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港股和A股估值差距这么大
今年的A股市场专治各种不服。
从1200元的贵州茅台,到99倍市盈率的恒瑞医药,再到3000亿市值的酱油股。
什么样的白马股都可能会辜负你,只有消费行业的核心资产才是稳稳的幸福。
不过从传统意义上的估值情况来看,大消费板块无论市盈率(PE)还是市净率(PB),都已经不便宜了:
① 食品饮料行业的PE为32.17倍,达到历史百分位68%,PB为6.5倍,达到历史百分位的81%;
② 细分白酒板块市盈率更是高达32.17倍,远高于历史均值水平。
消费股的估值,过高了吗?
国泰君安零售团队最新发布《坚守消费龙头,分享中国成长》,详细地分析了消费股估值逻辑正在发生的转变。
本文共2303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拉至本文底部可阅读本文核心观点。
还记得美国“漂亮50”吗?
探讨消费白马股估值是否过高的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下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漂亮50”行情。
所谓“漂亮50”,指的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备受追捧的50只大盘股,它们当中有很多我们至今仍然耳熟能详的消费品牌,比如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
“漂亮50”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盈利、高PE同时存在,直译为“很贵的好股票”。
自1971年开始,“漂亮50”股价和估值水平迅速抬升,1972年底估值中位数超过40倍,最高的宝丽来公司估值甚至超过了90倍,而同期标普500估值中位数仅为12倍。
纵观市场,我们不难发现,消费股尤其受到大资金的重点青睐。分析其背后原因,我们认为有两点:
1、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 2、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消费股抱团行情何时会结束?
仍旧以美国“漂亮50”为例,“漂亮50”行情走向终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美国大幅的财政赤字和信贷扩张积聚高通胀泡沫,粮食危机触发CPI上行,美联储不得不加速收紧货币政策;
2)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导致通胀进一步恶化,原材料成本上升侵蚀企业盈利,企业毛利率和盈利增速双双下行,股市由牛转熊;
3)自1973年起,“漂亮 50”的盈利增速和ROE开始回落,盈利稳定性受到市场质疑。
我们认为,A股机构“抱团取暖”的现象只可能在两种情况下被打破:
1)消费龙头业绩持续低于预期,但目前而言,贵州茅台、五粮液、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白马股营收和净利润保持稳定增长;
2)像美国“漂亮50”那样,A股遭遇大的外部变动,例如中美摩擦全面升级或全球经济断崖式衰退,但目前来看概率很小。
两种情况在目前来看可能性都很小。
后续如何配置?
后续配置上,我们建议从两条主线主线挖掘投资机会。
1)供给看效率:经营效率高、业绩增长稳健、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将会持续通过挤压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来获得成长,值得重点关注。
2)需求看红利:三四线市场仍存在巨大的消费需求红利,看好所处赛道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尤其是战略重心向低线级市场扩张、能够通过自身管理及成本优势提升市场份额的龙头公司。
本文观点总结:
1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大消费板块现在已经不便宜了。
2 但消费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龙头股不应简单按照市盈率(PE)判断估值水平高低。
3消费行业的估值体系正在从PE模型向DDM模型转变。消费龙头一旦建立起足够深的“护城河”,稳健增长、市占率提升、盈利改善、持续分红等就足以支撑其估值水平。
4 国内资金和海外资金在大消费行业保持了较高的配置热情。消费股受到大资金青睐的原因是其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且在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5 消费股抱团行情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打破。后续配置上,从供给看,关注龙头企业;从需求看,关注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
⑵ 港股的银行股估值这么低,为什么没有遭到外资的抢购
港股作为高度成熟开放的资本市场,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投资者,其中超过半数以上的交易来自欧美市场投资者,中国内地投资者占比仅有21.5%。
从投资者结构看,大陆市场投资者在港股市场参与程度并不高,占比只有8.7%;欧美市场投资者总和则为22.8%;香港本地投资者占比约为36%。
然而,因香港市场环境良好,上市规则便利,因而与投资者结构相对应的是,港股主要上市公司以中国内地市场为主。截止2017年末,中资股市值占比超过港股总市值比例2/3,成交额高达76.1%。
由于投资者普遍具有本土偏好,会优先投资自身熟悉的市场港股市场投资者来源与上市公司的匹配,因而由于对当地市场参与程度有限,在估值中无法体现当地企业的知名度,品牌效应和关注度。
另外,受制于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有限,外地投资者对国内公司基本面研究缺乏足够的认知和了解,因而致使对H股整体投资风格趋于保守,倾向于选择低风险行业与个股,导致港股估值偏低。外地机构投资者主导股票市场
高估值往往与个人投资者联系在一起,然而港股市场投资者主要为专业机构。从2016年现货市场结构中,可以看到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超过50%, 其中本地机构投资者占比为20.1%,外地机构投资者占比为 33.3%。若将交易所参与者本身的交易归纳与机构投资者,那么港股市场真正的机构投资者比例高达77.2%,个人投资者比例仅为22.8%
与个人投资者相比,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拥有资本和信息的双重优势,在投资种类和方式选择上也更灵活,对股票估值也来得更为专业和成熟。
而且,港股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大部分是海外投资者,其追求安全性的全球化资本配置会对股票的估值更为谨慎。
⑶ 为什么港股国泰君安的市值那么低哦
您好,针对您的问复题,制国泰君安上海分公司给予如下解答
因为在香港上市的目前是国泰君安国际,也就是国泰君安香港分公司,并不是国泰君安证券。
详情欢迎您登录国泰君安证券上海分公司网站人工咨询。
回答人:国泰君安证券上海分公司理财顾问曾经理
工号:011891
国泰君安证券——网络知道企业平台乐意为您服务!
如仍有疑问,欢迎向国泰君安证券上海分公司官网或企业知道平台提问。
⑷ 买港股之后为什么显示亏7%而且市值也不对少了
因为清算是按结算汇率来处理的,所以会显示亏7%,市值也会减少。
内地投资者买卖港股通股票,以港币报价成交,而实际支付或收取人民币。因此,需将成交货币按货币汇率换算为人民币。
每日交易开始前,中国结算受到港股通结算银行提供的当日交易参考汇率后,通过上交所官网公布。
比如,投资者花费50万元买入港股标的,以0.8145换汇价计算,港股资产变为61.38万港元,一旦投资者执行卖出,换回人民币后,原始金额缩减为47.09万元。
也就是说,即便所买港股通标的没有涨跌,由于汇率原因,一买一卖就已经亏损2.9万元,亏损幅度为5.82%。
(4)港股市值偏低扩展阅读:
港股交易规则:
报价方式:香港市场不设置涨跌停板,最常见的报价方式为限价盘和市价盘,投资者如果想以某个特定价格成交。
报“限价盘”,即交易必须以指定的价格或优于该价格成交;投资者如果想实时执行买卖盘,则可以发布“市价盘”,即在买卖盘输入系统后,交易会以当时的市场的最佳价格成交。
买卖盘以价格优先原则, 按照输入系统次序进行撮合成交。
T+2交收制度:股票和资金的交收时间为交易日之后的第2个工作日下午3点45分前。
交易方式:在现有交易系统下,投资者可选择电话交易、网上交易或亲自到经纪公司买卖。
报价变动幅度:股票买卖报价的最小变动幅度,与股票当时所处的价格区间有关,1个价格变动幅度可能是1分、1角、2角等等。
⑸ 同一只股票,价格和市盈率和市值,港股比A股低十几倍,是不是证明更有价值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港股的估值更有吸引力,但是流动性比较差,所以如果做版长线的话港股比较适合。权A股除了银行股外,大多估值偏高,这和A股目前需求大于供给,还有退市机制不完善有关。所如果你喜欢炒短线就在A股好了。
⑹ 港股市值是什么意思
就如北海港 11.46元是每股净值.那市值就是每股X总股数(公司总股数)=上市公司市值.那港股市值.就是所有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总市值.
⑺ 香港的上市公司中,哪家市值最低啊
长江制衣 好像是是最差的吧
⑻ 为什么同一家公司,港股市值和A股市值相差一倍多
不同的市场,人们的估值方式,和评估角度都有所区别,所以导致同一只股票在不同的市场,价格不一样,有时候差别非常大。就好像各个地方蔬菜的价格都不一样,有的甚至相差几倍,就是这样的道理。
⑼ 港股股价没降低为什么总资产减少
总资产的变化和自身的股价没有关系。
比如公司分红,就有资金从公司流出去,回不来了,就要减计总资产。
比如公司投资的某些可出售金融股权,这些投资标的的股价下跌了,也会相应减计跌去的那一部分。
比如公司处置固定资产,低于报表残值,也要减计相应部分。
比如公司偿还负债,也会减少总资产。
比如,比如…
但是,都与公司二级市场股价无关,公司经营是一回事,股价变动是一回事,股价变动影响市值,市值≠总资产。
股价变动影响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账面盈亏,相对某个时点,公司的经营层面没有直接影响,或者说财务账目没有直接影响。
公司报告总资产一般是在指定的财务阶段予以披露,比如季,半年,年度,或其他需要报告的要求之下披露,比如募资。
公司的总资产是可以通过负债加大的,一般是观察公司的净资产,通过净资产和股价比较,判断公司安全边际。
⑽ 港股断崖式下跌是什么原因
在汉能薄膜(HTF)断崖式暴跌一天之后,一场类似的断崖式抛售,令一家业务涵盖马球会到红酒的集团市值蒸发了逾160亿美元。
周四,高银集团(Goldin)两个主要业务部门的股价暴跌,进一步扩大了周三的跌势。这轮抛售令人们对香港股市监管方式的质疑大大增加。
此前,少有人知的高银金融(Goldin Financial)和高银地产(Goldin Properties)的股票曾在香港股市异军突起。截止于上周五的峰顶,今年迄今高银金融暴涨356%,但周四收市时,高银金融股价却下跌了43%。2014年底,该公司最高市值曾高达308亿美元,以该公司116名员工计算,平均每人的身家达到2.58亿美元。周四收市时,高银地产股价也下跌了41%。
高银这两家分公司分别在港交所(Hong Kong Exchange)发布了“不寻常价格及成交量变动”声明,不过均表示不知道导致此次暴跌的任何原因。
在周三和周四两天加起来,高银金融和高银地产的市值总共蒸发了203亿美元。
遵照不评论个股的政策,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证监会)拒绝置评高银股票。港交所也同样没有置评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