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资本证券化的资本证券化的作用和意义
资本证券化既然是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因此,就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资本证券化增强了资本的流动性,增强资本效率,使资本的作用更能得到发挥。资本是过去财富的利用,而要使财富得到充分利用,就必然增加其流动性,提高其周转速度和利用效率。由于资本证券化,使得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并使资本细分化,从而可以使资本具有高流动性和对社会的高强度渗透力,从而使资本大量减少了沉淀、闲置和浪费的状况,并在流动中增强了活力。
金融证券化机制的效能显示,在社会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总量规模为既定的前提下,各经济主体能够使用的资本规模相对扩大,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层次也相应提高。这解释了长期来使我们困惑的—个问题,即为什么在实物经济规模或人均产值接近的情况下,—国的资本供给会比另一国显得充裕。比如,前苏联和东欧诸国的实物经济规模并不比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地区差,但在资金的充裕程度方面却大相径庭。本文无意否定经济体制中其它因素的作用,只是想说明商品经济向高层次发展需要相应的金融机制。如果金融机制中缺乏有效的证券行业,其金融效率就不可能提高,经济就难以摆脱资金短缺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证券业发达的国家并非没有资金不足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可能性,但应看到证券业在缓解这些矛盾方面已经发挥了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必须走规模经济之路。于是,经济机制需要创造出一种能满足大量资本需求且能长期稳定供给资本的工具。无疑,单靠银行间接融资是很难满足这一需求的,而且银行也难长期稳定地向社会大规模提供资本。换言之,在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金融机制中仅有货币形式的金融工具已力不从心,社会需要创造出既能够大量满足资金使用者的需要又能够使货币供给量相对稳定的金融工具,这种金融工具就是债券和股票等。它们一旦产主并介入经济体系中,必然使经济运行机制各方面及各环节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推动商品经济跃入新的层次或阶段。
此外,由于证券流动和交易兼具投资和投机的双重特性,因此,对所有的闲置货币都具有一种潜在的诱惑和动员力,这一点是银行体制所不可能具备的,正是由于这种诱惑作用,把更多的非资本货币转化成了资本,扩大了资本运行总量。 银行主要通过货币的存、贷业务来满足社会资金需求,由于存款创造货币倍数原理的作用,银行不能将全部存款转为贷款投放到经济领域中去,否则流通中货币总量会迅速扩张,引发通货膨胀。在这类金融机制的作用下,国民经济常常陷入两难选择,要么多发货币通货膨胀,要么资金不足,甚至发生资金不足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矛盾现象。
我们可以从前几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得到某种启示。10多年来,我国货币供给量和贷款总规模的增长速度一直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这一方面表明我国货币银行业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大为加强,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对货币银行业的利用已达到最大的限度,货币超量供给带来的通货膨胀阴影至今还没有消失。即使这样,我国各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仍没有半点满足之感,企业、政府对资金短缺的呼声此起彼伏。这种矛盾现象提醒我们,在实物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仅仅依靠货币银行业来解决资金需求问题,不仅会拖延经济正常的发展速度,而且会付出通货膨胀的代价。因为货币银行业对实物经济提供有限服务的前提条件是货币数量的加速扩张,这种加速由银行信用自身的机理所决定。可见,现代商品经济必须寻找新型的、更具效率的金融机制。
而证券化金融机制正好弥补银行作用的不足,因为,它在增加融资工具的同时,货币供应量却相对稳定;社会资金总量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流动能趋于合理,从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例如,当银行信贷不能满足企业正常发展速度所需资金时,企业可通过证券机构和主管部门发行股票或企业债券,社会各阶层动用自有资金购买该类企业的股票。一般讲,这类资金原来的用途大多是消费领域,当被证券市场吸纳后,从宏观资金帐户看,社会用于消费或闲置的一部分资金流向了投资领域,社会积累资金在既定货币流通量基础上相对增多。在购买证券的资金中,有一部分来自于银行存款,但证券市场对存款的吸纳效应与银行对存款的利用有区别:后者使社会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相应增加;前者则相对减少了银行信贷规模。与此类同,政府发行国库券的金融效应在于,社会由货币存量形成的总购买力并没有跟随扩大,但总购买力在各经济主体即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分布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合理分配了社会资金的用途,提高了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 作为筹集长期资本的企业,为了降低筹资成本,喜欢证券集资。因为企业以长期借款方式筹集资金,因其期限长、风险大,并非长期贷款都可以取得实际担保,自然要提高利息,长期贷款利息过高,企业利润相应减少,靠成经营上的困难。采用证券集资,因证券的流动性,会使利息降低。同时,政府出于对金融市场管理的需要,往往要制订金融机构分散风险的规定,限制对某一企业及某类行业放款的额度,以保证银行的流动性。这样,一个企业向银行取得大量的足够的长期资金,不仅要承担很重的利息负担,而且也常常难于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还有,在国外资金的引进中,传统的方式是信贷,或是外国银行信贷,或是外国政府信贷,或是世界金融机构信贷,或是外国企业和财团信贷,这几年由于发展中国家相继出现了债务危机,外国贷款人均裹足不前,倒是另一种形式的资本移动取得了替代地位,这就是国际信贷向国际证券化发展,发展中国家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证券,吸引外国投资者。这种替代趋势是由信贷的流动性不及证券的流动引起的。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经济愈发达的国家,票据、证券及其市场也愈发达。在这些国家中,政府为筹集长、短期资金,均通过发行中长期公债券和短期国库券;企业为筹集长期资金多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为解决短期周转资金,多运用票据和短期债券。信用活动票据化和资本筹集证券化是当代金融市场的总趋势。
② 资本证券化的资本证券化与市场经济运行
在社会财力、物力即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宏观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有效需求)规模相对扩大,社会总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宏观经济运行相对稳定,经济波动中的预警系统和调控系统比较健全,经济增长中的高峰和低谷差距尽可能缩小。对资本证券化与非证券化经济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宏观经济在具备上述特征方面,证券化经济具有明显优势。
其中,突出的一点就,资本证券化使宏观经济中的总需求(有效需求)和总供给规模相对扩大,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凯恩斯开创的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强调,宏观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的适度规模是总供给稳定增长的前提。所谓有效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总和,它类似于社会对各类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即期需求规模。显然,社会各经济主体在—定时期内持有的货币总购买力要大于社会有效需求规模。当社会消费、投资倾向降低而使两者差距过大时,社会在—定时期内就会发生有效需求不足现象;反之,各经济主体最大限度地动用现金和存款进行消费、投资而使两者过份接近时,社会有效需求规模就会发生膨胀的症状。 人们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原因时,除了指出生产社会化与私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及表现外,还常常涉及证券及证券市场因素的作用,确实,证券市场具有自发波动的不稳定倾向。这种倾向会干扰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比如,证券投机中,少数人发财致富,另一部分人赔光了资本并倾家荡产引起社会不安宁;证券投机引起金融、生产秩序混乱,大批资金从社会各个角落涌向证券市场,造成虚假繁荣,促发经济危机等等。然而,我们不能由此就简单得出证券市场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结论。
其实,证券化经济对稳定宏观经济的作用与资本主义社会化商品经济对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作用有共同点。不过,证券化经济属于其中的高层次阶段。 在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其证券价格与宏观经济运行常常呈同方向变化。并且,证券价格波动往往以更大的梯度走在货币经济及实物经济波动的前面。这是因为证券价格比实物经济波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快速性。当经济从低谷开始复苏,证券价格趋于上升时,实物经济由于内在规律的作用,不可能在几天之内上升若干档次,所以经济恢复时期实物经济只能呈现相对缓慢的状态。与此不同,证券价格上升不受实物经济规律支配,它可以在几天之内上升若干档次。这样,经济好转时,证券价格比实物经济增长幅度更大,在时间上要先行一步。同样,当经济失衡面临困难时,实物经济由于供给惯性作用,至多在增长率方面逐月下降,而证券价格却可能一夜之间一落千丈。
可见,证券价格的快速和大幅度波动一方面有实物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是实物经济波动趋势的信号,宏观调控可以根据股价波动趋势,对实物经济运行中已有某些迹象,但还没有酿成剧烈波动的格局进行事先的调控,尽量减缓或避免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 众所周知,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是运用金融政策,调节有效需求规模,从而实现总供给的稳定增长。当调控客体──融资途径──只有间接金融时,中央银行一旦紧缩或扩张金融政策,不仅会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需求规模,而且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规模,因为企业正常的资金来源除了自有以外,只有银行贷款一条渠道。单一融资渠道决定了金融调控的实际效果是,刺激总需求时,有效供给跟随增长;抑制总需求时,有效供给的正常增长也受到冲击,从而引发宏观经济的震荡效应。
与此不同,如果调控客体的资产负债结构中证券化达到一定程度,宏观调控的效应点就会集中体现在总需求规模上,对有效供给的作用力相对下降。这样,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会减小。比如,银根紧缩,企业获取贷款的条件恶化时,企业可通过出售部分有价证券,减缓流动资金困难,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生产规模。当然,融资方式多渠道并不会抵销银根紧缩对抑制需求膨胀的效应,因为银根紧缩使流通中货币量有所减少,因而社会总需求规模迟早也会受到影晌。 在小商品经济即高利贷时代,企业经营者一般直接是企业资本的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企业经营者筛选功能处在最低层次,某人拥有一定数量的资本后,就取得对该资本的经营使用权。货币银行金融机制产生后,社会对企业经营者的筛选功能开始加强,即缺乏管理经验或专门知识的人一般较难以取得银行贷款。
但随着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机制已显露出不足。这是因为社会对经营者阶层的挑选权仅限于银行一个部门或方面,广大居民和食利者阶层把剩余资金存入银行之后,对银行资金的贷款方向和贷款规模并没有相应的支配权。
这种缺陷在资本证券化时代得到了弥补:一是挑选企业经营者机制从资本所有者个人和银行单渠道转到了社会经济体系的各方面或群体渠道;二是社会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机制也从单一银行系统扩展到各个方面。这无疑能普遍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促使企业效率更上一层楼。 证券化企业在结构转换中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其经营对象能始终处在向高盈利部门转换的状态,即哪类企业产品有发展前途,其它企业不用重新购买机器设备与其竞争,而可以采用参股入伙的方式实现自身产品结构的快速变动。这将使企业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得到加强,企业之间的社会化联系进一步紧密,企业运行层次由此进入新的阶段。
③ 资产资本化和资产证券化的关系
资产资本化是指有明确权属的资产进入市场交换,以资本的形式流动起来并实现其价值的过程。党的十六届三中会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国企改制为公司制、股份制,其实质国有资产资本化,即国有资产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产权清晰、可流通或交易、能够在市场运营中创造新的市场价值的“资本”。经过资产资本化,国企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管理也从其原来的行政管理转至投资管理或资本管理。资本证券化是一个得到广泛关注的概念,1991年美国学者格顿认为资本证券化是一个过程或工具,是利用资本市场使资产与投资者实现部分或全部的契合。在这里市场不仅仅限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封闭市场,资本市场使得市场范围得到了扩大。美国耶鲁大学法博齐教授认为:资本证券化可以被看做为一个包装的过程,那些具有稳定性、可预见现金流的资产如消费者分期付款合同、租约、应收账款和其他不流动的资产,经过包装后流动性、市场化得到加强,从而带有一定的投资收益权益。美国证券交易所对资本证券化也有定义:由一组具有可预见现金流的资产构成的资产池,提供现金流,在一定条款的约束下,使得资产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转换成一种资本权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是内在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是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资源资产化重点在资源的生产环节,资产资本化重点在企业的管理环节,资本证券化重点在公司的融资环节,其落脚点与最终目标在于资本证券化。国企资本资产证券化对于缓解目前中国经济可持续稳定、高速发展中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例如加强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内需,改善国有企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及经营绩效等问题)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④ 如何理解国际资本证券化趋势
八十年代以来,国际资本市场正逐步走向证券化。所谓证券化是指国际资本的流动版更偏重于证券,而国际权银行贷款规模大幅度减少。
资本市场证券化的动态资本市场的证券化是国际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必然产物,也是筹资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资本市场上筹资主要通过国际信贷和发行国际债券。国际信贷包括外国信贷和欧洲信贷。国际债券包括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所谓外国信贷是指外国借款者在外国金融市场上借取以东道国货币为面额的中长期贷 款。外国债券是在外国金融市场上发行以东道国货币为面额的债券。而欧洲信贷是指外国借款者在各金融市场上通过欧洲银行借取以任何境外货币为面额的境外贷款。
⑤ 资本证券化是怎么一回事,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是资产证券化,这个定位更准确! 资产证券化仅指狭义的资产证券化。自1970年美国的政府国民抵押协会,首次发行以抵押贷款组合为基础资产的抵押支持证券-房贷转付证券,完成首笔资产证券化交易以来,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而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现在又衍生出如风险证券化产品。 资产证券化提高了市场中比如汽车、房产等这些变现能力差的商品的流动性,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升。 不过,过度的资产证券化,会导致资产泡沫的加剧,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前几年的次贷危机的诱因之一,就是美国过度发展资产证券化的结果。
⑥ 资产证券化小论文
幸福校园论文网站上有这方面的论文,你看看.
浅议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与我国专的金融改革
[目录]
一、属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1、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是推动我国金融深化的重要力量
2、资产证券化对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3、资产证券化可以为解决现实经济运行的矛盾发挥积极作用
二、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现实可行性
1、将什么样的资产证券化
2、资产的质量和安全性如何保障
3、资产支持证券较之其它证券有何特别吸引力
4、谁来做资产证券的投资者
[原文]
一段时期以来,有关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探讨见仁见智,其中相当多是围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管理问题而提出的。但是,据笔者看来,将资产证券化仅仅理解为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一条出路是极为不妥的,也极易将这一尚未在我国开展的新兴业务引入歧途。从发达国家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来看,资产证券化并不是作为处理不良资产的一种手段而出现的,相反,它所针对的往往是优良资产。因此,资产证券化远不在于为处理不良资产提供一种工具或手段,而在于对金融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力。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更有其特殊意义。......
⑦ 资本证券化是什么意思
资本证券化,是指各种有价证券在资本总量中不断扩大和增强的过程。一般来说,资本证券化的程度,可用一国的证券余额即市值与货币总量或货款规模的比率,或者用一国的证券市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来衡量。从趋势看,一定时期内—国金融结构中有价证券比重越高,该国经济能够容纳的金融工具或金融活动总量就越多,从而金融市场所处的层次和阶段就越高。这里所指的有价证券,除了债券和股票外,还包括各种融资券、基金券、票据以及其它的证券化融资工具。
⑧ 试论述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作用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版融资形式。
其作用,对发权起人而言,主要有:
1.增强资产的流动性。
2.获得低成本融资。
3.减少风险资产。
4.便于进行资产负债管理。
对投资者,
1、资产担保类证券提供了比政府担保债券更高的收益。
2、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投资者扩大投资规模。
3、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各不相同,资产证券化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品种
4、而资产担保类证券丰富了投资品种的风险/收益结构,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品种选择。
⑨ 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是什么意思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 资产证券化仅指狭义的资产证券化。自1970年美国的政府国民抵押协会,首次发行以抵押贷款组合为基础资产的抵押支持证券-房贷转付证券,完成首笔资产证券化交易以来,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而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现在又衍生出如风险证券化产品。
资产资本化是指符合条件的相关费用支出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相关资产成本,作为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类项目管理。简单地说,资本化就是公司将支出归类为资产的方式。
开始资本化的条件有三个:
第一个条件是资产支出已经发生。这一条件是指企业购置或建造固定资产的支出已经发生,包括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和承担带息债务形式所发生的支出。
支付现金是指用货币资金支付固定资产的购建或建造支出。转移非现金资产是指将非现金资产用于固定资产的购建与安装,如将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用于固定资产的购建,或以企业生产的产品向其他企业换取用于固定资产建造所需的物资等。承担带息债务是指因购买工程用材料等而承担的带息应付款项(如带息应付票据)。例如,购入工程物资用商业汇票结算,商业汇票的面值为1000万元,年利率为6%,期限为3个月。那么该项业务发生后计入资产支出的金额为1000万元。如果购入时的商业汇票为不带息汇票,那么该业务计入资产支出的金额为0。
应说明的是,工程项目领用本企业生产的产品,若生产的产品发生的成本及产品中材料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均已支付现金,则领用时发生的资产支出金额为产品成本和产品中材料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之和,而不是产品成本和领用产品时的增值税销项税额之和(因为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的差额此时尚未支付)。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的差额待实际缴纳增值税时才能算资产支出已经发生。
第二个条件是借款费用已经发生。这一条件是指企业已经发生了因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款项的借款费用,或者所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
第三个条件是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构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这里所指的“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主要是指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实体建造或者生产工作已经开始,如主体设备的安装、厂房的实际开工建造等。它不包括仅仅持有资产但没有发生为改变资产形态而进行的实质上的建造或者生产活动。
企业只有在同时满足了上述三个条件的情况下,有关借款费用才可以开始资本化,只要其中一个条件没有满足,借款费用就不能开始资本化。