定因素越大,风险越大。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完备性即信息的准确程度、信息愈完备,不确定性愈低。因此企业的经营者需要的是尽可能完备的信息,从而把不确定性因素降低到最小程度,使决策风险减为最小。统计和会计科学从理论上讲,都是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但在实践中是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来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1、统计运用实物量和价值量双重方法,反映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统计掌握生产、销售、库存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营销措施,制定营销策略;掌握能源、原材料使用情况,为的是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达到降本增效目的;掌握劳动国使用情况,可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掌握产品质量,争取把不合格产品消灭在生产过程中;掌握生产成本,分析生产与成本的数量关,力求低投入取得高产出;了解财务状况,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综合分析。。。。。。统计涉及的面广,综合性强,除了对数据进行收集、加工、整理,还善于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原因,提出措施,进行深加工,用统计分析揭示企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提供线领导,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依据。2、会计运用价值量方法,反映和控制资金循环、资金收支情况会计以货币为单位,通过会计凭证、科目分类等会计方法,组织财务活动和财务核算,提供财务状况信息,正确组织企业财务收支活动提高资金使用效果,降低成本,促进生产发展,帮助经营者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预测企业未来资金运动情况及对企业未来进行规划。要发挥好决策工具的作用,统计和会计对信息的处理要做到计量准确,计算方法科学化、计算手段现代化,要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高速度、高质量地提供各类信息。三、统计和会计的结合运用是现代企业管理趋势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统计管理和会计管理工作也必定十分健全和规范,统计和会计能较好发融合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人、财、物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信息畅通、准确,在经营决策中起重要作用。在实际应用中,统计借鉴了财务核算的大量基础资料,统计的许多数据来源于会计资料和会计报表,统计核算中的价值量指标以会计核算的数据为准,
5. 谈谈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在投资理财中的应用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在其风靡全球的经济学入门教材《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经济学十大原理,在教材的开篇第一章,曼昆即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对经济学门外汉来说看似高深的经济学理论。这十大经济学原理从十个方面为我们解释了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经济现象。下面,仅以个人的理解来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看法。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
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一些重要的假设基础之上。其中重要的一个假设即是资源是稀缺的。而同时,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当人们面临的资源是稀缺的而其欲望是无穷的时候,他必然面临这一定的选择。中国人常说“有所得必有所失”即是这样的道理。人们在做出选择的同时必定面临着权衡取舍。生活中,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在平时的行为中总是表现出这样的权衡取舍。当你拥有一大笔钱的时候,你会选择去买一辆车还是一套房子?究竟是车子还是房子能给你带来最大的效用?因为你拥有的钱是有限的,而如果你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你会选择两者都购买,但你的预算不允许你这样做,在有限的金钱收入的前提下,你只有做出一定的选择。此乃谓之“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在经济学的成本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即同样的资源用在一个用途之后所失去的其用在其他用途所能得到的最大收益。通俗的讲,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的概念的提出,颠覆了以前人们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只考虑看的见的成本的传统。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人们不仅仅应该考虑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本损失,更应该考虑一些潜在的看不见的机会成本。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考虑机会成本。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我们在大学毕业之后做出是否继续上研究生的经济决策。鉴于目前人类本身还没有分身术,我们去继续深造上研究生就不能去工作,上研究生的机会成本即是同样的时间内我们参加工作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而相反,我们工作的机会成本即是我们上研究生所能拥有的美好未来。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分析是经济学理论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经济学家们相继提出了很多边际量的概念,比如边际成本,边际效用,边际消费倾向等等。边际即自变量每变化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基于某些自然或者心理的作用,随着某些物质的增加,其带来的作用或者效果增加并不是与其增加量同比例的而是递减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等就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儿。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每个人在消费的时候都会考虑他多花的一元钱所得到的好处或者满足是多少。即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增还是递减的。人在饥寒交迫的时候的一个馒头给他带来的效用要远远大于他富足的时候。人在贫穷的时候所拥有的一元钱的意义远远大于他富裕的时候。因为边际量有这样的性质,所以理性的经济人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会考虑边际量的大小。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这一假设就是说人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自私自利的。经济人都在试图以既定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或者在既定收益的情况下试图去使自身成本最小化。因而人们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会权衡收益与成本,而激励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经济行为的成本与收益。这就势必使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
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是政府进行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前提。当政府发布一项经济政策的时候,他应该充分考虑理性的经济人会对他所发布的政策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理性预期学派就认为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会使政府的经济政策效果大大减弱。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贸易的过程即是两个经济主体进行交换的过程。所谓交换就是互通有无的过程。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理论指出,每个人或国家都在生产自己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来与比人或他国进行交换,这样的交换使得交换之后的总福利要比自己各自生产各自的东西要大得多。
虽然国与国、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竞争的,但绝对的竞争对双方都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带来的只是福利的损失。这也就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个国家所应该遵循的重要法则!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如何有效配置的一种学科。市场和计划是两种现存的基本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依靠的是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历史的实践经验表明,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稀缺资源的方式确实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探索经验表明,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体制的完美结合造就了今天强大的中国!在市场经济中,个人及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独立自主的进行经济决策,而非计划经济中的由政府垄断了经济决策权。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为自己的极大利益或极大效用而不择手段,正是这种激励作用才使得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指使着人们在追求自己福利最大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出现之前,古典主义经济学占领了经济学理论领域的统治地位。古典主义经济学假设市场可以自动出清并在长期中保持充分就业状态,而不需要政府的干涉。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动摇了古典主义的基石,随之而起的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认为市场不是出清的,并且价格具有刚性。造成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政府制定合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进而引导经济走向复苏。由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滞后性等缺陷,市场调节有时候会导致市场失灵。在收入分配方面,市场调节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难免会导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在市场不能充分发挥或者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形下,政府就应该出面替代市场的作用或者改善市场调节的结果。当今世界实际上已经没有纯粹的市场经济体,每个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美国与非洲国家的生活水平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归根结底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一国的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他生产产品和劳务的能力。经济增长指的是一国或一地区生产产品和劳务的总量长期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劳动生产率水平以及制度。但是资源的可用量对于每个国家或个人来说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固定的,决定其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因素就落到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制度之上。
生活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之间的关系也引导着政府如何提出合适的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指出通货膨胀不外乎是一种货币现象。当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时,通货膨胀必然发生。所谓通货膨胀指的是整个价格水平的长期持续增加。货币的发行由中央银行所决定,当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时必定会引起货币供给的增加,但是生产能力在短期内并不可能上升,这就在经济中产生了过多的货币与相对过少的商品。货币就会追逐商品进行套利从而推高商品的价格。近期我国的CPI高涨的背后即是前几年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实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造成的货币超发的后果。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1958年根据美国的经验数据提出了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十年之后的1968年,索洛和萨缪尔森在菲利普斯提出的理论之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而得出了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揭示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短期取舍关系。即当失业率上升的时候,通货膨胀率会降低,当失业率下降时,通货膨胀率会上升。政府可以依据此制定一个合理的失业率和通胀率的合理区间,当经济在这一合理区间内运行的情况下可以不去干预,一旦经济运行偏离了这一合理区域,政府即采取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适当干预。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这一取舍关系逐渐遭到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质疑。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人所做出的决策都是理性的,对与政府的每一个政策都有理性预期。这样就抵消了政策的效果。
6. 从三个方面出发 探讨如何提高你的投资分析的能力求答案
从事证券投资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投资能力,投资能力是一综合的能力,它包括投资分析能力、投资操作能力和投资赢利能力三个部分。绝大多数人把证券投资能力只单单的理解为投资分析能力,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而且在你实际投资过程是非常危险的。 一、投资分析能力
投资分析能力又称为投资研判能力,这是投资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种能力,它决定着后两种能力的程度。 投资分析能力具体表现在你的分析方法,一个行为或行动,它必须具有方法性,也就是投资需要一种方法去应付。在我看来,分析方法没有根本性的好差,或者说你熟悉的方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其实投资于股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只不过每个人对自己的方法的有效性、局限性等方面没有经过科学的统计证明它的成功概率和失败的原因,没有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修正和提高你的方法。
投资方法本身没有好差之分,最重要的分析方法是否适合你,这点最重要,大家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人家的方法可以借鉴,但不能拿来全用,这又是危险的做法。对那种只看股评,从不经过自己大脑分析的人,其实他连最基本的分析能力都没有做好,这种人的后果更可怕,这里不做详细阐述。
投资分析方法的获得主要一是来自前辈投资大师的书籍传述和投资者本身的市场积累和研究发现。但由于真正的投资方法没有象专利受保护,所以市场上真正的投资方法,也就是来自交易师乃至投资大师的方法在市面上不容易见到,大家见的比较多的是股评家的书籍,其实股评家(即分析师)的分析方法所具有的价值并不高,建议大家有选择的看。
目前世界上的分析流派可分为四种,一是学院派、二是基本分析流派、三是技术分析流派、四是心理分析流派,在世界上基本分析流派被广大投资者所使用,但针对目前中国股市,我本人认为技术分析流派中的资金流向分析是最重要的。其实大家没有必要对不同的分析流派没有必要进行攻击和排撤,其实各种分析流派只是对投资一个方法进行阐述,有其的合理性,又有其缺陷性,我们要能甑别里面的优点和缺陷,综合的运用到自己的分析方法之中。
投资分析方法的获得,一是学习前人的方法和著作,二是自己的研究发现和积累,三是盘感的训练和思考,四是向别人学习和交流。
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的,要想在投资领域有所作为,必须要自己刻苦的学习。
二、投资操作能力
如果把投资能力比喻成功力的话,投资分析最多是一成功力,投资操作就成达到5成的功力,其实这不是5倍的概念,其实是一个境界层次差异的问题。
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差异主要区别在心理压力和进出点的确定问题,隔岸观火指点江山,那是没有心理负担的。有人说股评推荐个股时也要承受压力,但这种口碑的压力无法与股市波动给你带来切身利益相配比的,当你持有一只个股,你的压力随之就来,你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你的思维,以至导致你错误的行动。你的进出点不能判断和很好的操作,你的判断正确都会给你带来亏损和券商打工,再加上大盘趋势不确定性,你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减仓?加仓,还是持有,都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当资金量一大的情况下,都会吓的哆嗦在下单,脑子变的空白。
当你碰到一个盘手,你会明显感觉他脸上的沧桑感,那是操作压力带来的。如果你碰到一个股评家一般都是满面红光,这是因为一是他的压力小,二是散户给养的。
如何把你的分析能力转变为你实际的操作能力?既然是能力,我前面说过了,通过学习和训练可以达到目的。特别是模拟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模拟越接近实盘,越能体现效果。在模拟训练的时候,一定要真实,这真实体现在你不能欺骗自己,最好有人监督。模拟训练坚持一段时间后,有了效果,要进入小资金实盘操作,也要坚持一段时间。检查投资分析的效果与实际投资效果进行绩效对比,达到最接近为止。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当你资金量突然增大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谨慎原则。每个人都有习惯问题,当你的资金量突然扩大的时候,操作人员一般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期。说到绝对的时候,其实每个人在投资方面都有一个“定数”原则,也就是说也许有的人一辈子就只能最大操作一个数量的资金,操作资金突然一增大,也许灭顶之灾就来临了。我看到周围太多的操盘人员倒在资金突然增大的时候,但如果操作大资金,再来操作小资金那就容易的多。这点切记。
三、投资赢利能力
把操作能力转化成赢利能力,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经常听到,一位分析能力比较强的股评家,他告诉人家一只个股或总体操作,这股评家的成绩往往不及他告诉的哪个人。为什么呢?股评家的实际赢利能力非常的弱,他不敢告诉他的朋友后续如何操作和赢利的实现,而他的朋友可能全靠在这股评家身上,一直等他的信息和指导,可惜没有。如果一个正常的回档,那股评早逃或割肉,而他的朋友却在苦苦等他的信息而获利。这里并没说他的朋友的赢利能力就比股评家强,而是他的朋友规避了大心理压力。
赢利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心理控制、分析能力、资金管理、风险控制等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它是综合的能力训练,要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统,要建立自己科学的投资哲学,要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要不折不扣执行你的操作纪律,投资赢利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出来的,其实学到赢利能力这一步是非常艰苦的。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你的市场经历,往往经历过93、94熊市、97、98年熊市的人往往相对的赢利能力要强一些,只要经历过熊市的人才能更理解市场带来的风险性,才能理解市场的全面,市场的积累对你来说非常的重要。目前我接触到非常多在2001年以后进入市场的基金经理,我对他的赢利能力抱有很大的怀疑。
请不要把投资能力简单的理解成分析能力,那是远远不够的或者是很危险。做投资时,要么培养自己这种综合能力,要么把你把你的资金交给基金公司等专业机构,投资不是儿戏,它是一种学问。
如果说我国以前个人的财富来自于你的收入,那么以后十年,你的财富积累必须进入投资理财时代。20年前你的工资收入是几十元,而现在你的工资是上万或几千元,上涨的是几十倍,而投资资本市场平均远远没有这么大的空间,而在以后十年,你还想靠收入增长几十倍是不可能的,但投资也许能做得到,时代已经进入投资理财阶段。
7. 急救:统计学在金融中的应用
.....统计学是金融的一个基础,在金融中例如精算师或风险师之类的都要用到模型,这就是统计学。但真正的金融笔者复杂多了。这些只能从数据上做一个分析,并且做预算。
对金融的用处就是模型,把所有能想到的情况融入到模型,并做一个预算。
8. 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下列投资品的收益与风险特征(统计结果)并做相应比较分析
你数据有了吗?
我经常帮别人做这类的数据分析的
9. 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经济统计学专业是统计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学科,是以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数据的采集、生成和传输,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数据背后的经济现象以及复杂经济系统的规律,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开设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原理、经济统计学、金融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实用回归分析、抽样调查技术、统计预测与决策、风险管理、证券期货投资技术分析、统计软件、国民经济核算等。会计学(Accounting)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可以说它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资金的运动。内容编辑具体地说,“会计学原理”主要阐述的是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的基本知识和会计基本方法的知识体系而大学会计学首先是公共课程,也就是任何专业都要学的课程,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体育等其次是专业公共课,即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都要学的课程,比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数学(或经济数学)、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等第三是专业课,这是会计学专业最主要的课程,从比较基础的会计学原理开始,到中等难度的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审计案例分析、经济法等,再到比较深奥的税法、财务管理、高级成本会计、高级管理会计等课程。另外会学一些在内容上有交叉的其他专业的基础专业课,比如统计学。第四是选修课,即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本专业或其他专业的一些课程,主要用来积累学分统计学和会计学的区别主要在于他们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统计学属于统计学而会计学属于工商管理学,详情如下:统计学主要又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给定一组数据,统计学可以摘要并且描述这份数据,这个用法称作为描述统计学。另外,观察者以数据的形态建立出一个用以解释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模型,以之来推论研究中的步骤及母体,这种用法被称做推断统计学。这两种用法都可以被称作为应用统计学。另外也有一个叫做数理统计学的学科专门用来讨论这门科目背后的理论基础。调整后的统计学一级学科将原属应用经济学和数学下与统计相关的学科进行了整合,并在一级学科下设有数理统计、社会经济统计、生物卫生统计、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和精算、应用统计等5个二级学科,可以根据各校情况授予经济学学位或者理学学位。统计学专业既不是经济学的一个子学科,也不是数学的一个子学科,统计学就是统计学,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打好数学基础,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受到理论研究、应用技能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和基本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会计: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统计是从数据中获取信息的科学,统计离不开数字,统计学不是数学。数学撇开事物的具体内容研究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而统计学则是事物本身的数量关系。早期的统计学就是作为满足国家管理的需要而搜集基本的数据,以弄清楚国家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是国家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在经济全球化迸程不断加快世界经济联系越趋紧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一个企业要想赢得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最大可能地对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才能减少决策失误的概率。·因此统计预测在商务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一因为成功的预测会给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当然失败的预测将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作为公司的决策氰一高级管理者及一般的管理人员掌握统计预侧技术尤为重要统计和会计在历史上不仅同源,而且在较长时间内会统不分,只是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统计和会计才分开来,各自成为一门独立的均带有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解两者的区别和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对指导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意义。一、统计与会计的区别1、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不同,会计学是运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经济核算,以实现最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其研究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动作,即凡是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均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具有个体性和效益性特点。统计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领域的方法论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通过对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研究,来揭示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它是一门关于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推断的科学,是适应国家管理需要的一种具有总体性特征的计量活动。可以说,统计研究的对象是总体,而会计则是个体。2、研究方法不同。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货币计价、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以及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等一套特有的方法对会计主体和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计量具有连续、系统、严密等特点。而统计则以实物、劳动和货币等广泛的计量单位,运用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指数法、相关及回归、假设检验、主成份分析等一系列特有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科技与自然、自然、生物等广泛现象的数量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以反映事物规律性的方法。统计计量具有及时、综合、灵活等特点。3、核算程序不同。会计核算严格按照从会计凭证到会计账簿再到会计报表的程序进行。程序不得颠倒或改变,遵守着严格的会计程序,而且对每一个程序都有明确的法律、准则、制度等规范。统计核算虽然也规定有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预测等程序,但与会计相比,并不要求严格遵守这一程序,如可以利用次级资料或先验信息进行分析预测,更可以广泛利用会计核算资料进行分析判断与评价。二、统计与会计的相互渗透1、会计核算中大量运用统计方法。在会计工作中,特别虽管理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审计等学科,大量运用了统计分组、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统计指数、回归分析、统计控制、投资风险价值评定等统计分析方法,将统计的数量分析方法运用于会计之中,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会计学的内容,而且也将扩展会计的职能,使会计的作用不再局限于事后反映和单纯提供记录和核算的信息,而是进一步利用这些信息来预测未来、参与决策,并对日常经济业务按预定目标进行有效控制与考核。这无疑强化会计的管理职能。从会计学的发展趋势来看,统计方法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重要。2、统计工作中充运用会计资料和会计方法。统计中运用会计资料与会计方法比比皆是,如统计对经济效益的评价、统计指标的连锁分析、企业绩效的评价等均需要用到会计相关指标,特别是在企业统计中,有相当多的价值统计指标都需要从会计核算中取得。宏观上SNA中的资产负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及循环账户的设置借鉴了大量会计记账符号及会计平衡公式,只不过这时的借贷含义以及大量数据的排列方式与会计有所不同罢了,会计方法和手段应用于统计之中,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统计的内容,促进了统计核算方法的局限于报表的填制、上报,而是进一步利用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预测。3、在微观和宏观核算中,会计与相互交叉、补充,共同组成具有计量特征的应用学科。会计与统计各自行使着不同的职能。会计作为会计主体核算自身经营状况的一种计量方法,具有较强的个体特征。因此在微观核算中,应以会计核算为主,其他核算制度,包括统计核算、业务核算的设计都应尽量以会计制度为轴心。但是,会计的对象和核算内容决定了它不可能对非会计主体及隐性经济的业务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计量,而统计则可以采用抽样推断、虚拟收支等方法弥补会计的不足。宏观核算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应以统计核算为主,其他核算应符合统计核算的要求。为更好地沟通微观核算与宏观核算,可适当调整现行的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分类项目和核算关系,进一步规范核算指标。一方面,对于相同指标,力求在指标含义、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上保持一致,使会计核算为统计核算提供更直接的资料;另一方面,对于存在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总之,在经济建设中,建立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统计为综合研究和分析方法,以计算机为技术手段的微观与宏观统一协调的核算体制,使会计与统计相互补充,密切配合,共同行使其不同的计量与信息职能,充分发挥会计与统计的服务、监督、管理与决策的作用。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统计和会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手段,渗透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其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在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中。因此,在充分发挥两者各自优势的同时,如何使两者相互结合,发挥更好的作用,值得人们研究探讨。一、统计和会计是现代企业经营决策重要的信息基础信息在企业管理中一般通过数据、图纸、报表、凭证、规章、制度、指令等反映出来,在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因素。统计和会计工作均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收集,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活动状况,是经营决策重要的信息基础。1、统计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提供统计信息企业统计采用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数量表现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核算,分析其发展的变化规律。统计具有对外服务和对内服务两重性。对外,向政府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提供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及数据报告,为国家宏观经济服务;对内,向企业领导反映生产经营情况全过程,为微观决策服务。尤其对内服务,要向企业领导提供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种类数据,包括产量、销售量、产品质量、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科技开发、财务成本、固定资产投资等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还要进行市场观测,了解同行业信息,开展统计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统计的信息量日益增加,对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要求也日益提高。2、会计通过对企业发生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进行核算与评价,提供财务信息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或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连续地、系统地进行核算,并对各项活动进行财务监督。现代企业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主要在资产负债、损益和分配等经济范畴内,反映一定时期的经济流量和存量,分析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营运情况和分配情况,向国家的经营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信息。管理会计是“对内报告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决策提供服务,发挥会计信息的管理职能。财务会计是“对外报告会计”,主要为企业外部使用者服务,发挥会计的社会职能。两者构成企业的财务会计系统。统计和会计都是从攻取原始的数据信息开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加工、整理。统计与会计信息区别天其他信息的特征就在于是用数量和价值量表示,使原始数据成为企业统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这种通过核算取得的信息,是企业经营中经济活动的数量反映,是客观存在的数量表现。具有可靠性,只要计量准确,处理方法科学、合理,信息质量就高。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统计和会计提供最基础的信息,企业其他信息大多源于统计和会计信息,或者是在两者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开发利用,共同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因此,统计和会计是现代企业经营决策重要的信息基础,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源。统计和会计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决策的准确性。二、统计和会计是参与现代企业决策的工具决策是经营者在经过对各种分析判断与比较研究之后,对有关企业重大问题上应当如何运作所作出的重要决定。在市场经济中,由于竞争的加剧,市场变化很快,企业经营决策具有很大的风险性,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外部的不确定因素。不确定因素越大,风险越大。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完备性即信息的准确程度、信息愈完备,不确定性愈低。因此企业的经营者需要的是尽可能完备的信息,从而把不确定性因素降低到最小程度,使决策风险减为最小。统计和会计科学从理论上讲,都是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但在实践中是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来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1、统计运用实物量和价值量双重方法,反映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统计掌握生产、销售、库存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营销措施,制定营销策略;掌握能源、原材料使用情况,为的是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达到降本增效目的;掌握劳动国使用情况,可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掌握产品质量,争取把不合格产品消灭在生产过程中;掌握生产成本,分析生产与成本的数量关,力求低投入取得高产出;了解财务状况,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综合分析。。。。。。统计涉及的面广,综合性强,除了对数据进行收集、加工、整理,还善于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原因,提出措施,进行深加工,用统计分析揭示企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提供线领导,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依据。2、会计运用价值量方法,反映和控制资金循环、资金收支情况会计以货币为单位,通过会计凭证、科目分类等会计方法,组织财务活动和财务核算,提供财务状况信息,正确组织企业财务收支活动提高资金使用效果,降低成本,促进生产发展,帮助经营者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预测企业未来资金运动情况及对企业未来进行规划。要发挥好决策工具的作用,统计和会计对信息的处理要做到计量准确,计算方法科学化、计算手段现代化,要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高速度、高质量地提供各类信息。三、统计和会计的结合运用是现代企业管理趋势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统计管理和会计管理工作也必定十分健全和规范,统计和会计能较好发融合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人、财、物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信息畅通、准确,在经营决策中起重要作用。在实际应用中,统计借鉴了财务核算的大量基础资料,统计的许多数据来源于会计资料和会计报表,统计核算中的价值量指标以会计核算的数据为准
10. 统计学在股票中的应用有那些方面
股票价格指数(以下有时简称股价指数)是我们统计学里指数中的一种。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某一证券市场上股票价格的综合变动方向和程度的动态相对数。由于政治经济,市场及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种股票的价格均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而市场上每时每刻都有许多股票在进行交易。为了从众多个别股票纷繁复杂的价格变动中判断和把握整个股票市场的价格变动水平与变动趋势,美国道.琼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查尔斯.亨利.道第一个提出了平均股票价格指数作为衡量尺度,这就是久负盛名的道.琼斯平均股价指数。如今,世界各国的股价市场几乎都编有股票价格指数,较有影响的除道.琼斯指数以外,还有美国的标准.普尔股价指数(有时记为S&P500指数)、纽约证券交易所票价指数,英国的《金融时报》股价指数、日本的经济新闻社道氏平均股价指数以及香港的恒生指数等。股价指数可以为投资者和分析家研究,判断股市动态提供信息。它不仅反映股票市场行情变动的重要指标,而且是观测经济形势和周期状况参考指标,被视为股市行情的“指示器”和经济景气变化的“晴雨表”。在我国大陆,主要有上证指数和深证指数。
编制股票价格指数的意义在于
(1)综合反映股票市场股票价格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2)据此进行因素分析,分析各种股价对股票市场股价总水平的影响程度。(3)分析股价长期内的变动趋势。(4)在宏观上,股指可以预测国民经济景气情况和企业经营业绩。
(一)股票价格指数的一般概念
1.股价平均数:它是用来反映多种股票价格变动的一般水平。股票价格平均数由证券交易所、金融服务公司、银行或新闻机构编制的,用以反映证券市场股票价格行市变动的一种价格平均数。
由于股票市场上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变动的方向和幅度不可能一致,为了衡量由各种股票共同组成的大市整体价格水平和整个市场总体变动方向,一些组织开始编制了股票价格平均数。1981年6月,“道.琼斯公司”的共同创立者之一——查尔斯.亨利.道在《客户午后通讯》上首先发表了一组后来被称为“道.琼斯工业股股票价格平均数”,是世界上最早的股票价格平均数,一般计算步骤是:先选定一些有代表性的样本公司,再通过简单算术平均法,以这些公司股票收盘价之和除以样本公司数得出。计算公式为:
P=(ΣPi)/N
其中,P代表股票价格平均数,N代表样本公司个数,Pi代表第i家公司股票计算期的收盘价。
2.基期:指在编制股票价格指数时,被确定作为对比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可以是某一日,也可以是某一年或若干年。例如,意大利商业银行股票价格指数基期是一年,即以某一年全年股票价格平均数作为对比的基础;标准.普尔500种和400种工业股股价指数则以1941—1943年为基期。通常较多采用以某一日作为计算基期。由于股票价格指数是由现期水平同基期水平相比较得出,因此,基期的选择对指数绝对数大小具有重要影响。影响股票价格指数绝对水平大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基数。
3.基数:指股票价格指数在基期的数值。在大多数国家中,基数都定为100,也有定为10(如标准.普尔500种股票价格指数)、50(如纽约证券交易所综合股价指数),还有的定为500(如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有普通股股价指数)、1000(如香港远东指数,加拿大多伦多300种股票价格综合指数)等。基数有大小,对股票价格指数绝对数大小有重要影响。
4.点:是股票价格指数的计算单位,在采用股票价格平均数和股票价格指数衡量股市行情变动的情况下,作为计算单位的“点”具有不同含义。在前一情况下,“点”代表的是平均水平的价格单位,是一个金额概念,同货币单位(如元)在类似的含义上运用,如平均价格指数为150点,即意味着市场上股票价格的平均水平为150元。在后一情况下,“点”反映的是计算期价格水平相对于基期价格水平变动的幅度,是指“百分点”(或“千分点”等)的意思,一般不能直接同金额概念等同起来,如基期指数定为100点,计算期指数为150点,即意味着计算期股票价格水平是基期水平的150%。但无论在任何场合,“点”总是衡量股票价格行情起落变动的尺度。由于世界各国的股票市场都编制有若干不同的股票价格指数,其选定的基期、确定的基数不同,尤其是计算方法的差异,针对不同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指数,与同一股票市场的不同股票价格指数,在绝对数上并没有可比性。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各国不同股票价格指数变动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联运性”,这一点尤其是在1987年10月的世界股市崩溃时得到了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