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金提前预售全部能成交吗
看募集公告,有上限的不一定,没有上限的一般都可以。不过,预售基金这事,貌似不合规,建议你谨慎
2. 上善若水出自哪里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若水”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其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若水。上善若水 著名书法家邢飞题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1]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小说:《炽天使传说》,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传 媒:北京西三环中央电视塔下的标志建筑物上,有著名书法家、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总后政治部丁嘉耕大校书写的“上善若水”,被誉为“首都文化风景”。
编辑本段出处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
上善若水书画作品图册(19张)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周易》中也有兑卦与此义相同![1]
编辑本段解读
学会“上善若水”的处事哲学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水中的人生哲学 车尔尼雪夫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水,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周围的一切如画的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委曲的摇曳着,我们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写生家。”的确,“水”在温柔而诗意的告诉你面对挫折面对不如意的心境,告诉你处世的大智慧。明镜止水,波澜不兴的心境正如光滑透彻的镜子,可以映照世间的真相。在透明的水面前,才知道什么是纯粹,什么是污浊,在清澈的心灵面前,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反观自身的缺点时,不用被动的反抗、挣扎,荡起涟漪的水,是缺乏洞察力的,会让自己迷失,会让自己痛苦,会让自己彷徨,不如主动的如水般去包容,去净化。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肥皂水”的哲学》故事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换个方式看待问题,也许换来的是“柳暗花明”。故事讲到;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于1923年成为美国总统,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人虽长得很好,但工作中却常因粗心而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漂亮的小姐。”这句话出自柯立芝口中,简直让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我相信你同样能把公文处理得像你一样漂亮的。”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了。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后,便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说:“这很简单,你看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些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觉痛。” 故事讲完了,我们从故事中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做人的道理;那就是;“良药未必非要苦口,忠言未必非要逆耳”。的确,可以给良药包上糖衣,可以给忠言加上装饰。批评也需要讲求艺术。诚然我们知道这样的一个事实,犯了错误的人大多不会主动承认错误并自觉改正。这时候如果对方用过分的犀利言辞,那么再宽容的人恐怕也会变容失色,内心反感。毫无顾忌,不讲方法的讽刺批评,会让人心生怨恨,更不用说接受建议改正错误了。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杰丝.雷尔说:"称赞对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敏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却吝于把赞许的阳光给予别人。的确,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挫折、阻拦、伤害……如果你想以硬碰硬,那么,你就必须成为最硬的那个,否则,总有一天你会被对方粉碎。所以,何不学水呢?学她的轻柔,以柔克刚。这样,不管前方有什么,你都能较顺利地朝自己的方向前进。 水是博大精深的,它对我们的启迪还有许许多多,如“滴水穿石”,启迪我们对事业的追求要锲而不舍;“千条江河奔大海,一江春水向东流”,启迪我们一旦认准一个目标,就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定执著的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启迪我们要有恢宏的气度,博大的胸怀……水对我们的启迪是如此丰厚广博,难怪先哲要发出“上善如水”的赞叹!“上善如水”堪为我们的座右铭。[1]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好的德行就象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着无人来争、与人无争的善地;心境如深渊一般清明宁静;行为因内心的祥和而对众生充满慈爱;言语因清静无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义卓著;政治上也会因为无私无欲,不刻意追求有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在去除一切私心杂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后,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专注于办事,从而无所不通;行事也会看清真正应该发动的时机,而且善于把握时机。正由于他不刻意地去争权夺利、争功钓名,所以他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忧难。 “上善若水。”最上乘的“善”就象水一样啊!前面我们说过,“善”是一个时空性的范畴。它是“道”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种应用——“德”的具体评价。“德”是从“道”这个宇宙大规则中演化出来的。 在“道”层次上,没有“善”或“不善”的区别,但在“德”的层次上,不仅有“善”与“不善”的性质分别,而且还有“上善”、“中善”、“小善”的量化分别。 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德”,常见的如“天有天德,地有地德,春木德兴,夏火德兴,秋金德兴,冬水德兴。四季之交土德兴。”,再比如君主有“圣德”,“君子”有“仁德”,练武人讲“武德”,学艺人讲“艺德”,普通人讲“私德”。 那么什么是衡量这些“德”究竟是“善”还是“不善”,究竟是“上善”、“中善”还是“小善”呢?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它与“道”的符合程度。符合就是“善”,符合得越多,就是“上善”。水“德”为什么是“上善”?就因为它“几于道”——非常接近“道”。 这个非常接近“道”的“水德”,究竟有些什么具体“功德”呢?就是因为它“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也就是说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白求恩式的共产主义高风亮节啊! 水是我们最熟悉的东西了,我们身体里四分之三都是水。有关水的具体的例子是多到不可胜数的,老子就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讲。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是老子对“水德”进一步展开了,而且把它与“人德”相比较了。 “居善地”。水的特性是向下,这个特性是针对我们这个世界(地球)而言的。因此,水一般都是一刻不停地、毫不犹豫的奔向那些低洼之处——世俗的人们最厌恶的地方,这是“水往低处流”,但人是要“人往高处走”的。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处”走,那就势必要“争”,轻则拳脚相加,头破血流,重则你死我活。如果有人能注意放低身段,自居卑下,保持谦和的心态,那么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上善”的行为之一。而“上善”是最符合“道”的,所以最终是占大便宜的。所谓“吃亏是福,得便宜处失便宜”、“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回过头来再看水,尽管它不停地奔向低洼的地方,但是没有哪一刻停止过自身的升华(蒸发),最后它又以一种崭新的、更为纯净的形态遨游于蓝天,那就是白云——没有任何人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它。正所谓“一下一下又一下,一下下到深渊里。自有老天不我欺,青云直上居九天。” “心善渊”。水的本质的清明宁静的,从来不受任何外来物的影响,它的物理化学性质极为稳定:无色、无味、透明。它在急速运行时可以混杂夹带着泥沙砾石,但一停下来,就慢慢澄清了,回到了它本来的面目。它可以包容很多的无机盐和矿物质,但当它升华(蒸发)的时候,它又回到了本身的纯净。 我们做人,能象那样始终不被环境所迷惑吗?始终保持住清明宁静的本心吗?能不改变天然的本性和善良的初衷吗? “与善仁”。水对任何物体都是很“仁爱”的,瓦砾和宝玉都可以跟着它一起去旅行,它绝对不会厚此薄彼。参天的大树和卑微的小草它都愿意去滋润,既不趋炎附势,也不故作清高。 “言善信”。水的声音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声音,也是最变化莫测的声音,但是每种声音都符合它的身份。它可以是春雨式的“润物细无声”,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哗哗”,可以是大海的呼啸,听其声可知其形,这就是是“信”。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既不虚张声势,也不矫情伪饰。 “政善治”。水完全根据“道”的原则和具体地理环境来决定它要走的路,无论东西南北,无论直行蜿蜒,它都依据地势而为,绝对没有什么主观上想要去的地方。它只有一个大方向,奔向低洼,不考虑气派和面子的问题,宽可以数十里,窄可以几米,可以在地上走,也可以在地下走,甚至不考虑最终是奔向大海还是奔向沙漠,绝不会自动自发地去趋吉避凶。水执行的是真正的“无为之治”。 “事善能”。水的功能是最多的。它可以滋润,可以溶解,可以清洗、可以冲刷。可以是一滴救命的“甘露”,也可以“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它不会去计较是不是主角,有多少收益,吸引多少眼球,人气指数有多高,能不能评个院士博导教授之类的,它只是默默地勤奋地敬业地工作。但是,哪里可以完全离开水呢?可以说这世间的绝大多数工作如果没有水的参与,根本是不可能办成的。 “动善时。”水又是最善于等待时机来发动的。春天万物复苏、萌生,需要一定的水,它就来了;夏天万物生长壮大,需要大量的水,夏季的雨水也四季最多的;秋天万物气息收敛,生机转入种子,相应降水就开始少;冬天万物闭藏,生机封固于内,就基本上不怎么降水,即使降水也不流动(雪),留待来春地气回暖、万物复苏时再用。 “夫唯不争,故无尤。” 因为“不争”,所以“无尤”。“不争”就是“为无为”,依据“道”来“为无为”需要“争”吗?“争”,现代社会所最提倡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究竟有多少合理性?“争”说到头,又是“争”的什么呢? 要理解什么叫“无为而无不为”,什么叫“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看看水吧。只有象水这样去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爱情、对待事业、对待家庭、对待师长、对待同事、对待朋友、对待家人、对待人生的所要面对的一切,才能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和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和忧难,这才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问题。[2]
编辑本段作者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说涡阳)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室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过两份手抄本帛书《老子》(《道德经》)。
3. 查阅工具书,谈谈你对"上善若水"的理解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着无人来争、与人无争的善地;心境如深渊一般清明宁静;行为因内心的祥和而对众生充满慈爱;言语因清静无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义卓著;政治上也会因为无私无欲,不刻意追求有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在去除一切私心杂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后,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专注于办事,从而无所不通;行事也会看清真正应该发动的时机,而且善于把握时机。正由于他不刻意地去争权夺利、争功钓名,所以他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忧难。
“上善若水。”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样啊!前面我们说过,“善”是一个时空性的范畴。它是“道”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种应用——“德”的具体评价。“德”是从“道”这个宇宙大规则中演化出来的。
在“道”层次上,没有“善”或“不善”的区别,但在“德”的层次上,不仅有“善”与“不善”的性质分别,而且还有“上善”、“中善”、“小善”的量化分别。
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德”,常见的如“天有天德,地有地德,春木德兴,夏火德兴,秋金德兴,冬水德兴。四季之交土德兴。”,再比如君主有“圣德”,“君子”有“仁德”,练武人讲“武德”,学艺人讲“艺德”,普通人讲“私德”。
那么什么是衡量这些“德”究竟是“善”还是“不善”,究竟是“上善”、“中善”还是“小善”呢?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它与“道”的符合程度。符合就是“善”,符合得越多,就是“上善”。水“德”为什么是“上善”?就因为它“几于道”——非常接近“道”。
这个非常接近“道”的“水德”,究竟有些什么具体“功德”呢?就是因为它“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也就是说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白求恩式的共产主义高风亮节啊!
水是我们最熟悉的东西了,我们身体里四分之三都是水。有关水的具体的例子是多到不可胜数的,老子就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讲。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是老子对“水德”进一步展开了,而且把它与“人德”相比较了。
“居善地”。水的特性是向下,这个特性是针对我们这个世界(地球)而言的。因此,水一般都是一刻不停地、毫不犹豫的奔向那些低洼之处——世俗的人们最厌恶的地方,这是“水往低处流”,但人是要“人往高处走”的。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处”走,那就势必要“争”,轻则拳脚相加,头破血流,重则你死我活。如果有人能注意放低身段,自居卑下,保持谦和的心态,那么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上善”的行为之一。而“上善”是最符合“道”的,所以最终是占大便宜的。所谓“吃亏是福,得便宜处失便宜”、“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回过头来再看水,尽管它不停地奔向低洼的地方,但是没有哪一刻停止过自身的升华(蒸发),最后它又以一种崭新的、更为纯净的形态遨游于蓝天,那就是白云——没有任何人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它。正所谓“一下一下又一下,一下下到深渊里。自有老天不我欺,青云直上居九天。”
“心善渊”。水的本质的清明宁静的,从来不受任何外来物的影响,它的物理化学性质极为稳定:无色、无味、透明。它在急速运行时可以混杂夹带着泥沙砾石,但一停下来,就慢慢澄清了,回到了它本来的面目。它可以包容很多的无机盐和矿物质,但当它升华(蒸发)的时候,它又回到了本身的纯净。
我们做人,能象那样始终不被环境所迷惑吗?始终保持住清明宁静的本心吗?能不改变天然的本性和善良的初衷吗?
“与善仁”。水对任何物体都是很“仁爱”的,瓦砾和宝玉都可以跟着它一起去旅行,它绝对不会厚此薄彼。参天的大树和卑微的小草它都愿意去滋润,既不趋炎附势,也不故作清高。
“言善信”。水的声音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声音,也是最变化莫测的声音,但是每种声音都符合它的身份。它可以是春雨式的“润物细无声”,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哗哗”,可以是大海的呼啸,听其声可知其形,这就是“信”。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既不虚张声势,也不矫情伪饰。
“政善治”。水完全根据“道”的原则和具体地理环境来决定它要走的路,无论东西南北,无论直行蜿蜒,它都依据地势而为,绝对没有什么主观上想要去的地方。它只有一个大方向,奔向低洼,不考虑气派和面子的问题,宽可以数十里,窄可以几米,可以在地上走,也可以在地下走,甚至不考虑最终是奔向大海还是奔向沙漠,绝不会自动自发地去趋吉避凶。水执行的是真正的“无为之治”。
“事善能”。水的功能是最多的。它可以滋润,可以溶解,可以清洗、可以冲刷。可以是一滴救命的“甘露”,也可以“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它不会去计较是不是主角,有多少收益,吸引多少眼球,人气指数有多高,能不能评个院士博导教授之类的,它只是默默地勤奋地敬业地工作。但是,哪里可以完全离开水呢?可以说这世间的绝大多数工作如果没有水的参与,根本是不可能办成的。
“动善时。”水又是最善于等待时机来发动的。春天万物复苏、萌生,需要一定的水,它就来了;夏天万物生长壮大,需要大量的水,夏季的雨水也四季最多的;秋天万物气息收敛,生机转入种子,相应降水就开始少;冬天万物闭藏,生机封固于内,就基本上不怎么降水,即使降水也不流动(雪),留待来春地气回暖、万物复苏时再用。
“夫唯不争,故无尤。”
因为“不争”,所以“无尤”。“不争”就是“为无为”,依据“道”来“为无为”需要“争”吗?“争”,现代社会所最提倡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究竟有多少合理性?“争”说到头,又是“争”的什么呢?
要理解什么叫“无为而无不为”,什么叫“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看看水吧。只有象水这样去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爱情、对待事业、对待家庭、对待师长、对待同事、对待朋友、对待家人、对待人生的所要面对的一切,才能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和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和忧难,这才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4. 以父亲名字命名基金会,曹德旺为何自己要成立基金会
成立基金会用于慈善事业
第三,曹德旺先生与此次疫情
冠状病毒的疫情发展过于猛烈,我们只能呆在家里,不能出门。而疫情带来的不仅仅是灾难,也是更多有爱心的人,像曹德旺先生这样的慈善家出来的时候,似乎有着这些献爱心的人的存在,让社会更温暖,让我们对于中国对美好明天更向往,曹德旺先生的河仁慈善基金会在此次捐赠一亿元。
5. 谁知道上善若水到底是什么境界啊
天道自然无为,人的行事也应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为,讲求清静寡欲,与世无争,慎专行远祸,属所以说要提倡不以利、名、欲来伤害自我的天然本性。所以老子的哲学不是让我们不做事,不是无为而是无不为,不是妄做而是以清静的心态去做。讲求的不争并非是束手待毙,万事无所作为;而是不与世人争俗世的功名利禄,贪求财色等,对于合乎天道自然运行法则的事,则要尽力而行。
6. 上善若水出自什么地方如题 谢谢了
上善若水 老子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释义]编辑本段 词目:上善若水 朴实无华现本性 无须出世无须入世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发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译文]编辑本段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原文编辑本段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注释]编辑本段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④渊:沉静、深沉。 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 [引语]编辑本段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评析]编辑本段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王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可能是务农吧,这一段没看仔细)。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李”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转自《都江堰》(余秋雨): 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看似没有造型,却能作为滋润万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一切成功的治水方案都是因为人领悟了水,应顺了水,听从了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出现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这便是道。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上善若水 鶯飛草長時節,各地花訊遍傳,桃花、櫻花、杜鵑花,點綴大地一片生氣。老天爺讓我們徜徉於天地之間,我們自是有義務將今日所享有的一切留於後世。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只是微渺的過客,近來阿富汗不顧國際社會的呼籲,執意毀滅境內佛像,其中包括兩尊全球最高的立像,希望剷除該國所有的佛教遺產。阿富汗境內的古佛像,是全人類的遺產,也是歷史的見證。破壞,只需三、兩天的工夫,可是歷史古蹟就此灰飛煙滅。 老子道德經中有言:「上善若水,水善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上善的人住要像水那樣擇地,存心要像水那樣淵深,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像水那樣伺機而動。正因為水那樣與物無爭,所以才不犯過失。 天生萬物以養民,沒有種族歧視,也沒有宗教戰爭。水也一樣,流諸四海而不擇處,不分善惡皆可飲用。天道是如此寬容,人類不妨學學,則糾紛可以少些,平靜可以多些。 古人的智慧就像鑽石,時時擦拭,便散發光芒,切莫棄置一旁,徒使惹塵埃。福智文教基金會推廣德育,舉辦讀經班,希望孩子從小在聖賢的經教中涵養德行。現今社會處處講「利」,但是很少人分得清楚什麼才是最高的投資報酬率。投資在孩子身上,用心、用德、用義、用愛去滋潤,有一天,小幼苗變成國家棟樑,則今日努力灌溉的,必定功不唐捐。 本期福智之友有一篇「不一樣的兒童節」,內容就是一群小朋友在老師的德育引導下,如何念父母恩、報父母恩的過程;使兒童節的慶祝活動不再是吃吃喝喝、熱熱鬧鬧而已,真的讓孩童在屬於自己的節日中有所受用與提升。 本刊所述都是一些小人物做的小事情,但是這些人與事的背後都有一個大理想,就是││建立善良的社會,例如「當令話題」提及有機認證與評鑑制度,許多專業人士願付出時間、精力,為我們的五臟廟把關,沒有他們,有機事業將無以相續經營,而農友們願配合有機認證,不厭其煩參加講習,並改善耕作方式,這些都是人類善良的一面。凡事何必言利?但是只要憑良心做事,為生民立命,利必然隨之而來,這就是天理呀!
满意请采纳
7. 很多人用网名“上善若水”怎么样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
解释:
上善:至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处:
上善弱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原文解释和理解:
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着无人来争、与人无争的善地;心境如深渊一般清明宁静;行为因内心的祥和而对众生充满慈爱;言语因清静无为、不求名利而自然信义卓著;政治上也会因为无私无欲,不刻意追求有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在去除一切私心杂欲,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后,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专注于办事,从而无所不通;行事也会看清真正应该发动的时机,而且善于把握时机。正由于他不刻意地去争权夺利、争功钓名,所以他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忧难。
“上善若水。”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样啊!前面我们说过,“善”是一个时空性的范畴。它是“道”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种应用——“德”的具体评价。“德”是从“道”这个宇宙大规则中演化出来的。
在“道”层次上,没有“善”或“不善”的区别,但在“德”的层次上,不仅有“善”与“不善”的性质分别,而且还有“上善”、“中善”、“小善”的量化分别。
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德”,常见的如“天有天德,地有地德,春木德兴,夏火德兴,秋金德兴,冬水德兴。四季之交土德兴。”,再比如君主有“圣德”,“君子”有“仁德”,练武人讲“武德”,学艺人讲“艺德”,普通人讲“私德”。
那么什么是衡量这些“德”究竟是“善”还是“不善”,究竟是“上善”、“中善”还是“小善”呢?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它与“道”的符合程度。符合就是“善”,符合得越多,就是“上善”。水“德”为什么是“上善”?就因为它“几于道”——非常接近“道”。
这个非常接近“道”的“水德”,究竟有些什么具体“功德”呢?就是因为它“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也就是说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白求恩式的共产主义高风亮节啊!
水是我们最熟悉的东西了,我们身体里四分之三都是水。有关水的具体的例子是多到不可胜数的,老子就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讲。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是老子对“水德”进一步展开了,而且把它与“人德”相比较了。
“居善地”。水的特性是向下,这个特性是针对我们这个世界(地球)而言的。因此,水一般都是一刻不停地、毫不犹豫的奔向那些低洼之处——世俗的人们最厌恶的地方,这是“水往低处流”,但人是要“人往高处走”的。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处”走,那就势必要“争”,轻则拳脚相加,头破血流,重则你死我活。如果有人能注意放低身段,自居卑下,保持谦和的心态,那么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上善”的行为之一。而“上善”是最符合“道”的,所以最终是占大便宜的。所谓“吃亏是福,得便宜处失便宜”、“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回过头来再看水,尽管它不停地奔向低洼的地方,但是没有哪一刻停止过自身的升华(蒸发),最后它又以一种崭新的、更为纯净的形态遨游于蓝天,那就是白云——没有任何人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它。正所谓“一下一下又一下,一下下到深渊里。自有老天不我欺,青云直上居九天。”
“心善渊”。水的本质的清明宁静的,从来不受任何外来物的影响,它的物理化学性质极为稳定:无色、无味、透明。它在急速运行时可以混杂夹带着泥沙砾石,但一停下来,就慢慢澄清了,回到了它本来的面目。它可以包容很多的无机盐和矿物质,但当它升华(蒸发)的时候,它又回到了本身的纯净。我们做人,能象那样始终不被环境所迷惑吗?始终保持住清明宁静的本心吗?能不改变天然的本性和善良的初衷吗?
“与善仁”。水对任何物体都是很“仁爱”的,瓦砾和宝玉都可以跟着它一起去旅行,它绝对不会厚此薄彼。参天的大树和卑微的小草它都愿意去滋润,既不趋炎附势,也不故作清高。
“言善信”。水的声音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声音,也是最变化莫测的声音,但是每种声音都符合它的身份。它可以是春雨式的“润物细无声”,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哗哗”,可以是大海的呼啸,听其声可知其形,这就是“信”。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既不虚张声势,也不矫情伪饰。
“政善治”。水完全根据“道”的原则和具体地理环境来决定它要走的路,无论东西南北,无论直行蜿蜒,它都依据地势而为,绝对没有什么主观上想要去的地方。它只有一个大方向,奔向低洼,不考虑气派和面子的问题,宽可以数十里,窄可以几米,可以在地上走,也可以在地下走,甚至不考虑最终是奔向大海还是奔向沙漠,绝不会自动自发地去趋吉避凶。水执行的是真正的“无为之治”。
“事善能”。水的功能是最多的。它可以滋润,可以溶解,可以清洗、可以冲刷。可以是一滴救命的“甘露”,也可以“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它不会去计较是不是主角,有多少收益,吸引多少眼球,人气指数有多高,能不能评个院士博导教授之类的,它只是默默地勤奋地敬业地工作。但是,哪里可以完全离开水呢?可以说这世间的绝大多数工作如果没有水的参与,根本是不可能办成的。
“动善时。”水又是最善于等待时机来发动的。春天万物复苏、萌生,需要一定的水,它就来了;夏天万物生长壮大,需要大量的水,夏季的雨水也四季最多的;秋天万物气息收敛,生机转入种子,相应降水就开始少;冬天万物闭藏,生机封固于内,就基本上不怎么降水,即使降水也不流动(雪),留待来春地气回暖、万物复苏时再用。
“夫唯不争,故无尤。”
因为“不争”,所以“无尤”。“不争”就是“为无为”,依据“道”来“为无为”需要“争”吗?“争”,现代社会所最提倡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究竟有多少合理性?“争”说到头,又是“争”的什么呢?
要理解什么叫“无为而无不为”,什么叫“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看看水吧。只有象水这样去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爱情、对待事业、对待家庭、对待师长、对待同事、对待朋友、对待家人、对待人生的所要面对的一切,才能既没有来自内心的忧虑和忧郁,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忧患和忧难,这才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